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絲綢文化怎麼樣

中國絲綢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8-25 03:21:19

『壹』 絲綢的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當地婦女素有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種類豐富,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
湘綉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綉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粵綉是廣東刺綉藝術的總稱,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綉」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綉」兩大流派。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
粵綉始於唐代,明中後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廣州港出口名揚國外。其技藝精湛,構圖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絨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絨條灑脫。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這樣描述了廣綉的精湛技藝的:「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為三股,染成五色……」。 雲錦是指在南京生產的一種提花絲織工藝品,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雲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不同角度觀察,綉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雲錦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澤光麗燦爛,狀如天上雲彩,故而得名,流行於明清時期,雲錦是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它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雲錦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單位是南京雲錦研究所。 蜀錦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成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
蜀錦是中國染織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蜀錦圖案的取材十分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占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
蜀錦歷史悠久,成都「錦官城」得名於秦漢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的錦織品幾乎均為蜀錦。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前身。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是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 宋錦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品之一,大概起源於宋代末年,主要產地在蘇州。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致,質地堅柔;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艷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在製作工藝上,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特徵。宋錦的實用性非常強,它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絕倫、耐磨且可以反復洗滌,適用面非常廣泛。
宋錦是在唐代蜀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產品分大錦、小錦、綵帶等數種。大錦又稱「仿古錦」。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宋錦主要產於杭州、湖州、蘇州等地。現代生產的宋錦又稱「仿宋錦」,主要品種有大錦、盒錦和小錦。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中國絲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禮制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中國古代服飾是「分尊卑、別貴賤」的禮儀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現。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飾具有特殊的標記,需要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定,而且必須嚴格執行。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絲線的長度、衣料,都與禮制相關。因此,帝王服飾是整個服飾制度的准繩和基石。
「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西周。當時的統治者對於各類人等所著服飾已有嚴格的規定,且被納入「周禮」的范疇。等級尊卑十分明顯,不允許僭越。當時發達的紡織、印染生產技術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飾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輔佐成王的周公旦,為鞏固西周政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階梯式宗法等級制度,以明示官職上朝、公卿外出、後嬪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並對衣冕的形式、質地、色彩、紋樣、佩飾等作了詳細的明文規定,成為周代禮治的重要內容。
《周易》載:「天玄(天青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裳,玄指黑色,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上衣繪有日、月、星、山、龍、華蟲等六章,類似於今天的手繪服裝,是畫工用筆墨顏料直接畫在布上的;下裳則用刺綉,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紋圖案。
周以前,帝王服飾即繪綉有上述十二章花紋,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圖案,服飾上也就不再重復,變十二章為九章。紋飾次序,以龍為首,龍、山、華、蟲、火、宗彝是手繪的;藻、粉米、黼、黻是銹上去的。其後的各個朝代,基本延續了十二章紋的傳統圖案,十二章逐漸成為中國歷代帝王的專用紋飾,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標志。十二章中的龍和鳳,也逐漸為帝王專用,龍成為天子的象徵,鳳則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絲綢與封建等級制度的密切關系的,則是文武百官的補服。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與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區別是:其服飾的前胸後背,各綴有一塊形式、內容及意義相同的補子。因此,只要一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這有點類似於現今軍官的軍銜。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與武則天以袍紋定品級有關。《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唐書》:「武後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飾以風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以對虎。」
內蒙古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

『貳』 中國的絲綢文化在世界歷史上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通往西域的大路開通以前,中國絲綢在羅馬與黃金等價,只有少數貴族婦女才穿它,以相互炫耀。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大帝穿中國絲綢的袍子看戲,議論的人還說他過分豪華,隨後不久羅馬貴族男人穿綢的就漸漸多了起來。到羅馬帝國初期,提庇留皇帝曾禁止男子穿用中國絲綢做的衣服。可是不但沒有禁止,貴族之家錦衣綉服反而習成風尚。當時中國絲綢運往羅馬要路經波斯,波斯就操縱著中國與羅馬間的絲綢貿易,從中牟取暴利。到東羅馬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皇帝時,東羅馬為想擺脫波斯的貿易控制,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公元528年(梁武帝大通二年),拜占廷和波斯又發生戰爭。拜占廷乃與衣索比亞國王聯盟,希望衣索比亞代替波斯進行絲綢貿易。公元540年拜占廷又用提高商稅,控制絲綢定價等辦法去抵制波斯,結果絲價飛漲,最後拜占廷只得每年補貼波斯現金11000千鎊和波斯言和。另一方面則努力尋求自己生產蠶絲的辦法,於公元552年派遣幾個僧侶到中國邊境,將蠶子藏於竹杖中帶回拜占廷育養。中國絲綢在漢、唐時期千餘年間一直源源不斷從中國西北兩條陸路,經過中亞運往歐洲,這兩條陸路通道,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33年至1905年)稱之為「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自秦始皇修築「棧道」、「略通五尺道」和開鑿靈渠之後,也由巴蜀商人販運到夜郎(今貴州)、滇國(今雲南昆明一帶)、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南越(今兩廣),並經緬甸轉道身毒國(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一帶)、大秦(羅馬)。南方經過海道至南洋、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諸島,從那些地方換回琉璃珠寶等服飾品。中國絲綢還運銷到朝鮮、日本等地,為豐富人類的服飾文明做出卓越的貢獻。
隨著絲綢貿易的發展,其他國家及國內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也與中國發生了密切的交往,並且對中國服飾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叄』 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為啥帶動了文化和融合與傳播

雖然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為年輕的一位,但若論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性,卻也是毫不遜色甚至有所超越於其餘三位。不論是神話傳說中的黃帝娶西陵之女為妻,還是史料中記載的「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於此。」,都 有力證明了養蠶取絲在中國的始興,也因此,絲綢成了中國的獨有特產,甚至一度成為古中國的代名詞。那麼,絲綢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又在世界歷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四、總結

在中國歷史中,對外交流佔了其中極大的分量與篇章。日本使者將在唐朝期間學習的大量文化知識傳入國內,形成了一股「仿唐熱」,對日本社會造成了猛烈的沖擊,直至今日,唐朝文化在日本依舊隨處可見。而在這種對外的文化傳播中,絲綢則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各國以絲綢為禮,為寶、為文化符號,進行著友好的文化交流,世界文化的融合也在此基礎上邁上新的階梯。

中國的絲綢文化,囊括眾多,歷史悠久,對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對外的傳播,卻有著同等的歷史價值,因為它不僅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有關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

『肆』 絲綢之路在文化方面有什麼樣的影響

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文化的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後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國的絲織品、鑿井等技術傳人西方。西方輸入中國的有毛織品以及胡麻、胡蘿卜、大蔥等作物,水仙、茉莉等花卉;還有佛教、魔術、音樂、舞蹈等,這些都對中國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絲綢之路的開通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

(4)中國絲綢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先秦時期,連接中國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絲綢正式西傳始於西漢通西域,絲綢之路真正形成始於西漢張騫鑿空。

這個時期,絲綢的傳播源、傳播的目的地、傳播的路線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據可查,傳播的數量也非常大,東西方是有計劃、甚至是有組織的進行絲綢貿易,所以絲綢之路真正開辟於西漢武帝時期。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並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使鄯善為之震服。

之後他又說服於闐,歸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絲綢之路,並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伍』 你認為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絲綢之路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作為歷史遺跡,它向我們展示了古老文化發展交流的歷史,有其旅遊價值。

『陸』 1、中國的絲綢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有哪些

文化內涵: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東亞強盛文明象徵。

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系了起來,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現實意義: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柒』 絲綢文化的發展如何

隨著以漢帝國為一端、以羅馬帝國為另一端的海陸兩途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中西文化交流也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高潮。對於西方地中海世界來說,中國就是產絲之國;在一定意義上,漢文化也就是絲綢文化。沿著絲綢古道,大量中國絲貨源源西運,流向中亞、南亞、西亞和北非,直到地中海世界。例如,敘利亞東部沙漠之中的綠洲國家帕爾米拉,就是中國絲織品西運地中海地區的一個重要中途站。這里出土的漢字紋錦,是屬於公元1世紀的絲織品。它的紋樣和織人的漢字同本世紀初在新疆樓蘭等地發現的絲織品類似或相同,都是漢代生產的綾錦、彩繒。中國絲貨運到地中海地區後,大受歡迎,很快成為那裡各個民族、各個社會階層人們的普遍的追求。

『捌』 中國絲綢的歷史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8)中國絲綢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

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長期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高檔時裝服飾之列。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閱讀全文

與中國絲綢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