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姓氏文化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姓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中國通常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在人們熟悉的「百家姓」背後,還隱藏著約 4000 個不常見的姓氏和20000個鮮為人知的姓氏。 中國姓氏起源 姓氏圖騰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
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
伏羲氏
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
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姓氏 - 姓氏由來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歸納為以下類別:
1、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3、以古國名為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
炎黃二帝
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4、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5、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6、天子賜氏,以 號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為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為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7、以祖輩的字為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8、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9、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為「鄭」;後他改名為鄭和。
10、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復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於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於。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1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14、以鄉、亭之名為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1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1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1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1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1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21、以謚號為氏。
2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⑵ 中國的姓氏文化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1、姓氏的歷史: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改汪祥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核搏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姓氏的現狀: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陵盯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
中國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
1、中國姓氏文化是解讀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把鑰匙。
2、中國姓氏文化是標記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一座史碑。
3、中國姓氏文化是時代文化特徵的一種反映。
4、中國姓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紐帶。
5、中國姓氏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資源。
回答於 2021-05-20
⑶ 姓氏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書上有一篇關於李御猛滾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調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查方法
查閱有關書籍、報紙,上網瀏覽,問家長,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上網
歷史、現代的名人
戰國時「鬼谷先生」王詡、書法家王羲之及王獻之,文學家王維、王勃、王昌齡,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網
王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有人統計,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知迅
上網、問家長
王姓的歷史由來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4.出自媯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賜姓7.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四、結論
1. 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典。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現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為王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2.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福州王氏發源於山東琅琊王氏,以王審之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 據2007年最新統計,王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數鎮餘量達9288.1萬人。 希望採納
⑷ 姓氏是一種文化的文化是什麼意思
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姓氏的豐富多彩,是一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象徵之一。我國姓氏學起源於先秦,盛於唐代,發展於宋明之際。歷代朝廷都設置有撰寫、考定、收藏氏族圖譜的專門機構,有關於姓氏淵源的文獻和輯錄。
就一個姓氏的起源、發展和歷史傳說,反應了中華民族歷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姓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