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蘭銅鼓文化旅遊節什麼時候開

東蘭銅鼓文化旅遊節什麼時候開

發布時間:2023-08-18 13:50:29

⑴ 東蘭縣的文化


民族民間傳統舞蹈,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劣風陋俗,說是「張謠風」「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間舞蹈失傳。如壯族的《婚禮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鰍舞》、《螞拐舞》;瑤族的《盤王舞》;漢族的《斑鳩舞》等。1956年以後,縣、鄉多次舉辦文藝會演,挖掘壯族《銅鼓舞》等,經整理加工,分別獲地區、自治區群眾文藝會演獎。
銅鼓舞
銅鼓是東蘭縣壯、瑤族珍貴樂器。壯族銅鼓舞流行於大同、四合兩鄉,多為過年、婚日進行。它起源於勞動、祭祀、娛樂或禮儀,說法不一,從舞蹈表演形式看,則與娛樂較密切,流傳至解放初期的銅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銅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銅鼓聲息,舞蹈不止,極盡喜悅,銅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換人,往往延續一兩個小時。1956年,縣文化科、館對銅鼓舞進行加工整理,加進4位女演員,內容為慶豐收,有播種、穿山、驅鳥射獸、收割、篩米等情節,懸掛銅鼓改為座架銅鼓,架貼「慶祝豐收」四個金字。1970年,縣文藝隊改編銅鼓舞,賦予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的革命歷史內容,有歌有舞,表現工農兵政權誕生的喜人氣氛,獲地區文藝調演出優秀節目獎。1980年,大同鄉文化站組織農民表演的銅鼓舞,恢復原來面目,參加地區群眾文藝會演獲獎。銅鼓舞自宋代傳入縣境後,民間把它當作「寶物」「神器」。明、清時期,銅鼓大量從紅水河運入縣境,外地銅鼓匠也到長江哨紅水河邊的銅橋坳、乾能坳鑄造銅鼓。因此,紅水河沿岸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打銅鼓,表示哀樂。尤其是春節歡度「蛙婆節」,紅水河畔遍地銅鼓響。解放初期,全縣民間銅鼓數以千計,沒有銅鼓的村寨、宗族被視為「冷鄉冷土冷族」。1958年大辦鋼鐵時,銅鼓被沒收,砸成「爛廢銅」送往工廠,蘭陽鄉一天就被砸爛200多面。縣物資局一夜就裝運7大卡車「爛廢銅」。「文革」期間再次沒收,珍貴文物銅鼓損失慘重。
舂榔舞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傳於長江鄉的板隆、三堂、拉吉及東院鎮的達文、四由等村屯,以長短木棒頭尾相擊,發出不同節奏的響聲,表現農家的歡樂,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則三四人,多則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著一塊墊板,先擊板而後擊棒,發出音響,分有兩人對打、三人互打、眾人交打等打法。擊打節奏的改換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增添棒擊音響渾厚、雄壯效果,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長江鄉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參加地區群眾文藝會演受到好評。每年過節,舂榔舞都在該村表演幾天幾夜。
猴鼓舞
該舞流行於三弄鄉三合村布努瑤山寨。傳說瑤家祖先曾帶猴打勝仗歸來,以此表達其喜悅心情。用的樂器有兩面銅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銅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變的鼓點和靈巧的動作,模仿猴子機敏、風趣的特性,表現瑤山的生活氣息。猴鼓舞1957年參加縣群眾文藝會演獲獎。1980年參加自治區業余文藝會演,獲優秀節目三等獎。 韋虎臣墓地遺址
位於太平鄉那臘村,寬約六畝。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銘2座,墓地門有石柱、石欄,門前有兩具石雕,武士持劍守衛,由石門進入墓地約30米,便是韋虎臣墓。陵墓用數百塊精雕細刻的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石條砌就。墓碑兩旁各立石獅、石麟、石牛、石馬、石豬、石鳥、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壞。今僅存石獅、石豬、石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數十條雕有各種花紋圖案的條石。
益壽橋
位於縣城馬鞍山麓,系廣西較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跨九曲河,為三拱石橋。明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60壽辰募款所建。民國29年被日機炸損。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
馬鞍山營盤
又名左營盤山,與右邊的巴托嶺營盤,夾峙縣城,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今遺址及山腰石梯通營盤嶺之要道尚存。
虎頭山隧道
位於縣城虎頭山半山,昔人題有「漪蘭山」三字於崖上。原道口有鐵爐一架,下置雙輪,入內時以炭火置爐中,推之先行,以驅蟲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獲岩,一通縣城。修於明代正德年間,今遺址尚存。
安撫司署
位於大同鄉更樂村州拉屯,建於宋崇寧年間,為文蘭州設治之所。現牆址及後山石牛、石拱橋、瞭望台尚存。
土知州署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明永樂年間,征調全州十二哨民工興建,今僅存城址,護城河、柱石磴、栓馬石、魚塘、水井及洪武年間開發的可通七關橋的舊州墜道。
蘇仙古棺岩
位於大同鄉永模村紅水河東岸蘇仙山懸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難攀爬,搭橋纏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內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積地面,有的插入石縫里,有的插在石壁上,其製作為原木挖槽加蓋,棺內有屍骨,共中一付還留下一條4尺多長的辮子。有些棺內還有白土布,棺木多為松柏,常被木匠用來加工水桶、木盆出賣。1974年蘇托村磚瓦廠將棺材推下山崖作燒瓦用。今岩內僅存散落的屍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來歷不明,無史料可考。
舊州隧道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製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數丈有石磴一座,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猶存。

⑵ 壯族銅鼓習俗的傳承價值

銅鼓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紅水河沿岸的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銅鼓,喜慶吉祥,沿紅水河兩岸村寨是東蘭壯族銅鼓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淀區。據資料統計,2015年全世界館藏傳世銅鼓2400多面,其中我國館藏量1400面,廣西館藏量900多面。銅鼓是壯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銅鼓文化流傳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世所罕見。
近百年來,銅鼓歷盡風雨滄桑,雖然幾經大量損毀和流失,但卻沒有從壯族人的意識中和生活中被奪走,壯族人的銅鼓情結已經溶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實際上,在壯族人的心目中,銅鼓是祖宗留給自己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園。
銅鼓在失去權力象徵的功能之後回到民眾中,至今仍在民間使用,成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存。紅水河流域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都使用銅鼓,銅鼓成為這些民族現存文化傳統的活見證,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紅水河流域使用銅鼓民族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以及他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適應自然環境而產生的獨特創造力。
銅鼓涉及礦冶、鑄造、聲學、歷史、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科技史、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閱讀全文

與東蘭銅鼓文化旅遊節什麼時候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