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研究涉及哪些方面
Vital articles level 4 – 10,000 most important articles
② 應該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究
前回已經把文化的概念和內容說過。文化史是敘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麼,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麼,似乎不用再詞費。但我覺得前人對於歷史的觀念有許多錯誤,對
於文化史的范圍尤其不正確,所以還要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一番。
第一史學應用歸納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現代所謂科學,人人都知道是從歸納研究
法產生出來。我們要建設新史學,自然也離不了走這條路,所以我舊著《中國歷史研究
法》極力提倡這一點,最近所講演《歷史統計學》等篇,也是這一路精神。但我們須知
道,這種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簡單說,整理史料要用歸納法,自然毫無疑義。若
說用歸納法就能知道「歷史其物」,這卻太不成問題了。歸納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許多事物相異的屬性剔去,相同的屬性抽出,各歸各類,以規定該事物之內容
及行歷何如。這種方法應用到史學,卻是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現象只是
「一躺過」,自古及今,從沒有同鑄一型的史跡。這又為什麼呢?因為史跡是人類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內容,絕對不會從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家
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跡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
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凈盡了。因此,我想歸納研究法之在史學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進一步。然則把許多「不共相」堆疊起來,怎麼能成為一種有組織的學
問?我們常說歷史是整個的,又作何解呢?你根問到這一點嗎?依我看,什有九要從直
覺得來,不是什麼歸納演繹的問題。這是歷史哲學里頭的最大關鍵,我現在還沒有研究
成熟,等將來再發表意見罷。
第二歷史里頭是否有因果律這條和前條,只是一個問題,應該一貫的解決。原來因
果律是自然科學的命脈,從前只有自然科學得稱為科學,所以治科學離不開因果律,幾
成為天經地義。談學問者,往往以「能否從該門學問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為「該門學
問能否成為科學」之標准。史學向來並沒有被認為科學,於是治史學的人因為想令自己
所愛的學問取得科學資格,便努力要發明史中因果。我就是這里頭的一個人。我去年著
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內中所下歷史定義,便有「求得其因果關系」一語。我近來細讀
立卡兒特著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復研究,已經發覺這句話完全錯了。我前回說過:「宇
宙事物,可中分為自然、文化兩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領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領
土。」(看《什麼是文化》)兩系現象,各有所依,正如鱗潛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羨。歷史為文化現象復寫品,何必把自然科學所用的工具扯來裝自己門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為如此便是自亂法相,必至進退失據。當我著《歷史研究法》時,為這個
問題,著實惱亂我的頭腦。我對於史的因果很懷疑,我又不敢撥棄他,所以那書里頭有
一段說道:
「若欲以因果律絕對的適用於歷史,或竟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則?
歷史為人類心力所造成,而人類心力之動,乃極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數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則其所產生之歷史,自亦與之同一性質。今必強懸此律以馭
歷史,其道將有時而窮,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強應用之,將反失歷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則吾儕竟不談因果可乎?
曰,斷斷不可。……(原著一七六葉。)
我現在回看這篇舊著,覺得有點可笑。既說「以因果律馭歷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說「不談因果斷斷不可」?
我那時候的病根,因為認定因果律是科學萬不容缺的屬性,不敢碰他,所以有這種
矛盾不徹底的見解。當時又因為調和這種見解,所以另外舉出歷史因果律與自然科學因
果律不同的三點(原著一七七至一七九葉)。其實照那三點說來,是否還可以名之為因
果律,已成疑問了。我現在要把前說修正,發表目前所見如下:
因果是什麼?「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於是命甲為乙之因,命乙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則」。(科學上還有所謂「蓋然的法則」,不過
「必然性」稍弱耳,本質仍相同。)
「必然」與「自由」,是兩極端,既必然便沒有自由,既自由便沒有必然。我們既
承認歷史為人類自由意志的創造品,當然不能又認他受因果必然法則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檢查一檢查事實,更易證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們人類里頭產出一位最偉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為什麼那個時候會產生佛陀?試拿這問題考試一切史家,限他說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無論什麼人都要交白卷!這還罷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質
上快樂盡夠享用,原可以不出家,為什麼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後,本來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樂,為什麼他不肯如彼,偏要說四十九年的法?須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後不肯說法,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佛教,我們文化史上便缺短了這一件
大遺產。試問:有什麼必然的因果法則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說法?一點兒也沒有,
只是赤裸裸的憑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創造!須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現象,沒有一件不是如此。欲應用自然科學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費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該撒之北征雅里亞(今法蘭西一帶地),本來為對付內
部綳標一派的陰謀,結果倒成了羅馬統一歐洲之大業的發軔。明成祖派鄭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過想訪拿建文,最多也不過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沖動,然而結果會生出閩粵人
殖民南洋的事業。歷史上無論大大小小都是如此,從沒有一件可以預先算準那「必然之
果」。為什麼呢?因為人類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從這方向創造,說不定一會
又移到那方向創造去;而且一個創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個創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減原素那種頑意來測量歷史上必然之果,
豈不是痴人說夢嗎!
所以歷史現象,最多隻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
互緣怎麼解呢?謂互相為緣。佛典上常說的譬喻,「相待如交蘆」,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斷的聯帶關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這種關系狀態之下,前波後波,
銜接動盪,便成一個廣大淵深的文化史海。我們做史學的人,只要專從這方面看出歷史
的「動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靜」的「共」的因果律來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則全部歷史里頭,竟自連一點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嗎?是又不然。我前回說過,文
化總量中,含有文化種、文化果兩大部門。文化種是創造活力,純屬自由意志的領域,
當然一點也不受因果律束縛;文化果是創造力的結晶,換句話說,是過去的「心能」,
現在變為「環境化」。成了環境化之後,便和自然系事物同類,入到因果律的領域了。
這部分史料,我們盡可以拿因果律駕馭他。
第三歷史現象是否為進化的我對於這個問題,本來毫無疑義,一直都認為是進化的。
現在也並不曾肯拋棄這種主張,但覺得要把內容重新規定一回。
孟子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舊史家之共同的觀念。
我向來最不喜歡聽這句話,(記得二十年前在《新民叢報》里頭有幾篇文章很駁他。)
因為和我所信的進化主義不相容。但近來我也不敢十分堅持了。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
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說現在比「三十王朝」的時候進化嗎?印度呢,能說現在比優波尼沙曇成書、釋迦牟
尼出世的時候進化嗎?說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進化,董仲舒、鄭康成一定比孟、荀進
化,朱熹、陸九淵一定比董、鄭進化,顧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陸進化,無論如何,恐
說不去。說陶潛比屈原進化,杜甫比陶潛進化;但丁比荷馬進化,索士比亞比但丁進化,
擺倫比索士比亞進化;說黑格兒比康德進化,倭鏗、柏格森、羅素比黑格兒進化;這些
話都從那裡說起?又如漢、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較,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
亞歷山大、該撒、拿破崙等輩人物比較,又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所以從這方面找
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
從物質文明方面說嗎,從漁獵到游牧,從游牧到耕稼,從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現代
所有之幾十層高的洋樓,幾萬里長的鐵道,還有什麼無線電、飛行機、潛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夢見。許多人得意極了,說是我們人類大大進化。
雖然,細按下去,對嗎?第一,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於我們有什麼好處?依我看,
現在點電燈、坐火船的人類,所過的日子,比起從前點油燈、坐帆船的人類,實在看不
出有什麼特別舒服處來。第二,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是否得著了過後再不會失掉?中國
「千門萬戶」的未央宮,三個月燒不盡的咸陽城,推想起來,雖然不必象現代的紐約、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別體面處,如今那裡去了呢?羅馬帝國的繁華,雖然我們不能看
見,看發掘出來的建築遺址,只有令現代人嚇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遠的且
不必說,維也納、聖彼得堡戰前的勢派,不過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
可見物質文明這樣東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時間電光石火一般發達,在歷史上原值
不了幾文錢。所以拿這些作進化的證據,我用佛典上一句話批評他:「說為可憐愍者。」
現在講學社請來的杜里舒,前個月在杭州講演,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大概說: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積的非進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創造的進化的。」又說:「夠得上說進化的只有一條『知識
線』。」他的話把文化內容說得太狹了,我不能完全贊成。雖然,我很認他含有幾分真
理。我現在並不肯撤消我多年來歷史的進化的主張,但我要參酌杜氏之說,重新修正進
化的范圍。我以為歷史現象可以確認為進化者有二:
一、人類平等及人類一體的觀念,的確一天比一天認得真切,而且事實上確也著著
向上進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類心能所開拓出來的「文化共業」,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我們積
儲的遺產,的確一天比一天擴大。
只有從這兩點觀察,我們說歷史是進化,其餘只好編在「一治一亂」的循環圈內了。
但只須這兩點站得住,那麼,歷史進化說也盡夠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來同條共貫,可以通用一把鑰匙來解決他。總結一句,歷史為人類
活動所造成,而人類活動有兩種:
一種是屬於自然系者,一種是屬於文化系者。分配到這三個問題,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動)(文化系的活動)
第一題歸納法研究得出歸納法研究不出
第二題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題非進化的性質進化的性質
③ 跨文化研究一般從哪幾個方面
跨文化研究主要兩方面,有對文化差異的研究和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
想要增強跨文化交流意識,首先,應該熟悉自己的文化,可以多看一些與文化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等。
其次,應該熟悉他國的文化,同樣的也可以多看些書籍、紀錄片以及影視作品等,從中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結識一些其他國家的朋友,或者出國旅行、生活一段時間。
④ 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調查某個地方的某種地域文化
去之前你要涉獵這個地區的歷史沿革,方式很多,最簡單的是網路,當然你要想更深入可以瀏覽當地縣志等文獻,先從種種文字記載上去大致了解當地地形、氣候、歷史、民俗、文化等。
一定要按主次去做好調查攻略,什麼地方最先去,什麼地方其次,什麼地方可去可不去,什麼地方完全沒必要去,要不就會向無頭蒼蠅,人肉打卡機。
某一地區的代表性文化並不一定是這個區域的本質文化,有可能是為了設定而設定,所以最深入的就是按照之前所准備的歷史沿革材料去驗證。
因為文化是一個范圍很大的概念,有飲食文化,行為文化,紅白喜事的文化,等等,如果你要是想將所有的文化都研究透,那就等於寫一本書了。
其次,需要你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因為研究某一地域的文化說白了就是通過現實生活的觀察然後進行總結。所以如果你文化功底不深厚,建議不要做這個工作,因為你根本總結不出來什麼東西。
⑤ 中西文化有哪些可研究的方向
文明互補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國內不同文明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文化或文明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很大,許多中外著名學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過。筆者認為,從文化類型來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倫理型與法理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整體性思維型與分析性思維型、家族本位型和個人本位型四方面。
1.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社會,文化類型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國文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主要通過教化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權威和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主張通過建立嚴密的法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各種制度和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
其二,在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個人,不同類型的文化造就不同類型的人。即在培養什麼樣人的方面,中國文化以培養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養,通過壓抑個性、私慾來規范行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有「良心」,都有廉恥感,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孝子良民,把中國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式的傳統中國人。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為惡,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張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中國則相反,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國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間、人倫、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識形態皆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歸宿點。所以,作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國不發達,作為「地之道」的自然科學在中國亦不得開展。
2.內向型與外向型。
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於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時時處處強調穩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強調穩定,祈求平安,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是於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
其二,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不太重視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不愛管他人之事,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為主,主張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和擴張性很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張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以戰爭為常事,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擴張中發展和鞏固自己,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柔性性格,靈活性較強,大多是性格溫良的人,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不愛表現自己,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西方人是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
3.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
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
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中國人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注重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個體和觀察事物,著眼於事物之間的有機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點是不善於或不重視對事物做周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發現社會和自然界中的規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注重的是個體的人,善於從個體上把握整體,長於對某一個體作精密的邏輯分析,能夠透過表層發現內在的規律和原理等,缺點是具有某種片面性。
由於思維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文化屬於技術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科學型文化。而中國古代有輝煌的技術,如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但這些技術都是經驗技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不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來並發明的技術,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發達,大多數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及影響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都是西力『人發現或創立的,西方現代技術都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卜發展而來的。
其二,中國人考慮問題總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國人姓名的寫法,中國象徵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個人的名在後:而西方人表示個人的名在前,象徵家族的姓在後。中國人計時順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寫履歷總是由現在到過去。而中國人則一般是由過去到現在。
其三,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專一,中國人兼容;中國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託: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許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無論它屬於什麼宗教。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點,每個人—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蘭教。
4.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
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家族本位」的中國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相互依賴為特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穩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系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基本大系中,人們相互依賴,並負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報的義務。中國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對父母應持有的種種職責、義務和態度的綜合體,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由於自己集團內的東西和集團外的東西對他來說具有根本不同的意義,並通過人生體驗認識到不同的狀況存在著不同的真理,所以這種類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為中心,強調特殊性,個人對自己的集團和外部集團分別採取不同的標准,從而形成雙重或多重道德准則。
「個人本位」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個人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那會毀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樣認為不能讓人依賴自己,因為這種情況下會招致別人反感。由於沒有基本集團「家庭」和二級集團「宗族」的束縛,所以認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可以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於西方人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傾向於建立一種普遍的准則,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則。
「家族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文化類型,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在家族取向的中國社會,「家族」或親屬意識很強,時時處處首先考慮家族和親屬的利益,而社會和國家的觀念和意識卻十分淡薄:中國人的意識只上升到家族,而沒人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個國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里,並不以家族或宗族作為活動空間,而是以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因而他們十分關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十分關注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各種現象,並努力建立共同的規則,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識。所以,西方社會不僅個人意識很強,作為國家和世界的社會意識也很強。
二、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為什麼說文化或文明的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中西文明的互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異性是互補的基礎。
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文化差異性有利於取長補短,有利於文化創新和發展。首先,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一種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現代西方流行的許多舞蹈、音樂,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樂上創造的。二是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為「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鑒,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窒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異文化交流是互補的途徑。
文化的差異性不僅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沒有差異,就無法進行交流,也沒有必要交流。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多種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世界上很少有純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這樣的文化必然是隔離的,封閉的.原始的,與他族不相往來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具有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劉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或因引進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引起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而引進的。尤其是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環境的阻礙與隔閡所影響.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壘。如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學一旦有新的原理發現,便馬上傳遍世界各地。科學技術一旦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立刻為全世界所接受和採用。
從歷史上看,一個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發達的地區。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中國和西方文明,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透視中國,既看到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所遭遇的險惡困境,又看到了中國文化內含的瑰寶。羅素認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說:「中國在絲毫未受歐洲影響的情況下,完全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中國的藝術、文學、風俗習慣絕不亞於歐洲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指出:「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裡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
羅素認為,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羅素曾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羅素還認為,西方文明必須從中國文明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他嚴厲地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一面,贊賞中國文化蘊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並發揚光大。在他看來,「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並認為,「中國人的思想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就像同他們做生意能使我們的口袋鼓起來一樣」。
三、結語
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整體性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個體性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於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
加強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認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諧相處,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白勺相處之道。文化具有相對性,每一種文化部是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不應脫離歷史和社會環境評價某種文化之優劣。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強勢文化,更要尊重弱勢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願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後於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並行發展。
⑥ 應該研究文化的哪些方面,如何研
前回已經把文化的概念和內容說過。文化史是敘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麼,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麼,似乎不用再詞費。但我覺得前人對於歷史的觀念有許多錯誤,對
於文化史的范圍尤其不正確,所以還要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一番。
第一史學應用歸納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現代所謂科學,人人都知道是從歸納研究
法產生出來。我們要建設新史學,自然也離不了走這條路,所以我舊著《中國歷史研究
法》極力提倡這一點,最近所講演《歷史統計學》等篇,也是這一路精神。但我們須知
道,這種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簡單說,整理史料要用歸納法,自然毫無疑義。若
說用歸納法就能知道「歷史其物」,這卻太不成問題了。歸納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許多事物相異的屬性剔去,相同的屬性抽出,各歸各類,以規定該事物之內容
及行歷何如。這種方法應用到史學,卻是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現象只是
「一躺過」,自古及今,從沒有同鑄一型的史跡。這又為什麼呢?因為史跡是人類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內容,絕對不會從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家
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跡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
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凈盡了。因此,我想歸納研究法之在史學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進一步。然則把許多「不共相」堆疊起來,怎麼能成為一種有組織的學
問?我們常說歷史是整個的,又作何解呢?你根問到這一點嗎?依我看,什有九要從直
覺得來,不是什麼歸納演繹的問題。這是歷史哲學里頭的最大關鍵,我現在還沒有研究
成熟,等將來再發表意見罷。
第二歷史里頭是否有因果律這條和前條,只是一個問題,應該一貫的解決。原來因
果律是自然科學的命脈,從前只有自然科學得稱為科學,所以治科學離不開因果律,幾
成為天經地義。談學問者,往往以「能否從該門學問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為「該門學
問能否成為科學」之標准。史學向來並沒有被認為科學,於是治史學的人因為想令自己
所愛的學問取得科學資格,便努力要發明史中因果。我就是這里頭的一個人。我去年著
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內中所下歷史定義,便有「求得其因果關系」一語。我近來細讀
立卡兒特著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復研究,已經發覺這句話完全錯了。我前回說過:「宇
宙事物,可中分為自然、文化兩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領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領
土。」(看《什麼是文化》)兩系現象,各有所依,正如鱗潛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羨。歷史為文化現象復寫品,何必把自然科學所用的工具扯來裝自己門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為如此便是自亂法相,必至進退失據。當我著《歷史研究法》時,為這個
問題,著實惱亂我的頭腦。我對於史的因果很懷疑,我又不敢撥棄他,所以那書里頭有
一段說道:
「若欲以因果律絕對的適用於歷史,或竟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則?
歷史為人類心力所造成,而人類心力之動,乃極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數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則其所產生之歷史,自亦與之同一性質。今必強懸此律以馭
歷史,其道將有時而窮,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強應用之,將反失歷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則吾儕竟不談因果可乎?
曰,斷斷不可。……(原著一七六葉。)
我現在回看這篇舊著,覺得有點可笑。既說「以因果律馭歷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說「不談因果斷斷不可」?
我那時候的病根,因為認定因果律是科學萬不容缺的屬性,不敢碰他,所以有這種
矛盾不徹底的見解。當時又因為調和這種見解,所以另外舉出歷史因果律與自然科學因
果律不同的三點(原著一七七至一七九葉)。其實照那三點說來,是否還可以名之為因
果律,已成疑問了。我現在要把前說修正,發表目前所見如下:
因果是什麼?「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於是命甲為乙之因,命乙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則」。(科學上還有所謂「蓋然的法則」,不過
「必然性」稍弱耳,本質仍相同。)
「必然」與「自由」,是兩極端,既必然便沒有自由,既自由便沒有必然。我們既
承認歷史為人類自由意志的創造品,當然不能又認他受因果必然法則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檢查一檢查事實,更易證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們人類里頭產出一位最偉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為什麼那個時候會產生佛陀?試拿這問題考試一切史家,限他說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無論什麼人都要交白卷!這還罷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質
上快樂盡夠享用,原可以不出家,為什麼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後,本來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樂,為什麼他不肯如彼,偏要說四十九年的法?須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後不肯說法,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佛教,我們文化史上便缺短了這一件
大遺產。試問:有什麼必然的因果法則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說法?一點兒也沒有,
只是赤裸裸的憑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創造!須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現象,沒有一件不是如此。欲應用自然科學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費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該撒之北征雅里亞(今法蘭西一帶地),本來為對付內
部綳標一派的陰謀,結果倒成了羅馬統一歐洲之大業的發軔。明成祖派鄭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過想訪拿建文,最多也不過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沖動,然而結果會生出閩粵人
殖民南洋的事業。歷史上無論大大小小都是如此,從沒有一件可以預先算準那「必然之
果」。為什麼呢?因為人類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從這方向創造,說不定一會
又移到那方向創造去;而且一個創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個創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減原素那種頑意來測量歷史上必然之果,
豈不是痴人說夢嗎!
所以歷史現象,最多隻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
互緣怎麼解呢?謂互相為緣。佛典上常說的譬喻,「相待如交蘆」,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斷的聯帶關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這種關系狀態之下,前波後波,
銜接動盪,便成一個廣大淵深的文化史海。我們做史學的人,只要專從這方面看出歷史
的「動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靜」的「共」的因果律來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則全部歷史里頭,竟自連一點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嗎?是又不然。我前回說過,文
化總量中,含有文化種、文化果兩大部門。文化種是創造活力,純屬自由意志的領域,
當然一點也不受因果律束縛;文化果是創造力的結晶,換句話說,是過去的「心能」,
現在變為「環境化」。成了環境化之後,便和自然系事物同類,入到因果律的領域了。
這部分史料,我們盡可以拿因果律駕馭他。
第三歷史現象是否為進化的我對於這個問題,本來毫無疑義,一直都認為是進化的。
現在也並不曾肯拋棄這種主張,但覺得要把內容重新規定一回。
孟子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舊史家之共同的觀念。
我向來最不喜歡聽這句話,(記得二十年前在《新民叢報》里頭有幾篇文章很駁他。)
因為和我所信的進化主義不相容。但近來我也不敢十分堅持了。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
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說現在比「三十王朝」的時候進化嗎?印度呢,能說現在比優波尼沙曇成書、釋迦牟
尼出世的時候進化嗎?說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進化,董仲舒、鄭康成一定比孟、荀進
化,朱熹、陸九淵一定比董、鄭進化,顧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陸進化,無論如何,恐
說不去。說陶潛比屈原進化,杜甫比陶潛進化;但丁比荷馬進化,索士比亞比但丁進化,
擺倫比索士比亞進化;說黑格兒比康德進化,倭鏗、柏格森、羅素比黑格兒進化;這些
話都從那裡說起?又如漢、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較,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
亞歷山大、該撒、拿破崙等輩人物比較,又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所以從這方面找
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
從物質文明方面說嗎,從漁獵到游牧,從游牧到耕稼,從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現代
所有之幾十層高的洋樓,幾萬里長的鐵道,還有什麼無線電、飛行機、潛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夢見。許多人得意極了,說是我們人類大大進化。
雖然,細按下去,對嗎?第一,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於我們有什麼好處?依我看,
現在點電燈、坐火船的人類,所過的日子,比起從前點油燈、坐帆船的人類,實在看不
出有什麼特別舒服處來。第二,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是否得著了過後再不會失掉?中國
「千門萬戶」的未央宮,三個月燒不盡的咸陽城,推想起來,雖然不必象現代的紐約、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別體面處,如今那裡去了呢?羅馬帝國的繁華,雖然我們不能看
見,看發掘出來的建築遺址,只有令現代人嚇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遠的且
不必說,維也納、聖彼得堡戰前的勢派,不過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
可見物質文明這樣東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時間電光石火一般發達,在歷史上原值
不了幾文錢。所以拿這些作進化的證據,我用佛典上一句話批評他:「說為可憐愍者。」
現在講學社請來的杜里舒,前個月在杭州講演,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大概說: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積的非進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創造的進化的。」又說:「夠得上說進化的只有一條『知識
線』。」他的話把文化內容說得太狹了,我不能完全贊成。雖然,我很認他含有幾分真
理。我現在並不肯撤消我多年來歷史的進化的主張,但我要參酌杜氏之說,重新修正進
化的范圍。我以為歷史現象可以確認為進化者有二:
一、人類平等及人類一體的觀念,的確一天比一天認得真切,而且事實上確也著著
向上進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類心能所開拓出來的「文化共業」,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我們積
儲的遺產,的確一天比一天擴大。
只有從這兩點觀察,我們說歷史是進化,其餘只好編在「一治一亂」的循環圈內了。
但只須這兩點站得住,那麼,歷史進化說也盡夠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來同條共貫,可以通用一把鑰匙來解決他。總結一句,歷史為人類
活動所造成,而人類活動有兩種:
一種是屬於自然系者,一種是屬於文化系者。分配到這三個問題,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動)(文化系的活動)
第一題歸納法研究得出歸納法研究不出
第二題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題非進化的性質進化的性質
⑦ 文化研究的產生和文化定義的界定;2.文化的研究現狀;3.應該研究文化的哪些方
文化定義的界定:人類文化源於對自然的超越和創新,對於組織來說是一種主觀能動的創新循環,表現在組織日常管理表現出的「道、術、器、法、勢」上,類似於組織管理的PDCA循環,推動著組織文化的進步發展。我們可以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道、術、器、法、勢」,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各領域長期積累的「道、術、器、法、勢」。因此說,這五個字是組織能動創新的管理循環,是言簡意賅的文化定義。可以用它替代「文化」二字解釋所有的相關問題。文化的現狀非常不樂觀,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原始思想模糊不清,它就像上衣的第一粒扣子,一旦扣錯了後面的都會跟著扣錯,這就是為什麼文化理論越來越發散,對錯也沒有文化標准評價,就是沒有人研究這個原始的思想核心。其實定義是文化研究必須跨越的一道坎。我們不能一直跟在西方人的後面,應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在文化原始理論方面要能夠超越創新,只有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文化的研究和發展才能走上正軌。
⑧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有哪些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
1、典籍:讀傳統文化的文章典籍,以及研究保存的古代遺留的圖畫、器物等一切遺存。
2、調查訪問:從身邊可以接觸的人身上感受,有意識向長輩賢達專家請教或專程拜訪。
3、田野考察:探尋考察岩畫、先民遺址、古代文化遺存考古等。
4、民風民俗:這是活動著的華夏傳統文化,了解其來源、演變、內容、意義等。
5、論壇等討論交流:國內傳統文化的社會團體、論壇、講座很多,通過這些激發自己的研究。
供參考。
祝好!
⑨ 我們要研究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
企業的願景、文化理念
-
企業文化在經營活動中的影響力,如:如何決策(文化如何影響決策)
-
員工的凝聚力和精神面貌
-
企業文化培訓
-
員工滿意度(調查)
-
員工的流失率,
等
⑩ 飲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主要研究:
一、飲食文化的內涵及現階段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現狀。
二、文化人類學與飲食文化研究的關系。
三、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品質與飲食文化研究的特點。
四、用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飲食文化可豐富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