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差異現象稱為什麼

文化差異現象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25 13:18:40

Ⅰ 文化差異的定義是什麼

霍夫斯坦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那麼,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究竟應該怎樣來表示呢?霍夫斯坦特從其調查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種文化差異的指標:
(一)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權力距離即在一個組織當中,權力的集中程度和領導的獨裁程度,以及一個社會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組織當中這種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業當中可以理解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一種文化究竟是大的權力距離還是小的權力距離,必然會從該社會內權力大小不等的成員的價值觀中反映出來。因此研究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就可以判定一個社會對權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國是權力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美國員工傾向於不接受管理特權的觀念,下級通常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所以在美國,員工與管理者之間更平等,關系也更融洽,員工也更善於學習、進步和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中國相對而言,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在這里地位象徵非常重要,上級所擁有的特權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種特權大大地有助於上級對下屬權力的實施。這些特點顯然不利於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系的創造和員工在企業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因而要在中國的企業當中採納「構建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以及「為員工在工作當中提供學習的機會,使他們不斷進步」這兩項人本主義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實踐當中有意識地減小企業內部權力之間的距離,才會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二)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沖動。
例如,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僱傭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中國與日本相似,也屬於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中國推行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主義政策,應該是適合的並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人們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能夠接受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屬的授權被執行得更為徹底,員工傾向於自主管理和獨立的工作。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對下屬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體之內」和「在群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群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為回報。美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因而開展員工之間個人競爭,並對個人表現進行獎勵,是有效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中國和日本都是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員工對組織有一種感情依賴,應該容易構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

(四)男性度與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與女性度即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價值標准。對於男性社會而言,居於統治地位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進取好勝,對於金錢的索取,執著而坦然;而女性社會則完全與之相反。有趣的是,一個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評價越高,其男子與女子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也就越大。美國是男性度較強的國家,企業當中重大決策通常由高層做出,員工由於頻繁地變換工作,對企業缺乏認同感,因而員工通常不會積極地參與管理。中國是一個女性度的社會,注重和諧和道德倫理,崇尚積極入世的精神。正如我們上面的敘述,讓員工積極參與管理的人本主義政策是可行的。
通過對上述文化四維度調查數據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證實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是根植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很難輕易被改變。文化差異是由各國的歷史傳統以及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所產生的,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霍氏的各文化維度指標值中,可得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就是在同為東方文化圈的中國大陸、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較明顯的。就如中日兩國文化都是一種集體主義導向,但兩種集體主義卻有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異之外,不可否認,還有投資合作夥伴「公司文化」的風格差異。可以說,公司內文化差距越大,產生文化沖突與困惑的可能性與強度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文化差異的指標不會只有四個。但即使只考慮這四個文化差異指標,且認為每個指標也都只有兩種情況,按照排列組合來分析,也可能有68種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業文化類型的多樣性相兼容。

(五)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個維度從對於世界各地的23個國家的學生的研究中得出。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國學者設計的調查問卷,可以說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長期取向的價值觀注重節約與堅定;短期取向的價值觀尊重傳統,履行社會責任,並愛『面子』。這一維度的積極與消極的價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義中找到,他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哲學家,生活於公元前500年;然而這一維度也適用於沒有儒家傳統的國家。

Ⅱ 文化差異的概念

一、是傳統習慣的差異

美國人非常強調自由,個人主義觀念強烈,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美國人非常重視法律和規章制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是以不違反法律和規章制度為前提的。中國人也強調自由,但在遵章守紀方面的意識相對淡薄一些。舉個例子,在公交車、地鐵、辦公室等國內公共場合,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年輕人吸煙、聽音樂、大聲講話甚至赤膊上陣,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是他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至於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他並不太關心。西方的年輕人也常在公共場合有這些行為,但他只有看到有「禁止吸煙」、「請勿大聲喧嘩」這類標語提示牌,或者有人告訴他這里禁煙、禁止大聲喧嘩,絕大部分的西方人會自覺將煙滅掉,降低說話聲音。至於在公共場合聽音樂,戴上耳塞已成為一種習慣,目的就是不要影響他人。
明白了中美這種傳統習慣的差異,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餐廳吃飯,中國人非常喜歡熱鬧,甚至許多馬拉松式的談判,到了餐廳,酒杯一碰,一高興,生意就談成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將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不分彼此,吃飯、喝酒陪客也是工作,猜拳擦掌,喝的開心,吃的熱鬧就達到了目的。

美國人不同,他們將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吃飯品酒是享受,吃飯時是極少談到工作的,一般不會主動在餐桌上談生意。因此,美國人吃飯喝酒不圖熱鬧,只圖享受,人也不多,大都是三三兩兩,慢慢品,低聲聊,喝不喝酒,無人勉強,喝多少你自己決定,他不會給你灌酒。

親戚朋友初次見面,中美人士都有互送禮品的習慣,但中國人和美國人送禮的傳統卻大不相同。美國人送禮,大都選擇別出心裁的小藝術品、小手帕、小卡片等,價值多少不重要,有紀念意義即可,美國人一般是不送煙酒的。中國人送禮,大多選擇名煙、名酒、名茶、保健品等,價值太低了不行。在接受禮品時,中美傳統習慣顯而易見:美國人接到對方贈送的禮品,要說「謝謝」並喜歡現場打開包裝盒,試戴一下,贊美一番,稱很合適,自己很喜歡一類的話。中國人接受禮品,喜歡故意推辭一下,說「不用」、「不要」之類的話,以示禮貌。美國人接受禮物時是不能推辭的,推辭的意思是嫌禮品不好或價值太低,自己不喜歡
二、是語言文字的差異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中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嚴肅性,說話委婉,強調措詞,抑揚頓挫、標點符號都認認真真。因此,官員講話大都拿著講話稿,為什麼?怕說錯被人笑話呀!所以許多官員寧可講大話、空話、套話,也不能講錯話,力爭讓人聽起來舒服,怕聽眾議論自己沒水平。

美國不同,他們開發比較晚,建國不過兩百多年,美語是在英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在現場表達能力方面比較欠缺。我們許多人參加過面試,或者當過主考官,我也面試過不少人,發現我們許多中國人不太善於現場表達。我曾經錄用過一個下屬,本科畢業,知識淵博,但不善於表達,膽子小,每次匯報工作三言兩語就沒了,你再問到工作詳細情況,他就答不上來。後來我讓他准備一張紙,寫一個簡要提綱,每次匯報工作就圍繞這個題綱進行。我認為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嘴笨,而是在我們讀書期間,缺少這類練習。

再比如,我們在許多交際場合介紹自己,會介紹自己的年齡、籍貫,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住址、未婚都介紹了,還有的介紹自己的家鄉的風景,歡迎大家前去游覽等等。美國人在做自我介紹時,一般是不會介紹這些內容的,他們認為這個是自己的隱私,自己不講,你也不該問。這就是語言和交際上的差異
三、是人際關系的差異

我們中國人非常擅長人際交往,廣結四海朋友,大家都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無論是政府辦事,還是去購物、談生意都希望找朋友,沒朋友的托朋友去找朋友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相信朋友、重人情,連打廣告都越來越重視口碑宣傳了。

有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你去辦事就方便多了,委託朋友辦事不僅可以熱情接待、少跑路、辦事快,還可以優惠,少花錢,可以不用按正常的流程走,特事特辦。多年前我們返鄉,在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在等候的近二十分鍾,工作人員為他們的朋友辦理了結婚證,手續費免交,還熱情送他們出門,待我們辦證時,一副冷冰冰的臉,沒有一絲笑容,像審問犯人一樣,手續費收了100元。後來一位在行政服務中心的同學告訴我,其實當時辦理結婚證收費是每張10元。只可惜我們當時高興,急於去拍婚紗,連收據都忘了索取,投訴都無門。這就是朋友辦事和陌生人辦事的區別,類似的例子相信讀者朋友能列舉很多。

總體來講,美國人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人情比較淡,老百姓比較重法律。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國,有些傳統文化與美國接近。我一位深圳的朋友幾年前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老公的哥哥是該市的一位基層官員。她告訴我,加拿大華人較多,但找她老公的哥哥辦事的朋友極少,為什麼呢?她說不是他不肯幫,而是加國檢察官對此監督很嚴,不敢幫;另一方面就是,加拿大絕大部分人是英國和法國人的後裔,華人所佔比重不超過4%,歐洲人自主意識比較強,寧可多花錢也不願麻煩朋友,辦事走後門會被人看不起,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

相反,咱們中國人從購家電、買車、購房,到交稅、交罰款、談生意,只要是能找到朋友關系,我們許多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找朋友出面協調,不找關系你就吃虧了,有朋友關系不用容易被人笑話,笑你傻冒。如果找到朋友,朋友有權力、有能力而不幫忙,朋友還不能直接拒絕,這就是咱們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朋友難做嗎?難做,好朋友更難做,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前面說過,美國人將工作關系與私人關系分的比較開,他們認為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但工作分歧不影響他們的私人關系,他們不會將工作中的矛盾帶到生活中去。舉個例子,美國國會議員常為一些法案爭得不可開交,各執一詞,但他們爭在當面,背後不說風涼話,只要離開會議室,就淡化分歧,不會借工作問題搞人身攻擊、打擊報復。當然,反過來,他們也很難利用私人感情來影響工作,並不會因為我們是朋友,工作中我就支持你的觀點,放棄自己的立場。多年前我在美國企業工作時,就常遇到類似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兩名美方高管在會議室拍桌子,一位將文件扔的滿地都是,另一位奪門而去,但會後我竟然看到他們在一起聊天、喝咖啡。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人將工作關系和私人關系交織在一起,私人關系好,工作關系就更好,彼此很容易相處和配合,相反,如果工作關系破裂,則私人關系也難以保持完好。

四、是社會教育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方面的有效結合。毛澤東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並不妨礙他成長為國家領導人;比爾。蓋羨沒有讀完大學,但卻成就了他的軟體帝國。這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和比爾。蓋羨等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社會經歷和社會教育一樣讓他們成長。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出現了像孔子、老子、荀子等這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人們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但對於社會教育,我們並不十分重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比如: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在故意破壞公共設施,隨意吐痰,捕殺鳥類,辱罵他人等不良行為時,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親戚朋友的孩子,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見怪不怪,久而久之,離開父母和老師的孩子便失去管教和約束,間接助長了其壞脾氣和不良行為的養成;長大以後,他又將這些壞脾氣和不良行為帶進工作和生活中去,聽不進他人善意的勸告和教育,我行我素,經常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你管得著嗎」、「關你屁事」、「這事跟你沒關系」、「請你少管閑事」……就這樣,一方便我們不願去管教別人的孩子,也管不了,孩子也不服從,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以來我們重視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忽略社會教育。

如果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遇到搞破壞、不守紀的分子,會有老百姓舉報,那時大家的社會管理意識很濃厚,「愛管閑事」的人多,現在淡化了,大家認為這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相對而言,美國比較重視社會教育。無論是在公園、街頭,還是車站、碼頭,只要發現你迷路,路人會主動揍上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你帶狗進公園,就會有「愛管閑事」的人指著告示牌提示你;你的孩子在水塘邊嬉水,路人就提險他這里危險;你在火車上抽煙,就有人指著警示牌提示你,如果你還繼續抽,他會將列車員請來……總之,一定有人士來教育你,他的話不一定中聽,幫你成長嘛!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公民的義務。中國人看到這類行為大多選擇忍讓,能忍則忍,能讓則讓,似乎沒看到,沒人願意來教育你,他認為教育了但得罪了你,自己又不受益,管那麼寬干什麼。

五、是社交禮節的差異

稱呼是社會交往中的重要禮節之一。

中國封建統治達兩千一百多年,強調上下有別,等級觀念比較強,稱謂比較講究。無論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稱呼上司大部分用的還是頭銜,沒幾個人敢對老闆和上級直呼其名。稱呼不知道頭銜的人士,則以先生、小姐居多。至於自己的父母和校長,我們更不敢當面直呼其名,否則會被罵沒大沒小,沒教養,沒禮貌。在中國,如果你找某官員辦事,則更要注意稱呼了,不僅姓氏,頭銜都要正確,絕對不能錯,喊錯了他認為你不是在找他。假如你直呼其名,則會惹他不開心,會認為你沒將他放在眼裡,不尊重他。

截止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只有我們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制訂政策,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並且,越了解對方的文化,就越容易包容對方的文化,容易與對方加強交流,求大同,存小異,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孔夫子的觀點。

Ⅲ 城市文化差異是什麼意思

城市作為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特的文化現象,反映著它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倫理道德及等。城市在不斷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不同地域及不同時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與建築形式,亦即產生了城市文化。
一、城市基歷搏文化
對於城市文化這一概念,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各個領域都從其專業角度出發進行界定。但從整體上來看,城市文化涉及三個要點:一是城市文化是一種大文化的視角;一是城市文化是一種綜合認識的結果。即主體對某特定城市客體的總印象;二是城市文化的構成要素包括城市建築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與城市精神文化等。由此可見,城市文化處在整個社會前沿最能體現時代特徵。
二、城市文化的特徵
1.聚集性
城市以其獨有的向心力使人類的財富、信息、權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為中心進行匯集。這個集中過程使城市文化更具社會化,它的涵蓋面越來越大、凝聚力越來越強,這必然帶來文化在城市的聚集和繁榮,進而逐步形成多民族文化特色。人類創造了城市。也創造了城市文化。正如劉易斯・芒福德所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類文化的薈萃之地。在城市積聚的文化有來自不同時代的文化(古代文化與當代文化)和來自不同方向的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在城市積留,而且在城市融合、滲透和創新。
2.層次性
城市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類成果的總和。城市是由眾多子系統復雜爛則地結合在一起的巨型多面體,城市文化也必然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由城市的各類房屋建築,各項基礎設施,市場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樹、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環境所構成的城市物質文化的「表層」;由從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活動的城市居民在這些活動中創造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淺層」;由城市的上層建築所構成的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層」;由城市居民的行為方式和指導、影響、支配行為的一整套規范、准則,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心理等構成的城市精神文化是「深層」。
3.多元差異性
工業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洗禮、信息化的來臨,這些沖擊和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加之城市生活的高度差異性,使人的生存含義發生了變化。在商品生產和消費為主的生活中,城市人彼此作為高度分化的角色相遇。多元差異性的城市文化環境為每個市民提供了多種選擇的可能,「個人同其同類相分離的可能性不斷發展,並且不斷強化著個人共性中的個性差別」。城市從來就是各民族、各種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爐,新的種族、新的文化、新的風俗與新的社會形態就從這些相互作用中產生出來。城市文化的這種多元差異性,極大地激發了城市的內在活力增加了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吸引力。
4.地域性
城市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逐步發展而成的,由於地理位置、生產生活方式等的差異,歷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有著不同的特色。另外,自然環境的影響,也使每一個城市都存在著深層次的文化差異。自然的影響愈是多樣化,城市的整體特性就愈復雜、愈有個性。作為地域的中心,城市承載著其所在區域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這是城市文化產生認同感、歸宿感的基礎,也是城市個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是城市應保存的有價值的文化內涵,是城市市民對本民族與本地區和本城市的歷史、傳統、及其載體的一種成熟的認同了的看法及行為表現。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延續的重要內容。一座城市能夠延續下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文化的延續。一座城市,其過去的文化和現在的文化都是它的價值所在。若拋開長期積淀下來的城市文化,則該城市的知名度、凝聚力和輻射力就會減去大半。雖然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使當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這並不能完全取消各個地區的獨特文化,相反還刺激了各地區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現代化方向發展。
總的看來,以上四個特點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地域性,亦搏祥即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是最突出的特點,而前三個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地域性差異的引申。
三、我國城市文化地域性差異的表徵
我國的城市文化是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徵的文化。城市文化的鮮明地域性,主要從城市市民的趨尚、行為習慣、審美趣味、處事態度、為人原則等方面體現出來。如北京人的好禮,武漢人的重商,重慶人的熱情豪爽,成都人的閑適從容,上海人的精於計算,溫州人的善於經營等等,不一而足。中國城市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特有的地域神韻,趨時求異的創新精神,具有歷史感、共同性、地域性。下面我們以南北方城市的文化差異為例來簡要說明其差異表徵。
我國南北方城市文化顯著的地域性差異的表現很多,如「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南方路邊多廣告,北方街頭多口號」、「北京講主義,廣州講生意;北京出決議,廣州出效益」等順口溜,都反映了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不同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心態。
這種地域性差異往往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乘坐公共汽車來說,北京的做法是一哄而上,然後由售票員在車上大聲嚷嚷:「哪位乘客給這位大爺讓個座兒!同志們,一個人做點兒好事並不難,只要站起來就行了。」有沒有用呢?全靠自覺了。上海的做法則是在起點站設「坐隊」和「站隊」,請退休工人當糾察隊員,誰坐誰站,全憑先來後到,一視同仁,個別需要重點照顧的殘疾人和老年人則安排到「坐隊」的前面。顯然,作為政治中心北京的做法靠道德,而經濟中心上海的做法靠科學。前者基於人情禮教,後者基於理性精神。
再以南北方的城市服務業為例,在北京豪華型消費場所不少,而普通老百姓的消費場所比較少,北京的商業服務顯然不是主要面向白領為主的中產階層,而是老外和富豪們大手筆消費的場所。上海、廣東就不同了,各種價格適中的消費場所隨處可見,而且服務水準和經營功夫用在細微之處。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都是我國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的表現。
四、我國城市地域性差異成因
中國城市文化的個性差異,既是中國城市的迷人的魅力,也是中國城市地域經濟發展的特殊的推動力。那麼,中國的城市為什麼會有這種個性鮮明的文化特徵呢?
1.社會歷史原因
中國的現代城市與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有著悠久的密切關系。我國的城市一般都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古都西安、洛陽、杭州、南京等等,都是有上千年歷史的城市。這些城市與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中國的古代城市由於規模較小,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一貫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所以中國古代城市的商業經濟很不發達,基本上屬於半自然經濟與半小商品經濟相結合的經濟形態。中國的古代城市的城市功能在大海般的封建自然經濟中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漫長,中國的城市遲遲未能發展到它應有的成熟階段,始終被強大的農耕文化影響著。這樣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作用下,中國古代的城市文化始終沒能擺脫中國農業文明的印記。城市文化的這種鮮明的鄉土性,在中國的城市文化中既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同時也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中國的農業文明有著華夏民族的共性,同時又具有豐富多彩的地域性。這就是說每個地方的農耕文化都會給當地的城市文化造成特色化的深刻影響,自然而然地使當地的城市文化帶上該地區農耕文化的特殊色彩。由於中國古代城市不僅會受到當時當地農耕文化的共時性影響,同時也會受到當地農耕文化的歷時性影響,所以中國的城市從古代直到近代都長期受到中國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影響。這些城市的市民與當地農村中農民的思想觀念、文化心態、生活習俗都有很大的相似性。雖然市民文化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小商業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因素,但卻始終擺脫不了小農意識。這正是產生城市文化地域性差異與個性特色的基本原因。可以說,中國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徵是由中國古代城市文化與地域農耕文化的密切關系決定的。
2.自然地理原因
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的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城市所處的緯度位置、距海遠近、海拔高度、地形特點、植被狀況、氣候特徵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該城市的市民文化心態。因為自然風物的不同,必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不同的感應。客觀的自然物作為審美的客體,作為人們長期生存的環境,必然反復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使人們產生相應的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趨向。一切精神文化現象都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在物質文化的基礎上。從物質形態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建築樣式、街區布局方面一定有區別。如北京市一般少有高層建築,單體建築布局以四合院落居多,佔地寬闊而氣勢庄嚴。這種建築樣式的形成,與北京地區的地勢較高,氣候偏冷,多有風沙的地域特徵有關;當然或許也與北京作為的王者之氣的熏染有關。而南方鍾靈毓秀,崇尚精緻,房舍一般都顯得精緻玲瓏,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交融。這與南方的青山綠水、湖光山色、茂林修竹、山石清泉等物候有關。自然環境還影響著城市文化的另一個方面――城市性格,成都人由於生活在四面環山、較為閉塞的四川盆地之中,環境的封閉平和給人以穩定感、平和感,靜態特點鮮明。受這種地理環境的影響,成都人形成了氣性平和、態度從容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城市文化的選擇和走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閱讀全文

與文化差異現象稱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