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突出文化優勢

如何突出文化優勢

發布時間:2023-08-23 03:15:51

1. 請結合全球化的實際和北京的實際,談一談大學生如何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發揮自身文化優勢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的觀念,這不僅對 每一個中國企業,對我們大學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預示。其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 信的觀念也被非常鄭重地提出。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體系中,有關文 化意識的思想已經完全確定下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面對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 文化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環境,以及自身更大的文化發展要求,已經具備 了非常清晰的歷史、文化意識。我們要以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方式,對這樣 的文化大勢做出更完好的回應。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 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 文明建設的過程中, 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 質,還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關於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已經被胡錦濤總書記非常清晰並更加強調地表述為: 「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 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自覺的 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於 1997 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勢 必發展,而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 「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 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 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 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 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聯合在 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後產生的發自內心的信仰,如同一個人的自信 心處處體現,深入骨髓,沒有理由。 自鴉片戰爭後,外來文化藉助武力強勢進入中國,既帶給中華民族深重的精 神苦痛,也客觀上給中國隱雀擾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學習 機會相互纏繞和復雜矛盾的交織之間, 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 化「擴容」機遇。中國文化也在近代以來的巨大的外力推動中,又一次來到了歷 史轉型的路口。特別是在經歷了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艱苦奮爭取得勝利 後, 中國的當代文化更是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對此, 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在今天迅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已經更為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給 我們帶來的更大的激勵和發展推動力。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為我們更願 意視這樣的挑戰為重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因為互聯網等的發展,我們接觸外界的 渠道更多也更寬,我們對外界的了解越多,尤其在看到國外先進的生產力之後, 對自己了解更少了,也更難看清局勢了。
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名, 我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更多的是迷茫, 信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雖然都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自由, 追求個性, 但是大多數做得只是表面功夫, 有時人雲亦雲, 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絕大多數都是在高中課堂和高中課本上學來 的。 而據統計高校的圖書館借閱榜上的借閱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偵探小 說,或者現在,在各種電視劇熱播時,也是這些劇本的借閱數量最多。並不是借 閱量可以代表大學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書是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里,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費先生所說,我們 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外來文化同灶旦樣如此。在了解了國內外文化,古今文 化,結合中國歲租目前的國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要找准 方向,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堅持自我覺醒和自我創造,形成自身廣闊的文化境 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關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 想與精神狀態。 大學生提升文化自覺於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 之義。 問過很多同年人,他們很多都胸懷抱負卻無處施展,亦覺得無力施展。有人 談起,如今社會上普遍顯得十分浮躁,急功近利,自己想靜下來讀一本好書,卻 發現做不到,是根本無法靜心。
也許是過於強調 GDP 的增長,我們許久以來忽 略了文化教育。我們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也許已和世界大國相差不多,但是談到 讓人民的文化教養,我們也許還是有一些差距。面對如今的局面,看到國家也意 識到文化、信仰的重要,作為祖國的未來的我們,在這個轉折點,我們應該看清 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實現文化強國。 這要求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從小事鍛煉自 己,從日常的行為中培養出自己的高尚人格。也在社會,家長,老師的幫助下不 斷修正自己,才能不斷進步。要有「自知之明」 ,努力培養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 的認知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 著文化底蘊不足和文化歷史視野狹窄,對中華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對西方文 化卻盲目追捧的現象。 「文化自覺」包括對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 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在面對中外文化時,辯證取捨的 能力也應該增強,尤其是對外來文化的選擇能力。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任何一種 全球化的實踐活動或理論探索都必定負載著某種價值觀、某種文化觀。文化全球 化, 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 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 我們既要反對 「文 化霸權主義」 ,又要反對「文化割據主義」 ,堅持「和而不同」 。不僅要理解、認 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 揚長避短, 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 也要尊重、 借鑒異質文化,取長補短,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並最終內化為自身 「謀強」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動力。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提升自己對社會主義文化 的創造能力,從自在自發的、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 狀態,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 同時也要求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多加協助。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 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不斷培育崇尚科學、 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大學生主要在高中學習了中 國傳統文化,通過語文課堂對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是不夠,有許多人 並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也並沒有將它們與自己聯系起來,更沒有將理解付諸於 行動中。所以,大學里應該多開設人文素養課堂,講座,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應 該開設其他的與政治無關的哲學課堂, 也許不能教化所有人, 至少讓他們去思考, 去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關心國家和自身的問題,這樣也許才有 更多的創新的可能。 最後國家先進代表帶頭,通過呼籲,和一些實質性的決策,向大學生傳遞文 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保證。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文化在不同國家間的傳輸以及促進文化間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且越來越頻繁。 文化自覺正是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樹 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內在的精神力量,鞏固理想和信念,不斷增強對文 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才不會被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 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只有這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建立起來以後,形成文化 自信,才能保證中國文化長久存在且在日後發揚光大。 大學生首先認識了自己的身份和責任,熟悉中國自己的文化,了解如今的國 際形勢和先進的科技,並對歷史的進展態勢有一定的理解,懂的分清好與壞,不 僅是現實的好,更是涉及長遠的計劃,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校,政府多 家協助,加上自己的努力,相信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會不斷提高,將來 走向社會,實現文化強國,將文化轉化為各方面實力的,我們一定會成為這個世 紀的主力軍。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我們自身的努力和意願是最重要的因素,作 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應該對自己和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職責,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 與自信就是一件需長期堅持的任務。

2. 文化產品的優勢需要依靠什麼

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依靠質量取勝,不斷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我國的文化產業未來要更多地發揮科技創新型、文化創意型產品的優勢,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的文化產品。依靠文化創新,激活文化創造力。

3. 文化優勢在市場中的體現有哪些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創造的商業環境下,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該國或地區文化產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
引 言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此情形下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認識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及其體現就顯得尤為必要。
1.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指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創造的商業環境下,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並獲取利潤的能力。對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國外大多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產業結構及其可競爭能力、基於客戶需求的產品及其創新能力、產業價值鏈及其上下游配合與空間集聚能力、行業監管及其政策管理能力、技術進步與運用及其對文化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能力等。而國內研究大多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產業實力、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結構和產業環境等[1]。從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研究內容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一種系統組合的功能性力量,其背後有一個要素組合結構,競爭力的來源、強弱或高低決定於諸要素在質、量、空間與時序上的組合形態。
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追求文化產業內在實力的持續成長,也就是長期發展的成長潛力。在現實經濟中,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表現在諸多方面。但最終要通過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各種生產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治理結構、政府政策和法律狀況、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後,表現在該地區文化產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
2.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體現
2.1總體創新能力
創新是文化產業生存與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動力。文化產業中的創新能力,已經被人們認為是最具有活力和能動效應的元素。由於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原創性的文化內容,而文化內容是影響千百萬人的心理、喚起社會的廣泛認同、擴大國際和國內影響的根本要素,這決定了創新能力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發展動力。同產品實物消費不同,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主要消費產品的精神內容,這要求文化產業所產出的產品在內容、形式和技術上要不斷地創新和提高,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總體創新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在產品內容、產品形式、科技手段、組織結構和體制等方面的整體創新能力。總體創新能力的主要表現,集中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科技最為一種技術手段,為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而組織結構和體制的創新能力是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現有的組織結構和體制不能更好地滿足文化產業總體的發展,在宏觀政策和市場發展的推動下進行的創新,其創新能力較為緩慢。
在產品內容和形式方面,作為文化產業重要內容的傳媒業,尤其是以大眾文化為核心的電視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歡樂總動員》等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嵌入新的節目元素,推進整個節目形態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產業空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樣,在科技手段方面,美國的恐龍大片—《侏羅紀公園》就運用了三維動畫及電腦合成技術等諸種現代科學技術,他創造的票房價值超過了同期上映的所有大片票房價值的總和。因此我們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進行考察。
2.2市場擴張能力
市場擴張能力是指文化產業不斷拓展市場空間的能力,這不僅包括在已有的市場中占據更多的份額,而且包括率先去開拓新的市場,打開新的文化消費空間。產業競爭力的強與弱,歸根結底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只有不斷地拓展新的市場,不斷打開新的文化消費空間,並且在市場相對成熟之後不斷地進行內容創新來維持文化消費市場的熱度,才能表面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張能力。反過來講,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高低的體現之一,恰恰就是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展能力。
一個文化產品,在一定的地域進行市場擴張後,其精神內容不變的前提下,人們的消費需求總是會逐漸下降的。文化產品要獲得生存,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走出去,該產品突破現有的市場區域,去開拓新的市場。如音像製品對外市場開拓中,韓劇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熱播;洛陽牡丹會展,在長沙、拉薩、遼陽等地成功展覽,為牡丹花卉會展突破省域,開拓新的會展市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引進來,該產品有強大的精神消費的向心力,能夠吸引本土市場以外的消費者持續不斷地前來消費。如河南省登封市境內的少林寺,通過唐代時期少林寺棍僧的傳奇故事的傳播、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少林寺》的全國熱映,加上釋永信方丈的市場化運作,使得少林寺具有相當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嵩山風光、古剎傳奇和武術起源」的核心內容賦予了少林寺旅遊消費的強大向心力,吸引著中外遊客不斷前往。[2]三是上述兩種情況的交叉組合。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或單一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實力。如迪斯尼樂園的外市場開拓,除了在美國本土建立迪斯尼樂園外,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吸引更多的遊客,迪斯尼相繼在巴黎、東京、香港和上海建立了主題公園。
通過上述三種情況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強弱,無疑能夠體現在其文化產品的市場擴張能力上。只有文化產品具有了較強的市場擴張能力,在市場中不斷地創新發展,形成較強的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才能滿足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鮮活的個性,取得長足的發展。
2.3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是指文化產業內部通過組織的合理化,促進有效競爭而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不斷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能力。從整個文化產業鏈來講,這涉及到文化管理單位行政的布局。因為文化產業具有事業的屬性,對社會的精神建設有較大的影響。報紙、廣播、電影等媒介產品需要一定形式的監管。但這些媒介行政管理單位的重復設立和多頭管理則會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從而相對減弱了文化產業的贏利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布局應該合理,減少流通環節和資源浪費,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即以越來越少的投入——較少的人力、較少的設備、較短的時間和較小的場地——獲取越來越多產出,同時也越來越接近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文化產品。
從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則必須具備較強的成本控制能力。從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對成本的控制,我們可以看出對成本的嚴格控制是新聞集團成功的因素之一。對於新聞集團和默多克來說,成本預算是管理其全世界百家企業的最好手段,新聞集團正是通過這些匯總起來的各方面的數據來監控成本,管理資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從而使新聞集團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在國內市場,2008年《信息周刊》「中國商業科技100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這些企業在商業科技上的創新更加謹慎,控制風險和成本成為首要目標。
為此,只有文化企業在成本控制能力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現,才能體現出整個文化產業的成本控制能力,才能體現出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2.4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文化產業與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資源等相協調,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產業並不是一個自我維持、獨立運轉的封閉系統,它要不斷獲得信息、智能、技術、資金、自然資源等的支持,避免過多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如某些地區為了獲取短期效益,對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巨大破壞),通過智能資源等的不斷投入與優化整合,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擴大再生產。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兩個方面,即相對於外部的文化資源爭奪而言和相對於內部的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而言。
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本國或本省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不斷瀝青文化產業結構中重復、冗餘的部門和實體,構建部門精練、流程合理、反應迅速的產業結構。二是對文化產業方面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適度開發和使用,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三是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及長遠規劃,尤其對高等院校文化產業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以及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從當前國內機構和學者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研究來看,各指標體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標還沒有列出具體的統計指標,來衡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這說明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可持續能力建設只是按照200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要旨來進行操作的,大多停留在理論建設層面。即使涉及到了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但具體通過數據來反映指標體系的例證還沒有發現。但無論如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無疑是反映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方面。
結 語
根據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對策來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調整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健全法律法規來夯實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整體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四個方面來提升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1、通過整體創新、精品帶動和科技創新來提升整體創新能力,開創文化產業新局面;2、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化經營,確立文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加強文化產品營銷戰略入手來完善市場開拓能力,拓展文化市場空間;3、通過打造文化產業鏈,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完善企業內部制度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4、從實施品牌帶動和注重人才儲備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挖掘可持續發展能力。◆

4. 如何增強我國的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提出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這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略決策。我們要耐坦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固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要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堅持政府主導,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積極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重點扶持黨和國家重要新聞出版單位和社科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要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改革,進一步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做大做強文化事業。
第二,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做大做強一批文化科技企業和基地,發展新型文化業態。要繁榮文化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第三,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在當今這個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猛逗、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要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要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設,進一步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擴大有效覆蓋。要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國家新媒體集成播控平台,創新業務形態,發揮各類信息網路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第四,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支持海外同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海納百川、融會貫通,開創中華文化新風貌新氣象。
第五,枝畝賣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繁榮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隊伍。要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閱讀全文

與如何突出文化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