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喪的文化有哪些

喪的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24 01:20:07

㈠ 『喪』文化:它又何嘗不是對現實最溫柔的反抗!

這篇文章將從這幾個問題入手:什麼是喪文化?為什麼會產生喪文化?怎樣評價喪文化?

雖然這種消極的文化現象與現在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相悖,但是還是不評價好壞,只不過抱著多一份對社會的多元價值觀的尊重與諒解的態度吧!

每逢周六周日,或暑假的你,是否吹著空調,葛優躺一天呢?

歡迎留言,歡迎調侃,更歡迎關注~~

㈡ 什麼是喪文化 喪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 學者杜駿飛認為, 喪文化是青年人的一種習得性無助與自我反諷;另有研究者提出, 對喪文化的非主流標簽化, 激發了青年群體集體意識從無到有的再次轉變。此外, 還有從語言模因論和市場營銷等角度對喪文化進行的分析。然而, 作為一種網路文化傳播現象,「喪」文化有獨特的呈現方式和載體, 從文化生產的媒介技術角度分析喪文化生成與傳播應成為重點。鑒於此, 理解新媒體環境下的新文化現象還需要技術、人文、社會等多維視角的關照。(董子銘.情緒釋放與技術催生:新媒介環境下的「喪」文化解讀[J].新聞界,2017(11):45-51.)
目前有關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產生原因的分析, 學者們主要側重於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青年亞文化等角度, 具體情況如下:
基於語言學對「喪文化」的流行原因進行解讀的學者主要包括周培樹 (2017) 、戚毅 (2018) 等。其中, 周培樹 (2017) 認為可以使用語言模因論對「葛優躺」等「喪文化」的流行加以解釋, 她強調當網路流行語一旦被模仿、復制並得以廣泛傳播之時就可以被稱為模因, 她通過對有關「喪文化」的新聞報道進行梳理後認為, 由於「葛優躺」具有便於記憶、朗朗上口等特點, 容易被模仿和復制, 而且語言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語境進行動態搭配, 進而促使「葛優躺」等「喪文化」名詞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樣一些新詞語也符合網路青年求新求異的心理訴求, 因此, 得到了大量網路青年的追捧。戚毅 (2018) 認為, 作為流行語的「喪文化」中的「喪」一詞, 在語法和用法上都有所創新, 並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 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語義色彩, 具體而言, 流行語中的「喪」, 與現代漢語中「失去、丟掉」的意義逐漸分離, 僅沿襲了「情緒低落、失意」的語義。
基於社會心理學視角對「喪文化」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解讀的作者主要有蕭子揚 (2017) 、杜駿飛 (2017) 、董扣艷 (2017) 、馮銘鈺 (2018) 等人。蕭子揚 (2017) 認為, 「喪文化」是一種新興的青年亞文化, 它的產生和流行是由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普遍存在的焦慮狀態所致, 因此, 「喪文化」反映了新時期青年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結合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提出了「喪文化」產生和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互聯網技術對現實的「擬構」;二是青年的「自我污名」;三是集體無意識的作用;四是互聯網時代的情緒感染效應。杜駿飛 (2017) 主要借用習得性無助和迴音室效應等社會心理學概念對「喪文化」現象加以了解讀, 他認為「喪文化」是在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由於迴音室效應的存在, 導致「喪文化」現象在青年群體的互動過程當中不斷重復出現, 使得人們存在某種幻覺 (錯覺) ——「喪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董扣艷 (2017) 認為, 「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反映了我國90後青年群體在高速轉型時期的生存和發展現狀, 也呈現出了該群體復雜多樣的社會心態。因此, 她運用社會焦慮、相對剝奪感、發展效能感等視角對「喪文化」背景下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進行了探討, 並認為是由風險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市場經濟的過度消費等原因導致的。
基於新聞傳播學視角對「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學者主要包括於風 (2016) 、魏韜 (2017) 、董子銘 (2017) 、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於風 (2016) 利用網路指數等大數據分析平台對「喪文化」的形成過程和階段進行了詳細分析, 並進一步提出, 新媒體是導致「喪文化」得以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由於新媒體具有高效、便捷等特點, 促使帶有頹廢色彩的文字、圖片等內容可以快速傳播, 並獲得網路青年群體的認可, 從而導致部分青年價值觀發生了重要嬗變。[17]魏韜 (2017) 認為, 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導致青年亞文化研究更加復雜。一方面, 他強調互聯網技術對於「喪文化」的發展、演變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他認為由於網路空間中青年的行為具有表演成分, 因此僅僅通過網路青年「喪文化」的線上流行是很難說清楚該群體的線下狀態的, 即需要從線上、線下兩個視角對「喪文化」進行一個比較研究。[18]董子銘 (2017) 比較了社會心理學視角和傳播學視角在分析「喪文化」時的差異, 他認為, 對於「喪文化」的產生主要可以運用社會心理學視角, 而對於「喪文化」的流行和廣泛傳播重點需要運用傳播學視角加以剖析。而且, 從現代傳播技術視角來看, 「喪文化」得以長期流行和快速傳播的原因有四點:第一, 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特徵;第二, 表情包的批量化和文化狂歡的來臨;第三, 技術與資本的聯姻導致「喪文化」營銷加劇;第四, 社交媒體的「部落化」傾向, 導致「喪文化」形成特定文化圈。[9]此外, 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均認為, 新媒體平台的高速發展是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傳播和流行的重要社會背景, 可以認為, 「喪文化」是新媒體背景下外來文化和青年亞文化的交融與本土化發展的產物。
基於青年亞文化視角對「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學者主要包括施蕾 (2017) 、蔣建國 (2018) 、劉雅靜 (2018) 、李佳昕 (2018) 、朱思良 (2018) 等人。其中, 施蕾 (2017) 認為, 作為網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代表, 「喪文化」是社會心理、現實背景、媒介傳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6]蔣建國、李穎欣 (2018) 認為網路亞文化側重於強調「我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一觀點, 認為網路青年亞文化流行的原因在於獲取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表達個人價值觀, 而且這樣一種訴求並非是個人主義的結果, 而是集體性的共同追求。因此, 當前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流行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指向。比如, 階層固化、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孤獨感和無助感的加劇等。[22]劉雅靜 (2018) 提到, 和以往的青年亞文化進行比較, 盡管當前的網路青年「喪文化」呈現出新的特質, 如表達方式和傳播途徑等不同, 但是究其本質仍然沒有脫離青年亞文化的核心范疇, 並沒有因此對青年亞文化賦予新的文化意涵。因此, 她強調分析「喪文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去理解和研究青年亞文化的過程。同時, 她進一步認為, 相對於傳統青年亞文化在表達方式方面的「遮遮掩掩」, 新時期的「喪文化」的呈現更多是一種主動的過程。[23]李佳昕 (2018) 通過對伯明翰學派理論的闡述認為, 可以嘗試以「結構模式」和「世代模式」為主要研究視角, 借鑒和使用「拼貼」、「同構」、「表意實踐」等概念, 以此來分析和介紹以「喪文化」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特點。同時, 她強調, 階層固化和上升渠道的緊縮、對主流文化的溫和抵抗等是促使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24]
當然, 除了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青年亞文化等視角外, 還有部分學者嘗試從身體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等視角對「喪文化」進行討論。其中, 馬文漪 (2018) 認為「喪文化」的流行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挑戰, 存在諸多負面影響。覃春 (2017) 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喪文化」現象, 並在剖析原因的基礎之上, 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思考。劉政、唐珍 (2018) 結合身體認同視角認為, 「自我降格」概念可以用來解釋當前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的形成, 二者認為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喪文化」目的在於人為地降低所要表述的事物的精神層次, 「變崇高為低俗, 變庄嚴為幽默, 從而達到釋放自我內心被壓抑的情緒」。因此, 二者進一步強調「喪文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減壓渠道。(蕭子揚,葉錦濤,馬恩澤.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的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1):53-60.)

㈢ 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是什麼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個,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於民族的不同,喪葬習俗因此各異,我的一支禿筆,無法一一呈現解答,僅限於我個人的了解,回答農村漢民族的一些 「禁忌」 「風俗」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將喪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喪葬禮儀」 在周朝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系列龐大而繁雜的禮儀。葬禮體現出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態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徵。

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與汾河交界處的農村(我查找地圖,應該是禹門口河津一帶),這里的農村葬禮在十幾年前還是很講究,並且頗有「古風」格調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屬)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廣大農村對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選擇「風水寶地」和「擇吉安葬。

用四川的風俗習慣,應該請 「陰陽先生」, 花錢不多,我為先父選擇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採用「子午向」,這個可以用羅盤,也可以使用手機勘定。

陰宅風水一說,傳承千年,源遠流長,在一個 「虛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認真處理,不可草率從之。

(位於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熱死熱埋」。

應該停放12小時至72小時內妥善安葬。當然,特殊情況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後,如非特殊情況,建議不要馬上放入「冰棺」,因為這個時候故去的先人屬於「中陰身期」,某些思維意識猶在,貿然將遺體放入冰棺,容易導致先人墜入寒冰地獄及餓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為安」。

我的看法是,應該遵從當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認的「入土為安」,同時,可以減少一些費用和精力。

四,在移動遺體時(如從醫院到太平間)均應「打傘遮陽」,個別地方還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遺體或者骨灰等,不應該直接被陽光照見,需要後人打傘遮陽或者搭棚遮陽。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後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歸來。」

五,墓穴「暖坑「。

墓穴內務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見。挖好墓穴後,就要在穴內焚化紙錢,待燃盡後,方可下葬。墓穴上方應該用棚或者大傘遮住日、月、星辰。

(晉南農村孝女舉行葬禮時的發飾)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內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腳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紙錢將印記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現場,孕婦、產婦、生肖犯沖者必須廻避大吉。具體說就是與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時,均不要回頭,免得你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尤其是體弱者,或者具有靈異體質的後人。

九,給先人下葬回家後,務必洗手,照鏡、除穢。

四川農村就是在山上折幾枝柏樹枝,放在歸家路上,待白煙冒出時,從後面跨過去,消除墳場的氣息。(但是,應該切記管理好火源,完畢後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確定無火星後,方可離開。)

關於(葬禮)風俗問題,簡單回答如下:

以晉南黃河與汾河交界處的農村為例

他們的喪葬禮儀大致可以分為「小殮」、「報喪」、「封棺」、守靈、降香、沖靈、出殯、安葬等環節。

在以前,整個喪葬過程莊重肅穆,隆重氣派。

我們應該看到,喪禮過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禮不是獨立形成的,是多種文化交織而成的產物。

晉南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可能至今還是保留了一些喪葬禮儀文化,如,在停喪期叢讓間表演了當地在「沖靈」時的「 響板」 表演余侍。

結束語

喪葬習俗各處不同,你的家鄉是什麼禮儀呢?你有什麼不同看法,請你老指點!

農村老人去逝後的禁忌:

不能說死了,七八十歲的說「老了」,年輕一點的要說「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內不能剪頭發,等過了百日後才能理發。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門拜年,否則人家會不高興,感滲毀局覺很晦氣。

第一年過年不能貼對聯,第二年貼藍對聯,等三年就可以貼紅對聯了。

老人去逝後的風俗:

在最短的時間內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綁一個像馬駒形狀的「羅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門外的路口上,由長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裡喊:(爹或娘)你上西南,連喊三遍,其他子女隨聲咐合:你上西南。然後長子跳下凳子的同時,並將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頭,幫忙辦喪事的人將「羅馬子」燒掉,子女哭著回家,「指路」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兒一路哭著回家,給婆婆磕頭,名曰「謝婆婆」,也是給爹娘「哭路」,讓老人去陰間的路上走得順暢。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頭的路口上給閻王爺燒紙潑湯,希望能讓老人過關。晚上「燒馬子」,就燒一個紙馬,讓老人騎馬去西天佛爺殿或老母殿報到,名曰「發盤纏」。

第三天出殯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兒媳婦及侄女要到墳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燒熱,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殯前,子女要在靈杦前陪老人吃最後一頓團圓飯,一生的親緣就此了斷。

下葬後第三天大清早圓墳,中午上三日墳,燒五七,燒百日,燒忌日。

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習俗已經越來越陌生了。

在農村來說,辦祭祀比城市辦的要講究的很多,在喪事的現場,不能說笑,不能穿紅戴綠,特別是晚輩們更要遵守這祭祀方式。有來弔唁的,要跪拜叩頭還禮,靈棚前有晚輩一直在那等候,前來弔唁的時候去叩頭迎接,然後別人祭拜的時候要跪在兩邊叩頭謝禮,現在在城市裡邊,南來的北往的,有很多規矩,就沒有從前講究了,喪事的規矩,也隨著主持人的不同,禮節上也有變化。

其實人去世以後,不管葬禮舉辦的有多麼豐富,其實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給活人看著熱鬧的,我們家有多孝順,老人去世了,我們辦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戲台吹喇叭,其實我覺得還是應該厚養薄葬,活著的時候給他吃的好一點,穿的暖一點,那是一種享受死了的花個一百萬兩百萬十是一點都不知道,沒有必要這么鋪張,浪費有這個孝心,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讓他活得瀟灑,活得快樂,活得有尊嚴,這是真正的孝順。

我們這老人去世了,不許吃面條、粉絲,說吃這些東西與死者牽連不斷,對活著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帶走。在吃飯的時候,盤子和碗不能摞起來,說碗碟摞起來就會喪事不斷,沒有科學根據,只是想討個吉利而已,總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這樣的事,寓意著家裡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樂樂,每個人都能長命百歲。

說歸說,做歸做,每家的喪事辦都不是太相同,每一個禁忌都是考慮到對活人好一點,現在這個 社會 了,迷信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別人家怎麼辦,都是對。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一般農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還是生孩子,講究的細節特別多。像家裡有老人的去世的話。

禁忌

第一,家裡的老人去世的話,子女,親戚悼念之後,不可以去串門,因為別人會忌諱。

第二,家裡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鮮艷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貼對聯。過年了不可以起早。

習俗

第一,老人去世後女兒要回婆家討孝,不管長輩,還是小孩,見面不說話就要磕頭。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圓墳。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兩年,三年,都要上貢品。還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墳上送飯。

「領羊」是甘肅人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是各種祭祀活動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種儀式。

獻祭開始時,奏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奉獻出一隻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拉到靈柩前,給羊耳、鼻、尾、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似乎,此時的羊被賦予了某種神性。在這種場合下,這只羊就成為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舉動就代表了亡者的意願。

據說老人對獻羊的人滿意或走得安詳放心,羊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渾身抖動,毛發蓬鬆,表示亡者已認可通過了。如果不這樣,執事者把羊抓起來,在耳朵里灌些涼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開,那羊如果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一般領羊的順序是按尊卑順序 。

「領羊」儀式庄嚴、肅穆、古樸,不僅能使喪事辦得比較穩妥,還能流露出兒孫輩的盡孝情結,所以,「領羊」是喪事中的「重頭戲」。

「領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親朋聚集齊全的時候進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為逝者獻羊,領羊的時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會圍攏在靈堂前的公羊周圍,用自己話說出死者的未盡之言,如果羊擺耳並抖動身體,則認為逝者已將羊「領走了」。由選定的人主持「領羊」儀式。

獻祭開始時,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輩,會奉獻出一隻活羊(當地人認為羊乃潔凈之物),將羊拉到靈柩前,給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灑酒祭奠,民間有說法,此刻羊是通陰陽兩界的,此時的羊被賦予了一定的神性。

這時奉獻出來的活羊就成為了亡者靈魂的附著體,它的一舉一動便代表了亡者的意願。

民間認為羊代表亡者靈魂,祈求者述說些讓亡者安心的話,如說家庭及兒孫都好,以後不會有什麼困難,不必掛牽等等。

羊如果仍不領,主持「領羊」的人會把羊抓起來,在羊的耳朵里灌些涼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鬆手時如果那隻羊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這樣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領受了。

此習俗在甘肅沿襲已久,此儀式被稱為 「領羊」。「被領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過「事」是傳統,吃「席」是禮節,請別人吃「席」是為了應「事」,吃別人的「席」是為了自己以後有「事」也有人來吃。許多時候一些「事」是不得不過,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們的話說,這是「下數」。

「領羊」習俗起源於哪個年代誰也說不準,但對「敬老盡孝」的傳統古理卻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於理和文化內涵在充分的展示著人們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斷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這塊,不管誰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說誰誰家誰誰死了,應該說誰誰家的老人老了;年輕一點的人,就說誰誰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們老家,人去世後算上當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殯。這段時間里,孝子不能到別人家去;不能隨便借東西,要拿錢買,三毛兩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幾件做紀念外,都要燒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溝塘裡面泡上一段時間,去除晦氣,我們這里只是在燒五七紙的時候待客,也只燒五七紙,其他七則不燒。來的客人一般都是至親,像出嫁的女兒、侄女,還有外甥等。其他人則不需要來了。來燒五七紙的人,不準在上禮金,只能帶食品、飲料、紙炮等。大家中午吃過飯,下午到墳地里去,磕上幾個頭,就行了。燒周年紙和燒五七紙是一樣的,一般人死不能說這人死了,要說這人老了。人死後八到十二個時辰不能碰,不然死者會很痛苦。據說是因為這時死者的靈魂正在脫出體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點點碰觸都會使人受極大痛苦。十二個時辰之後裝殮,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這叫頭七。頭七那天不能大聲說話,晚上不能出屋,因為頭七這天死者會最後回來一趟,怕驚擾死者。頭七過後就可以下葬,要燒化香蠟紙馬,有的人家兒女子孫多,要抬著供桌去墳地。

在墳地燒化紙馬之後,墳頭上載上一顆柳樹或柏樹,為的是安魂。所謂墳地,其實就在莊稼地里。一堆小土丘連成一片,這都是先人墳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墳,燒完了紙要拿一張紙用土壓在墳頭上,不然過不了幾年這墳就找不到了。一般來說,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墳規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後就每年燒點紙就可以,人死後八到十二個時辰不能碰,不然死者會很痛苦。據說是因為這時死者的靈魂正在脫出體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點點碰觸都會使人受極大痛苦。十二個時辰之後裝殮,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這叫頭七。

頭七那天不能大聲說話,晚上不能出屋,因為頭七這天死者會最後回來一趟,怕驚擾死者。頭七過後就可以下葬,要燒化香蠟紙馬,有的人家兒女子孫多,要抬著供桌去墳地。在墳地燒化紙馬之後,墳頭上載上一顆柳樹或柏樹,為的是安魂。所謂墳地,其實就在莊稼地里。一堆小土丘連成一片,這都是先人墳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墳,燒完了紙要拿一張紙用土壓在墳頭上,不然過不了幾年這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禁忌家人穿紅戴綠,要守孝三年後方可,春節三年之內不能貼春聯,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許外出拜年。還有婚事過三年後才可舉行,我們這里是這樣的,也許別地方更復雜些。

依次類推,共有七個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時間,是頭七當天的子時至亥時。

一,頭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後,第一次返陽看望自己的六親眷屬,七七祭日內正是逝者中陰期,亡人陽間意識還沒有徹底斷除,土話一點解釋,就是七七祭日內的逝者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還稱不上所謂的鬼。所以,這頭七回魂夜的第一個注意事項,就是逝者的家屬在這天,一定要緬懷先人,萬不可為了家庭瑣事,口舌紛爭矛盾,讓逝者傷心遺憾,留戀紅塵,不肯離去。

二,頭七當天的子時,會有牛頭馬面,大小二鬼,四位陰差鬼兵,護送逝者的魂魄,返還陽間家中。頭七當天子時從窗戶、煙囪等地入宅;當天亥時,由房門走出。家中後人,頭七當天可以再家中擺放貢品,貢品當中要禁忌牛肉、馬肉和狗肉,葷素搭配,越豐盛越好,以此來犒勞答謝四位鬼差,不讓其難為打壓逝者。同時,貢品中也可以擺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時在頭七的當天子時,還要在孝房家門口擺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擺放清水的意思是讓先人洗去塵埃,消免災難,安心上路;擺放五穀糧的意思是,避免煞氣,防治犯呼,辟邪驅霉。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灑在門口即可,五穀糧於當天扔於長流水處即可。頭七當晚亥時撤下的貢品,連同燒紙銀票等各路拜金,與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薩滿仙門中,先人頭七這天是不允許去墳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廟祖先神這天會正式將逝者的陰宅磁場記錄在案,蒞臨巡查,同時,也是呼氣煞神抓找替身之時,所以,頭七這天冒然去墳地祭祀,一則會讓家廟神及逝者,貪戀紅塵,死等祭祀,壓運活人,二則容易沖撞呼氣煞神,造成犯呼。頭七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擺供的後人,也應該在當晚燒紙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頭七回魂夜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應迴避,以免沖撞逝者及各路陰兵。對於那些突然意外辭世的逝者,多會在頭七這天,給自己的親人報夢說事,家人眷屬若是夢到,或是在家中看到,萬不要驚恐,靜心定神詢問逝者,幫其妥善辦理好未完之事,讓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瑤池之路。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台,開始黃泉路之路,一去永不歸。

問題可能是想問在操辦老人喪事時有哪些禁忌和風俗。

俗話說, 一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地的喪葬風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蘭才疏學淺,出門較少,故而對外地了解不多,僅對本地的喪葬文化略知一二。現一一道來,如有不同高見,懇請多加指點。在此先行謝過!

先來說說喪期! 喪期通俗地說也就是治喪的時間。老人去世後一般情況下都是停屍三天的,假如有至親在外地不能及時趕回的話,為了能夠讓他見到老人最後一面,也有多擱幾天的。喪期是這樣算的:去世當天算一天,然後,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殯。在這三天裡面事情很多。頭一天家裡面要逐一通知各位親友來燒紙;置辦辦喪事的東西;請鄉間流動辦酒席的大廚;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沒有什麼大事,搭搭靈棚;大廚來到了;如果請了戲班子,戲班子也會來到了;老人的女兒、侄女、外甥、內侄等眾多親友得信也早已來到了。為了出殯當天不太忙亂,多數人家會在第二天下午將逝者火化。火化回來,天也快黑了,執事的大總就會安排潑湯。

第三天上午出殯,或墳地或公墓。安葬回來,主家要宴請前來燒紙、弔唁的賓客,席間,孝子要對眾人磕頭表示感謝,稱為「孝子謝客」!喪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燒五七紙的日子。按說,燒五七紙應該在五七期間才行,但因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務工,要急著回去。從這一點考慮,無論是誰家辦事,也都順應形勢,把日期給改了。近幾年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了,大家都這么做了。

再來說說有啥禁忌! 畢竟是白事,是有著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諱, 就是在辦理喪事期間所不能做的事。略舉一二。用於辦理喪事的東西,哪怕是二指長的繩子,也不能借,只能買,不論是誰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給個三毛兩毛錢的,不能白用。治喪期間,孝子孝婦不能夠串門,要一直守在靈前,需要辦的事有執事的安排人辦。等等。

這個和每個地方的風俗有很大的關系吧,而且差別應該很大。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風俗就慢慢變淡甚至改變了。

我就簡單說說我當地吧:

1.就拿春節貼對聯來說,當老人去世後第一年會貼白色的對聯,第二年回帖黃色的對聯,第三年回帖綠色的對聯,三年之後就變成正常的紅色。

2.農村好多是土葬,如果兩個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麼他(她)是不能入祖墳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時才可以拋出來合葬入祖墳。

3.老人去世後,生前一些鋪蓋、衣物會被燒掉。

4.後人為了紀念老人會選擇:頭七、百天、周年、清明……這些日子上墳燒紙錢擺貢品。

5.在老人下葬的當天,主人會准備一隻鐵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會放上剁面刀。每個埋葬老人回來時都會翻動一下剁面刀(正反)。當所有人都回來後會打開鐵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麼痕跡,據說能知曉自己老人羽化成什麼。

還有很多講究就不說了,可能有人會說這些都是迷信,但我們中國人講究孝道,這就是我們的信仰。它寄託了我們對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

㈣ 什麼是「喪文化」,它又為何流行

情緒管理咨詢機構:喪文化
定義喪文化
重慶心理醫生寸草心理解釋喪文化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我們可以對其種種屬性進行描述。
①屬於一種亞文化現象。它與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卻又區別於其他文化,該文化覆蓋的群體較為龐大,是一種獨特的情緒情感文化。
②常常以網路社交媒體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m。
③常以文字、圖片、視頻、表情包、音樂的形式進行文化呈現。其中在網易雲音樂中我們能夠看到文字、音樂形式的喪表達。
④喪表達的內容可以是: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頹廢絕望的生存認知狀態,個體所處在的悲傷、抑鬱的情緒或心境,宣洩負面情緒的行為表現及其影響。

-喪文化何以存在.
①情緒的產生——重慶寸草心心理醫生提示每個人的生活並非都風平浪靜、一帆風順,許多艱苦和傷害很難避免,它們會引發人們內心的不滿、悲傷甚至是絕望。同時,即使面對中性甚至積極的事件,擁有消極認知的人們也會體驗到負性的情緒。
②情緒的表達——個體作為獨立存在的單元,擁有表達與傳播的自由和權利,也是人們調節情緒的途徑之一,因此人們表達與喪有關的負性情緒和思想屬於正常現象。
③情緒的傳播——在過去幾十年前,有關喪的情緒與思想只能通過書籍、書信、人際溝通等方式來傳播,如今得益於電子產品與社交軟體的發展,有關喪的信息傳播得更快更廣,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漸漸地喪文化成為了一種潮流。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憂少!

㈤ 什麼是喪文化

就是從文字中傳達的意思不太符合當今時代積極發展,缺乏積極向上的勢頭。

閱讀全文

與喪的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