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湖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湖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7 22:10:27

Ⅰ 湖南過年的風俗

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就從先年的二十四說起好了,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也叫 「小孩子過年」。 這一天,經濟寬裕的家庭還會給小孩除壓歲錢之外的禮物,怪不得「細伢子」盼過年了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灶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 人們在過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打揚塵」。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一遍,湖南話為「打揚塵」。「打揚塵」現在並不單指清掃蜘蛛網、牆頂或者屋頂灰塵,而成為做清潔衛生的一個代名詞。以前農村是燒的柴,屋頂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層灰塵,隨著生活水的提高,現在的家庭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很少有燒柴的了,但是大打掃還是必定的。

農歷一年最後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吃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凌晨十二點到晚上八點之前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表明就是哪一家開始吃團年飯了,說到這里要講講鞭炮了,過春節放鞭炮是一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穀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不過湖南好多地方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一,全國馳名,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呵呵,賣一下廣告)有了這一層原因,湖南過年時都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鍾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一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是每一個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象的出現。

言當正傳,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豬肘子嘛,稱「團年肘子」。 有的家裡的餐桌會出現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裡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一般吃年飯的時候是越久越好,具體的意義我不記得了。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時總是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一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這些禁忌的。吃過飯後大家就會開始再一次的打掃下衛生和為晚上的守歲做准備或是出去到處逛逛。吃過晚餐後,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樹蔸男女老幼圍爐共話,至於城市裡自然就是圍著電烤爐了,為什麼一定要圍個這樣的東西呢,因為——湖南過年時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歡坐等候新年的到來。 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大街小巷鞭炮齊鳴,煙花四起,震耳欲聾,洋溢著濃濃的辭舊迎新的氣氛。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說:「請辭歲」。各家都高興的出門迎接,捧出點心糖果之類的零食,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有俗語說:「小孩盼過年」。」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來放鞭炮,然後吃一些點心後,就要准備好頭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說的「NAO(這個字不會打)糟」吧。極其的好吃,甜甜的,有點酒香,喝多了對於酒量不好的人來說還真的會醉呢。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著,但有的地方講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初一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里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一個熱鬧年」。我都忘了我們家是怎麼樣的,好象兩種情況都有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初五這一天不拜年,人們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為音譯)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娘家人這一年經濟都不會興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或作為客人到別人家拜年,都是不會令人高興的一件事。還有一個諱忌的是拜年時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老輩人認為給死人祭拜就是在床頭拜,這一點視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一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念ke去聲,家鄉話發音),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一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一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有俗語說:「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多是用篾扎紙糊的各式燈籠,有的掛於門頂屋檐,有的就是手拿著去遊街了。這一天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鄉下的舞龍的隊伍是最多的了,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大家多會賜上一個紅包。而且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至於正月十五吃元宵這一點全國各地全都一樣吧,就不多說了。

上述就是湖南人過春節的大概一些習俗吧。

Ⅱ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你知道哪些傳統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文化等等),請介紹出來

茶文化的介紹如下:

中國是茶樹的故鄉,可以從中國古今很多地方發現的野生大茶樹得到證明。中國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最多的國家。

茶鯠洎頭,始樤於神農時代,與中華文化相伴已走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中國茶是對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貢獻。中國茶茶祖是神農,神農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國茶傳播到世界各地,增進健康,增進快樂,增進身心和諧,為健康理念和禪茶文化增添了無限魅力。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嚴格的敬茶禮節,奇特的飲茶風俗。中國飲茶,從神農時代開始,有四千七百多年歷史。茶禮有緣,古已有之。客來敬茶,是中國漢族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

直到21世紀,賓客至家,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活動,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莊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漢族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茶文化

Ⅲ 長沙有哪些傳統文化,100字左右

【長沙湘劇】湘劇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以長沙為中心流行於湘、資二水中下游地區及贛西的修水、吉安等縣。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的稱長沙湘劇,民間稱為「大戲班子」。長沙湘劇的形成與外地聲腔的傳入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高腔出於弋陽腔,明代從江西傳入。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有安徽青陽腔和崑腔傳入。最晚傳入長沙的是彈腔,又稱南北路。湘劇劇目約1200多個,現經常上演約200餘個,曲牌300餘支。
【長沙花鼓】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形成時期為清代末葉。長沙花鼓戲在原長沙府地區內分益陽、西湖、寧鄉、醴陵和長沙5個藝術流派。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餘支,有傳統劇目336個。1949年後,整理了傳統戲《劉海砍樵》、《小姑賢》以及現代戲《打銅鑼》、《補鍋》等。
【皮影、木偶戲】皮影戲又叫「影子戲」,始於漢,盛於宋,清代傳入長沙。皮影戲班一般為3-4人,一副竹架戲棚、一擔戲箱就可走鄉串村。藝人一專多能,或舉紙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幾個角色。唱正戲用湘劇曲調,唱雜戲用花鼓戲曲調。1949年後,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團創作了寓言皮影戲《龜與鶴》。
【湘綉】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發源於長沙縣沙坪,歷史悠久。它以彩色散絲作綉線,除用「齊針」、「接針」、「打籽針」等針法外,還獨創「摻針」法,使表現的形象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更符合於中國畫的筆墨神韻。其所綉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獸無一不生動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綉品在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章。1949年後,湘綉經過恢復和發展,成功地綉出了雙面綉和雙面全異綉。奇特的技藝、非凡的藝術效果被國內外譽為「超級綉品」。
【望城剪紙】民間藝術。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節日和婚壽喜慶,用紅紙或其他彩紙剪成《百鳥朝鳳》、《福壽圖》以及吉祥如意的圖案和人物故事等張貼在門窗、牆壁上,用以增添歡慶氣氛和作美的裝飾。望城剪紙風格粗獷淳樸、干凈灑脫,多以家禽家畜為題材,栩栩如生,極富鄉間情趣。
【瀏陽花炮】瀏陽花炮製作歷史悠久,始於唐,盛於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清雍正元年(1723),瀏陽花炮作為貢品進貢皇室,一時朝野轟動,名傳海外。1875年開始出口,遠銷亞非以至歐美。1995年4月,瀏陽市被授予「中國煙花之鄉」的稱號。中國的重大慶典活動如國慶、五一節,大型運動會所燃放的煙花多為瀏陽花炮。
【湘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雛形,南宋時自成體系,至清末,由民間食譜、宗廟祭祀菜和宮廷菜餚綜合成眾多的傳統菜譜。其特點是:烹調講究,選料認真,配料精細,濃淡分明,色彩豐富,口味適中,辣而別於川菜,甜淡而別於下江菜,鮮嫩而別於粵菜,故備受國內外食客的青睞。湘菜在發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區風格,長沙為其正宗。
【火宮殿風味小吃】長沙火宮殿與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一樣,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顧的地方。火宮殿地處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宮,專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豐帝題「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輝煌,殿前空坪上由個體小商販支起面棚,撐著大傘,經營各種長沙風味小吃是:油炸臭豆腐、姊妹團子、東坡饊子、龍脂豬血、神仙果飯等300餘種。

Ⅳ 湖南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

第一味閃亮登場的當然是名揚湖南,香飄萬里的臭豆腐了

臭豆腐,四四方方的小塊,大多數為黑色,也有白色和黃色的

軟硬程度隨個人喜好可以讓老闆炸焦或炸嫩

我吃過最硬的是可以在碗邊敲得有如石頭般響的,不過還是很好吃的配上各式佐料,是來湖南一定不可錯過的美食呢

第二味閃亮登場的是糖油粑粑

這也是不可多得的小吃美食哦

炸出來金燦燦的

外酥內軟,外面甜酥酥裡面香軟軟,也是我的最愛

喜歡吃甜食的朋友一定不能放過

第三味閃亮登場的是唆螺

主料是河螺,田螺

湖南的河螺都長得細細小小的,個頭絕對不大。個頭大的全是田螺。

店主會先用鉗子把它的屁屁去掉

然後帶殼洗凈,隨著各店秘制的調料一起煮

調料的味道會煮進殼里的肉中去

吃的時候,對著田螺的開口處輕輕一唆

就可以把美味的田螺肉和滲進殼中的調料汁一起吃下

那個美味呀,一個字:贊

由於湖南較能吃辣,味道濃厚,所以請不能吃辣的朋友,慎用,選微辣的口味較為不錯

第四味閃亮登場的是口味蝦

主料龍蝦

有干鍋和水煮兩種

既然是口味蝦,所以味道都重,

很符合湖南人口味的夜宵首選

我同學一次可以吃12斤

很不錯的推薦說

第五味閃亮登場的是口味蟹

和口味蝦一樣,夜宵首選

也是很不錯的推薦

第六味閃亮登場的是撣韭菜

韭菜過水一撣

配上各式佐料

據說能瘦身,呵呵吃完以上油重的食物後的不錯選擇

湖南漢人婚俗,舊俗有說媒、相親、換庚、定庚、過門、拜堂、鬧房、回門等成套儀式。將兒女生辰八字寫於紅紙內,由媒人轉交對方稱「換庚」或「發紅庚」,如合庚順利,則互送信物,稱「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為送布鞋、襪底、鞋墊各一雙。擇吉迎親謂之「過門」,互索彩禮、嫁妝。拜堂合巹,行禮為儀,進入洞房還有鬧房的習俗,鬧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帶,還流行哭嫁之風。出嫁前一兩天,甚至半個月,就開始唱「哭嫁歌」。在湘南嘉禾縣,更發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罵媒歌、分離歌、送別歌、射歌(歷歌)、耍歌、媒婆苦歌、童養媳歌等,採取坐唱、輪唱、合唱、長歌等形式,還有載歌載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盞、香火、走馬、劃船、賣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時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數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擇偶、定親和婚禮比漢族要豐富多彩,有許多還保持著原始古樸的特色。

少數民族青年互相結識、物色對象常在喜慶節日或趕集赴會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的歌會活動,侗族的「玩山趕坳」,都是青年男女聚會交友的極好機會。湘西苗族還有跳月之風,童男處女於清風月夜,到林中山巔,對歌跳舞。情投意合者,雖不相識,亦可相約訂婚。

一些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定親別有風味。隆回瑤族訂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紙傘,女家有意則將用各色花布和絲線紮好的12個三角形的絲線布坨,纏吊在紙傘的撐骨上;懷化侗族則是刺雞定情,在月色皎潔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夥伴陪同相會,男方將帶來的大公雞雞冠刺破,把雞血滴入酒中,雙方飲酒盟誓,永結同心。

少數民族的婚禮各有一套禮儀,歡快熱烈,極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禮中,要舉行洗「和氣臉」的儀式。新娘到達夫家時,男方的長輩端來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隻銀手鐲,新娘和夫家人共用這盆清水洗臉。據說,洗了「和氣臉」,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處。

土家族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瑤族有「搶親」風俗,新郎去迎親時,新娘避之,新郎追趕,如此往復3次,才算成婚。據說這樣結成的夫妻,能夠互敬互愛,白頭到老。

湖南——崑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
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
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
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http://www.hnmrw.net/llyd/Html/526_15101.html

http://..com/question/48846169.html

http://www.hnmrw.net/llyd/Html/526_15103.html

湘綉:一隻老虎綉三年
http://place.ytrip.com/article/p-608/

湖南皮影戲和木偶戲
http://place.ytrip.com/article/p-609/

湖南花鼓戲
http://place.ytrip.com/article/p-610/

Ⅳ 中國十大傳統文化

中國十大傳統文化如下:

1.刺綉文化

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主要以絲綢和絲線為織物。秦漢時期,中國的刺綉工藝就達到了很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

中國的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江蘇省的「蘇綉」、湖南省的「湘綉」、廣東省的「粵綉」、四川省的「蜀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流傳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至今仍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Ⅵ 湖南懷化有哪些風俗習慣和特點

1、清明送麻糍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稱年糕。清明做麻糍,過年做年糕,這是民間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過去,清明祭掃太公墳時有分麻糕的習慣。輪到作祭主的必須預先作好准備,待祭掃分,在墳壇前當場按人分麻糍。

2、陽戲

陽戲在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等省市寬廣的農村大地廣泛流傳。那裡居住著漢、土家、苗、侗、白、回、瑤、壯等多個少數民族,殘留著大量巴、楚、湘、黔文化的余緒、末韻。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和以踩堂戲、儺堂戲為代表的其他地方劇種都給陽戲以特別的藝術滋養。

3、舞龍

舞龍,又稱玩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也舞龍。



4、踩蘆笙

源於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後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現已成為侗族民眾在稻穀收獲後至來年春播前農閑期間和各喜慶佳節時,由青年男女參加被稱作《踩堂》或《踩蘆笙》的自娛性、求偶舞蹈。

5、打鼓鋤茶

打鼓鋤茶又叫「鋤茶鼓」,是流傳於湖南會同林區苗家山寨的一種古老生產文化習俗。相傳苗族祖先在身居大山叢中時,人們圍著打到的獵物,又敲又打,聚眾而樂,表達共同的歡欣。

Ⅶ 湖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鳳凰古城

Ⅷ 長沙有哪些傳統文化,舉例說明,說清楚,100字左右,打得好的採納!!

長沙湘劇

【長沙湘劇】湘劇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以長沙為中心流行於湘、資二水中下游地區及贛西的修水、吉安等縣。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的稱長沙湘劇,民間稱為"大戲班子"。長沙湘劇的形成與外地聲腔的傳入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高腔出於弋陽腔,明代從江西傳入。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有安徽青陽腔和崑腔傳入。最晚傳入長沙的是彈腔,又稱南北路。高腔、崑腔、彈腔、低牌子在長沙地區匯合後,與長沙鄉土語言、民間音樂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高"(高腔)、"低"(低牌子)、"昆"(崑曲)、"亂"(亂彈)四大聲腔,唱白用中州韻長沙官話的地方大戲--長沙湘劇。湘劇劇目約1200多個。抗日戰爭時期經田漢、洪深、歐陽予倩等改革直至1949年以後的發展與革新,現經常上演約200餘個,曲牌300餘支。此外還整理了《拜月記》、《追魚記》、《金丸記》、《百花公主》等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創作了現代戲《山鄉巨變》、《湘潮》、《園丁之歌》、《布衣毛潤芝》等。其中《布衣毛潤芝》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拜月記》、《園丁之歌》等被攝製成舞台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長沙花鼓

【長沙花鼓】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形成時期為清代末葉。長沙花鼓戲在原長沙府地區內分益陽、西湖、寧鄉、醴陵和長沙5個藝術流派。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餘支,有傳統劇目336個。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特色,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1949年後,整理了傳統戲《劉海砍樵》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並獲獎。50年代《劉海砍樵》唱遍全國。1989年長沙市花鼓戲劇院重新整理改編的《海哥與九妹》赴日本演出,轟動東瀛。還有《小姑賢》、《討學錢》、《訪友》、《喜脈案》以及現代戲《姑嫂忙》、《打銅鑼》、《補鍋》、《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電影藝術片的有《打銅鑼》、《補鍋》、《喜脈案》等。花鼓戲演員中還涌現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張也等。【皮影、木偶戲】皮影戲又叫"影子戲",始於漢,盛於宋,清代傳入長沙。皮影戲班一般為3~4人,一副竹架戲棚、一擔戲箱就可走鄉串村。藝人一專多能,或舉紙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幾個角色。唱正戲用湘劇曲調,唱雜戲用花鼓戲曲調。正戲有《封神榜》、《岳飛傳》、《楊家將》等,雜戲有《五更勸夫》、《討學錢》等。1949年後,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團創作了寓言皮影戲《龜與鶴》。該劇1956年參加布加勒斯特第三屆木偶皮影節,獲最佳演出獎。還應邀赴蘇聯、法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訪問演出,獲好評。木偶戲俗稱"木腦殼戲"。遠在漢代長沙就有木偶戲,至清代更為盛行。長沙木偶戲是"杖頭"木偶,擅長於表演傳統劇目,尤其是傳統喜劇。其表演特點是:操作穩重細膩,水袖和翎子功十分優美,丑角與小生尤有特色。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團創作的《金鱗記》在1983年澳大利亞阿雷德市舉行的國際木偶藝術節上獲國際榮譽獎。

長沙古樂

【長沙古樂】清光緒至民國時,長沙有一"同善雅樂社",為民間古樂演奏社團,備有古樂器約數百件,專事雅樂演奏。1958年,長沙的民間藝人演奏了一支《西宮詞》,系全國發現的唐代諸宮調中至今尚存的惟一一種,而瀏陽古樂更飲譽中外。瀏陽古樂始創於清道光九年(1829),創始人為古樂家邱之NC13A。它熔歌、舞、禮、樂於一爐,演奏起來場面之大,氣勢之宏,可與西洋交響樂比美。作為祀孔用樂舞,清咸、同年間曾國藩派人來瀏請邱之?之子慶龠去南昌、安慶、南京等地教習瀏樂。繼後黑龍江、兩廣及全國各地都有人來瀏習樂。袁世凱也曾派人到曲阜及瀏陽考察。1954年保加利亞的客人訪湘時特意要求聽了瀏樂後極力贊賞。邱之?潛心研究古樂,積數十年經驗著《律音匯考》。1930年日本音樂家田邊尚雄著《中國音樂史》,將《律音匯考》擇要錄入,並推此書為音樂界人士必讀之作。據說日本祭祀樂歌,大都同於瀏樂。

湘綉

【湘綉】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發源於長沙縣沙坪,歷史悠久。它以彩色散絲作綉線,除用"齊針"、"接針"、"打籽針"等針法外,還獨創"摻針"法,使表現的形象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更符合於中國畫的筆墨神韻。其所綉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獸無一不生動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綉品在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章。1949年後,湘綉經過恢復和發展,成功地綉出了雙面綉和雙面全異綉。奇特的技藝、非凡的藝術效果被國內外譽為"超級綉品"。

望城剪紙

【望城剪紙】民間藝術。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節日和婚壽喜慶,用紅紙或其他彩紙剪成《百鳥朝鳳》、《福壽圖》以及吉祥如意的圖案和人物故事等張貼在門窗、牆壁上,用以增添歡慶氣氛和作美的裝飾。望城剪紙風格粗獷淳樸、干凈灑脫,多以家禽家畜為題材,栩栩如生,極富鄉間情趣。

瀏陽花炮

【瀏陽花炮】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賦予火葯以文化內涵和藝術生命,使之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株瑰麗奇葩的則是中國的瀏陽花炮。瀏陽花炮製作歷史悠久,始於唐,盛於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清雍正元年(1723),瀏陽花炮作為貢品進貢皇室,一時朝野轟動,名傳海外。1875年開始出口,遠銷朝鮮、日本、南洋、印度、伊朗以至歐美,受到稱贊。1923年參加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獲優等獎;1929年參加"中華國貨展覽會"獲一等獎;1986年代表中國參加在摩洛哥舉行的"第二十一屆國際焰火大賽榮登魁首;1995年4月,瀏陽市被授予"中國煙花之鄉"的稱號。中國的重大慶典活動如國慶、五一節,大型運動會所燃放的煙花多為瀏陽花炮,1997年香港回歸時在京、港燃放的煙花也是瀏陽產品,1999年50周年國慶和澳門回歸的焰火晚會也預訂了瀏陽花炮。瀏陽花炮年產量已達880多萬箱,產值12億多元,其中內銷320多萬箱,出口560多萬箱,年創匯8000多萬美元,創稅1.8億多元(不含相關行業),為瀏陽市重要出口創匯支柱產業。現瀏陽市成立"鞭炮煙花管理局"加強管理,生產廠家成立了集團公司並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煙花研究所,加強現代化、科學化管理和開發。

湘菜

【湘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雛形,南宋時自成體系,至清末,由民間食譜、宗廟祭祀菜和宮廷菜餚綜合成眾多的傳統菜譜。其特點是:烹調講究,選料認真,配料精細,濃淡分明,色彩豐富,口味適中,辣而別於川菜,甜淡而別於下江菜,鮮嫩而別於粵菜,故備受國內外食客的青睞。湘菜在發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區風格,長沙為其正宗。長沙的"曲園"、"玉樓東"、"瀟湘"、"奇峰閣"、"天然居"、"三湘店"、"徐長興"等老牌菜館,名聞遐邇。1949年後,"蓉園"、"玉樓東"、"又一村"和開設在北京的"曲園"等店的湘菜先後馳名中外。近年來,國外的中餐館聘湖南廚師主理湘菜的日益盛行,湘菜正大步走向世界。

火宮殿風味小吃

【火宮殿風味小吃】長沙火宮殿與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一樣,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顧的地方。火宮殿地處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宮,專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豐帝題"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輝煌,殿前空坪上由個體小商販支起面棚,撐著大傘,經營各種長沙風味小吃。到1942年時,空坪上蓋起了48間木架棚屋,除理發、說書、賣煙、賣酒各用一間外,其餘42間全部為小吃點。主要經營的品種有色青、肉白、鬆脆、鮮香的"油炸臭豆腐",形似荸薺、色如白玉、外表柔軟、內吐芳香的"姊妹團子"以及"東坡饊子"、"龍脂豬血"、"神仙果飯"、"三角豆腐"、"煨牛蹄筋"、"紅燒蹄花"、"紅燴烏龜"等300餘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彭德懷等曾到此品嘗過,百餘個國家的客人也曾到此領略古城長沙的飲食文化

Ⅸ 湖南有哪些風俗

1、湖南花鼓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花鼓戲藝術便有較大發展,由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整理創作的《打銅鑼》、《補鍋》、《劉海砍樵》等劇目,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的喜愛。2008年,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過小年,每年的臘月二十四,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3、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會在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卜,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卜過年」。

4、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

閱讀全文

與湖南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