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新石器文化區以哪個地區為中心

新石器文化區以哪個地區為中心

發布時間:2023-08-29 15:15:10

① 哪些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

河姆渡文化 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前5000-前3300)。

仰韶文化 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

半坡文化 屬黃河中游地區新團空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廟底溝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廟底溝文化類型為代表,因首先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而得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相當於黃帝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徵與黃帝時代所發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約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

紅山文化 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李瞎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 距今約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這一文化特徵的古遺址和古墓葬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廣為分布,但以海拉爾市哈克鎮境內發現的一批古遺址、古墓葬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 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體出現時間不太清楚,從三星堆的推測,5000年前就已出現,持續繁榮了一千五百多年後消失(約前3000-約前1500)。

龍山文化 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前2400-前2000)。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哪或空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② 結合史實說明三晉文化為什麼是二元一體的復合形文化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

從現有的文獻看,道家的傳播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為以三晉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齊國的黃老學派一支,其共同特點是以「道」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顯的「入世」傾向。

南方一系則為莊子代表,發展《老子》去「欲」之說,進而將「長生久視」的取向扭轉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遙」,表現出明顯的「出世」傾向。

北方系的三晉的一支有《文子》一書。過去普遍認為《文子》是偽書,是後人摘抄《淮南子》湊成的篇章。1981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漢墓葬中出土竹簡中有《文子》,經整理於1995年公布。竹簡共227枚2700餘字。

竹簡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體地浮出歷史水面。與郭店本《老子》顯示的老子之學的基本傾向一致,《文子》主要從《老子》的無為、尚虛、貴柔及主在人後的宗旨出發,推闡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

古本《文子》假託周平王與文子對話。學者認為,這不是無謂的設辭,文子是晉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學術背景正以三晉的史學為背景,這與我們對老子學術背景認識有一致處。而且,據魏啟鵬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學的內容,即是說文子之學在北方的影響直至秦國。

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內涵;三晉文化在傳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樹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晉文化。

三晉文化現象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牶一個是開放,一個是務實,一個是求新。依我看這是三晉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楚才晉用」這個成語,概括的就是這種情況。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認識到中原傳統的車戰不夠機動靈活,因此力排眾議,學習和引進匈奴人的辦法,用騎兵代替車戰,同時發揮弓箭的遠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軍的戰鬥力,培養出了像李牧、廉頗這樣的名將。

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

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2)新石器文化區以哪個地區為中心擴展閱讀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山西歷史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1、距今180萬年以來的山西新舊石器遺存是中華文明的曙光

山西舊石器文化遺存質量高,數量多。現已查明全省的舊石器文化遺存近400處,其中舊石器早期遺址的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這些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對探索山西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著關系全局的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以來,以出現長期定居的村落、生產中使用磨光石器、燒制陶器、經營原始種植農業、飼養家畜為基本的特徵。山西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區域,遺址有上千處之多,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制生產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窯,這些文化遺存標志著山西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和輝煌。

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相當於古史的堯舜時代,可以推測,是堯舜禹的活動把山西推向了當時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區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時代最燦爛的光芒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古史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說的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英雄們在汾河下游創業建都的歷史。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

可以說,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只有黃河中游晉南、豫西的文化傳承沒有被打斷。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及加強防禦,傳說大禹之父鯀已開始建城。不斷發現的夏城遺址,也在映證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歷史。

3、晉國與三晉時期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進程的關鍵環節

關於商族的起源,一些學者專家認為在山西的南部地區,認為垣曲商城即文獻記載「湯始居亳」的亳都。垣曲的商朝城址,不僅有比較完整堅固的城牆、城壕及城門,而且區分出宮殿區與一般居民生活區,陶器與青銅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周初,成王分封諸侯,叔虞封唐後,舉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儀式。唐叔虞之後,他的兒子燮父即位,改國號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開始。

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韓、趙、魏三國相繼被秦兼並,期間的800餘年,晉人的活動范圍從最初的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擴大到擁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內蒙古、陝西的一部分。

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都出自山西,並且迅速成為實力雄厚的三個方國,在那個諸侯連綿征戰、百家爭鳴不停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盡分其地。

4、秦漢以來的山西譜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光輝篇章

山西的稱謂幾經變化。秦時為郡縣制,置太原、河東、上黨、雁門、代郡。漢時基本沿襲秦朝郡縣制度,屬並州刺史部。唐朝為河東道,宋朝為河東路及西京道,元設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則為山西省。在這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內容不斷擴展,影響不斷提高。

明清時期,經濟活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都能雄踞一方;晉商依託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的關隘重鎮和商埠都會,從內地貿易開始做起,直到把貿易擴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鄰近的國家。

中國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響力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們的文治武功。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兩至晉地,在太原和上黨留下了足跡。統治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武帝劉徹,曾率領群臣到河東郡祭祀後土,寫下為人傳頌的《秋風辭》。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山西是這個古文明國度中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35000處文物古跡,其中已經成為國保的119處,位居中國第一。山西南部芮城縣,傳為關羽出生地,有中國最大的關帝廟。從這里也折射出三晉文化之於中國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時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風行,全國「農業學大寨」,大寨鄉鄉長陳永貴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晉文化本質上還是農業文化。

③ 新石器時期黃河上游地區有哪些考古文化

新石器時期黃河上游地區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

馬家窖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窖而得名,約公元前2900─前2100年。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馬家窖文化發現有村落與大規模的墓地,說明當時的人們過著定居生活。

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並且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名稱來自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區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

齊家坪遺址於1924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黃河上游地區一支具有特殊價值的考古學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

(3)新石器文化區以哪個地區為中心擴展閱讀

安特生在發現齊家文化的同時也曾收集到一些齊家文化玉器,但由於當時他對齊家文化年代錯誤的判斷及對玉器文化性質的忽視使其並未對這些玉器進行研究。

其實早在安特生發現齊家文化之前,齊家文化玉器就已經流傳於世,在清宮舊藏就有齊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澄在《古玉圖考》中也曾著錄一批齊家玉器(現部分收錄於上海市博物館),但書中對具有齊家文化特徵的玉器考釋不多,且通過文獻記載認為玉琮可能為商周時期的禮器。

同時在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收藏中國古玉的熱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於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導致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玉大多沒有出土地點和出土情況記錄,因此收錄在海外的齊家文化玉器具體來源大多無法知曉。

④ 中國新石器時代藝術的主要發源地在那裡

新石器時代 大約開始於公元前10000年到7500年左右。在藝術領域里,如果說舊石器時代是一個以繪畫和雕刻為中心的模仿性藝術時代,那麼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以制陶和建築為中心的實用美術時代。

陶器發源地:在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 龍山文化

和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北方地區的紅山文化
華南閩台地區的仙人洞一期文化 石峽文化等

除了陶器 和建築
還有彩陶的裝飾紋樣

地畫 壁畫 岩畫

玉雕
玉琮等

⑤ 寧陽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什麼

是大汶口文化吧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安徽省蒙城縣尉遲寺遺址出土文物有與大汶口文物完全相同的),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編輯本段]特徵
(1)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 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現場(2)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還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長方形,短檐,攢尖頂,前面開門,三面設窗,門口及周圍牆上刻有狗的形象。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開門,左右及後牆也開窗。另一件橫斷面呈圓形,上有一周短檐,攢尖頂,有五道腎,無窗。這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 (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豎穴和橢圓形豎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4)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雞骨白玉飾(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線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製法,早期以手制為主,到了晚期輪制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為黑綵線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彩陶紋樣有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雙孔壁。 (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7)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三人,多則達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異性合葬。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它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疊葬等。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多少十分懸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墓底有二層台和塗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於頭和頸部的3串77件石質飾品,玉臂環、玉指環各1件,腹部置玉鏟1件,還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達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還有豬頭、獸骨、鱷魚鱗板等。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玉人面。
[編輯本段]類型
關於大汶口文化的類型問題,目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劃分為「青蓮崗」、「劉林」和「花廳」3個類型。也有人認為可以劃分為「大汶口」、「大墩子」和「三里河」3個類型。現將後一種劃分的3個類型,簡介於下: (1)大汶口類型: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州崗上、曲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該類型的特點,表現在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高柄豆、背壺、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鬶、帶耳杯等較有代表性。墓葬以頭向東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並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俯身葬。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王因早期墓葬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同性合葬墓。 (2)大墩子類型:因最初發現於江蘇北部的邳縣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的蘇北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有邳縣劉林、新沂花廳、連雲港二澗村等遺址。陶器以鼎、鬶、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缽、觚形杯、高圈足杯、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頭向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兩眼處還放有石環。 (3)三里河類型:因山東膠州三里河遺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山東濰坊地區和日照等地。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日照東海峪、安丘景芝鎮、諸城呈子等遺址。陶器以釜、罐形鼎、鬶、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尊、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缽等具有代表性,背壺、豆、筒形杯較少。葬式以頭向西和西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在呈子遺址中還有較多的合葬墓,並有重疊葬,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或蚌器。有的死者手臂處放有石鉞、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還含有玉琀。用豬下頜骨隨葬比較普遍葉蠟石串飾。
[編輯本段]發展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我國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的一種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東泰安、寧陽兩縣交界的大汶口、堡頭遺址,發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獨具風格的文物。以後同一類型文化的遺址和墓葬在山東和蘇北的廣大區域也不斷發現,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就已發掘的材料看,可以初步分為早、中、晚三期。 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的性別,先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從男女隨葬的石鏟、石斧、石錛和紡輪這兩類工具的變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家豬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種重要動產。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隨葬的豬頭和豬的下顎骨,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和各種裝飾品等。 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從墓的規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從隨葬品來看,差別更加懸殊,有兩組墓葬可以對比:一組七個墓,隨葬品比較豐富,最多的達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豬頭等;另一組四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總共只有17件,為陶器、紡輪、獐牙等。可見貧富分化已經十分顯著。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這時的陶器已用快轉陶車來製造。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燒制技術也有提高。擴大了窯室,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這時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過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多為黑色。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白陶上有的還有圖案花紋。 根據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墓葬的發掘,對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目前有3種不同看法: 一種認為私有制已經確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鞏固,應處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階段。 另一種認為墓內隨葬品懸殊很大,並已出現文字,應是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 再一種是根據大汶口墓葬材料,認為應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彩陶盆。
[編輯本段]社會
經濟: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漁獵和採集。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鏟、刀、鏃,骨角制的鋤、魚鏢、魚鉤和鏃等。制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製法生產。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 也有圜底器, 主要有鼎 、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鬶等。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進行鑲嵌的手工業也很興盛,出土的玉鉞、花瓣紋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製作精緻,工藝水平很高。 居民習俗: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中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石玉斧墓葬: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無葬具,中、晚期出現木槨;早期有反映氏族成員間牢固血緣關系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有屬於父權制確立後葬俗的夫妻合葬墓。在大汶口墓地,1959年發掘墓葬 133座,時代相當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這里的大、中、小墓差別極大。大墓不但規模大,且常有木槨葬具,隨葬品豐富精美,如有潔凈的白陶 、烏黑而略帶光澤的黑陶和優雅的彩陶,還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僅隨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鮮明對比,表明私有制產生,已出現貧富分化。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和諸城前寨等遺址,還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引起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重視。大汶口文化淵源於北辛文化(見青蓮崗文化),後繼為山東龍山文化。該文化居民的種族,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東夷族。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黑陶旋紋罐

閱讀全文

與新石器文化區以哪個地區為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