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的海洋文化
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海洋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李二和《舟船的誕生》一文中,後被國內外學界陸續引用。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人類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人類的特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
人類對水的依賴是如此的強烈。只要有水流經過,人類就會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莫不緣此而生。同樣,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島(在人們的視野)出現,人們就會乘舟船逐島而去,從而建立起陸海之間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被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土廣袤的大陸國家,黃河、長江作為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並使中國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稱於世;中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漫長海岸線和遼闊海洋的海洋國家。偉大的中華民族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內涵豐富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不僅早在7000年之前就創造了輝煌的航海歷史,而且遠在7000年頻繁而漫長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緒論)。
這是由世界各地先後出土和發掘的大量的、歷代文物及世界各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歷代古文獻資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關中國海洋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果所達成的共識。
在中國浙江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五支木槳。其中一支殘長為62.4厘米,殘寬為10.8厘米;另一支殘長為92厘米,殘寬9厘米。經碳14測定,五支木槳距今年代為7000年左右,屬母系氏族社會遺物。同層出土的還有近百種動植物和帶有榫卯和企口板結構的房屋建築所用的木料遺存,還有炭化稻粒等。這證明,漁獵和採集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河姆渡遺址位於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姚江從遺址的西部和南部流過,南為四明山,與河姆渡隔江相望。遺址海拔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窪的沼澤地。值的特別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槳的槳柄與槳葉結合處,陰刻有弦紋和斜線紋圖飾。由此證明,如此雕工精細的木槳,決不是最原始的,當有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化過程。那麼原始木槳的出現,應當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膽的推論)。無獨有偶,同樣是在浙江杭州,在蕭山跨湖橋新石器遺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隻獨木舟。經碳14測定,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為7500—8000年,這恰與我們在《中國水運史》中的推斷相吻合。應當說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迄今在中國發掘到的一隻最早的獨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B. 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遺留物,這是什麼文化的變遷
引言:說起喜馬拉雅山脈,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山脈,而且上面有成年的積雪,喜馬拉雅山脈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也是世界的屋脊。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遺留物,是什麼文化的變遷呢?
C. 關於對海洋文化的認識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
「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與海洋有關的人文景觀等都屬於海洋文化的范疇。
海洋文化來源
考古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沿海地區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中國古代的航海業和航海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古人還留下了眾多描寫海洋的詩詞作品,如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等;
足見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和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我國海洋歷史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旅遊文化或海洋民俗文化中都能挖掘出無數亮點。較具有代表性的,如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歷史性地開辟了亞非海上航路,傳播了中華物產和中華文明。
更重要的是,在與不同國家進行文化、經濟交流的同時,沒有佔領別國一寸土地,沒有建立一個要塞,沒有掠奪一份財富。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中華民族發展和平共處、睦鄰友好關系的精神實質,是相互尊重、和平友好的偉大實踐,不僅完美地展示了中華民族對外交往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傑出典範和成果。這就是先進的中華文化、先進的海洋文化。
D. 什麼叫海洋文化呢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中華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4)海洋文化如何被挖掘擴展閱讀
海洋文化包羅萬象,人類緣於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創造的文化都屬於海洋文化;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
如人們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都屬於海洋文化的范疇。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個體自覺意識,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開創意識,都比內陸文化更富有開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險性、神秘性、開拓性、原創性和進取精神。
E. 是苗蠻人最早創立了海洋文化嗎
摘要 您好,關於是苗蠻人創立海洋文化,這點史上沒有準確記載,
F. 相對於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孕育的國家和文化有怎樣的
希臘的愛琴海文明是海洋文明,
文化特色
編輯
自從它們被認真地研究以來,愛琴文明的獨特性從未被懷疑過。曾經有人懷疑那些出土的物品屬於埃及或是腓尼基文明,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被發現,這種說法已被證明是不正確的。愛琴文明發展出三個鮮明的特點:
藝術
愛琴藝術與其他史前時期和地域的藝術風格不盡相同。的確,它借鑒了其它同時代的藝術,特別是在它的後期階段,但是這種借鑒通過愛琴匠人的雙手,烙上了鮮明而獨創的特點,即現實主義的風格。而從這點上來說,他們的確是希臘藝術的先行者。克里特的壁畫藝術、陶器主題、浮雕、獨立雕塑以及金屬浮雕工藝都提供了實例,能夠進一步加深希臘大陸上(如邁錫尼、瓦斐奧、梯林斯等)已經發掘的金飾和繪畫作品所給我們留下的這一印象。[1]
建築
愛琴地區的宮殿有兩種布置:
一種(可能也是較早的)形式是所有的房間圍繞著一個中心方形院落設置,互相之間以迷宮般復雜的通路連接,而這個更大的方形是從長邊進入,以許多立柱縱向切分。
而第二種中,主要的房間為所謂正殿(「megaron」)形式。它獨立存在,同其餘部分用走廊隔開,可以從短邊的一個門廳進入。它有一個中央的壁爐,由立柱環繞,並可能可以直接通向天空;不存在中央院落,其餘的居室組合成不同的獨立區間。這種雙重結構的形成可能有地理上的原因。雖然許多埃及、巴比倫以及赫梯宮殿被發掘,還沒有其他地區現存的遺跡顯示出愛琴地區擁有的這些結構。
墓葬
一種圓頂或稱「蜂窩」形的墓葬(tholos),最著名的例子在邁錫尼。克里特島的「拉耳那克斯」(larnax)棺材,同樣在愛琴海之外無人能比。
就當今所了解的知識,早期的墓葬形式為直立的石頭所砌的墓葬腔,有時候也位於岩洞中,下葬之後腔室被土所掩埋。不久之後,在克里特出現了骨頭坑,容納許多遺骸。在埋葬前人們可能先將血肉從骨頭上煮去,或將其置於孤立的腔室內讓其腐爛,然後再將骨骸收集。腔室則重新利用。至於棺材一般尺寸很小,裡面的屍體蜷曲,膝蓋頂著下頜。它們多見於開挖的地室或是坑中。
在後期,一種圓頂墓(tholos)或稱「蜂窩墓」(bee-hive tomb)變得常見,有時候它們完全是挖掘而成,有時呈穹頂狀(如邁錫尼壯觀的「珍寶庫」)。邁錫尼文明中的淺墓也是一種後期形式,同晚期米諾斯公墓同一時期。
最後的墓葬形式是平平地拱起的腔室,由一個水平或略微下傾的通道從外部連接,通道的兩側逐漸合攏。似乎在愛琴文明期間沒有任何火葬的跡象。愛琴文明貫穿始終一直有武器、食物、水、化妝品等各式物件同屍體一起埋葬。在邁錫尼遺址中發現了一個可能豎立於墳上的祭壇,也許奴隸在這里被殉祭給死去的主人。聖三一發現的一個彩繪石棺可能也顯示了對死者的英雄崇拜。
G. 蘇東海洋文化有哪些特色
蘇東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鹽城、連雲港的海岸區域。
談到南通海洋文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1.沿海鄉鎮。南通沿海擁有14個鄉鎮,其中每個鄉鎮因其不同的歷史形成以及地域上的差異而各有特點,有不少的文化資源可挖。就從名字來講,很多鄉鎮的名字由來,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或是曲折離奇的傳說。比如呂四,其名字由來是因為「八仙之一」的呂洞濱四次駕臨呂四。再如如東,如東古代為海洋,唐代時逐漸成為陸地,唐將薛仁貴在此駐兵,是馬塘鎮得名的由來。北宋始就設栟茶、豐利二鎮。這些都是可以挖掘和提煉的文化資源。
2.海洋漁業。「舟楫之便,漁鹽之利」,這是初始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以及利用。靠海而居,漁業成為人們維系生活的主要產業之一。南通的漁業因擁有全國三大漁場之一的呂四漁場、擁有廣袤無垠的泥沙質灘塗而在全省乃至全國佔有一席之地。南通因海而生,傍海而立,當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來,就流傳兩句民謠:「黃海灘上處處寶,金牛天天出一條」。南通的漁業特別是海洋漁業從一開始簡單的灘塗捕撈,到近海作業,再製造大馬力漁船發展外海作業,乃至遠洋作業;從單一的捕撈發展成養殖、加工、貿易一體化的漁業產業鏈。因為海洋漁業產業在整個海洋產業中的比重一直以來比較大(近幾年才隨著沿海開發力度的加大,漁業產業比重有所下降),因此,海洋漁業文化在整個海洋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3.民俗風情。主要是沿海的一些風俗、景點等。包括民俗習慣、民歌等。由於地域的緣故,在南通沿海地區有著與內陸地區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以海門、啟東為例,沿海地區的方言與內陸地區的不一樣,屬於不同語系。在生活、民俗習慣也有著不小差距,其中與靠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就從吃魚的習慣上,通東沿海人們在吃魚時,特別是在漁船上吃魚時絕對不能將魚翻身,漁民們會認為不吉利,把魚翻過來吃,預示著翻船的意思。在內陸地區就沒有這個習慣。同時,在通東地區,人們在閑暇時創造了不少的詩歌,描述了以前那裡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在南通2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擁有著南通獨有的沿海風景。在沿海最東邊是最早能看到日出的地方——啟東圓陀角,往北便是世界罕見的奇景——蠣岈山牡蠣礁,再往北是江海文明的起源——青墩文化遺址所在地……
4.名人與南通海洋。追尋與南通海洋發展具有緊密聯系的名人。對於南通海洋文化的研究,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清末狀元張謇,另一個是宋朝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張謇是中國近代放眼藍色國土,首創海洋開發的第一人。他將南通萬畝荒蕪灘塗變成了良田;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漁政船,通過漁政維護海洋權益;他第一個以股份制管理模式推進現代海洋漁業發展,通過漁業發展爭取海洋資源;他建造了中國第一所水產學校……
宋代天禧年間(1017-1021),范仲淹剛過而立之年,調任泰州西溪(今東台)鹽倉監。天聖中,范仲淹滿懷「有益天下之心」上書泰州知州張綸,建議急速修復捍海堰,以救萬民之災。宋代天聖二年(1024),范仲淹徵集兵夫四萬餘人興築海堰,時值隆冬,雪雨連旬,潮勢洶涌,迫岸而來,兵夫因驚慌失措,四處逃散而陷入泥濘中淹死二百餘人。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范公堤現雖失卻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永載史冊,流芳百世。
還有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南通黃海邊上寫下「風起千灣浪,潮生萬頃沙。春紅堆蟹籽,晚白結鹽花」的詩句,清人佘儀曾亦有詩雲:「海氣江聲入望偏,平沙淺渚雜人煙,東風早晚桃花汛,鮭菜如泥賈客船」。
5.沿海民間傳說。在沿海各地流傳著很多傳說故事,民間傳說成為海洋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呂四流傳著呂洞濱四次到呂四的故事;流傳著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途經呂四,吃過「天下第一鮮」——文蛤後念念不忘的故事;還有海神娘娘廟、吳妃孤冢的故事……
這些民間傳說是沿海漁民的智慧結晶,有些不乏精華,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民間傳說的流傳往往有地區性,一些影響深遠的民間傳說常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結合,並在流傳過程中提煉加工,民間傳說往往具有傳奇的特色,故事情節既與人間現實有直接的聯系,其發展又合乎生活的內在邏輯,同時,通過偶然、巧合、誇張、超人間的情節來引起故事的發展,從而使真實情景和奇情異事達到了有機的統一,既富於生活氣息,又離奇動人,民間傳說的創作特色,為小說、戲劇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們挖掘南通海洋與漁業的民間傳說,便是為了取精去粕,將民間傳說這一特殊藝術存在,更好地體現於整個海洋文化之中,為宣傳和諧海洋、魅力海洋注入更多、更新的元素。
6.海鮮文化。無窮無盡的海洋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其中各種海鮮是大海賜予我們的珍饈。在南通有著各種魚類、貝類,還有藻類,因此海鮮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近幾年,啟東、如東兩地每年都舉辦形式多樣的海鮮節,其影響越來越大。海鮮文化其實就是在海鮮烹飪、海產品等方面注入文化的元素,讓海鮮從單一飲食上升至飲食和藝術的雙重享受。對於海鮮文化的挖掘將有利於我市海洋漁業品牌的打造,有利於我市海洋漁業產品的推廣,更有利於我市海洋文化的宣傳。
南通海洋文化內涵深厚,資源豐富。以上歸納的幾個部分,基本概括了南通海洋文化的主體,看似散亂無序,其實確有主線貫穿其中,我們所說的精髓就是這根主線。南通海洋文化的精髓與我們當前所提倡的「南通精神」——包容會通,敢為人先一脈相承。南通海洋文化研究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海洋人作出艱苦的努力,相信璀璨的海洋文化如同耀眼的明星照耀海洋事業光輝熠熠。
H. 什麼事海洋文化
所謂「海洋文化」,是指依賴於海洋進行商品生產所形成的文化觀念和形態。海洋文化不僅僅是為了自給自足,或是在小范圍內的原始交換,而是有目的地進行大批量生產,用於海上貿易,並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點,如商品意識、開放意識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對天文、氣象、數學的重視直到對自然科學的重視,對金錢貨幣的重視等等 文化有各種劃分,最重要的一種劃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劃分: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大陸文化是指以大陸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陸文化是農業文化,海洋文化則是商業文化,兩者代表人類文明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海洋文化無疑更具有人類生命的本然性和壯美性:其硬漢子強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競爭冒險意識和開創意識,其激情與浪漫,其壯美心態等,都與大陸文化的講求以柔克剛,講求中庸之道,講求溫良恭儉讓,講求好漢不吃眼前虧,講求三思而後行,講求靠天吃飯,講求守成本分,講求禁慾節度,講求知足常樂……等等,迥然有別。形象地說,大陸文化保守,海洋文化開放;大陸文化信奉故土難離,海洋文化崇尚流動;大陸文化勸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陸文化崇尚勤勞,海洋文化崇尚機遇;大陸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會贏」。總之,大陸文化一切要循規蹈矩,海洋文化處處想不守規矩。由此,我們認識到海洋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 海洋文化,顧名思義,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與文化結合。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海洋文化的內涵具體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物質存在與物質生產;二是精神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意識形態;三是社會層面:一切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風俗習慣;四是行為層面。一切受海洋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產活動與行為方式。 從海洋文化的內質結構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們常說海洋文化是「藍色文化」,「藍色」的「色彩」屬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屬性。人類緣於海洋而創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質的特徵。從海洋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業性和慕利性。從海洋文化的歷史形態而言,它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證明,什麼時候、哪裡面向海洋了,開放了,什麼時候、哪裡的經濟、文化就繁榮了,發展了。 海洋文化與海洋密不可分,但並非凡是沿海地區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它還與特定的歷史傳統、特定的生計方式及產業結構相聯系。即使同屬海洋文化區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強弱之分。 如長樂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在這樣一個負陸面海、陸海兼備的地域里,長樂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開發海洋資源,開辟海洋通道。縱觀長樂的歷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長樂人民從來沒有拒絕過海洋的召喚,時刻都在傾聽著大海的濤聲,並勇敢地擁抱海洋,走向世界。 從長樂歷史發展來看,這里的人民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海洋鍛造著長樂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說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於長樂的歷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個歷史時期,在長樂的總體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導地位。我們知道,長樂文化最早是「大吳越」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吳王夫差曾在長樂屯兵造船,它直接產生了長樂的別稱——吳航。這證明長樂早期的先民就已經參與了創造閩越的海洋文明。後來,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越文化又佔了上風,再後來,吳越文化慢慢進入福建,形成了閩越文化,最後演變為閩文化。當年鄭和船隊出江蘇太倉,選擇長樂作為出海的駐泊地和伺風港,就是受「大吳越」文化的影響。可以說,長樂的歷史深深烙上了「大吳越」文化的印證。而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長樂留下光輝燦爛的海洋文化遺產,還同時帶動了長樂的航海業和造船業,而且直接把許多長樂人帶向「南洋」,甚至更遠的非洲,使長樂有「海上絲綢之路」的美譽。古老的長樂自明朝起 就與開放的世界連在一起。 再從長樂地域特徵來看,長樂地處海峽西岸、閩江口南側,三面被東海與閩江所環抱,海岸線長近100公里,海洋面積1300多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658平方公里的兩倍。海洋是長樂人民生存、發展的重要環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長樂人民不屈不撓地向海洋進軍,發展了自己的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模式,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體現了長樂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對茫茫無限的大海,許多長樂沿海人民以無限的勇氣,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斷的有限陸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穩的海面上,隨身帶著他那人造的地盤——船,以敏捷巧妙的動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區往往是台風、海嘯首當其沖之地,在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廬毀,人或為魚鱉的慘狀,常常發生。先輩們因臨海而居所遭受的一件件惡夢般的經歷,在沿海一帶世代口傳。飽嘗人禍之苦天災之痛的長樂沿海民眾,逐漸形成了視死如歸、不畏強暴的獻身精神。當我們追溯長樂沿海家族發展軌跡時,發現這么一種現象:如今浙江奉化的蒓湖、裘村和松嶴三鎮竟有20多個村莊的發族先祖,皆是長樂先民歷盡千難萬險,航海漂泊而至。當時長樂的曹、吳、庄姓始祖,結伴同行,歷盡艱險,自海路入奉化象山港登陸。這說明長樂先輩們就有海上歷險、開拓創業的歷史,同時也給後人撒下了莫畏艱難、勇於冒險的種子。而海上作業,每每風雲多變、凶吉難卜,應該說他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乃是除卻戰爭最具風險了。特殊的血脈傳承,嚴酷的海洋環境,令長樂沿海民眾衍生出敢於闖盪、開拓的冒險精神。 在長樂人性格形成中,海洋意識的融入十分明顯,如胸懷寬廣、思想開拓等,可以說,海洋文化是長樂傳統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只是長樂許多優秀海洋文化產物很大一部分被歷史所塵封,有的流散在民間,有的在地方文獻中也只能見到一鱗半爪,就象顯應宮,要不是偶然中被挖掘出土,就永遠湮沒在沙土之下,許多體現長樂文明傳承與創造關系的文脈,也因此被切斷了。但是長樂人善於經商、勇於進取、敢於在種種艱難環境中開拓事業的傳統並未喪失。解放後,長樂民眾長期處於半軍事化的生產、生活環境,屬於海洋文化范疇的海防文化,但也催生了沿海民眾嚴守紀律、群體意識強的團結協作精神。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文革」中在大批資本主義、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非常時期,金峰人還「大搞資本主義走私」,也就是冒險想方設法偷偷進行對外商業貿易活動,這充分顯示了長樂人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性格。因此,粉碎「四人幫」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素有重商和開拓進取精神的長樂人立即脫穎而出,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如魚得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改革開放之初,長樂人又自覺擺脫禁錮與束縛,敢於先人一步品嘗商品經濟這只「螃蟹」的鮮美味道,先人一步發展私營經濟,抓住機遇,順利實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當時在長樂北鄉,鄉鎮企業大規模興起,出現了鄉鎮辦、村辦、聯戶辦、戶辦的「四輪驅動」和農、工、商、建、運、服「六業齊上」的興旺局面。正當全國都在舉目觀望的時候,長樂人開始了集資辦廠,私營企業開始從星星點點而在很短時間內遂成繁星滿天之勢,長樂也因此被譽為福建省鄉鎮企業的發祥地。長樂人第一次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創造了一個「現象」,即「 草根工業」現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長樂人從推銷塑料蚊帳開始,其足跡逐漸遍布全國,培養出成千上萬的經銷隊伍。長樂的每一個鄉村,即使原先的欠發達地區,都有大面積的工商活躍者。從商人員十之八九是普通百姓,他們基本上屬於「三無」(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起家。他們追求目標十分明確,什麼有利就搞什麼,實現財富最大化。金峰鎮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業為起點,於1985年率先成為福建省第一批億元鄉鎮,就是明證。 隨著近代西方文明從海上登陸,隨著人類生活與海洋聯系的日益緊密,海洋開始進入現代中國詩人的視野,於是我們有了冰心描寫大海的詩歌,有了眾多開始關注大海的詩人。我們驚異於海的明麗,海的溫柔和海的博愛。
I. 古希臘海洋文明生生不息,那都是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古希臘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使得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各城邦的發展與海洋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系。而神秘莫測的海洋一方面促使著古希臘神話中海神的產生,一方面又導致了人們對於海神的崇拜。
J. 如何培養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對於海洋文化生活品味的生活方式
摘要 著力提升海洋強國意識。建設當代中國海洋先進意識文化,也就是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意識,一是樹立中華民族海洋先進政治意識,擴大國際海洋領域的政治、外交發言權,以和平友好的政治形象樹立國家威信,二是樹立中華民族先進海防意識,保障國家海洋利益安全,三是樹立中華民族海洋先進開發意識,繼續發展外向型海洋經濟,加快海域開發的步伐,增強國家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