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和旅遊部長姓什麼
文化和旅遊部長名為雒樹剛,其姓氏為雒,讀作luò。
雒樹剛,男,漢族,1955年5月生,河北南宮人,198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理論部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編審。2020年07月至2020年08月,任文化和旅遊部部長。
(1)文化姓什麼擴展閱讀:
2020年8月27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在京閉幕,會議經過表決,增補雒樹剛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雒樹剛為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說,去年一共新建和改擴建旅遊廁所約3萬個,未來准備再用兩年時間基本解決旅遊廁所少和旅遊廁所臟的問題。相信這個好消息對於廣大愛好旅遊的朋友來說是戳到了「心窩」里。
2019年6月2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託,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作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
② 在歷史的文化中,最「簡單」的一個姓氏是什麼姓氏
一直以來,關於姓氏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它產生好奇。並且不少人都非常熱衷於尋根問祖,特別想弄明姓氏的根源,期間又經歷了什麼樣的故事,或者歷史上有哪些自己姓氏的名人,也想知道這些名人有什麼樣的故事。中國的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並且很多姓氏文化歷史悠久,往前追溯可以甚至會到達上千年前。
往大了說,這些都是傳統文化,這樣的文化本來就應該被傳承下來,尤其是一些比較罕見的姓氏。如果我們再沒有保護和流傳的意識的話,早晚有一天它真的會在傳統文化中消失,這是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最大的損失。
③ 姓氏是一種文化的文化是什麼意思
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姓氏的豐富多彩,是一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象徵之一。我國姓氏學起源於先秦,盛於唐代,發展於宋明之際。歷代朝廷都設置有撰寫、考定、收藏氏族圖譜的專門機構,有關於姓氏淵源的文獻和輯錄。
就一個姓氏的起源、發展和歷史傳說,反應了中華民族歷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姓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
④ 中華姓氏文化的百家姓
如今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百家姓》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廣為流行的蒙學識字教材。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初年。南宋人王明清考證說:「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後妃。無可疑者。」 按,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奪取北周政權,改國號為宋。當時全國尚未統一,攝於宋的威勢,地方割據政權如南唐、吳越等國紛紛向宋稱臣入貢。宋則堅持武力統一中國方針,用了十餘年時間,先後滅掉各地割據政權,最後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其中李氏建立的南唐政權、錢氏建立的吳越政權先後於公元975年和978年被滅。從公元960年至978年,「錢氏奉正朔」共有18年之久。王明清的結論是,《百家姓》即成書於這期間,乃吳越不知名的「小民」所編。《百家姓》以「趙、錢、孫、李」開頭是尊宋朝國姓為首,把吳越國姓放在其次。「孫」是最後歸降宋朝的吳越君主錢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吳、鄭、王」乃吳越開國君主錢鏐(武肅)以下諸帝後妃之姓。王明清為南宋時人,靠近《百家姓》成書時期,而且有材料說《百家姓》於宋代即已盛行。所以後人同意王的說法,對於《百家姓》成書時期向無爭議。如明人朱國楨說:「今《百家姓》,以為出於宋、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 談遷在《棗林藝蕢》中也說:「《百家姓》相傳宋人作,故首趙。」可是談遷又說:「《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姓》一卷。」可知唐代已有《百家姓》,只是沒有流傳下來。後來流傳的則是宋初所編以趙字打頭的《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公元960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而是因為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王明清《玉照新志》記載:「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嘗詳考之,以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後妃。」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有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收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系。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姜。
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姜(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國語·晉語》雲:「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後多認為黃帝的後裔,後來陸續分支成為不計其數的其他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年(Nia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答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於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宇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泰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買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於宋,微於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宋: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鍾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歷三封少於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據胙土命氏的之規定,稱陳氏,遂名陳滿,字少湯。陳滿死後被謚為陳胡公,為陳氏的得氏始祖。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於摩叔於衛,建衛國康叔於孫以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干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深(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非於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於於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用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陽市戚城遺址)。孫林父的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於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於邾,戰國對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 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於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性。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於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干伯禽受封於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怕食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
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於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雙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上的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姜姓。郭,為古代時的人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庄公有於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字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第十種:因避禍、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於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意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同:出於司馬氏。漢時司馬遷因言獲罪,二子為避禍出逃。長子取「馬」加兩點為「馮」,次子取「司」加一豎為「同」。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人有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盾王之於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撣。
劉:出於陶庸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社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上氏改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姓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於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詞、排行及天乾地支為姓氏。
萬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於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亘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眼,改說漢話,並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性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後,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於漢字有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讀錯。如萬俟:音為Moqi(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壽」。
區: 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 音為hè(賀), 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蓋: 音為gě(葛),常有人讀為「蓋」(gài)。
查: 本是檢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鏞。
教指傳授、教授之意時念jiāo,但作為姓氏時要念jiào。
任 本是信任、擔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為姓氏時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同志。
曾指曾經、未曾之意時念céng,但作為姓氏時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清代名臣曾國藩,今有香港特首曾蔭權。
繆本是修繕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綢繆」時念móu,但作為姓氏時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宮廷女畫家繆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廣東省有大型企業廣晟集團。但作為姓氏時念chéng。
單本是不復雜、獨一的意思,念dān,但是作為姓氏時念shàn,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徐庶化名就為單福。
樂是一個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為姓氏時念yuè,代表人物有戰國後期著名軍事家樂毅。
員 又寫成「貟」,本意是成員,讀yuán,但作為姓氏時念yùn,鄭碼:ZSLO,U:8D20,GBK:DA4F
筆畫數:6,部首:貝,筆順編號:542534,前人在用行書和草書書寫有帶有「口」字的字時,由於運筆較快,「口」字常常是用「厶」一筆寫成(當然手寫時沒有稜角,而是略帶圓形的),當這些手寫體被不同的印刷坊方塊化以後,就形成了異體字。如「兗、兗」「滾、滾」「句踐、勾踐」。「貟(貟)」和「員(員)」的情況也是正是這樣,「貟(貟)」字頭上的「厶」,其實就是「員(員)」字頭上的「口」。 一,是以地名為姓。
例如,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又如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余於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余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等姓。
二,是以官爵為姓。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等等。
三,是以方位為姓。
東方之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 西門」。
四,是以血緣關系為姓。
夏、裔、周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後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所以《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五,是以次第為姓。
西漢建國後,為翦除地方豪強勢力,將齊國田氏諸後遷徙到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別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
A、第五姓氏起源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如今的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地區。
歷史名人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刺史,有惠政。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倫:東漢司空。耿直公正,建武年間舉孝廉,任會稽太守,以清節著稱。在朝中作官一心奉公,始終保持清廉。
六,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聲譽鵲起,世稱聞人,他的後裔便拿「聞人」作了姓氏。
七,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於、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丑門 樗里 穿封 淳於 出蓮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皇甫 皇父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甪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發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 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夏侯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⑤ 姓氏文化的分類
中華姓氏,分為兩大類: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復姓相對。
如:「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
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復姓(fū xìng),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復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中華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7個(如: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韝)、十字姓1個(即:伙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⑥ 中國的姓氏文化有哪些
中國人的名字有著不同的姓氏存在,這一些姓氏都有一個符合當時朝代發展的基本道理,就拿王這一個姓氏來講,王這個姓氏是我國如今排列前十多的姓氏,這一種姓氏基於了當時王族都是德高望重的,王族的後裔自然就要和王族相連了,王這個姓氏就是代表著王族的一個標志,王族如此多的後裔從此以後就開始了有運用王這個姓氏了,那麼中國的姓氏也就基於了自己身份的這個道理了。
而中國的姓氏裡面也包含了一種血緣關系的基本道理在裡面,在古代裡面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社會,而大多數的姓氏都是賦予男生的,而女生只能是跟隨著父親或者是丈夫的,這樣的話就導致了女性化的姓氏其實並不是特別多,很多的姓氏都是基於男性而定立的,這是在中國裡面姓氏的基本道理。
⑦ 姓氏文化起源於什麼年代,有什麼規律和由來
《道德經》有雲,「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論述的「名人」(命名之人)的難處。
所謂姓氏,姓為陰,代表母親,氏為陽,代表父親,我們說一個人的姓氏,主要就是表明他的母親是什麼部族的,他的父親來自什麼部族。
這個跟西方姓名很多也包括父母來源,甚至還包括地名來源,祖先來源基本是一個意思。
一般每個人都應該有「小名」,也應該有「大名」,比如,諸葛亮就是「氏」為「諸葛」,「名」為「亮」,「字」為「孔明」,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應該叫「諸葛孔明」,小名叫「亮亮」,又比如,漢高祖大名(字)叫「劉邦」,小名(名)叫「劉季」,按現在的稱呼就是「劉三娃兒」,再如,漢武帝劉徹,他的氏為「劉」,「名」為「彘」,字為「徹」,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叫「劉徹」,小名叫「小豬兒」,都是非常接地氣的稱呼。
這其中比較大的變數是來自於近代西方的文化入侵,為了學習西方我們認為比較簡潔的風格,我們對的名字區分重要性逐漸混同,到現在基本混用了。
但這只是學習的平民化的稱呼,對於西方的貴族姓名的稱呼復雜程度恐怕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我們當時對外文半知半解,匆忙進行文化融合的結果,卻也是歪打正著,走向文化簡約化的步調了。
⑧ 文姓的姓氏文化
堂號源遠流長,出之有典,代代相傳,不可被擅改,是各個姓氏編纂家譜的主要依據。簡言之,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堂號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們或為了族人緬懷先祖,或是為激勵鬥志,它成為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和激勵後人的象徵.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國信公文天祥公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天祥公.
六義堂
六義堂,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區等文氏堂號。這里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蒞永新固塘省族,聞族叔正道公(字公行,號蓬山)六個兒子俱中了舉人,於是為其寢堂題寫「六義堂」匾名,並賦詩贊之;吾愛張子厚,西銘識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樂閑靜。三峰筆格橫,一水冰壺瑩。才華眾所推,聲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經,擇師必端正。巋然六義堂,昕夕事吟詠。經以雅頌風,緯以賦比興。塤唱而篪和,金聲而玉振。講論俱精詳,初匪隔壁聽。兒孫立階庭,蘭玉輝相映。談笑既雍容,衣冠猶伊靜。雕盤錯珍饈,芳樽酌佳醞。座客皆簪纓,勸酬總名勝。我為宗族來,升堂展家慶。因參譜系源,獲睹文章印。心懷報主恩,無從接先進。憂國忘其家,老身況多病。朝野日瘡痍,國是靡有定。臨別淚縱橫,聞風時問訊。
信國堂、正氣堂
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此後文姓後人分別以信國堂、正氣堂為各宗祠堂號.今浙江省溫州江記島有一宋文信國公祠,兩側有對聯: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成一舟,中間門庭大書:天地正氣.廣東潮汕地區,廣西部份地區文姓多以正氣堂為堂號。
雁門堂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是為雁門文之發祥。其後人以其邑地名為堂號,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區文姓人以此為堂號,
化蜀堂
此堂號多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區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舒城縣春秋鄉楓香樹村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成功地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石室」,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後人取其義,謂文氏堂號化蜀堂。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文姓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譜:序:以一家視一族,則一家親;以一族視四海。則一族親;溥而視之四海,皆同胞之親也。所以渙渙華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江西永新坑東固塘文氏族譜,(清)文耕心、文應夢修纂,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後唐]文時。
江西萍鄉萍西陂頭文氏族譜,(清)文嘯山等修纂,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明]文朝宗。
湖南湘潭柏陽文氏族譜八卷,(清)文佐凱纂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文寶,始遷祖為[明]文廷書。
湖南醴陵東堡文氏族譜六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文天祥,始遷祖為[元]文賢叟。
江西萍鄉文氏誠齋公支譜,(清)文叔來編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明]文必達。
湖南醴東東堡文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清)文景韓纂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元]文賢。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族譜,(清)文道盓,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江西文氏通譜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文春元。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修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江西永新文氏統譜十八卷,(清)文子鴻纂輯,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後唐]文時,先祖為[宋]文公行。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修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十六卷,(清)文武斌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漢]文翁,始祖為[漢]文黨。
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旃。
中湘古塘文氏四修族譜十九卷,(清)文祖枚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久大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文氏三房四修支譜六卷,(清)文大原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仙洞文氏族譜,(清)文南剛等纂輯,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文仙洞。
江西萍鄉陂頭文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文朝宗。
石羊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衡山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支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上湘龍潭文氏家譜七卷,首一卷,(民國)文縣雲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四修族譜六卷,(民國)文星海續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文氏續修族譜,(民國)文含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曲石精廬刻本一冊。
湖南寧鄉文氏九修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旃。
湖南湘潭鹿嶺文氏六修族譜二十二卷,(民國)文傅干總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祖為文郁商。
江蘇蘇州文氏族譜續集,(清)文含纂輯,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蘇州曲石精廬石刻本。始祖為[後唐]文時、[元]文俊卿。
湖南寧鄉文氏亨房族譜六卷,(民國)文光錫,文大源主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先祖為[元]文丙三。
湖南長沙團山文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文家暹等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明初]文固清,支祖為[明清]文時彭。
湖南衡山坪上文氏十六修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衡山文蓬公派六修族譜七十八卷,(民國)文瀚德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衡山六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冊。
湖南長沙文氏沅房族譜四卷,(民國)文光棣等主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文氏三房族譜,(民國)文大原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文氏敬房族譜六卷,(民國)文碧山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南房支譜,(民國)文濤生,文溶川主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宋]文伯琦,先祖為[明]文淵淙。
湖南攸縣寨裹文氏七修族譜五卷,首一卷,(民國)文惠元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西漢]文翁、[後唐]文時。
湖南衡山觀湘文氏十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鉛印本。註:先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文漸、文茂、文鸞。
湖南湘潭中湘古塘文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仙源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文仙源,先祖為文思謙。
湖南文氏七房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鄉萍北桐田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六義堂房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宋]文伯琦,先祖為[明]文淵淙。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後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湖南醴陵醴南芷泉文氏五修族譜二卷,(現代)文昭徉主編,2002年計算機排印本。註:始遷祖為[元]文美濟。
江右文氏通譜,(現代)《江右文氏通譜》編纂委員會文強、文起等主編,2006年計算機激光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廣東雲浮羅定文氏族譜,詩中命名(國家建設)詩中的一句 用於人名,例文國X、文家X、文建X、文設X 。族譜始祖「文泰隆(龍)」 湖北黃岡地區文氏家譜字輩:再可一運,繼楚宏光,豐源名盛,家道隆長,應承先緒,學啟賢良,順理華國,憲章佐邦,保世永大,慶衍熾昌,德厚敦遠,裕哲瓊芳,雲輝達業,傳潤發揚,洪觀維振
江右文氏通譜新字輩:常弘先祖德,仁義禮智信,風節貽澤遠,紫陽耀邦達,千石竹枝青,萬山松柏勁,江右雲天高,世代有才俊。
山東萊陽文氏字輩: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
湖南長沙文氏字輩: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錫福,友孝忠烈,英賢蔚起,名振楚澤,學修登仕,經綸華國。
河南南陽市唐河少拜寺鎮文氏字輩: 家修廷獻,金聲玉振, 鴻恩廣慶,福德永昌,本立道生,雲集天祥 。
河南固始文氏字輩:世承忠緒,永傳飴芳,克清先澤,雍冠伯良。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太平鎮文氏字輩:「有 登 啟 元 萬 序 思 紹 金 德 成 慶 永 遠 發 吉 長」. 四川巴中文氏字輩:再秀玄華思,元本維光國,士興永紹宗,志已大庭通。
四川廣安文氏字輩:國正天心順,三清大道成,翠榮光明顯,祥瑞獻朝廷。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紹義通天達,永遠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綱紀,德政光明廷,丹青萬代傳,遵守先哲志,定為上國旨。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文上一汝從 希光維宗毓 宣宜皆秀宿 仲義永壽福,(1985年起加排):財康德其丙 國明世萬正 祥斯興紹元 錫儒剛健吉
四川營山縣文氏字輩:登科方(匡)仕學,元(淵)明朝正興,廷顯光永耀,世代傳家國。(據傳,湖廣填四川時,文登業父子入川,開啟本支脈)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啟景才彥,承實良國,正天一永,士大光明,遠傳先澤,化成學興,嘉德可紹,通顯世登。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希光維宗毓,志學承先聖,懷德培祖基,詩書啟後裔。
四川射洪縣文氏字輩:世傳經國道,仁有齊家興;必學方為貴,弘施乃克誠。
四川開縣、重慶靜觀等地文氏字輩:至德自尊崇,思承奉聖廷,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倫,燕翼貽謀厚,成功錫慶頻,真誠能續序,雍睦本仁親,詩書敦世業,禮樂裕家聲,大振冠裳澤,元勛百代新。
重慶萬州文氏字輩:時運星方朝,應正永廷之,化啟傳家祚,思宗紹樹宏,富有仁承憲,長才佐建幫,同培光世德,遠大作賢良。
湖南雅安文氏字輩:通明必珠,應之朝在(存),登耀全啟,永尚中(光)希。
湖南耒陽文氏字輩: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澤,詩書顯義方,家修廷可獻,體立運行臧,萬代賢才盛,登朝慶贊襄。
湖南攸縣文氏字輩: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禮秉義,正家有方,遠紹祖志,觀國之光,遵乃彝教,受澤孔長。
湖南衡山文氏字輩:廷繼尚正,應開以大。錫賢明祖德,勤宣慶緒長,詒經宏嗣業,繼遠燦彝章。
湖南湘鄉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湖南瀘溪文氏字輩:盛景宏開,興啟體元,名賢長慶,榮華萬年。
湖南石門文氏字輩:必單景志昌,萬國星成運,闡之士光明,盛世振選學,定繼良忠敬。
湖南澧縣文氏字輩派:光明家風振,學定繼良忠。
湖南桃源文氏字輩:必發公派:光明盛世昌隆際會忠。必達公派:機儒起南國道承先正。大任公派:嗣臣士之上錦綉光愈隆丕振忠。合譜字輩: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龍山文氏字輩:必大景子思,X X 廷中添,尚曰志體宗,光明盛世昌,隆際(吉)會忠(中):合譜新字輩(同桃源) 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註:龍山縣水田壩文氏系桃源上文必發公之後,於清乾隆三十一年遷入,始祖成章(字灼 志字輩)
黑龍江哈爾濱文氏字輩:嘉志開福業,立道繼士長,子承佩仕德,怡祺振永昌。
遼寧大連文氏字輩:世殿先鍾治,安懷永化成,順心增基業,元士復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輩:新華傳家本,賢才繼世生,弘勛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廣西玉林文氏字輩:紹宇興岐鴻業遠,丕基信國慈欽長。
貴州長順、廣西凌雲文氏字輩:尚現朝華應,天國金洪世,啟永庭昌光,開順克如興。
貴州大方文氏字輩:天玉德中達,子開朝顯昌,洪隆鐵先廣,永遠振家邦。
文天祥嫡支文氏字輩:「安時儀天道伯汝元廷朝世子應時策名揚標鐫綿長永錫衍及新年英偉俊發振祖墓墀」。
湖南望城文氏字輩:「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錫福友孝忠烈英賢蔚起名振楚澤學修登仕經綸華國」。
湖南東鄉文氏字輩:「師聖希賢承家輔國世濟其美克光祖澤仁孝立本德義允全發名成業福祜萬年」。
湖南道縣文氏字輩:「添仲應朝世升一坤錫為清輝元應載□生」。
湖南桃源文氏字輩:
必發支派:「光明盛世昌隆際會忠」;
必達支派:「機儒起南國道承先正」;
大任支派:「嗣臣士之上錦綉光愈隆丕振忠」;
三支合派:「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耒陽文氏字輩:「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澤詩書顯義方家修廷可獻體立運行臧萬代賢才盛登朝慶贊襄」。
湖南攸縣文氏字輩:「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禮秉義正家有方遠紹祖志觀國之光遵乃彝教受澤孔長」。
湖南衡山文氏字輩:「廷繼尚正應開以大錫賢明祖德勤宣慶緒長詒經宏嗣業繼遠燦彝章」。
湖南湘鄉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湖南瀘溪文氏字輩:「盛景宏開興啟體元名賢長慶榮華萬年」。
湖南石門文氏字輩:「必單景志昌萬國星成運闡之士光明盛世振選學定繼良忠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澧縣文氏字輩:「光明家風振學定繼良忠」。
湖南醴陵文氏字輩:「應世其昌大振家聲咸昭慎守顯達增榮繼起恢先光耀宗盟熙朝人瑞寰海鏡清」。
湖南桃江文氏字輩:「潮福紹仕友昌章宗大應尚勝嗣維賢萬邦隆盛德永世進忠良明顯昭謨烈宏達喚書香心傳其肇孔慎修克發揚四海承聲教三湘詠樂康都欣生意厚遙祝歷年長夷裔求能立中原競自強飛翔猶鳳舞騰舉又龍驤治可希虞夏功宜邁漢唐軒黃道澤遠攸久固吉祥」。
湖南東安文氏字輩:「克振家聲遠貽謀燕翼長試書承後澤俊秀裕前芳根節存中道生安賴上蒼沛然清操見極力則顏張」。
湖南宜章文氏字輩:「天克華成儀維春忠君友德廣時明福緣善慶集雲錦禮樂詩書燦日星」。
湖南新化、安化、漣源、冷水江文氏字輩:「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綸燕翼治家瑞宣揚錫慶祥明修傳漢代治化定經邦典範光前哲洪澤裕後昆國泰民康富長久樂昇平」。
江右文氏通譜新字輩:「常弘先祖德仁義禮智信風節貽澤遠紫陽耀邦達千石竹枝青萬山松柏勁江右雲天高世代有才俊」。
四川廣安文氏字輩:「國正天心順三清大道成翠榮光明顯祥瑞獻朝廷」。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紹義通天達永遠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綱紀德政光明廷丹青萬代傳遵守先哲志定為上國旨」。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啟景才彥承實良國正天一永士大光明遠傳光澤化成學興嘉德可紹通顯世登」。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希光維宗毓志學承先聖懷德培祖基詩書啟後裔」。
四川開縣、重慶靜觀文氏字輩:「至德自尊崇思承奉聖廷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倫燕翼貽謀厚成功錫慶頻真誠能續序雍睦本仁親詩書敦世業禮樂裕家聲大振冠裳澤元勛百代新」。
四川雅安文氏字輩:「通明必珠應之朝在(存)登耀全啟永尚中(光)希」。
四川宜賓文氏字輩:「一啟國旗單學仕應明廷宗支萬代雲賢才咸通達將相住金陵」。
四川蓬溪文氏字輩:「白字永國知忠天章子西榜自萬化見顯模定遠基賢才名祿位德壽著書詩禮儀通懷寶儒風運孔尼」。
四川南溪文氏字輩:「義朝啟正文尚天世在友」。
四川瀘州瀘縣、湖北麻城、孝感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興仁義禮智信光乾裕後坤」。
湖北宜昌文氏字輩:「完太漢承寅希耀運高汝先志承廷啟世家光宗耀」。
湖北松滋文氏字輩:「曾宏緒裕坤家生恆振大」。
湖北秭歸文氏字輩:「文應光世學,德秀發先祥,士習紹宗永,儒林啟緒昌」。
湖北荊州文氏一支字輩:「世裕坤家生恆振大」。
湖北荊州文氏一支字輩:「錫洪範九敘守漢高三(山)章」。
山東萊陽文氏字輩:「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
山東臨沂莒南文氏字輩:「占連鳳章永孝洪」。
山東沂水文氏字輩:「宗某高某君淑建大永定振某善富全洪利清方成」。
山東樂陵文氏字輩:「守德庭升書玉炳建」。
重慶萬州文氏字輩:「時運星方朝應正永廷之化啟傳家祚思宗紹樹宏富有仁承憲長才佐建幫同培光世德遠大作賢良」。
重慶萬州武陵文氏字輩:一正忠永承,光華啟運亨,世傳思紹祖,德耀應常明
重慶文氏一支字輩:「山處元喜子西幫安家興祖宗功德大世代中孝天」。
貴州大方文氏字輩:「天玉德中達子開朝顯昌洪隆鐵先廣永遠振家邦」。
貴州長順、廣西凌雲文氏字輩:「尚現朝華應天國金洪世啟永庭昌光開順克如興」。
廣西玉林文氏字輩:「紹宇興岐鴻業遠丕基信國慈欽長」。
廣西南寧、欽州文氏字輩:「祖有大裕德吾家萬世興」。
江西吉安文氏字輩:「大民嘉應國萬年道德迷正仕端其尚英材望派先」。
廣東高州文氏字輩:「賢聖明永海創達干起家」。
河南南陽市唐河少拜寺鎮文氏字輩: 家修廷獻,金聲玉振, 鴻恩廣慶,福德永昌,本立道生,雲集天祥
河南固始文氏字輩:「世承忠緒永傳飴芳克清先澤雍冠伯良」。
黑龍江哈爾濱文氏字輩:「嘉志開福業立道繼世長治成丕士德曰啟振永昌」。
遼寧大連文氏字輩:「世殿先鍾治安懷永化成順心增基業元士復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輩:「新華傳家本賢才繼世生弘勛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內蒙古通遼文氏字輩:「宗泰顯化三國振民澤賢」。
台灣文氏一支字輩:「名永振家……」
文氏一支字輩:「光廷玉樹之蘭秀紹繼先明中義全」。
文氏一支字輩:「國啟登景運學士朝廷方才高宗德光賢能君祿厚榮華世代昌」。
文氏一支字輩:「亮士光萬正大幫國勝平齊佳興魁梧祿為傳高升」。
文氏一支字輩:「家紹宏運中正賢良」。
文氏一支字輩:「德伯忠正玄永久立必賢仁傑昌大有世代億長聯」。
文氏一支字輩:「朝正永廷之化啟傳家作成仁世澤長首先思遺訓紹逑煥新章」。 四言 傳詩說禮;撫國附民:上聯典指晉初臨江人文立,蜀漢時曾在太學傳授《毛詩》、《三禮》,歷官尚書、太子中庶子、衛尉。下聯典指明朝徽州人文獻,成化年間舉人,任監察御史,巡按北直、雲南、河南,所到之處,貪官惡吏望風而逃。後升任湖廣副使,以治行卓越著稱一時。
興文化蜀;定策滅吳:上聯典指西漢舒縣人文翁,少年時好學,通《春秋》。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在成都修官學,興教化。武帝時令郡國都立官學,始於文翁。下聯典指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字少禽,楚國郢人。越王勾踐時,越國被吳國擊破,勾踐困守會稽。文種獻計,到吳隨賂太宰嚭,得免於亡國。勾踐入吳為人質,文種主持國政。勾踐歸國,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了吳國。
竭忠體國;盡節勤王:上聯典指宋文彥博,連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下聯典指宋文天祥,德祐初應詔勤王,後為元兵所執,不屈死。
潼川世業;潞澤家聲:此聯為文氏宗祠「三芝堂」堂聯。
煙樓世澤;正氣家風:此聯為文氏宗祠「正氣堂」堂聯。
宋廷柱石;文廟馨香:此聯為文氏宗祠「正氣堂」堂聯。 五言 詞書列四絕;詩畫第一名:上聯典指宋朝詩書畫家文同,善詩、楚詞、草書、畫,有「四絕」之稱。下聯典指明朝詩書畫家文元善,字子長,號虎丘,萬曆間卒,年三十有六。王穉登銘其墓曰:「畫品第一,詩品第一。」 六言 比文風於鄒魯;標逸致於吳興:上聯典指西漢官吏文翁,廬江舒縣人(今安徽廬江)。漢景帝末期,為蜀郡守,興修農田水利,重視教育,曾派小吏至長安,就學於博士。又在成都興羅學校,入學者得免除徭役,並以成績優異者為郡縣吏。蜀地文學,比於齊魯。武帝時令郡國皆立學校,自文翁始。卒後蜀人祀之。下聯典指宋朝詩書畫家文同。文同,字與可,梓潼人,號笑笑先生。又稱石室先生,錦江道人。進士,官司封員外郎。善畫竹及山水。元豐間,出守湖州,故亦稱文湖州。有《丹淵集》。 七言 兼八法丹青之勝;擅一時絲竹之奇:上聯典指明朝書畫家文徵明,初名璧,又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之譽。曾以貢生任翰林院待詔,三年後辭去。擅詩文書畫,尤善書畫,工行草,精小楷。他名重當代,學生甚多,形成了「吳門畫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世稱其畫兼有趙孟頫、倪瓚、黃公望之長。下聯典指宋朝寧化人文寶,字仲賢,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歷官陝西轉運使加工部員外郎、忠武軍行軍司馬。能寫詩,善篆書,尤其工於鼓琴。
彈鋏始知皆瑣旅;枕戈方信是雄才:此聯為北宋大臣文彥博《閱史有感》詩句聯。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汗青:此聯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祠聯。文天祥,江西吉安人。二十歲中進士第一名。曾組織義軍抵抗元軍入侵。公元1276年任南宋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脫險後,南下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聯合抗元。1278年在廣東海豐被元軍所俘,期間作《過零丁洋》詩示以抗元之志。後被押送元大都,迭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在大都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人傳頌。公元1823年1月9日被害。
洛社英鳳昌百代;文山浩氣壯千秋:上聯典指三國魏大將文聘。下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八言及以上 洛邑耆英,出將入相;廬陵正氣,取義成仁:上聯典指北宋大臣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天聖年間進士,累官殿中侍御史,慶歷末年以參知政事拜相,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河陽。司馬光為相,請他任平章軍國重事,後加太師銜,封潞國公。前後任將相五十年,歷四朝。晚年與富弼、司馬光等人在洛陽組織耆英會,為一時盛事。下聯典指南宋大臣、文學家文天祥,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人,理宗時狀元,歷任刑部郎官、贛州知州、右丞相。德祐初年,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在鎮江脫險,輾轉流亡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後退守廣東,加少保,封信國公。被俘後寫《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受元人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被害。
忠季昭明,奚啻青天白日;襟懷瀟灑,渾如秋月晴雲:上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下聯典指宋朝詩書畫家文同。
⑨ 姓氏文化
梁姓最早出自贏姓,是大禹時期的治水名臣伯益的後裔.周宣王時,伯益的裔孫秦仲受命征討西戎陣亡,所生五子立志為父報仇,結果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宣王一一封賞,其中秦仲第二子秦康於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南)為伯爵,人稱梁伯.至春秋時,秦穆公派兵滅掉梁國,梁國貴族便以國名為氏,紀念故國而姓梁.郡望:安定,天水,河南.堂號:梅鏡堂.梁姓名人有梁啟超.
⑩ 姓氏文化起源於什麼年代,有什麼規律和由來呢
歷史“姓”、“氏”知識
“姓”與“氏”先說“姓”再說“氏”
一、姓:
“氏”或稱族。古代標志家族血緣關系的稱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昨之士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孔穎達疏:“氏、族一也,所從言之異耳。”只有士以上階層才有氏,男子必稱其氏,與女子稱姓有別。
(三)、姓氏
姓、氏的合稱。《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來自母系制度的遺存,不能改變,同姓不能為婚;氏則是家族的標志,或以祖父之字為氏,或以封地、職官、居處等為氏,在一定情況下可改變。先秦男子一般稱氏,女子一般稱姓,被奴役者則無姓氏。秦、漢以後,姓、氏混而為一。
四、姓族
姓族有名望的士族,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特權。
《後漢書·朱暉傳附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
”李賢註:“引用士人有族望者。”氏族志 書名。亦稱《大唐氏族志》或《貞觀氏族志》。唐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撰。一百卷,一作一百三十卷。書成於貞觀十二年(638)。為記錄唐初貴族姓氏淵源與門第的譜牒。初撰時仍沿舊時門閥之見,推山東崔氏為一等。後太宗確定以“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乃改以皇族李氏為一等,崔氏降為三等。全書凡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共分九等。原書至南宋已無傳本。現僅存敦煌卷子殘本原文四十餘行,藏於北京圖書館。北平圖書館館刊第六卷第六號許國霖《敦煌雜錄》載有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