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長恨歌》中兩個人物形象
《長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如既往地吸引著讀者,這跟詩作的巧妙構思不無關系。全篇的中心是歌「長恨」。為了提示原因,詩人卻從「重色」說起,關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起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極度的多情,正好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明皇的荒淫、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國家的災難,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了更好地表現李、楊的愛情悲劇,作者在表現手法上採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手法,即現實主義的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的手法。在內容上,《長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寫實,揭示了悲劇產生的根源,大體上反映了有著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縱情歡娛,釀成了安史之亂。如「重色思傾國」、「緩歌慢舞」、「從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漁陽鼙鼓動地來」、「宛轉蛾眉馬前死」等。同時極力鋪張描繪,再現了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她貌美、嬌柔、「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以致「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洲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等。然而樂極生悲,「宛轉蛾眉馬前死」。悲劇發生後,作者主要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對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進行描寫。如避難返京後,唐明皇仍對楊貴妃思念不已,於是作者就通過豐富的想像和虛構來表現:「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為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翡翠衾寒誰與共?」。這些想像和虛構的情節,細致逼真地刻畫了唐明皇這一鍾情帝王形象:昔日,與楊貴妃在宮中看花賞草,如今,草木依舊,芙蓉花也開得正旺,可是人世滄桑,賞花人卻不完全相同了。世事難料,時過境遷,歷史發生了重大變化,兒臣李亨私自稱帝,李隆基成了太上皇。皇權的爭斗,信任的危機,使兩人之間矛盾重重。在肅宗和李輔國的威逼下,李隆基從興慶宮搬到了太極宮。這時的李隆基深處逆境,鬱郁寡歡,心情不好,連飯也吃不進。憔悴不堪,形同槁木的太上皇李隆基更感寂寞、孤獨,越發思念楊貴妃,天天為之嘆息,時時為之垂淚,以致長夜不眠,獨傍孤燈,焦急地等待著楊貴妃的突然出現。不僅如此,詩人還虛構了一個海上仙山的奇境:「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死後的楊貴妃,仍是那樣「雪膚花貌」,美麗絕倫!作者虛構的楊貴妃獨居蓬島仙山的故事,補足了對悲劇女主人公的描寫。仙境中的太真仙子「聞道漢家天子使」,先是「九華帳里夢魂驚」,次是「攬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來」。這些詩句依次寫出了楊貴妃聞訊之後,先是吃驚,後又半信半疑,最後則急欲與使者想見的整個心理過程。她不知是高興還是傷心,到得使者跟前,已面色慘淡,淚痕滿面。她想念宮中,她不怪「三郎」賜她命歸馬嵬坡。她想念人間,想念寵愛她的那個皇帝。過去,她和皇上恩恩愛愛,日夜廝守,如今卻陰陽兩隔。「昭陽殿里恩愛絕」,怎不「玉容寂寞淚闌干」?雖身處仙宮,但「蓬萊宮中日月長」,時光難耐,孤獨寂寞,幽怨之情,躍然紙上。她盼望再回到皇帝的身邊去。因此,她要「鈿合金釵寄將去」,相信「天上人間會相見」,並表示不忘長生殿里的密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讀到這里,我們不能不贊嘆作者的藝術才能,也不能不為太真仙子的相思之情所感動。這是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值得歌頌的。當然,詩作除在全文的結構表現上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的手法,還在某一段落或場景中,也運用了這一手法,使得全文渾然一體。如在幻想的神仙世界裡的描寫中,作者依然用寫實的筆墨對環境、場景和人物進行具體描繪:「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宛然人間情態;驚醒之後,她披上衣衫推開玉枕,起身急步徘徊,重重珠簾和屏風打開了,招呼那使者快快進來。而對楊玉環的贈物寄詞的描寫,則更是把楊貴妃生生死死做唐明皇的妻子的心態與神情寫活了,進一步把對於永相睽隔的愛情——「長恨「的主旨推向高潮。整首詩結構安排獨具匠心。從整體上來看,層次分明,一氣貫注,以敘事為線索,穿插抒情,寫出了情節的發生、發展、轉折、高潮、結束。事件的詳略、層次的過渡又各盡騰挪變化之妙。《長恨歌》可分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後兩句都暗攝下部分內容。如由「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自然過渡到安史之亂,玄宗幸蜀;由「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自然過渡到東歸改葬及回京後的刻骨思念;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自然過渡到道士招魂的浪漫主義描寫,等等。諸如此類的轉折銜接,詩人都處理得十分自然貼切、精煉生動。既保持了故事發展的層次和連接,又保持詩歌體裁所要求的凝煉、含蓄和抒情色彩,充分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能。從小處著眼,《長恨歌》在鋪陳詞藻、詳盡描寫的同時,不斷錘煉一些警句,穿插其間,使全篇處處體現開闔頓挫之妙。如《長恨歌》第一段不斷描寫楊貴妃如何以色專寵,但讀來並不覺得重復,原因就是他在描寫幾句之後就會出現一兩句警句,如「從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寵愛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寫東歸長安後,有「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象又轉到對景物的鋪陳上,但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二句加以兜轉,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題上,極為頓挫有致。這首詩前面寫實,後面卻飛渡到浪漫主義的奇特幻想。而這一飛渡,銜接得天衣無縫。通過這一浪漫主義的幻想,把女主人公完全凈化成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她凄婉哀艷的感人色彩。
『貳』 王安憶《長恨歌》中為什麼說王琦瑤是上海的象徵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通過王琦瑤這個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個飽含上海特色的女子———王琦瑤。王
琦瑤是《長恨歌》的靈魂人物,也是上海弄堂的女兒,在她的身上體現著上海人最本質的特色。王琦瑤的身上,不僅
有著上海人所獨有的開通、追求開放型的文化,處事精明,個體自立,注重生活細節、從日常生活中定義人生價值,也
有著小市民的習氣,功利的愛情婚姻觀,虛榮心,以及對政治的冷漠和迴避。《長恨歌》是將人與城交替來寫的,人即
是城,城即是人。王琦瑤的一生不僅是一個女人滄桑的命運,也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弄堂歲月的縮影。王琦瑤用自
己唱出了一曲動人的「長恨歌」,可以說解讀了王琦瑤,便解讀了大上海。
『叄』 分析王安憶的《長恨歌》與上海的文化記憶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老式唱機里傳來的咿咿呀呀的歌聲時常在耳邊響起,簡簡單單一句歌詞因為特別的音調,噝噝啦啦的聲響變得意味深長,輕描淡寫的一句,一下子將人帶到那個年代,繁華的租界,嗲嗲的穿著旗袍的上海小姐。「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好象又是那麼直接地一語點破瑤瑤的人生,如果沒有程先生,她的人生又會如何?
看戲看得久了就象是入了夢。
會看電視劇《長恨歌》是因為喜歡上了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書里的王琦瑤我是不喜歡的,虛榮、勢利又造作,可是我很喜歡小說本身。喜歡王安憶的敘述方式,上海的石庫門,老克臘,江南水鄉的風情,一聊就是一個章節,筆觸細膩溫和,悠悠地在細節里點到要害,好象說到上海的骨子裡頭了。王琦瑤,雖然有缺點,雖然有時候讓人恨得牙癢,卻是十分活脫,十分玲瓏的上海女子,典型的上海石庫門里的女孩兒。
戲里的王琦瑤,我更喜歡稱她瑤瑤,因為多了前因後果的鋪墊外加細節上的補充,比起小說更多了些可愛可憐之處,也因為這些補充,她的故事比原作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黃奕的清純嬌嗔,張可頤的成熟冷艷,恰到好處,給了瑤瑤前後連貫的完整人生。也許每個上海女孩的身上都有瑤瑤的影子,所以才會有特殊的親切感吧。天生麗質懂得打扮不張揚;有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賢惠;在父母面前發嗲撒嬌,在外人面前保持著適當的矜持;只想過好自己每一天的小日子,做安分的老百姓;在任何時候不忘記咖啡、黃油和小資情調……為了參加舞會,會拿出全衣櫃的衣服來選,舞會上,優雅的姿態,嫻熟的舞步令人驚艷,而她的優越感也就悄然而生。這不就是活脫脫的上海女孩子嗎?
終身誤
戲的開頭,瑤瑤媽媽安慰長相平平的吳佩珍說道「女孩子不要長得太漂亮,有個六七分長相就可以了,長相太好,心思太活絡,反而把終身耽誤了。」結果,吳小姐的確嫁得好人家。這句話就好象是預言擺在那裡,暗示著瑤瑤一生的命運。
學堂里的王琦瑤說,自己的理想是過不一樣的人生,於是她飛蛾撲火,寧願做外室,選擇了有權有勢有才情的李主任,放棄了留學歸來一付紳士做派,不溫不火的程先生。是年少無知或是虛榮心作祟,亦或者這個有權有勢有霸氣的男人真的虜獲了她的心,有一點可以肯定,她,不肯拘泥於平淡的日子。但這一切終究拗不過局勢,似曇花一現,卻付了一生的代價。三十歲依然獨身的王琦瑤說,人的漂亮猶如煙火,綻放絢爛之後什麼都沒有了,只留下漆黑的天空。可是她並不甘心,於是她選了資本家小開康明遜,是看重他的家世也好,是那個男人主動殷勤也好,無聊的歲月,需要激情來打發。之後她載了更大的跟斗,甚至生下了私生女薇薇,那個男人竟然不敢出來擔當,倒是那個她稱為溫吞水的程先生,默默守在她身邊,陪伴她度過艱難歲月。年近五十的王琦瑤,美貌輸給了歲月,卻仍然不甘心無果的愛情,莫名地跟了老克臘,二十歲出頭的男孩子,畸形的感情脆弱至極,很快又失敗。從絢爛到不堪,小說在這里讓她生命戛然而止,可是戲中的她還要繼續生活下去,在失去程先生的世上,她又將如何生活下去?
長恨歌
「程先生這樣的人頂多是個底。」瑤瑤媽媽說。
印象裡面,讀小說的時候沒覺得程先生這么偉大,只是感嘆他和瑤瑤的緣分總是一再擦肩而過。戲裡面的他卻是寫得太過完美了。瑤瑤生命中的男人形形色色,可是沒有一個願意承擔責任願意給她承諾。程先生為人老實憨厚,受過良好教育,在外界政治壓力之下,流露的是謹小慎微的知識分子的懦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男人,敢為自己心愛的女人向李主任要名分,逼康明遜解決問題未果,居然大度到願意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他的世界裡只有瑤瑤,她對於他是天上的月亮,她的安好就是他全部的希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她的利益著想,這世上除了父母親情,我幾乎不相信其他感情有這樣的力量。可是,這樣的人,卻只是她的底。故事的尾聲,瑤瑤說自己勢利,程先生卻說,「你不是勢利,只是老早就知道我對你的感情,就像小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寵愛,所以什麼淘氣的事情都敢做。」其實他是最明白的人。看到瑤瑤跪在程先生膝蓋前痛哭流涕,不禁心酸,失去了他,才是這個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對於戲中的瑤瑤,恨字里頭更多是悔意吧,世上最痛的莫過於明白得太晚,追悔莫及。
時間定格在昏黃的燈光下,幽暗的林蔭道深處,沒有音樂的華爾茲,從這里開始由這里收場。喜歡電視劇的拍攝手法,特寫的路燈,石庫門房子上空飛翔的白鴿,不斷交錯出現的黑白鏡頭,以及手風琴伴奏的圓舞曲,一連串簡單的上海的符號是過去的終結,也是未來的開始。時光轉瞬幾十年,卻似過了翻天覆地的幾個世紀。每每看到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的外婆,想著,這樣的時光不正是她一生所經歷?對於那個時代,她又是怎麼認為?而她似乎早已經不記得了,只好由得我們這些現代人憑著自己的理解去猜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