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認知體系包括什麼

文化認知體系包括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8 01:12:22

㈠ 企業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企業文化內容
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源於社會人文經濟心理學的創新運用,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例如,日本松下公司「講求經濟效益,重視生存的意志,事事謀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它的戰略決策哲學。
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可以說,人生就是為了價值的追求,價值觀念決定著人生追求行為。價值觀不是人們在一時一事上的體現,而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價值的觀念體系。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准則。只有在共同的價值准則基礎上才能產生企業正確的價值目標。有了正確的價值目標才會有奮力追求價值目標的行為,企業才有希望。因此,企業價值觀決定著職工行為的取向,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只顧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價值觀,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不僅會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還會影響企業形象;只顧眼前利益的價值觀,就會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使企業失去後勁,導致滅亡。
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
企業精神要通過企業全體職工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它又是企業職工觀念意識和進取心理的外化。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企業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於哲理,又簡潔明快的語言予以表達,便於職工銘記在心,時刻用於激勵自己;也便於對外宣傳,容易在人們腦海里形成印象,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個性鮮明的企業形象。如王府井百貨大樓的「一團火」精神,就是用大樓人的光和熱去照亮、溫暖每一顆心,其實質就是奉獻服務;西單商場的「求實、奮進」精神,體現了以求實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和真誠守信、開拓奮進的經營作風。
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該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企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制度規范不同,不具有那樣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但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強烈的感染力,當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後具有自我約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和職工行為的重要手段。中國老字型大小同仁堂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長盛不衰,在於它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業特色的職業道德,即「濟世養身、精益求精、童叟無欺、一視同仁」。
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因此,他們就會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克服與實現企業目標不一致的行為。
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如招牌、門面、徽標、廣告、商標、服飾、營業環境等,這些都給人以直觀的感覺,容易形成印象;通過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形象稱深層形象,它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集中體現,如人員素質、生產經營能力、管理水平、資本實力、產品質量等。表層形象是以深層形象為基礎,沒有深層形象這個基礎,表層形象就是虛假的,也不能長久地保持。流通企業由於主要是經營商品和提供服務,與顧客接觸較多,所以表層形象顯得格外重要,但這決不是說深層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北京西單商場以「誠實待人、誠心感人、誠信送人、誠懇讓人」來樹立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企業形象,而這種服務是建立在優美的購物環境、可靠的商品質量、實實在在的價格基礎上的,即以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經營實力作為優質服務的保證,達到表層形象和深層形象的結合,贏得了廣大顧客的信任。
企業形象還包括企業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比如VIS系統,是企業對外宣傳的視覺標識,是社會對這個企業的視覺認知的導入渠道之一,也是標志著該企業是否進入現代化管理的標志內容。
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文化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系和位置關系。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企業精神文化形態。
企業使命
所謂企業使命是指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應擔當的角色和責任。是指企業的根本性質和存在的理由,說明企業的經營領域、經營思想,為企業目標的確立與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企業使命要說明企業在全社會經濟領域中所經營的活動范圍和層次,具體的表述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內容為企業的經營哲學,企業的宗旨和企業的形象。

㈡ 企業文化認知怎麼寫

企業文化的認知度,就是企業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識、了解、熟悉程度。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1、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講,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個子系統, 是一種亞文化。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企業目標、行為准則、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總和。從狹義上講,企業文化體現為人本治理理論的最高層次。特指企業組織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形成的並為企業全體成員自覺遵守和奉行的企業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總和。
2、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在企業內部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企業特點和群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產生的行為規范。
3、企業文化是企業內的群體對外界普遍的認知和態度。--全景式管理
4、企業文化是在現代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產生的一種以現代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新型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也是企業全體員工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並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准、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5、(1)企業文化是在工作團體中逐步形成的規范。
(2)企業文化是為一個企業所信奉的主要價值觀,是一種含義深遠的價值觀、神話、英雄人物標志的凝聚。
(3)企業文化是指導企業制定員工和顧客政策的宗旨。
(4)企業文化是在企業中尋求生存的競爭「原則」,是新員工要為企業所錄用必須掌握的「內在規則」。
(5)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通過物體布局所傳達的感覺或氣氛,以及企業成員與顧客或其他外界成員交往的方式。
(6)企業文化就是傳統氛圍構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著公司的價值觀,諸如進取、守勢或靈活——這些價值觀構成公司員工活力、意見和行為的規范。管理人員身體力行,把這些規范灌輸給員工並代代相傳。
(7)企業文化就是在一個企業中形成的某種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准則、道德規范和生活信息,將各種內部力量統一於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之下,匯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
(8)企業文化是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混合,即指在企業界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在人群中和社會上發生了文化的影響。它不是指知識修養,而是指人們對知識的態度;不是利潤,而是對利潤的心理;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所體現的處世為人的哲學。企業文化是一種滲透在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的東西,它是企業的美德所在。
(9)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組織的基本信息,基本價值觀和對企業內外環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業的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為規范,價值體系,是指導人們從事工作的哲學觀念。
(10)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准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參考資料:
1、

㈢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什麼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本質內涵是一種精神力量。

㈣ 系統文化包括哪些部分

文化區分為哪三大系統?為什麼分成這三種系統?
我們文化至少應該分成三大系統,
一是認知系統,
近代以來可以說是叫科學認知系統。

是價值信仰系統,
三是審美系統。
為什麼會分成這三種系統?是由於我們人類跟世界打交道
就各種不同角色的轉換,
我們精神上存在四重的世界。
一重世界是感覺與經驗的世界,
我們
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這么多的理論,沒有這么多談信仰,沒有這么多談審美。我們邁左腳,
邁右腳都是根據經驗來的,
都是自發的,
有一個這樣的精神世界。
第二是直覺與科學的世界,
我們通過邏輯的力量,通過科學的力量,
向我們的環境索取我們的生存的資源,資料,
這是
一個世界,
大致等於科學的世界。還有審美的關系,和我們環境有一種審美的關系,它表現
為精神世界是一個什麼世界?是直覺與藝術的世界,
是一種審美的關系和你的環境。
最後還
有一重精神的世界,
我們人類有一種統覺和操練的世界,
用西方的話來說是每一個個體都有
另外一種直覺的關系,和我們的世界,和神的關系。

㈤ 內觀文化的內觀文化系統八大體系

一、內 觀 哲學;
二、內觀心理學;
三、內觀治療學;
四、內觀減壓學;
五、內觀禪修學;
六、內觀教育學;
七、內觀禮規學;
八、內觀實業學;
內觀哲學是內觀文化的宇宙生命觀和方法論,它繼承、整理和吸收了人類認識的精華,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悟道,抽出了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真理觀、道德觀、倫理觀、歷史規、人性觀等。內觀哲學體現了內觀文化的精髓及理論的基點,是內觀文化賴以創制和發展的內核。內觀文化的其餘體系正是內觀哲學體系的延伸、放大和具體運用。 (一) 唯識根本律
(二) 八識能變律
(三) 五蘊緣起律
(四) 唯識中道律
(五) 八不中道律
(六)補註:老子七律
(一)唯識根本律
1、唯識的物質觀
2、唯識的物質起源論
(1).物質非心外實有
(2).物質由第八識變現
3、唯識的物質結構論
(1).物質並非由極微(物質基本單位)構成
(2).第八識只變現實法,由實法形成假法
4、唯識與量子力學物質觀比較
5、唯識認識論
(1)、主體性
(2)、主體間性
6、唯識方法論
(1).五位分析理論:
第一層「色法」,
第二層「心所法」,
第三層心色不相應行法」
第四層「心法」,
第五層「無為法」
(2).五蘊觀察理論:
1、色蘊系統
2、受蘊系統
3、想蘊系統
4、行蘊系統
5、識蘊系統
(3).四處觀察理論:
1、身念處
2 、受念處
3 、心念處
4 、法念處
(4).七處觀察理論
1 、計心在身內
2 、計心在身外
3 、計心潛伏根里
4 、計心內外兩在
5 、計心在隨所合處
6 、計心在根塵中間
7 、計一切無著為心
(5).心理分析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
2、意象符號理論
3、理解層次理論
4、米爾頓催眠理論
(二) 八識能變律
1、初能變——阿賴耶識
2、第二能變——末那識
3、第三能變——前六識
4、正辯唯識
(三) 五蘊緣起律
1、色蘊系統
2、受蘊系統
3、想蘊系統
4、行蘊系統
5、識蘊系統
6、六界系統
(四) 唯識中道律
1、三性
2、三無性
3、真識性
(五) 八不中道律
1、不生
2、不滅
3、不常
4、不斷
5、不一
6、不異
7、不來
8、不出
(六)補註:老子七律
1、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2、第二律,玄之有玄律
3、第三律,巨樹毫末律
4、第四律,反者道動律
5、第五律,有無相生律
6、第六律,二 生 三律
7、第七律,不 道 律 「內觀心理學」「內觀治療學」與「內觀減壓學」「內觀禪修學」是內觀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延伸、放大和具體運用;「內觀教育學」 「內觀禮規學」和「 內觀實業學」是內觀文化價值觀的具體表達。
(一)人格結構與轉化理論:
1、五蘊格局
2、根性差異
3、個性層次
4、能力差異
5、格局轉化
(二) 意識層次理論:
1、現 識
2、分別意識
3、自我意識
4、自性意識
5、精神意識
6、覺性意識 內觀心理學的建構與發展、將會創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科學的應用可以促進、改變健康環境,可以用新的條件進行新的嘗試和新的變革。內觀心理學在群眾廣泛實踐基礎上應用於心理咨詢事業便形成神奇的「心醫」。
(一) 三識五蘊系統層次辯證論治理論
1、心理病因
2、病理類型
3、病症分類
4、緣起過程
5、辯證論治
(二) 粉碎阿那陀識
1、清理空間
2、粉碎概念
3、重新體認
4、建立共識
5、覺知空間 (一) 壓力的本質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日益加劇,一些與時代發展有關的心理病也在不斷增多,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病的表現及產生的原因和相應對策,以確保自身的健康。對大多數中國白領而言,壓力已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那並不必然是件壞事。壓力並不是個問題,問題在於你要如何應付壓力。這有賴於你如何看待壓力,你如何看待壓力又部分有賴於你是否有看到它。很多人並沒感受到壓力,就像在水中游的魚看不到水一樣。我們既然不覺得生活里有很多壓力,我們就會活得很機械,跟自動導航器一樣。心智經常這樣受困擾,但是他們不是沉湎於過去的回憶,就是遙想未來的事,很少人活在當下。
我們在這里用了很多次壓力這個字眼,但還沒給它一個定義。我蠻喜歡這個字眼,因為它的意思很廣,可以包含所有的苦痛。從科學觀點來看,壓力這個字眼很蠢,因為它同時指讓問題出現的刺激和問題本身的反應。因此,壓力有個定義是:有機體對適應整個壓迫和命令范圍的反應。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壓力的,但情況卻並沒必要演變成如此。它有賴於那裡是否有變革的壓力。當然,變革自身是有壓力的,因為你要去適應環境的變動。
(二)正念的訓練
內觀意味著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注意:有目的的,此時此刻的,不帶有任何批判的看。覺知到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想法不是事實。減輕壓力和鬆弛的計劃我們採用一整套的內觀減壓課程方案。我們認為教導患者最好方式就是開這門課程,正念的訓練就是整個課程的基礎,並能統一所有的練習。不管你對傳統的靜心與瑜伽的方法或心理分析的技巧有多專精,並培養出多少的鎮靜、寂靜和鬆弛境界,但如果沒有讓正念滿溢出來,進入日常生活之中,就不會有智慧。如果你其餘時間跟公牛一般失控,那儼然如佛尊般端坐一小時是沒有用的。對你工作上或家庭中的嚴重問題同樣毫無察覺。因此,我們相信生活日用的正念對內觀訓練的精髓極端重要。
(三)減輕壓力和鬆弛的計劃方案
這個課程的內容是如何好好照顧你自己,如何有技巧和完整的生活,有可能的話,還包含了如何邁向更優異的健康和幸福。這不是要取代醫學治療,而是去補足它的遺漏面。當人們有壓力問題時,醫生常常檢查不出任何生理差錯,只好轉介給精神科或心理咨詢醫師。這表示問題是在心智上。我們的治療取向不同於醫院和精神心理科的模式,在這個以禪修為基礎的減輕壓力中心裡,我們設定了一個關於一般和特定醫療干預的非常不同的模式。我們是一群人一起做普通的訓練,但是焦點不在他們的個人問題,而是在於他們共有的穩當事物上。他們每個人有不同的疾病,也各自有不一樣的家庭煩惱、性別和工作情境,還有醫生負責他們的特別治療。我們只教他們一件事:如何注意事物,亦即如何保持正念,如何微調心境。我們給患者一些個人關照,並且依他們個人需要和環境,來修正指示。我們會對每個病人,進行一對一的評價性面談,以評估他們受訓前後的表現,還有長期練習後的狀況。配合心理測量(SAS,SDS,SCL90,EPQ)開展量性實證研究報告。考察內觀對癥候群體與人格轉變的作用和影響。在面談中,我們要聽病人說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對疾病和身體有何真正感受。我們試著真心傾聽病人的話,並以慈悲心腸來體驗他們的情況。這個課程長達8周,病人每星期來一次,約要兩個半鍾頭。一班大概有10人,圍成一個圈圈來坐。他們也有家庭作業,一星期6天,每天練習內觀45分鍾。他們也要做一些工作手冊上的覺察練習,並寫下思緒和感受。最重要的是不費力追求、放下即是,發現入道者的初心。 (一)內觀禪修的法流
(1).南傳佛教:
佛陀入滅以後,到了公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國家弘揚佛法,因而內觀法門也傳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等地區,也利益了當地的群眾。此中,傳往錫蘭、緬甸以及寮國、泰國等地區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傳佛教」。南傳法師簡紹(略)
至於印度本土,經過長期的變動,佛教內部也形成許多不同的部派,到了公元三五○年左右,無著菩薩編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內觀法門的許多重要資料。從這一時期開始,唯識宗的觀修法門也開始興起,到了公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門在印度傳播開來,相形之下,能指導原始的內觀法門的人就愈來愈少了。到了公元一二○○年,受到回教軍隊的侵入,整個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2).北傳佛教:
約公元一五○年起,佛教開始傳到中國,初期的譯師們也將內觀法門傳了進來,所修的以「觀呼吸」為主要的入門方便,由於被誤解為是「小乘」,因而在漢地難以盛行。到了公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師將《瑜伽師地論》從梵文翻譯成漢文,此中的〈聲聞地〉詳細敘述禪修者(瑜伽師)如何准備修行的資糧、如何安住所緣、如何達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義、事、相、品、時、理)來修內觀(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禪修的障礙(五蓋等),這些都有完整而詳細的解說,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內觀法門來指導的禪師畢竟不可得。因此,雖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長久以來都被束之高閣,到了民國初年,此論又被重視,但也只限於學術上的義理探討而已[4]。
(3).日傳佛教:
公元538年佛教由中國傳入日本。內觀的方法最早來源於250年前的日本禪僧白穩(1685-1768)。現在所說的內觀法是指由吉本伊信(1916-1988)於1940年在他的導師駒谷諦信指導下創立的,個人通過對自己的人生經歷中的基本人際關系的回憶,回答內觀三個項目的提問,從而對自己的歷史進行驗證,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徹底地洞察自己的人際關系,改變自我中心主義意識的一種心理療法。吉本伊信努力發展內觀法,並逐漸成為內觀療法。
(二)內觀文化的禪修學結構
「我們禪觀的目的何在?我們如何培育內觀?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答案是:我們以觀照五蘊來培育內觀。眾生的精神與物質特質為諸取蘊。對它們可能由於貪欲而樂於執取,這樣的話,它被稱為「執取六根的對象」或可能因邪見而錯誤的執取,這被稱為「以邪見執取」,你需觀照它們看清它們的實相,否則,你將因貪欲和邪見而執取它們。一旦觀到它們的實相。你便不再執取。你如是培育內觀」——馬哈希尊者
內觀文化的禪修學的整體架構以覺察五蘊為經,以寂止禪與內觀禪為緯,以證悟唯識見為軸心。通過萬法證明沒有「我」。「五蘊」是心理(人格)的結構,有五種(色,受,想,行,識)不同特質的心理功能聚合,心理功能系統的五蘊結構性,主要通過內觀修行所引發的心理突破的規律中發現的,也能從我們日常心理現象進行歸納和驗證。「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進入開放性之前對泥水的濾清。「觀」是覺察和一如,具有開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經驗對象之間沒有分離,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內觀禪修的目標是通過內觀的覺察過程發展正念。內觀通過觀照事物的生起和消失而親自了解,如實的經驗任何觀想目標的正真性質。正念就是把我們完全專注在當下,對無常,苦,無我的正知不斷升起。
(三)內觀文化的禪修學所依經典及傳承
內觀文化的禪修學義理學來源北傳《瑜伽師地論》法於唯識。《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是佛典中《楞伽經》最重要的論著之一,通說為彌勒(Maitreya)編著.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譯,意為相應、主體間性、一致性、背景場所互為神入之義。通過聞、思、修次第修行,達到所觀境、所修行、所證果善巧相應而成就佛道,並以成就之道調化眾生。內觀文化的禪修學「方法學來源南傳《清凈道論》,《清凈道論》是南傳最重要的《阿含經》論點,它的地位,大約相當於瑜伽行派系統的《瑜伽師地論》。依照次第論述戒、定、慧三學要義。《清凈道論》的核心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詳細闡明關於四諦五蘊八正道和十二緣起等佛教的基本理論。內觀文化的禪修學吸取純觀者的「不用入出息念」「不經過禪相」而當下了悟,不走「專注式」的禪修方法,而走「覺知式」的方法。內觀文化的禪修學傳承馬哈希尊者的教導。實踐阿姜·念禪師的身念住內觀法與馬哈希三段式(基本進階,禪修進階,內觀進階)內觀法,修通16觀智。 海明先生非常重視文化的全方位研究和動態視察,任何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增值,只有在傳播中才能使人實現第二人性現實.內觀教育方式的文化傳播是人們快速共享內觀文化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樹立人們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的過程,也是現代社會價值觀念.隨著內觀教育的發展.內觀文化將愈來愈引起了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未來學家的注意和重視。內觀教育也是內觀文化建構價值意識的重要方面。
從教育傳播觀點看,內觀文化的出現特別是又將她回歸於人性,是人性文化的發展與延伸。通過《內觀文化》雜志、《內觀文化哲學導讀》,《內觀文化心理治療學》等轉播方式和途徑教育傳播;內觀文化的內涵特點的深入人心,內觀文化所具有的特質效應也正在改變著社會結構.生存的文化環境及整個文化世界。人們現在理解認識內觀文化可以一方面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通過促膝談心而達到.而另一方面主要是通過課程培訓而形成賣家市場的價值聯盟,實施一套新型教育傳播方法.而達到目的。使人們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內觀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掌握其文化的特質和價值概念,使人們日日夜夜被正念心理場包圍著,負載著新文化價值信息.網路著社會生活,從而構成一個有意義的新文化世界。構成了一個與傳統生活環境不同、高於傳統生活環境的清心氛圍,也構成一個人們認知新文化的新的社會文化系統.內觀教育傳播改變了人們價值意識建構方式:
其一、內觀文化傳播的價值意識建立在把重心放在對人類生命中潛藏的智能力量的開發上.通過人的參與而獲得,通過人的參與過程獲得對人性的理解,了悟和認知,從而獲得覺性智能的文化價值意識。不僅是跨越時間和空間,而且又是跨越社會群體。
其二,內觀文化以深入淺出的方法開發受教育者的智能,以教育者的覺性功能引發,啟動受教育者的智能.
其三,教育傳播不僅改變了價值建構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價值建構內容。內觀教育是覺性教育,內觀文化的覺性教育是對人類潛在智能的專門開發,以開發智能為直接目的,以培養內觀智能人才為目標,以研究和推廣內觀文化覺性智能理論為宗旨,進而改變人的經驗知識和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一類禮俗文化觀念和時空觀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禮儀是華夏民族之魂,為世人所景仰.一部倫理史就是一部道德史。倫理思想是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思想和倫理思想交織在一起。通過倫理道德觀可以表述哲學思想的宇宙觀.也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說明倫理道德問題。倫理思想體系也是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內觀禮規的普世道德「四無量心」是內觀文化的倫理觀、道德現的具體體現。慈心禪,生活行禪是內觀禮規的本質表達。
(1)、普世道德:四無量心
從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所有眾生和對待所有事物的立場定義:
慈:給予自己及眾生快樂;能對治內心的嗔恚。
悲:拔除自己及眾生痛苦;能對治內心的暴力傾向。
喜:隨喜自己及眾生的成就;能對治內心的嫉妒。
舍:不受事物動搖擺布的影響;能對治內心的愛染執著和喜好厭惡情緒。
因此內觀禮規以慈悲喜舍作為我們的住處和居所。相對我們以「五欲」——色聲香味觸作為住處和居所,即是以感官享樂作為住處和居所的。所以,當我們的內心安住於慈悲喜舍這四個或其中任何一個「家」時,我們的內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存在,內心充滿無量的喜悅和快樂。
慈心禪就是通過禪修將這種情操培育出來。四無量心超越了一般人心中的「慈愛」的范疇,是一種沖破所有界限的善意、憐憫、隨喜和平靜。能消除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隔膜;消除親疏、敵我之間的隔膜;消除階級、種族和宗教的隔膜;甚至於消除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隔膜,把慈心無限量的擴散出去。
1、慈(悲喜舍)散發向自己,使自己整個人的身心都彌漫著慈心。
2、將慈心向前後左右上下各個方向散發出去,使自己的內心持續向內(自己的身心)向外(所有眾生以及所有事物)都彌漫著慈心。
(2)、生活行禪:知行合一
慈悲喜舍四種心法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無我、無常、正念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出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當下的身心,在行住坐卧中時時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過得安詳自在。生活行禪是動態的內觀,眼耳自然地開放,內心輕松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以經行為例,經行時輕松地來回行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腳的移動;在行住坐卧中,可以培養出持續不斷的正念,進而看清感受和念頭,不再捲入煩惱中。生活中必然會有問題的產生,所出現的問題常常是兩難的問題。重要的是培養出一顆穩定並有覺醒的心去處理這些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經由不斷的內觀練習,不但看清了身的動,也看清了這些問題的來源──心的動,也就是來自各種妄念、私心的生起。經由層層的深入,可以看到身心的無常、無我,就不會執著自己的自我,也不會固執自己的意見、想法,生起貪心、瞋恨等負面的心理,因而能夠心平氣和的處理好兩難的問題。生活中的內觀很簡單,只是常為人所忽略。在行禪進行過程中,會呈現不同的身心反應,這是因人而異的,對這些現象都不要理它,要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心的動作,如此智慧自然現前。唯一能使自己解脫痛苦者,只有自己的智慧現前。要想智慧現前,就要培養出強而穩定的內觀能力,如此才能從兩難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完全體悟生命的意義,並成為真正自在的人。
(3)、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規范
既抽象又具體,既原則又實際的內觀禮規已成為內觀文化人特殊、新型的人際關系的准則和行動指南。以生活實踐為開端;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實踐為著手處,切己體察 通過了悟所至、從而使人生達到覺知、無我、無常的人生最高准則,對人性的超前意識把握,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道德規范。 內觀實業學是內觀文化禮規學與內觀文化教育學實體性價值的終端實現,通過課程培訓而形成賣家市場的價值聯盟,實施一套新型教育傳播方法.而達到培訓載道的終極目的。內觀文化禮規學內觀文化教育學和內觀實業學三位一體構成內觀文化性格。
內觀文化三大性格:
(1)為了生存就必須解決物質文明的根本問題。為此必須創造實現物質文明的理論和方法.也必須創造為進行物質文化生產及分配的組織形式和財產制度等文化特質,這是文化系統的第一性格,對它的反思就產生了物質生活觀念。創業觀念、營職觀念、財產觀念、分配觀念、守成觀念等,隨著經營范圍擴大和商品經濟的深入,又產生產品觀念、成本觀念、價格觀念、利潤觀念、市場觀念、效益效率觀念以及組織領導和管理觀念等等。所以,內觀實業學中的獨一無二的中道管理體制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發揮最佳狀態的觀念是從物質文明創造中派生出來的。
(2)人還需要心理的健康發展,不斷地超越自然,包括人自身,這就要創造滿足心理健康的發展需要的文化,這是內觀文化的第二大性格,它是為了滿足人類心理發展和超越而建構出來的。心理要發展.心理要發展.就要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心理分析的臨床實踐,及內觀治療的開展,因此又發展出「心醫」觀念。這個性格屬於(心理)中介性格,較之第一性格則具有更高層次的心理文明的價值觀念。
(3)第三性格就是正念自覺,解脫心靈。世界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說到底,最重要的事乃是個人的生命——人的心靈解脫生命方成的自覺正念之道,超越「諸有」超越存「在」,活在當下。只有這時偉大的轉變才首次發生。內觀文化禪修學為人類超越自身提供切實可行的通天之路和人類了解自己、認識宇宙的方法.這個性格屬於精神性格,是人類獲得覺性智能的唯一途徑,是精神文明屬性的終極體現。

㈥ 文化結構的四層次包括哪些內容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1、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3、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4、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6)文化認知體系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要從三個層面來認知:感觀的層面,估且把這個層面定為「韻」吧,也許叫做「形」也可以;技法的層面,可簡稱為「技」或「法」;內在精神的層面,也是道與理的層面,可簡稱為「道」。以上三個層面,也可以叫做三個層次,基本上是一個層層深入、漸入佳境的過程。

從感觀的層面講,人各不同,欣賞的角度也不一樣,各人心中自成己韻。好比欣賞文學作品,篇章布局,用詞斷句,各有各的認識,各看各的講究。

技的層面,各行不同,也是各有各法,外行看鬧,裏手看門道。

古人還有「聞弦歌而知雅意」的說法,這就似乎進入「道」的層面了。道,還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一個層次是對前一個層次的升華,即由作品到人性、人生、自然乃至世界觀等哲學層面的東西。

㈦ 企業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文化包括內容:

1,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源於社會人文經濟心理學的創新運用,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

2,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可以說,人生就是為了價值的追求,價值觀念決定著人生追求行為。價值觀不是人們在一時一事上的體現,而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價值的觀念體系。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准則。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企業精神要通過企業全體職工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它又是企業職工觀念意識和進取心理的外化。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4,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該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企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制度規范不同,不具有那樣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但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強烈的感染力,當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後具有自我約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和職工行為的重要手段。

5,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因此,他們就會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克服與實現企業目標不一致的行為。

6,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企業形象還包括企業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比如VIS系統,是企業對外宣傳的視覺標識,是社會對這個企業的視覺認知的導入渠道之一,也是標志著該企業是否進入現代化管理的標志內容。

7,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8,文化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系和位置關系。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企業精神文化形態。

9,企業使命

所謂企業使命是指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應擔當的角色和責任。是指企業的根本性質和存在的理由,說明企業的經營領域、經營思想,為企業目標的確立與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企業使命要說明企業在全社會經濟領域中所經營的活動范圍和層次,具體的表述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內容為企業的經營哲學、企業的宗旨和企業的形象。

(7)文化認知體系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企業文化應用:

企業文化由三個層次構成:

(1)表面層的物質文化,稱為企業的「硬文化」。包括廠容、廠貌、機械設備,產品造型、外觀、質量等。

(2)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領導體制、人際關系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等。

(3)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為「企業軟文化」。包括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企業的群體意識、職工素質和優良傳統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被稱為企業精神。

參考資料:網路-企業文化

㈧ 如何建立高層次認知體系

事物?最根本的是保持理性的唯物主義,分析它的可能作用與歷史構成,然後分析它的社會人文意義,分析它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再調查其他一般文化水平的人對它的認知如何,根據心理學進行判斷,然後做出自己的觀點,安排自己的行為與認知的合理性可行性與靈活可變性,這就是基本的高層次認知了,如果你想更進一步,請結合你能連續到的所有因素,各種變數與定量,宏觀與微觀,物質與精神,科學與倫理,法律要求與大眾認知,等等,綜合起來分析,當你全面分析並不斷深入時,你會發現你的認知已經極高了,對於非偉人,這已經可以了

㈨ 認知范疇包括哪些

學習設計

Sandy的小屋
簡書作者
2015-11-14 13:41打開App
對傳統教學的反思

對傳統學校教學與學習的反思使我們發現, 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之間, 即通常所說的「 知什麼」(「kn o w w h a t 」 ) 和「 知怎樣」 ( 「 k n o w h o w " ) 之間是割裂的。
主要體現在概念有其獨立的體系,傳授中與社會活動和文化之間的關聯弱化,難以產生出對概念的洞察以及了解其使用方式;學習和文化環境的脫離,增加運用難度;學校活動是一種從內部規定的,但在外部卻歸屬於另一種文化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的活動限制著學生接近願意情境的重要結構和支持性的線索。
對學習過程的認知

學習是學習者跟知識以及知識得以產生的活動、背景和文化互動的結果。學習需要社會性的互動和合作; 學習是在知識鑲嵌於其中的真實情景中進行的; 在情境學習中學習者無意的、偶然的、邊緣性的參與是合法的。認知學徒模式還使學生有可能在某一真實領域的活動中獲取、開發和利用認知工具並以此支持某一范圍內的學習。
根據布魯斯分類(1956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 · 布魯姆在芝加哥大學提出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把教育者的教學目標分類,以便更有效地達成各個目標。)知識可以分成以下三個范疇:
認知范疇 (Cognitive Domain)
技巧范疇 (Psychomotor Domain) 及
態度范疇 (Affective Domain)
認知范疇包括: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態度范疇包括: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內化。
【反思】學習是一種社交行為,理論學習,討論交流,觀察實踐是一個閉環,在每一個環節中都需要有全局的觀念;學習應當是一個從認知范疇、技巧范疇到態度范疇都由自己主導的主動性行為,任何外部的工具以及資源都只是內在學習地圖中的組成部分;學習過程應當始終包含自我監控,對自己現有知識以及水平的認知,對目標的具體定位,對提升路徑的清晰。

如何更好地學習——認知學徒制

認知學徒制定義分析

以創設有效學習環境為己任的認知學徒模式正是試圖通過在學校情境中設置基於工作的、模仿從業者真實活動的學習環境, 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並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 認知學徒制」 通過允許學生獲取、開發和利用真實領域中的活動工具的方法, 來支持學生在某一領域中的學習。「 學徒制」 概念強調經驗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並突出學習內在固有的依存於背景的、情境的和文化適應的本質。在傳統的學徒制中, 完成所學任務的步驟通常易於觀察。然而, 在認知學徒制中, 必須使思考過程變得更加明顯。當師傅的思維更接近於學徒, 而學徒的思維對師傅則一目瞭然時, 那麼. 學習才有可能逐漸地同時既完善行動又改進潛在的過程。
此處體現兩種對比,一種是學徒制和傳統學校教育之間的對比,提供真實環境的文化以及參與機會,一種是認知學徒制以及傳統學徒制的對比,著重於對思維的觀察和學習。

認知學徒制的組成以及操作

由C o l li n 、,Br o w n , a n d N e w m a n 首先提出的認知學徒模式包括四個構件: 內容、方法、序列和社會性。應該承認, 認知學徒模式的組成成分並不是新的, 但是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則能定義一個適合不同課堂和師生角色的有效學習情境。
反思:個人通過自己的設計也可以將認知學徒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

內容:學校通常特別關注某門學科的概念、事實和程序。然而、為了能在任何場景中都能有效地運作, 學生還需要另外三種其它的內容類型, 它們是:
專家從經驗中精選出的問題解決策略;
認知管理策略: 目標的設定、策略的制定、監控、評價和修正;
學習策略 — 知道如何學, 包括: 新領域的探索、溫故知新、原有知識的重組。
序列,學習是分階段進行的, 學習者需不斷構建專家在實際操作中所必需的多項技能並發現技能應用的條件。這需要一種逐漸復雜的任務序列和不斷變化的間題解決情境的序列, 以及對學習進行分級, 以便讓學生在注意細節以前, 發展一種對全局的知覺。
反思:我偏向於把內容和序列放在一起,這兩個部分都偏向掌握信息層面。擴大視野,不僅僅是當前而是追究到最後運用的層面以及運用的大環境進行考慮。

方法:教學方法應給予學生在一定的背景中進行觀察、參與、發明或發現的機會。為此, 在該模式中包括了大量系統地激勵學生進行探索和獨立活動的方法。
此部分我理解為實踐以及反饋設計,情景-挑戰-行動-反饋的鏈條,把握反饋的頻率。
反思:目前我的做法是通過角色扮演以及設計小模塊的反饋鏈條,兩者都處於有意行動階段並未形成習慣,同時,實踐層面的設計不夠完善,需要對學習內容運用以及和專業人士多溝通。

社會性:學習環境應該再現運用所學知識的真實世界的特徵, 即技術的、社會的、時間的和動機方面的特徵。然而, 只有通過在一定背景中遭遇學科重要知識, 大部分學生才能學習何時、何處和怎樣將這些知識運用於其它情境。
反思:此部分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以及和社會人士的交流可以獲得相應的信息,更加重要的還是在學習和練習的環節當中刻意地為自己創造情境和氛圍。在實踐以及和專業人士交流方面我做的不夠,不過此部分我通過積極參與社群擴大了對外的介面,邁出了第一步。

如何設定目標、評估以及自我監控

反思:設定目標以及評估標准:將最後的評估標准作為學習目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同時在設定每一個細小的點上注意結果的量化和可衡量。

根據布魯斯分類,學習程度分為六個維度:回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
格洛麗亞·蓋瑞在《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提到的熟練程度分級:熟練,領會,有意識的努力,有意識的行動,精通,潛意識的能力
兩種方式構建學習程度和熟練程度的二維表進行分析
對差距原因進行分類:
知識差距——缺乏足夠正確的信息
技能差距——技能需要時間訓練
動機或態度差距——區分不能還是不願
環境差距——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支持
……
反思:自我監控來源於此刻水平的真實把握,對長遠目標的清晰掌控以及對差距原因的分析。
目前我已經養成每日總結的習慣,但是對於整個流程的設計以及評估的質量控制不夠到位,我會進一步優化整個體系。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點贊賺鑽最高日賺數百
贊 (1)

Sandy的小屋
小禮物走一走,來簡書關注我
贊賞

㈩ 文化思想的觀念體系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思想的觀念體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內容也有所不同。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功能主義學派認為,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不論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還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社會制度等,都具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
在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中,「文化」也可以作為符號體系尤其是象徵性符號體系來把握。美國文化人類學家C.吉爾茲曾經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即「人類為了傳達關於生活的知識和態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展而使用的、以象徵符形式來表現的繼承性的觀念體系」。

閱讀全文

與文化認知體系包括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