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
wù zhì wén huà 與「非物質文化」相對。指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生產工具以及鄉村、城市等。
⑵ 什麼是"物質"及其文化
一、物質,還是文化?
什麼是「物質文化」?「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這個術語涵蓋了相當廣闊的范圍。它究竟是一種文化門類,還是一種物質形態,是一種特殊的研究對象,還是一種研究方法?
如果從定義上看,對於「物質文化」的理解首先和我們對於什麼是物質的理解息息相關。如果按照我們已經習慣的西方思維方式,把物當作人的對立面,那麼物質文化,顧名思義,應該是客體本身的文化或保留在客觀物體上的文化。在這種物與人的對立中,物體即使有文化,也是外在於人的。比如在今天,人與物的對立常常是人與商品的對立,商品雖然有文化的維度,但卻不是為了發揮人性,而是為了物質本身的再生產。在這種對立中,人往往被當作是「個體」的自然形態,而物則被當作是「商品」的自然形態;人是富於個性和特性的,而商品則相反,是生產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物質文化」也就基本和今天所說的「商品文化」相重合。換言之,物作為外在於人的存在,隨著商品化的深入和強迫性消費的出現,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以空前的規模進駐了人的日常生活。其結果,就構成了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對於「物的時代」的精彩概括:「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它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後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築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產、完善和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①
鮑德里亞這段話清楚地表明,物質文化的問題首先是物與人的關系問題。而在鮑德里亞這里,物質文化是一種非人的、無生命無情感無個性的、因而富於壓迫性的物質環境。持這種看法的顯然不是鮑德里亞一人,在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中,對於人和非人也有類似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