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作文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作文

發布時間:2022-05-03 07:25:54

『壹』 如何理性對待傳統文化的作文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與好處的同時,我們的文化也正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們的文化中,才是應對這種境況的最好方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萬戶搗衣聲」中的思念和牽掛,「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傷,還有那「燈如晝」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們的生活中已沒有這些傳統節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掛滿禮物的聖誕樹、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們是一群丟了根的人,當人們推翻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欺壓和奴役之後,他們卻心甘情願地拋棄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這種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拋棄傳統文化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也是愚蠢的。龍應台曾說過「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個沒有自己傳統的國家,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談何生存和發展?一味地拋棄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面對外來文化還有另一種態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經閉關鎖國,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夢中。當外國人用堅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開大門時,自以為唯我獨尊的人們才發現與別人的差距有多遠。這種盲目的拒絕也是不可取的,兩種文化的相遇,雖然會經歷碰撞與磨擦,但也會擦出新的進步的事物,這樣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拒不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讓傳統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積極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傳統文化中才是應對文化沖擊的最好方法。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近幾十年來四地的經濟飛迅發展,它們受到的文化沖擊也是相當巨大的,但每當傳統節日來臨時,四地的節日氣氛都十分濃重。香港和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們都曾被外國佔領統治,在這種狀況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棄自己的傳統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失棄自己的傳統反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為什麼生活在香港和台灣的人們能做到這點呢?我想他們是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容了那些外來文化,留下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既然在我們面前有這樣的實例,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呢?事在人為,只有每個人都這樣去做,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讓我們正確對待文化沖擊,抓住這機會,揚帆遠行。

『貳』 以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為題的作文

我與傳統文化
剛剛播完各種先模事跡,便是接二連三的防盜門廣告。作為平民百姓既不能做英雄,也不願喪失錢財或生命,便只能時時處處提高警惕:不要讓陌生人進家,不要吃陌生人東西,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幫助等等。這樣,當我們用警覺的眼睛打量世界提防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時時被警惕的眼睛監視著。我們就這樣無奈地生活在一個(被假定為)」小人」世界裡。因此,當我在瑞士乘公交車發現無人驗票時,當我在日本退旅館發現無需查房時,我心中好一陣感動。我體驗到作為大寫的人的尊嚴,體驗到(被假定為)」君子」社會的愉悅。中國需要多久才能步入這樣一個人與人不設防的時代,要到多久才能不按防盜門窗,我無法預測。但相對說來,今天國人已經能在航空旅行中,在餐飲購物時,享受到規范化的職業道德服務了。這給了我們希望,腳踏實地的職業道德建設,正在延伸到其它常德領域,提升著我們整個民族的道德水準。當然,我知道,即便如此,我們要走的路依然長之又長。
中國傳統美德,往往是與現代常德對立的
我之所以強調常德建設的艱巨性,是因為它對我們民族是一項」創新工程」,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支持現代常德的倫理元素:若干所謂傳統美德,在現代生活實踐中與常德規范恰好是對立甚或逆反的;而作為現代常德的核心理性元素又是傳統道德所稀缺的。這便涉及到對傳統道德特別是儒家倫理的重新認識與評價問題。限於篇幅和本文題旨,其下只做簡要闡述。
長期來,我們對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傳統道德採取一分為二態度,認為可以揚棄其封建糟粕,繼承其美德精華,忽視了儒家道德與現代道德的本質差異。筆者認為,儒家綱常倫理,也是以聖德(」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標榜的封建道德體系,它的部分規范固然可以被現代家庭倫理所承繼,但卻難以直接移用到現代道德體系中來,更無法作為常德規范。當然,這里需避開符號陷阱,不能象某些學者那樣將傳統的良知、誠信、正直、仁愛等概念抽象拿來,賦予其現代內涵,然後大談儒家的當代意義,稱之為」美德倫理」、」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人道精神」等等。我們必須依據傳統美德的傳統固有內涵進行討論,才能發現其負面效應,

譬如說誠信吧。在儒家文化中,誠者,聖人之本,信者,君子之德。問題是,誠信作為儒家倫理規范,只是服從於忠孝仁義這些綱常倫理規范,在」六親」或」五倫」之內為鞏固差序社會結構服務的。換句話說,在人倫親情關系之內,中國人是講誠信的,欺君欺上無信無義罪莫大焉。但離開特定人情關系,欺騙」六親」之外的陌生人,則不一定受到道德譴責。明恩浦以來,來華的西方人都發現中國人缺少誠信的」素質」。有人認為這屬醜化國人形象的殖民話語,實際上,這正是國人誠信的另類表現:因為在國人眼中騙」洋鬼子」那根本不叫失信。這種系於情緣的」誠信」,顯然有違現代常德所講的誠信。如前所述,中國人種種徇情失信枉法行為便是由此獲得道德庇護的--譬如向親人透露案情那不正是」誠信」嗎?
這當然並非筆者新見,梁啟超早就發現中國人」公德殆闕」、」偏於私德」的現象。只是若按他」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的定義,中國人是」私德」也不具備的,因為一旦進入公共領域,國人是難以」獨善其身」的。譬如當某單位人集體外出乘車時,人人皆君子,大家相互謙讓,惟恐爭先。但當這些人分別同陌生人乘車時,君子之風則盪然無存,人人爭先搶座,惟恐落後。更典型的例子是農民。農民一旦離開鄉土鄉親,其道德約束幾乎全部失效,在良民與刁民雙重身份自由轉換中毫無障礙。只要兔子不吃窩邊草,別說小偷小摸制假售假行為了,就是人口販子汪洋大盜回到村裡,也是不受道德輿論譴責的。因此,嚴格地講,國人所具備的只是一種在人倫關系中存在的」群德」(宗法道德)。這種」群德」在情緣關系內,美輪美奐,仁愛綿綿,情義無限。但這種仁愛、情義卻是內外有別有邊有界的。《禮記》雲:」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而親畢矣」。親既畢,愛即止,道德即失效。明恩浦曾描寫過百年前國人真實道德狀況:一人落難,眾人觀看。魯迅也曾對國人冷漠的看客行為,表示出極大憤慨。而今天,國人」進步」了,已由默默看客變成大聲鼓勵別人自殺的幫凶!因此,當我新近看到某市因圍觀者起鬨叫好導致神經病人跳樓死亡的消息後,只能感到悲憤莫名。這里的關鍵,是起鬨者與跳樓者沒有情緣關系;如果看客中有一位是跳樓者的親屬,就可能喚起眾人的同情心,這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美德倫理」,與現代常德是格格不入的,彼此間沒有承傳關系。
深入探究下去,為什麼從儒家美德中推不現代常德呢?這就涉及到對道德文化深層結構的認識了。與傳統文化的君本主義(字面上是民本主義)相適應的儒家道德,沒有個人價值概念,是一種維護綱常禮教的義務本位的道德體系,強調的是」克己復禮」。而現代常德則是建立人本主義基礎上,承認個人權利合理性,是一種維護公共契約的權力本位的道德系統,強調的是」自律守法」。盡管現代常德也講良知與誠信,但這種良知與誠信並不只是對人的信諾,更是對共同遵守公共游戲規則的承諾。各種游戲規則,劃定的都是利益界限;自律守法,就是在尊重和維護他人權利的同時維護自己的利益,包括體現自己利益的集體與國家的利益。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侵權沖動總是難免的,因此,便又邏輯地產生出公平、公正等常德規范,通過維護法的正義尊嚴來捍衛公民及集體、國家的合法利益。顯然,這與復禮為仁的儒家道德理念是截然對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封建禮教及法律維護的都是君貴民賤的等級制而不是個人權益,因此,也就難以形成自覺維護社會契約的」自律」、」守法」、」公正」、」正義」等等理性道德規范或價值規范。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後,何以會產生現代常德缺位的問題了,因為我們壓根就沒有這些規范!那種將道德滑坡籠統歸咎於儒家傳統中斷,完完全全是把錯了脈,新儒家開出的葯方,是自欺欺人的。
正因如此,當代中國人的常德建設,是需要伴隨教育普及、改革深化、市場經濟發展而逐步

『叄』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600字 怎樣面對傳統文化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紹的節日是「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年中秋節吃完豐盛的晚餐後,我把月餅切成幾小份,然後放盤子里,讓爸爸和媽媽任意來摸一塊月餅,月餅是圓圓的,象徵著團圓的意思。我摸到了一個抹茶葉的月餅,那抹茶月餅松軟而美味。爸爸、媽媽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現。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大,越來越圓,越來越亮,皎潔的月光灑在我們身上,似乎給我們大家披上了銀紗,漂亮極了。
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時刻,我們的家庭是溫磬幸福的,月亮也在這個夜晚,展現出她的美。

『肆』 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傳統文化作文800字

以什麼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更重要

作者:吳國武

八九十年代:碰撞與融合
80年代:「全盤西化」抑或「中體西用」是當時最重要的兩種主張和做法。
改革開放伊始,社會各界都開始重新尋找中國文化的崛起之路。從官方層面來看,建國以來的大批判大體改弦易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綜合創新論」有相當的影響力。但從思想界的總體情況來看,「全盤西化」抑或「中體西用」是當時最重要的兩種主張和做法。李澤厚先生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後記中說:「一種意見要求徹底打碎傳統,全盤輸入西方文化以改造民族;另一種希望在打碎中有所保存和繼承。」
學界多認為,這種情況類似於「五四」時期。其實不然,因為那時的傳統文化很有影響,西方文化如潮襲來。而此時的中國,傳統早已肢解隱去,西方對我們來說也是陌生的。當時,「全盤西化」論者引介了西方的思想理論和生活方式,使全社會耳目一新。然而,這種拿來主義往往將西方視為現代化的惟一模式,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採取了與「文革」中破「四舊」相似的路數。「中體西用」論者在小心翼翼地將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東西從封建帽子中剝離出來的同時,有意識地開始了學術研究,一些隱退的傳統習俗也在恢復之中。可惜的是,他們對現代化的思考還不夠深入。至於「綜合創新」論者,大體延續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主流話語,只是比以前態度較為平和、做法較為務實。
有人將80年代的思想文化界分為三個陣營,一個是《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一個是《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委會,一個是「中國文化書院」。其中,後者被當作「中體西用」論的代表。實際並非如此,雖然這個1984年成立的書院由梁漱溟、馮友蘭等先生牽頭,但是當時講傳統文化既不封閉也不偏執,而是心胸寬廣、視野開闊。以這個書院的宗旨來說,他們試圖「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繼承和闡揚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通過對海外文化的介紹、研究以及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水平,並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據樂黛雲先生的回憶,這個書院授課還涉及像比較文學在內的許多現代學科。
90年代:知識界對於學術思想介入社會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認識,80年代的激情必然會有轉變。但這並不是學術、思想之分離,而是多元化、深層次思考的結果。
進入9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一些新的具體問題與「全盤西化」、「中體西用」、「綜合創新」等主張之間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迫使社會各界重新思考並加以回應。於是,很多人開始對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和討論,學理化趨勢明顯。對於這個變化,李澤厚先生以「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來解釋,但是這種概括並不準確。就傳統文化研究而言,考據、義理都很盛,大規模的古籍整理、文化遺存發掘保護漸次展開,思想史的研究不斷深入,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逐步引入。當然,知識界對於學術思想介入社會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認識,80年代的激情必然會有轉變。但這並不是學術、思想之分離,而是多元化、深層次思考的結果。對於李先生的議論,社會各界都有回應,但大多未能跳出學術、思想二分的暗示。比如,王元化先生提出「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之說。其實,這些都是對90年代、對學術思想本身的誤解。
90年代初,「全盤西化」論者和熱衷於政治的人大體沉寂,學術史研究、國學研究得到提倡,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事。有人舉出四個有影響的刊物,《讀書》、《學人》和《國學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雜志。前二者,比較從廣泛意義上總結我們傳統,後二者則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弘揚上,同時也有一些叢書問世。雖然大家也有爭議,但大多是比較理性地就事論事,沒有明顯的一邊倒傾向,只有所謂「自由主義」、「新左派」例外。由於致力於具體問題的討論,「全盤西化」、「中體西用」、「綜合創新」等幾種意見的正面沖突不是太多。許多人正是在學科壁壘、範式差異中重建各種意見的基礎,回應生活習俗、社會文化的變化。
以倡言「國學」為例。1992年,張岱年先生在《國學叢書序》中說:「國學是本國學術之意,這是我們所用的名詞,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學術,就不能稱之為國學了。西方稱研究中國的學問為Sinology,一般譯為漢學,現在亦譯為中國學。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所謂Sinology不過是對於中國歷史陳跡的研究,把中國學術看作歷史博物館中的陳列品。事實上,中國學術源遠流長,其中一部分固然已經過時了,但是仍有一部分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國學術是人類的精神財富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具有歷久常新的精湛內容。」此言明確將國學與漢學區分開來,成為後來知識界分化的潛在因素。同樣是1992年,袁行霈先生在「《國學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談會」上又標明「開放的國學與開放的《國學研究》」的立場。很顯然,這里的國學不排斥漢學,有一定的兼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反復表達西方文明衰落、東方文明(特別是中國文明)興盛之意,包括他在《東方》雜志中所強調的「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類」。這種主張在世紀之交掀起了大波瀾,新一輪的「傳統文化熱」如日中天,「文化輸出」論也緊隨其後。
傳統文化熱有進一步升溫之勢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有進一步升溫之勢,原先的傳統文化倡導者、批評者也已分化。在官方層面,有人將其與弘揚民族精神、強調中國特色聯系在一起,甚至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特色、意識形態特點。各級政府支持的中華民族先祖祭祀活動,有關政府組織發起的優秀道德文化重建,教育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呼聲,等等。同時,在政府政策的引導鼓舞、經濟條件的大大改善、社會生活日趨多元化的情況下,民間也掀起新一波的「傳統文化熱」。
與過去不同,這一波熱潮中有媒體的參與、商業的介入,人文精神與社會行為兼具,正好體現其復雜性。當然也有反對者,或以五四新文化為基準,或以全球化為指標,闡述自己的見解,甚至試圖力挽狂瀾。
「傳統熱」:拓展傳統文化的外延,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文化納入進來,使傳統文化的內涵更為精深,是值得稱道的。然而,這樣做不免忽視了對文化核心價值的挖掘和創造性轉換。
如果說,過去立足點在中西文化差異上看待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那麼如今的社會各界力求在融入全球化與保持民族性的平衡中尋找傳統文化的新位置,普通大眾也感受到了重塑民族形象的要求。
2004年,一些學者發表所謂《甲申文化宣言》,將傳統文化擴展,以中華文化的名義出現,主張文明的多樣性,也強調傳統文化的益處。他們提出:「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對於文化的推廣也有明確的表述,即:「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當然,此宣言一出,有反對也有贊同。一些贊同者試圖將其拉回到建設主流文化中來,反對者則視其為維護政權的文化策略。
平心而論,拓展傳統文化的外延,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文化納入進來,使傳統文化的內涵更為精深,是值得稱道的。然而,不免忽視了對文化核心價值的挖掘和創造性轉換。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播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避開了中西文化的對立,提煉出傳統文化中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也是值得稱道的。然而,這種傳播和交流難以具體化,或者在具體化中會遇到許多繞不開的問題。
「國學熱」:本身沒什麼不對,關鍵是社會各界人士應該有不同的角色。學者應該提供更多的材料,提出更多有價值的觀點,而不是唯「國學」獨尊。媒體、大眾以及社會團體似乎也有調整的空間。
從90年代起,「國學熱」便一直延續。我們知道,要解決一國的問題,「因地制宜」是關鍵。傳統文化要轉型,也必須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國學熱」也就成了勢之必然。
然而,新世紀的「國學熱」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國學的傳播逐漸走向體制內。有些大學在過去國學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推進「國學」成為學科、成為學位;也有些大學創辦應用型的國學培訓班,將民間興趣納入到高等學校社會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一些中小學也開始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國學教育。第二,國學的傳播逐漸走向媒體化。在圖書出版的基礎上,電視媒體和網路媒體大規模地介入到國學研究和推廣上。一些相關的電視節目,如央視《百家講壇》非常火熱,可與流行文化相媲美,中國古代史、古代典籍一時間成為時尚,也造就了所謂明星。第三,學術界內部對國學的認識也有分化。以往的國學熱,實際只是傳統熱的升華。如今的國學熱有更多的本位立場,很多學者極力鼓吹這種立場,也有部分學者則稍顯超脫,並漸漸從「國學」疏離出來。
有人將國學視為「國將不國之學」,此種總結雖然對當前「國學熱」有警示作用,但其依據還是有點似是而非。從近代史來講,「國學」的提法本身確是對西方的回應,然而學術回應畢竟不能等同於政治。同時也要歷史地看待這種回應,因為這個概念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符號,不必拘泥於文字。其實,「國學熱」本身沒什麼不對,關鍵是社會各界人士應該有不同的角色。學者應該提供更多的材料,提出更多有價值的觀點,而不是唯「國學」獨尊。媒體、大眾以及社會團體似乎也有調整的空間。
「儒學熱」:有人有意無意地將「國學」窄化為「儒學」,標舉「儒學」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然而,各家理解的「儒學」又不盡相同,於是出現了各佔山頭、自立門派的情況。
討論傳統文化,必然要涉及儒學。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有人有意無意地將「國學」窄化為「儒學」,標舉「儒學」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然而,各家理解的「儒學」又不盡相同,於是出現了各站山頭、自立門派的情況。一些機構像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子基金會漸次成立,與儒學有關的刊物、叢書也紛紛出版,於是乎儒學也熱了起來。本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倡導編《儒藏》,像北大、人大、川大等高校各有自己的《儒藏》編纂,試圖樹立儒家在儒釋道三家中的主導地位。這些都是所謂儒學復興之中的表現。
由於各家理解的差異,「儒學熱」中又有好幾個群體。最先是宋明理學式儒學,很多學者參與其中。這一群體從80年代漸起,90年代成為當時儒學熱的主流。他們自許繼承現代新儒家,用西方哲學和比較文化來接續所謂「道統」。然後是綜合型儒學,即所謂廣義的儒家。李澤厚先生曾對「儒學」有一個寬泛的定義,如此一來所有儒學的同情者均可納入其中。但是這個群體比較鬆散,實際上並不成派系。較晚出現的是政治型儒學,多是一些熱衷政治的人。這一群體,是隨著儒教之爭而來的,2005年就開過一個「儒教學術研討會」。他們試圖建立自己的政治理論,有人強調要重建儒教,也有人提出儒家社會主義。這一群體與「尊孔讀經熱」的興起息息相關。
「尊孔讀經熱」:「尊孔讀經」本來就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中必定會反復出現的情況。其本意可能是追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但其結果只會帶來狹隘和排他性,蒙昧主義的盛行反而不利於弘揚傳統文化。
伴隨「儒學熱」而來的,便是尊孔、讀經。如果說「儒學熱」的學理色彩較濃的話,尊孔熱則有信仰的指向,至於讀經問題則較復雜。
「尊孔讀經熱」的內在因素是,很多人以回到原典為起點,歸於孔子素王上。此外,90年代一些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近幾年政府又以「孔子」之名建立了不少孔子學院。在部分學者和社會人士過度推崇儒學、儒教下,有人把中國文化的復興等同於尊孔讀經。
「讀經」與否,本來是民國時期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最近一段時期又浮出水面。有學者和團體發起「古代經典誦讀工程」,然而讀哪些經典便成了爭議強的問題。一些學者主要偏重儒家的「四書五經」,與民國所謂「讀經」很相似。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擴大「讀經」的范圍,有主張包括古詩文經典,有主張涵蓋重要的子書,甚至主張涉及釋道之書。當然,也有不少人強烈反對各種類型的「讀經」活動。
應該說,「尊孔讀經」本來就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中必定會反復出現的情況。其本意可能是追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但其結果只會帶來狹隘和排他性,蒙昧主義的盛行反而不利於弘揚傳統文化。
總的來說,這四次「熱」自有其原因:一是中國特色建設之需要。政府欲加強中國特色,必定求助於傳統文化,有關其研究、推廣、普及便得到支持。二是經濟發展必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既然要民族形象,當然離不開傳統文化,無論政府、學界、機構、個人都有此要求。三是個人生活的多樣化亦需要信仰、精神的支撐。而這種歷史序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認為,與追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有關。研究傳統,必然會有所總結甚至面向社會、未來。在熱潮前面,我們需要立多於破的意見,這樣才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有更大的助益。
傳統文化的未來與現代社會
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這比開掘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本身還重要。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之種種情況,我們應該回歸到理解,回歸到同情,回歸到多樣化,保持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如此,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溝痕才能不斷彌合,源於自身的創新始能出現。
明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紀念,有必要總結在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關系方面的歷史經驗。應當結束啟蒙與救國、激進與保守、國粹與西化的二元對立思維,在重新梳理近百年歷史的基礎上看待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比開掘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本身還重要。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之種種情況,我認為應該回歸到理解,回歸到同情,回歸到多樣化,保持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如此,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溝痕才能不斷彌合,源於自身的創新始能出現。
首先,對於傳統文化既要有足夠的理解,也要有適當的同情。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連續性,許多東西仍在現實生活中若隱若現,並沒有完全消失。「理解傳統」是為了立足現在、繼續前行。「同情傳統」是為了發現傳統的現代價值,沒有同情便不會有人文情懷,便不會有責任感。
其次,對於現代中國社會的兩面性也要有充分的認識。最近有人試圖在古今、中外之爭中提出所謂「新文化」的傳統,我認為這種傳統就是古今中外交融的結果,並不具備獨立性。細細查檢,其淵源仍在傳統和西方文化。現代社會中有西方式和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如,中國家庭倫理既有傳統性也有現代性。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對立,傳統中的無形有形東西或多或少地存在於現代化中的現代生活中。
最後,對於西方文化要有準確的了解,也要有開放的立場。了解各民族的東西,有助於我們審視自己的傳統與社會。西方有其核心價值,也有其次生價值,我們要有開放的立場,既不惟其馬首是瞻,也不談虎色變,以斥西方文化為能事,就是用左手打右手。
此外,關於「復古」和「保守」二詞,也不可責名不責實。我認為,以復古為創新本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求合法性。復古有很多種,以創新、發展現代社會為目的的復古,未必不是一種嘗試。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弘揚,這種弘揚不是狂熱的吹捧,也不是超冷靜的貶抑。從拿來主義立場來說,傳統文化亦是選擇拿來的對象之一;從保守主義的立場來說,客觀評價並適度弘揚我們的傳統更能獲取理解和同情。
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社會,現代的平台註定我們要有平衡的態度。協調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傳統文化,更需要弘揚傳統文化的好態度、好做法。
作者介紹:吳國武,北京大學中文系。
---------------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

說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我既不是什麼資深學者,也更不是什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專家,我僅就作為一名求學者的淺薄認識來談談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希望在我論述完之後大家能清楚的明白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以及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中國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能提供的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精神成果的總和。五千年泱泱大國孕育出的傳統文化,維系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是國家統一、人民團結的精神紐帶。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踐性和辯證性、過程性和漸進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統一性和差異性、規范性和操作性、道德中心化傾向和封閉保守性等特徵,這些特徵是精華與糟粕、積極與消極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具體特點上則表現為:生命強盛不衰;追求穩定實際;重視整體協同;重於道輕於器;追求和諧,崇尚和美;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兼容並蓄,有容乃大。
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精華,它們包括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民族的融合,對心靈的升華,對未知世界的求解,對信息文化手段的運用,對智慧和知識的尊重等等。也存在著許多糟粕或不合時宜的成分,比較突出的糟粕,可以說是奴性文化,它表現為在上級面前,下級往往沒有了尊嚴;在老師面前,學生往往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沒有了發言權。正因為如此,它對於現代社會的作用和價值是雙重的,既具積極效應,也有消極影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要從這一特點出發。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應全面准確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應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做到「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譬如忠孝,榮辱、禮義廉恥以及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小康社會,實事求是等,這些思想觀念經過現代的創新性轉化,已經成為我們制定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思想資源。又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時代的新思想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
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
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不合時宜的成分,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可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要帶著分析的眼光對傳統文化加以鑒別,在此基礎上進行揚棄,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有些人一直認為我們中國人太狹隘,總是死盯著自己的文化不放,沒有真正的民主,他認為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我堅決不同意他的觀點,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決不能因為要與世界文化交流而丟棄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文化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立於世界之林,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是真正屬於世界的,只與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進行交流和碰撞才可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如果一個民族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被別國別族的文化所浸染和滲透,甚至是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它又拿什麼站立於世界?也因為各個民族文化不一樣,這個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因此,當我們在與其他國家民族進行文化交流時切不可忘記祖宗的文化。再一次申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必須保護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科學地批判和接受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經典繼承和發揚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一個人,都不可缺乏信念,不可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真善美似乎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今天,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真
的是越來越重要了。一切走極端的態度都無法全面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過冷過熱都不行,我們必須靜下心來思考尋找一條真正適合我們傳統文化前進的路。這條路僅靠幾個人在那裡呼籲和吶喊是無濟於事的,必須有一大批人來思考和探索。
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在這個人被物質和金錢異化的時代里,在這個價值觀被淡化的時代里,社會風氣和道德時好時壞,重尋傳統文化的經典,重建一個時代和國人的精神支柱越來越緊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是打破以往的一切觀點重建,還是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批判地繼承和發展?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不是唯一的,關鍵是到底哪一條更適合我們。

『伍』 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300字

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華民族就會落後。

『陸』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作文

在我國傳統節日里,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里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嘗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今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麵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同的節日里,用不同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起,吃著年飯。不同的人用它們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動時間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群體無意識般地充實著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同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現在的我們,盡管奮力追溯著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間,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漸漸地,他們看

『柒』 談談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作文

我認為:傳統文化幾千年不斷,說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價值,雖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斷的淘汰中進行了自我的選擇,能存下來的大部分應該是精華。即使有的不適合了現代的環境,但若干年後,隨著環境的變化,它又會重新適應。
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文明,實際上是中國過去淘汰的文化。現在又適應了新的環境,於是又變成了我們的老師,連他們自已也承認是從中國古代文化中學來的。只不過中國人不用了,他們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後地區被淘汰的文化風俗一樣,他們已經忘記了,城裡的人卻開始熱衷起來,反而成了新的潮流。
這就是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聰明得人人自衛的地步,聰明得政府無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國人則還在我們的周朝時期。他們恨我們聰明,說我們不規范,不法制,實際上要我們都退到古代的愚民時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環的,中國文化文明已經到了高峰顛峰期,那麼也就只有跌下來,重新開始了。
否則無路可走。學習洋人文化就是一種解決的方法,但只不過是倒退,沒能什麼新意。
E智網為你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捌』 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為題的800字作文

最好的回答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起點是生,終點是死。人生中路過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很多的風景,我們會看到青山綠水,也會走到窮山惡水;會有笑看花開花飄如雪的快意,也會有哭殮花謝花落如雨的悲傷;逃不掉歲月的磨蝕,拭不了心靈的皺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懷著一份感動在心,在斑駁的年歲中前行,我們既然不能左右旅途中的風景,就以感動作看風景的心情,那樣我們總能看出生活的別致來,感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回答。我們走在人生的路上,難免要對生命的難題解答。我們總會在上帝拋下的問題上痛苦徘徊:何為最好的回答?行到水窮處,問山重水復路何在?心底無私的博大感動是最好的回答。我們彷徨於荊棘滿路的日子,只因我們的心還沒有足夠大——我們沒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我們沒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我們做不到「是非成敗轉頭空」的超脫,因此,我們會棲棲惶惶,不知所以。我們需要一份積極的心態,一縷陽光的信念,一顆平和的內心,這才能使我們心底無私,寵辱不驚。我們理應有俯瞰天下的,「舉觴白眼問青天,皎如玉村臨風前」的自信,「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博大感動,方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情深意濃時,問何為琴瑟交和的默契?心有靈犀的感動是最好的回答。仍記得有那麼一則詩話,一商人外出經營,因思念發妻欲修書托鴻雁相寄,但因事耽擱了。於是便抽一白紙塞於箋內。接書的妻子啟開信封,對著一張白紙卻淚眼婆娑,便急急修回一書。商人接書一看,白紙已添上一詩:碧紗窗下啟君封,尺紙從頭徹尾空。想是郎君懷別恨,相思盡在不言中。我每憶及至此,都會滿懷感動。是的,這是一個聰明的妻子和一個聰明的丈夫用默契——用心有靈犀譜就的最好的回答。那是對愛情最好的回答——心有靈犀的感動。人生走完日,問何為人生最好的回答?我們知道這趟旅行里,結果都是通往死亡,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路上看到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而只要我們用心去留意生活,用感動去體味人生,我們就可以看花花開聽雨雨落。把最美麗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最美麗的閑聽花開花落,坐看雲卷雲舒都給你,這是生命對懷揣感動的你的最好的回答。最好的回答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林林總總的詢問,我們周旋著,總想著給出最好的回答。但最好的回答是什麼?對敵意的最好的回答是善意的微笑,對威逼利誘的最好的回答是堅毅的目光,對苦難的最好的回答是不屈的抗爭……對於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最好的回答」,但是無一例外的,「最好的回答」都是源自內心的聲音。東坡對失意最好的回答不是源自於內心的豁達超脫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身陷「烏台詩案」,被一貶再貶,越貶越偏遠。「仁途失意」這一狂徒在向他瘋狂叫囂,但是他卻給出了最好的回答——侶魚是而友鳥獸,舉鮑尊與朋友相屬。他無視「失意」的叫囂,可遊山玩水以求其思之深,皆因他內心曠世豁達啊。若非如此,經歷坎坷仕途,他莫不是要「舉杯消愁」了?若非如此,他對失意所有的回答都顯得非真實而矯揉造作了!可是,我心中的東坡乃一真性情的人,我相信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他對生活的最好的回答,它源自他的內心。有人說,生命是一場放逐和流浪,只是大多數人都把自己交給了俗世,讓世間的框架羈絆了自己的腳步。東坡也是把自己交給了塵世的人,但是世間只留住了他的形體,羈絆不了他超脫的內心。他是一代風流人物。但是總有些人,在俗世中來回,世間人不能鎖住他們的內心,亦絆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於是我們看到放棄了高薪工作漂洋過海而來的張平宜。面對他人臉上的疑惑和口中的詢問,她只是微笑著。是的,當幾乎所有人都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奔走,明爭暗鬥以求一棲之地時,她卻放下了優裕的物質生活,走向了中國母親的一窮鄉野僻「受苦「!這如何能讓人不惑!於是他們詢問,探尋答案,但是那顆熾熱的心早已替她回答。是的,「愛」便是她最好的回答。這個回答來源於她見到那些麻風孱弱的孩子們內心的一種強烈的震撼與悲傷,源自於她內心對他們的愛!不管東坡抑或張平宜,或者千千萬萬的智者,他們面對人生的詢問都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因為這回答源於他們的內心,源自於對人生的超脫認知,對世界的愛。而作為將成為世界主力軍,祖國未來希望的我們,面對人生的種種詢問,也應該從自己的內心中尋找最好的回答。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充實而美好。於是在回望昨天時,我知道揮手是最好的回答,我們在展望未來時,自信和拼搏是最好的回答。這便是源自我內心的回答,最好的回答。最好的回答茅屋外,鑿方池浸月,引活水養魚。小窗下,焚清香讀書,設凈幾鼓琴。「俗世紛繁復雜,何以應對?」那就以一種詩意盎然的姿勢去面對吧!這,才是最好的回答。詩意地面對生活,不慍不火,不急不躁,不棲棲惶惶,不營營汲汲,這才是對如何生活最篤定的絕妙回答。興起時,可賞瀟湘月、洞庭雨,澎蠡煙和廣陵濤;興盡時,可閱杜陵詩、摩詰畫、左傳文、司馬史、薛濤箋和左軍貼。或在失意時低吟「一蓑煙雨任平生」,或在得意時高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因為詩意,縱不腰纏萬貫仍知足常樂,縱無錦衣玉食仍笑口常開。生活絕非勢利小人,以詩意的姿態去對待它便是最好的回答。如今有多少人忘卻了這個回答,卻答以「勢利地生活,仇恨地生活,忙碌地生活」?當物慾橫流流盡了血汗,當歌舞昇平平低了意志,當阿諛奉迎迎合了庸人,詩意地生活這個最好的回答彷彿早已被人棄擲邐迤,忘得九霄雲外了。所以,有的人馬不停蹄,疲於奔命;有的人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有的人孤注一擲,魚死網破,在庸庸碌碌中虛度了光陰,在噩噩混混中蹉跎了歲月,在懵懵懂懂中了卻餘生。此等毫無詩意可言的人生,談何意義?那為何不重拾這一最好的回答,在詩意的生活中,與仁人志士高談闊論,接受一番心靈的洗滌?柳宗元被貶,從邵州到永州,又到柳州,那是何等鬱郁不得志。他卻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無限詩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縱官場沉沒,生活窘迫又如何,我柳宗元那麼的孤高自賞,傲骨公侯!讀詩至此,你還會再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疲於奔命氣息奄奄嗎?詩意地生活,讓我明白了即使身陷囹圄,也要像王冕一樣「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即使再遇挫折也要像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如何生活?詩意地生活。感謝那一份詩意,讓我在穿梭於「三點一線「的高強度學習中不至於崩潰發狂。感謝那一份詩意,讓我在與XYZ搏鬥拚命時仍能靜靜地等一晚潤潤的梅子黃時雨。這難道不是對生活,乃至對生命最好的回答嗎?詩意地生活,這是我作出的回答。在淡淡的詩意中,我堅信「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最好的回答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我避讓著站在過道的一旁。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啪」一聲,一團飯菜就毫無預兆地打在了我襯衣的下擺,然後掉在了地上,肩膀同時被撞了一下。我驚愕地低下頭,正茫然地看著在襯衣上擴大的油污,耳邊便炸開了:「你走路不帶眼睛嗎?就這樣撞上來——」什麼?」我迎上對方憤怒的眼神,臉紅耳赤地分辯,「我就站在這兒,是你……」「怎麼有這樣的人,碰倒了別人的飯菜還有理!」我張口結舌,不知如何應對。委屈如我,最後終於蒼白地囁嚅一句:「不是這樣的……」「算了,今天真倒霉。」對方惡狠狠地「吐」出這句話,罵罵咧咧地走開了。就這樣狼狽地站著,我的心情比衣服的顏色還要糟。我知道我的話對自己的惡劣影響,遠比給對方的要惡劣得多。這種事情,發生的還少嗎?被堂而皇之地誣賴,被曲解,被刁難……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我都不知如何是好,似乎只能咬咬牙站在那兒供人奚落,不知反抗,不會反唇相譏。終於委屈地想要自我辯護,倒要先把自己氣哭。有時路遇一些有劇烈爭執的人,看到被指責的一方據理力爭,不由得心生羨慕:這也需一種勇氣啊。為什麼我就不能做到這樣呢?為什麼我就不能與對方以同樣的底氣平等地駁斥呢?難道我就一定要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嗎?我耿耿於懷的念頭直到那一天才釋然。某日翻開一本雜志。有那麼一篇文章,說一位樸素的教授被勢利的攤販幾次言語譏諷,但教授仍謙遜回答。他對不解的兒子說:「勢利低俗是攤販的水準,謙遜有禮是我的做人水準,我不能因為他而降低自己的水準。」如醍醐灌頂般,我想通了。這無疑是對做人的最好的回答。一直以來受「以牙還牙」的模式控制,似乎自己受的待遇要同樣還給別人,才是應該。但,真的是這樣嗎?以蠻橫還以蠻橫嗎?以卑鄙還擊卑鄙嗎?果真如此,我做人的水準呢?豈不是變成像對方一樣不恥之人嗎?我問心:如何對待卑鄙於你之人?心答:坦盪待之。理在你方,你自有不動聲色之底氣。

『玖』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作文

提起中國,很多人都會想到兩個詞: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也一直因為這個成語而感到驕傲自豪,論文化,中國是絕對有發言權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使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想當年盛唐之際,千國朝拜,中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明大碰撞以後,我們確驚奇的發現:似乎中國有些傳統文化不但不像以前那樣風光,還阻礙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樣一來,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就成了一個很有必要探討的重要話題。而我認為傳統文化要想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就要與現代社會接軌,要想滿足這一條件就必須要做到三個詞:揚棄,借鑒和創新。

『拾』 如何正確看待傳統文化作文

在我國傳統節日里,我「遙望」古代詩句而感慨。傳統文化在我的腦海里似乎已轉化成了一串串飲食文化的符碼,為我品嘗中華「小吃」劃定了時間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著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察覺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知道吃湯圓的時候又到了。「湯圓呢?今天可是元宵節啊!」餐桌上的麵包既讓我驚訝又讓我納悶。湯圓湯圓,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團團圓圓的意思。傳統文化在不同的節日里,用不同的東西告訴我們。它沒有消失,就像大家春節一家要團聚在一起,吃著年飯。不同的人用它們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動時間的凝固劑,更是民族個性的烙印。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個性情感,彷彿群體無意識般地充實著傳統文化。內斂含蓄,善良仁義,樂觀信賴,天人合一……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一路走來,不同時代的人們賦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為人們所熟知,有的已湮沒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而現在的我們,盡管奮力追溯著一切傳統文化的習俗,爭相效仿,但同時並存的,卻是日漸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利益而擠壓出更多的時間,卻從不為自己的親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靈留一點空間。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