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向基層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縣(區)級以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在全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龐大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如果沒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實現,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就失去支撐,文化可持續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恢宏目標也就無法達成。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諸方面內容。它是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部門的主要責任和義務。目前,一些地方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財政投入偏低、歷史欠賬較多、管理職能交叉、公共服務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上述這些問題,都是制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以最終實現的主要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部門就要發揮主導作用,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筆者以為,至少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才能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可靠、有效的實現路徑:
一是要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財政保障。政府部門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唯一責任人,要優先考慮建立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機制,認真落實上級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指標規定,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說得多、做得少、投入小;裝門面、輕基礎、重活動」等不良狀況。要切實花一番大氣力,建設和完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性設施,如圖書館、文化館、民俗(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場所、公益性體育健身場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建設等等,從而優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和平台,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位。同時,還要採取扎實有效的配套措施,確保公共財政在全面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對公眾免費開放上,不但要有所作為,而且要有大作為,從而保障公民文化生活權利得到實現。
二是要開辟公共文化服務集成供給渠道。目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涉及文化、教育、體育、廣電、旅遊、新聞出版等多個部門。一些地方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在生產和供給上,還存在多個渠道交叉、相互重疊的情況。公共文化服務多頭、分散、重復供給的現狀,不僅增加管理和運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有悖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原則。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建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統一供給機制,出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遠景規劃,開辟一條公共文化服務集成供給渠道,有針對、按步驟、分階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效率,有效地消除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實現基層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一體化。
三是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浩大繁雜的工程,政府部門不可能、也沒能力事無巨細地大包大攬。政府部門的角色定位是「主導」而不是「主體」。政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不能唱「獨角戲」,要善於藉助「外力」。因此,除了必須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外,政府部門還要出台相關政策,大力倡導社會力量贊助和支持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要靈活運用政策引導、財稅杠桿、輿論導向、表彰獎勵、典型示範等有效手段,挖掘和調配社會潛在資源,引導和動員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廣泛地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四是要引進和培養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最重要的智力支撐力量。缺少人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能發揮體系應有的功效,更不可能達到完善的目標。完善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至少需要三類文化人才:一是本土人才,如鎮(街道)、社區的文藝(體育)愛好者;二是高端人才,如知名作家、書畫家、藝術家、主持人等;三是優秀的文化經營和管理人才。首先要重點培養本土文化人才,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使之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其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高端人才和優秀的文化經營和管理人才,創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使各類文化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住、出成果」;再次要建立文化人才庫,力爭打造一支素質優良、專業齊全、特色明顯、梯度合理的文化人才隊伍,從而增強、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五是要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目前,公共文化供給方式大多是單向性的。一些地方將「送電影」、「送戲」、「送圖書」、「送器材」下鄉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方式。很多時候,這種方式不僅預期效果不佳,而且可持續性較差,其弊端顯而易見。要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必須改變單向供給方式,建立「供需互動」的雙向供給機制。也就是說,要著力從「送」文化向「種」文化的方式轉變,搭建各類展示「種文化」成果的平台,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提高農村文化自我發展能力。要讓基層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他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既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文化產品的享受者,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B. 文化服務是什麼它 包括哪些內容
文化,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問題。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並強調,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范圍為:
1、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C.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如何提高文化競爭力,為什麼要提高文化競爭力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1、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是實現建設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是各級政府必須認真履行的基本職責。必須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
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2、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提高傳播能力。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
4、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時代,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
5、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繁榮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隊伍。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大廈,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大師和大家來支撐;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來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要有一批領軍人物來領銜。
(3)提高基本文化服務的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策略:
一、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
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三、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
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
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
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D. 文化強國的三要素是什麼
文化強國的三要素是強基、鑄魂、壯隊伍。
文化強國,對於每一個中國企業和個人來說,都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它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國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強國戰略,從大的層面講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
(4)提高基本文化服務的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強國為文化要素市場建設指明方向,打通資源屬性與資產屬性的界限,在文化權益的問題上明晰管理,加快完善版權法律政府體系、提高版權執法監管能力等問題也將有望被重申和提及。
打造精品文化品牌,而鼓勵文化內容生產方面,強調文化創意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樹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市場號召力的知名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和企業品牌。
E. 如何提高個人文化素養
1、培養一定的審美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我國的十幾年應試教育在這方面確實有一定的缺失。學校生涯的那幾年,最常見的,莫過於音樂美術課變成語文數學英語,原本就寥寥無幾的熏陶機會直接消失殆盡。
2、學一門樂器,音樂真是這個世上最神奇的東西。即便來自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言,卻可以從同一段旋律中得到同樣的感受,這種強烈的心靈感受沒有國界限制。而且,培養一門樂器作為愛好,當你一個人寂寞的時候,也可以自娛自樂。
3、影視欣賞,是的沒有錯,大致指的就是電影,還有紀錄片。但我所說的電影,並不是指那些爆米花的家庭倫理或者忙於墮胎的校園戀愛,也不是說那類題材不好。只是更多情況下,那些電影你看過後,根本想不起到底講的什麼,記不清主人公的名字,對文化修養的提高基本沒什麼幫助。
4、多讀書。讀書這種事情呢,真的是需要一個氛圍的,因為人是最容易受氣氛感染的生物。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一個安靜閱讀環境,周邊只有書頁翻動的沙沙聲,想必你也是不好意思繼續玩手機的。而且,這種環境下,人的注意力相對集中,你會自然而然開始思考。
F.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材料一中我省是怎樣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