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國家為什麼要重視文化建設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變為物質力量
2、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文化能反作用於經濟政治
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文化在經濟總體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4、加強文化建設有利於發展民主政治,反對國際文化霸權主義
5、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把文化建設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激發民族創造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6、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科技文化生產力
B. 為什麼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要性)
因為文化建設要比經濟建設要困難多,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文化都跟不上了。要我說一個比喻:一個科學家有學術,還要有道德,而道德是必要的,沒有道德的科學家,就算學術再好,那也是危害社會。社會的發展也一樣,單有經濟也是不行的,社會的道德文化落後,會引起很多社會動亂。
C. 當前為什麼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實施文化強國戰略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立足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出的。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體制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正在向世界經濟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增強我們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設日益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迫切需要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發奮進力量,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基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提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更加激烈,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文化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工作中占據著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重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D. 為什麼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的社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物質目標,而且還要全面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如果沒有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引導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就會使得那些愚昧的腐朽的落後的文化大行其道,嚴重危及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引導廣大居民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協調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2)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堅持科學發展觀、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大的理論武器和思想武器,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始終以這些科學理論武裝幹部群眾,保持堅定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為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的思想保證。 (3)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夠進一步培育、激勵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慌的精神支柱,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保持和發揚中國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結合時代發展要求,豐富和發展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和道德,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誠實守信為重點,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這就不斷豐富、培育和發揚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推動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4)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本內容的科學和教育事業,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支持,黨和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把科學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強調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就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選擇。 (5)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捍衛我國文化安全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一些西方國家藉助強大的經濟支持,妄圖把他們的價值觀、文化理念及文化產品輸入我國,實現文化滲透,為其和平演變創造條件。從國際政治實踐來看,這種意識形態的斗爭愈演愈烈,而這種以文化外衣為幌子的侵略,又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所以,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嚴重挑戰。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才能加強我國文化安全。 本篇文章來源於 中學試卷網 原文鏈接: http://www.shijuan.cn/xx/ksyj/200704/176.html
E.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答: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都搞好,使它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推進。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室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和智力支持,使人們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准則,為改革和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思想保證。
F. 為什麼要強調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
首先,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次,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再次,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第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G. 為什麼要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第一,發展先進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大批先進知識分子艱苦求索的產物;
第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就是牢牢把握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第四,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前,就是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工作。
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定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越來越顯得意義重大、任務緊迫。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科學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高度自覺和對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謀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處於關鍵階段,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從國內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也帶來社會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多樣文化的難度增加。從國際看,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意識形態滲透和反滲透的斗爭會長期存在。現階段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切實按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充分發揮文化教育人民、引導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的要求,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教育人民,重在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性功能。社會主義文化是億萬群眾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人民大眾的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發揮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就是要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風氣改善和人際關系和諧,維護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
引導社會,重在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導向性功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向,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引領的發展方向,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揮文化引導社會的作用,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大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
推動發展,重在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動力性功能。馬克思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文化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直接關系民生幸福,直接促進經濟增長,對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發揮文化推動發展的作用,就是要不斷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轉化為繼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強大動力,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工作思路和政策舉措,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H. 為什麼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都搞好,使它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才能實現。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最廣泛團結全國人民及全球華人的旗幟。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現代社會中,
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自覺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
(8)為什麼要加強文化建設擴展閱讀: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要求,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三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I. 新時期為什麼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一、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文化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踐中創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又給經濟、政治以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文化發展,文化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並開辟新的領域;文化建設以政治為導向,政治建設以文化為依託,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推進經濟的發展。
第二,文化繁榮發展的源泉、動力和檢驗標準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創造和文化受用的主體。
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力量。文化哺育和傳承民族精神,滋養民族的生命力,激發民族的創造力,鑄造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反映著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生活豐富性的重要體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輝映,使世界絢麗多彩。不同的文化,應當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我們繼承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第五,文化產品就其大多數而言具有意識形態和商品的雙重屬性。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與市場運行一般規律的聯系愈益緊密。商品屬性是普遍性,意識形態屬性是特殊性。不能用特殊性否定普遍性,也不能因普遍性忽視特殊性。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第六,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品生產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質投入,具備社會生產力諸要素的基本特徵。文化產業已成為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興產業,它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第七,文化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互為前提,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人越是全面發展,創造的物質文化財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過程。
第八,文化是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生機所系。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種缺乏創新意識的文化,不可能保持其先進品格。文化創新,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形成遵循規律、鼓勵探索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九,文化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順應歷史潮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進文化。先進文化總是同落後文化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第十,先進文化是先進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堅持什麼樣的文化方向,推動什麼樣的文化建設,反映了一個政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文化建設,重在建設。中國共產黨致力建設的先進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科學理論是先進文化的靈魂。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行動指南。建設先進文化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統領,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那種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傾向,那種淡漠「二為」方向、遠離群眾生活的傾向,只會使文化建設偏離正確的方向,不能給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二)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鍛造出來的民族品格、道德觀念和價值准則的總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它是一個民族延續的血脈、發展的動力、崛起的支撐、挺立的基石。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堅定的民族志向和遠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偉業,更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民族精神的內存。這是我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根深才能葉茂,有魂才有力量。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一定要把民族精神進一步弘揚起來,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建設先進文化的中心環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與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相輝映,我們在思想道德建設上同樣取得了世所矚目的成就。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思想道德觀念逐漸形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在神州大地迴旋激盪。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動的前行中總會有污濁和逆流。一切向錢看,一切為自己,不講誠信,不講公德,不講文明的現象還大量出現。先進文化的爭奇斗妍與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生機勃勃的文化創造與荒誕無聊的文化垃圾,健康高雅的精神追求與低級庸俗的文化趣味,在社會上同時存在著。人民群眾既受到鼓舞又感到不滿,既充滿信心又不無憂慮。美德不是與生俱來的。建設先進文化,就要扶正祛邪,激濁揚清,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就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制定和發表,深得黨心民心,順應時代要求,令人振奮鼓舞。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關系國家前途、民族未來的希望工程,是關繫上億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關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的基礎工程。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人人盡一份責,個個出一份力,為祖國培育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四)優先發展科學教育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戰略。當今世界,科學和教育的力量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激烈的國際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學實力與教育質量的競爭。必須高度重視教育在發展科學和培養人才方面的基礎功能,努力發揮其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大張旗鼓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推廣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指導人們系統地學習科學知識,更有成效地進行科學思維,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學精神弘揚了,各種封建迷信和偽科學也就失去藏身之所、立足之地。
(五)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這是當今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兩個輪子。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護與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扶持和鼓勵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多種方式面向群眾、面向市場,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經營性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在這方面尚處於落後狀態,必須知難而進,奮起直追,抓緊發展,做大做強,盡快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文化領域的進一步開放與競爭,盡快形成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力量。朝著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個目標,促進由政府為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推動由市場為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雙輪驅動,比翼齊飛,我們才能在當代世界文化格局中佔得應有的地位。
(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動文化創新的必由之路。應當清醒地看到,面對西方文化資本、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如果不加快改革和發展,就有既打不出去也守不住的危險。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著眼發展、著力創新,在革除制約文化發展體制性障礙上探索新的路子,在建立促進文化發展機制上採取新的舉措,在增強事業發展活力上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靈活高效,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七)建設一支忠於祖國、熱愛人民、敬業奉獻、勇於創造的高素質文化隊伍,是先進文化建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文以人興,事在人為。一切有責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應當勇敢地擔當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發展先進文化的歷史重任,堅持祖國高於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社會責任第一,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知難而進、精益求精、團結協作。沒有歷史積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沒有現實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既要珍惜寶貴遺產,發揚優良傳統,又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拓創新,使文化創造活動充滿生機。成就越大,名氣越高,越要謙虛謹慎,德藝雙馨,永不自滿,展示良好形象,永攀文化高峰,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在時代的發展進步中造就文化的進步,把最好的精神食糧獻給人民。
先進文化,是時代精神的結晶、民族奮進的號角、先進政黨的旗幟。背倚五千年厚重歷史,過往先賢為我們創造了輝煌的過去,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我們應該也能夠續寫文化新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給我們以科學的指導,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給我們以堅實的依託,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給我們以難得的機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給我們以豐富的素材和充分的自信,我們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
J. 從文化與政治經濟綜合國力的角度分析為什麼要加強文化建設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全面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對於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把文化發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文化法規、文化政策,是發達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做法之一
冷戰結束後,西方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文化戰略的理論研究。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註定領導: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和同年發表在《外交政策》上的一篇題為《軟實力》的文章中,明確提出並闡述了軟實力(或譯為軟力量、軟權力)這一思想,後來他不斷發表文章和著作,逐步完善其軟實力理論。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由文化、價值觀、對外政策等組成的軟實力和由軍事、經濟實力組成的硬實力兩個部分組成。他宣稱,在當今世界,軟實力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1世紀的力量將依賴於有形的硬實力和無形的軟實力這兩種力量的結合。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繁榮和活躍的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從表面上看,美國發展文化產業實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放任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自由發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發展戰略。美國的文化發展戰略滲透於它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和貿易政策之中。美國對內保障國家社會安全,維護主流價值觀念,鼓勵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力;對外在強大經濟實力和高技術的支持下,以文化產品和文化貿易為載體,輸出美國民主、價值觀和消費文化,在擴展本國文化利益的同時提升美國的文化軟實力。美國的文化政策雖有不確定、不連貫的特點,但發展國內強大的文化產業,不斷輸出文化產品和價值理念的文化戰略始終沒有改變。
英國早在1990年就率先將文化戰略提到議事議程上來。英國文化委員會在該年接受政府委託起草英國文化發展戰略。1992年,英國文化委員會形成「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討論稿,1993年以《創造性的未來》為題正式公布。「這是英國有史以來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頒布的國家文化政策。在這份文化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的創意性(creativity)問題。1997年布萊爾上台後,積極推動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並擔任主席一職。這個工作小組於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研究報告,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現狀,並對英國文化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做出規劃。
法國歷來非常重視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從第四個五年計劃(1962-1966)開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計劃之中。法國設有文化部,在文化發展方面不像美國太信賴市場的作用,而更傾向於國家的扶持。它一方面對自己的歷史傳統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競爭中處於守勢而反對文化入侵。面對美國文化的湧入,法國政府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1993年談判中堅決反對美國把文化列入一般服務貿易范疇,首先提出「文化不是一般商品」、「文化例外」的概念,反對文化入侵。法國文化發展的戰略方向是對內扶持、贊助本國文化產業;對外積極推動文化交流,提升法語地位,加強法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澳大利亞在1994年以「創意的國度」(Creative Nation)為目標,公布澳大利亞的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從此澳大利亞的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步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從1999年開始,澳大利亞實施旨在提升國家形象,促進文化外交和文化產品出口的「在國際上推廣澳大利亞文化」的戰略計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