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海的特色民俗
威海的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威海自秦漢以後,這里一直為州縣所屬之邊地,文化發展緩慢。民間文藝活動主要是戲劇、雜耍,每逢過年過節十分活躍。一起來了解吧~
漁民節一種傳統習俗漁民節是沿海漁民共同的節日,歷史久遠,是漁民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常常進行開光、敬龍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動。漁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
『貳』 山東傳統文化有哪些
山東作為齊魯故地,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薈萃了戲曲、皮影、雜技、曲藝、舞蹈、剪紙、刺綉、年畫、泥塑、風箏、雕刻、燈彩、布藝、服飾、漆器、瓷器、陶藝、神像、蠟染、編織、民繪、木藝、石藝、書畫、酒品、飲食、傢具等上百個民間藝術種類,其中,雜技、呂劇、刺綉、年畫、剪紙、泥塑、黑陶等更是散發著濃郁馥香的民族藝術奇葩,許多民間藝術傑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東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雙手創造了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他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叄』 民族舞蹈有哪些是簡單點的啊
簡單的有很多。例如:《搖頭舞》,《跳腳舞》,《環舞》,《洗衣歌》。這些舞蹈動作都比較少,而且動作不難做,多跳幾次就能記住基本的動作了。民族舞也叫民間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國民間舞是中國舞的一個分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見於民間的各民族舞蹈,通過加工——再創作。
民族舞:
民族舞蹈是一種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形式。亦可稱為土風舞、民俗舞蹈或國際民俗舞蹈。不同於著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運動舞蹈,土風舞源自於各國不同環境、生活及風俗,與各國的特色音樂服裝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現形式十分豐富。
『肆』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東素來有著「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美稱, 山東文化 源遠流長,代代傳承。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山東的民俗風情多種多樣,經久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那麼,你知道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山東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後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范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說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
您可能也喜歡:
江西客家文化,你是否了解?
江西的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歷史悠久的青海酒文化
『伍』 山東省鄄城縣傳統舞蹈商羊舞,是什麼樣的民間舞蹈
上揚舞起源於鄄城縣北部,分布在李家堂鎮和老城區,以李家堂鎮興華崗村為代表,這種舞蹈起源於商周時期,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興盛於宋明時期。
「上揚舞」流傳於菏澤市鄄城縣九峪鄉杏花崗村,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用來祭祀車把。春秋時期,遵義位於黃河南岸,到了戰國時期,遵義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繁榮的城市。
1956,來自北京軍區政治部的四名文藝工作者來到鄄城,來到興華崗,與舞蹈演員一起排練舞蹈。這四位文藝工作者反復告訴舞者上陽舞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古老舞蹈。只有興華崗在中國保存下來,希望引起人們的注意並代代相傳。
『陸』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柒』 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什麼什麼習俗是別的地方沒有的
有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戲曲文化等,還有撲灰年畫和楊家埠年畫這兩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的酒桌習俗很特別,大概是別的地方沒有的。我國因幅員遼闊,領土面積大、地形地勢多樣、民族眾多,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民俗習慣和風俗文化,像語言就分好多種,山東人講山東話,四川人講四川話,甚至同一個省不同市區都有不同的語言。接下來給大家簡略介紹一下山東的民俗文化。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很多,類型豐富多樣,極具地方特色,有條件的朋友有機會一定要去一趟山東,親臨其境,切身感受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們一定會不虛此行!有一點要提,現在大多數地區的民俗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流失、損傷,我們要保護好當地的民俗文化,做到不破壞它們,自己可以多了解民俗文化,自覺傳承瀕臨流失的傳統文化,因為這可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
『捌』 山東的民俗風情都有哪些不同山東民俗風情介紹
山東民俗介紹
山東民俗表現出多樣性、地域性。
1、山東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是傳統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2、其中,曲阜、鄒城為孔孟故里,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還遠及國內外。
3、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泰山既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
4、山東腹地的家族習俗與民間信仰對周邊地區的民俗傳承有典型意義,可以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
東部沿海地區
以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民俗最為突出,漁業習俗又以日照、榮成、蓬萊、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
魯東南地區
具有山地特徵的古代文化發祥較早,保留著較多的傳統民俗事象。並且沂蒙山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風佳俗,新中國建立後,這些良風佳俗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沂蒙精神。
魯西南、魯西北地區
為黃河沖積平原,民俗事象與古老的黃河緊密相連,獨具特色。其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民間工藝(如剪紙、刺綉)等,都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方言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方言。
1、山東方言統屬“北方方言”,分為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三個大類。
2、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地同屬冀魯官話,在山東省內屬於比較易懂的方言。
3、魯南、魯西南包括菏澤、濟寧、棗庄、臨沂等地同屬中原官話,方言比較難懂。山東半島的青島、煙台、威海、日照同屬膠遼官話,又稱膠東方言,最為難懂。
4、各地方言又因地域、文化、生活習慣等原因,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
『玖』 山東民風民俗
山東當地特色
濰坊風箏
山東的風箏以濰坊最為有名,濰坊建有風箏博物館,裡面收藏,陳列各種風箏1400件,還有1600平米的放飛大廳,風箏可以分為「硬翅」和「軟翅」,「串類」,「立體類」等等,濰坊風箏受當地年畫和民間裝飾影響大,有很好的美感和收藏價值。
民間藝術「三絕」
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代成化年間,是一種撲灰起稿手繪年畫,產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鄉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並趨向艷麗。
由於大筆縱橫,自由揮灑,有抹的味道,藝人們稱其為「抹畫子」。內容大都表現喜慶,很適於民戶節日張貼。「姑嫂閑話」、「踢毽子」、「萬事如意」「富貴平安」、「八仙慶壽」、「牛郎織女」、「福壽雙全」、「雙童獻壽」、「團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撲灰年畫的代表作品。
清代中期,作品就銷往煙台、臨沂、徐州、內蒙古、東北等地。現在,或其有獨特的技法,粗獷的風格,已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國美術館、首都博物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均有收藏。
《中國美術大全》中介紹了十多幅代表作品,中央美術學院、天津藝術學院等院校的師生,還將撲灰年畫作為臨摹研究的藍本和教材。
泥塑
高密聶家莊一戶窮苦藝人從捏鍋子花開始;經過本庄藝人們世代相傳,使其由粗到細,由簡單造型到復雜結構的生產演變,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色、聲、動俱佳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品有「叫虎」、「搖猴」、「搖蟬、「叫雞」、「座獅」、「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與祝英台」、「劉海戲金蟾」、「八仙」等70個品種。
這些產品自進入市場以來,久銷不衰,供不應求。聶家莊泥塑,粗獷豪放,構圖完整,色彩艷麗,獨具一格。因此,在參加省市舉辦的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中連連獲獎,被收入《中國民間工藝大辭典》,曾到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還被宋慶齡基金會收藏,並作為禮品贈給外國貴賓。
剪紙
高密民間剪紙,歷史悠久,起源難考。從挖掘的民間剪紙作品考察,它在高密廣為流傳及普及的時間,不晚於撲灰年畫興起的時間。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遷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間剪紙藝人,將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帶到高密,溶於一體,形成了高密民間剪紙藝術風格。
高密民間剪紙在藝術上運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金石味;構圖誇張變形不失真;粗獷中見清秀,稚拙中藏精巧。高密民間剪紙,在內容上取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寄託著人們美好願望。
「窗花」、「鞋花」、「頂棚花」、「饃饃花」以信以人物、動物、花鳥、故事為題材的剪紙作品,都深受群眾喜愛。改革開放以來,高密民間剪紙已走向世界,不僅成為出國人員的饋贈禮品,且多次出國展出,有20作品在全國剪紙大賽中獲獎,還有3剪紙姑娘隨團到日本、奧地利進行剪紙表演,被譽為「巾幗魔剪」。
楊家埠木版年畫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創於明代,至明末已臻於成熟,至清朝乾隆年間,進入鼎盛期,此時,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畫市。
楊家埠村呈現出「畫店百家,畫種上千」,「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局面。隨著時代的變遷,楊家埠木版年畫幾經衰亡。中辦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搶救這一民間藝術,重現昔日光輝,寒亭區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重新開始挖掘整理、研究和創新。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收集傳統畫版5000版年畫資料集。同時,又開發創新了年畫冊頁、年畫掛歷、賀年片等30年畫產品,創新刻劃年畫新作50。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召開,楊家埠木版年畫正日益被世人所注目,必將對促進寒亭的對外開放發揮更大作用。
山東節日
曲阜孔子文化節
時間為每年的9月26日到10月10日,橫跨了整個黃金周,所以喜愛歷史文化的你可不要錯過呀。簡介:9月28日是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自1989年起,孔子的故鄉曲阜都會舉辦中國孔子國際文化節,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祭孔樂舞,以紀念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弘揚東方文化。
濟南泉水文化周
每年9月,在泉城廣場會有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暨焰火晚會和體驗泉水文化等活動;大明湖有鐵人三項對抗賽;在南部山區亦有「南山戲水節」等。
泰山東岳廟會
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簡介:源於唐代,以東岳大帝的誕辰(即三月二十八日)作為泰山廟會的主要內容,後來增加了民俗風情演出、泰山王母池蟠桃會、桃花旅遊節、梨花旅遊節、春季旅遊聯誼會、泰山封禪儀式表演、東岳廟燕青打擂表演等。
青島櫻花會
每年4月中旬~5月上旬,櫻花盛開的季節里。青島的櫻花會始於上世紀30年代,有「東園花海」之稱的中山公園櫻花,是青島十大勝景之一。
青島國際啤酒節
8月中旬的第一個周六開幕,為期16天。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節日。節日由開幕式、啤酒品飲、文藝晚會、藝術巡遊、文體娛樂、飲酒大賽、旅遊休閑、經貿展覽、閉幕式等組成;舉辦地點設在青島國際啤酒城。
蓬萊漁燈節
時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十四。屆時漁民紛紛到蓬萊閣龍王宮送燈、進奉貢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後改為設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山東國際滑雪節
每年11月底,12月初舉行的中國山東國際滑雪節到09年已走過了11個年頭。經過這11年的打造,滑雪節已經成為山東冬季旅遊的名片,中國滑雪旅遊產業發展的旗幟和代言,更成為龍江百姓的自豪和驕傲。滑雪節吸引了眾多滑雪愛好者,開幕式更有盛大的花樣滑雪表演等。
(9)山東民俗文化舞蹈有哪些擴展閱讀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
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鄒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滕州的墨子、軍事家孫子等,均出生於今山東。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鄒衍等一大批名人志士;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三名,佔中國GDP總量的1/11。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參考資料:山東-網路
『拾』 山東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2、兩夾弦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
3、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4、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一種山東濱州、濰坊地區的傳統說唱藝術。分為濱州東路大鼓和諸城東路大鼓,諸城東路大鼓簡稱「諸城大鼓」,其前身是「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是由「小東口」演變而來。
5、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