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領域如何達到優質

文化領域如何達到優質

發布時間:2023-08-20 02:25:24

1. 如何做好企業文化建設

在經典教材《企業文化必讀12篇》中,企業文化被定義為具有組織特徵的共享價值觀、理念和態度。簡而言之,企業文化代表的是你公司的個性。它描述了你的團隊成員對他們所做工作的感受,以及他們如何與同事互動並為你的客戶提供服務。它是你組織背後的指導力量,因此做好企業文化建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如何做好企業文化建設吧!

2.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如何提高文化競爭力,為什麼要提高文化競爭力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1、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是實現建設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是各級政府必須認真履行的基本職責。必須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

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2、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提高傳播能力。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

4、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時代,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

5、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繁榮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隊伍。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大廈,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大師和大家來支撐;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來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要有一批領軍人物來領銜。

(2)文化領域如何達到優質擴展閱讀:

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策略:

一、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

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三、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

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

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

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3. 如何增強我國的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提出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這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略決策。我們要耐坦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固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要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堅持政府主導,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積極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重點扶持黨和國家重要新聞出版單位和社科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要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改革,進一步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做大做強文化事業。
第二,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做大做強一批文化科技企業和基地,發展新型文化業態。要繁榮文化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第三,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在當今這個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猛逗、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要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要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設,進一步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擴大有效覆蓋。要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國家新媒體集成播控平台,創新業務形態,發揮各類信息網路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第四,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支持海外同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海納百川、融會貫通,開創中華文化新風貌新氣象。
第五,枝畝賣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繁榮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隊伍。要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4. 如何促進文化發展

一、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繁榮。不論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應該而且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所以,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並加強資金使用方向與效益的監管,要積極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對民營文化經濟、民營文化系統的文藝人才一視同仁,為他們提供評職晉級、業務培訓研討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這方面應該看重的是他們最後的產出成果,是否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最根本的衡量標准。而且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創造力,文化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不能是無底洞。同時,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事業項目,也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那種文化事業只追求社會效益而不管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在不違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會效益而過於注重經濟效益的觀念,因為,無論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還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有兩個效益相統一,才能收到持久的顯著的相得益彰效果,這種規律是內在的、普遍的。
二、努力拓展文化產品的覆蓋面、影響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藝術內在的創作規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內在的質量,一方面需要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舉一個例子,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河北學刊》,屬於純學術期刊,在全國業內同類刊物中屬於佼佼者,原因就在於恪守稿件質量第一的原則,無論你是領導還是普通作者,無論你是社科院內部的專家學者,還是外省市的,都一視同仁,視文章質量來決定登載與否,這種不徇私情,確保了其雜志質量和在業內的影響力、權威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也就是業內人士都以在該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榮、為水平的體現,同時,該刊物總能收到高質量的來稿。還有《新華文摘》、《領導文萃》、《讀者》等雜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結晶,所以讀者眾多,當然作為自辦發行的公開期刊,經濟效益也相應地很好。還有一個刊物,河北省文聯的《小小說》雜志,面向全國的作者徵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對優質小小說給予重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地優秀小小說創作者的積極性(這一點,《南方周末》、《燕趙都市報》也同樣),所以,《小小說》的影響力、覆蓋面非常大,作者群、讀者群越來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當下有一些雜志報刊,尤其是學術類的、時政類的,迎合高校、事業單位人員評職稱的需要,大搞關系稿、有償稿件,這一方面無法保障文章質量,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區域的,無形中對外來稿件採用越來越少,在廣大范圍的影響力、覆蓋面越來越小,這樣的話,當然會步入「非良性循環。」這種「非良性循環」當然是不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這只是從出版領域來說,在影視劇創作、文藝作品創作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鄉村愛情》、《金婚》、《錯愛》、《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電視劇長期以來在眾多電視台熱播,也能驗證良性循環的規律。
三、要像對待傳統文化媒體、平台那樣,重視和扶持新興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建設、新興文化媒體運作。如今,互聯網、手機、光碟、MP3\MP4等電子產品,都是新興的文化媒體、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而且比傳統的文化媒體更具有優勢(互動、快捷、無障礙、成本低、影響力更大、影響范圍更廣等),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些新媒體在傳播文化、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巨大作用與潛力,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這方面的監管力量、文化產品創作隊伍建設、硬體設施的體系化建設的力度都不夠,而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相當大,這種反差,使得我們在佔領這些新興文化生產與傳播媒體、平台制高點方面很被動,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反動、色情文化作品、圖片、網站的存在與傳播,例如虛假經濟社會信息的肆意傳播,等等,所造成的現實社會經濟政治危害巨大。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

5. 如何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影響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著眼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也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關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命題,揭示了文化的深刻內涵及其對國家民族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確定了文化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於一個國家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的凝聚與團結,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的存在與發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緊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會凝聚力、價值吸引力、思想影響力等的文化資源。國家文化軟實力,帶有鮮明的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它是我們國家政體的文化顯現,是我們國家利益的獨特呈現方式,體現了我國國家利益與國家意識形態。
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著力發展的作為軟實力的文化,源於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源於我黨的革命傳統。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國革命和建設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重視源於中國優秀傳統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革命傳統的偉大的精神力量。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提高,日益受到世界和國人的關注。近期國外學界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研究熱,也反映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
途徑: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要著重做好五個方面:進一步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我們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 第一,要切實增強國家文化安全的憂患意識,自覺捍衛文化安全。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針對當前我國文化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我們要審時度勢,居安思危,正確應對,真正築起抵禦各種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防線。我們應該記住:一個國家被消滅了,只要這個國家的文化依然存在,這個國家遲早要復興;但一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文化被同時消滅了,這個國家也就永遠消滅了。
第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借鑒世界各類文明、抵禦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供了牢固的經濟基礎。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會主義文化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它由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不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又極大地反作用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國必須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文化,並通過社會主義文化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來維護我國的經濟基礎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絕不能搞「一大二公」單一公有制,也絕不能搞全盤私有。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才能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中,牢牢掌握主動權。

第三,高度重視黨的理論和意識形態工作,為借鑒世界各類文明、抵禦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論支撐。理論正確,黨就堅強,政策就正確,思想就統一,經濟就發展,社會就穩定。蘇聯解體、蘇共垮台的根本原因是在黨內,而且發端於思想理論,是其逐漸脫離、背離馬克思主義所導致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靈魂和旗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繁榮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關鍵,也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只有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真正在國內外各種思想、理論、思潮的相互激盪中不迷失方向,在與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中學習、借鑒、揚棄、升華,豐富和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
第四,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借鑒世界各類文明,抵禦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觀,始終不渝地堅持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的主體觀,並把這一思想統一和落實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人民執好政的全過程,統一於我國文化軟實力豐富發展的實踐中。
第五,正確處理繼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與積極借鑒世界各類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豐富多彩。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長處,這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應以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在尊重差異中擴大認同,在包容多樣性中達成共識,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博採眾長,使其熔鑄於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中。但所有國家和民族,尤其是處於經濟弱勢狀態的國家和人民,必須首先對本國的文明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立,維護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文明。因為文化和文明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絕不能僅僅把科技和物質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文化先進與落後、文明高下與優劣的尺度。我們應該珍惜我國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生生不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注意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與文明。但是,對於那些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與文明存有敵意甚至妄圖摧毀的行為,我們的一貫態度則是「威武不能屈」。
提升文化凝聚力。
凝聚力何來?中國是人口大國,我們只有依靠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這種凝聚的力量,是一種社會意識,一種價值理想,是強大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就會凝聚成社會共識,表現出文化發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

6. 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

1.要建構與城市、區域相適應的、獨有的特色文化創新地標,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結構化象徵實物。 千帆競發,啟航合肥新征程
2.要有創造具體的推進模式與行動邏輯,讓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區域在「文化軟實力」提升
3.要深刻挖掘地方文化和歷史集體記憶,深化「地點精神」的創造。
4.提升市民整體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來推進社會整體的一體化。

7.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

閱讀全文

與文化領域如何達到優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