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包頭草原文化在哪裡

包頭草原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04 20:00:25

A. 草原文化的戰略地位和歷史作用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創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遠的歷史、獨特的內涵、廣泛的影響力,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整個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草原文化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交相輝映、匯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

在北方草原上發現的人類早期文化,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發現的人類早期文化一樣,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位於呼和浩特東郊的大窯石器製造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0萬年。在鄂爾多斯市薩拉烏蘇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屬於距今約5萬年之前的晚期智人階段。在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發現的人類化石屬於舊石器晚期時代,與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一樣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種。這些說明,北方草原地區確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在北方草原上更為豐富。對這些遺址的發掘和研究,使人們逐步認識到,這里的早期文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走在中華文明進程的前列。在距今約8000年的赤峰市興隆窪聚落遺址中,發現有大型石鋤、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遺址,它說明興隆窪先民們已經開始栽培農作物,這比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流域開始栽培農作物早了近千年。這里出土的我國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稱作「中華老祖母」。在赤峰市發現的距今5000年的石圍牆聚落和距今4800年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與鄭州西山夯築土城址為同一時代的遺址,都是迄今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城址。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跨入文明門檻的重要一步。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已經在創制人類最早的文字。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經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畫在陶罐上。經學者對20世紀80年代初出土於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大口深腹陶罐上所刻象形文字的釋讀,認為這是對遠古時代一次流星或隕石雨的紀錄。可見,這里的原始文字較之與它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元號更加進步。考古工作者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祭壇、女神廟、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築、特點鮮明的積石冢群以及成組的玉質禮器,則反映了早期人類祖先崇拜、等級社會的狀況。它表明早在5000年前,紅山文化就已率先由氏族社會跨入「古國」階段,早期城邦制國家誕生了。而在1000年後,中原地區才相繼跨入「古國」階段。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紅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國其他區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處於「先走一步」的前導地位。

追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的足跡不難發現,中華民族許多文化傳承的源頭也都可以追溯到這里。在赤峰市查海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塊擺塑龍眶今已有8000年,而在河南濮陽及湖北黃龍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擺塑龍距今6000多年。1971年,在距今6000—5000年的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雕刻精美的玉龍,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雕刻的玉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20世紀80年代後,紅山文化遺址中又有玉龍陸續出土。這說明北方草原是龍的故鄉,是龍崇拜觀念的發祥地。伴隨著玉龍出土的成批玉器,更引起學者們對紅山文化的重新審視,認為紅山文化的「玉文化」和晚於它的長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玉文化」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的早期玉文化。翁牛特旗趙寶溝文化遺址距今約6800年。2004年,在這里發現了一件鳳鳥造型的紅陶杯,有學者將其稱為「中華第一鳳」。從這里似也可以看到中華鳳文化的濫觴。小河沿原始文字的解讀,還「找到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原始記錄」。因為紅山文化的先民中有玄鳥族,他們與後來的商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商族的起源神話可以通過小河沿文字的記載得以冰釋。

在中原地區進入青銅器時代之前,北方草原並不晚於中原地區開始使用青銅器。在赤峰市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發現的青銅器,屬於青銅器時代早期,是北方草原早期文明的又一個標志。在鄂爾多斯市以及鄰近地區發現的大口二期、朱開溝等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有以動物紋樣為主體圖案的飾牌、游牧生產生活用具、銅短劍、銅戈、銅鏃等,顯示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在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除了發掘出為數眾多、工藝精緻、造型美觀的青銅器外,還發現有古代銅礦煉爐遺址。北方草原青銅器文化特色濃郁,是商周至戰國時代北方游牧民族創造的重要文化財富。

綜上所述,北方草原是中華大地上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域之一,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北方草原的早期文化既擴展了中華文化起源的地域,又把中華文明的開端推向了更為久遠的歷史,無疑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之一。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草原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還以其豐富又獨具特色的內容、不間斷的歷史發展,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草原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既在許多方面與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又始終保有獨特、迥然的文化內涵和風格。新石器時代,黃河文化以粟作農業為經濟基礎,長江文化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兩者都是以農業為經濟基礎。而草原文化多以農業兼漁獵業為特色。進入青銅器時代後,草原文化逐漸轉向以游牧業為經濟基礎。由此,在古代中國,形成了三大類型的經濟文化區,即北方草原游牧經濟文化區,秦嶺、淮河以北的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秦嶺、淮河以南的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三大經濟文化區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同時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果。草原文化在經歷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元、滿清、現當代幾個高峰期的發展以及與中原文化的長期碰撞交流、融合後,今天已經演變成為蒙古族文化為典型代表的、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已經融入中華文化的大體系之中,使中華文化成為一個包容工業、農耕、游牧、漁獵等生產方式在內的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

受自然環境、氣候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在古代歷史上北方草原先後興起的民族基本上都以游牧經濟為主業。在游牧經濟中,草原生態環境、牲畜、人和游牧文化組成相互依存、和諧發展的共同體。游牧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不同在於,游牧經濟的基本生產資料是牲畜,牲畜只有經常在草原上移動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因此游牧民族強調有規律地游遷。而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土地,土地需要興修水利和精耕細作,因此農業民族強調安土重遷。在我國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農業與北方草原的游牧業長期接觸共存,經常發生矛盾沖突,又相互依存和補充。正是在這兩種經濟類型的相互作用中,北方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形成了不可割斷的經濟聯系以及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交融,在個別情況下這種經濟文化的交流聯系,甚至採取政治、戰爭的手段得以延續。就是在這種交流聯系的過程中,歷史上北方諸多民族不斷參與中華文化的構建與發展,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作用不斷凸顯出來,並且在經濟文化的交流聯系當中,碰撞出、創造出中華文化發展的新的因素。

在中原地區進入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以後,在中原地區建立統一農業區政權的同時,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繼建立了統一游牧區的政權。自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匈奴族在北方草原崛起,建立了統一北方草原的強大政權。西晉以後,居於大漠之北的草原民族向中原內地遷移並建立政權,我國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在東晉時期,鮮卑族逐漸壯大,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權。五代之際,契丹族統一北方,建立了遼政權。此後女真入在北方崛起,推翻了遼、北宋政權,建立了金朝。在元、清兩朝,蒙古族、滿族不僅統一了北方草原地區,而且建立了包括大江南北、長城風外的疆域空前廣闊的統一政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這些北方民族政權順應歷史發展的規律,或雄踞於北方,或入主中原,特別是當中原封建王朝腐朽沒落的時候,北方民族取而代之,重振中華文化,重新煥發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得以延續和發展,充分顯示了草原文化的進取開拓、奮發有為的風貌。

游牧經濟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層面上文化,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內容。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北方草原各民族創造了豪放壯美、雄渾飄逸、豐富多姿、熠熠生輝的燦爛文化。如遍布北方的以狩獵、游牧為內容的岩畫,展示著早期草原民族的歷史風貌。以蒙古族的《江格爾》為代表的眾多英雄史詩和歷史文學巨著《蒙古秘史》等歷史文獻,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清代雍和宮的建築形式和建築格調匯聚了滿、蒙、藏、漢等民族的文化因素,融多民族藝術為一體的雍和宮「三絕」,更是馳名中外。蒙古族科學家明安圖《割圓密率捷法》及呼和浩特市五塔寺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草原文化在數學、天文學方面取得新進展的重要標志。滿族文學大師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學巨著,流傳至今,蜚聲中外。蒙古族著名文學家尹湛納希創作的《一層樓》等多部長篇小說,推動了草原文學的發展。游牧民族創造的有利於保護自然生態的游牧經濟文化,蘊含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進步理念。還有以「長生天」為核心的哲學觀念,縱橫馳騁的軍事戰略和藝術,星羅棋布的佛教召寺、佛塔和石窟,記錄表現不同民族語言的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十幾種文字,蘊涵著豪放氣勢、委婉情懷的音樂歌舞藝術等等,都無可置疑地說明北方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華文化豐富、博大內涵的創造與貢獻,也是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自成一元的特質所在。

總之,從構成草原文化的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來看,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

草原文化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性作用

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在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草原文化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這種作用是持久的、廣泛的,也是深遠的·

草原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歷史年代。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騎射,主動接受草原文化,引起廣泛影響。西漢前期,由於奉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匈奴之間通過「關市」貿易開展物資和人員的交流,出現了「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的到來,各民族文化和風氣上的互學互染,形成了「長江以北盡是夷狄」的氣象。唐代更是「胡風勁吹」,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達官貴人、普通百姓趨之若騖,呈現出「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
「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的盛況。唐代以後,契丹、女真先後入主中原。金朝統治區域較之遼朝南移,表現出北方民族對中原內地文化的影響漸次高漲。在金代,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即肇始於此。

蒙元時期,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推動下,草原文化的對外影響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峰。蒙古汗國的建立,從整體上開通了我國與歐亞各國間的聯系,北方民族、中原內地同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同時也加快了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匯聚互融進程。

在滿族建立的清朝時期,草原文化在多領域得到長足發展。滿族的許多文化被內地各民族所接受,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新鮮活力。鴉片戰爭以後,北方草原各民族與全國人民一道,奮起反抗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為保衛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和文化傳統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我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友愛,在繼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共同奮斗,建設著空前繁榮、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歷史譜寫著新的篇章。

草原文化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作用不僅是持久的,也是廣泛的。在衣食住行領域,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不僅改變了中原居民沿襲已久的著裝習慣,也改變了商朝以來駕車作戰的軍事傳統。對此後中原民族的服飾演變、軍事制度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服飾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從一定意義上講,秦漢之後的古代中原服飾,基本上都可以視為北方民族服裝的變體。北朝時期鮮卑等北方民族組織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的開鑿,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藝術瑰寶。北魏末期,
「六鎮起義」引起六鎮邊地的鮮卑人及鮮卑化的漢人進入中原地區,致使鮮卑語言、風俗在東魏、北齊成為時尚。北方漢語受到鮮卑語影響,時人稱北方方音「北雜夷虜」。傳入中原的樂器主要有箜篌、琵琶、篳篥、橫笛、胡角,而一首《敕勒歌》,傳唱千餘年,流傳至今。北方草原民族素以軍事稱強,其軍事文化在制度層面上對中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首開此例的就是鮮卑等民族的軍鎮制和府兵制。北方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禮俗、飲食、音樂、舞蹈、體育、繪畫、藝術及宗教等各個方面,古代漢文典籍中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茄、胡琴等詞彙,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對中原文化持久、廣泛的作用過程中,草原文化不斷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一路走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上北方草原民族總有一種向南發展的傾向。遼以前,這種傾向主要表現為對中原的頻頻滲透,逐步進入;從遼開始,這種傾向則主要表現為發動征服戰爭,入主中原。產生這種傾向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北方草原民族對於物質文化交流的需求和被中原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所吸引。除上述原因之外,宋代以來,中原朝廷到末期廣泛彌漫的腐敗萎靡之風所導致的朝廷積弱、不堪一擊,也促使草原民族戎裝南下。歷史清楚地表明,遼、金、元、清入主中原,都曾起到過摧枯拉朽、橫掃萎靡之風的作用。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屢屢入主中原,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次次注入新鮮血液。誠如陳寅恪所說,包括草原文化在內的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局」。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伴隨著北方草原民族對中原武力征服而來的,是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內地文化的匯聚。這種大規模的融合和匯聚每進行一次,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強,它所產生的向心力、疑聚力也就進一步增強;正是這樣一次次的大規模融合、匯聚,加速推動著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日益壯大,中華文化長盛不衰,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即在於此。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包頭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包頭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288.87萬人。

截止到2021年末,包頭市比上年增加1.1萬人,增長0.38%,增量明顯減少。常住人口總量佔全自治區總人口比重為11.39%,人口總量仍位居全自治區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盟市分別是赤峰市、通遼市和呼和浩特市。

包頭板塊狀的歷史文化特徵有:

一是草原文化板塊。包頭歷史文化大背景是草原文化,盡管包頭陰山以南區域地處河套,農業開發較早。但總體看屬於草原文化的范疇,就如我們把包頭稱作草原鋼城,就是對自己草原基地文化的認同表達。

二是工業文化板塊。包頭的工業文化是伴隨「一五」時期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包含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包頭人在創造工業文明的進程中,也不斷地創造先進的工業文化,並逐步構建起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

三是西口文化板塊。西口文化是蒙漢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相互融入共同創造出來的包頭地區及周邊共有的地域文化。從明代阿拉坦汗時期,清代到達高潮以晉陝為主的北方移民,在包頭及周邊區域生根,歷史上稱為「走西口」。

C. 包頭市海拔平均多少米

包頭的平均海拔高度是1067.2米。

包頭地理坐標東經109°15′~110°26′,北緯40°15′~42°43′海拔1067.2米。面積為27691平方公里。包頭城市建成區面積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區面積315平方公里。

包頭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沿黃經濟帶的腹地,位於蒙古高原的南端,華北地區北部、內蒙古中部,南瀕黃河,陰山山脈橫貫該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個地形區域。

包頭是連接華北和西北的重要樞紐,是中國、內蒙古對外開放的重點發展地區,中國大陸鐵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

(3)包頭草原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包頭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從古至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從而造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

從建國初期到1960年,包頭也出現了一次移民高潮。建國初期,包頭城僅有8萬人口,後來由於國家對地主、富農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農從山西跑過來,成為了包頭人。

中原文化與北邊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晉陝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交融、交錯、交流,形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移民文化、陰山文化。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燦爛的一部分,共同書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輝煌的一篇。

D. 包頭市4月份適合去哪裡玩

包頭是一個人口400-500左右的中型都市,以工業為主,沒有南方城市那種商業氛圍,城區風貌基本和北京、石家莊沒有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民族氛圍多一些。包頭的旅遊也以草原文化和北方的山地風光、大漠風光為主,主要的旅遊景點有:希拉穆仁草原、百靈廟草原、滿都拉口岸、成陵、五當召、梅力更大樺背旅遊區、春坤山高山草甸、黃河濕地景區、陰山壁畫、庫歩其沙漠景區,毛烏素沙漠響沙灣景區等等,是一座有著濃重塞外文化的新興城市
4月清明前後,仍然刮風有沙塵,而且最著名的草原旅遊也沒有草,建議你去以下地方:成陵、五當召、庫歩其沙漠、毛烏素沙漠響沙灣、陰山壁畫
具體的游覽線路是:第一天,8:00包頭市區出發,9:00到達五當召瀏覽全國第二大黃教喇嘛寺院,游覽至11:30回返,路經忽雞溝午餐,吃地道的包頭特色忽雞溝燉羊肉,13:00南下,14:00到達響沙灣(由於4月不會很熱,響沙灣的鳴沙特色無法領略),瀏覽大漠風光,17:00出發,18:30抵達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住宿。
第二天:8:00出發,8:30抵達成吉思汗陵,11:30返回阿勒騰席熱鎮午餐,13:00出發,途經杭錦旗,15:30抵達庫歩其沙漠奇光夜明沙景區及七星湖景區,游覽大漠神湖,觀看大漠落日,19:00在七星湖附近的獨貴烏拉鎮住宿。
第三天:8:00出發,10:30抵達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炭窯口,游覽古代游牧民族壁畫文化,15:00出發,返回包頭。

E. 包頭這個地方風土人情

包頭是內蒙古的經濟中心、工業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對外開放程度很高,是內蒙古多年來的老大哥,經濟上很發達,在華北也佔有重要地位。說到風土人情,不得不提包頭當地人的人口分布歷史起源,包頭最早興起於走西口時期,是大量的山西商人帶動了這個城市的發展,大量的山西祁縣人來到這里從商定居,才有了今天的老包頭人,主要分布在東河區、九原區、石拐區、土右旗一帶,是老包頭人的傑出代表,後來包頭鋼鐵集團等大型國企的興建帶動了一批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工人來包頭參與生產和建設,主要是從遼寧鞍山過來的東北人,目前主要分布在昆都侖區、稀土高新區,再後來一機、二機等軍事類國企的興建帶動了一批河北人的到來,目前主要居住於青山區一帶,所以從歷史上看,包頭屬於一個移民型城市,山西人、河北人、遼寧人是這個城市的主體,多民族、多區域的地方文化在這里得到交匯融合,形成了現在以晉商文化為主、草原文化為輔的包頭地方民風,因此,包頭的飲食上、方言上、地方民俗、地方戲曲也都和山西極為接近,包頭人喜歡聽二人台,包頭人喜歡吃燒賣,包頭人喜歡吃燜面,包頭人喜歡吃燴菜,包頭人憨厚老實,包頭人上進好學,這就是包頭的風土人情。

F. 內蒙古包頭市城中草原賽罕塔拉的歷史及特點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位於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西部「吉林省第一養羊大鎮」查乾花鎮的北面,距松原市區110公里。塞罕塔拉部落從 2004 年後開始規劃建設,現已建成運動場區、蒙族風情區、休閑娛樂區三大民族特色區。部落擁有草原23平方公里,佔地面積386平方米 。是集餐飲、娛樂於一體的旅遊、休閑、觀光、度假的美好聖地。

這里風光秀麗、山花爛漫,浩瀚的草原一望無際,花草的芳香沁人心脾,草綠、水秀、景美,呈現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象。在運動場區設有騎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蒙古族傳統娛樂項目。在古樸典雅的蒙古包里,主人會為客人「獻哈達」、「獻德吉」,蒙古族姑娘會為您獻上奶酒、手把肉、烤全羊、牛肉乾、馬奶等純正的綠色美味佳餚,讓您真正體會到蒙古族餐飲文化。在綠草悠悠的休閑娛樂區里,設有寬闊的篝火晚會場地,讓遊客盡情歡歌,體驗快樂,展現蒙古族人豪邁的風采。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多麼神聖的名字。迎著七月的風,向著夢中的賽罕塔拉飛翔。天空藍藍,白雲繚繞,湖畔牛羊投影,從非洲越洋而來的駝鳥紳士般踱著方步悠閑在草原,遠處新建的乳品廠正在輸送著富裕和希望。北中國的情謠系連著心爐中火炭般的熾烈,馬背上的柔情維護著黃金家族的守望。今天我要做一次真正的牧人,穿上成吉思汗時代的盔甲,踏上這綠之韻,把夢里的渴望和風度,留在「上馬酒」的熱烈歌唱中……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高擎著銀碗承接著上蒼恩賜的佳釀,潔白的哈達捧舉出如火的朝陽。在大自然織出的一天雲錦下,一幅絕美的圖畫呈現出草原清晨的美:在迎風倒卧的茂草中不時淌出小河似的羊群,在薩日朗花搖曳的牧鋪前不時潮起洶涌的馬群。昨夜剛剛敖包相會的牧馬少年和牧羊姑娘,一路灑著鈴笑,不時並轡飛過柳林,不時雙雙躍上高高的山崗。在插立著的長桿旁,鐵青馬和棗紅馬在交頸互訴綿綿的情愛。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據《清史稿·地理志》載,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一度駐牧在「固爾班察罕」(今查乾花鎮昂格賚村)。在這塊牧草青青,乳香飄飄的草原上,浩特忙哈泡,查乾花湖,僧格林泉就像三塊寶鏡映著蒼天,玉帶似的溪水潺潺注入其間。丹頂鶴在泡邊引吭高歌,白天鵝在湖畔梳妝倒影。傳說,圓溜溜的聖湖像十五的月亮,白亮亮的溪水像鋥亮的鏡子,牛羊多得鳥雀不能落地,蜜蜂多得不能采蜜,喜鵲沒辦法只好在牛尾巴里搭窩,鴻雁只好在牛背上歇腳,這就是「固爾班察罕」(三個白)的來歷。後來,由於「黑馬奪印」,郭爾羅斯最好的風光,就隨之遷到了哈拉毛都的王府屯。如今,這些滋味悠長的民間傳說已成為歷史的煙雲,而現實的生活就像金黃的炒米攪拌著乳白的烏日莫又脆又香。新房座座起,牛羊像珍珠,文明挽起的神馬之韁,把草原上的人們引向富裕的康莊大道!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郭爾羅斯哈薩爾王的封地。王府覓史蹤,哈達捧奇峰。蓮花添秀色,龍坑瑞春風。當您品罷人文景觀的崢嶸,嘆罷歷史淵源的流觴。來,親愛的朋友,賽罕塔拉的蒙古人又舉起了金杯。啊,三百里的達爾罕草原喲,多麼像一塊綠色的地毯。一叢叢溫柔敦厚的馬蓮花開在上面;一朵朵火紅熱烈的薩日朗花開在上面;一條條玉帶似的溪泡飄在上面;一棵棵粗壯的古榆挺在上面;一片片白雲似的羊群流淌在上面;一縷縷纏綿的琴聲繚繞在上面……這里處處積淀著民族文化的佳釀;這里處處呈現著大自然和諧的韻律;這里湛藍的天空顯得格外清澈無垠;這里碧綠的草原顯得更加開闊、深遠、豐腴。躺在花香鳥語的大草原上,您既為天地的空靈與曠遠的悠思而激動,更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哲學命題而感慨。啊,花的牧野,詩的草原,真想溶入這最深刻的內涵之中去。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長虹鋪下七彩路,七彩路上滾珍珠。百里羊群百里雲,一直鋪到那達慕。祭祀結束後,文藝表演和體育活動開始。當身穿艷麗服飾的演員以草原為舞台,以藍天為帷幕,次第推出「烏力格爾」(蒙古琴書)、好來寶、婚禮歌、民歌、馬頭琴齊奏等,誰都將在歌聲、琴聲中,看得如痴如醉,聽得魂牽夢繞巫山十二峰,融入郭爾羅斯文化的寶庫中,融入深深的、濃濃的地域文化的氛圍之中。走進坐落在賽罕塔拉深處的查乾花草原文化館的陳列室,您將更會為歷史淵源的前郭爾羅斯草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興奮、而沉迷:蒙古族四弦琴演奏家蘇瑪以《趕路》等三首四弦琴獨奏曲,在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上贏得盛譽,將蒙古族的四弦琴傳到歐洲;蒙古族著名作家蘇赫巴魯以「大漠神鵰」創作系列,在首屆「世界蒙古文學作家大會」上榮獲成吉思汗虎頭銀牌國際特別獎;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歷史故事片《成吉思汗》是由蘇赫巴魯和超克圖納仁聯手創作的彩色寬銀幕電影;蘇赫巴魯和鍾麟合作拍攝的電視劇《太陽的女兒》;民俗學者王迅在世界民俗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中國東部蒙古族民間說唱藝術考略》論文;縣民族歌舞團赴加拿大參加世界民族民間藝術節;縣草原文化館填補「烏力格爾琴書教程」空白;中國第一部最完整的「蒙古族婚禮歌」這里整理出書;民族歌手額爾敦烏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團評為「甲級民間歌手」;少兒馬頭琴隊在第二屆亞洲少兒民間藝術節上榮獲表演獎;郭爾羅斯的查瑪舞1955就搬上了舞台。陶特格琦和「大同令」、「騎兵團」;中國的馬頭琴之鄉;吉林省的第一養羊大鎮……草原歌甜舞美,草原酒醇琴悠,草原百花盛開,草原星光燦爛!

賽罕塔拉——美麗的草原。富饒而美麗的草原用深情、沉穩、豁達、淳樸以及那博大、那遠深,展示著草原的美麗與魅力,綠之韻傳揚著凱旋的樂章。飄香的七月,擁抱美麗的草原,聽一聽動人的蒙古長調,聽一聽纏綿的草原情歌,再聽一聽悠揚的馬頭琴曲,就會發覺民族的秘密,感受到歷史的痕跡。我再次用心感受到了——草原珍藏的那份不老的承諾,感受到了——草原的豁達與沉穩,感受到了——草原的從容與灑脫,感受到了——草原的和諧與純凈,感受到了草原的希望與傳承......

面對草原的興旺與廣袤,面對歷史的深刻與厚重,我無語。只能用最簡單而又最真誠的話語說一句:草原真美,草原人更美!此時,我用最大的力氣敲響平安鼓,打破草原的寧靜,但絕不在爭權奪位那歷史的滄浪中掉下眼淚,而是把福瑞與祥和送給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我還要縱情高歌一曲,把歌聲留給草原,把回憶留給自己;在草原我再策馬揚鞭飛奔一回,並隨著草原掠過的清風入醉,醉在飄香的七月......離開草原的一刻,眷戀牽動了心中的失落,草原的熱情與深情使我不忍離去......詩情畫意過後,就讓我們這些草原兒女繼承祖輩們的勇敢頑強、勤勞淳樸還有那善良聰慧,並用成吉思汗留下來的光明之箭,把夢想和希望射向更高、更遠、更久長......

註:塞罕搭拉,蒙語,美麗的草原。

G. 鄂爾多斯和包頭

包頭與鄂爾多斯市兄弟城市。
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大城市,全國特大型城市,全市人口263萬,市區人口190萬,建成區面積250平方公里,也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中國最為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中國最重要的稀土,鋼鐵,冶金,機械製造,軍工 基地。是全國首批和第二批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亦是內蒙古綠化最好的城市和發達程度最高的城市,內蒙古經濟強市和內蒙古最為重要的城市。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西、北、東三面被黃河環繞,屬黃河上中游地區,黃河境內流長728公里。南以長城為界,與山西、陝西接壤,西與寧夏自治區毗鄰,形成秦晉文化與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鄉」。鄂爾多斯市與黃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又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金三角」。鄂爾多斯是蒙古語,漢意為眾多的宮殿。全市轄東勝區、達拉特旗、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烏審旗、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旗1區,總面積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9萬,其中蒙古族16.8萬。

H. 請問:內蒙古包頭這個地方怎麼樣

包頭我去過,包頭可以說是內蒙特大型城市,多年來的內蒙古頭號經濟強城,也是內蒙古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經濟中心,「呼包鄂經濟共同體」的總指揮中心和總調度中心,而且還是連續多年的全國文明城市,中國二線強城,人均GDP內蒙古第一。

包頭這個城市的街道很寬闊,高樓密布,商鋪雲集,交通也很便利,城區的公交站點基本上實現了全覆蓋,包頭地鐵也獲國務院審批,正在加緊建設當中,同時內蒙古最大的民航運輸基地------呼包鄂國際機場也獲國務院審批,機場將建設在包頭市土右旗境內,京包高鐵也修建到了張家口段,呼包鄂城際列車目前已經開通。

經濟方面,鋼鐵、鋁業、稀土、煤炭、電力、軍工製造、重汽生產等產業是包頭的主要經濟支柱,同時,一大批優秀的民企、外企和股份制企業也扎堆出現,比如我們熟悉的北大軟體科技園、稀土高新區製造園、九原區輕工產品生產基地、包鋁企業產業園,青山區裝備製造園,第三服務業也在蓬勃發展,繁華的市區景象確實給人一種國際性都市的感覺,昆都侖區、東河區、青山區是目前的主市區。

飲食文化方面,由於受西口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共同影響,當地特色飲食多種多樣,大家熟悉的小肥羊火鍋連鎖(包頭總部),鐵西排骨館(東河區總部),背頭稍麥(包頭總部)、沙蔥包子、清真焙子、清燉羊肉、莜麵等美食都匯聚於此,二人台是當地的特色戲種。

旅遊方面,國家4A級景區的包頭南海濕地景區很是出名,另外還有受國家文物局保護的呂祖廟,九峰山景區、昆都侖水庫、白銀湖濕地景區、賽罕塔拉草原、希拉穆仁草原、秦長城等。

總體來說,包頭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城市,屬於中國二線城市裡不錯的了,尤其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全面建設呼包鄂三角洲,使其加快成為中國華北第二大經濟示範合作區,輻射中國西北經濟後,包頭的經濟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I. 包頭的社會

主詞條:包頭廣播電視台、包頭日報
包頭市傳媒產業較發達,擁有包頭廣播電視台、包頭日報、包頭晚報、包頭新聞網、等綜合性傳媒平台,內蒙古日報、北方新報等也擁有包頭本地化版本出版。
全市范圍:包頭廣播電視台旗下有包頭電視台(5個頻道)和包頭人民廣播電台(4個頻率)。包頭日報旗下有包頭日報、包頭晚報、家庭周報。內蒙古日報旗下有北方新報包頭版、內蒙古晨報包頭版。
部分地區:市區內部分電視有線網路里播出: BGTV-1包鋼電視1台 、BGTV-2包鋼電視2台 、一機集團電視台、北方重工電視台、鐵路電視台(以上為企業電視台)、九原教育電視台、石拐電視台。企業地區性報紙有包鋼日報、一機日報、北重日報、濱河新區報等 截止2011年,全市共有醫院48個,療養院2個,婦幼保健所10個, 疾控中心10個,衛生監督所12個,急救指揮中心1個,急救分站17個,血站1個,健康教育所2個,醫學信息研究所1個,愛衛指導服務中心1個,社區管理中心1個,新農合管理中心1個,醫療機構葯品和醫用耗材網上集中采購服務管理中心1個。
鄉鎮衛生院72個,其中,中心衛生院25個、一般衛生院47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89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4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44個;村衛生室911個;個體診所858個,22個門診部(12個為個體門診部)。48個醫院中,市屬醫院8個;醫學院附屬醫院2個;軍隊醫院1個;企業醫院及其他部門醫院11個;旗縣區醫院18個;私立醫院8個。
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共19個,其中綜合醫院3個,特色專科醫院3個,專科醫院2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婦幼保健所1個,中心血站1個,健教所1個,120醫療急救指揮中心1個,醫學信息研究所1個,愛衛指導服務中心1個,社區管理中心1個,新農合管理中心1個,醫療機構葯品和醫用耗材網上集中采購服務管理中心1個。
包頭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類別列表三甲醫院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包頭市中心醫院內蒙古包鋼醫院內蒙古一機醫院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醫院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其他醫院包鋁職工醫院二〇二廠職工醫院包頭市第三醫院包頭市第四醫院包頭市蒙醫中醫醫院包頭市第六醫院包頭市腫瘤醫院包頭市第八醫院包頭市扶貧醫院包頭市眼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九一醫院內蒙古紅十字會包頭朝聚眼科醫院包頭雲龍骨科醫院血站包頭市中心血站疾病控制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體檢中心包頭博愛陽光健康中心包頭康泰體檢中心參考資料來源 包頭地區在阿善新石器遺址中就發現了石築祭壇,在陰山岩畫中也有對圖騰的崇拜,從東漢時候起到遼金時代,佛教已經傳入包頭地區。元代的蒙古族汪古部在草原上建立過基督教教堂,元代的色目人有的信仰伊斯蘭教,明代的初期的蒙古族信仰薩滿教,而後改信藏傳佛教。包頭地區有五大宗教派別,他們是佛教(漢、藏)、伊斯蘭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現今包頭市的漢傳佛教與民間信仰融合,信徒散布於包頭市各區縣,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集中於達茂旗百靈廟和市內五當召等處,主要由蒙古族信仰。廟宇主要有五當召、妙法禪寺、美岱召、昆都侖召等。
伊斯蘭教清代由甘肅、山東傳入,主要由回族、維吾爾族信仰,穆斯林較集中,分布於東河區的回民街道和青山區青昆清真寺附近。清真寺主要有清真大寺、青昆清真寺、清真中寺等。
基督教分為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於近代由歐洲傳教士直接傳入,在各族群眾中信仰人數較多,著名教堂有天主教的西門彼得教堂、青山天主教堂等,新教的西門教堂、昆南、昆北教堂等。 主詞條:包頭方言
普通話:與官方語言一致(Modern Standard Chinese),通行於市內的絕大部分地區,主要為建國初京津冀地區移民使用。由於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使用范圍在逐漸擴大。
包頭話:當地人稱「此地話」,屬於晉語大同包頭片,主要流行在市內東河區、九原區及各下屬旗縣,該語言揉合了晉語、部分蒙、滿語。居民主要為清末山西移民後代,是中國保留入聲的最北地區之一。
東北官話:漢語官話東北方言,當地一部分移民使用,主要流行於昆都侖區,建國後援建包鋼時,從工業基礎不錯的東北移民來包很多東北人,主要來源於遼寧。 蒙古語:官方承認的正式語言之一,在全市機關單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間使用人數很少。 小肥羊火鍋: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人做發起人的股份制企業,公司於1999年8月誕生,以小肥羊特色火鍋連鎖為主業。
莜麵:莜麵是內蒙古地區「三件寶」之一。
稍美(音shāo mài,與南方燒麥不同):該食品歷史悠久。選用錫林郭勒草原鮮羊肉做餡,配以大蔥,優質河套麵粉做皮精製而成,上屜蒸熟即可。成品呈石榴狀,可做宴席中的點心,又是民間美餐。德興源稍美以皮薄、餡嫩、味香、形美著稱,在稍美經營中獨占鰲頭。
手扒肉: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鐵鍋燜面:是基於鐵鍋燴菜的基礎上的一道類似農家飯一樣的美食,是西北人民對美食研究製作出的精品。
羊雜碎: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
烤全羊: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製的佳餚。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烤完以後,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包頭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從古至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從而造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頭主要是東河區。從晉陝冀千辛萬苦走西口奔著的目標就是包頭,從包頭到喀爾喀蒙古及恰克圖等其他地方,這里是聚集處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晉商繁榮的搖籃。包頭對晉商的發展,對匯通天下經濟的發展,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對文化交融的發展與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無法磨滅的作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發展的空間。 從而包頭產生了與山西、陝西相關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台、晉商文化,給包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從建國初期到1960年,包頭也出現了一次移民高潮。建國初期,包頭城僅有8萬人口,後來由於國家對地主、富農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農從山西跑過來,成為了包頭人。當時逃到包頭的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東河區的西腦包地區。上世紀50年代,一方面國家為了建設第二個鋼鐵基地——包鋼、內蒙古一機、二機等西部最大的機械製造廠,一大批河北、山東、天津、四川、遼寧等地的軍轉人員被分配到包頭來支援建設,全國各地的所謂「盲流」也來到了包頭,加入到大型企業的建設當中。另一方面,上個世紀50年代末山陝地區連年旱災,一大批飢民也「口裡出口外」,來包頭或靠手藝為生,或打工務農定居下來。到1962年的時候,包頭的人口激增到100多萬人。 最終形成了,東河區老包頭(山西人後裔)居多,青山區河北人居多,昆都侖區東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轉、京劇、評劇等也給包頭帶來深遠影響。中原文化與北邊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晉陝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交融、交錯、交流,形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移民文化、陰山文化。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燦爛的一部分,共同書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輝煌的一篇。 中國游牧文化旅遊節是以游牧之鄉達茂旗為核心,全面展示游牧民族文化和達茂旗本土特色旅遊資源的文化盛事,文化旅遊節融自然、人文、休閑、體驗等多種時尚元素為一體,突出「草原本質生態、游牧特色文化、大眾參與體驗、民生人文關懷」主題。
中國·白雲鄂博國際奇石文化旅遊節,歷時40天,活動涉及5大類30項,包括奇石文化類活動、文藝活動、旅遊活動、經貿活動、體育賽事等。 市樹:雲杉
市花:小麗花
市徽:(詳見「包頭市徽」)

閱讀全文

與包頭草原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