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汶口文化是指哪裡
為公元前4200至前2600年的我國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遂把以大汶口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存為代表的一類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
⑵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於哪裡出土了哪些玉器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出土的玉器有玉鏟、玉環、玉璧、玉璇璣、玉琀、玉刀、玉圭、玉鳥、玉珠及玉人面形飾等。山東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續,出土的玉器也大體相同,其中的一件墨玉圭,堪稱珍品。墨玉圭為長方形,上端為刃,背平直,兩端成坡狀,下端有一喇叭形圓孔。表面紋飾有弦紋、繩索紋、獸面紋等。
⑶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
⑷ 大汶口文化的命名來源是什麼
大汶口文化分布於山東和蘇北,年代約為公元前4040~公元前2240年。1959年首次發現於山東寧陽堡頭村,因遺址分布在堡頭村西及泰安大汶口一帶,故名。典型器物有陶背壺、杯、大鏤孔豆等。裝飾技法有彩繪、刻劃、鏤空、壓點和附加堆紋等,其中以彩繪和鏤孔最具特色。
⑸ 大汶口文化的介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古籍中記載的少昊氏文化地區。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他們從事著以種植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在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大汶口人死後的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後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瓮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⑹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1959年6月,在汶河南岸的磁窯鎮堡頭村西首次發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大汶口遺址233座,出土隨葬品2100餘件,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後兩次發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發現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餘個,主要遺存的年代屬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3次發掘證明,大汶口遺址包括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遺存,以翔實資料揭示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上有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下有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遺存。這種土生土長的東夷族系列文化,有力反駁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錯誤觀點,而轟動國內外。
⑺ 大汶口文化是什麼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59年發掘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東省、江蘇北部、河南東部一帶,體現了新石器時代當地原始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狀況。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在前人刻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開始使用一種刻在陶器上的最初的文字。大汶口文化中使用的陶文,在時間上早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從筆畫形體上看,甲骨文又繼承了陶文的某些造字方法,因而,陶文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圖畫文字。
⑻ 大汶口的歷史淵源
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布范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該遺址面積達8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一般2~4米,清理出墓葬189座,出土房址14座、灰坑120多個,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2000。
豐富的文化遺存,顯示出它與中原仰韶文化有顯著差別,反映了一種新的獨特的文化類型。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證明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它不僅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為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且對研究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前期: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婦女是社會生產的組織者)
氏族階段
↘後期: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男子是社會生產的組織者)
⑼ 大汶口文化是怎樣被發現的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於與大汶口鎮相鄰的磁窯鎮,後來為了方便記憶,就用了大汶口鎮的名字,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年、1977年、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研究,考古學上通常認為大汶口文化是黃帝族的一部分東遷形成的少皞族。2009年,在江蘇邳州大墩子大汶口遺址出土了一些重要器物,其中陽鳥石璧和骨雕上的陽鳥刻畫,從考古遺存上對夷族的太陽崇拜和鳥圖騰說提供了證據。獐牙構形器柄上的刻符與《系辭》中八卦卦形符號相同,證明八卦起源於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比通常認為易學萌芽於商周之際早2000餘年。為研究東夷文明增添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