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豐富人民文化生活
一是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要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益,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弘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堅持抵制庸俗現象,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二是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切實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使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使各類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
三是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要廣泛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支持群眾興辦各種門類的文化創作演出團體,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⑵ 文化生活應該怎樣才能上的好呢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運用靈活。要想上的好說容易也不容易。網上摘錄一篇文章分析一下,僅供參考:
文化生活作為高中政治學科的必修模塊之一,跟隨我國教育改革幾年來一直在探索中,無論從課程開設的必要還是教學的內容以及高考的考核方案,都處在三年一個周期的不斷變化中,作為授課一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遇到一些困惑,現提出來供大家商榷。
1、文化生活課程的開設的目標設置具有重復性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文化生活作為其中之一,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形式多樣,涉及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等,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開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事實上,能否真正達到這一目的呢?文化生活教學內容泛泛而談,蜻蜓點水似,課程目標設置的諸多方面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學科的教學來完成,例如一:「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了解當前的各種文化現象,全面認識文化的作用」等目標就可以通過哲學的教學完成的。例如二:「發展先進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競爭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等是通過政治生活相關教學來實現的目標。例如三:「了解當前文化現象,提高文化賞析、文化修養水平」的教學目標是貫穿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作這一門學科的開設,不是要把所有的東西教給學生,面面俱到,事實上天下之大也是教不盡的,而是要讓學生有獲取知識的興趣與技能,課程開設越多越繁瑣,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越差,時間和精力只能用在被動接受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因此,注重學科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避免知識的重復教育,是減輕學生負擔的一條途徑。
2、文化生活課程開設的內容考試的可操作性不強
文化生活作為高考的內容之一,在考試方面的操作性並不強。基於文化生活學科「四不像」的特點,學生平時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綜合知識積累多,而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開設並沒有顯示該學科的特殊性,專業性,是是非非,課本的內容涉及面廣,趣味性強,但考試的內容生硬死板,學與考脫節,應付考試就只能死記書本原文,才能准確備選答案。中國的語言文字的內涵豐富,對各類文史知識的解釋復雜,甚至歧義叢生,有些選擇題的備選答案,往往給學生造成困惑:不學文化,光憑平時的知識積累也能做出七、八成,既使學了,有些偏題、怪題還是做不出來,因此學與不學一個樣。而對待主觀題的作答,要求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按課本內容的文字表述必得高分,課本的文字的表達本身區分度不大,學生記憶那麼多知識的確有難度,學生應對考試得出「背死書得高分」、「多寫字多得分」,「管它對與錯,評卷老師任你挑」。因此,加強對學生作答語言的規范性訓練是必要的,但加強對文化生活的考查、考試的研究也是當務之急。
3、文化生活課程開設對提升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效果不佳
當今經濟出現全球化了,政治、文化相互激盪,文化競爭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著力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提升國民素質,非常重要。新一代人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一個人文化修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與其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密不可分的。唯今之道,給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空間,創造學習的環境和條件。文化素養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主體在學習知識與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自覺形成的。另一方面,強化學校的課程開設,改革對學校評估考核的方案,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是高中文化教育面臨的新任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必須在教育實踐中反反復復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怎麼利用好教育這塊陣地,充分挖掘學習的潛能,著實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推進我國文明發展的進程,是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為振興祖國的教育事業,為培養更優秀的接班人建言獻策。
⑶ 從文化生活角度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⑷ 歐洲貴族文化生活是怎樣的
我認為,歐洲貴族生活方式不是張揚出來的,而是通過很多細節,彌漫式地、滲透式地表達出一種貴族氣息。
歐洲貴族幾乎是世襲的,因此他們對美要求也很高。一般來說貴族們在傢具的選擇上都會挑選經典的、尊貴的、已被認同的品牌。幾乎每一件有名的品牌傢具都有它的一段歷史和背景。對上流文化消費沒有引領一說,通常他們買的東西都比較局限於一兩個出名的品牌,而品牌也同樣以世襲的方式傳承其風格。
體現「貴族文化生活」的日常活動:
社交舞會。是歐洲貴族在宮廷、城堡舉行的一種交際舞會。
擊劍,擊劍是當時貴族子弟必修的格鬥訓練。
馬術,騎馬、賽馬作為是最具代表性貴族文化生活的運動。
室內樂,歐洲的貴族常常在他們寬敞舒適的沙龍中舉行非正式聚會,宴請政界名流或者文人雅士,席間由貴族的私人樂團演奏清雅的音樂。
歐洲的貴族文化生活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管是音樂、舞蹈、美術,還是文學,數學,自然科學都有相當的修養,這樣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所謂上流社會的社交聚會,比如交誼舞。貴族的身份,爵位,意味著就是不用勞動也有豐厚的年金,衣食無憂。所以上流社會的人都有充裕的時間,他們可以任意去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歐洲的貴族有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科學研究中去,比如最著名的英國皇家學院,定期舉辦講座什麼的都是貴族們去聽。規模盛大的舞會,奢華的禮服,顯然不是平民能負擔的起的。貴族們在一起討論哲學、政治、文學、藝術、科學,就有了各種所謂高雅藝術形式的大繁榮,這種歐洲的貴族文化生活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⑸ 如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摘要 親,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⑹ 文化生活怎樣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主要是指我們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以及對文化的地位作用、發
展規律和建設使命的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
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採取包
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
要形成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自覺和自信;保持高度開放
包容的文化心胸;善於養成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堅持以文化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以形成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⑺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我國怎樣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①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引領社會風潮。抵制錯誤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
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增強文化自信。
④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創新傳播手段,自覺發展文化。
(7)文化生活如何擴展閱讀
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恆。
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⑻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制定和推行戰略性文化貿易政策,適當運用政策措施,刺激和提升文化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2,加強完善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
3.加強對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以增強對外文化交流的針對性;
4.加強高等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創造出更好的中國文化
5.藉助通曉國際文化市場和運作的國際化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用符合國際市場的運作方式,推介中國文化產品,傳播中國文化。
6.積極做好做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
⑼ 針對當前文化生活現狀,如何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個模塊來回答
摘要 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繁榮。不論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應該而且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所以,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並加強資金使用方向與效益的監管,要積極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對民營文化經濟、民營文化系統的文藝人才一視同仁,為他們提供評職晉級、業務培訓研討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這方面應該看重的是他們最後的產出成果,是否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最根本的衡量標准。而且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創造力,文化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不能是無底洞。同時,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事業項目,也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那種文化事業只追求社會效益而不管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在不違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會效益而過於注重經濟效益的觀念,因為,無論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還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有兩個效益相統一,才能收到持久的顯著的相得益彰效果,這種規律是內在的、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