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學如何做好校園文化建設
中小學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牆壁、雕塑、地面、建築物等媒介體現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或進行主題創作。從本地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綠化美化凈化校園,使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潛在育人功能。要建設好校史陳列室(或榮譽室)、心理輔導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重視圖書館(室)、閱覽室、計算機教室等建設。
具體實施措施有:
1、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
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利用各種紀念日,組織開展讀書宣傳活動;新隊員宣誓。舉辦各種知識競賽或演講會等活動,使學生從中受到直觀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
2、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制定規章制度,把學生的操行評定與評比三好學生、優秀班隊幹部掛鉤。並開展評選文明班隊等評比活動,用先進激勵學生健康發展。通過開展學生值周,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能力,從而養成自覺遵規守紀的良好行為。
Ⅱ 如何培養小孩有文化氣質內涵有什麼好的辦法
「腹有詩書氣自華」。只需一個人飽讀詩書,內涵一定會有,舉手投足間,文化氣質自但是然流顯露來了。
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應先約束本人,做孩子的好典範。
Ⅲ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1、全面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要在規范辦學行為、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遴選和集成社會的先進文化,弘揚主旋律,大力營造優於社會環境的獨特氛圍,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細微之處,體現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關懷和關心之中,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的溫暖和鼓勵之中,
體現在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愛護和幫助之中。扎實開展師德教育,建設熱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鑽研教法、不斷探求的優良教風,倡導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及時鼓勵學生的進步,及時發現解決每一個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學生在校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落實好《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建設勤奮努力、積極向上、認真誠信、充滿興趣、樂於探究的良好學風,倡導學生把准備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作為學習的目的,把對知識的興趣和追求作為學習的動力,愛動腦、勤動手、上好每一節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
認真抓好班級和團隊工作,建設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快樂和諧、健康向上、爭做主人的良好班風,倡導營造充滿正氣的濃厚氛圍,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幫助做好,集體的事情一起做好。
2、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及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等國恥紀念日,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入學畢業、入隊離隊、入團、成人儀式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堅持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發表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內容生動具體的國旗下講話。
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重視課間特別是大課間體育活動,使學生既放鬆身心、增強體質,又增進對同學、對集體的情感。保證共青團、少先隊每周的活動時間和條件,注重教育教學活動與團隊活動有機結合,支持團隊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動,並鼓勵結合實際創新活動形式。
強化課後科技、藝術、體育、娛樂活動,廣泛組織多種類型的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活動,每學年都應組織體育運動會和各種形式的藝術節、科技節及讀書、讀報、演講等活動,積極推廣優秀少兒歌曲,開展多種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動。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還應結合本民族的文化、風俗和節日,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尊重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差異、地域差異和個體差異,切合各地實際,
既體現知識性、科學性,更突出趣味性、娛樂性,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反對形式主義。
3、重視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環境建設。要把校園建成育人的特殊場所,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德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
要從本地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有條件的學校應在校園內栽花種草,綠化、美化校園,還可以開辟小種植園、小養殖園,不具備綠化條件的學校也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使整個校園干凈、整潔、美觀、有序。
要對校園人文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維護和創造。學校的校訓、校歌、校徽、校標等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有條件的中小學要建好校史陳列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
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牆壁、雕塑、地面、建築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如張貼、懸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範、科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製作、設計介紹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和文字,
繪制、創作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健康生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別是鼓勵、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引導學生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增強愛家鄉的情感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條件的中小學要發揮校園廣播站、電視台和網路的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
(3)小學生樹文化理念培育內容是什麼擴展閱讀
1、物質文化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將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
校園物質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硬體,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2、精神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繫上,展示於校園生活各個角落,包括學生們在路上的行走及行為規范等。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2)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
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3)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
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只有在幹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
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4)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3、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但僅有完整的規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負責將各項規章制度予以執行和落實的組織機構和隊伍,因此,還必須加強相應的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
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是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並使其真正起到規范校園人言行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校園文化隊伍的勤奮與能幹,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Ⅳ 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一、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加強積累,形成文化積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安排誦讀的內容。對所安排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學生誦讀的過程是進行語言材料積累的過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過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詮釋了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誠信做人的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的典型寫照。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精神資源。我們應該把它輸入到我們的血液中,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
二、讓學生感受戲曲藝術豐富的內涵和悠長的韻味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但是當前大多數學生普遍都喜歡流行的影視文化,很少接觸戲曲。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優勢,精心組織活動。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戲曲的發展演變、經典的角色、戲曲的種類及特點等相關知識;也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觀摩一些著名戲曲藝術家的表演,從唱腔、念白中體味戲曲特有的韻味。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有選擇地收看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以豐富學生的戲曲知識。
三、讓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書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養的一種手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人寫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個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養。語文教師應把書法教學納入整個小學教學計劃中。教學中,教師除了進行讀帖輔導、教師范寫、個別指導之外,還可介紹一些書法家的生平簡歷、趣事軼聞,相關碑帖的創作背景、經歷過程和風格特色及其在傳統藝術中的地位等。這一方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另一方面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豐富的內涵。
四、開展家校合作
在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採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促進教育成效的迅速實現,而且還拉近了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距離,便於今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教師應當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意義、方法以及目的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家長轉變觀念,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並且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定期舉辦家長學習班或者家園聯系會等,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家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意見,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活力。其次,為了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嘗試跟家長一起,開展學術沙龍或以某方面文化禮儀為主題的專題活動等,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再者,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日常教學安排以及家長的時間安排,和家長一起,帶領學生參觀古典建築、拜訪老革命家、欣賞有意義的影片等,以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體,無疑為教育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新鮮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之餘,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掌握更多的關於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並且盡可能多的搜集學生所感興趣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為信息化課堂的開展做好充足的准備。比如,教師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為出發點,利用視頻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飾、語言等,與此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觀看之後,模仿其中的相關舞蹈片段,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興致盎然的觀賞中了解到更多關於傳統民俗的知識,也可以在熱情的表演中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
Ⅳ 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兩者關系十分密切。這就要求教師將文化與語言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英語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意義就在於:了解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意識;理解跨文化因素,提高交際能力;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傳授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促進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養。可見,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為更好地達到國際間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文化意識培養的具體內容
英語課程標准中提出教師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見縫插針地滲入到各個環節中。小學階段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知道英語中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二)對一般的贊揚、請求、感謝、電話等作出適當的反應:(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四)了解初次見面時的一些禁忌:(五)知道英語國家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及節假日等。
比如,中國人在初次見面就會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以表示對對方的關心,而英語國家人的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學”How old are you?"時,教師應告訴學生,在中國詢問年齡很平常,但在國外問女士年齡時,她們常常會婉轉地回答:"Sorry, it's a secret.”因為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去向等屬於個人隱私,他們是不願意以這些內容為話題的。尤其是婦女,她們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因此對自己的年齡秘而不宣。
一些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判斷。如”dog"一詞,在大多數西方國家,dog是與”忠實”的意思聯系在一起的;而在漢語中,”狗”帶有貶義。一些表示顏色的單詞在中英文中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等。
二、文化意識培養的方法
(一)營造英語氛圍,達到潛移默化效果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是指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風俗、行為規范等。教師應給學生營造出具有英 語文 化氛圍的環境。
(二)挖掘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好的教材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編排的,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對日常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導向和限製作用。現行的教材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從文化的角度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是完全可行的。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滲透適當的外國文化。
1、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滲透外國文化。如:在教授衣物單詞時,可利用課件,形象地總結比較英美加拿大,日本及非洲的衣物(leather coat, leather shoes, boots, worn by Cana-dian in cold weather, kimono worn by Japanese women, leavesskirts by Africans)的名稱,並引導學生對照自己的日常衣著Cshirt, skirt, dress, sweater等)進行比較。
2、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中,滲透外國文化。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大方面,是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體現。《英語課程標准》中對小學生的語言技能目標做了分級要求,並對各級目標以學生,,能做什麼”的形式進行了具體描述。教師可以在具體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時適當滲透外國文化。
(三)巧借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世界開放,國門大開。國外的商品隨處可見,國外的節日同樣熱門。人們除了歡度自己的本國節假日,對外國的節日,如愚人節、感恩節、聖誕節也熱情歡迎。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
Christmas Day那天,教師可事先用聖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聖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通過網路資源介紹聖誕節的由來、聖誕老人的傳說·聖誕圖片、聖誕歌曲等等。同時,教師可以將聖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後比較出兩者的不同,並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當面打開禮物並加以稱贊。這是由於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
教師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總之,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努力營造交流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