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洙泗淵源說的是哪個家的文化

洙泗淵源說的是哪個家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02 16:05:29

『壹』 三孟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麼

孟廟,又稱亞聖廟,為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子廟奉祀,始於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初建於鄒城東北,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軻陵墓之前。據孟林享殿內現存宋景佑五年《新建孟子廟記》碑文記載:此廟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所創建。後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等諸多不便,又別建孟廟於鄒城東郊,此為鄒城有廟之始。此廟之具體位置、規模和建廟的確切年代,今已不能詳考。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復建孟廟於現址。現在之孟廟亦非宋宣和建廟之舊觀,歷經金、元、明、清數十次重修和擴建,才具有現在的規模。
現今之孟廟,坐落在鄒城城區南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東倚文賢崗,西瀕京滬鐵路,北枕因利渠,南臨鄒濟公路,縣城市區環拱於北,鳧嶧諸山雄峙於南,儼如畫屏。廟內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之周圍繞以紅色垣牆。孟廟之面積,據元代元貞年重修孟廟碑記載:基地為19.4畝。1964年,鄒縣文物保管所曾進行一次面積實測:南北,由孟廟北牆至廟前河濱,全長為458.5米,垣牆之內為317.5米。東西,由西廟牆至東廟牆外柏樹處,為95米,垣牆之內為85米。總面積為65.3畝。
孟廟建築
孟廟是一處長方形,五進院落的古代建築群,以方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進行了適當安置。逐院前進,錯落有致,起伏參差,院院不同、各具格局,充分體現了古建築的特點。
廟之正南門為「欞星門」。「欞星」即指天上的天鎮星,天子祭天必先祭欞星,孟廟第一道門以「欞星」命名,含有尊聖如天之意。「欞星門」高大威嚴,封建時代除農歷二、八月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帝王欽差前來拜謁孟廟之時,才開此門,平時閉門不啟。現為進入孟廟的正門。門內東西各建一座斗拱承托的木坊,左為「繼往聖」、右為「開來學」,以表彰孟軻對儒學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功績。上述三座木架結構的門坊為清康熙年間重修孟廟時所建。
進「欞星門」即為孟廟的第一進院落,北牆正中可見「亞聖坊」,此為第二道門坊。這座門坊為四柱三門,柱八棱,頂端裝飾古瓶、朵雲,類似華表。坊額正中刻楷書「亞聖廟」三字;東側門楣坊心線刻雲龍;兩側坊心線刻長有雙翼展翅飛翔於流雲之中的翼龍。石坊東側豎有萬曆九年所立《鄒國亞聖公廟》碑一幢。由此可知,這座門坊原為明代的孟廟大門,其建坊年代,當在立碑之前。穿過亞聖廟石坊,便進入了孟廟的第二進院落。院內古木蒼蒼、翳天蔽日,這些松檜大都800餘年,雖歷經滄桑,依舊枝幹挺拔。古人對孟廟的樹木多有贊頌,如「滿林松柏帶蒼煙」、「雲煙松柏不勝情」等詩句,讀來生動傳神,確是描出了孟廟林木的特點。更有大書法家董其昌,專題孟廟古檜:「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接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沿著古檜柏下的一條磚鋪甬道北行,即到「儀門」。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啟門洞的高大門樓。門額懸一豎匾,上書「泰山氣象」四字,故又稱「泰山氣象」門。
越過「儀門」便是孟廟的第三進院落。院內東西各建一門,是平常出入孟廟的通道。東西門原名為「鍾靈門」、「毓秀門」,清乾隆四年重修孟廟時改稱為「知言門」、「養氣門」。取義於孟子「淫辭知其蔽……」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兩門的南側分別建有「祭器庫」和「省牲所」。據天啟三年《重修孟夫子廟》碑記載:「天啟三年二月建祭器庫、省牲房各三楹。」這兩處建築是專為存放祭器和祭品的地方。院北三門並列:中為「承聖門」;東為「啟賢門」;西為「致敬門」。孟廟由此分為東西中三路。承聖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斗拱,琉璃碧瓦,貼金彩繪,富麗堂皇。亭內放置清代康熙《御制孟子廟碑》一幢,故名:康熙御筆亭。碑額浮雕泰山祥雲、二龍戲珠,雕刻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碑座為一巨大怪獸,獅頭、龜背、鷹爪、蛇尾。這是孟廟中現存最大一塊石碑。碑文字體工整秀麗,為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清聖祖玄燁御筆親書。碑亭東側豎有《孟母斷機處》、《子思作中庸處》、《孟母三遷祠》和乾隆皇帝的《述聖子思子贊》及《述聖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數幢。
進入「承聖門」便是孟廟的第四院落,也是孟廟的中心院落。院內建有「乾隆御碑亭」,亭內豎有清乾隆皇帝手書《亞聖孟子贊碑》。院內有水井一眼,據井旁石碑記載,「清乾隆十一年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故名天震井。今井邊石欄為清道光十一年所建。清代詩人葛臨緒曾有《題天震井》詩一首:「古井瀾翻近廟堂,天驚石破水泉香,汲來修綆原無底,洙泗淵源一脈長。」這井就在「亞聖殿」前。
亞聖殿為孟廟的主體建築,殿高17米,進深20.48米,橫寬27.7米。大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據殿內碑文記載為徐韍、朱缶所創建,歷經金、元、明、清,中間多有維修。清康熙七年魯南地區發生大地震,原殿倒塌,因此,現存大殿系清康熙十一年所建。現在的亞聖殿為一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重檐飛翹、歇山轉角的宮殿式建築。殿的四周列擎檐的巨型石柱,都飾以淺浮雕,門側四柱正南面刻翼龍在雲中翱翔,栩栩如生,別處罕見。其餘各面刻寶相牡丹或西番蓮花紋,世型石柱為明代維修孟廟時所制。梁坊藻井是用金箔貼制的雲龍圖案。大殿正面重檐之間高懸一匾,上書「亞聖殿」楷書貼金大字。正中門額上掛「道闡尼山」橫匾一塊。殿內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正面兩柱掛以一副巨型抱柱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切同禹顏」。對聯和門匾都是清代乾隆手書。殿內正中雕龍貼金的神龕內供奉著袞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東側神龕雍正皇帝手書「守先待後」的金匾一塊。這座大殿除了用於紀念孟子之外,還是一處建築、雕刻、鑄造、繪畫的古代藝術博物館,與曲阜孔廟的「大成殿」遙相輝映。
亞聖殿前的東西兩廡,原是供奉孟子的弟子和歷代研究儒家孟子學派有貢獻的學者的場所。亞聖殿後院里,建有五楹歇山式孟廟「寢殿」。始建於元代元貞元年,原名為「鄒國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增修孟廟時改為寢殿,成為祭祀甾子夫人田氏的專祠。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的三棵古檜樹,為北宋宣和年間所植,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現依然青翠蓊鬱。
孟廟東路,步入啟賢門,甬道兩側碑碣林立,是孟廟各類石碑集中存放的地方,俗稱「孟廟碑林」。甬道盡頭即是啟聖殿,五楹,單檐歇山式,殿內神龕中供奉著孟子父孟孫激的塑像。因為孟子的父親在元代延佑三年尊為邾國公,故此殿原名為「邾國公殿」,後改為啟聖殿。其後為「孟母殿」,殿內無塑像,正中神龕內安放木主牌位。其上楷書「鄒國端范宣獻夫人之位」。東壁神龕內供有孟子石刻像一尊,據《三遷志》記載:此像為宋景佑年間孔道輔修孟母墓時掘得,定名為「孟子石刻像」。
穿越致敬門即進入孟廟西路。正北有一門名為「齋戒門」,門內是一座雅靜秀麗的小庭院。院內外四周牆壁上鑲嵌著50多塊碑刻,多為歷代名人文士前來孟廟晉謁游覽後的詩詞題詠。齋戒門內東西側一雌一雄的兩株古老巨大的銀杏樹參天而立,綠蔭蔽滿整個庭院。一株古老的紫藤蘿旋轉曲折地纏繞樹干,一直伸展到樹頂,是孟廟奇景之一。此院即為「致嚴堂」院。建堂三楹。是孟軻嫡系後裔祭祖之前沐浴、更衣之所。原名「齋宿所」。
致嚴堂後面的「祧主祠」是孟氏的家廟。祠廟三楹,建於清道光十年,祠內存放孟氏大宗戶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製神主牌。祧主祠後,還有一處小院,院內建有磚台,台上置石雕池一件。祭祀時在池內焚燒寫於帛上的祭文,因而稱為「焚帛池」。
孟廟不僅以古老的建築稱著於世,而且還保存著秦、漢、晉、唐、宋、金、元、明各代碑刻270餘塊。雖歷經千年,仍大多完好,為歷代文人學者所重視。這些碑刻書體精美,楷、草、隸、篆各體具備。其中西漢天鳳三年《萊子候刻石》、東漢《石牆村刻石》、西晉永康二年《劉寶墓誌銘》、元代仿刻秦李斯小篆《嶧山刻石》等,都是世所罕見的珍品。此外,廟內還存放著100多塊漢墓畫像石、漢代石人、石獸和元代的盤龍浮雕石柱等,這些文物給人們美的享受,為古老的孟廟增添了光彩。
孟府位於鄒縣南關與孟廟毗鄰,是孟軻嫡系後裔居住的宅弟。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軻為「鄒國亞聖公」,從此,孟府又被稱為亞聖府。孟府的始建年代不詳,據孟廟內現存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宋仁宗景佑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因薦於朝授迪功郎,主鄒縣簿奉祀祖廟,迪功新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說明北宋景佑年間就已修建了孟府,但故宅所在何處,卻未曾說明。推測孟府應在宋景和四年(公元1122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時同時遷建孟府。
孟府坐落在孟廟西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前後共有七進院落,樓、堂、閣、室148間。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孟府二門內東側牆壁間鑲嵌著一塊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為懇恩照例優免以杜攀擾事》碑。碑文中記述了明皇朝飲賜的廟戶、禮生、佃戶、灑掃戶、差役等,不得滋意攀擾等事。另外,孟府第四層院中「賜書樓」是典型的明代建築,據此可證實孟府在明代就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孟府大門,為三楹,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聖府」三個貼金大字。黑漆大門上繪有約兩米高的彩繪門神。門外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獅雄居於門的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
二門又稱為「禮門」,其建築形式與大門基本相同,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書「禮門義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著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威嚴煊赫。二門內為「儀門」,其兩邊不與垣牆連屬,類似遮堂門,全系木結構,僅有圓柱兩根,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大屋頂,前後綴著倒垂的四個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平時此門緊閉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幸臨、定量讀聖旨或舉行重大祭祀儀式時,鳴禮炮十三響然後開啟。這中儀門在封建社會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塞門」。
穿過儀門,院中有一方形台基,兩側豎著精雕的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繞護的丹墀,兩株有著數百年壽齡的參天士檜,在台前甬道兩側遮天蔽日。丹墀的東南角設置有「日晷」;西南角設置有「嘉量」,這完全是仿照皇宮的格式。其後便是寬敞的五楹出廈正廳,也是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堂前檐下正中懸掛著清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龍邊金字熠熠生輝。門兩側檐下廊柱上懸掛著「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隸書金字抱柱楹聯,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政府官員、申飾家法族規以及節日、壽辰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大堂正中設有木製暖閣,內設公案。
大堂前東西廂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執事等辦公場所。大堂前左右設鼓樂樓,是奏樂的地方。大堂東側有一處獨立的院落,稱「五代祠」,是孟區宗族的家祠。西側有一曲尺形獨特建築,名為「見山堂」,是當時孟氏後裔接待和宴請賓客的地方。與見山堂相對的月亮門外,豎著一塊玲瓏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學家阮元和書法家孔繼涑的手書詩詞。
大堂後便是孟府的內宅,設有內宅門與外界相隔,這是一道禁門,看管十分嚴格,一般外人不得擅自入內。內宅門的外檐木坊上雕刻著「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等圖案。門兩側倒懸著雕花垂珠,工藝相當精美。內宅門前為一幽徑,左右兩側各有一角門名為「更道」,是當年為內宅巡邏值更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它是孟子嫡裔第七十四代孫孟繁驥居住的地方。雕梁畫棟、彩繪華麗、明三暗五的正廳為「世恩堂」。室內陳列著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院東南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每當春夏相交之際,滿樹潔白,盛開的花朵散發著陣陣清香。院後為賜書樓,是孟氏後裔存放皇帝欽賜墨寶、書籍和家族檔案的地方。再後是「延綠樓」等四處四合院,都是孟氏近族的住處。最後是孟府的花園。
孟府內現在還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家族檔案、印書木刻和書籍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孟林是孟子和他後代子孫的墓地,位於鄒城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南面鳧嶧,北拱岱嶽。是一處保存時間長、較為完整的家族墓地。據孟林享殿內現存的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新建孟子廟記》碑載:孔子的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知兗州時,訪得孟子墓,並在墓旁創立了孟廟(後遷往縣城)。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朝廷賜庫錢30萬,增修墓廟,購置祭田,廣植柏檜。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山東提刑霍天祥在孟子墓前立碑,題「先師鄒國公墓「,此碑現已無存。後又經明、清兩代不斷增修擴建。據《重纂三遷志·林墓》記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山東巡撫移文衍聖公查明,亞聖墓田七頃三十畝四分。林內植有檜、柏、榆、槐、楷、楸、楓、柞、楊等各類樹木一萬余株,多為宋、金、元、明、清各代所植。孟林享殿大門坐北朝南,經神道、御橋即可達門前。院內現存享殿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只是左右廂房早年傾圮後末再修建。享殿內現存石碑六幢,其中北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所豎《新建孟子廟記》碑,碑文為北宋孫復撰寫,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是現存有關鄒縣「三孟」史料中最早的一塊碑刻。對研究孟子史跡,有重要參考價值。享殿後是孟子墓,墳塋高大、草豐林茂。墓前有巨碑一幢,上刻「亞聖孟子墓」。
孟子墓西北約300米處有高大的古冢三座,相傳為孟孫、季孫、叔孫之墓。
孟子的誕辰是四月初二,為紀念孟子的誕辰,每年四月初二至初五在孟林前舉行盛大的古會,一年一度,延續至今。

『貳』 洙泗推賢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說是洙泗

洙泗推賢當中的洙泗
指的是孔子以及儒家
洙泗推賢指的是孔子以及儒家推崇賢能
原文如下:
宗聖贊
宋 張齊賢
孝乎惟孝,曾子稱焉。唐虞比德,洙泗推賢。
服膺受旨,終身拳拳。封巒飭贈,永耀青編。
註:此贊為宋真宗趙恆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命兵部尚書張齊賢撰。是年,宋真宗追封曾子為瑖丘侯,並欽定此《宗聖贊》。

『叄』 濟寧的金鄉和泗水哪個好 我指經濟程度和人的素質

目前來說,金鄉縣比泗水縣經濟水平更高一些。總體上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高,但也不是絕對的。但是金鄉和泗水都屬於濟寧市管轄,都是孔孟之鄉。
泗水人傑地靈、物阜民豐、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文化燦爛,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泗水縣屬孔孟之鄉,「洙泗淵源之地,聖化融液之區」,是古老泗河的發源地。境內山清水秀,名勝眾多,素有「海岱名川」之譽。
泗水縣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從遠古到現代涌現出很多名人志士,他們的精神和風范成為鼓舞全縣人民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 孔子 出生在尼山(今曲阜南28里)夫子洞...當時屬泗水..後劃歸曲阜,,但當時也屬魯國轄區...所以泗水叫聖源...聖人源頭...
金鄉公路縱橫,河道成網,京滬、京九、隴海、石新鐵路和京杭運河傍區而卧,城北15公里的濟寧曲阜機場已建成。縣域北部儲存著近3億噸優質肥氣煤,年產60萬噸的金橋煤礦2000年底投產, 預計可開采90年。南部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氣,東部鉀鹽儲量極為豐富,西部優質山石可加工利用率高達95%以上。另外還有質量上乘的鋁土、鈾、鍺、天然焦、礦泉水等18種寶貴資源亟待開發。
具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的金鄉大蒜,在全國創下一系列中華之最,即種植面積最大,常年達50萬畝;總產量最高,達60萬噸;單產最高,平均畝產1200公斤,最高畝產3000多公斤;單個蒜頭最大,6公分以上的甲級蒜佔70%,最大蒜頭直徑達18厘米,重620克;出口量最大;出口合格率最高,達90%。96年3月金鄉縣被國家正式命名為「中國大蒜之鄉」;
近年,縣委、縣政府又作出由「大蒜農業」向「大蒜工業」迅速轉變的戰略決策,依靠「金鄉大蒜」知名品牌,由「以農富民」向「以工強縣」目標邁進。

『肆』 湖湘大地,從古至今就被稱為「古道聖土」、 「屈賈之鄉」、「瀟湘洙泗」。這是因為:

原因是:

所謂「古道聖土」,是因為這里是炎帝、舜帝傳播中華道德古訓、培育中華倫理文明的主要地方。

所謂「屈賈之鄉」是因為這里是屈原、賈誼憂國憂民的地方,是他們心繫天下萬民、求索國家前途之方的地方,同時更是他們精神得以安頓、人格臻於完善的地方。

所謂「瀟湘洙泗」,是因為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倫理精義、傳承孔孟儒家學脈的地方。

其中,「洙泗」是山東境內的兩條河流,洙水在曲阜之北,泗水在曲阜之南,洙泗兩水之間,是孔子聚徒講學之所,後世因此以洙泗代稱孔孟儒家文化。

(4)洙泗淵源說的是哪個家的文化擴展閱讀

「湖湘」代稱湖南全境由來已久

現今的湖南省域,在先秦時期屬於楚國。真正開始出現以「湖南」命名現在的行政區域的是在唐宋之際。唐代後期置湖南觀察使,到宋代時設湖南路。

關於「湖湘」,一般認為是在五代時期才開始出現以「湖湘」命名的地域名稱。當時武陵(即今常德一帶)「權知潭州軍府事」周行逢在取代馬殷任潭州軍府事以後說:「我佔有湖湘之地,兵強馬壯……」。

其實,在這之前,「湖湘」二字的文字記載還有很多。如初唐著名詩人王勃在其撰寫的《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中說:「雖復蒼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唐代詩人杜牧在《賀生擒草賊鄧裴表》中說:「優以湖湘旱耗,百姓飢荒,遂有奸凶。」

「湖湘」一詞,不僅多見於唐代詩文,還見於唐代來華游學的外國人的筆下。如晚唐時期,新羅(古韓國)著名文學家崔致遠,12歲時即渡海入唐自費游學,在中國生活了16年。崔氏在《吏部裴瓚尚書》中就載:「……泊湖湘察俗……」

由上可見,「湖湘」一詞早在周行逢之前,就已出現,且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湖湘」也早已從早期的「荊楚」的地域概念中分離出來。

所以,在南宋時期湖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著名的理學學派,就被當時學界稱之為「湖湘學」、「湖湘學派」。

不僅如此,當時政府官方文獻中,也時常出現「湖湘」一詞。如唐僖宗廣明元年所下《改元廣明詔》中就說:「……江石海南,瘡痍既甚,湖湘荊漢,耕織屢空」。另五代北宋年間薛居正所撰《舊五代史》有五處提及「湖湘」。

都將「湖湘」與「荊楚」對列並舉,可見當時人已經將「湖湘」從「荊楚」的地域概念中完全分離開來。這一切,都說明「湖湘」早已作為地理名稱為世人所認同。

『伍』 建水文廟中的洙泗淵源說的是什麼文化

儒家。

文廟,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佔地面積已達到7.6萬平方米,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正面22扇格子門所雕飛禽走獸,形態各異.玻璃瓦的屋頂,光彩奪目。廟宇周圍古柏森森,顯得庄嚴肅穆,雄偉壯觀。

建築特色

建水文廟建築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縱深達625米,共分七進空間。

第一進空間從萬仞宮牆(紅照壁)至「太和元氣」坊。「太和元氣」坊(高9米)是文廟的單體大門,屬四柱三樓三門道木牌坊。門頭上的「太和元氣」四個貼金大字,是贊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

次間木柵欄門的門頭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間重修此坊時臨安府主要軍政官員的名字,左為文職官員,右為武職官員。石砌須彌座夾桿石上雕刻有龍、獅象,這是建水文廟不同於其它文廟的石作特色之一。

『陸』 建水文廟對聯有哪些

建水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則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40多次擴建增修,佔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孔子家鄉的曲氣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完全依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廡、二堂、三閣、四門、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個,現除杏壇、射圃、尊經閣、文星閣、敬一亭和齋亭被毀外,其餘31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整個建築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以庄嚴肅穆之感,為建水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建水文廟建築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縱深達625米,共分七進空間。
第一進空間從萬仞宮牆(紅照壁)至「太和元氣」坊。「太和元氣」坊是文廟的單體大門,屬四柱三樓三門道木牌坊。門頭上的「太和元氣」四個貼金大字,是贊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次間木柵欄門的門頭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間重修此坊時臨安府主要軍政官員的名字,左為文職官員,右為武職官員。石砌須彌座夾桿石上雕刻有龍、獅象,這是建水文廟不同於其它文廟的石作特色之一。「太和元氣」坊後是泮池。俗稱「學海」,自明弘治年間拓為橢冠。泮池北端築有一小島,上建「思樂亭」,島堤間由一座三孔石橋相連。「思樂亭」亦名「釣鰲亭」,有勉勵生員奮發努力,日後功成名就,猶如釣得深海中大鰲之意。人們來到這一引導性空間,第一眼就可以看見「學海文瀾」和均衡對稱的牌坊群落,給人們一種襟懷開闊、如入聖殿的感覺。
第二進空間為「太和元氣」坊至月台邊。進入「太和元氣」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銅像,令人肅然起敬。像後碧波盪漾的泮池,象徵孔子的思想猶如汪洋般寬廣、浩瀚和深遠。
從下馬碑開始,進入「禮門」、「義路」坊、「洙泗淵源」坊前半圓形月台廣場,為第三庭院空間。二、三進空間為建水文廟最大的遊憩活動園林庭院環境空間,在這里可將遠山近水,如畫風光,盡收眼底,讓人不由贊嘆我國傳統園林的奇巧與壯美。
第四進庭院空間為「洙灑淵源」坊至欞星門及橫向對稱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賢關近仰」、「聖域由茲」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廟園林氣氛甚濃的歷史文化碑刻展示區。欞星門東西兩側為碑林,其間立有石碑數十塊,記載了明清重修文廟的情況,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邊疆傳播的重要歷史資料。
從欞星門至大成門為第五進庭院。欞星門的四棵中金柱穿屋頂而出,高出屋脊兩米余,柱頂上罩明代盤龍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製飾物,這是全國文廟中罕見的建築形式。五進庭院正中是專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建造的杏壇,內用斗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瓦,彩繪金龍和璽,規格很高。壇內豎明代「孔聖弦誦圖」石碑。杏壇左前有奎星閣;左後有名宦祠、金聲門,右後有鄉賢祠、玉振門。奎星閣、文昌閣供奉「奎星星君,文昌帝君」,取「奎主文章,魁星點斗,文運昌盛」之意。鄉賢名宦祠是為祭祀建水古代有名望的鄉紳、賢人和紀念古代建水籍在外地做官的名人而建的祠堂,屬於地方文廟的特有建築。
大成門以內至先師殿及兩廡兩耳圍合的第六進庭院空間,是文廟的核心和重點。此庭院由大成門、先師殿、東西兩廡、東西碑亭、東西兩耳組建成氣勢恢宏、格調高雅、金碧輝煌的方形建築群體,營造出文廟特有的建築意境。院內還有相傳植於元代的古松、古柏,植於明代的山茶和植於清代的金銀桂。院內的一對伏坐石雕白象,上馱一米多高的青銅花瓶,其造型體現了中原文化、邊陲文化和東西亞文化的交相輝映,取意為「象呈昇平」。
大成殿即先師殿,因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文治任臨安知府時,曾題書「先師廟」三個榜書大字而得名。大成殿位於文廟建築縱向中軸線後部的最高台了上,以突出其在整個建築中的核心地位。它是文廟的中心,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全殿用材堅固粗大,共採用28棵柱作承重構架柱,其中20棵是用整塊青石斧剁鑿磨而成,形成古建築中十分特殊的石木構架承重結構。前檐左右兩棵輔柱(角柱),上半部鏤雕成龍騰祥雲的「石龍抱柱」,下半部採用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雕工精巧,十分珍奇。殿前拜台三面有石欄板望柱圍護,拜台中放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銅鼎香爐,高2。85米,上部為宮殿亭樓牌坊建築式造型,四棵銅柱游龍盤繞,四足為四隻象頭,捲曲的象鼻支撐在蓮花座上,充分表現了儒家文化治理天下,力求達到四平八穩的政治效果。
大殿正面五個開間共有22扇雕花隔扇門,其中明間六扇各雕雲龍一條,組成「六龍捧聖」,排列於殿內孔子聖像前,象徵由孔子創建的儒學在古代意識形態領域內至高無上的地位;次間、梢間每扇為一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如「雙獅分水」、「喜鵲鬧梅」、「三羊開泰」、「旭日東升」、「竹報平安」、「祿祿有福」、「一路連科」等,共雕有一百多個大小動物及翎毛花卉,形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個個鏤空為立體狀,體現了古代木雕藝人的高超技藝,堪稱木雕藝術的珍品。大殿梁架、斗拱上的彩畫繪制精美,保存完好,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大殿中共懸掛了清代帝王贊孔尊孔的「御題」貼金匾額八塊,它們分別是康熙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道光的「聖協時中」、咸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聖神天縱」以及光緒的「斯文在茲」,充分顯示了清朝帝王對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推崇備至。大殿東西兩側各有東西碑亭一座。東碑亭中立有清朝雍正皇帝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記》。西碑亭中立有乾隆皇帝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記》,這是用兩塊巨石和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雕刻而成的滿漢碑,兩塊碑上鑲一塊完整的碑首,將其聯為一體。該碑原立於北京文廟內,臨安知府雙鼎摹刻於建水文廟,實屬全國罕見的滿漢文碑。大殿後牆外牆腳處,還立有十多塊石碑,其中元代至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為「大聖至聖文宣王」的聖旨碑 ,為滇南現存最古老的碑刻。
大成殿至崇聖祠為第七進院落,崇聖祠是祭祀孔子前五代列祖列宗的場所,其為五開間三進深單檐歇山頂抬染式建築,通面闊24米,進深16。5米,高9米,佔地396平方米,前檐梁架、斗拱上施彩畫,圖案精美、色彩古樸,殿前有石攔板望柱(攔板24塊,望柱26棵),石攔板上刻有西湖24景名勝圖。
在大成殿庭院東西兩側,還有體現「廟學合一」的東西明倫堂。崇聖殿東側有二賢祠和倉聖祠。二賢祠是鄉人紀念明洪武年間被貶謫至文廟講學十餘年的兩位文人學士而建的祠堂。倉聖祠是祭祀我國古代發明者倉頡的場所。祠後還有象徵「孔林」的古柏樹林,使文廟更添庄嚴古雅之色。
總之,建水文廟歷經700餘年能得以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為人們研究我國古代尊孔崇儒的歷史,研究傳統的建築藝術創造了極其寶貴的條件。現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柒』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精髓是心憂天下、百折不撓、敢為人先、兼容並蓄。

在率先發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傳統中,還蘊含著一種慣於發揚主觀能動性,敢為天下先的性格特徵。

這些性格和精神,一脈傳承迄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形成了國家民族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突出的愛國主義傳統指向以及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淵源

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被學者稱為"瀟湘洙泗"、"荊蠻鄒魯";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荊楚文化。這兩個淵源分別影響著湖湘文化的兩個層面。

在思想學術層面,中原的儒學是湖湘文化的來源,嶽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

從社會心理層面,如湖湘的民風民俗,心理特徵等,則主要源於本土文化傳統。這兩種特色鮮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組合,導致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形成。

所以,探討研究湘學者,能發現湖湘文化中的儒學正統特色,無論是周敦頤、張南軒,還是王船山、曾國藩,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都是以正統的孔孟之道為目標。

『捌』 濟襟是什麼意思

濟襟,亦作「衣衿」。讀音:yījīn,敞開的衣服,例如拉鏈開襟、紐扣開襟的衣服,外套等,拉鏈。

『玖』 洙泗淵源說的是什麼家

是儒家。

孔老夫子的家鄉曲阜有一條河,這條河來到曲阜後分成了兩路,一條叫泗水河,另一條叫洙水河,這兩條河把曲阜圍在了中間。孔老夫子就在洙泗河畔和弟子們講學,去世也安葬在了泗水河畔。

在中國無論大小文廟裡面,都能看到一個寫著「洙泗淵源」的牌坊,在「洙泗淵源」牌坊的旁邊有一尊孔老夫子的塑像,意詣儒家的源頭來自於洙泗河畔。

相關信息

儒家,注重「人道大倫」,希望推衍「愛與敬」。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主體,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歷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閱讀全文

與洙泗淵源說的是哪個家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