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魏晉南北朝文化有什麼特點
您好!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
⑴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⑵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⑷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炯異。
參考資料:網路
『貳』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冶煉技術、醫學等許多方面又多又創新。
數學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最為顯著的學科之一,圓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數學發展最顯著的成就。
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文化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
⑴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⑵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⑷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迥異。
『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第一、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第二、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第三、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第四、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炯異。
(3)魏晉南和北朝文化哪個好擴展閱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在華夏大地上的興盛時期。
佛寺大量出現,信佛之人不斷增加,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甚至一些儒生,都開始信佛。唐代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朝大臣郭祖深上疏謂:僧尼十餘萬„„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足可見當時佛教之興盛,信佛人數之龐大。佛教為何興盛?可以說是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
當時的社會環境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條件。自漢武帝大一統以來,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但與此同時統治者開始奢侈腐敗,貪圖享樂。這就導致了政府的控制能力減弱。社會上土地兼並也日益嚴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生活貧困。
到了東漢末年,矛盾激化,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混戰,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之後雖西晉短暫統一,但經歷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百姓生活依舊沒有改變,社會依舊是動盪不安。一般說來,每逢社會混亂,各種思想就會自由傳播彌漫。所以這就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社會土壤。
另一方面,當時的統治階級也大力支持佛教發展。從南朝來看,梁武帝信佛,在他的推動下,佛法在南朝盛極一時。梁武帝身體力行,虔誠拜佛,他自己「日一蔬膳,過中不餐」並且「永斷辛膳」他還誦經講學,撰寫文章。而在北方,統治者更加支持佛教發展。
因為十六國中很多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他們入主中原,但內心存在一種自卑感。因此對同為外傳而來的佛教產生了一種親切感,並且佛教的主張有利於他們用來「糅化人心」。他們就大力支持佛教發展,廣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發展到了極高的高度。
除卻社會環境和統治者支持的客觀因素外,佛教自身的主觀因素同樣極為重要。佛法主依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涅槃」境界,主張「三世因果輪回報應」。倡導一種永恆的觀念,更關注人的內心。
這些就符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的心理。統治階級生活奢華糜爛,富甲天下,但物質的豐富掩蓋不了他們內心精神的空虛與恐懼,他們急需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佛教強調內心精神,正好符合他們的需求。
戰亂年代,士人階層收到極大冷落,讀書無法出仕,使他們心灰意冷,加上儒家大群體觀念在這一時代已被丟棄,很多士人另尋他道,遁入空門。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百姓,飽經戰亂,生活十分窮困,他們內心十分嚮往佛教所宣揚的西方極樂世界,開始信佛拜佛,求得來世幸福。
佛教的主張符合各階層心理,所以信佛人數不斷增加,佛法大盛。一些佛法大家的人格光輝同樣不容忽視。雖然當時社會動盪、政教衰息,但如道安、僧肇等大家,一方面誠心求法,追求內心;另一方面則關懷天下,心系蒼生。
他們不是只期滿足個人私求,不是一般佛者的個人主義,而是對社會和人民都有著一種很大的熱忱,悲天憫人,志向宏大。這些佛學高僧,突破了佛法的局限,使佛學的光輝更加耀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之所以興盛,實是其符合了潮流,迎合了人們心理。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推動了佛學的興盛。
『肆』 在歷史上,南朝的文化發展為什麼比北朝發展得快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中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各種政權頻繁的發生變動和交替,在不斷的戰爭當中,社會各方面的思想束縛也逐漸減少,由此在這一時期也興起了很多的不同文化,但是從總體上看,南朝的文化發展是先於北朝文化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在文化方面卻是必須要學習的,這既是成為官員的必須要求,同時也是為了展現出士族階層不同於其它階層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在當時,士族群體之間所比較的都是文化素養,如果士大夫之中有誰不會文學創作,還會被他人所恥笑,士族群體之間還經常舉辦各種以文會友的活動,在這種社會風氣的推動之下,南朝的士族群體自然對於文化創作進行了更深的研究,也就推動了南朝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相比之下,北朝的士族群體則更多的是注重政治和學術思想方面的學術,對於文化創作方面的內容則比較忽視,自然也就不會對於北朝的文化發展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南朝的文化發展之所以能夠更加快速於北朝,並且更加繁榮於北朝,是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共同的推動,文化繁榮程度的不同,也能夠間接的展現出南朝和北朝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不只是在文化方面,就綜合的國力狀況而言,當時的南朝和北朝之間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伍』 魏晉南北朝時是南方好還是北方好
魏晉南北朝那麼還是南方好一些,南方相對來講比較穩定一些,而且南方的經濟發展比較快
『陸』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顯著特點是
正確的是C
魏晉南北朝文化特點:
①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
②體現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③思想領域異常活躍
④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⑤承上啟下
魏晉南北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富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介於漢唐之際最為活躍,最有生氣,並具有鮮明的兼容性的多元文化,這種文化有三個顯著的特徵:思想解放,重現"百家爭鳴";繼往開來,革舊布新;民族融合,中外交流。
魏晉南北朝文化既是五千年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又是五千年歷史中一個獨立的存在,體現出該歷史時期文化特有的風貌,在眾多古文化整理研究讀物中,以它鮮明的特色和永久價值而獨樹一幟。
『柒』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
⑴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⑵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⑷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炯異。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於眾人之上。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古詩和辭賦方面痕跡最明顯。文人在學習漢樂府的過程中將五言古詩推向高峰;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所採取的駢儷形式,使漢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發展。文學自覺的標志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從文體辨析到總集的編輯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新的文學思潮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魏)曹丕《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台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文人的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並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摒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丕、劉備及孫權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公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公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西晉與東晉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南至越南,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為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公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強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公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公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公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公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最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圭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公元550年為高洋(高歡的兒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公元577年為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公元581年為隋楊堅所代,共歷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國號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
『捌』 魏晉南北朝文化特點是什麼此時文化出現繁榮與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復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玖』 三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 哪個更精彩
南北朝時期更精彩,因為不光有軍事政治沖突還有文化沖突。
大家對三國時期的興趣很多是因為《三國演義》,而這部書里有很多精彩情節三國歷史上並沒有,大家可能就覺得反正是小說很正常,但是南北朝時期反而有。比如,王思政大開城門,敵軍不敢妄動。獨孤信千里追帝。李虎被權臣高歡生擒後被傀儡皇帝加官進爵。太多了,有時我甚至懷疑《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和魏晉南北朝的故事共同搭建的
『拾』 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大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上界定的起止點是漢獻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期分裂、戰亂頻繁的的時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斷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在文化方面,這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人口的大流動和民族關系的大變動帶來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學、佛學、道教、儒學以及法家、名家相互爭勝又相互吸收,導致文化上的繁榮;人們處在不斷變化的開放的大環境中,思想活躍,視野開闊,感情奔放,富於創新,勇於探索.科學技術、宗教哲學、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刻建築等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為即將到來的大唐盛世積蓄了力量和智慧.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也是中國文人最具風採的時代——這是因為門閥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壞與能否做官沒有了關系,文人們對封建統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功利性,不僅是自覺發展而且是自主發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個性;因此文學本身在這一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文學門類更加豐富,文學風格更為多樣,文學流派異彩紛呈,文藝理論蓬勃發展.
從文體方面看,這一時期文學上成就最高的是詩歌:五言詩更加純熟,七言詩逐漸繁榮,由於音韻學的發展,出現了「永明體」詩歌以及新體詩,中國古典格律詩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藝理論、駢文和小說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則被認為進入了中國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沒有太大的發展.
按年代來說,魏晉南北朝文學始於「建安文學」,「三曹」父子為文壇領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詩歌慷慨悲涼,文章清峻通脫,有「風骨」之譽.之後出現了「正始文學」,阮籍、嵇康為代表人物,正始文學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精神,又雜糅以玄遠脫俗的老莊哲學,自有「魏之遺直」之氣.
到了西晉時期,文人紛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間,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並稱於世,但此時作家多注重形式華美,失掉了建安以來的「風骨」傳統,只有左思以「風力」為一時之傑.到西晉末年,玄言詩開始興起,東晉一代蔚為大宗,「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潛詩,蘊幽深意境於沖淡平和之中,樸素自然,淳厚有味,開「田園詩」之先聲.
及至南朝,文學更加繁榮,文人詩中,謝靈運以山水詩扭轉玄言詩的單調局面,鮑照的樂府詩對七言詩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顒發現四聲,沈約提出「八病」,「永明體」新詩形成,謝朓是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梁陳時期也出現了輕靡空虛的「宮體詩」,代表作家是蕭綱兄弟,可以說,這是文學的社會作用被忽視所必然產生的產物.樂府民歌有西曲、吳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為代表.這一時期駢文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鮑照、江淹、孔稚圭等優秀的駢文作家;南朝還出現了「志怪」和「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品——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以及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和《詩品》,在文學整理方面,也有《昭明文選》和《玉台新詠》,可說是各方面全面發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曄的《後漢書》之外乏善可陳.同期的北朝,文人詩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後,才改變了北朝文人詩的荒涼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剛健,質朴豪放,放出超越文人詩的異彩,「樂府雙璧」之一的《木蘭辭》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現了兩部優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以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
總體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有以下特點:
一,由於這一時代戰亂頻繁,多災多難,這一時期的時代精神是悲劇的、幻滅的、懷疑的,人們抱有強烈的對痛苦之生的懷疑和對死亡的恐懼,反映到文學上就是強烈的戀生意識和叛逆精神.無論是文人詩文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緣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都是對死亡的恐懼與思索;無論是田園詩還是山水詩,甚或「傷於輕靡」的宮體詩,都反映出這種「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情緒,而志人小說中那種種「名士風流」,更是「片言驚天下」的社會價值觀的反映;鮑敬言的「無君論」、嵇康的「非湯武薄周孔」、范縝的「神滅論」則進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懷疑與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懷疑的,那麼一切生的事物和綱常理論都是可以懷疑的.這一時期的文學,歸根結底是對生的懷疑和對死的恐懼,中國文人正因為這種亂世之中的獨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人格.
二,這一時代是個開放型的時代,各種思潮的交匯融合,促進了文藝理論的自覺發展,文學也隨之產生了新的面貌.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失去了傳統的權威地位,與道家進行了第一次融合,產生了玄學,大大影響了文學發展.這時期比較有名的思想上的論爭還有「有無之爭」與「言意之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這一時期的文學呈現出「上層文學」、「精英文學」的面貌.由於門閥制度,士族階層壟斷著文化教育,只有少數的庶族地主能夠接受教育,更遑論平民百姓.因此,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就是一種「精英文學」,雖然南北朝時期民歌興盛,但是,從南朝民歌經過文人刪定之後留下的大多是情歌這一點來看,這近四百年間,「話語權」掌握在那些「精英」手裡.文學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後世也罕見)的上層性和家傳性——身為統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較著名,同樣身為統治者的「三蕭」兄弟又何嘗不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三張」是兄弟,「二陸」也是兄弟,「兩潘」是叔侄,阮瑀、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賢」……這一時期的「精英文學」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由於文學只在這個上層的圈子裡風靡,一旦這個圈子崩潰,必然導致文學的短期衰微——北朝時期沒有好的文人詩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總之,這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悲慘時代,這又是一個文學大踏步發展的偉大時代.從「建安風骨」到「左思風力」,從「魏晉風度」到「南朝風流」,一個「風」字成為了這一時期的關鍵詞.如果我們把「風」理解為「風雅頌」的風,「風」也就可以理解為是詩,那麼,所謂「風度」,其實就是「像詩一樣的態度」——這確實是一個詩一樣的時代,只不過這詩是一曲充滿了「變徵之音」的慷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