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東省東營市傳統文化
【建置】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位於市域南部的廣饒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位於市境西部的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位於市境北部的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3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並組建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辦公。
【境域隸屬沿革】東營市域是以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廣饒、 利津、墾利3縣全境和原博興縣、沾化縣的一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形成和建置時間遲早有較大差異。南部廣饒縣境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部利津縣大約成陸於春秋戰國時期。北部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僅有近百年歷史。其建置、隸屬迭次更變。市境南部地域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據出土文物考證,傅家、營子等遺址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夏代至殷末,為季艹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秦代屬齊郡。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今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琅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今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今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琅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今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琅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今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廢漯沃縣置蒲台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今市境分屬之。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今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台縣。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縣之上設置「路」。今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今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後,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一中國後,首設行省。今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今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 沾化縣地,191 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佔,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後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游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佔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後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佔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佔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今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於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並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並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於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東營市史志辦公室)
『貳』 廣饒孫子園寫作文
陽春三月的第一天,我去位於廣饒的孫子文化園遊玩了。
孫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原名孫武,因其撰寫了《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後來被人們尊稱為「兵聖」。
一進大門,三卷巨大的書映入眼簾,它們記載著《孫子兵法》的第一、二、三篇。
從幾卷書中穿過,就來到了地形橋。地形橋是以《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地形篇來命名的。地形橋的橋欄桿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樹枝交叉在一起,犬牙交錯,代表著戰爭中復雜的地形。
再往前走就到了行軍橋。行軍是一定要吃飯的,吃飽了才好打仗嘛,所以橋欄桿是由十六口鍋連接而成的,那一口口大鍋,使古人行軍打仗吃飯時的情景歷歷在目,這使我不由想到了「埋鍋造飯」這個成語。
在說說笑笑間,我們來到了最有趣的兵勢橋。因為古時候不像現在的科技這么發達,打仗時他們是靠擊鼓來傳遞信息,鼓舞我方士氣,壓制敵人氣勢的,所以在我們的兩耐仔纖邊,是用一面面大鼓做成的象棋,一邊紅,一邊綠,代表了正在對抗廝殺的戰爭雙方。
最戚拍後,我們來到了令人難忘的軍形橋。在橋的兩岸,各有兩個戰馬車。一輛戰車上,站著一位將軍,他一手拉著韁昌仿繩,一手拿著寶劍,劍指蒼天,嘴裡不住地吶喊著:「沖啊!沖!!」另一輛戰車上則站著兩個威風凜凜的兵士,他們面帶嚴肅,一個腰間挎刀,一個腰間挎劍,好像在給將軍觀敵掠陣。走近他們身邊,似乎可以感受到急促的喘息聲,銅馬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它們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了征程。
離開了軍形橋,便是觀象台。登上觀象台,孫子文化園的美景盡收眼底,蔥郁的樹叢,平靜的河水,真是美不勝收。沐浴陽光,看著美好的景色,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孫子文化園的美景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能去細細游賞。
評論
已有0條評論
農耕文化園位於張家港永聯村。這里設置了農耕歷史區,土地整理區、江南養殖區、農家休閑區、鄉村能源區、江南作坊區、農耕諺語區、農戶設施區、生肖區等9個農耕文化功能區域,總佔地500多畝。真是一個功能齊全的休閑農庄啊!
江南養殖區由六座風格各異的橋梁與其他功能區相連接。這里養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有時而溫順,時而活潑的馬,有可愛至極的小香豬……共72個品種。在天網里,還養殖了孔雀、百靈、八哥等數十種鳥。走進天網,就像來到了鳥的王國。各種鳥叫在耳邊回盪,令人心曠神怡。在這里,我早已插上翅膀,成為它們之中的一員。
經過未橋,我們就來到了江南作坊區。這里作坊很多,一家家作坊星羅棋布。在這兒,遊客不僅能看到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流程,買到具有江南風味的土特產品,還能體驗坊間勞作的滋味。這里設有布鞋坊、糧食畫、手工編織等。諸多作坊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榨油坊了。親眼看了我才知道,茶籽油這樣的好東西得之不易,復雜的過程缺一不可:採摘、去殼、曬干、烘烤、粉碎、蒸熟、榨油、過濾,這都屬於傳統的手工藝,無捷徑,無技巧,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面對這種油中上品,我們真是應該好好珍惜。
農耕文化園讓我們在觀賞江南風光,品味江南農耕文化的同時,增長知識,修養身心。值得一去。
農耕文化園位於張家港永聯村。
這里設置了農耕歷史區,土地整理區、江南養殖區、農家休閑區、鄉村能源區、江南作坊區、農耕諺語區、農戶設施區、生肖區等9個農耕文化功能區域,總佔地500多畝。真是一個功能齊全的休閑農庄啊!江南養殖區由六座風格各異的橋梁與其他功能區相連接。
這里養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有時而溫順,時而活潑的馬,有可愛至極的小香豬……共72個品種。在天網里,還養殖了孔雀、百靈、八哥等數十種鳥。
走進天網,就像來到了鳥的王國。各種鳥叫在耳邊回盪,令人心曠神怡。
在這里,我早已插上翅膀,成為它們之中的一員。經過未橋,我們就來到了江南作坊區。
這里作坊很多,一家家作坊星羅棋布。在這兒,遊客不僅能看到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流程,買到具有江南風味的土特產品,還能體驗坊間勞作的滋味。
這里設有布鞋坊、糧食畫、手工編織等。諸多作坊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榨油坊了。
親眼看了我才知道,茶籽油這樣的好東西得之不易,復雜的過程缺一不可:採摘、去殼、曬干、烘烤、粉碎、蒸熟、榨油、過濾,這都屬於傳統的手工藝,無捷徑,無技巧,更多的是經驗的積累。面對這種油中上品,我們真是應該好好珍惜。
農耕文化園讓我們在觀賞江南風光,品味江南農耕文化的同時,增長知識,修養身心。值得一去。
董永七仙女文化園是我們東台的一處很出名的風景區。她坐落在東台城區西側,附近還有遠近聞名的海春軒寶塔,以及已存在了近千年的古寺——泰山寺。它們相映成趣,裝點著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
一進文化園的大門,就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白色塑像。這座塑像雕刻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手挽手回家的情景。它用料講究,是用名貴的漢白玉雕刻成的。它還十分高大,高達十來米,單看下部的底座就有兩米多高。我們小學生站在它的身旁,還摸不著二位仙人的腳。塑像雕刻得精妙絕倫,兩位人物的表情十分生動,滿臉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塑造出了一對愛人親密無間的樣子。遊人們駐足觀賞這兩尊惟妙惟肖的塑像,都會情不自禁地被他們的溫情打動。
文化園內不僅有栩栩如生的雕塑,還有見證這段美好情感的老槐樹。這棵老槐樹樹干很粗,要三四個人才合抱得過來。傳說中,當初董永七仙女產生了感情,就是請它做的見證人,兩位有情人就是在這棵樹下拜堂成親的。人們一見到這棵槐樹,彷彿就看見了一位慈眉善目的月下老人正在為一對新人主持婚禮。
文化園內還有一處吸引人注意的長廊。長廊內有許多浮雕。一座座浮雕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威風凜凜的天兵天將,有辛勤耕作的董永,有沿河相送的夫妻,有隨風飄落的仙人的鞋子,有槐樹下嚶嚶啼哭的嬰兒……看到這一幅幅浮雕,遊人似乎完整地領略到了董永七仙女神話的全部。
董永七仙女文化園是我市聞名的名勝古跡,這里每一座雕塑、每一棵古木,都深深地吸引著遠遠近近慕名而來的客人。
去春遊今天是個好天氣,我知們全校師生去東山公園春遊,大家非常高興。
在路上,有的唱歌、有的的一路說說笑笑、還有的在蹦蹦跳…… 我們到了東山公園,品嘗東西時,我發現一隻小螞蟻進入一個洞口,結果出來了一群道螞蟻,我就故意把一片薯片捏碎給螞蟻,觀察它的行動。它們內搬走一點食物後,又出來了,這回我可沒給它們東西吃,可它們跑到裝薯片的袋子里偷吃,我生氣地把薯片扔到垃圾桶里。
不一會兒,有一隻螞蟻出來了,它悄悄地偷走了一些餅干餡,我假裝沒看見,是因為我不愛吃的餅干。這只螞蟻進入洞里就再也沒容出來過了。
這次春遊,我發現:螞蟻發現好吃的,會通知其他同伴,不會獨吞,它們團結、無私。
ehfuoaechjldafdausdycigsfhivr *** filwekcmdw。
游孫武文化園和萬鳥園南京6:30長江路人民大會場出發,開車赴蘇州10:30到達【孫武文化園】(門票100元/人。
約2小時左右)總佔地面積為36公頃,總建築面積為約29000平方米,古樸渾厚、氣勢恢宏的城門與景區的人文景觀相呼應,彰顯出兵法文化的大氣內涵。正上方坐落著金光閃閃的飛鳳造型,城門高24米,寬12.2米,廣場整個建築面積35948.823平方米,入口廣場中央的大型雕塑——兵法聖典,以簡牘的獨特造型和《孫子兵法十三篇》銅質浮雕,為遊人開啟智慧之門。
採用春秋時期建築風格的文化園大門,結合城牆的延伸,營造出宮城的宏偉氣勢。中餐後游【萬鳥園】(門票60元/人,約2小時)園內匯集了國內和世界各地的珍奇鳥類150多個品種,上萬只鳥,其中世界珍稀鳥類20多種,國家珍稀鳥類30多種,主要有:鸚鵡、火烈鳥、鶴、鴯鶓、鴕鳥、鴛鴦、紅腹錦雞、孔雀等。
是目前國內鳥類品種最全、數量最多、鳥藝表演最豐富的鳥類觀賞園之一。園內主設景點:靈湖游禽園、涉禽園、珍稀鳴禽園、熱帶花鳥園、千姿孔雀園、火烈鳥園、小鳥園、鴕鳥園、鴯鶓園、科普館等。
園內還有鳥藝表演、群鳥上手、人鳥對話、兒童世界、百鳥爭鳴等娛樂項目。與鳥同樂,佳趣天成。
鳥語花香的地方-- 蘇州萬鳥園,欣賞珍奇的鳥類,聆聽悅耳的鳥鳴,體驗人與鳥和諧共處的樂趣。
游孫武文化園和萬鳥園
南京6:30長江路人民大會場出發,開車赴蘇州10:30到達【孫武文化園】(門票100元/人。約2小時左右)總佔地面積為36公頃,總建築面積為約29000平方米,古樸渾厚、氣勢恢宏的城門與景區的人文景觀相呼應,彰顯出兵法文化的大氣內涵。正上方坐落著金光閃閃的飛鳳造型,城門高24米,寬12.2米,廣場整個建築面積35948.823平方米,入口廣場中央的大型雕塑——兵法聖典,以簡牘的獨特造型和《孫子兵法十三篇》銅質浮雕,為遊人開啟智慧之門。採用春秋時期建築風格的文化園大門,結合城牆的延伸,營造出宮城的宏偉氣勢。中餐後游【萬鳥園】(門票60元/人,約2小時)園內匯集了國內和世界各地的珍奇鳥類150多個品種,上萬只鳥,其中世界珍稀鳥類20多種,國家珍稀鳥類30多種,主要有:鸚鵡、火烈鳥、鶴、鴯鶓、鴕鳥、鴛鴦、紅腹錦雞、孔雀等。是目前國內鳥類品種最全、數量最多、鳥藝表演最豐富的鳥類觀賞園之一。園內主設景點:靈湖游禽園、涉禽園、珍稀鳴禽園、熱帶花鳥園、千姿孔雀園、火烈鳥園、小鳥園、鴕鳥園、鴯鶓園、科普館等。園內還有鳥藝表演、群鳥上手、人鳥對話、兒童世界、百鳥爭鳴等娛樂項目。與鳥同樂,佳趣天成。鳥語花香的地方-- 蘇州萬鳥園,欣賞珍奇的鳥類,聆聽悅耳的鳥鳴,體驗人與鳥和諧共處的樂趣。
一進大門,一股花香撲鼻而來,使人頓時神清氣爽。
穿過那造型別致的花圃,走上了通往小花園的花徑,一路上鳥語花香,綠蔭蔽日。周圍的樹鬱郁蔥蔥,參差不齊。
鳥兒在枝頭交頭接耳地叫,彷彿在歌唱一首委婉動聽的歌曲,唱得那麼清脆美妙,令人百聽不厭。到達小樂園,那裡除了供小兒玩耍的積木、鞦韆以外,還有種滿奇花異草的花圃。
那正在怒放的碧桃,開得比朝霞還要鮮艷;那盛開的菊花,五彩繽紛,爭先競放。 我們休息了一下,便搭乘觀光纜車到水族館以及海洋公園,劇場游覽,那一排排的纜車好像一隻只的吊燈,緩緩移動,逐漸上升。
到站後大家先到海洋劇場看海豹、海獅頂球,那些動物表演完還會向觀眾伸手呢! 今天我們在海洋公園度過了快樂的一天。
2015年2月去濱州探親,老兄駕車帶我們直奔惠民地區廣饒縣的孫子兵法城。一入城門,就被那古色古香、漢韻十足的建築群體驚呆了!樓台亭軒、古井湧泉、交相輝映,曲徑翠竹、古柏垂柳、搖曳生姿。一口氣跑完十五個大殿,累得腰酸背痛,沿途沒留幾張影,真遺憾。
中國孫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古城遺址為依託而修建的華夏兵學第一聖殿。她地處孫子故里山東省惠民縣的西北隅,位於惠民縣孫子文化區內,共分為八大景區,總投資5億元,控制面積達7200畝,建築面積1100畝。
主體建築武聖府為仿秦漢式建築風格期工程核心景點武聖府於2002年10月破土動工,2003年10月部分竣工並開城試運營,將於2004年10月全部竣工開放。武聖府建築設計以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布局風格為範本,採用秦漢建築風格,通過多種形式的單體組合,創造豐富的空間環境,為孫子文化的展示造就久遠的歷史氛圍和高雅的內外環境。整個建築群平面布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布置闕門和十五個大殿,縱向一字排開,全長999m,寬88m。第一大殿取名序殿,用於展示孫子家世和故里惠民歷史文化。第十五大殿取名澤世殿,展示孫子文化的影響、流傳,並兼做後門(德勝門)。中間十三個大殿展示孫子兵法十三篇,各殿分別用十三篇篇名定名。
十五大殿共形成十五個院落,各院落中均有標志性景觀和個性化綠化特色。第一進院中間安放重30噸的石雕孫子像,從第二至第十五進院,大殿兩側設東西配殿(廂房),以互動性、參與性強烈的娛樂形式展示三十六計。各單體建築通過造型和比例尺變化,創造出豐富的內外空間,同時又通過門廊、道路、橋梁的分隔和聯接,實現各單體間有機結合,使群體空間即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整個建築群疏密有致,擺布均勻,布局嚴謹,中貫軸線,左右對稱。
孫子兵法城南北兩側分別設有主次廣場。正門外的南廣場尤其突顯兵家對陣格調,南廣場面積9180m2,花崗石鋪面,整體對稱布局,廣場中心是象徵兩軍對壘的中國象棋棋盤,以楚河、漢界為廣場到游覽區主通道,兩邊縱向布置棋子狀噴泉,棋子東西各九隻,依陣式排列。廣場東西邊界以綠化灌木植物修剪成城垛狀綠籬,綠籬內側坡面上種植草型盾牌。廣場前方東北角和西北角各設一組「兵器架」式照明燈,十八個燈柱仿十八般兵器形狀而制,廣場南部東西方各設形似編鍾架的高架裝飾燈。廣場南部正中置一座卧碑,正面用中、英文刻「中國孫子兵法城」,背面刻有惠民縣人民 *** 撰寫的城碑碑文,背部底部設置一個大型盾牌池,池內由各色花草覆面。
武聖府內部總計陳列實物1000餘件,展示戰例200餘例,為了真實再現兵學文化的豐富內涵,內部陳列打破傳統陳列模式,各殿各廂運用大量聲、光、電組成三維動畫多媒體、全景模型、大型全景畫、半景畫、壁畫、雕塑、彩繪、電影資料、特型布景建築和大量實物、圖片、文字,給遊人以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感受。陳列體系以《孫子兵法》為經線,以《孫子兵法》在各個時期的戰例為緯線,用直觀易見的文物為史證,縱橫交錯,編織出一幅生動鮮活的戰爭史畫卷,給人以生動直觀的兵學文化熏陶。同時,布展陳列空間與燈光色彩諧調運用,燈光上配合各殿內容及形式,營造出即莊重嚴肅又可親可近的藝術氛圍。十五大殿兩側224間廂房除部分用於服務及商務用途外,著重展示三十六計內容,布展及游覽順序則反向由北向南進行。與十五大殿靜態的風格形成對比,廂內三十六計陳列以動態的形式為主。運用電動顯示、焰火螢光、變形鏡、西洋景故事,虛幻成像、走馬燈、木偶戲、玻璃櫃卡通、皮影戲等組成一個個活潑生動而又令人 *** 的游戲,使遊人在游樂戲耍中體會三十六計計理。
依據惠民縣城總體規劃,惠民縣 *** 委託北京天圖藝術工程有限公司對孫子兵法城一期工程進行規劃,並對武聖府進行內部設計與施工,武聖府建築圖紙由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設計,基礎工程由鐵道部十四局建設,一期工程輔助配套工程由惠民縣部分建設單位承擔。而《內部陳列布展設計大綱》是在以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軍事科學院為主的知名專家精心指導下,由濱州市有關專家學者及惠民縣部分青年專業工作者組成的攻關小組完成的。美國太平洋貝氏設計中心受惠民縣 *** 委託,對整個孫子兵法城進行全面規劃。
『叄』 祖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有關資料
1、地域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華文化主要可分幾個地區: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雲南、貴州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廣東、廣西一帶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①黃河文化(北方):中原文化、胡同文化、秦隴文化
②長江文化(南方):楚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閩文化
③其他:儺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④海洋文化:媽祖信仰、鄭和信仰、天妃宮、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2、服飾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被國人稱之為漢服的服飾,從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歲月中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服飾,明朝末年清朝滿族統治者進入關內後,通過剃發易服的方式強制漢族人民身穿滿族服飾,使得中原地區的漢族傳統服飾一度中斷。當前很多年輕人專注於恢復漢族傳統服飾。
3、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在日本和韓國稱為中華料理或中國料理,歐美稱之為唐餐,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深遠的影響了東亞地區的飲食文化。
米食和麵食是主要的兩大類型,中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
4、中國象棋
中國人在古代發明了中國象棋、圍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類游戲。武術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也是古代足球的故鄉。
中國還是相撲的起源地,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曾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
5、宗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形式。
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被稱之為漢傳佛教。儒家不是純粹的宗教形式,但儒家卻有宗教所無可取替與到達的高度。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主體,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為主。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此外還有其他各種中國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比如關公信仰、媽祖信仰、三山國王信仰、以岳王崇拜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軒轅黃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動。
做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同黃河、長江一樣自源頭滾滾流來。
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請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也不能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是一定正確的。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就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古蜀)有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後來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華夏文化。
『肆』 廣饒縣大王鎮中心初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報告會
2017年12月18日,廣饒縣大王鎮中心初中舉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報告會,校長史春華主持。
傳統文化教研組的老師精心准備,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學習生活緊密結合,就傳統文化、五倫關系、弟子規等進行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講解,為全體師生送上一堂洗滌心靈的文化講座。同學們在笑聲中得到啟迪,深受啟發。
弘揚傳統文化,是該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特色。史校長表示,學校將繼續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等多種途徑,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弘揚中華人文精神,讓同學們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