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教】什麼是「雞湯」什麼是「心靈雞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心靈雞湯」,卻也有很多人討厭「心靈
文化人寫的一大堆又長又繞的教育人的文章,當初確有人喜歡過,現在基本成了人們最討厭的東西。
② 什麼叫雞湯為什麼有些人把那些勵志、奮發圖強的文章叫做雞湯
之所以把勵志的文章稱為「雞湯」,是因為他營養豐富,能夠幫助成長。勵志的文字總是積極向上,他可以刺激我們的鬥志,讓我們做個迎難而上的人。
「雞湯」,在那個文化匱乏的年代,確實激勵著許多人,那時候寫「雞湯」的人是讓人仰望的,我們都羨慕他有知識有閱歷,也確實很多寫「雞湯」的人寫的都是自己的感悟,他們把自己的成功,自己的經歷分享出來,與人共鳴,助人成功。
現在,成功的人多了,有文化的人也多了,「雞湯」自然也多了,什麼東西一泛濫就變的不可貴,以前「雞湯」是積極的代名詞,現在「雞湯」儼然成了笑話。「雞湯」已經多到人們消化不了的地步。於是,大家就開始吐槽「雞湯」,誰喜歡「雞湯」反而會讓人恥笑。
所以,從前的「雞湯」叫「雞湯」,現在的「雞湯」只能叫「雞肋」。
③ 如何看待「心靈雞湯就是用文化來武裝自己」的觀點
心靈雞湯這種所謂的文化,其實無非就是一種誘惑人的靶子罷了,他只不過是一個空殼的含義根本就不會給你帶來實質性的幫助,他不能讓你奮力去追尋你想要的東西,它只會讓你止步不前,再自我陶醉的過程中,浪費青春。
④ 心靈雞湯有文學意義嗎
「男人幹家務不需要太多理由,更不是彌補自己某種短板的形式。他干,只是因為這是他的家,是需要他經營一生的事業。」
沒錯,這就是所謂的「心靈雞湯」。來自剛剛去世的「最牛小伙」程浩。在知乎上,程浩寫下了大量類似的文字,引起廣泛共鳴。
心靈雞湯的流行,已經頗有些年頭了,早的不說,70後、80後、90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喝過不少。《讀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來,用到作文里,那可是得分的亮點。上世紀80年代,在長期精神生活極度匱乏之後,中國迎來了一個類似「文藝復興」的時期,大眾閱讀興起,群眾對一些通俗易懂、溫暖人心、能夠勵志,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讀物求之若渴,於是《讀者》應運而生,並長盛不衰,堪稱「雞湯界」的泰山北斗。「雞湯」流行三十年,至今已有反思之必要。
三十年「雞湯」史
稱文字為「雞湯」,是指其有「營養」,富有「哲理」、「智慧」,可以滋補心靈,幫你看清人生本質,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熱衷於 「心靈雞湯」 的,往往並不是真心喜歡這些文字的美,而是抱著一種功利的心態去讀,學了要拿來用,要在實際生活中見效果的。
讀心靈雞湯要解答人生困惑,而人在青少年時期,初嘗大千世界,生活經驗又嚴重不足,生存的意義、死亡、愛情、友誼、性等永恆的難題,擺在未經世事的少年面前,不免茫然失措,躁動不安。所以,人在這個階段最熱衷於心靈雞湯,最需要「青年導師」。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心智不成熟的時候,也特別需要心靈雞湯的溫暖與鼓勵。80年代,陝北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風靡一時,這部作品形式上雖然與後來的雞湯文字不同,但在當時卻發揮了雞湯的作用。它敘事宏大,試圖闡述一個時代的變遷,其高度的理想主義現在看來更是達到了離奇的程度。一個貧苦的陝北農家,長子成為腰纏萬貫的老闆,次子跳出農門被高官女兒倒追,女兒考入名校欲實現科技興國夢。這本書正契合了80年代改革伊始、萬象更新、勤勞致富、改變命運的樂觀主義的時代精神,雖然其文學價值經常被詬病,卻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愛,因為它更是雞湯,而不是文學。
80年代末,高亢的理想主義遭受重挫,宏大敘事使人身心俱疲,知識分子走向犬儒,於是「雞湯詩人」汪國真橫空出世,1990年成為出版界的「汪國真年」。人們厭倦了80年代濃重的胡椒味,願意聽聽汪國真的無比清淡又無比正確的「廢話」:「生活里不能沒有笑聲,/沒有笑聲的世界該是多麼寂寞。/ 什麼也改變不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我微笑著走向火熱的生活!」
很快,人們又對這白開水般的汪氏雞湯失去了興趣,港台出品味道淳厚的雞湯如席慕容、劉墉等等一擁而入,國內又崛起了受過哲學科班訓練的周國平,他們更適合此時文化品位上已不那麼粗鄙的大陸青年們。
進入新世紀,大陸雞湯界已是群雄蜂起,於丹、傅佩榮、李開復、唐駿等等各有山頭,國學雞湯、職場雞湯、創業雞湯、風水雞湯滿漢全席。尤其是微博興起後,140字每條簡直就是為雞湯文字量身定做,打開微博,讓人膩歪的雞湯味道不時飄過。
要心靈雞湯,不要心靈雞血
心靈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經驗的青少年急欲解答人生困惑,特別需要雞湯,可是人生的問題畢竟不是讀幾條現成的「箴言」、「哲理」能解決的。當年齡漸長,生活經驗日益豐富,就會發現雞湯箴言相當空洞無聊。如一網友說的:
「上了大學之後,心靈雞湯這個詞就漸漸變質了。人人、微博上哪兒都是所謂的心靈雞湯小段子,起初見了還覺得不錯,發人深省,可見得多了就開始惡心。更惡心的是,那些段子要麼將名人逸事斷章取義,要麼是爛俗惡搞,要麼是些老掉牙的早看過好多遍的故事……於是再也不看所謂的心靈雞湯了。甚至一看到正能量、勵志的帖子,都會覺得有點反感。」
雞湯的問題,首先在於它為了迎合大眾心理,激發人們一時的情感共鳴,往往會犯許多邏輯上的錯誤,經不起推敲。比如,「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巴菲特」這樣的段子,就濫用因果聯系,把可能性引申為必然性。再比如,「所有的催淚故事,都只能催那些想借機流淚的人的眼淚」,「懂生活的人,會認為手中在握的每一段時光都正值風華」,這是一些充滿獨斷的全稱判斷。雞湯文字還擅用排比等修辭句式,有氣勢有激情,但也僅此而已。總之,雞湯文字表面振振有詞,實則膚淺草率,這顯然很難滿足那些力圖獨立思考,探討真問題的心靈,當他們思想稍有深度,自然就會鄙棄這些煽情、濫情的雞湯。
其次,雞湯讀者一般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把它當成人生指南,所以這樣的文字難免混雜進大量的成功學甚至厚黑學的東西,心靈雞湯成為心靈雞血,心靈毒葯。
心靈雞湯往往有一個通行的模式,就是「正面的過程」必然會導向一個「正面的結果」。比如一個典型的例子:「所有的壞東西,都是為了讓你認識到何為壞。如果你和它走得夠近夠深入,還能掌握到如何避開它戒掉它的能力,留下了疤痕卻種上了免疫力。人靠無畏的心去認識了解這個世界,又靠過往經驗教訓去保護自己。所有走過的或不堪或泥濘的一切,你知道都是值得的。」
事實上,「成功」是由先天、後天的多種因素決定的,具有偶然性,成功與努力、真誠、善良這些後天主觀因素之間並不具有線性的決定關系,正面的過程並不必然導向一個正面的結果,你付出唐駿那樣的努力,並不一定能「復制」他的成功。而且,生活中的挫折(壞東西)也不必然都能轉化成好東西,有時候它能毀掉一切,不可挽回。
顯然,雞湯的「哲理」、「智慧」往往並不可靠。沉湎於雞湯,會使人膚淺,喪失深度,年輕人倒不如扎扎實實地讀幾本經典著作,吃些「雞肉」,使自己的思想見識真正強壯起來。
少一些張牙舞爪,多一些溫良恭儉
微博時代,雞湯泛濫,反感雞湯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調侃「雞湯窮三代,勵志毀一生」。還有這樣的段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奮斗,而是抉擇。當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辨別方向的時候,請停下來,好好想一想,你是什麼星座。」這是所謂「反心靈雞湯」,以相同的筆法來嘲諷經常邏輯跳躍的心靈雞湯。
心靈雞湯難道完全無意義了嗎?也並非如此。實際上,雞湯的流行,既是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特殊需要,是一個社會共同體在文化生活粗鄙化時代的特殊需要,也是任何社會中通俗文化的普遍需要。
在中國,像李燕傑、汪國真時代那樣全民如痴如醉喝雞湯可能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的文化修養已經大大提升了,心智越來越成熟了,但雞湯文字不會消失。因為大眾並不像專業知識分子那樣,需要那麼多的「獨立思想」、「批判精神」。大眾需要輕松容易、快餐化、雞湯化、娛樂化的精神食糧,這是普世性的「剛需」。 民主化、市民社會的發展意味著通俗文化的興起,雞湯文化就是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港台市民文化發達,就向我們貢獻了劉墉等雞湯大師。而像美國這樣成熟的現代社會,雞湯文化之流行,比我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印刷量超過一億冊的《心靈雞湯》系列書籍,就是由美國人搞出來的。
所以,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問題並不在於要不要雞湯,而在於要什麼樣的雞湯。雞湯有優劣之分,我們要喝味道純正有營養的雞湯,而拒絕假冒偽劣有三聚氰胺的雞湯。像於丹,雖然知識分子不喜歡她,但她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對通俗文化做出了貢獻,給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甜點。她如果更嚴謹一些,少一些「穿越」、「亂燉」,當然更好。李開復也是如此,青年需要這樣的「導師」,至少比唐駿這樣的「西大製造」質量更有保證。
再比如剛剛去世的「白龍王」,有人把他歸類於王林一樣的神棍,但白龍王的素質、修養顯然同王林大不一樣。白龍王不變魔術,不發功治病,不修豪華府邸,只是通過「預言」為人答疑解惑。在信徒心裡,他是個德高望重、值得信賴的和藹長者。他告訴劉德華「你要懂得謙虛,必定會紅很久」,勸告為感情所困的舒淇「順其自然就好了」,讓喜歡飆車的謝霆鋒「小心車」,讓飲食不注意的黃秋生「小心胃」,更有參拜他的遊客吐槽,他跟每個人說的都差不多,來來回回就是「你脾氣不好,要改」。
白龍王其實就是個「雞湯大師」、「普世價值搬運工」。而這些「雞湯」經他審時度勢地端出來,為聽者點破,確實指點了迷津,是溫暖人心的正能量。這樣的「心靈雞湯」是普世性的需求,所以,白龍王去世了,很快就會有其他「龍王」來代替他的位置。我們要的雞湯,就是要少一些王林式的張牙舞爪,多一些白龍王式的溫良恭儉。
⑤ 文學雞湯是什麼意思
這年頭冠之以「雞湯」是一種時髦用語,最典型的莫過於「心靈雞湯」。所謂雞湯,顧名思義,大補,養人也。這樣,文學雞湯就不難理解了,比較有智慧、感人、給人以啟迪的文學作品(通常來說應該是小品而不是長篇大論)。
⑥ 心靈雞湯本是促人上進的,可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會反感
所謂的心靈雞湯,其實在不同的領域名字不一樣,其實內容都一樣,就是激勵人去干一些不要臉不要命的事,說得好聽點叫雞湯,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慫恿、唆使人去干你都不想乾的事情,說大了就是思想奴役,或者叫洗腦。
筆者是非常反感這些訓練法術,應該同社會的一些正能量的、先進事跡來激勵大家,讓人們熱血沸騰,而不是通過一些亂七八糟的洗腦程序來毒害人民。現在的這個趨勢好像越來越嚴重,也有一部分逐漸開始引進到學校里了,筆者也參加一次學校的洗腦活動,但是我當時看到後,都有些非常的擔心,這些文化騙子就喜歡利用這些大場景,下來後大肆宣傳,不斷繼續通過影響區毒害更多的人。不過好在現在的人們開始討厭這個活動,看來心靈雞湯怕要變成毒雞湯。
⑦ 你對雞湯文怎麼看
婆婆的一碗雞湯,徹底斷送了這聲「媽」你怎麼看,會怎麼做?!
活著,一定要有氣度,這不僅僅是涵養,也是一種標識。在與人交往中,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氣度。修煉人生,展示自己活著的氣度,讓生命更有意義。
有些人天生是來坑爹媽的,有些人天生是來坑兒子兒媳的。
婆婆不是媽,如你幫不上忙,起碼別拖後腿。
遇到懂你、體諒你辛苦並全心全意幫你的婆婆,是媳婦一輩子的福氣。
從此我看到他們再也沒好臉色,甚至我都不屑與他們打招呼,更別說喊爸媽。老公說我有心結,太偏執,走進了死胡同。聽完他的話,我只能呵呵。。。。。。
帶一個早產兒的辛苦,又豈是別人能體會得到?而這些辛苦,又豈是他們一句對不起能原諒的?一個女人從女神,變成女神經,再變成女漢子的脫變,也是她從幼稚逐漸成熟強大的歷程。這其中的心酸,除了她自己,無人能知曉。
大家說說我這坑兒子兒媳的公婆真沒做錯嗎?而我不再喊他們爸媽,又真的做錯了嗎?
你可能曾經不成熟,傷害了一個女人,你也可能由於不懂事,得罪了另一個女人,但你絕對要認真對待你生命中的歌唱,因為你聽,這世上的女人都在音樂里。
⑧ 如何評價很有道理,但不符合科學的雞湯
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心靈雞湯:
這兩份名單你認識多少?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李漁、洪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第一眼看到這條廣播,感覺挺有道理的,論據充足,論證有力,實在是安慰今天高考孩子的一劑良葯:即使你這次高考沒考好,也不代表你這一輩子就完蛋了。看看這份名單上的人,後者全都落榜,但現在流傳千古,我們永遠懷念他;前者雖然是當年的狀元,可現在誰還知道他們。所以,成功和學歷並沒有半毛錢關系!安心去考,落榜了也能有大好前程!
後來感覺有點不太對。思索了一下,我寫了第三份名單:
1.歐陽修為避嫌曾鞏,不然蘇軾本是狀元;
2. 唐宋八大家的曾鞏是狀元;
3. 文天祥是狀元;
4. 王維是狀元;
5. 柳公權是狀元;
6. 郭子儀是狀元;
7. 賀知章是狀元;
8. 三國演義開頭曲,寫二十一史彈詞的楊慎,明朝三大才子,他也是狀元;
9. 張居正更是出名的神童,顧璘怕他年少得意,故意壓制了幾年,即使如此也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進士;
10. 其繼任者申時行也是狀元。
以這個例子出發,可以略談幾點我反感成功學和雞湯文的原因:
第一、倖存者偏差
第三份名單上的十個例子即是死亡的數據。他們並不會開口說話,告訴你,你看我也是狀元不也流傳千古了。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他們並不會告訴你事實的全部,總是以偏概全,只採納對他們有利的數據,從而誘導出他們希望你得到的結論。
第二、故意含混的因果邏輯
成功學把事實隱藏,邏輯簡化,只留下簡單的因果聯系:
A、考中狀元——無人知曉;
B、考不上——流傳千古;
C、你即使考不上也會流傳千古
這種思維實在是很害人的。尤其是如果今年參加高考的孩子看到這這種話,在還沒有足夠閱讀面和理智判斷的時候會產生什麼後果?他告訴你高考壓根和成功關系不大:第二份名單,不都沒考中,不還是流傳千古。第一份都是狀元卻籍籍無名。
舉個例子,不是咬人耳朵和強奸才能成為拳王,泰森成為拳王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實力和技巧,是他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如果不是因為強奸他只會更成功。
不是只要吸毒就能成功。寧財神成功是因為他有足夠的才華和編劇技巧,是因為他看書,不斷練習寫作。如果他不吸毒只會更成功。
同樣地,黃宗羲、蒲松齡他們流傳千古是他們本就有才,如果他們中了狀元,只會成為他們人生的助力,會更加的名滿天下,流傳千古。就像張居正,是錦上添花。
我們後來者看待歷史,經常會犯一個以果導因的毛病,只要是成功了,那他們身上不管什麼都可當作經驗來學習,不管適不適合自己,也不管他這個因素到底和他的成功有多大關系、甚至有時候是反作用,只不過很多時候這些因素並不如強奸、吸毒那麼一目瞭然罷了。
第三、簡單的因果線條、單維度的價值判斷
這份名單隱含的結論是僅以在民眾流傳的名氣來衡量成功與否。而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多因一果。可雞湯文只列舉一因一果。
第一份名單里僅舉畢沅、傅以漸為例
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梁啟超對之評價極高,以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傅以漸:學識廣博,精通經史,工於詩文,學者稱星岩先生。是一位竭誠盡忠的賢臣良相。有史料記載:順治破格提拔傅以漸為兵部尚書,眾皆贊同,一致認為,選擇得當,用人適時,宮廷和睦,天下太平。
第二份名單里,如李漁,蒲松齡流傳是因為文學作品受眾廣,而畢沅所作《續資治通鑒》除了對史學研究感興趣的人誰會注意到?
你沒聽說過人家的名字並不代表人家不厲害,只能說明你現在的思維、格局、學術水平離他們還太遠。
而且這個例子只簡單把成功與考上狀元簡單地連接起來,他們也大多是身後留名,比如蒲松齡生前就過的很困窘。洪尚秀要不是因為吃不上飯,哪會鋌而走險去造反?這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背後故事,和他們之所以出名的種種因素統統忽略,只簡單地把考上或考不上狀元同青史留名等同起來,再蠻橫地把青史留名和成功等同起來。事實上,反而是那些沒考上的人生前困窘,也只是身後留名,而那些沒留名的狀元你怎麼知道他們活得不幸福,而簡單地以青史留名來衡量成功?
與之類似還有幾個幼稚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經常用到的:
比如:
1. 華盛頓小的時候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後來主動承認錯誤,得到了他父親的原諒。
2. 愛迪生在列車上作試驗,列車突然傾斜,出了事故,列車員打了他一拳,鼓膜破裂,愛迪生的耳朵從此再也聽不到聲音了。
3. 愛因斯坦小學數學不好,每次考試都是一分。後來努力學習,成為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這樣的故事還可以一直列下去,第一個故事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這才是偉大人物所必須的品質,如果你想要和華盛頓一樣偉大,就要勇敢承認錯誤。第二個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愛迪生真是窮且益堅,實在是我們的榜樣啊!第三個愛因斯坦的故事安慰我們,即使現在學習不好,未來依然可以有所作為,成為大科學家!
然而這些並不是故事的全部。
甚至於有些故事並不存在,比如第一個《華盛頓和櫻桃樹》,後來其傳記作者坦白,因為史料太少,這個故事是為了凸顯華盛頓的優秀品質而虛構的,很類似於我們現在史書上常見的帝王傳記,劉邦是其母與龍交合,已而有娠,遂產高祖。或者某些帝王剛生下來,滿室紅光。
至於第二個故事,後來據愛迪生本人說,其真實版本則與之恰恰相反:
「有一天,我上火車晚了,兩手抱著一大捆報紙,勉強抓住已開動的車的把手,但力氣不足,漸漸下滑。列車員趕忙伸手來拉,不湊巧抓住了我的耳朵,就這樣硬把我拉了上來,當時我的耳朵嗡嗡作響,我的生命得救了,但耳朵卻聾了。」
這就是說,列車員不僅不壞,反而是他的救命恩人。至於後來的這個流傳(因為車內失火,他被勒令把試驗器具全部拿下車),是確有其事,不過它發生在1862年。而他變成聾子,則發生在兩年前。另外愛迪生8歲得了重猩紅熱病,高燒之後,耳朵就一直不太好,不能全怪人家列車員。
還有經常說到的,愛迪生8歲時到附近一家小學讀書,但聽不清老師講話,理解能力也差,因此有人嘲笑他,最後終於休學,跟著母親學習。這和第三個故事愛因斯坦小時候得低分的故事一樣,用於激勵我們。但這只不過是因為他周圍人,甚至他自己都沒有注意到他的耳朵聽不清吧——並不是腦子不好。
⑨ 為什麼農村中老年人對雞湯很感興趣,經常在朋友圈轉發呢
現在在父母的朋友圈都很容易看見一些雞湯的文章,有的是一天發幾次雞湯,讓人看得感覺喝雞湯就喝飽了,不想在吃飯了。其實發一些雞湯的文章並沒有什麼,但是如果太過於頻繁的話就有點不太合適了。
最後發雞湯並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有時間的時候還是可以喝一點的,自己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進行一個碰撞從而尋找一個新的思想理念,這對自己的未來有好處的,同時對父母那一輩人表示一下理解吧。
⑩ 肥西老母雞湯的雞文化
在安徽當地有這樣的風俗,無雞不成席。雞文化 ,滲透到安徽人生活的各各方面。招待賓客,家人團聚,雞類菜品必不可少,尤其以肥西老母雞湯為主。女人在坐月子期間,父母會送上「愛雞」,給女兒補身體。生病體虛者,也經常喝雞湯進補。雞和雞蛋常用於親戚朋友間送禮;尤其是家中有喜事的情況下,當地人會將雞蛋塗成紅色,贈與親朋好友,寓意生活美滿紅紅火火。
雞文化盛行於中國,各地的雞文化各有特色。安徽當地就特有「土雞文化」。肥西老母雞本就是安徽當地有名的土雞品種。因其常年在農村山頭散養,以穀物、昆蟲為食,區別於市場上的白羽雞,被當地人稱為「土雞」,其雞肉無污染,且肉質鮮美。而製作「肥西老母雞湯」的原料土雞越老越香,猶如成年美酒,經老火燉爛,雞湯清亮透黃,愈久彌香。據束氏傳人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介紹,「肥西老母雞湯」所用原料的雞齡不能少於130天。
自古以來,用雞製作的美味佳餚,枚不勝舉。如《禮記》中載有「雞羹」、「弗食……雞肝」;《楚辭·招魂》載有「露雞」;齊王吃雞「必食其距數千而後足」;《齊民要術》記有雞「五味脯」、「雞羹」、「蒸雞」;《新唐書》有「雞球」;白居易有「雞球餳粥屢開筵」的名句;《武林舊事》有「潤雞」;清代《隨園食單》已載有雞饌30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