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鄉文化建設是什麼意思
挖掘傳承文化,振興家鄉文化,梳理文化脈絡,助推文化發展,打造文化品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㈡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含義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1、企業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意義
有專家是這樣說的:5年壽命的企業是靠運氣;10年壽命的企業是靠領導;15年壽命的企業是靠管理;20年以上壽命的企業是靠文化。
「安全文化是存在於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也就是被企業組織的員工群體所共享的安全價值觀、態度、道德和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或者說安全文化是人類在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中,為維護自身免受意外傷害而創造的各類物質產品及意識領域成果的總和。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和諧文化的重要支撐和組成部分。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必須以滿足廣大職工安全與健康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成就職工的內在價值追求,在精神與物質上都得到認可,這是一個讓職工對企業蘊育溫暖感、成就感、自豪感,進而激活其內因讓每一個職工都有激情參與其中、形成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過程。這是安全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但在許多企業中,由於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措施不到位,使得職工普遍缺乏參與安全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問題是在安全管理方面缺少一種執行力的文化,缺少一種執行的流程,缺少一種有效的培訓,缺少一種有計劃的組織評估和研究,表現為:一些企業內的一部分崗位有章難循甚至無章可循,一些企業對違章行為既不追究,也不研究,「有章必循、違章必究」僅僅是一句口號。違章必究的前提是發現違章誰發現違章?是靠少數安全管理人員檢查?還是全體員工自查、互查和各級管理者的層層檢查?長期以來習慣的做法是設置安全員巡迴檢查,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不是一個治本的方法,因為這種做法基本的立足點是「要我安全」,而不是「我要安全」,所以經常發生檢查人員前腳走,後面就出事故的被動局面。如何從「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在管理方法上必須有所改革,主要不是靠安全管理幹部檢查發現違章,而是由每個員工從自我保護出發,自己來發現違章、發現隱患。為此,我們建立了「崗位自查制度」,由崗位員工依據崗位安全規程進行自我檢查、完善崗位的安全作業環境、提高崗位本質安全的條件、規范崗位的安全標准化作業,實現崗位「兩無一有(無違章、無事故、有規程)」,通過上述工作,逐步培養員工「我要安全」的意識,提高「我會安全」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強調各級管理者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者,對職責范圍的安全承擔責任。同時建立一級檢查一級的層層檢查制度,通過自查、互查、層層檢查、抽查等方式方法的有機結合,不斷發現每個崗位的違章和隱患,不斷糾正每個崗位的違章和消除安全隱患。
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生產系統有效性的決定因素,職工對企業安全文化的感受與認知支配著其安全意識和行為養成,安全文化決定著安全生產系統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積極有效的安全文化的企業中,安全生產系統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企業安全生產狀況處於穩定向好的狀態;而在消極的安全文化或沒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圍時,安全生產系統的作用難於發揮,企業安全生產狀況處於不穩定的波動狀態。
2、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基本觀點
盡管國內外許多企業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安全文化建設是最終解決企業安全生產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但國內不少企業對安全文化認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決定了這些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有專家通過幾年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一些調研,還歸納出了多種企業安全文化模式,如企業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業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產標兵企業或精神激勵模式,企業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業安全科學技術型文化模式,企業安全文化宣傳教育模式,企業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業安全行為模式,企業全員安全活動模式和企業安全管理模式。這些都說明企業對安全文化的認識和實踐雖然有所思考,但基本上還處於粗淺認識和簡單歸納階段,甚至仍存在不少誤區。
積極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業實現本質安全的基石。我們認為,要順利進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就必須轉變傳統的企業安全觀念,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來看待安全管理問題。企業應該將安全文化建設看作是企業保障安全生產,維護職工安全與健康,實現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階梯,而並非是由於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各級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才不得不進行的面子工作。對那些具有遠見卓識企業家所引領的優秀企業來說,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凝聚人心,發展壯大的關鍵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設不僅不妨礙企業的經營效益目標的實現,而且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又是企業內增凝聚力、外增影響力、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法寶。
3、安全文化建設的模式與特點
在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上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初創了一種以績效為導向的安全文化建設模式。我們認為,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必須立足於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從企業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出發,以建立本質安全型企業為目標、以安全價值為核心、以安全行為為重點、以安全績效為導向創建本質安全型的安全文化。我們倡導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點。
本質型的安全文化對傳統的安全管理進行辨證揚棄,使企業安全管理以「事」和「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行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樹立起「人是安全的動力,人是安全的主體,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進而塑造本質型安全人,最終實現本質安全型企業;
卓越型的安全文化企業的每一位職工都追求卓越的安全生產成效和成果,企業領導和管理人員以及生產職工不滿足於行業一般的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國際一流的管理水準和安全目標;
全員型的安全文化企業的每一位職工都能夠自覺意識到他們的工作中存在著許多危機和風險,能夠主動地並不斷地去識別和排除各種安全隱患,逐步形成「安全生產,我的責任」、「安全生產,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圍;
公正型的安全文化企業承認人人都有可能出現差錯,可以理解差錯,但是不能忍受故意違章。操作者清楚哪些行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並且與企業達成一致。生產者完全有權拒絕進行任何不安全的生產與作業活動;
報告型的安全文化鼓勵企業人人都來發表對於安全生產的意見和建議,管理部門對於獲得的每一份安全報告都給予認真的對待和分析,不管是否需要採取行動都應反饋信息給報告者。甚至對有益的報告要予以公開表揚與獎勵;
4、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支柱
一般來說,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有四個支柱:理念目標系統、管理控制系統、發展動力系統和形象傳播系統。沒有理念和目標做基礎,安全文化建設就是無的放矢難以產生效果,也難以凝聚人心和引發深層次的企業變革;沒有管理控制系統,沒有優化的組織、制度和流程,安全理念落地就缺乏載體,職工行為就難以改變,安全文化建設就難以產生實際的效果;沒有發展動力系統,沒有合理的人才選拔和進出制度、崗位任職資格體系、績效管理體系、價值分配系統,職工就沒有激情和動力去實施變革;沒有形象傳播系統,企業就無從樹立自己的公眾形象,職工也無從識別自己的形象。
理念是變革的燃料和動力。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首先要選擇一個正確的基準點,樹立正確的安全理念,並在工作中不斷加以堅持。沒有把理念與實際工作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理念就是空洞的;缺乏正確的理念來指導行動,行動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成果。創立於1802年國際杜邦集團的安全記錄優於其他工業企業30倍,事實上,其領導人自豪地說:員工最安全的就是去上班。因為杜邦的員工在工作時要比他們在家裡還要安全10倍。達到這個理想成績,全靠杜邦嚴守的十大安全理念。從杜邦設在上海的企業看,該公司把安全生產真正作為企業管理的第一件大事,人人身體力行。領導上班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查問物質生產的情況,而是查問人在生產過程中執行安全紀律的情況。跟隨領導身邊的人往往不是秘書,而是安全員。所有員工上班後第一件事就是安全學習。安全規則之嚴達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在辦公樓內上下樓梯都有嚴格規定,有扶手而上下樓不用扶手者按違規論處。任何人必須憑「胸卡」進出廠區。
有了這四個支柱,也就具備了企業安全文化體系中態度、能力、關系和環境四個核心要素。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安全文化建設不是一陣風,吹過就算,或只打雷不下雨,而是一場深刻的企業文化變革和管理創新,將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文化變革需要時間、力量和責任的投入,因此,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工程,需要有計劃、有組織、有手段、長期持續努力地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半途而廢都是不可取的。企業安全文化的推進和塑造,必須要有系統化的組織設計,必須要和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結合起來,必須要和安全管理結合起來,必須要用制度來保證,必須要用機制來推進,必須要有一批具有職業精神和專業能力的企業文化管理人才來貫徹和落實。
PDCA循環法——就是從企業最高層,到各單位和管理部門,再到各作業機班組,最後到每個人,大環套中環,中環套小環,上一級循環是下一級循環的根據,下一級循環是上一級循環的貫徹落實,彼此互相關聯、互相協調、互相促進,一環緊扣一環,形成了個人保班組,班組保車間一級單位,各單位(部門)保整個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障體系。
5、基本結論:
《易經》中講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長治久安的戰略之舉。如何通過安全文化建設使企業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平安和諧企業,是企業領導者時刻都在思考的重大問題。同樣,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豐富發展,這樣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得到企業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制訂周密的規劃,形成強有效的運行機制,著力創建富有特色的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模式,當這一模式付諸實踐並取得成功之後,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也就真正開花結果了。
本質安全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行為的可靠性,無論在什麼環境和什麼條件,從業人員都能自覺遵章守紀,確保個體安全;二是狀態的可靠性,無論是動態還是靜態,設備設施始終必須處於安全狀態;三是系統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人機互補、人機制約的安全關聯系統。
所謂隱患不僅僅存在於施工現場的某一方面,它存在於人的思想、作風、管理、制度和作業行為等各方面。
思想上的隱患,包括重生產、輕安全、麻痹大意、僥幸心理等;
作風上的隱患,包括令行不能禁止,對防範措施紙上談兵,浮於表面等;
管理上的隱患,包括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監控不嚴等;
制度上的隱患,包括制度缺失、標准滯後、執法不嚴等。
這里簡要側重講一下人的作業行為隱患表現,1931年有一位安全科學家叫海因里希,他分析的結果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著名的杜邦公司的統計結果表明,96%的事故是由於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的,美國安全理事會NSC得到了90%的安全事故是由於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的結論。我國的研究結果是,85%的事故由於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這些數字表明,人的不安全行為非常重要,必須糾正、最大限度地使安全的行為習慣變成我們規范的日常習慣,我們才能在生產、生活中享受安全。
比如以下種種現象:
1、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違章作業,如攀、坐不安全位置,直接用手代替工具操作,在機械運轉時加油、檢修、清掃工作等。
2、技術水平,身體狀況不符合要求的人員上崗作業。
3、習慣性違章操作不以為然,對隱患的存在抱有僥幸心理,如高空作業不系安全帶、電焊作業不穿絕緣鞋,高速旋轉作業不戴防護鏡,金屬切削作業不戴手套,有毒有害作業不戴防毒面具等。
4、對警報聲、故障指示燈麻痹大意,忽視、誤解安全信號。
5、缺乏基本的安全技能,如急救基本知識、消防器材的正確使用、火災逃生自救等。
6、不正確佩戴個人安全防護用品,甚至放棄不用。
7、違反勞動紀律班前或工作時間喝酒或打瞌睡。
這些都是安全生產的大敵,必須認真排查治理與整改。
8、而以上隱患具體表現在以下常見的不安全行為:
(1)設備傳動部分防護罩(欄)缺損或未安裝好就開車操作;
(2)檢修帶電設備時,在配電開關處不斷電或不掛警示牌;
(3)進入機械設備內檢修運轉部件時,不設專人監護或未採取重復斷開動力源措施;
(4)任意開動非本工種設備;
(5)非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上崗獨立進行操作;
(6)超限(如載荷、速度、壓力、溫度、期限等)使用設備;
(7)設備上有安全裝置而開車時不用;
(8)任意拆除設備上的安全、照明、信號、防火、防爆裝置和警示標志、顯示儀器;
(9)檢修高壓線路或電器,不停電、不驗電、不接地線;
(10)潮濕地面、容器內或金屬構架內使用非雙重絕緣的電動工具作業;
(11)容器內作業時不使用通風設備;
(12)高處作業往地面任意扔物體;
(13)違反起重「十不弔」;
(14)開動無卷揚限位器的起重設備工作;
(15)焊接未經完全清洗和充分通風的盛裝過易燃易爆物品的封閉容器和管道;
(16)禁火區抽煙或動火;
(17)開動情況不明的電源或動力源開關、閘、閥;
(18)高處作業不系安全帶、在機械化設備運轉時工作不戴安全帽;
(19)電氣作業不穿絕緣鞋;
(20)帶電作業(檢修)不帶絕緣手套;
(21)旋轉機床切削時戴手套操作;
(22)在易燃易爆、明火、高溫作業場所穿化纖服裝操作;
(23)其他違反防護用品用具使用規定的行為等等。
以上各種不安全行為主要來自於:人的安全知識不足、安全意識(識別和容忍危險源的能力)不高和安全習慣不佳。當然,這三者的來源是和人所處的環境與所在組織的安全管理氛圍是密不可分的。
㈢ 國家在文化建設上的實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給出國家是如何建設文化的。
文化建設為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提供目標和方向,為人生提供意義。在中國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大轉型和發展階段的轉換中,沒有自覺的文化建設,可能迷失方向。中國文化建設的資源來自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20世紀中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㈣ 企業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我把我的操作經驗與您分享一下:企業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頂層文化
頂層文化是所有文化的核心,具體包括企業願景、使命、價值觀、經營理念等;
2、中層文化
中間的文化,主要涉及天道、孝道、師道。天道在於企業客戶;孝道在於企業老員工、創始人、員工父母;師道在於優秀員工、老師等。
3、基層文化
基層文化則更為廣泛,包括家的文化、競爭文化、PK文化、帶教文化等。
從三方面進行初步構建,然後在逐步修正,便可建設出適合企業、適合市場的企業文化了。
這是我的分享,希望被採納!
㈤ 什麼是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建設是指企業文化相關的理念的形成、塑造、傳播等過程,要突出在「建」字上,切忌重口號輕落實;重宣傳輕執行。企業文化建設是基於策劃學、傳播學的,是一種理念的策劃和傳播,是一種泛文化。
1、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論、群體意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2、企業文化對形成企業內部凝聚力和外部競爭力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企業競爭,實質是企業文化的競爭。
3、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現代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競爭法寶。
(5)文化建設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企業文化作用
1、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2、企業文化可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勵員工開拓創新、建功立業的鬥志
3、企業文化對員工起著內在的約束作用
4、企業文化可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企業文化建設的特點
1、能得到員工的廣泛認同的價值觀
2、能在價值觀指導下成功的實踐與驗證
3、使企業員工產生使命感,使企業產生積極的因素
4、簡約明了,令人心悅誠服。
5、能使企業產生不可復制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企業文化建設
㈥ 請問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分別的意思
1,在經濟建設上,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2,在政治建設上,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3,在文化建設上,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4,在社會建設上,必須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5,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㈦ 什麼是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主要體現一個學校的個性魅力,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包含四個方面: 一、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也就是一個學校的顯性文化,是現實目的的突進和載體。是必要的物質條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要支撐,包含一個學校的整體布局,校園綠化、校園美化等。是顯性的,硬體的。就是能讓校園的各個區域都會說話。給人一種幽雅、寧靜的感覺。體現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 二、活動文化建設 是推進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養師生能力的載體,包含學校的各種活動,如文體活動、教學活動、健康教育活動、主題班會、綜合實踐活動等。 三、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建設是文化活動的核心內容,包含辦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是學校的靈魂。是師生共同奮斗的最高目標。共同的價值觀念,是本質、個性的集中反映。是學校的精神風貌,體現在校風、學風、教風、班風和人際關系的建設、校園環境建設上。 四、制度文化建設 包含學校所有的、傳統的、現代意識的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建設等。學校制度文化建設須注重實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須與社會大環境相吻合。不能違背現行的各項法律法規。 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是個學校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須用「心」去做。
㈧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1、全面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要在規范辦學行為、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遴選和集成社會的先進文化,弘揚主旋律,大力營造優於社會環境的獨特氛圍,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細微之處,體現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關懷和關心之中,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的溫暖和鼓勵之中,
體現在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愛護和幫助之中。扎實開展師德教育,建設熱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鑽研教法、不斷探求的優良教風,倡導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及時鼓勵學生的進步,及時發現解決每一個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學生在校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落實好《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建設勤奮努力、積極向上、認真誠信、充滿興趣、樂於探究的良好學風,倡導學生把准備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作為學習的目的,把對知識的興趣和追求作為學習的動力,愛動腦、勤動手、上好每一節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
認真抓好班級和團隊工作,建設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快樂和諧、健康向上、爭做主人的良好班風,倡導營造充滿正氣的濃厚氛圍,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幫助做好,集體的事情一起做好。
2、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及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等國恥紀念日,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利用入學畢業、入隊離隊、入團、成人儀式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堅持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發表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內容生動具體的國旗下講話。
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重視課間特別是大課間體育活動,使學生既放鬆身心、增強體質,又增進對同學、對集體的情感。保證共青團、少先隊每周的活動時間和條件,注重教育教學活動與團隊活動有機結合,支持團隊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動,並鼓勵結合實際創新活動形式。
強化課後科技、藝術、體育、娛樂活動,廣泛組織多種類型的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活動,每學年都應組織體育運動會和各種形式的藝術節、科技節及讀書、讀報、演講等活動,積極推廣優秀少兒歌曲,開展多種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動。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還應結合本民族的文化、風俗和節日,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尊重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差異、地域差異和個體差異,切合各地實際,
既體現知識性、科學性,更突出趣味性、娛樂性,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反對形式主義。
3、重視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環境建設。要把校園建成育人的特殊場所,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德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
要從本地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有條件的學校應在校園內栽花種草,綠化、美化校園,還可以開辟小種植園、小養殖園,不具備綠化條件的學校也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使整個校園干凈、整潔、美觀、有序。
要對校園人文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維護和創造。學校的校訓、校歌、校徽、校標等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有條件的中小學要建好校史陳列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
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牆壁、雕塑、地面、建築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如張貼、懸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範、科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製作、設計介紹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和文字,
繪制、創作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健康生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別是鼓勵、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引導學生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增強愛家鄉的情感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條件的中小學要發揮校園廣播站、電視台和網路的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
(8)文化建設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物質文化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將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
校園物質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硬體,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2、精神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繫上,展示於校園生活各個角落,包括學生們在路上的行走及行為規范等。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2)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
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3)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
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只有在幹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
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4)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3、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但僅有完整的規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負責將各項規章制度予以執行和落實的組織機構和隊伍,因此,還必須加強相應的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
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是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並使其真正起到規范校園人言行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校園文化隊伍的勤奮與能幹,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㈨ 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有何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四川省南部縣盤龍鎮小學
1.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
是凝聚人心、
展示學校形象、
提高學校
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
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
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
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
遠意義。
2.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說過:「對學生真
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
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
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
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
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師生在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築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要樹立校
園文化全員共建意識,上至學校領導、下至每個師生員工都要重視、參
與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在高校實現培養目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決定
著它不是單靠學校內部某一部門努力就能收到應有效果,它與學校各方
面工作都有關系。
3.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
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
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
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
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四川省南部縣盤龍鎮小學
一、關於校園文化的需求與疑慮
為什麼要研究和建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此,陶
行知有一個精闢的說明:「鄙人謂教育能造文化,則能造人;能造人,則
能造國家。」
在陶行知那裡,人是文化影響的結果,而這個文化需要教育
去創生。可見,教育自身必須是一種類型的文化,教育還應該發展和創新
文化;教育對於文化的創造,正是教育力的根據。
古人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這個意思,這句話蘊涵的
意思可能有:第一,說明人文進步的動力。這人文世界是發展來的,「化」
就是天下的改造。第二,說明「人文—化」即社會進步的規律。天下積累
著人文因素,也就是以文化天下。胡塞爾等人研究「格調」一類的文明現
象,認為格調是文化的一種表現;而文化又因為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
而產生和形成。這聚集著的生活,重復體現為某種特有的固定模式、習俗
和價值傾向等,漸漸地培植起了階層,從而生長出階層的格調。比如,中
產階級的格調,軍人的作風,官僚主義的形式和因循,學校應有的書香
氣„„都是「化成」的。
由於對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特別是由於行業包裝的需要,近年來流
行著一個口號,叫「打造」企業、機關和學校的文化。無論其字面意義和
實際行為怎樣,打造者都希望這文化迅速地生長出來,成為手段。又有人
擔心,高速產生的文化屬於「沒有文化的文化」,這「更加可怕」。於是,
我們面前出現了關於文化建設的需求和疑慮,恐怕與解讀文化的取向和社
會功利行為有關。有人反駁地問:「教育就是文化及其傳承,學校能夠沒
有文化嗎?」,這太過自視甚高,屬於無知。這個認識與資質的文野高下
有關,不過,只要不自我封閉、不是不思進取就好。
二、校園文化的意義
按陶行知的見解,學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處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
化。教育的功能表現在許多方面,文化最屬基本,主要指潛移默化,陶冶
磨礪,往往在無意識中養成。教學也有文化的功用,這靠教師的功夫和用
心;在一些情況下,教學活動可能是非文化和反文化的。
文化對於人和學生的意義主要在形成性格、風格、格調、品行、操守、
舉止、態度、境界、品位、胸襟、抱負、坦盪、儀態,能夠改善氣質,等。
文化在其發生作用的過程中有些重要表現,這可以作為參照,提供給判斷
者以說明文化發育的程度:第一,文化的影響應該在人的意識上產生積累
意義的變化,如心領神會,體悟滲透,這種狀態靠機械誦讀形成不起來。
背書也可以「化」人,使他們成為書獃子。但是,這就不是我們追求的文
化了。第二,文化要影響人的心緒和情感,使之更高尚,更細微,更豁達,
更敞亮,更有韻味„„。除非遭遇重大變故,這高貴的情緒必不是一天兩
天能夠養成的。用例子容易說明問題:學校講究寢室文化,淡雅寧靜,陳
設宜人,張掛意深,書有層次,一瞥可以見修養。
有一種人,有知識而沒有文化:在他們的寢室里,電腦、書籍應有盡
有,但是,整齊清潔全無,衣服鞋襪亂扔,污言穢語漫天,起居進出無序;
向別人介紹自己,口吐狂言,論及室友,損人為樂而已。作報告的人中,
也存在文化的分野:能夠娓娓道來,行雲流水,不離主題,旁徵博引,發
人深省,開合有度,把握分寸,這是學者風范。不能闡述,不知道應該闡
述和如何闡述,反映文化的不濟;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吹噓自己,則屬
張狂淺薄。最近,常常談及大學生和碩博等,有生活而不能討,這可能是
文化傾向不適應或者能力不足。新的課程改革偏重外來教育現象和手段,
忽視本土構成,左右不適,失在定力不夠,一味求新求奇。
有人以教化區別文化,前者偏重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傳授,就是傳道,
讓人懂得道理。文化更在對於性格和氣質的熏陶養成,與掌握知識時自己
的心得體悟相關,與日常所受的習染和積淀有關。
有沒有文化,可以從四個方面看;建設文化也應該從這四方面著手:
第一是取向。文化一定是高追求的結果,是能夠青史流芳的事物。怎樣才
能具備這種境界和品位,建設文化的人必須自省。第二是程序。文化反映
在思想行為中,得體得宜就是基本的文化素養,怎樣才能為社會採取,必
定需要研究和實踐的考驗。
第三是變異,
推陳出新才能夠進步,
也就是
「化」
。
是否有文化肯定與能否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有關,創造無大小粗細先後,
但這趨向是必須保有的。第四是積累,文化在於豐富和堅實,必能給人以
厚重感和貫穿力。學習是文化的重要標識,善於學習的人,善於選擇學習
方向的人最能積累,也具文化。
「陣有陣容,校有校容」,「以校舍論,宜如何構造,才能使它合乎
衛生、美術、經濟、教育的原理„„」
,這些都包含著價值、程式、出新
和漸蓄。在陶行知的時代,他的學校必然不可能追求校園和設施的富麗堂
皇,豪華高檔,但是,也要追求文化意義,可見,其關於文化的見解與貧
富沒有多大關系。「在陋巷„„不改其樂」的人文化深沉。
校園文化是一種富含意義的文化,既形於外,更積於內,關鍵在積於
內。形於外的東西好做,有錢,請人設計施工就行,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可
能並不理解,好看而已。至於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積於
內上努力。校園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
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設。
㈩ 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不是生活的裝點——談文化建設的意義
我們可能都會認為文化是重要的,但是文化對我們到底有多重要,文化建設因此具有多大的意義,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應該如何認識,這些問題我們很少深究,答案因此甚為了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
如果說在個人層面,我們對於文化意義的認識比較含糊,社會層面對於這一問題的表達則相對明確。管仲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只有吃飽了,穿暖了,百姓才能習練禮儀考慮廉恥,才會有文化。反言之,如果吃不飽穿不暖,文化就根本談不上。即文化的需求是在生存的需求之後的。西方學說中,認定人類對自身的各種需求存在先後次序的也不在少數。對他們而言,人類總把生理的、生存的需要放在首位,比如要吃飽,穿暖,有地方住,之後才有對於聲音、顏色的欣賞要求,才有對於自我、價值等的思考,才有諸如儀式、禮節等的設計和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這一問題上有經典性的總結,即經濟是基礎,文化等則屬於上層建築。兩者的關系則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經濟具有決定的作用,而文化是從屬的和被決定的。一言以蔽之,文化是重要的,但是相對於物質和生存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是次要的和從屬的。
這種實用的思想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將物質和精神,或者是經濟和文化框定在一種關系之中,並將後者確定為前者的從屬,甚至是前者的自然衍生,卻存在很大的危險性。最直接的後果可能是產生以下的社會共識,並因這種社會共識而產生連鎖的負面的社會政策和社會行為。第一,倉廩不實者不知禮節。吃不飽穿不暖的人既沒有文化,也不需要文化,如果這種觀念成為社會的共識,貧窮可能成為無知和粗魯的代名詞,物質層面的貧窮可以成為判定文化層面貧窮的決定因子。在社會行為上,我們更容易認為人窮志短;我們看不起窮人,不僅因為他們在物質的層面匱乏,而且理所應當地假設他們不知禮儀,不知榮辱,因此對之頤指氣使。忽視窮人是人的事實,可以直接侵害到人的尊嚴。第二,倉廩實,自然就可以知禮節。這樣的社會共識不僅把文化認定為有閑有錢階級的奢侈品,認為暖車輕裘之輩才有文化的需求,才可能有文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觀點還認為知禮節和知榮辱會自然實現,因此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第三,倉廩實是否決定禮儀榮辱的高下多少。很多人相信並倡導解決經濟和民生問題是徹底解決社會道德問題的唯一途徑,將倉廩實作為知禮節和知榮辱的解決因素。這樣的社會共識人為地將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相對立,並以前者的需要為借口,將後者擱置和忽視。這些說法和做法我們都不陌生。
文化的意義
人們從各學科出發,眾說文化不同的概念,但是約定俗成,文化的因素大約可以包括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信仰,以及包括語言在內的象徵表達系統。這些文化因素共同的特點是意義,即文化賦予我們的行為以意義,使社會交往成為可能,從而保證大眾有序的社會生存。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藉著文化展開。我們用口頭、書面和肢體語言進行交流,我們的三餐背後有飲食文化,我們的穿著行止以及我們在生活中作出的決定,受到行為規范的限制,受到價值和信仰的左右。經歷過新中國前30年的人應該更深刻地體會到,信仰和意識形態對於我們的生活可以產生多大的影響。社會存在的核心是人際的交往和互動,而交往互動的成功就在准確地理解對方行為所表達的內涵,並對此內涵給予符合文化模式范圍內的反應。舉個例子來說,某男子送某女子一束玫瑰,如果該女子不知道玫瑰的含義,因此不理解男子藉玫瑰表達的心思,雙方的交流從一開始也就失敗了。
社會學家Ann Swidler因此認為文化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語言行為的「工具箱」。這個「工具箱」里有各種的文化因子,我們日常交往中要面對很多人,處理很多的事情,在應對這些人和這些事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會到我們的這個文化庫房中尋求答案,找出合適的言辭和方式來對付這些社會交往的各種需要。就比如某男子要對某女子表達愛意,他會在他的文化「工具箱」中搜尋各種方式,他可能在其中找到一束玫瑰,一個眼神,可能找到適合的舞蹈,可能找到恰當的語言。如果我們的文化庫中沒有相應的內容,或者我們的文化庫很小,我們在社會交往中就會出現手足失措的狀況。想像一下我們到別的國家去,不懂那裡的社會規范、價值、語言,我們的交往和社會生存會有多麼困難。所以,在Swidler看來,文化的意義是在日常的。這樣的「工具箱」我們每天都背著,而且為了我們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我們時時在搜尋和檢點這個「工具箱」。換句話說,文化不是飯後甜點,僅在裝點我們的生活。文化與人,就像空氣和水,食物和衣物一樣,對人具有根本的意義,它是人類共同生活的一種需要,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
所以不同的人擁有的文化有多少的區別,掌握的文化庫也大小不同,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有差異,但是文化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是一樣的,這一點和該個人物質層面豐富或匱乏沒有根本的關系,每個人,無論貧富貴賤,他的日常生活都在消費和依賴著文化。
美國學者David Snow和Leon Anderson 十幾年前對無家可歸的街頭流浪者的研究至今仍是討論民生和文化問題的經典。通過對得克薩斯地區168位流浪者在不同狀態之下的深入接觸,他們在研究中展示了這些吃不飽穿不暖,無以藏身的人是如何在意文化,如何利用文化,以及如何讓文化的因子,比如語言,流行的價值觀念,保護自己作為人的尊嚴。他們的研究說明,即使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生存問題時刻受到威脅的人,仍然關心和經營自我和自尊。這個實證研究因為展示了生存的需要如何和文化的需要同時為個人所需要,兩者並不存在先後的次序問題而成為該問題經常被引用的研究成果。
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對於每個社會成員具有的根本意義可以證明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在這一問題上,仍有以下的方面需要闡述。
第一,很多人認為文化是積淀的,自然生成的,因此對於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進行質疑。文化的成型有積淀和累積的因素,我們繼承了很多文化的遺產,但值得指出的是,文化也需要建設,積極的文化建設才能從數量和質量上拓展和提升一個民族和社會成員的文化庫。文化的建設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有選擇的,有棄取的。根據不同時代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創立新的行為規范,所謂的移風易俗就是文化建設的最好例證之一。以我們的節日為例,新中國成立,我們才過「十一」,到21世紀和國際接軌了,我們才過情人節,母親節,聖誕節。再說傳統中國過年的習俗,1983年首次舉辦春節聯歡會之前,我們傳統的過年習俗中並沒有看春晚這一內容,但是電視普及,春節聯歡晚會一年一年地辦,到現在,看春晚可能和吃餃子一樣已經成為中國大眾過年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春晚文化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自然還包括對外的學習,對其他文化的積極因子,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思想體系的主動引進。馬克思主義從西方的引入,可能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建設行為。總之,文化需要建設,需要人力、財力等各項社會資源的支撐和配合,而且,文化建設的成效是以體制化、日常化為保證,以進入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為驗證,所以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因此更需要耐心的過程。
第二,如果文化和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具有同樣的重要性,為生存的需求而服務的經濟建設和為文化發展服務的文化建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一點本來可以不證自明。但是,關於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關系似乎仍值得討論。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是關聯的。經濟建設的成功可能帶來文化建設上的便利,另一個方面來說,文化建設也可能帶來經濟建設上的便利。關於文化可能先於經濟,從而起到促進並引導經濟建設的情況,最經典論證當然還是出於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韋伯試圖論證的是宗教改革後形成的新教,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如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方的發生和發展。換句話說,文化建設影響了經濟的建設,文化甚至促進了經濟基礎的改變。但是,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各有其獨立的使命,兩者之間並不一定存在正比的關系,即經濟建設的成功不一定帶來文化建設的繁榮,而文化建設的成效如何,和經濟建設的成效如何也沒有必然的關系。倉廩實未必知禮節的情況比比皆是,而經濟不發達國家也可以有文化的富足。至於以經濟建設代替文化建設,認為經濟的發展能夠自然地解決文化的危機,則更屬無稽之談。 (作者單位: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吳艷紅)
所以盡管是很老的話題,本文還是要重提文化和文化建設於我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