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異質思維
何謂「異質思維」?
「異質思維」是一個新名詞,為人民日報《執政者當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 2011年4月28日)一文首用。
何謂「異質思維」?顧名思義,異質思維就是與「主流思維」性質不同的思維。
遺憾的是,文章既沒有闡明「異質思維」的內涵,也沒有羅列「異質思維」的外延。相反,倒是對 「異質思維」的對比面——「主流思維」做了比較深刻的闡述。
文章羅列了「主流思維」的代表人群:
「一些人在討論中容不下異見,相互對罵、攻訐,動輒給對方扣上嚇人的帽子,用意氣之爭代替真理追求。」
「一些人對待批評建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
前者應當是指某些普通的、或者不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不可能是「執政者」,因為我們誰也沒有見過「執政者」和誰「討論」問題。(沒有真正的「議會」,怎麼討論問題呀!)
後者才是指「執政者」,他們只「講話」不說話、只「聽話」不聽取,而且還有「權力」不讓別人說話。
文章對「主流思維」的兩種思維方式的概括也是一針見血的。
老百姓的思維方式是「意氣之爭」,下文說得更透徹,叫「語言暴力」。這是沒有「雅量」、缺少「素質修養」的表現。
執政者的思維方式是「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下文只講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危害——「可能帶來真實傷害」,沒有對其明確定性——筆者以為,這也是一種暴力,應該叫「威權暴力」。
我們不難發現:「主流思維」的性質是「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威權暴力;「異質思維」的性質是「非暴力」,所以「異質思維」可定義為非暴力思維。
如果把人民日報的文章標題《執政者當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說得更直白一點,應該換成《「暴力」 當以包容心對待「非暴力」》。這不是幽默,現實就是這樣——野蠻總是比較文明強勢一些。
B. 文學批評中的文化批評的焦點在於「文本中的異質文化沖突」請問什麼是「異質文化沖突」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碰撞和沖突。
英文里這個詞彙其實比較簡單,就是Cultural shock。
比如東方文化遇到西方文化,中醫文化遇到西醫文化等等。
文本中的異質文化沖突,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沖突在文學文本中的具體體現而已。
C. 什麼叫文化同質化
文化的同質化現象是近年來爭論很激烈的一個話題,有人認為文化同質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日趨一體化,INTERNET的迅速發展,使地球宛如一個村落。
西方模式和價值觀的到處傳播,尤其是90年代後美國文化對我國的大量滲入,文化的同質化現象日趨明顯。對此我們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關繫上來考察這種現象。
(3)異質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經濟關系:
文化全球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一種世界發展的趨勢,因為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間的交流因而產生,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需要人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一樣。
當人們認可了美國的快餐文化之後,人們才會接受美國的快餐食品、 所以有些老年人不喜歡國外的快餐,而更喜歡中國的傳統飲食。
文化為經濟打頭陣,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製造利潤。
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我們可能只知道某個國家的一個品牌一種習慣。
D. 如何認知異質文化
這本《為什麼是猶太人》,曾獲2006年第六屆小林秀雄獎,而作者內田樹,也因《日本邊境論》而在大陸報得大名。
然而,滿心期待地翻看這本大學講義改寫而成的小書時,我卻有著不少失望之處:
第一,謷牙詰屈、故弄玄虛,作者長篇累牘、翻來覆去地引用薩特等哲學家的話,其實不過是一個後現代哲學老生常談的觀點:【猶太人的身份認同,是一種被塑造的觀念】。
第二,作者沒有多談猶太人這一群體的發展史,也迴避了以色列問題,進而使得讀者把握不住猶太人的特質,「猶太人為何被認為智商高」?、「猶太復國主義來龍去脈是什麼?」,這些問題作者都沒有直接回答,到頭來不免有讀了白讀之感。
然而,讀罷全書,公允地說,該書還是有不少可讀之處的。
內田樹畢竟是內田樹。這位屢獲大獎、爭議不斷的知識分子,在謀篇布局中羅列了大量的歷史細節,使得本書暗藏了不少閃光點。當然,哲學的部分真的很水,不過呢,涉及歐洲排猶與「日猶同祖論」的歷史部分很值得一讀!
人類對異質文化的認知,在起初,總是抱有一點莫名其妙之情。在西方,這種莫名其妙衍生出了濃烈的反猶主義,從希臘羅馬時期的異端觀念,過渡到馬丁路德的爆裂鄙視,再到法國大革命亂局引發的陰謀論,及至《猶太賢士議定書》與納粹暴行,反猶主義從情緒深入到體制,彷彿成了當代西方人深入骨髓的「原罪」之一。
而在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這種莫名其妙之情卻並沒有發酵成一種倫理上的「惡」。
據史載,猶太人早在漢代已經進入中國,但並沒有掀起什麼波瀾,既沒有被迫害,也沒有被重視。直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才開始對猶太人有了一些概念,也誕生了不少評論。盡管這些評論大多局限在小范圍內,且基本沒有啥干貨,但內理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一些「崇拜」、「反感」的情緒,算是「莫名其妙」之感的進化吧。這種進化的背後,固然有智識上對猶太人更深入的了解,但恐怕更多是一種或浪漫化、或妖魔化的想像。
同樣,猶太人在日本的接受史也是值得玩味的。在《為什麼是猶太人》一書中,身為日本大學教授的內田樹,特地講述了日本人接受猶太人的觀念史。他敏銳地捕捉了明治維新以來若干思想家的論述,就「日猶同祖論」這一怪異學說的形成與變異過程,進行了思想史維度的考察,最後得出了令人心悅誠服的結論:「日猶同祖論」所反映的,居然是【夾雜軍國主義野心的救世主義】!
--拯救被西方冷落的猶太人,也即拯救被西方排斥的黃種人!
--1905年日俄戰爭,猶太人給過日本巨額資金,猶太人是日本人民的老朋友!
--猶太教的一些教義、發音與日本流行的宗教、發音有雷同,猶日冥冥之中有緣分!
--據說猶太人控制了世界,日本也要稱霸世界,必須拉攏猶太人!
凡此種種,如今看來荒誕不羈的可笑之處,皆來自真實的歷史,真實的心態,各位看官,你說,歷史有趣不?其中,也必然暴露出了很多人性的弱點——思維邏輯的片面、情感的沖動。
是的,無論是西方人對猶太人的迫害,還是日本人對猶太人的好感,亦或是你我身邊人對猶太人的崇拜或反感,背後大體皆來自自身的無知、恐懼與貪嗔痴。韓愈有言:「內不足者,急於人知。」在發表對陌生人、陌生事物、陌生文化的觀點時,我們也應該多做做調查,三思而後言吧,你說對不對呢?
E. 論述翻譯在傳遞異質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從翻譯標准來看,對翻譯的內容特徵和文化特徵了解越深刻,就越能探明翻譯標準的正確與否。我們常見的語言表述的形象意義的差異和隱含意義的差異都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應,這些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這就是美國哲學教授H?P?Grice所提出的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meaning),即是在交際特定場合下的隱含意義,這就是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差異。例如,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差距很大,因此,很多元素都不能從一個文化體系直接移植到另一個文化體系裡去,譯者必須運用各種策略與方法,挖掘自身的文化儲存,追根求源,才能解決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難題。
國外翻譯理論家蘭博特(Lambert)和羅賓斯(Robyns)承襲了亨伯特?艾科(UmbertoEco)的觀點,認為翻譯等同於文化(Gentzler,1993.186),意即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也就是轉換活動。在異質文化交流中,翻譯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觀照,比較和領悟。人們在接觸異質文化時,往往很難擺脫自身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又加上文化空省、空缺等因素的制約,便產生文化誤讀,傳釋文本,即誤譯。所以,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為翻譯的單位,把文化研究切入翻譯理論研究中來(Gentzler,1993:188)這才是抓住了翻譯的實質。要達此目的,就必須根據中西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翻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近些年來,翻譯中的文化問題一直是翻譯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翻譯中的文化轉向(culturalshift),文化空省(culturaldefault)現象或文化空缺(culturalvacancy),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異化、歸化或融合,翻譯中的文化共享和文化虧損,以及跨文化「內化」與「外化」一直是翻譯研究所關注和討論的問題。因此,就翻譯過程而言,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同時影響著翻譯活動(王東風,1998),這就形成了翻譯中的比較文化現象,也就是王佐良先生所說的,要把翻譯研究與比較文化這一新學科結合起來。從符號學的角度看,翻譯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翻譯中遇到的困難,無論語言障礙還是文化障礙,歸根到底是文化差異所製造的障礙,翻譯的實質就是跨文化信息傳遞,當這種傳遞出現「休克」和「短路」時,翻譯就出現尷尬現象。
F. 異質文化, 價值廓清, 人類和諧, 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國際理解教育,用英語怎麼說,謝謝
異質文化 Heterogeneous Culture
價值廓清: Value Expurgation
人類和諧: Human harmony
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International Ecation Development Committee
國際理解教育: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Ecation
G. 文化是異質演化的是什麼意思
不同的文化,它們產生於不同時代背景之中和社會基礎之上,具有不同的文化內容和文化性質,發揮著不同的社會功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立足的空間.
兩種異質性的文化不能相互取代,但能夠在相互借鑒的過程中相互融合,並通過融合實現雙重再生、轉化和升級。
H. 什麼是文學異質和感受力
先說異質,首先它是一個哲學的學術名詞。比如,矩形截面異質柱體在半無限彈性體內的熱應力問題.等腰三角形截面異質柱體在實用中實非罕見,本文就再擴展來討論這個例子,以期能找出這一改變會引起應力分布和位移的哪些改變特徵.2.含有等腰三角形截面異質柱體在無限彈性體內所引起的應力和位移如圖1所示,在無限彈性體里鑲進一個不同材料的等腰三角形截面柱體,柱軸平行於z 坐標軸,並設c0;異質柱體的熱脹系數α_i 大於無限彈性體材料的熱脹系數α_(?),但兩種材料有相同的彈性數據.為了照顧計算的便利而作此設想,當常溫度等於零時,這個組合體里無應力存在,當其溫度T_0大於零時,試求解這個組合體的熱應力問題.他對異質空間形態所作的種種探索與努力。可以說,異質空間是反映柯利亞創作思想的一面鏡子。通過解讀柯利亞作品中的異質空間,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原則對於設計的意義。正 乒乓球板的結構對稱,近乎一條鐵律。如新款蔣澎龍碳纖維日式直板,雖然背面並不貼膠皮,仍加入了與正面相同的纖維層。這絕非因為設計者如中國傳統文化般篤信對稱美學,實在是因為對稱易,不對稱難。了解球板的人就會知道,板中的木層是有內在應力的,如果結構不對稱,兩面應力不同,日久天長球板很容易變形。自然,絕大多數設計所謂的文學的異質,就是文學創作者之間的不同經歷,不同感受表現的風格,就是本質區別。
I. 面對當下異域文化與異質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或策略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J. 文化的特性是什麼
異質性、多樣性和培育、呵護性是文化基本屬性。
第一異質性:異質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礎,是一種文化之所以被稱為文化,被稱為特定的文化而不是另一種文化的根基。失去異質性也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具體到中國文化,因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異質性),是中國稱之為中國,不是美國、日本、英、法等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不間斷發展的最古老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極具向心力、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歷練中積淀的精華;是中華文化在其傳遞過程中不斷加強的異質性,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失去了異質性,則失去了中華文化,失去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最後中國人消失在別的文化之中——中華龍消失了(棄龍的人願意看到的一幕出現了);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西方人的文化,建立起了西方人的國家!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即為龍的子孫,那麼龍就是中華兒女的母親,而所謂的專家、學者中華龍都可以拋棄,母親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不可以拋棄的呢?必須警惕:有居心的人的惡意中傷、詆毀、攻擊我們的母親,就算是母親性格暴戾、醜陋不堪,我依然愛我的母親!況且我們的母親是多麼的勤勞、溫柔和善良。總之,拋棄了文化的異質性就等於拋棄了文化本身,就等於拋棄了國家。意味著民族的消亡。
第二多樣性:多樣性是文化的另一個屬性,是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世界的物質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適應與物質形式多樣性的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異質性的發展,沒有文化多樣性的碰撞就沒有文化的發展;同時文化的發展必須立足與文化的異質性,沒有異質性作保證的文化的發展,就迷失了發展的正確的方向,必將導致文化的衰退,甚至消失。只有建立在文化異質性基礎上的,由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的文化的發展才是正確的發展和健康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文化融合,在多樣性的碰撞中,中華文化以其深厚的根基和博大的胸懷吸收、融合了外來文化,對其進行提煉和升華,使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達到了提升、豐富自己的目的。實踐證明外來文化並不可怕,它們不但威脅不了中華文化,反而成為中華文化的添加劑和助推器,有助與中華文化的發展。
第三,文化的培育性和呵護性: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異質性的發展,但文化不會也不可能自己發展自己,而是需要人的培育和呵護,沒有培育和呵護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歷代學者努力培養的結果,不努力或不進行艱苦的努力都將導致文化的衰退。在當前的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有些頂不住外來文化的壓力,拋出了棄龍、棄中醫等的言論。這是一種畏懼困難,不願承擔責任,不敢競爭的自暴自棄的表現,他們既不願在國內坐冷板凳精心的培育自己的文化,又不想作苦行僧去外國宣傳、弘揚自己的文化,而是試圖通過簡單化的拋棄,來達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欲速則不達。這種做法非但無助與文化融合反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中華文化——使當前的文化虛無狀態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