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結合傳統春節文化如何文明過年

結合傳統春節文化如何文明過年

發布時間:2022-05-04 10:02:38

① 春節的來歷、春節的文化和春節的習俗

1、春節的來歷: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歷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定出一年之歲首。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歷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萬物蘇萌,天下皆春。所以有了春節。

2、春節的文化和習俗

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民間祭灶,源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合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

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燭燒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1)結合傳統春節文化如何文明過年擴展閱讀

春節期間的特色活動:

1、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46]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2、年二八

年二八洗邋遢,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迎接新年。

3、除夕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

②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習俗

01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02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③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④ 春節風俗習慣、文明禮儀、飲食特色等有哪些

春節,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個月時間。從古至今,春節都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在此期間,人們互相拜年祝賀,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則要看望親戚朋友,贈送禮品和年貨,有的則要相互請客吃飯,名為「年節酒」。
春節的前也是除夕,古稱「歲除」或「逐除」。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出席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討吉利,有的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里放一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一位著財運亨通。
在南方,人們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魚、肉、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團子」、「圓子」即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飯之前,舊時一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午夜鍾聲一響,辭歲禮開始,全家向祖先靈位行禮致敬,子女依長幼序向長輩行禮辭歲。小輩可從長輩那裡收到「壓歲錢」即「押崇錢」,寓意鎮壓「邪崇」。
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等,幾乎全國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與「年」字諧音,而「年」字本來是穀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現在已通稱年糕了。吃罷早飯,人們穿上新裝,到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家去拜年,預祝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每家都會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這一天,人們吃的大多是節前准備好的食物,即取其「有餘」之意。北方大多吃饅頭,南方還是以米為主。
初了以上禮儀習俗外,各地、各民族還以自己地區獨特的風味食品慶祝春節,增加了春節的熱烈氣氛。
台灣人歡度春節要吃新鮮西瓜,以慶賀新年新歲。全家人圍爐聚餐,品嘗水酒和菜餚。菜餚大多去名吉利,如蘿卜叫「菜頭」,寓意為「彩頭」;「雞」是閩南語「家」的諧音,隱寓為「食雞起家」;還有一種莖與葉子較長的「長年菜」,表示長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帶,正月初一,按習俗每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吃長壽面」。相傳漢東方溯雲,彭祖壽長,活到八百,因是臉長之故。「臉」亦稱「面」,「臉長」可稱「面長」,因此吃長條面寓意人長壽。民間走訪親友,還多以掛面為饋贈禮物。
浙江西部地區,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備豐盛的茶點,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請親友或鄰里到家飲茶,以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稱之為「請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魚,或煎、或炸、或燒、或燉,製成不同風味的菜餚,配上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春節吃魚,預示新的一年吉慶有魚(余),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達翰爾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畢,先向長輩行禮、請安、敬酒,然後逐戶拜年。而每家兜備有年高,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著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雲南地區的壯族婦女,在初一清晨,身著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裡拖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模仿著六畜叫聲,寓意來年「六畜興旺」。
到家後將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煮沸後,讓全家和客人品嘗,象徵吉祥,相信喝了會使人聰明伶俐。
雲南鶴慶地區的白族人,在節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習慣,稱「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稱「吃熟年」。
海南島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蒸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擺設祭品,祀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新年初一閉門守家。早上給牛欄、豬圈、雞窩等處送年糕。
雲南麗江等地的納西族人,在初一這天吃素拜祖墳。節日期間各家還用大米豬肉喂狗,因為傳說五穀是狗帶來的。
貴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區的仡佬族人,春節時要釀酒、殺豬、宰雞、做豆腐和糍粑等,並用幾升糯米或糯苞谷作一大糍粑供奉祖先,並在三天之內不許動,以紀念祖先當初開荒辟草的艱辛。
多姿多彩的春節飲食文化活動,不僅改善了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增進了友誼,也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

⑤ 過年人和人之間的禮儀是什麼樣的,怎麼才能文明你我他

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已經是快要過年了,而且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之間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了,而且春節一直都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的節日,同時也是我們非常注重的一個節日。所以每當到了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做一些關於禮儀之類的,在我看來,比如說過年的時候,我們與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禮儀就會有很多樣的方式。比如說在路上遇到熟人的時候就會打招呼,還有就是邀請親朋好友來這里,在家裡面做客。還有就是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之類的。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該要學校這些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這些禮儀類的。所以很多時候對於我們來說,雖然說時代在變化。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那些中國的傳統的。你也在我看來,那些就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一個獨特的特色。所以在我看來,我們應該要更好地把這些禮儀給保存下來,還有就是要更好地把它繼承下去。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個問題的相關看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點幫助。

⑥ 應如何文明過年

樹立良好文明的社會風尚始終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共同追求,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征程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與時俱進地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當下,對於保護環境,缺的不是共識,缺的是行動和從我做起的自覺。為此,我們倡議,所有市民行動起來,從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做起,從春節不放少放煙花爆竹減少自身的污染排放開始,從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開始,身體力行,呵護家園。
一、盡量不放煙花爆竹。燃放煙花爆竹會向大氣中釋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氣體及煙塵、硫化鉀、金屬氧化物和碳粒等顆粒物,導致大氣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是PM2.5濃度大幅度上升。而且,這些污染物進入空氣中,往往在短時期內難以得到徹底凈化。尤其是在霧霾天氣下,大量煙花爆竹燃放後的有害物質更難以擴散,會加重空氣的污染程度。
二、如果一時難舍「爆竹辭歲」的舊傳統,那請盡量少買些,少放些。盡量選擇購買少味、輕煙、殘留物少的環保煙花和電子鞭炮。自覺不購買、不燃放個頭大、葯量足、震耳欲聾的違禁煙花爆竹。在除夕夜等燃放煙花爆竹的高峰時段,請盡量遠離居民樓房,以減輕污染對老年人、兒童、孕婦和有呼吸系統疾病等高危人群的傷害。
三、節後上班第一天,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社會團體不放「開門炮」,節後開業第一天,沿街的銀行、賓館、飯店等商家門臉不燃放「招財炮」。同時,各主管部門要負起責任,加強監管,為改變陋習倡導文明多做工作。
四、今天起,市民出行請多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交,盡量少開私家車,減少廢氣排放。要知道,一輛小車正常使用一年排放的污染物總量是其自身重量的3倍,而能源消耗時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微粒、重金屬等污染物是形成霧霾的元兇。
五、在日常生活中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每用一度電就意味著消耗了350克煤,「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無謂浪費,就是對環境最大的破壞!呵護天藍、地綠、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企業的責任,同樣也需要每一個市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在微觀生活領域發揮自己的「微能量」。讓我們行動起來,把「微能量」累積成巨大的正能量,匯聚成人與環境的和諧交響,讓我們一起努力,夯實文明小康幸福馬鞍山最深厚最扎實的基礎。

⑦ 春節文明習俗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⑧ 如何過個講文明的春節作文400字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對於過春節:第一,過一個歡樂的春節,就是要豐富節日的文化生活,使大家在歌舞昇平中得到休息和美的享受,各種公共娛樂場所,節日期間都要照常開放,搞好各種文化活動;要組織好年畫、掛歷、春聯等節日文化用品的供應;要組織好群眾的自娛自樂活動,使大家既是表演者,也是觀賞者。總之,要使節日呈現出一派紅火熱鬧、喜氣洋洋的氣氛。第二,過一個祥和的春節,就是通過過節,同事之間增進友誼,鄰居之間更為和睦,使社會更加協調,氣氛更加融洽。要利用拜年、家訪、談心服務等方式,到那些困難戶家中去,了解他們的春節准備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並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要到那些對領導有意見的同志家裡去,給他們拜年,聽取意見,加強了解,增進友誼。第三,過一個文明的春節,就是要倡導健康有益的新風尚,革除愚昧落後的舊習俗,並做到安安全全、乾乾凈凈。要特別注意節日期間安全。因放鞭炮而炸傷或引起火災的現象,每年都有多起。由於高興而放鞭炮,由於放鞭炮而受傷,由於受傷而受罪,樂極生悲,實在不值得。要提前做好宣傳和准備工作,盡可能地防止或減少這類事情的發生。要搞好春節衛生,使大家在潔凈的環境中過節,防止鋪張浪費和避免暴飲暴食,注意飲食科學,做到玩得文明,也吃得文明。要把幫助廣大群眾過好春節作為一件重要工作來抓。過一個歡樂、祥和、文明的春節,並通過春節的各種活動,使人們進一步振奮起來,團結起來,去奪取各項事業的新勝利。

⑨ 關於春節的傳統文化

1、貼春聯
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
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拓展資料:

春節

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由於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⑩ 中國春節和過年的傳統禮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閱讀全文

與結合傳統春節文化如何文明過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