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4 03:51:57

⑴ 什麼是民俗風情寧波有那些特有的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指的是當地的一些習俗等特色。
寧波的民風民俗:

奉化溪口旅遊區
奉化溪口是全國AAAAA級旅遊區。以蔣中正(蔣介石)原籍為背景,以雪竇山和雪竇寺最為著名,還有蔣中正原住址及鎮上古香古色的文化,包含了武嶺門、武嶺學校、文昌閣(奎閣凌霄)、小洋房、蔣氏故居 (豐鎬房)、玉泰鹽鋪、摩訶殿、蔣母墓道、御書亭、錦鏡池、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千丈岩、雪竇寺、將軍楠、中旅社原址、三隱潭、徐鳧岩、亭下湖。
人文古跡
除去聞名兩岸三地的蔣介石,寧波也擁有眾多文化古跡。 位於餘姚的河姆渡遺址發掘於1973年,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發現的稻米殘物和上百件骨耜將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到7000年前,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 保國寺位於靈山山腹中,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聞名。現存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整個大殿的全部結構皆用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枚鐵釘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還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 易看到,故被稱為「無梁殿」,除建築風格獨特外,還有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灰塵不上樑之奇。 天一閣藏書樓名出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一說,寓意以水制火,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撰《四庫全書》。由於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獻藏書眾多,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款式,興造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自此名聞全國。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戰亂,樓中藏書逐漸散佚。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眾多本地藏書家的響應下,天一閣的珍本、善本數量得到了恢復,目前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此外,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鎮海口海防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梁弄抗日根據地、慈城、前童古鎮、梁祝文化公園等也是寧波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
自然風光
寧波的自然風光也別具特色。西靠四明山,東臨東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寧波獨特的自然風光。 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這首詩就是史浩寫的游東錢湖。東錢湖位於寧波市東側,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內陸天然淡水湖。群山環抱,秀峰崢嶸,千姿百態;四周有七十二條溪匯流於湖 ,縱橫貫注,素有「西子風光,太湖氣魄」之稱。擁有陶公釣磯、余相書樓、霞嶼鎖嵐、二靈夕照、蘆汀宿雁、白石仙枰、百步聳翠、上林曉鍾、雙虹落彩等「錢湖十景」。 月湖,位於寧波西南,開鑿於唐貞觀年間,是寧波市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該湖呈狹長形,面積約0.2平 寧波博物館
方公里。宋元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台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現為寧波市區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杭州灣濕地是中國八大鹹水濕地之一,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附近,地理位置顯要。濕地既包括廣闊的灘塗,也包括大片的蘆葦盪與荒草地,以良好的環境、豐富的食物,每年吸引了大量候鳥的光臨,成為鳥類遷徙必經的中轉站;同時,還有不少珍稀鳥類來這里繁殖、越冬。 此外,松蘭山、九峰山、九龍湖、五龍潭、南溪溫泉、野鶴湫旅遊風景區、浙東大峽谷等也是寧波有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隨著寧波經濟的崛起,諸如天一廣場、老外灘、城隍廟步行街、開明服飾特色街、鳳凰山主題樂園等現代商業旅遊項目和寧波博物館、寧波城市展覽館、寧波美術館、寧波服裝博物館等現代文化旅遊項目也日益受到歡迎。
編輯本段文化與風俗
寧波地處浙東,深厚的文化傳統使得寧波不但擁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時兼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本土戲劇形式。東面東海,豐富的漁業資源造就了寧波菜別樣的風味。此外,寧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別有特色。
哲學和文化流派
四明學派:也稱「四明陸學」。南宋淳熙年間,有「淳熙四先生」之稱的明州學者楊簡、袁燮、沈煥等人以研究、師承陸九淵的以"心"為構成宇宙萬物來源的"心""理"合一的"心學"為主,兼綜朱子理學諸學學說而形成的學派。 姚江學派:亦稱陽明學派。其創始人為明代哲學家、餘姚人王守仁(別號陽明),因餘姚有姚江流經,故名。王守仁繼承和發揚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思想,集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大成,史稱「王學」。其主要繼承人有徐愛、錢德洪、沈國模、史孝咸等。 浙東學派:也稱浙江史學派,其創始人為明清之際啟蒙主義思想家、餘姚人黃宗羲。黃宗羲在政治上公開揭露和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指斥其為「使天下不得安寧」的罪惡之源,主張民權。經濟上提出「工商皆本」,學術提倡「經世致用」。除哲學、史學外,對天文、地理、數學、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代表人物有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
地方戲曲曲藝
甬劇: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一帶。最初的演唱者為鄉村的農民、工匠等手工業者,在廟會祭神、喜慶堂會時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和民間生活故事,無表演動作,無樂器伴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受「蘇灘」影響,開始有簡單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後,出現營業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緒十六年(1890)數名藝人到寧波演出走紅,"串客"改稱為"寧波灘簧"。曾一度改稱為"四明文戲"、"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為甬劇。甬劇擅演清裝戲、近代戲、現代戲,表演細膩,語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內容適應市民的思想情趣,鄉土氣息濃郁。 姚劇:起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主要流行於餘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由當地的農民、手工業者閑季組班演出,有「燈班」、「燈戲」、「串客」、「花鼓」、「鸚哥班」等稱呼。光緒年間(1875~1908),部分藝人赴滬演出,受蘇南等地劇種的影響,定名為「餘姚灘簧」,其主要特點是表演朴實、粗獷、自然,動作來自生活,節奏輕快有力,對白用生活語言,雜以插科打諢。1953年,部分藝人組成「餘姚灘簧小組」,1956年發展為劇團,正式定名為「姚劇」。 寧海平調:寧海縣地方劇種。始於明末清初。主要流傳於寧海、象山、三門、天台、奉化一帶。其唱腔特點、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眾幫,對白以寧海書面官話為主,吐詞文雅。原均為男演員,50年代後始有男女合演。劇目有近百之多,內容以反對封建禮教、除暴安良為主。 四明南詞:也稱四明文書,屬彈詞類。主要流行於浙東地區,是由民間小調發展而來,清道光年間進入鼎盛時期。一般以堂會形式進行演唱,彈唱時,多為三人一檔,常用樂器以三弦、揚琴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詞有詞調、賦調、正賦、平湖、緊平湖等五種,俗稱「五柱頭」。 寧波走書: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台州一帶。最早產生於佃工在農作時的一唱一和中,曲調和樂器十分簡單。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後來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樂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
方言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甬江小片,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藉助於《廣韻》《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人員一般不可能讀出和讀准。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寧波方言,會發現它的三音節、四音節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的短語和諺語(話頭),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此外,寧波話中的象聲疊韻詞、固定搭配、倒置、擬聲等語言特點和眾多極具鄉土特色的民諺也給寧波話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意趣。 自「五口通商」開埠,西方文化東漸,舶來品也日益進入市民生活視野。舊時稱西方為西洋,故有許多名詞冠以「洋」前綴,成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
民俗
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俗。 八月十六中秋節:全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一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說南宋時宰相、鄞縣(現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鈞的有詩「峰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神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昌月餅見強,別具風味。 大頭和尚舞:在寧波市郊、鄞州廣為流傳,昔日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舞蹈「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其表演是將紙制大頭和尚變形面具套在頭上,由兩個分帖子的人領路挨家戶分帖,口講吉利話,待戶主出錢後,便將賀年帖貼在門上,然後再表演舞蹈,動作機械、詼諧、滑稽,鑼鼓節奏別具一格,充滿歡樂氣氛。 龍舞:寧波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之一。寧波鄉村許多地方辟有龍潭,農民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風俗,常見於迎神賽會及各種廟會。寧波龍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綉花龍、雙龍盤柱、打結龍、斷尾巴龍、小人龍、草龍等,一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常於春節、元宵節和慶祝集會組隊表演,奉化條宅村龍舞曾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獅舞:在寧波市寧海縣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班,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獅子在中間狂舞、嬉打、咬打、搶燈,四周皆圍觀群眾。 賽龍舟:為水鄉的民間習俗。寧波的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舊時寧波城區賽龍舟主要在塘河中舉行,鄞縣的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龍(船)首高昂,劃船人服裝與舟同色,一人立於舟前敲鑼指揮,一聲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烈,先到終點者為勝。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一書。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台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台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寧波西鄉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國有梁祝的墳墓9處,「讀書處」5處,但梁山伯廟僅寧波一處。
飲食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海鮮名聞內外,向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別具特色,輕形式,重實味,鮮咸相兼,美味可口,寧波人昵稱「下飯」。烹飪製作大都採取蒸、燴,特別講究火候、刀功,極注重色、香、味。寧波十大名菜為冰糖甲魚、剔骨鍋燒河鰻、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荷葉粉蒸肉、黃魚海參羹、彩熘全黃魚、炒鱔背。尤以冰糖甲魚、鍋燒河鰻為寧波傳統名菜之最。 此外,各種飯後點心也別具風味。較有名的是寧波十大名點:豬油湯團、龍鳳金團、水晶油包、豆沙八寶飯、豬油洋酥塊、三絲宴面、鮮肉小籠包子、燒賣、鮮肉餛飩、酒釀圓子。其中,尤以寧波豬油湯團為全國聞名。 此外,象山海鮮、奉化芋艿頭、餘姚年糕、尚田草莓、餘姚楊梅、三北豆酥糖、寧波草席、河姆渡茭白也小有名氣。 冰糖甲魚:寧波十大名菜之首,吃來軟糯潤口、香甜酸咸,風味獨特。此菜是一種滋補品,甲魚與冰糖同燉,具有滋陰、調中、補虛、益氣、祛熱等功能。 邱隘鹹菜:寧波特產。盛產於鄞州東鄉邱隘鎮,用雪裡蕻菜腌制。雪裡蕻菜冬種春收,腌制依據放鹽多少來錯開上市季節。邱隘鹹菜色澤黃亮,有香、嫩、鮮、微酸特點,能生津開胃,可炒、煮、烤、燉、蒸、生拌、配菜餚、做湯料、做餡子。做配料可解魚腥,除油膩,"鹹菜黃魚"為寧波名菜,俗話"三天不吃鹹菜(齏)湯,兩腿感到酸汪汪"。邱隘鹹菜已有近百年歷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裝食品廠改進鹹菜生產衛生設備與保鮮貯存,使其暢銷國內外。 寧波湯團
豬油湯團:寧波人過春節,有吃豬油湯團習俗,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吃湯團,湯團圓圓,象徵團圓。寧波湯團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餡,油燙香甜,自成特色。寧波市區開設有「缸鴨狗」湯團店,近年來還出口冰凍寧波豬油湯團到港澳台及歐美各地。 溪口千層餅:寧波特產。製作配料嚴格,選白凈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麥麵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溫度要適中,酥而不焦,每餅27層。鬆脆異常,咸中帶甜,滿齒清香。 餘姚楊梅:寧波特產。肉質細軟,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瑪瑙。有白種、粉紅種、紅種、烏種四大類,以烏種的荸薺種為最佳,因其成熟時呈紫黑色,似荸薺而名之。楊梅時節較短,初夏紅種的早大種先熟,白種水晶楊梅最遲上市,俗稱「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楊梅形狀可愛,汁液鮮潔可口,味甜如蜜,作為時鮮水果,品種繁多。加工後有蜜餞楊梅干、楊梅飲料、 楊梅醬、糖水楊梅等,楊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楊梅燒酒是消暑佳品。餘姚楊梅為國家農業部「七五」期間投資建設的"名、特、優、稀"商品基地之一,慈溪也是楊梅重要產地。 浙貝母:寧波特產。是貝母的一種,因產於浙江,故名「浙貝」,又稱大貝。原產象山,是寧波市鄞州區著名經濟特產和貴重中葯材,亦稱"象貝",為「浙八味」之一。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傷寒煩熱、咳嗽上氣,安五臟,利骨髓,消炎、潤心肺,兼有消炎退腫,治痔癰節腫毒等功效。鄞州樟村一帶盛產,下半年種下,次年5月收獲,鄞州鄞江鎮產量佔全浙江省的70%,被稱為「浙貝之鄉」。
傳統工藝
骨木嵌鑲:傳統工藝。其歷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明代骨木嵌鑲主要用於傢具的雕飾。清乾隆年間,寧波的骨木嵌鑲工藝以其特有的地方風格和精緻的技藝名聞遐邇,被列為「貢品」。在製作方法上分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採用象牙、黃楊木、竹黃、臘石等作為圖面紋飾的原料,鋸成形後,嵌在木坯上。平嵌採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圖面紋飾平嵌入木坯後用刻刀勾線而成。嵌鑲的構圖有「丹青圖」和「古體」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間的風俗畫,後者形同漢畫,其內容以表示吉祥、長壽、富貴為主題,以人物、山水、花鳥為題材,產品有床、幾、椅、廚等。 朱金木雕:傳統工藝。又稱漆金木雕。在明清時期,工藝製作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製品的基礎上以硃砂色為底,貼金飾彩而成,顯得金碧輝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銀杏等優質木材為原料,運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根據不同對象雕刻而成,題材多取於戲劇故事,造型古樸生動,刀法深厚。有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較粗獷。朱金木雕主要用於寺、廟、祠堂等建築及木床、花轎等大型傢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傳統工藝。寧波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稱始於商周。其做法是將金箔研成粉狀,與大漆調合後或塗或填。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傳統的製作方法有紋飾在透明的漆膜裡面的沉花,紋飾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鑲嵌等手法使紋飾出於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類,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有描金、貼金、堆金、追金、開金、平金等手法,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金銀彩綉:又稱"仿古彩",為傳統寧綉中的精品。寧綉與湘綉、蘇綉、京綉、粵綉、蜀綉被譽為中國六大名綉。金銀彩綉採用各色真絲織品為原料,在彩綉、平綉圖案周圍盤綉以金線和銀線而成。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底色以深色為主,主要有深紅、深藍、墨綠、黛色、鐵銹紅、咖啡色等,製作工藝可分為網綉、包金綉、墊金綉三大類。題材有龍鳳、花卉、佳禽等。主要用於綉衣、靠墊、檯布、床罩、軟包等生活用品。 寧波草席:古稱明席(寧波古為明州),也稱甬席(寧波簡稱甬),俗稱"滑子"、"席子"。以盛產於寧波西鄉黃古林一帶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綠麻作經線編織而成。寧波草席質地精密,厚實挺括,剛勁有彈性,柔軟光滑,能散熱降溫,收藏方便,經久耐用,鋪墊、打包、掛門窗均可使用。 寧波草帽:寧波市西郊和慈溪、鄞州、餘姚農村不少婦女善編草帽,常作為家庭副業。以草編之鄉慈溪長河鄉編織的金絲草帽最優,輕若雲,亮似雪,美觀實用,經漂白染色、綉畫、裝飾,可與時裝配套,既是遮陽實用品,又是裝飾性工藝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絲、麥稈、維特克、咸草、席草、龍須草、黃草、雞冠草、紙草、黃花菜葉、勒菲草等10餘種,年總產2000餘萬頂,除席草帽500餘萬頂內銷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國外根據流行服裝設計帽型,配裝飾後投入市場。 寧波竹編:寧波是竹編之鄉,四明山盛產毛竹,歷史上就用竹編制各種簡朴實用的籃、籮、簟、筐、籠等。明、清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食籃皆竹編,現鄞州、奉化、餘姚有數十家鄉村辦竹編廠,工人善用篾絲、篾片,巧妙地編製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製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花盆套、花瓶、廢紙簍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暢銷海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寧波市的「寧波金銀彩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8。

⑵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27/content_1169344.htm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7/content_4660197.htm
具體名單(很長,LZ自己去看吧):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
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
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
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
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83 Ⅵ-1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
284 Ⅵ-2 聊城雜技 山東省聊城市
285 Ⅵ-3 天橋中幡 北京市
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
287 Ⅵ-5 維吾爾族達瓦孜 新疆維吾爾自
治區
288 Ⅵ-6 寧德霍童線獅 福建省寧德市
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
290 Ⅵ-8 武當武術 湖北省十堰市
291 Ⅵ-9 回族重刀武術 天津市
292 Ⅵ-10 滄州武術 河北省滄州市
293 Ⅵ-11 太極拳(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河北省永年縣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
295 Ⅵ-13 沙河藤牌陣 河北省沙河市
296 Ⅵ-14 朝鮮族跳板、鞦韆 吉林省延
邊朝鮮族自治州
297 Ⅵ-15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內
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內蒙古自治區
299 Ⅵ-17 蹴鞠 山東省淄博市

......

⑶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寧波朱金漆木雕、梁祝傳說、寧海平調、奉化布龍等

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黑龍江 上 海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雲 南 西 藏 陝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門 台 灣 類 別: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 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葯 民 俗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項目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⑸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518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發出通知,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知說,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現予公布。

通知指出,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蘇省宜興市、山東省濟寧市、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

10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⑹ 你知道寧波市有什麼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嗎

浙江位於我國華東地區,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面積雖小,但是“烏鴉雖小確是五臟俱全”,其綜合實力不容小覷,在我國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在前進的道路中發展,城市也是一樣,浙江各城市的發展,可能會致使省會的遷移。如果浙江遷移省會,那些城市最可能擔當重任呢?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因此這樣看來,如果浙江遷移省會,無論是寧波或溫州都是非常有實力的。不過,小編在這里想說的是,萬事萬物都有陰晴圓缺,每個城市都有其歷史發展特點和局限,正確選擇省會確實重要,但最終的目的應當是所有的城市能夠一同前進,促進發展!

⑺ 寧波的文化是什麼

以王陽明、黃宗羲為代表的浙東學術文化,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建於北宋的江南第一樓保國寺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以始建於漢晉的上林湖越窯遺址為代表的青瓷文化,是寧波獨特的文化。

另外,還有以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他山堰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及以著名商幫「寧波幫」為代表的儒商文化,還有豐富的宗教文化、海防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等等,構成了內容極為豐富又極具個性的寧波地域文化。

(7)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擴展閱讀:

寧波的浙東文化。

寧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以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萬斯同、全祖望等學術大師為代表的明清浙東學術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浙東學術文化及其所具有的原創性思維、經世致用、博納兼容、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是學術大師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萬斯同、全祖望等文化巨匠的思想成果,在明清時期曾對寧波的社會發展起過巨大促進作用,在近現代特別是當代對寧波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發揮了難以估量的積極影響。

閱讀全文

與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6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1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