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皮影戲、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術、越劇等。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老北京人稱為「驢皮影戲」。原名「皮影戲」或「燈籠戲」,是用動物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蠟燭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種民間戲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㈡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等等。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是沒有具體實物,比如兵馬俑、長城、洞庭湖這些都是實物,由實物產生的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文化,就是物質文化。這個物件官方稱呼,就是文物。而非物質文化,並沒有一件聞名海外或者國內的文物。
有以下分類: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藝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 民俗。同樣是只有中國有,或者具備獨特的中國風格,但是歷史上又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或者物件,都叫非物質文化遺產。
㈣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1、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包括福建各地區的方言及民間諺語、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傳說等。如霞浦畲族小說歌、閩南童謠、陳三五娘傳說等等。
2、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
包括傳統戲劇如歌仔戲、梨園戲、莆仙戲等。傳統曲藝如福州評話、答嘴鼓、漳州錦歌等。民間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儺舞、龍岩採茶燈等。民間音樂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樂、浦城閩派古琴等。民間美術如漳州木版年畫、柘榮剪紙、惠安木雕技藝等。傳統雜技與競技如建甌挑幡、寧德霍童線獅、自然門武術等。
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包括福建民間添丁慶壽舊俗、婚嫁舊俗、喪禮舊俗、民間節日、廟會、民間傳統信仰習俗等。如閩西客家春耕習俗、惠安女服飾、豐澤蟲尋埔女服飾、閩東畲族婚俗、仙游楓亭元宵游燈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等等。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包括各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產生活技藝與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福州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明溪肉脯干製作工藝、沙縣小吃製作工藝等等。
5、傳統手工藝技能。
包括福建各種工藝美術製品的獨特製作技藝。如德化瓷工藝、泉州李堯寶刻紙、安溪藍印花布、將樂民間龍池古硯製作工藝、將樂西山造紙技術、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等等。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包括福建民間各種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雲霄開漳聖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燈、石獅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習俗、龍岩適中盂蘭盆節俗、福鼎雙華畲族二月二歌會、周寧浦源護魚習俗等等。
㈤ 客家有哪些比較出名的傳統工藝
客家圍屋
還記得之前有篇文章已經介紹過客家特色建築——圍屋嗎?這里就不過多介紹,想要了解的小夥伴請移步前面的文章喲,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營造技藝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制畫工藝
制畫工藝在客家民間流傳甚廣,名家輩出。如長汀上官周,寧化黃慎,上杭華岩,武平李燦均馳譽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頗有影響。制畫主要有版畫、壁畫、字畫、蛋畫、鐵畫、畫像等。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英德英石假山盆景傳統工藝
版畫
繪畫形式的一種。用刀具或化學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蝕出畫面,再復印於紙上。有木板、石版、銅版、鋅版、麻膠版等品種,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開始有了我國創作的版畫。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國幾個在版畫界有著重要地位的有: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的興寧市,興寧版畫是版畫藝術、客家傳統藝術和時代要求相結合所產生的大眾化的藝術;澄海市,澄海群眾性版畫創作活動更具有優良的傳統,1996年澄海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還有地處閩北林區長期以來一直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的建甌市與地處福建北部邊陲的松溪縣。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於網路
壁畫
壁畫,牆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以記事表情,是最早的壁畫。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壁畫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於網路
早在漢朝就有在牆壁上作畫的記載,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觀的牆壁,到了現在結合了現代工藝和文化氣息,牆壁作畫越來越多元、個性地發展,更多地被人們在裝修時應用。好的壁畫師傅,其繪畫能賦予一間房子靈魂與生氣。百鳥朝鳳、麒麟戲球、花開富貴……這些祥和如意的事物印刻在客家民居之中,不僅裝飾了房子,也裝飾了人們的心靈。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於網路
蛋畫
俗稱畫蛋。雞、鴨蛋殼經過嚴格消毒,彩繪其上。畫分山水、花鳥、人物三類,畫面清新簡潔,玲瓏可愛。蛋殼倒豎,四周可觀,給人以立體感。組畫外面罩以精緻的玻璃框架,別具情致。
細數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客家傳統工藝
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說清代蘇州廟會上即有蛋畫出售,起初蛋
㈥ 客家的文化
主詞條:客家文化
參見:台灣客家文化、贛南客家文化、梅州客家文化 主詞條:客家文學
「客家文學」是隨著客家研究浮出水面並成為顯學而提出的概念。但作為學術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內涵與外延,始終未達成共識。20世紀90年代末,有論者認為其內涵應包括如下幾方面: 所有以客家語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如客家歌謠、客家民間故事、客家山歌(文本)、客家山歌劇(文本)、採茶戲(文本),文人創作中的方言小說、方言詩等; 客家籍作家不論採用何種方法,只要在作品中描繪了客家人的生活環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會生活,表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都屬客家文學; 非客家籍作家若能深入客家地區,創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文學作品,也可歸入「客家文學」。 代表作家有: 中國大陸的黃遵憲、李金發、鍾敬文(中國民俗學之父) 等。 台灣的丘逢甲(台灣近代客家文學之祖)、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吳濁流(日據時期的「鐵血詩人」)、龍瑛宗(寶島夜空中的孤獨彗星)、呂赫若(現當代之交的「台灣第一才子」)、鍾理和、林海音(台灣女性文學的開拓者)、鍾肇政、杜潘芳格、李喬、鍾鐵民、謝霜天(鄉土女作家)、尹玲、小野(從實驗室走出的暢銷書作家)、吳德亮(寶島上的「千手繆斯」)、藍博洲、羅任玲; 港澳的黃谷柳(香港社會寫實文學的奠基者)、侶倫(貫穿香港現代和當代文學史的第一人)、曾敏之、舒巷城、戴天、藍海文(開啟新古典主義詩風)、陶然、林燕妮、鍾曉陽、李鵬翥(澳門當代文學的開掘和見證); 海外的黃孟文、潘雨桐、吳繼岳(泰華文壇老將)、李少儒(泰華文壇「怪傑」) 、饒公橋、胡惠南、阿五、嚴唯真(印尼華文文壇的「常青樹」)、黃裕榮(海外華文作家中的保爾·柯察金)、立鋒、明芳、袁霓、廖蘊山、雲幻、劉放、張奧列等。
客家人作為中原衣冠士族南遷而來的一個民系,其服飾與中原服飾從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差異。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服飾上圖案朴實精美而又寓意深刻,這也是南遷客家人與原住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的結果。
在客家飾物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客家涼帽,在客家地區客家女孩(客家婦女)都戴著一種獨特而又別致的涼帽,它是用薄薄的蔑片和麥稈編成的。 而客家藍衫則有別於客家女服飾,為男士服飾。
客家菜以東江菜為代表。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於該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其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有: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豬肚雞。 客家娘酒、客家擂茶、客家擂茶文化、客家小吃、客家美食、客家黃酒、客家盆菜、客家湯圓等均是客家飲食的表現。 主要有閩西漢劇、閩西山歌戲、廣東漢劇、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花朝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此外,還有客家山歌劇、提線木偶戲、手摯木偶戲等。
戲劇劇院: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民間音樂 客家諺語,是客家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生產諺語、社會諺語、生活諺語三類。廣義上,還包括客家歇後語、客家童謠。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與客家民謠(客家民歌)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
民間音樂有興國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廣東漢樂(如客家箏)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竹板歌、粵西客家情歌等。 流行音樂 客家流行音樂 傳統手工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制畫工藝:制畫工藝在客家民間流傳甚廣,名家輩出。如長汀上官周,寧化黃慎,上杭華岩,武平李燦均馳譽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頗有影響。制畫主要有版畫,壁畫,字畫,蛋畫,鐵畫,畫像等。 代表有:英德英石假山盆景傳統工藝
剪紙工藝:汀州剪紙工藝源於清代帝後生日擺萬壽,民間張貼紅簽(剪紙圖案)以表慶賀。後來逢春節或新婚喜慶,多巾紅紙剪成的各種藝術圖案或文字,寓慶賀祝福之意。傳統圖案有「鸞鳳和鳴」、「松鶴延年」、「梅蘭菊竹」、「壽星」等,文字有「福,祿,壽,喜」等,多出自巧婦之手。民間剪紙不限於婦女,有專門剪紙刻紙的藝人。各種圖案應手而成,巧奪天工。
手扎工藝:客家手扎工藝品種繁多,依物施藝,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燈扎,紙扎和花扎四種。 代表有:連平忠信花燈、客家龍燈。
雕刻工藝:五華石雕。
客家民居分為贛南客家民居、閩西客家民居、粵東客家民居、粵北客家民居等幾大流派。
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客家圍屋大致可分為:閩西的方形、圓形土樓,贛南的口字、國字型土圍子,粵北的四角樓、碉樓(如翁源的湖心壩高圍牆)、粵北大圍樓(以始興隘子鎮的滿堂客家大圍樓和翁源江尾鎮思茅嶺的張姓八卦圍最具代表性),粵東梅州的圍龍屋(如棣華居、仁厚溫公祠、榮祿第、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等)、帶有碉樓的圍龍屋(如興寧躲世圍)、圓圍、半月樓(新月樓)、八角樓(如大埔道韻樓)、多角圍屋和方、圓土樓(如大埔花萼樓),粵中惠陽、深圳的城堡式圍樓(如鶴湖新居、龍田世居)和圍村,香港圍村(如新界曾氏大屋)等10餘種類型。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佔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仍存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走進圍屋就走進古老的城堡。這里有規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後人尋根祭祖的聖地;還有那塵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鷺村。
永定客家土樓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永定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0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親臨閩西考察時囑托我們「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一定要把祖先留下來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㈦ 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粵劇、醒獅等7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羊傳說」等18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佛山部分、8項)
文化空間:佛山祖廟北帝誕、佛山秋色
民間手工技藝:「石灣公仔」陶塑藝術
戲曲:粵劇(佛山)
曲藝:龍舟說唱(佛山市順德區)
民間舞蹈:廣東醒獅(佛山南海區)
民間美術: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佛山部分、11項)
民間音樂:佛山十番、八音鑼鼓、
民間舞蹈:杏壇人龍舞(佛山市順德區)、
曲藝:粵曲星腔
民間美術:佛山彩燈、佛山木雕、
傳統手工技藝:佛山獅頭製作技藝、香雲紗染整技藝、
民俗:佛山春節習俗、行通濟、樂安花燈會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10-27 22:57:39)標簽:嶺南 民間文化 大學堂 廣東省 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 文化 分類:文化遺產搶救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共101項)
(註:項目名稱前標有*號的項目,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本批增加了申報地區。)
分類(代碼)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民間文學(I)
共 3項
1
五羊傳說
廣州市
2
雷州歌
湛江市
3
瀧州歌
雲浮市
民間音樂 (II)
共10項
4
嶺南古琴藝術
廣州市
5
佛山十番
佛山市
6
八音鑼鼓
佛山市
7
九峰山歌
韶關市
8
*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鬆口客家山歌)
深圳市、梅州市
9
南塘吹打樂
汕尾市
10
白口蓮山歌
中山市
11
連灘山歌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
12
* 鹹水歌
廣州市、東莞市沙田鎮
13
* 潮州音樂
汕頭市
民間舞蹈(III)
共20項
14
舞貔貅
廣州市
15
鰲魚舞
廣州市番禺區
16
鶴舞
珠海市、中山市沙溪鎮、揭陽市
17
竹馬舞
梅州市五華縣
18
杯花舞
梅州市興寧市
19
儺舞
湛江市
20
雄雞舞
肇慶市德慶縣
21
龍魚舞
肇慶市
22
瑤族長鼓舞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23
鬧花燈
清遠市
24
舞馬鹿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25
瑤族小長鼓舞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26
鳳舞
清遠市陽山縣
27
禾樓舞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茂名市
28
惠來九鱷舞
揭陽市惠來縣
29
* 麒麟舞
深圳市、中山黃圃鎮
30
* 龍舞(杏壇人龍、龍崗舞龍、荷塘紗龍、花環龍、東莞龍舞、喬林煙花火龍)
佛山市順德區、深圳市龍崗區、
江門市新會區、梅州市大埔縣、
東莞市大朗鎮、揭陽市東山區
31
* 英歌舞
汕尾市
32
* 獅舞(醒獅、獅藝、高腳獅、席獅、福永醒獅)
東莞市石排鎮、江門市鶴山市、
茂名市、梅州市、深圳市
33
* 鯉魚舞(潮州鯉魚舞、鯉魚燈)
潮州市、梅州市
傳統戲劇(IV)
共4項
34
粵北採茶戲
韶關市
35
貴兒戲
肇慶市
36
木偶戲(單人木偶)
茂名市
37
* 潮劇
揭陽市
曲藝(V)
共2項
38
粵曲星腔
佛山市
39
潮州歌冊
潮州市
雜技與競技藝(VI)共2項
40
蔡李佛拳
江門市
41
詠春拳
江門市
民間美術(VII)
共16項
42
灰塑
廣州市
43
玉雕(廣州玉雕、陽美翡翠玉雕、肇慶市廣寧玉雕、肇慶市四會玉雕)
廣州市、揭陽市陽美村、肇慶市
廣寧縣、肇慶市四會市
44
磚雕
廣州市
45
欖雕
廣州市
46
五華石雕
梅州市五華縣
47
陽春根雕
陽江市陽春市
48
佛山彩燈
佛山市
49
潮州花燈
潮州市
50
抽紗
汕頭市
51
瑤族刺綉
韶關市
52
嵌瓷(大寮嵌瓷、普寧嵌瓷)
汕頭市、揭陽市普寧市
53
吳川泥塑
湛江市吳川市
54
張田餅印
韶關市
55
雲浮石藝
雲浮市
56
瓶內畫
汕頭市
57
* 木雕
揭陽市、佛山市、汕頭市
傳統手工技(VIII)
共9項
58
廣式傢具製作技藝
廣州市
59
香雲紗染整技藝
佛山市順德區
60
龍舟製作技藝
東莞市中堂鎮
61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江門市
62
楓溪瓷燒制技藝
潮州市楓溪鎮
63
佛山獅頭製作技藝
佛山市
64
麒麟製作
東莞市清溪鎮
65
莞草編織
東莞市厚街鎮
66
安琪廣式月餅製作技藝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
傳統醫葯(IX)
共3項
67
潘高壽中葯文化
廣州市
68
陳李濟中葯文化
廣州市
69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
深圳市
民俗(X)
共32項
70
春節習俗(揭陽春節習俗、
佛山春節習俗)
揭陽市、佛山市
71
乞巧節
廣州市、東莞市望牛墩鎮
72
東坑賣身節
東莞市東坑鎮
73
豆腐節
清遠市佛岡縣
74
畲族招兵節
潮州市
75
迎春花市
廣州市
76
寮步香市
東莞市寮步鎮
77
波羅誕
廣州市
78
康王寶誕
東莞市
79
貞仙誕
肇慶市
80
賽龍舟(禮樂龍舟、賽龍舟、扒龍舟)
江門市、深圳市、廣州市
81
黃氏宗親祭典
深圳市
82
大溪宗祠祭典
揭陽市
83
三山國王祭典
揭陽市揭西縣
84
「辭沙」祭媽祖大典
深圳市
85
疍家婚俗(疍家人婚俗、疍家漁民婚俗)
深圳市、陽江市
86
饒平彩青習俗
潮州市饒平縣
87
忠信吊燈習俗
河源市連平縣
88
舞草龍習俗
深圳市
89
行通濟
佛山市
90
行彩橋
揭陽市
91
燈會(樂安花燈會、泮村燈會)
佛山市、江門市
92
張公廟會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
93
六祖誕廟會
雲浮市
94
鑼鼓標旗巡遊
揭陽市
95
大鵬清醮
深圳市
96
斗門水上婚嫁
珠海市斗門縣
97
潮州工夫茶
潮州市
98
麒麟村爬刀梯
湛江市
99
舞被獅
清遠市佛岡縣
100
東坑地景
汕尾市陸河縣
101
* 飄色
中山南朗鎮、中山市黃圃鎮、
珠海市
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雲錦織造、桑蠶絲織、青瓷燒制、宣紙製作、粵劇、活字印刷、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木偶戲、中國珠算。
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劉三姐歌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昭君傳說、陝北民歌、趙氏孤兒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㈨ 非遺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