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獅文化
龍獅運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舞龍舞獅象徵著興旺和吉祥,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傳統藝術性,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華。在人們的記憶中,有鑼鼓伴奏,龍隨樂舞。舞龍結合著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高難動作,讓人喜聞樂見。因此舞龍舞獅活動成為喜慶佳節的最佳的民間活動。今天的龍獅運動,它已經從民間文體活動變成一項集武術、雜技為一體的體育運動,其技藝發展水平之高,遍及范圍之廣,還有其未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處處顯示著這個古老的健身娛樂項目的時代新魅力。舞龍舞獅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
龍獅運動簡介:
===========》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鼎盛不衰,並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龍獅文化。
舞龍舞獅在中國,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體活動。經過兩千餘年的發展,其形式、種類繁多,風格、流派異彩紛呈。舞獅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北獅動作輕巧,以跳躍、翻騰為主,流行於華北中原和中南、華東部分地區;南獅則動作大而威猛,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盛行於廣東、廣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舞龍有火龍、草龍、布龍、紙龍、段龍、筐龍、燈龍等近百種。在傳統習慣中,人們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在舊社會,有的地方久旱不雨,還有舞龍求雨的風俗。
在近代,龍獅運動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播到世界各地,近十年來,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舞龍、舞獅運動發展成為一項體育競賽活動,國際性的龍獅比賽也逐年增多,現代的舞龍舞獅,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動,發展成為一項集娛樂、喜慶、競技和健身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並開始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軌道。
為促進舞龍、舞獅運動在國內的普及開展及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國家體育總局於1995年成立了中國龍獅運動協會,並多次舉辦了國際及國內龍獅賽事。目前,在國際上也成立了"國際龍獅總會",總部設在北京。
舞龍的來由:
==========》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舞獅的來由:
==========》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現代龍獅運動特點:
===============》
現代競技舞龍以九節布龍為代表。龍身長18米,由10人(龍珠1人,舞龍手9人)在20*20米正方形平整場地上舞動。舞龍者在行進動態中完成"龍"的游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於舞龍技巧之中,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像的龍的雕塑,展現龍的精氣神韻,展現龍所象徵的中華民族奔騰爭躍的精神風貌。
現代竟技舞獅源起於80年代,由獅頭、獅尾組成的單獅,在長10-14米,最高不超逾3米,最低不低逾0.8米的樁陣上,運用各種步形步法,通過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來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在表演過程中,其舒緩婉轉之處,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稱絕;其飛騰、跳躍之時,讓人膽顫心驚而又昂然振奮。
http://www.longshituan.net/wenhua.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