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契丹文化遺址在承德什麼地方
契丹發祥地之一的平泉縣,目前已發現遼代古文化遺存265處,其中遺址247處,遼代墓葬18處,包括大長公主墓、竇景庸墓、蕭公墓、八王溝墓群等重要考古發現。平泉現有館藏文物1.8萬余件。國家珍貴文物411件,其中遼金文物佔60%。
據了解,遼朝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一個多民族政權,遼朝統治中國北方長達200多年。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剽悍勇猛的北方游牧民族,從秦漢時期,由東胡鮮卑族發展而來。專家稱,契丹的本意是「鑌鐵」,即堅固的意思。
遼朝時,平泉境內生活著奚人、契丹人、漢人以及渤海人,他們為平泉的開發建設作出了貢獻。平泉境內出土的鐵犁鏡、鐵鐮、鐵鋤與今天的勞動工具非常接近,表明了當時契丹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北方農業的發達程度。同時,一些冶煉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當時造車業、采礦業、燒炭業等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遼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來自草原的契丹人,主動吸收中原以及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博採眾長,兼容並蓄,創造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遼代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遼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內質,又有草原文化的特徵。平泉境內出土的遼代瓷器、墓壁畫、樂器、石刻等就反映出了這種情況。
Ⅱ 山西名勝古跡簡介
(1)平遙古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遙縣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
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圖再現了這一風采。
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大約為公元471至523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寺院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背山面東,好似嵌於恆山上的一座精美雕刻。
前人曾以「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的話語來概括懸空寺構建之精妙。此語果然言之甚對。懸空寺的樓閣殿宇危樓聳起,對峙而立,離地約有百尺,附於絕壁之上,著實令人驚嘆。目前,寺內共有殿宇40間,之間有棧道相連,曲折迂迴,參差有致,高低錯落之間凸顯寺院布局之精密。
Ⅲ 承德第一縣級市平泉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平泉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是承德的第一縣級市,那麼大家知道平泉縣有什麼好玩的景點嗎?接下來這篇指南將告訴你答案。
01
遼河源頭國家級森林公園,平泉縣是遼河的源頭,因為地理環境優越,而成了一個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園內植物茂盛,而且種類繁多。
02
黨壩古溶洞,這是平泉縣一個比較特殊的景點,這個溶洞形成的歷史時間非常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十分古老。
03
二泉地溫泉,平泉縣還是一個溫泉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最出名的就是這個二泉地溫泉,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溫泉旅遊設施。
04
遼河源漂流景區, 因為這里是遼河的發源地,地勢較高,而且水流湍急,自然而然就建造了一個漂流景區,十分刺激過癮。
Ⅳ 平泉特產都有什麼全面些
平泉的特色小吃有很多,主要有:改刀肉、南沙酥、羊湯、豆腐腦、燒餅、茶糖、涼粉、郭杖子殺豬菜、碗坨、咯豆子、炒疙瘩、榆樹林子的豆包、煎餅等。 山莊老酒介紹:
山莊老酒的屬地——平泉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山脈末端,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自古就是天然釀酒的好地方。
山莊老酒是以高粱為主要原料,優質小麥和大麥、豌豆混合配料釀制而成的。其技藝首先是培制中、高溫曲,而後採用中、高溫大麴並用續糟(或渣)配料,清蒸混燒,經發酵緩火蒸餾,掐頭去尾,中溫流酒,分段摘酒。最後,取其精華,陶罐密封,適溫貯存,最低貯存4年以上。
山莊老酒釀制技藝的發生、發展,經歷了清代初年的產生、形成期,清康乾盛世至清末的成熟、興盛期,民國至建國初的冷落、沉寂期,建國初的新生、轉折期,建國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搶救、復甦期,以及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現在的弘揚、振興期。山莊老酒釀制技藝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有了新的發展。1999年,山莊老酒成為河北省名牌產品,「山莊」商標成為河北省著名商標。2005年,山莊老酒被認定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6年,山莊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山莊老酒釀造技藝,是民族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是古老釀酒技藝的遺存,對研究北方乃至我國白酒的起源與發展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由於其興盛於康乾盛世,對中國酒文化以及社會文化的沿革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價值珍貴;山莊老酒憑借其獨特的品質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對其釀造技藝及酒中微量成分的細致研究,同樣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八溝石雕工介紹:
八溝石雕工藝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歷代藝人口傳心授一直延續至今,現在這種雕刻工藝仍然在八溝及周邊地區傳承。據調查了解,在縣內發現了七千年左右的石葉、石刀、刮削器,四千年左右的石人造像,遼金時期大長公主的石棺和墓誌銘、大型圓雕的石羊、石虎、石猴、石翁仲和石獅子等,這些大型圓雕造像,造型簡潔,雕工細膩,羊、虎、猴的形態逼真,是遼金時期雕刻藝術的珍品。
八溝石雕技術雖然從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而且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得知有雕刻藝人姓名和作品的是清末民國年間的平泉縣黃土梁子鎮雙河村的馮玉和馮神。八溝石雕工藝這種傳統的雕刻藝術從新石器時代在平泉及周邊地區就有。平泉縣黨壩鎮花子洞遺址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在距平泉百餘公里的赤峰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豬龍屬雕刻工藝作品中的世界珍品,在商周時期的平泉縣頂子城夏家店上下層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石人造像,在遼金時期的平泉縣會州城遺址中發現的石獅子和柳溪鄉石虎村發現的大型石雕造像石羊、石虎、石猴、石翁仲,在蒙和烏蘇鄉頭道營子村發現的大長公主墓石棺、石碑,還有清末、民國時期的石獅造像等實物,說明了平泉縣的「八溝石雕技藝」是年代久遠、歷史源遠流長。這種雕刻技術是勞動人民多年辛勤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是老一輩人的智慧結晶,是雕刻藝術的精華。
八溝石雕工藝雖然歷史久遠,現在也有傳承人在從事這門工藝,但因為現在的雕刻藝人年齡都在40歲以上,年輕人不願從事這門手藝,所以這門工藝現也面臨失傳的危險。
改刀肉介紹:
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種傳統風味小吃——改刀肉。改刀肉以豬肉和竹筍為主料,切成絲翻炒,邊炒邊加入雞鴨湯、口蘑湯、醬油、紹興酒、香油等。待肉、筍成為金黃色後,澆上汁水,盛入盤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猶如一座金字塔,筍絲柔韌,肉絲筋硬,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人。
改刀肉還有耐貯存的優點。冬季裝簍可存放三個月,炎熱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時加熱即可,其味不變。傳說改刀肉的絕技還是清宮中傳出來的哩。清朝乾隆年間,皇宮御膳房裡有位姓劉的師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絕技,伺候了皇帝幾十年,皇帝對他的手藝非常滿意。後來,劉師傅年紀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鄉平泉,開起了一家飯館。劉師傅在平泉收了五個徒弟,並毫無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絕技傳給了他們。劉師傅在病危時還諄諄叮囑五個徒弟,要他們齊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絕技傳下去。
五徒弟遵照師傅的遺願,把飯館改名為「五奎園」,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將改刀肉的絕技發揚光大。五個徒弟經營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處傳揚開來,當時張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爺進京朝覲,路過平泉時,不但要停下來一嘗為快,而且還把改刀肉當成高級禮物,帶進京城,饋贈親朋好友。從此,「五奎園」和改刀肉譽滿全國。
平泉食用菌在由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組織的「中國特產之鄉」評選活動中,平泉縣被授予「中國食用菌之鄉」稱號。該縣食用菌生產覆蓋全縣二十個鄉鎮,近三萬五千農戶,生產總量達到三千多萬盤(袋) 平泉特產食用菌:華北地區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平泉縣,在日前由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組織的「中國特產之鄉」評選活動中,被授予「中國食用菌之鄉」稱號。食用菌是平泉的特色主導產業之一,全縣年食用菌產量達3萬噸,產值超3億元。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發展食用菌作為農業支柱產業來抓,他們利用中科院中科集團百態生物公司梁枝榮博士的研究成果———玉米秸稈栽培蘑菇,使閑散在田間地頭的秸稈成為食用菌菌料的替代品,特別是利用香菇、滑子菇栽培廢料來發展腐生菌雙孢菇、雞腿菇,獲得成功,實現了變廢為寶。
Ⅳ 河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30項)
一、民間文學 (5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1-1 耿村民間故事 石家莊藁城市
2 1-2 河間歌詩 滄州河間市
3 1-3 孟姜女故事傳說 秦皇島山海關區
4 1-4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
5 1-5 牛郎織女傳說邢台 內丘縣
二、民間美術 (1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 2-1 武強木版年畫 衡水武強縣
7 2-2 衡水內畫 衡水市
8 2-3 蔚縣剪紙 張家口蔚縣
9 2-4 豐寧滿族剪紙 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
10 2-5 曲陽石雕 保定曲陽縣
11 2-6 內丘神碼 邢台內丘縣
12 2-7 玉田泥塑 唐山玉田縣
13 2-8 辛集農民畫 石家莊辛集市
14 2-9 無極剪紙 石家莊無極縣
15 2-10 白溝泥塑 保定高碑店市
三、民間音樂 (2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6 3-1 冀中笙管 樂保定淶水縣
(高洛音樂會)
17 3-2 霸州笙管樂 廊坊霸州市
(高橋音樂會、
勝芳音樂會、
張庄音樂會)
18 3-3 河北鼓吹樂(永年)邯鄲永年縣
19 3-4 河北鼓吹樂(撫寧)秦皇島撫寧縣
20 3-5 固安笙管樂 廊坊固安縣
(屈家營音樂會、
小馮村音樂會)
21 3-6 承德清音會 承德市
22 3-7 廣宗太平道樂 邢台廣宗縣
23 3-8 常山戰鼓 石家莊正定縣
24 3-9 藁城戰鼓 石家莊藁城市
25 3-10 子位吹歌 保定定州市
26 3-11 安次區笙管樂 廊坊安次區
(軍盧村音樂會、
南響口梵唄音樂會、
後屯音樂會)
27 3-12 雄縣古樂 保定雄縣
28 3-13 竹林寺寺廟音樂 張家口陽原縣
29 3-14 辛安庄民間音樂會 滄州任丘市
30 3-15 涉縣寺廟音樂 邯鄲涉縣
31 3-16 里東庄音樂老會 廊坊文安縣
32 3-17 任丘大鼓 滄州任丘市
33 3-18 河間大鼓 滄州河間市
34 3-19 磁縣迓鼓 邯鄲磁縣
35 3-20 唐山花吹 唐山唐海縣
四、民間舞蹈 (20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6 4-1 昌黎地秧歌 秦皇島昌黎縣
37 4-2 井陘拉花 石家莊井陘縣
38 4-3 徐水獅舞 保定徐水縣
39 4-4 滄州落子 滄州南皮縣
40 4-5 易縣擺字龍燈 保定易縣
41 4-6 隆堯招子鼓 邢台隆堯縣
42 4-7 抬花杠 石家莊欒城縣
43 4-8 簍子燈 唐山豐南區
44 4-9 青龍猴打棒 秦皇島青龍滿族
45 4-10 葛漁城重閣會 廊坊安次區
46 4-11 晉州官傘 石家莊晉州市
47 4-12 贊皇鐵龍燈 石家莊贊皇縣
48 4-13 黃驊麒麟舞 滄州黃驊市
49 4-14 豐寧蝴蝶舞 承德豐寧滿族
50 4-15 曲周龍燈 邯鄲曲周縣
51 4-16 撫寧太平鼓 秦皇島撫寧縣
52 4-17 二貴摔跤 承德隆化縣
53 4-18 東儲雙龍會 廊坊安次區
54 4-19 滄縣獅舞 滄州滄縣
55 4-20 攆花 邯鄲臨漳縣
五、戲曲 (2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6 5-1 河北梆子 河北省文化廳
57 5-2 評劇 唐山灤南縣
58 5-3 唐山皮影戲 唐山市
59 5-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市
60 5-5 哈哈腔(清苑) 保定市
61 5-6 哈哈腔(青縣) 滄州青縣
62 5-7 武安平調落子 邯鄲武安市
63 5-8 定州秧歌戲 保定定州市
64 5-9 冀南皮影戲 邯鄲市
65 5-10 武安儺戲 邯鄲武安市
66 5-11 隆堯秧歌戲 邢台隆堯縣
67 5-12 二人台 張家口康保縣
68 5-13 保定老調 保定市
69 5-14 威縣亂彈 邢台威縣
70 5-15 邯鄲東填池賽戲 邯鄲市
71 5-16 四股弦 邢台巨鹿縣
72 5-17 蔚縣秧歌 張家口蔚縣
73 5-18 軟秧歌 張家口懷安縣
74 5-19 官莊詩賦弦 廊坊固安縣
75 5-20 橫岐調 保定涿州市
76 5-21 永年西調 邯鄲永年縣
77 5-22 磁縣懷調 邯鄲磁縣
78 5-23 賢寓調 保定定興縣
79 5-24 肅寧武術戲 滄州肅寧縣
80 5-25 河間皮影戲 滄州河間市
81 5-26 口梆子 張家口市
六、曲藝 (8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2 6-1 木板大鼓 滄州滄縣
83 6-2 樂亭大鼓 唐山樂亭縣
84 6-3 西河大鼓 滄州河間市
85 6-4 京東大鼓 廊坊市
86 6-5 戳古董 張家口張北縣
87 6-6 黃驊漁鼓 滄州黃驊市
88 6-7 鹽山竹板書 滄州鹽山縣
89 6-8 涿州十不閑 保定涿州市
七、民間雜技 (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0 7-1 吳橋雜技 滄州吳橋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 (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1 8-1 磁州窯燒制技藝 邯鄲峰峰礦區
92 8-2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邯鄲魏縣
93 8-3 邢窯燒制技藝 邢台市
94 8-4 定瓷傳統燒制技藝 保定曲陽縣
95 8-5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 保定高陽縣
96 8-6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
97 8-7 秸稈扎刻技藝 廊坊永清縣
98 8-8 衡水法帖拓印技藝 衡水桃城區
99 8-9 泊頭傳統鑄造技藝 滄州泊頭市
100 8-10 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邯鄲大名縣
101 8-11 易縣絞胎陶瓷製作技藝 保定易縣
102 8-12 沙河豆面印花技藝 邢台沙河市
103 8-13 高橋尚家笙製作技藝 廊坊霸州市
104 8-14 龍鳳貢面手工製作技藝 衡水故城縣
105 8-15 易水硯製作技藝 保定易縣
106 8-16 蔚縣古民居建築技藝 張家口蔚縣
107 8-17 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邯鄲館陶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 (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8 9-1 安國葯市 保定市
109 9-2 直隸官府菜系烹飪技藝 保定市
十、歲時節令 (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0 10-1 鹽山千童信子節 滄州鹽山縣
十一、民間信仰 (4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1 11-1 女媧祭典 邯鄲涉縣
112 11-2 三祖文化 張家口涿鹿縣
113 11-3 趙縣范庄龍牌會 石家莊趙縣
114 11-4 內丘扁鵲祭祀 邢台內丘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 (9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5 12-1 沙河藤牌陣 邢台沙河市
116 12-2 邢台梅花拳 邢台平鄉縣、廣宗縣
117 12-3 楊氏太極拳 邯鄲永年縣
118 12-4 滄州武術 滄州市
119 12-5 深州形意拳 衡水深州市
120 12-6 淶水踢球 保定淶水縣
121 12-7 泊頭六合拳 滄州泊頭市
122 12-8 武氏太極拳 邯鄲永年縣
123 12-9 文安八卦掌 廊坊文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 (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24 13-1 青縣盤古文化 滄州青縣
125 13-2 勝芳花燈及元宵燈會 廊坊霸州市
126 13-3 蔚縣拜燈山 張家口蔚縣
127 13-4 滏陽河燈 邯鄲邯山區
(馬頭鎮、張庄橋村)
128 13-5 葦子燈陣 邯鄲峰峰礦區
129 13-6 彩布擰台 邯鄲邯山區
130 13-7 黃粱夢文化 邯鄲市
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97項)
一、民間文學(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1Ⅰ-1伯夷、叔齊的歷史傳說秦皇島盧龍縣2Ⅰ-2契丹始祖傳說承德平泉縣3Ⅰ-3內丘縣郭巨孝文化邢台內丘縣4Ⅰ-4清河縣武松與武大郎的傳說邢台清河縣
二、民間音樂(10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5Ⅱ-1安次區義和團音樂(東張務音樂會)
廊坊安次區6Ⅱ-2永年正里小曲邯鄲永年縣7Ⅱ-3東尖塔音樂會廊坊廣陽區8Ⅱ-4豐寧滿族吵子會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9Ⅱ-5昌黎民歌秦皇島昌黎縣10Ⅱ-6昌黎吹歌秦皇島昌黎縣11Ⅱ-7燕子古樂保定易縣12Ⅱ-8易縣東韓村拾幡古樂保定易縣13Ⅱ-9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保定安新縣14Ⅱ-10邢台縣長信排鼓邢台邢台縣
三、民間舞蹈(13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15Ⅲ-1臨漳李家莊高蹺皇杠邯鄲臨漳縣16Ⅲ-2永清瑚璉店同樂聖會廊坊永清縣17Ⅲ-3扇鼓(趙州扇鼓、冀南扇鼓)石家莊趙縣
邯鄲叢台區18Ⅲ-4寬城背桿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19Ⅲ-5香河大河各庄竹馬會廊坊香河縣20Ⅲ-6鹽山武術扇滄州鹽山縣21Ⅲ-7曲周儺舞聚英叉會邯鄲曲周縣22Ⅲ-8竹板落子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23Ⅲ-9隆堯縣澤畔抬閣邢台隆堯縣24Ⅲ-10跑竹馬(正定縣、靈壽縣)石家莊正定縣
石家莊靈壽縣25Ⅲ-11靈壽武凡同高蹺馬石家莊靈壽縣26Ⅲ-12抬花杠石家莊元氏縣27Ⅲ-13永年抬花桌邯鄲永年縣
四、傳統戲劇(15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28Ⅳ-1豫劇桑派藝術邯鄲市29Ⅳ-2冀南四股弦(館陶縣、魏縣、
肥鄉縣)
邯鄲館陶縣
邯鄲魏縣北坡頭
邯鄲肥鄉縣舊店鄉南營村30Ⅳ-3邯鄲賽戲(武安市、涉縣)邯鄲武安市
邯鄲涉縣31Ⅳ-4海興南鑼劇滄州海興縣32Ⅳ-5雞澤弦子腔戲邯鄲雞澤縣33Ⅳ-6館陶木偶戲邯鄲館陶縣34Ⅳ-7臨漳西狄邱落子邯鄲臨漳縣35Ⅳ-8炊庄高腔戲廊坊廣陽區36Ⅳ-9西路梆子滄州海興縣37Ⅳ-10藁城北周卦亂彈石家莊藁城市38Ⅳ-11深澤墜子戲石家莊深澤縣39Ⅳ-12元氏樂樂腔石家莊元氏縣40Ⅳ-13高陽河西村崑曲保定高陽縣41Ⅳ-14臨城南調邢台臨城縣42Ⅳ-15霸州王莊子崑曲廊坊霸州市
五、曲藝(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43Ⅴ-1廣平拉洋片邯鄲廣平縣44Ⅴ-2冀南梨花大鼓(雞澤縣、威縣)邯鄲雞澤縣邢台威縣45Ⅴ-3西河大鼓廊坊文安縣46Ⅴ-4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縣)廊坊三河市
承德平泉縣
六、雜技與競技(14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47Ⅵ-1雄縣鷹爪翻子拳保定雄縣48Ⅵ-2孟村八極拳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49Ⅵ-3劈掛拳滄州市50Ⅵ-4燕青拳滄州市51Ⅵ-5查滑拳滄州市52Ⅵ-6珍珠球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
治縣53Ⅵ-7香河安頭屯中幡廊坊香河縣54Ⅵ-8長洪拳邯鄲成安縣55Ⅵ-9上刀山邯鄲涉縣56Ⅵ-10左各庄桿會廊坊文安縣57Ⅵ-11蘇橋飛叉會廊坊文安縣58Ⅵ-12南托雷氏武術石家莊靈壽縣59Ⅵ-13正定高照(中幡)石家莊正定縣60Ⅵ-14大名縣佛漢拳邯鄲大名縣
七、民間美術(2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61Ⅶ-1伯延民間建築藝術邯鄲武安市62Ⅶ-2八溝石雕工藝承德平泉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23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63Ⅷ-1金鳳扒雞手工製作技藝石家莊市64Ⅷ-2板城燒鍋酒五甑釀造技藝承德市承德縣65Ⅷ-3衡水老白乾傳統釀造技藝衡水市66Ⅷ-4劉伶醉酒釀造技藝保定徐水縣67Ⅷ-5劉美燒雞手工製作技藝唐山樂亭縣68Ⅷ-6玉田老酒釀造技藝唐山玉田縣69Ⅷ-7槐茂醬菜製作技藝保定市70Ⅷ-8貞元增酒傳統釀造工藝邯鄲市71Ⅷ-9山莊老酒釀造技藝承德平泉縣72Ⅷ-10織字土布技藝(雞澤縣、肥鄉縣)邯鄲雞澤縣
邯鄲肥鄉縣73Ⅷ-11魏縣花布染織技藝邯鄲魏縣74Ⅷ-12蠡縣二踢腳製作技藝保定蠡縣75Ⅷ-13昌黎趙家館餃子製作技藝秦皇島昌黎縣76Ⅷ-14平泉「五奎園」改刀肉製作技藝承德平泉縣77Ⅷ-15正定宋記八大碗石家莊正定縣78Ⅷ-16廣宗手工木鏇技藝邢台廣宗縣79Ⅷ-17真定府馬家鹵雞石家莊正定縣80Ⅷ-18藁城宮燈石家莊藁城市81Ⅷ-19遷安手工造紙唐山遷安市82Ⅷ-20廣宗縣柳編技藝邢台廣宗縣83Ⅷ-21一百家子撥御面承德隆化縣84Ⅷ-22井陘礦區高粱秸稈工藝石家莊井陘礦區85Ⅷ-23沙河四匹繒布製作技藝邢台沙河市
九、民俗(11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86Ⅸ-1鴻宴飯庄唐山市87Ⅸ-2蔚縣打樹花張家口蔚縣88Ⅸ-3井陘趙庄嶺皇綱石家莊井陘縣89Ⅸ-4後山文化保定易縣90Ⅸ-5臨漳郭小屯墜子村邯鄲臨漳縣91Ⅸ-6井陘孤山感恩文化石家莊井陘縣92Ⅸ-7堯山文化邢台隆堯縣93Ⅸ-8北秀林馬火會石家莊井陘縣94Ⅸ-9桃林坪花臉社火石家莊井陘縣95Ⅸ-10西宮大蠟會石家莊欒城縣96Ⅸ-11南張井老虎火石家莊井陘縣
十、傳統醫葯(1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97Ⅹ-1永年太和堂邯鄲永年縣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附名單)
絲弦藝術
15位粉絲
1樓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9-06-11 09:23:31 ) 稿件來源: 河北日報
一、民間文學(12項,子項14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平泉的傳說 承德平泉縣2 Ⅰ-2 康熙與大廟的傳說 承德雙灤區
Ⅰ-3 康熙與大廟的傳說 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3 Ⅰ-4 楊家將傳說 廊坊大城縣4 Ⅰ-5 仁義胡同的傳說 唐山遷安市5 Ⅰ-6 老馬識途的傳說 唐山遷安市
Ⅰ-7 老馬識途的傳說 秦皇島盧龍縣6 Ⅰ-8 碣石山傳說與故事 秦皇島昌黎縣7 Ⅰ-9 蕭顯寫匾的故事 秦皇島山海關區8 Ⅰ-10 玄鳥生商的歷史傳說 秦皇島盧龍縣9 Ⅰ-11 李廣射虎的歷史傳說 秦皇島盧龍縣10 Ⅰ-12 柏鄉漢牡丹傳說 邢台柏鄉縣11 Ⅰ-13 臨城趙雲故里傳說 邢台臨城縣12 Ⅰ-14 黃金台傳說 保定定興縣
二、傳統音樂(12項,子項21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3 Ⅱ-1 灤平十番樂 承德灤平縣14 Ⅱ-2 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 衡水故城縣15 Ⅱ-3 三河大鼓 廊坊三河市16 Ⅱ-4 冀中笙管樂(楊家口音樂會) 廊坊大城縣
Ⅱ-5 冀中笙管樂(東臧庄音樂會) 廊坊大城縣
Ⅱ-6 冀中笙管樂(琉璃庄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7 冀中笙管樂(蔡頭村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8 冀中笙管樂(西灘里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9 冀中笙管樂(福新村音樂會) 廊坊文安縣
Ⅱ-10 冀中笙管樂(南漢村音樂會) 廊坊廣陽區
Ⅱ-11 冀中笙管樂(北燕家務音樂會)廊坊霸州市
Ⅱ-12 冀中笙管樂(延福屯村音樂會)保定高陽縣
Ⅱ-13 冀中笙管樂(同口音樂會)保定安新縣17 Ⅱ-14 石家莊休門吹歌 石家莊市18 Ⅱ-15 羲皇聖鼓 石家莊新樂市19 Ⅱ-16 任家班嗩吶 秦皇島北戴河區20 Ⅱ-17 東光吹歌 滄州東光縣21 Ⅱ-18 大義店村冰雹會音樂會 保定高碑店市22 Ⅱ-19 躍進吹歌 保定徐水縣23 Ⅱ-20 內丘慶源排鼓 邢台內丘縣24 Ⅱ-21 廣宗黃巾鼓 邢台廣宗縣
三、傳統舞蹈(18項,子項18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5 Ⅲ-1 灤平棉花鬼 承德灤平縣26 Ⅲ-2 武強打花膀 衡水武強縣27 Ⅲ-3 桃城區安樂秧歌 衡水桃城區28 Ⅲ-4 大城太平顫(甩會) 廊坊大城縣29 Ⅲ-5 大城西子牙高蹺 廊坊大城縣30 Ⅲ-6 安次區西安庄登雲會 廊坊安次區31 Ⅲ-7 趙縣南寺庄背燈挎鼓 石家莊趙縣32 Ⅲ-8 萬全打棍 張家口萬全縣33 Ⅲ-9 蹦鼓子舞 張家口懷安縣34 Ⅲ-10 王河灣挎鼓 張家口宣化區35 Ⅲ-11 曲長城背閣 張家口陽原縣36 Ⅲ-12 地秧歌 唐山樂亭縣37 Ⅲ-13 青龍滿族寸子秧歌 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38 Ⅲ-14 泊頭小竹馬 滄州泊頭市39 Ⅲ-15 清苑綉球龍燈 保定清苑縣40 Ⅲ-16 扇鼓 邢台內丘縣41 Ⅲ-17 招子鼓 邢台柏鄉縣42 Ⅲ-18 博野花鼓落子 保定博野縣
四、傳統戲劇(13項,子項20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3 Ⅳ-1 曲周柳子腔 邯鄲曲周縣44 Ⅳ-2 哈哈腔 廊坊文安縣崔家坊
Ⅳ-3 哈哈腔 滄州滄縣45 Ⅳ-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贊皇縣
Ⅳ-5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井陘縣46 Ⅳ-6 評劇 石家莊評劇院一團47 Ⅳ-7 晉劇 石家莊井陘縣48 Ⅳ-8 二人台 張家口尚義縣
Ⅳ-9 二人台 張家口張北縣49 Ⅳ-10 赤城馬柵子戲 張家口赤城縣50 Ⅳ-11 皮影戲 唐山樂亭縣
Ⅳ-12 皮影戲 唐山灤南縣
Ⅳ-13 皮影戲 秦皇島昌黎縣
Ⅳ-14 皮影戲 邯鄲曲周縣51 Ⅳ-15 青縣青劇 滄州青縣52 Ⅳ-16 老調 保定安國市53 Ⅳ-17 亂彈 邢台臨西縣
Ⅳ-18 亂彈 邢台巨鹿縣54 Ⅳ-19 曲長城木偶戲 張家口陽原縣55 Ⅳ-20 墜子戲 邯鄲成安縣
五、曲藝(6項,子項8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6 Ⅴ-1 西河大鼓 廊坊大城縣57 Ⅴ-2 趙縣梅花調 石家莊趙縣58 Ⅴ-3 張北大鼓 張家口張北縣59 Ⅴ-4 干嗑 張家口張北縣
Ⅴ-5 干嗑 張家口尚義縣
Ⅴ-6 干嗑 張家口康保縣60 Ⅴ-7 拉洋片 滄州吳橋縣61 Ⅴ-8 樂亭大鼓 唐山灤南縣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3項,子項30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2 Ⅵ-1 陳村查拳 邯鄲邱縣63 Ⅵ-2 梅花拳 衡水深州市
Ⅵ-3 梅花拳 邢台威縣64 Ⅵ-4 通臂拳(心聚六和軟手通臂拳)廊坊霸州市通臂拳研究會
Ⅵ-5 通臂拳(五行通臂拳) 廊坊香河縣
Ⅵ-6 通臂拳(太極通背拳) 廊坊三河市
Ⅵ-7 通臂拳(滄州通臂拳) 滄州通臂劈掛拳研究總會
Ⅵ-8 通臂拳(南宮開河少林散手通背門)邢台南宮市65 Ⅵ-9 八卦掌 廊坊固安縣66 Ⅵ-10 固安戳腳 廊坊固安縣67 Ⅵ-11 安次區南關村少林武術 廊坊安次區68 Ⅵ-12 安次區黃漕飛叉 廊坊安次區69 Ⅵ-13 中幡 廊坊安次區70 Ⅵ-14 太極拳(楊氏太極拳老架)廊坊大城縣
Ⅵ-15 太極拳(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 保定府內派傳統楊
氏太極拳文化研究會71 Ⅵ-16 井陘縣南良都斗火龍 石家莊井陘縣72 Ⅵ-17 微水武術 石家莊井陘縣73 Ⅵ-18 抬閣 石家莊靈壽縣74 Ⅵ-19 彈(譚、潭)腿 滄州滄縣
Ⅵ-20 彈(譚、潭)腿 邢台臨西縣75 Ⅵ-21 滄縣傳統武術 滄州滄縣76 Ⅵ-22 河間左把大奇槍 滄州河間市77 Ⅵ-23 賈氏青萍劍 滄州黃驊市78 Ⅵ-24 黃驊五虎棍 滄州黃驊市79 Ⅵ-25 青縣麒麟拳 滄州青縣80 Ⅵ-26 苗刀 滄州通臂劈掛拳研究總會81 Ⅵ-27 曲陽擎閣 保定曲陽縣82 Ⅵ-28 圈頭村少林會 保定安新縣83 Ⅵ-29 八趟掩手 保定安新縣84 Ⅵ-30 清河曦陽掌太平拳 邢台清河縣
七、傳統美術(8項,子項8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5 Ⅶ-1 安次區第什里風箏 廊坊安次區86 Ⅶ-2 柳編 廊坊固安縣87 Ⅶ-3 永清花燈 廊坊永清縣88 Ⅶ-4 高邑縣後哨營貓頭靴 石家莊高邑縣89 Ⅶ-5 新樂石雕 石家莊新樂市90 Ⅷ-6 深澤泥模 石家莊深澤縣91 Ⅷ-7 鐵畫 唐山遵化市92 Ⅷ-8 渤海漁村剪紙 滄州黃驊市
八、傳統技藝(28項,子項30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93 Ⅷ-1 平泉御膳糖餅手工製作技藝 承德平泉縣94 Ⅷ-2 磁縣紙扎技藝 邯鄲磁縣95 Ⅷ-3 侯店毛筆製作技藝 衡水桃城區96 Ⅷ-4 辛庄傳統制陶技藝 廊坊文安縣97 Ⅷ-5 欒城楊氏傢具製作技藝 石家莊欒城縣98 Ⅷ-6 藁城西辛庄吹糖技藝 石家莊藁城市99 Ⅷ-7 井陘綿河水磨技藝 石家莊井陘縣100 Ⅷ-8 南張井干礤石牆技藝 石家莊井陘縣101 Ⅷ-9 七汲全羊宴技藝 石家莊無極縣102 Ⅷ-10 沙城老窖酒釀造技藝 張家口長城釀造(集
團)有限責任公司103 Ⅷ-11 柴溝堡鎮熏肉製作技藝 張家口懷安縣104 Ⅷ-12 松紋劍鍛造技藝 唐山古冶區105 Ⅷ-13 蜂蜜麻糖製作技藝 唐山新新麻糖廠
Ⅷ-14 蜂蜜麻糖製作技藝 唐山豐潤區106 Ⅷ-15 盧龍粉條傳統加工技藝 秦皇島盧龍縣107 Ⅷ-16 寧晉泥坑酒釀造技藝 邢台泥坑酒業有限責任公司108 Ⅷ-17 泊頭火柴製作技藝 滄州泊頭市109 Ⅷ-18 黃驊人工制鹽技藝 滄州黃驊市110 Ⅷ-19 黃驊面花模子雕刻技藝 滄州黃驊市111 Ⅷ-20 吊爐燒餅製作技藝 滄州黃驊市112 Ⅷ-21 黃驊面花製作技藝 滄州黃驊市113 Ⅷ-22 滄縣鏤空木雕雕刻技藝 滄州滄縣114 Ⅷ-23 手工掛面製作技藝 滄州吳橋縣
Ⅷ-24 手工掛面製作技藝 邢台臨西縣115 Ⅷ-25 傳統紡織技藝 邢台廣宗縣116 Ⅷ-26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 邢台威縣117 Ⅷ-27 傳統造船技藝 保定安新縣118 Ⅷ-28 蘆葦畫 保定安新縣119 Ⅷ-29 白洋淀葦編 保定安新縣120 Ⅷ-30 麵塑 保定安新縣
九、民俗(19項,子項24項)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21 Ⅸ-1 灤平二龍山龍文化 承德灤平縣122 Ⅸ-2 阜城打囤 衡水阜城縣123 Ⅸ-3 伏羲文化 石家莊新樂市124 Ⅸ-4 婚俗 石家莊井陘縣125 Ⅸ-5 喪葬習俗 石家莊井陘縣
Ⅸ-6 喪葬習俗 保定安新縣圈頭村126 Ⅸ-7 欒庄海龍灣龍文化 石家莊井陘縣127 Ⅸ-8 長崗龍母文化 石家莊井陘縣128 Ⅸ-9 炮打五隻船 石家莊新樂市129 Ⅸ-10 正定臘會 石家莊正定縣130 Ⅸ-11 贊皇臘八船 石家莊贊皇縣131 Ⅸ-12 七夕節 石家莊靈壽縣132 Ⅸ-13 九曲黃河燈 張家口懷安縣
Ⅸ-14 九曲黃河燈 張家口懷安縣
Ⅸ-15 九曲黃河燈 石家莊井陘縣
Ⅸ-16 九曲黃河燈 保定定興縣133 Ⅸ-17 抬皇(黃)杠 秦皇島撫寧縣
Ⅸ-18 抬皇(黃)杠 邢台南和縣134 Ⅸ-19 覺道庄老子祭奠 滄州青縣135 Ⅸ-20 鄚州廟會 滄州任丘市136 Ⅸ-21 清河中華張氏傳統祭祀 邢台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137 Ⅸ-22 沙河九龍祭祀 邢台沙河市138 Ⅸ-23 懷安縣胡家屯社火 張家口懷安縣139 Ⅸ-24 峰峰王看煙火燈地 邯鄲峰峰礦區
Ⅳ-4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贊皇縣
Ⅳ-5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井陘縣
Ⅵ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遼河源介紹資料
平泉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在美麗的風景的度假,休閑和諧的自然環境,並是目前正在開發利用的旅遊景點有: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被稱為北中國的第一方孔壩古洞二泉溫泉。位於平泉縣城60公里,西北國家森林遼河公園,總面積?230平方公里,是遼河發源地,故稱為「遼河源」。森林公園,自然條件,獨特的氣候,茂密的森林和許??多植物,森林面積?21800000英畝11600000英畝的原始森林,有超過1700種植物,上百種動物在此茁壯成長景區集保險奇怪,驚訝的是,古老的地面,如入詩,畫,輕松和快樂,返樸歸真。
平泉獨特的森林風光和遼金歷史和文化的承德避暑山莊,周圍寺廟,灤平金山嶺長城,豐寧圍場草原,一個大型游泳池經濟圈的有機形態的相互補充,景趣天成。
歡迎大家前往平泉!
Ⅶ 紅山兩河流域有哪些文明
河流往往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和發源地。四大文明古國的輝煌無不與河流相關。也許正是因為人類的遷徙大多都是沿著河流行進,所以他們的足跡往往就留在這些山水之間。同樣,在赤峰發現的這些遠古的文化遺存,也都分布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
西拉沐淪河是赤峰境內第一大河,為西遼河水系正源,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黃色的河」,古時候稱它為饒樂水、潢水、遼水。它發源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大紅山北麓的白槽溝,支流眾多,沿途流經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等地,全長約380公里,流域面積約32000平方公里。西拉沐淪河流域山川秀麗,水草豐美,為人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中國考古學界的泰斗蘇秉琦先生曾經說過,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麼發源於赤峰的西拉沐淪河便是中華民族的祖母河。
老哈河是赤峰境內的第二大河,同西拉沐淪河一樣,也是西遼河水系的正源之一。古時又稱土河、老哈母林河。它源於河北省平泉縣西北部光頭山北麓的柳西川,從寧城縣甸子鄉入赤峰市境內,沿途流經寧城縣、松山區、敖漢旗、翁牛特旗等地,河流全長425公里,在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西們木倫河匯合成西遼河。老哈河流域水豐土肥,「通舟楫」有「漁米之利」,在赤峰農業、水利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同長江、黃河一樣,以其河水哺育了流域內的各族人民,成為中華文明有的發祥地之一。
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震驚了整個考古界,它的誕生和燦爛輝煌在人類歷史上並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老哈河下游有個小山村,這就是被稱為「華夏第一村」的興隆窪遺址。它形成的時間比紅山文化還要早,是紅山文化的前身。它的發現證實了中華民族八千年的文明史。
1982年冬天,赤峰市敖漢旗進行第二期文物普查。普查人員走到這個村子以後,從當地老百姓那裡得知這里有個叫荒圈子的地方。在荒圈子現場,普查人員人看到到地面上有一個個的灰坑,於是就在地表採集了一些遺址的標本。遺址標本被帶回北京,經專家鑒定,發現這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興隆窪文化。
大約在八千年前,興隆窪遺址還是一處規模宏大、構築嚴密的原始建築。在這個三萬多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內,整齊地排列著十餘排、一百七十餘座房屋。在興隆窪遺址首次發現了生者與死者同在一個房間內的奇特的「居室墓」以及人與豬的合葬墓。這里出土的文物有陶罐、各種漁獵工具和用蚌殼製作的「蚌裙」。其中蚌裙和玉器很可能是中國古代人類的最早飾物。可以說興隆窪遺址展現了早期人類一個功能齊全、和諧完美的氏族群體聚落形態。在這片青山綠水中,他們游牧、漁獵、採集、耕作,不斷繁衍生息。
在距興隆窪遺址不遠處,還有一處趙寶溝文化遺址,從這里出土了一種雕刻有豬龍、巨鹿、神鳥花紋的陶罐。很難想像,六七千年前的人類已經可以繪制如此精美的圖案。也許我們中華民族的龍鳳崇拜,就起源於趙寶溝文化的「龍鳳鹿」崇拜。
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調查,敖漢旗先後發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址和墓葬四千餘處,相繼確立了小河沿、興隆窪、趙寶溝、小河西等考古文化。
依山而存,傍水而居,人類遠古的生存選擇可以說一直延續至今。如今看來,這里的每一片山水,都曾經演繹了滄海桑田的奇跡。
Ⅷ 承德哪有名勝古跡
四方洞遺址
【四方洞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南鷹手營子礦區營子鎮東北1.5公里處山腳洞穴內。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約44000平方米。198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發掘隊,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從上下兩個文化層中,共出土石器575件,動物遺骨1765件。從出土遺物看,兩個文化層中的石製品形態特徵和打制技術大同小異,只是上層文化少數標本體現出更穩定、更成熟和更有控制力的加工跡象。說明兩文化有相承關系。該遺址是河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也是在燕山山脈深處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足跡,對研究承德地區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後檯子遺址
【後檯子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灤平縣金溝屯鎮西村,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3年曾作部分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文化層疊壓關系明顯。上層出土器物主要有陶鬲、罐、穿孔石刀等,屬夏家店上層文化;下層出土器物主要有"之"字紋筒形罐、磨棒、磨盤、石雕女神像、玉琮等,屬趙寶溝文化類型。其中石雕女神的發現,在國內文物界引起轟動,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獲。�
白河南遺址
【白河南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東南承德縣上板城鎮白河南村西南。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灤河流域發現較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文化堆積深厚,內涵遺存豐富,對研究承德地區紅山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
北梁遺址
【北梁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下伙房鄉錠園子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2米,採集標本有石鏟、石斧、石鋤、細石器刮削器、石鏃、泥質紅陶片,紋飾為不規則豎紋、凸起弦紋。在距該遺址1.5公里處的山坡上,曾發現紅山文化典型玉器玉環、玉豬龍各一件。�
頂子城遺址
【頂子城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東平泉縣茅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東山頂。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夏家店文化遺址。遺址呈不規則圓形,三面環山,東南面為陡崖,文化層厚約1.5米,遺址中現尚存數重用石頭壘砌的半圓形矮牆和一些平坦的圓形、方形、長方形的生活區。石頭矮牆高0.4~2米,壘牆所用石料大小不等,均為當地青灰石質的不規則石板、石條,牆基寬窄不均。�
小城子西山古墓群
【小城子西山古墓群】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灤平縣大屯鄉小城子村西。面積約6萬平方米。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時間跨度自春秋到漢。1978~1979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曾組織發掘,共清理墓葬50餘座,出土隨葬品1200餘件。為研究中國古代山戎、烏桓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燕秦長城遺址
【燕秦長城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縣境內。東起與赤峰市接境的三義永鄉,西至老窩鋪鄉,或顯或隱,縣境內長約192.5公里。燕秦長城初由戰國時期的燕國為防禦東胡匈奴擄掠而修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用加固,並與其它新築長城連接。現存明顯遺址29段,約6.5公里。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山脊。多由土築,部分地段為石砌,城牆上寬0.3~1.5米,底寬2.2~8米,殘高0.3~2.5米。長城沿線還發現古城5座,當為戍守兵士所用。清代乾隆皇帝曾對此處長城進行踏查考證,並在新撥鄉岱尹樑上立有《古長城說》石碑一通,現仍完整保存。�
城子古城
【城子古城】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城子鄉城子村。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地表散存各種陶器殘片,文化層厚約1.5米。古城址呈正方形,城門在南城牆中間,殘牆基寬20~28米,高3~10米。該城建於戰國,秦時廢,漢重新使用,唐以後又廢。�
半截塔村古城
【半截塔村古城】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半截塔鎮半截塔村。佔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城址地表散存陶器殘片、瓦片。該城始建於戰國,秦廢,漢重新使用,唐以後又廢棄。�
岱尹城址
【岱尹城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新撥鄉岱尹村。佔地面積4.4萬平方米。城址呈長方形,殘存城牆基寬7~25米,高2~2.5米,城門在城址的東北角。該城建於戰國,秦時廢,漢代繼續使用,唐以後又廢棄。�
小城子城址
【小城子城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灤平縣大屯鄉小城子村。古為漢漁陽郡要陽都尉所在地,佔地面積1.9萬多平方米。城址呈"回"字形,外城長423米,寬456米;內城長260米,寬130米。城牆遺跡明顯,殘高2.8米至10米不等,城內文物遺存豐富。1977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與地、縣文物部門聯合進行了試掘。�
壽王墳銅冶遺址
【壽王墳銅冶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南鷹手營子礦區壽王墳鎮北山坡。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於漢代。遺址現存礦坑、選礦場、道路、冶煉場及居住址。遺物主要有銅餅,上刻"東六十""東五八""東五四""西六十""西三五""西五三",還有鐵錘、釺子、小鐵刀、鐵帶鉤、殘鐵鋤、陶罐、陶豆等。�
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北隆化縣隆化鎮下窪子村。城始建於北魏延和元年(432),隋唐時為奚王西省地,遼聖宗時在此建北安州,金元改稱興州,明太祖朱元璋時廢棄。在南北朝和遼金元時期,這里始終是燕山北麓的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城址佔地面積0.41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城牆殘存,高2~5米。城址中心有一片較高的台地,疑是官署建築遺址。�
會州城遺址
【會州城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東平泉縣南五十家子鄉會州村。會州城始建於遼代,曾為其惠州治所。金、元兩代沿用,明初廢。面積0.81平方公里。城址呈"日"字形,城牆殘高2~6.6米不等。遺跡顯著,遺物豐富,出土遼代器物綠釉雞腿瓶等,造型別致,製作精良,為學術界所矚目。�
雙塔山遼塔
【雙塔山遼塔】承德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南15公里處。在山崗之上,有兩座柱形石峰比肩峙立,高30餘米。峰頂分別建有磚塔一座,故名雙塔山。是中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典範。古人何以在壁立千仞無路可登的峰頂造塔,至今無人能解。北塔已圮,南塔尚存。塔呈方形,邊長2.5米,殘留兩層高5米,上端四角有木檐探出。根據塔的形制及用料分析,當為遼早期建築,其功用似為契丹民族山崇拜與佛教崇拜習俗兼融的產物。�
梓木林子古墓
【梓木林子古墓】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南興隆縣蘑菇峪鄉梓木林子村。是一座遼晚期的大型壁畫磚室墓。墓為南北向,分前、中、後室,墓室四角作仿木結構,有斗拱承托穹隆形室頂,全部彩繪。前室四壁有各種人物、花卉等壁畫。墓內發現契丹文墓誌一通,分蓋、身兩部分,均為正方形。志蓋四角陰刻大牡丹花葉、十二辰像、八卦圖。志身刻契丹文字約14280字,行距清晰,段落分明,為目前中國契丹字文物中字數最多的銘文。該墓對於研究遼金時代的建築、繪畫、文字、書法和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Ⅸ 平泉 西山公園有哪些景點
有耶律阿保機雕像,就日館,玉珠蒼穹,邀月,梨花春雨,烈士陵園 ,
蘇頌碑林 ,遼塔 ,沁心 ,真水無香 ,蝶影等等
Ⅹ 平泉為什麼說是契丹祖源
依據包括《魏書》在內的史料所載,契丹是鮮卑的後裔,最早居於遼河上游,而這遼河的正源所在地便是平泉,同時平泉考古發掘出很多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遺跡,所以平泉自稱是「契丹祖源」。
平泉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為遼寧、內蒙、河北三省交界地,東與遼寧省的凌源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相連。
遠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與天抗爭居地勞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訴說著平泉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據考證,春秋戰國時的「老馬識途」,漢末三國時的「望梅止渴」等,歷代英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設縣。隋唐之際先後定名為榆州、澤州、神山縣、平泉州。唐朝一度歸盧龍節度史安祿山統轄。
遼金時代,是平泉最為活躍的歷史時期,平泉的馬盂山(光禿山)老哈河一帶是契丹人發祥地,出土了大量的遼金時代器具,發掘了遼代大長公主墓,契丹人在這里盤馬彎弓跨過長城、黃河而問鼎中原,從此把整整一個民族的風俗、文化融進了漢文化的浩瀚大海。
(10)平泉市有哪些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是很妥帖的。
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
《魏書》記述了我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系的歷史;
《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餘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因此,研讀《魏書》,對於認識我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書》的志,新增《官氏志》、《釋老志》兩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啟》中說,這兩篇志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
《官氏志》首記官制,後敘姓族,記載了鮮卑氏族的名稱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變化,為研究拓跋部落的發展擴大及漢化提供了完備的資料,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釋老志》記佛、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
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此志乃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於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首辟專篇記錄宗教,是其在歷史上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