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政治:請問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什麼啊
你好,文化的物質載體就是了,通過各種節日風俗,使得文化得以表現得以傳承。比如端午節這個節日,包粽子,賽龍舟。通過這些活動來體現端午節文化。
B. 什麼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文明的載體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正式的開門迎客,該館最引人矚目的鎮館之寶就是司母戊大方鼎也隨之移至新館,但是在這一次的亮相的時候標牌卻與從前有了一些不同,那就是這支大方鼎的名字改了,從眾所周知的司母戊鼎改成了!後母戊鼎後一字之差究竟有什麼區別,一時之間國寶更名成為熱議的話題,那麼這見證國之寶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這是後母戊鼎鷹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頂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六厘米,零邇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頂身莊重而紋飾精美,頂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吉濤帖文要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在生活當中人們常常會說到頂字,比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推敲起來頂字有顯赫尊貴盛大等等這樣一些意思。
商周時期,鼎開始成為旌功記績的禮器,特別是從周代開始,國君或者是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者是接受賞賜的時候,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從此頂是。為立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這支大方鼎自1939年出土以來,它的身上就縈繞著重重的謎團,它的主人究竟是誰?它又是如何出土的現實之後又在戰火當中經歷了怎樣的顛沛流離?1984年武漢大學教授著名的考古學家楊寶成決心揭開後母戊鼎的神秘面紗,這個時候距離1939年方鼎的沖突已經過去了整整45年!楊寶成想一一的還原真相絕非一時,在幾番周轉之後,他在1946年10月27日出版的申報上找到了線索,那一日出版的申報上有這樣一篇報道,楊探古殷代祭器出土記,這篇文章就詳細報道當時大鼎出土的經過,文中明確的指出大鼎出土的位置就在河南安陽武官村,並配上了示意圖,根據這條線索,楊寶成首先鎖定了河南安陽武官村!1984年9月的一天,楊寶成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安陽考古工作隊一起風塵僕僕地趕到了河南安陽,希望一探究竟。一聽說考古隊來了,武官村上上下下,那可是炸開了鍋,村民們也紛紛趕過來看熱鬧。武官村的老人回憶說,村子裡第一次住進考古隊,那還是1928年的是。20世紀初,甲骨文被發現,引起學界震動,而甲骨文被發現的地方正是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
1928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為了尋找甲骨,在河南安陽開始了考古發掘,當時主持殷墟考古發掘的是梁思永先生,梁思永是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這次考古發掘過程當中,梁思永發現武官村附近有一個大型的商代王室墓葬群!1937年春,梁思永在吳家祖墳地兩丈遠的地下深處發現了一座殷商大墓,隨後一個月,他們在這里發掘出大量青銅器,演進考古工作進入關鍵時期,七七事變爆發,梁思永的考古隊被迫撤離,兩年之後的1939年3月15日這天夜裡,月朗星稀,夜深人靜,突然有一個黑影扛著一副洛陽鏟,鬼鬼祟祟地出現在武官村位於吳家柏樹墳的祖墳地,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五官村的村民吳希增,他是儒家的後人,對這一帶十分了解,而且他還作為民工被梁思永的考古隊僱傭參與發掘,正是在那段時間里邊,吳希增學到了一些探墓發掘等技術的皮毛,毫無疑問,他趁夜而來就是要來尋寶的!在挖到地下約13米深的時候,吳希增感到手中的探鏟碰到了硬東西。他提起來一看,鏟刃有些卷頓,還帶有一些綠銹,根據這些跡象,吳希增判斷地下有銅器。帶著興奮和激動的他立刻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唐棣,吳培文希望能夠兩個人一起聯手把寶物起出來。可是聽到這個情況,吳培文是猶豫了,祖墳地下有銅器,如果挖出來就會破壞祖墳,可如果不挖,說不定哪天就被日本人給挖走了,這該如何是好的?
大鼎出土時只有一隻耳朵,可是頂部都是由兩只鼎耳,風景大頂稀世珍寶滅頂之災。難道要親手把它給毀了嗎?經過反復思考,吳培文最終決定開挖,並且當晚就動手,為此,兄弟倆發動了親朋好友40多人,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費了整整三個晚上,才把這個只有一隻耳朵的青銅大鼎拉上了地面,大家估摸著這只鼎至少有上千公斤,這就是寶鼎出土的整個過程,村民的回憶和當年報紙上登載的過程基本吻合,楊寶成的心中卻冒出了一個疑問,是什麼呢?那就是村民們提到大鼎出土時,只有一隻耳朵,可是頂部都是由兩只鼎耳了。死後盡管經過多番尋找,大家始終沒能找到另一隻鼎耳的蹤跡。大鼎連一隻鼎耳都沒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經過楊寶成反復的詢問,幾個上了年紀的村民才道出了這背後的一段秘聞,原來就在這只大鼎出土沒兩天,就有一群集合了日本兵憲兵日偽軍的一百多人的雜牌小分隊,浩浩盪盪地進村來掃盪,顯然是有人走漏了風聲,他們此番就是沖著寶物來的!幸好吳培文早已將大鼎掩埋在後院,這才躲過一劫,但是驚魂未定的吳家人清醒地意識到把鼎留在家裡,早晚會大禍臨頭,可是這么一個龐然大物總是藏不住的。
正在吳培文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天夜裡,吳家門外突然傳來了咚咚咚的敲門聲,大家這心裡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不會是又有什麼人來奪寶了,這個時候敲門聲,可是一說是一聲比一聲急促,吳培文也顧不上胡思亂想隨手抄起一個傢伙就走到了門邊,嗖的一下就打開了門。幸好還沒拍下去,門外的人是誰呢?原來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古董商人肖銀清。為了防止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中,早在幾天前吳培文就托朋友打聽看是否有古董商願意來收購,肖銀清一上門開口就出價20萬大洋,讓吳家人喜出望外,但是他卻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什麼條件肖銀清說,必須將大鼎大卸八塊,為什麼呢?因為安陽當時是日軍佔領區這么大件的古董,不便攜帶運輸,為了盡快的出手,村民們商量做出了一個決定,分解大鼎,但是這重達千斤的青銅大鼎哪是這么好拆分的,花了好幾個通宵的功夫,大夥費了三十幾根鋼鋸條,也只是在大鼎的腿部鋸出了一條很淺的鋸痕,最後大家想盡了辦法,終於砸下了唯一的一支鼎耳!看著砸下的鼎耳,吳培文突然清醒過來,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大家就算是拼了命,也不能讓他被日本人搶走,可現在這是在做什麼呢?難道要親手把它給毀了嗎?吳培文的想法已觸動了其他的村民,大家一商議,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大鼎毀於一旦,為了保存鼎的完整,幾番思考之後,吳培文最終放棄了分解大餅的想法,於是這筆20萬大洋的生意也就黃了,吳培文把大鼎重新埋在了院子里。
所以這只大鼎到南京展覽的時候就連一隻耳朵都沒有,直到1950年,時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的曾昭玉請人重鑄一隻鼎耳,將兩只鼎耳諫於頂身,於是才有了現在看到的大鼎全貌!在楊寶成的追根究底之下,終於還原了大方鼎的耳朵之謎,可是縈繞在大方鼎身上的疑問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支堪稱鎮國之寶的大鼎,它的主人究竟是誰,對於考古研究來說,出土地點和墓葬擺放的情況對表明他身份功能等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楊寶成希望能夠找到當年寶鼎出土的大墓,也許那裡還能夠留有蛛絲馬跡,可是大方鼎的出土過程屬於非正常發掘,再加上時隔半個世紀,現在還能夠找到那座大墓!1984年9月,時隔了近半個世紀,楊寶成踏著前人的腳步,再次來到了後母戊鼎的出土地,經過連續幾天的實地測量和當年村民的現場指認,楊寶生終於鎖定了大墓的所在,在這個道坑的底部,就發現了當時盜掘私墓大頂須使用的木板、木棍、鐵絲、很粗的麻繩。這些盜掘的工具,居參加發掘的吳有福這些民工回憶就是他們使用通過這些線索楊寶成證實大鼎出土的確切位置,並且將這座商代時期的墓葬命名為260號大墓!
隨後,楊寶成帶著考古隊對260號大墓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挖掘,希望能夠有所發現,經過發掘清理,他們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個大型墓葬,而且從墓室延伸出了一條長長的墓道,這種墓葬形制被稱為甲字形大墓,在古代墓葬當中,他的級別僅次於天子,就在260大墓的墓道里,楊寶成和考古隊的隊員們仔細清理,發現了22顆人頭,在商代,奴隸主貴族死後都要用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奴隸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幾個幾十個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個把人殉葬!這個線索表明,墓主人一定是商王室的重要成員,可就在大家期待能有新的發現時,失望卻接踵而至。因為楊寶成發現,這座大墓共有六個盜洞,早已被盜掘一空了,其中一次是最毀滅性的破壞,直徑有八米,直接打的墓室的中部而且墓室的核心部位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既然墓已經被盜一空,而且墓室的核心部位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那麼想通過發掘260號大墓來尋找墓主人身份等信息就難以完成了。此路不通,楊寶成等人只好藉助其他的途徑繼續研究。
早在1937年,梁思永就曾經發現武官村物近是一個大型的商代王陵區,如果到周圍的其他墓葬當中去找找,會不會有新的線索,據了解,1958至59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安陽考古隊對殷墟王陵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鑽探,考古隊基本探明了260大墓所在的方位,但當年地下水位過高,而且技術有限,所以發掘工作只好作罷!雖說當時考古工作者沒有能夠打開260號大墓,但他們對周圍其他的墓葬做了細致的發掘,並且留下了詳細的資料!得知這一情況,大夥興奮異常,楊寶成也立刻想辦法找來了當時的資料尋找線索。據史料記載,商代晚期曾有12位商王定居安陽,除商紂王沒有陵墓外,其他11位商王的陵墓都在安陽附近的王陵區。可是根據當年的考古資料顯示,這11座亡靈都已盜掘一空,而且手法極其相似,幾乎每個墓葬的中部都有一個大型的盜洞覆蓋整個墓室。從業務上我們可以判斷盜洞時間是。相當於西周早期,因為它裡面沒有晚期的遺物,沒有晚於西周的文物。那麼盜洞必然是西一周的國王在打敗商代王朝以後,精心血腥復仇的一種報復行為,既然在260號大墓和周圍的其他墓葬當中都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那麼方鼎主人的身份該如何認定?
楊寶成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放回到大方鼎身上,在大鼎腹內壁上著有明文司母戊三個字,這就成了揭開謎底的重要線索,他既然是成為母母,說明他是個女性,那麼我們推測它的主人應該是一種相當於金屬的王後。應該是國王的配偶,前面我們說過,在安陽王陵區宮上有11位傷亡,而且有的傷亡,還先後有幾任王後,那麼這只大鼎的主人會是哪位?傷亡的是哪位王後呢?楊保成只好繼續在史料和相關的考古資料當中尋找線索。1976年,考古人員曾在安陽殷墟小屯村的西北地發掘出另一座商代大墓,這座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挖,因此極具價值。在這座墓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了一個青銅大方鼎銘王司母辛。司母辛,與司母戊外形極為相似,只是司母辛鼎要小一些。司母戊鼎的體積幾乎是司母辛鼎的兩倍,有了司母辛大頂之後,1990年,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就把這兩個方鼎司母辛、司母戊做了一個對比性的研究,不但從銘文到它的紋飾,還有它的結構,甚至於它的合金配比都做了一個比對。發現這兩個大點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說明它們應該是來自同一個時代。關於辛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殷墟甲骨文的考證,辛就是負號,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後。據史料記載,她主持祭祀打獵,英勇善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將軍。既然司母戊與司母辛鑄造同一個年代,那麼也就能夠推斷出木羽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也就是商王武丁的時代!
根據甲骨文記載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第一個法定配偶就叫批捕。所以通過這個發掘,可以確定是司母戊就出土於260墓。260墓就是武丁的法定配偶批捕。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辛苦發掘與考證,終於揭開了大鼎主人的身份之謎!這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之重寶,就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而作的祭器。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思母即為祭祀母親,戊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的沿用下來了,但爭議一直不斷,後來大部分專家認為後母戊它的命名要優於思母,所以最終更名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經歷過亂世的顛沛流離,又得到年代的修復和珍藏。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後母戊鼎的神秘面紗也終於一層層地被揭開了。後母戊鼎作為立國重器,不僅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也是文明的見證,文化的載體,作為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的。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的技術成就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