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夏文明為什麼龍山文化

夏文明為什麼龍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8-23 14:25:10

A. 龍山文化的起源、發展和與現代社會的聯系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近幾年的發掘,對於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過程,提供了比較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並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B. 為什麼說華夏文明起源於山東

我們必須承認,夏朝最初沖破復雜的酋長國,走向早期國家,真正起源於伊洛地區的中原地區。4000多年前,山東龍山的文化比中原的伊洛文化更為發達。究其原因,伊洛地區的龍山文化(大致相當於余氏時代)雖然高層建築和高級貴族物品不多,但熱衷於公共建設,以保護社會免受水災、戰爭之害,等等,雖然山東龍山文化的社會發展水平高於傳說中虞所在的河南,但山東龍山文化中有許多高貴的高層建築和奢侈品。然而,在俞敏洪居住的河南龍山文化中,幾乎沒有高層建築和奢侈品。

如果我們真的有一個或多個史前文明,許多我們現在無法解釋的問題將得到解決。例如,《山海經》記載的各種奇異生物,都有可能是核輻射後基因突變的物種。

現在我們對地球知之甚少。只有對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那些陌生的國家、陌生的山脈和陌生的距離,它們指的是恆星之間的距離、地球上最高的山脈、地球上的物種之間的距離,以及山海之間的經典距離,這原本是一種奇特的認知。現在我們在想為什麼我們不多想想。

C. 失落的華夏文明之根,我們的祖先「夏朝」竟一直不被世界所認可!

夏代,作為中國文明史的第一頁,已經湮沒在 歷史 長河之中。時至今日,對夏文明的記憶,僅僅剩下它的名字和傳說。


夏代是否真實存在過?如果它曾經存在過,那為何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何商代文明突然出現,並在出現時就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它繼承了誰的文明?

按照國際史學界的觀點,界定一個國家的文明必須具備三大要素:城垣的出現、青銅器的使用和文字的產生。


依照這三種標准,我國甲骨文的 歷史 距今為3400年,殷商青銅器和巴蜀三星堆青銅器距今為3800年,夏代二里頭城垣遺址距今約4100年。


若據此推定,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似乎空無實據,在世界四大文明中,遠不極其他文明 歷史 悠久。

實際則不然!

眾所周知,斷定一個國家的文明史,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文物佐證和文獻支撐。關於我國夏代的 歷史 ,只因缺少文字記載而略顯蒼白,因此,西方學者的主流觀點才認為,中國的夏朝就像亞特蘭蒂斯一樣都屬於傳說中的文明,中國的文明信史也只能從商代開始。


事實上,在我國多年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有關夏代的 歷史 文化造存。

但遺憾的是,只因以往的考古觀念過於依靠文獻記載,以至於那些被發現的夏代物質文明仍以發現地作為它們的命名,這不僅導致了人們對夏代文化遺存出現了誤讀與誤判,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方法將永遠還原不出它們的 歷史 本質。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不同文明間的沖突異常殘酷,勝利的文明對失敗的文明通常都會進行毀滅和驅逐,為鞏固統治而對舊文明進行符合自己意識形態的吸收和改造。


於是,人類 歷史 就在這樣的征服與被征服中一次次浴火重生。舊有文明的基因雖然被一代代傳承下來,但其最初的形象已很難被辨認說清。

例如,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很多中亞和東歐文明也盪然無存。西班牙人征服瑪雅後不僅掠奪了黃金,同時為了傳教而從根本上還清洗了瑪雅文明。


在中國的 歷史 上,可以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最著名的案例,在這場文化的浩劫中不僅導致中國的上古文化戛然而止,而且很多 歷史 文獻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幸運的是,這一 歷史 事件發生在文字出現之後,未被焚毀的野史和書籍仍保住了一部分 歷史 文明。


但是,在更久遠的 歷史 年代,文明之間的殺伐卻更多地停留在令人半信半疑的傳說之中。

在後來的 歷史 研究中,盡管人們不斷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但只有當其數量積累到某種程度後,新的發現才會產生出新的觀點,而新的觀點才能真正填補 歷史 的空白和研究。

荷馬史詩自公元前9世紀著成,在之後的數十個世紀以來被作為文學經典,直到1871年德國業余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古特濟伊遺址並發掘出大量珍寶,世人才相信特落伊是真實存在的。


1932年開始至1938年,由卡爾·布列根繼續主持考古發掘。之後,直到1988年,由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古典學系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重新展開考古工作,特洛伊考古在停滯了50年之後重新開始。

按照常理,在戰爭結束後,保衛戰的利者會把用於投的石塊等武器重新收集起來以便應付敵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勝,他們是不會做這種善後工作的。

將目光投向我們自身。

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傳說中,有很多對夏王朝的記載和描述,由這些描述可知,夏王朝的文明程度很高。


但令人疑惑的是,這個存續時間長達400年之久,擁有廣闊疆域、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夏王朝,為何今天難覓其蹤跡?它的遺跡在哪裡?它的物質文明是否仍保留下來?對它的諸多描述,難道只是古人口口相傳中的誇大與臆造?

其實不然,夏王朝不僅在中國 歷史 中真實存在,而且其發達程度超乎人們此前的想像。夏王朝和商王朝的文化一脈相承,在中國早期民族的融合中不斷演變,兩個王朝在合計1000多年的時里,繁盛而輝煌。


在周王朝的崛起中,周的聯盟軍團不僅消滅了商王朝,同時周王朝還摧毀了很多與它相左的 歷史 文明,雖然最終周在其廢墟上建立起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周王朝。,但他們卻遺失了很多前朝值得保留的文化與文明。

而在中原,周王朝建立後,對夏商文化進行了系統的吸收,改造或摧毀。尤其是以西戎北狄為主體的夏族文明,在中原農耕文化的融入中,其主體文化已盪然無存,而僅剩下一些在今天看來互無聯系的 歷史 殘片。

例如,隨著漢王朝力推儒家思想體系,該思想不僅統治了整個中國封建時期的意識形態,這種正統觀直到今天仍在影響著中國 社會 。由此可見,夏王朝這個曾經由一個民族,多個種性所組成的王朝,雖然也曾創造過很多人類文明和物質文明,但是卻被推翻它的王朝從意識上徹底地抹掉了。


曾輝煌一時的夏王朝就這樣湮沒了,它不僅是被 歷史 長河沖刷滌盪得無法辨認,更是對中原所秉持的正統觀主流意識所拋棄。

因此,我們應該將目光轉向對上古文明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區,如周以前四方民族生活過的區域,去尋覓夏王朝所遺留的文化遺存和 歷史 的痕跡。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夏代 歷史 遺跡所保存的數量之多、物質文化造存之完好簡直令人咋舌。

因為,這些文化遺存不僅能夠證明夏王朝的存在,同還在佐證著夏朝王明文同的高度發達。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各地區出土了很多上古時期的人類遺址與文化現像,但這些人類遺址和文化現象,不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被人為地擱置,就是因為中原儒家大一統觀的影響被徹底的否定,因為學界只願意保留或承認那些符合正統價值觀的 歷史 遺跡和文化現象,而對那些與之相悖的文化現象普遍持迴避和否定態度。

例如,在四川發現的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至今仍未被列入到華夏文明的整體范疇。


究其緣由,因為該文化現象和文明與中原大一統觀念發生了沖突。 直白地講,如果承認了三星堆屬於華夏文明,也就等同於否定了歷代史學家所打造的中原殷墟文明。

而這種做法,無疑是狹隘的和不理智的行為,因為用這種觀念所編纂出的華夏文明顯然不夠完整。

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西方學界只承認華夏3300年的 歷史 文明!

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我國諸多上古人類遺跡和文化現象, 至今仍以出土地作為它們的命名

例如,內蒙古的紅山文化、


甘肅的齊家文化、


山東的龍山文化


以及浙江的良渚文化等等。


但是,真正能夠打開夏代文明史之門的鑰匙,恰恰就隱或在這些未被解讀的民族文化的遺址之中。

事實上,從這些文化現象的發達程度、相互之間的雷同性、工藝製作水平的發展演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後會發現,它們之間絕非是相互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是具有承前啟後、相互影唯和相互交融,甚至是源於同一個 歷史 文化源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

然而,只有對這些遺址和文化現象進行綜合對比研究,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到這些遺址和文化現象之間存在的關系,方能釐清哪些是屬於夏商時期的文化現象,哪些才是周代的文化遺存。

D. 關於龍山文化的問題

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而得名。
龍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們展示出當時社會的發展面貌。當時,掠奪或保護財富、資源和生存空間的戰爭連綿不斷,由此伴生的城牆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大。同時,部族集團內部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地位的懸殊越來越明顯。從隨葬品的情況來看,一部分大墓隨葬品豐富,有棺有槨,顯得豪華而高貴。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小墓,則無棺無槨,隨葬品很少或者沒有,有些墓壙極小,僅能容身。而且,從整個龍山文化墓葬中可以看到,非正常死亡和死後得不到正常埋葬的「灰坑」在不斷增多,這些大多是人骨架凌亂,相互疊壓,還發現有的死者被砍頭,身首異處,或被腰斬,或被剁去雙腳。從有些屍體中還可以看到被砸傷、砍傷,甚至是被捆綁活埋的跡象。這說明當時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外部的戰爭也日益頻繁和激烈。《史記•五帝本紀》說堯時「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左傳•哀公九年》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於萬國」。龍山文化城址作為初級文明社會的綜合載體,正是在這種風雲激盪的時代應運而生的,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夏王朝建立以前數百年之久的「萬國林立」的酋邦時代。

E. 什麼是龍山文化時代請各位詳細介紹一下

泛指中國黃河中一類文化遺存

簡介: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發現: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山東省章丘市)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遺存: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鹿邑欒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分布: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歷史: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我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 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3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類型: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文物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 千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發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文化遺址

黑堌堆遺址

黑堌堆遺址位於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被確認為是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黑堌堆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文化內涵單純,出土遺物豐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中國龍山文化也是發源於此。另外還有王油坊和造律台等遺址也矗立在這一地帶。黑堌堆的傳說:每年黑堌堆長高半尺,大概二十米見方的黑堌堆上曾經長有一棵大樹,高高的樹上曾經經常有晾曬的衣服.被褥和鞋子,路人都很驚奇,傳為寶地!傳說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但是黑堌堆遺址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現在已經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堌堆遺址有力地證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龍崗這片廣闊、平坦的土地上。

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積比兩城遺址還要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被發現於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比兩城鎮遺址面積還要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在考古界有著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

藤花落遺址

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時期城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作聚落形態考古的大遺址,對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價值。

遺址位於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15萬平方米。對龍山文化的內外兩重城牆進行解剖後發現,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牆、城緣、城門等組成,城周1520米,面積約141375平方米。內城平面近圓角方形,位於外城內的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哨所組成,城周806米,面積40560平方米。在內城內發現35座各式房址,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可能是一個與宗教、祭祀、集會有關的場所。

藤花落遺址中還發現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樁以及各類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丁堌堆遺址

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面積約4500平方米。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所的支洪遠曾率領文物考察隊在此進行勘探、考察。經勘探,文化層分三層:第一層,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層,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繩紋陶片;第三層,深3米,含有方格紋、籃紋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遺跡。文化層厚約3.7米,遺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升格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考古專家在遺址中發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較多,而且胎質細密,燒制火候高;紅陶相對較少,胎質疏鬆,燒制火候低。灰陶採取輪製法,器表光滑,並裝飾有繩紋、弦紋等;紅陶是手工製作,器表較粗糙,素麵。但無論是灰陶還是紅陶,器物都是平底,未發現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徵具有龍山文化性質,所以可認為是早期龍山文化,按分類屬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認為是仰韶文化,自從1959年廟底溝遺址被發掘後才搞清楚。1959年,在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發現它是疊壓在仰韶層的上面,並且在文化性質上具有從仰韶到龍山的過渡性質,因此把它定為龍山早期,以「廟底溝二期文化」代表這個類型的遺存。

從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來看,都以手制為主,不見輪制的痕跡,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方格紋極少見;器物頗多大型者,包含了豐富的文化遺跡和遺物,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徵,是龍山文化中較早的一種遺存,因此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淄博遺址

子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區城陽鎮城子村東北一百米處的高台地上。因為這里原為古城(不其城)的東北角,地勢較高,所以當地群眾又稱「東城頂」。

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面與北面均為斷崖,高約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斷續續地暴露在表面,內含文化遺物比較豐富。

採集到的文化遺物有:單孔扁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帶孔礪石、石缽、石鑿、石鐮、石矛。石器均為通體磨光,刃部鋒利,製作精緻。陶器以灰陶、黑陶為主。

根據考古學家考察確認,這是一處龍山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為研究青島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河南遺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西部邊緣地帶,新發現一處比殷墟還早600多年的大型龍山文化時期城址。

此次考古共發現龍山文化時期城牆140餘米,房基、陶窯各一處,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兩處,出土有石斧、蚌鐮、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別是在房基中發現的兩處用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為目前龍山文化考古中僅見,其中一處面積約10平方米,從外形看很像是一隻虎,專家們認為它應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或祭祀有關。

景陽岡遺址

位於景陽岡村以西。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祚首先在此發現了景陽岡遺址。1979年,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選點試掘。

在遺址北部清理出龍山文化灰坑1 個、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厚約1.5米。上層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獸骨遍布;耕土層下為漢代、商周文化層;最下層為龍山文化堆積。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多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發現一完整牛骨架,似為祭品,對古代家畜飼養的起源、馴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採集有小骨針、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西長3.5米,南北寬2米,殘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長方形腰坑,坑內殉狗一隻,頭向東。墓內出土遺物有陶、銅、骨器等共1770餘件。1994年,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文物勘探隊在配合陽谷縣景陽岡公園開發建設工程中又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似橢圓形,東北——西南走向,西端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長約1150米,北端寬約230米,南端寬約330米,中部最寬處約400米,總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同年底至1996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又聯合對其進行了鑽探、試掘工作,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經挖掘發現,地面已無城垣遺跡,地下城垣保存完好。古城遺址東北角現有南北向水渠穿過,從水渠西壁可見耕土下即有岳石文化城垣殘基,其外側被東周城垣殘基打破。岳石文化殘垣下壓龍山文化城垣,其頂部到水渠底高1米余,渠底見水,無法鑽探,估計渠底以下還會有數類以上的城垣。水渠壁上暴露的龍山城垣內側夯層向里傾斜,夯層較厚,不規整,城垣外壁陡直,打破內側城垣的灰坑,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心處並存大小兩個利用原自然岡丘經部分加工而成的台址。大、小台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主要用純凈黃褐面沙土夯築,上層為灰花土築成。夯具分圓棍夯與石器夯,夯窩明顯,夯面清楚。出土遺物具有顯著的地方特徵。陶器中以灰陶為主,黑陶較少,紅褐陶佔有一定比例。除陶器外,出土文物還有瓮、鼎、鬲、盆等。特別是在1996年春季發掘的一條灰溝中,發現一刻文陶片,屬一小型泥質磨光黑陶罐的肩部,殘存部分呈三角形,從刻劃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後,燒制之前刻上的,系龍山時代人們所為。從字的形體看,與甲骨文似有淵源關系。景陽岡龍山文化古城址,是迄今黃河流域發現的最大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址。城內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遺物豐富,為研究這一地區龍山文化的面貌與中原龍山文化的關系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等問題,提供了新線索。

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場鋪遺址

在茌平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城牆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到30米,保存下來的高度接近2米,用黃沙、黏土混合分塊夯築。根據鑽探結果,城牆大體接近圓形,東西略長,面積在5萬平方米左右。同時在城牆上發現了舉行奠基儀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並出現了人祭現象。

教場鋪遺址位於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屬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間。從2000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聯合進行了4次發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窯是山東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組。

除新近發現的4300年前的古城牆外,在發掘區內還發現了4300年前龍山時期房址20座、灰坑500多個、窯址7座、奠基坑10座、墓葬11座,並出土各類陶、石、骨、蚌質地的出土遺物近千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隊長梁長合研究員認為,近幾年的發掘,對於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過程,提供了比較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並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青島膠南遺址

膠南史以「東國名地」著稱,文化燦爛。截止1987年,境內已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9處:寶山鄉向陽、大張八、隱珠鄉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膠南鎮小堯、張家樓鄉河頭、紀家店子、上疃、琅琊鎮東皂戶、營前、營後、藏南鄉高戈庄、崖上、塔山鄉西寺、駝溝、張家大庄、井戈庄、海青鄉甲旺墩、市美鄉西茶溝;黑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在膠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些遺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鏟、石刀、石鏃、陶◆、陶罐、陶杯、玉環、泥質鏤孔高足杯和蛋殼陶杯殘部等。海青龍山陶器以黑陶聞名,但它同樣擁有紅陶和白陶。龍山黑陶有多種器形,製作方法多樣,但它最主要的特色是器壁薄、器形精美、表面黑色磨光。許多黑陶是輪制或手制而成,最後用拍子和砧進行精加工。這種陶器通體漆黑,閃閃發亮,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易成春海青龍山文化黑陶從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這種遠古時代的生活、祭祀用品,發現了它不同尋常的美,一種帶有原始氣息的古拙的美,正是這種樸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時尚,從而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精美的黑色藝術品。

延伸閱讀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

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目前已經可以肯定的是,龍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體SNP單倍型是O3—M122,並且只含有O3和子類型O3e,沒有其他類型,和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現在漢族的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

單獨看O3,各地漢族中至少60%-70%來自龍山文化,對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數據,我們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國各地的漢族,從東北到廣東,從東南的客家到西北蘭州,其主體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無異,今天的漢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後代,在漢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5000年一直沒有變化。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現在各個漢藏語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詞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語的gua,畲語的hu,漢語的hao(昊、皓),藏語的gu,無不具有光明、光華的含義,龍山文化,被認為是漢族人的祖先華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對陶寺遺址的確認,也支持了這種說法。

而當代漢族的其他血統,來源於同屬於我國境內的其他文化源頭;比如,長江流域的其他古代文化的居民對漢族的血統也不少,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吳城文化等也是對漢族的血統也構成了重要的來源,大致在佔了10%-35%比例,平均大致為20%,主要是對南部漢族的影響比較大,對北方漢族的影響相對要小很多;又比如,北方漢族的其他血統主要來源於紅山文化等北方文化的影響,而南方漢族受這些影響較少。

大多數學者根據龍山文化存在的時間段,猜測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夏朝可能就處於龍山文化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東省日照堯王城遺址,該地域有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而古書上記載堯帝的部落也生活在這附近,堯帝稱為陶唐氏,而陶寺的名稱,是否幾千年來沒有變過,這讓人產生了許多聯想。

今天,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龍山文化也會吸引更多的愛好者,並把相關研究推到新的高度。

閱讀全文

與夏文明為什麼龍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