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使其文化影響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也就是說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代表著我國在世界中的國際地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在面對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的今天,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了國家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文化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影響力、道德准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內容。它可分為內力和外力,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其中,內力又分為凝聚力和創新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區別於其他地區的重要標志;創新力體現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能力。從外力角度而言,文化軟實力需藉助一定的媒介傳播到其他地區,形成影響力;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還要形成吸引力,吸引資金和技術來投資,形成產業優勢。只有這樣「四力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軟實力。
關於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可算是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結晶,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風貌。首先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更為顯著,例如:諸子百家、四大發明、琴棋書畫、漢字、詩詞和中醫等等。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國際化,對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圍內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其次是中國的文化外交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就開始提倡「文化天下」的文化外交思想,到我國成立後,從「和平共處」、「和平與發展」、「和而不同」到「和諧世界」,中國的「和合」文化影響深遠,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最後是獨特的文化產業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市場在「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指引下,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還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文化建設成為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今,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面對國際競爭和國內出現的種種弊端情況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刻不容緩,只有發展文化軟實力才會佔領有利地位。因此,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 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1、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我國是人口大國,我們要擁有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這也就是現如今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才會凝聚成社會共識,表現出文化發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我們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任務。
2、提升文化的吸引力。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展示出該國家或是該民族特色的文化吸引力。這是因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通過依附在語言和其他載體上,逐漸凝固和演化成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通過這種文化環境引導她的國民的行為,達到協調整合社會的作用,並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提升文化的普及力。也就是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廣大。我們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有意識地引導廣大民眾喜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最終使其成為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沉澱在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有意識的加強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學習力度,在教學中增加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開展具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活動,使他們自覺願意接受和欣賞。
(二) 振興中國文化產業
就目前形勢來看,文化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特徵,我們要找准我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滿足人民對文化的要求,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首先我們要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文化產業的管理辦法,盡量減少政策辦法中不足的地方。其次是深化和完善文化產業的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文化自己的道路。最後就是加大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設立規范化的文化產業組織,政府積極引導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支持。 (三) 加強文化傳播和交流
關於文化傳播和交流,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文化外交,在國際交往中,文化往往能夠起到政治和經濟難以達到的作用。所以文化外交在國際中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我們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擴大其在國際傳播中的份額,使其他國家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而了解中國;促進漢語的標准化和規范化,提高世界對漢語以及中國文化的認同,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全力打造中國品牌的文化,創造出一批原創性比較強的文化產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大力弘揚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努力發揮自身的文化優勢,重視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2. 如何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3. 對於「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路徑與方法」,你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這種方法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可以讓國民素質更好,而且能夠讓文化底蘊沉積的更好選擇正確的方式,不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還能夠加速文化的發展,讓文化影響力提升的更好。
4. 如何提高中國國際文化影響力
①立足於社會實踐,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推動文化創新。
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③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等文化事業,振興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5.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
6. 如何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如何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繼中國經濟崛起在世界成為焦點之後,中國文化以軟實力也開始在世界顯示獨特影響力,它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注視,褒貶意見紛陳,然而,美國也有不少輿論指出,不能對中國文化的崛起採取抵制態度,而應該以接納態度支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說中國文化構成威脅,顯然是出於冷戰思維的說法,也是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深遠意義,只憑政治意識或需要而隨意做出的定論。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文化稍有理解,或者願意對中國文化加以探討,就完全可以得出中國文化絕對不是一種沖擊以英文為主的世界文化潮流結論。中國文化精深博大,教導後來者如何求取世界大同,完全沒有霸氣,因而,慣性思維提出的中國文化將為一種軟實力,對世界文化造成沖擊的言論,很容易解讀出刻意針對中國的意識。
核心是儒家思想
積極對外傳揚中國文化固然重要,因為這是中國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以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感受而提出發揚中國文化,其影響力就更加巨大,也有一份特別的號召力。「美中教育聯合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年會」最近在中國西部城市成都舉行,來自美國的四十多位學者,對中國的儒家思想持一致肯定看法,認為它是創造世界和平的基石。對於世界上還存在著以攻擊為主調的情況,與會學者們均表示,那是因為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不深入,甚至由於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誤讀而造成。
簡單來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和為主線,勸導人以和為貴,在和的觀念之下達致家庭團結、睦鄰友好、社會協調。然而,繼續持冷戰思維的人不願意看到中國文化這種核心價值,只把中國文化置於敵對位置上,因此便有了中國文化軟實力隨著經濟發展向世界輸出的威脅言論,並且以此作為另類武器,打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聲譽。
7. 如何提高和擴大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最終目的之一是提高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高績效團隊的靈魂,是團隊成員為了實現團隊利益和目標而互相協作,盡心盡力的意願和作風。
團隊精神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
1、團隊的凝聚力。團隊的凝聚力是針對團隊和成員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成員強烈的歸屬感和一體性,每個團隊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當中的一分子,把個人工作和團隊目標聯系在一起,對團隊忠誠,對團隊的成功感到自豪,對團隊的困境感到憂慮。所以國有企事業單位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一是要求團隊的領導要採取民主的方式,讓團隊的成員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積極參與組織的決策。二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讓員工有地方、有時間、有機會向領導反映問題,互通信息,化解矛盾。三是建立健全獎勵及激勵機制。個人獎勵和集體獎勵具有不同的作用,集體獎勵可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會使成員意識到個人的利益和榮譽與所在團隊不可分割;個人獎勵可能會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競爭力,但這種獎勵方式會導致個人顧個人,在團隊內部形成一種壓力,協作、凝聚力可能會弱化。所以,在我們公司,經常採取的方式是在對職工獎勵時綜合考慮,即承認個人的貢獻,又承認團隊的成績,在對個人獎勵的同時,對員工所在的團隊在精神文明上給予獎勵。
2、團隊的合作意識。團隊的合作意識是指團隊和團隊成員表現為協作和共為一體的特點。團隊成員間相互依存、同舟共濟、互相敬重、彼此寬容和尊重個性的差異;彼此間形成一種信任的關系,待人真誠、遵守承諾;相互幫助和共同提高;共享利益和成就、共擔責任。
良好的合作氛圍是高績效團隊的基礎,沒有合作就無法取得優秀的業績。所以,我們在工作中,要努力培養團隊成員的合作意識。一是要在團隊內部積極營造融洽的合作氣氛。團隊的精髓就是在於「合作」二字。團隊合作受到團隊目標和團隊所屬環境的影響,只有團隊成員都具有與實現目標相關的知識技能及與他人合作的意願的基礎上,團隊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二是團隊領導者首先要帶頭鼓勵合作而不是競爭。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說:「前進的最佳方式是與別人一道前進」。成功的領導者總是力求通過合作消除分歧,達成共識,建立一種互溶互信的領導模式。很多的管理者熱衷於競爭,嫉妒他人的業績和才能,恐懼下屬的成就超過自己,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領導者會因為自己下屬優秀而吃盡苦頭。三是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及合作的規范。在一個團隊中,如果出現能者多勞而不多得,就會使成員之間產生不公平感,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進展合作。要想有效推動合作,管理者必須制定一個被大家普遍認同的合作規范,採取公平的管理原則。四是要強調大家的共同長遠利益,管理者要使團隊成員擁有共同的未來前景,使大家相信團隊可以實現目標,這樣團隊成員就不會計較眼前的一些得失,主動開展合作。五是要建立長久的互動關系。作為團隊的管理者,要積極創造機會使團隊成員不斷增進相互間的了解,融為一體。如組織大家集中接受培訓、開展各種有益的文體娛樂活動、進行比賽或採取多種激勵的活動等等。
3、團隊士氣。團隊士氣是團隊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拿破崙曾說過:「一支軍隊的實力四分之三靠的是士氣」。將這句話的含義延伸到現代企業管理,為團隊目標而奮斗的精神狀態對團隊的業績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管理中,要始終關注員工士氣的高低,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要採取措施讓員工的行為與團隊的目標一致。如果團隊成員贊同,擁護團隊目標,並認為自己的要求和願望在目標中有所體現,員工的士氣就會高漲。二是利益分配要合理。每位員工進行工作都與利益有關系--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有在公平、合理、同工同酬和論功行賞的情形下人們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士氣才會高昂。三是要充分發揮員工的特長,讓員工對工作產生興趣。員工對工作熱愛、充滿興趣,士氣就高,因此,團隊的管理者應該根據員工的智力、能力、才能、興趣以及技術特長來安排工作,把適當的人員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四是實行民主管理。團隊內部的管理方式,特別是團隊的管理層的領導方式對員工的積極性影響很大。管理層作風民主、廣開言路、樂於接納意見、辦事公道、遇事能與大家商量、善於體諒和關懷下屬,這時士氣就會非常高昂。而獨斷專行、壓抑成員想法和意見的管理者就會降低團隊成員的士氣。五是營造和諧的內部環境。團隊內人際關系和諧、互相贊許、認同、信任、體諒,這時凝聚力就會很強。六是要進行良好的溝通。管理層和下屬之間、下屬之間、同事之間的溝通如果受阻,就會使員工或團隊成員出現不滿的情緒。
處理好團隊內部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團隊運作的潤滑劑。有人說:「管理者事業的成功,15%由專業技術決定,85%與個人人際關系和處理技巧相關聯。」
人際關系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它具有明顯的情緒體驗色彩,是以自己的感情為基礎來建立的。生活中,工作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不同的人際關系帶給人們的情感體驗不一樣,親密的關系會使人愉快,而對抗的關系則會讓人煩惱。
為了較好地改善人際關系,我們一是要理出與他人關系相對緊張的團隊成員的名單。二是要具體分析與誰的關系最為緊張。三是從利人利己的觀念出發,找出存在的障礙。四是對於個人可以解決的問題,要在自己的范圍內設法解決,不能解決的,藉助組織的力量,找准時機,尋求解決。
8. 當代大學生如何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政府致力於文化復興
既是戰略也是責任
張西平:行政推廣是一種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文化是軟實力,不能把軟實力當硬實力發展,軟實力的傳播要潤物細無聲,是一個細膩的過程。和修鐵路蓋大樓不同,它應該通過基金會的形式來支持大學,支持出版機構,而不要過於行政化。
嚴紹■:政府支持文化向世界的傳遞,應該為文化的傳遞包括漢學的推進給予強有力的行政支持和財政支持。可以表現在國內推動相關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譬如國際漢學研究和比較文化研究,乃至更廣泛的跨區域跨國際的文化與文明的研究,積極地造就各種類型的研究人才,拓展中國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渠道和層面。鼓勵中國的漢學研究家和世界漢學研究建立學術關系。我從1974年起到現在,總共去過日本30餘次了,每次都是對方邀請,這都是我自己通過自己的文化關系建立起來的,完全是民間渠道來做,因此在某些層面上,國家可以鼓勵個性化的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拓展這些學術層面,培養民間文化大使。我記得曾擔任過外交部副部長的章文晉說過:「你們就是民間的文化大使,不是政府任命的,就是靠你們自己本身的文化修養來認定的。」因此我們要培養一批民間文化大使,但是現在這樣的人很少。民間文化大使很重要,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研究贏得對方的信任,真正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大都是在非形式化的深入交流中實現的。
觀點
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不能偏廢
張西平:當代中國和古代中國一脈相承。有人認為,當代中國和歷史上的中國沒關系。但比如看十七大報告,其中提到了「和諧社會」。究竟什麼是「和諧」?「和諧」就是「中庸」,這是一個儒家概念。十七大報告還明確提出,要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里的文化就包括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文化?熏強調這二者不要偏廢。歷史的中國是有生命力的,需要重新解釋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在西方,古代中國和當代中國是斷裂的。歷史的中國、傳統的中國被說成是博物館的中國;青春的中國、現代的中國被說成是妖魔化的中國。我們需要重新解釋,讓西方人走出博物館中的中國的誤解和偏見,如果沒有一個歷史的中國,就無法解釋當代中國的合法性和魅力所在。而中國的很多奇怪的現象,讓西方人不可理解,但這種不可理解,正是建立在傳統中國的基礎上,這是不可斷裂的。
李學勤: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需求在各個歷史時期並不一樣:歐洲地理大發現以後,東西方的文化逐漸交觸。「中國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還是個謎,因為他們過去對中國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熏完全沒有接觸到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當時進行文化傳播的除了商人之外,就是以傳教士為主了?熏因此他們在選擇對外傳播的中華文化時,有明顯的宗教的動機?熏對中國人的信仰和思想會比較偏愛一些?熏這樣有利於他們傳教?熏從而也使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有所限制。
隨著中國走向振興?熏外國普通人也想了解中國到底怎麼回事?熏並且這個要求是非常強烈的?熏這和過去的要求不一樣。但事實上,歐美一些社會公眾對中國的了解非常少?熏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得多?熏在這種時候?熏中國文化「走出去」顯得更加重要。
我們對外傳播當然要有中華文明固有的文化,但當前的狀態也有必要向外國介紹。我在英國呆的時間很長?熏也看了很多跟中國有關的書,都是外國的漢學們寫的?熏但從他們的文字中還是可以看出,我們有些隔膜、有些理解不一樣?熏因此我們有必要正確地介紹和引導?熏加深文化的交流。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對人類有許多重大貢獻。只是近一百年以來,中華文化的影響逐漸衰落了。但隨著中華民族的振興,我們要繼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熏對世界和人類做出更多新的貢獻。而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就是對世界貢獻之一。
嚴紹■:我個人覺得向世界展現豐厚的多層面的中國,一個有著濃厚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一個多元立體化的中國,一個不斷地向現代文明發展的中國文化
9. 如何進行文化創新,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1、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鑒,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
5、把握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展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