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嶺南文化如何進小學

嶺南文化如何進小學

發布時間:2022-05-08 11:52:36

① 什麼是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廣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廣東文化又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涼文化。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② 同城話題:如何傳承嶺南文化傳統的精髓

「灰雕、滿洲窗、趟攏門……」看到有這些建築元素的建築,自然就會想起了嶺南建築。嶺南建築是將現代建築與本地濕熱氣候和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在中國的現代建築史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它反對以單純的形式審美主導建築設計,而加入了技術(建築物理)和本地文化傳統的因素。 如何繼承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珠海特色的現代建築,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歷史文化優秀的傳統建築,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和結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優點:就其社會作用來看,它還有強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間智慧,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與人際關系和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重復、復制舊有建築,我們應看到嶺南建築中的文化內涵,同時應該思索舊建築中的精髓和規律,挑出其合理的元素,運用到新建築中,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嶺南文化傳統的精髓得以在新建築中不斷延續下去。 嶺南園林文化 嶺南園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積淀的文化,前者可歸結為海岸文化和熱帶文化,後者可歸結為遠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樂文化和商業文化,開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貶謫文化和務實文化。由自然而上升為文化的方面,如建築的高活動面和高柱礎與水澇和濕氣的關系、緩屋面和台風的關系、寬檐廊與多雨的關系、高牆冷巷與高溫的關系、龍形、魚形、水草、龜、蛇、芭蕉主題與裝飾的關系、塑鼓石與海蕉的關系、崖瀑潭局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等等,可資利用則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則千方百計通過設計迴避或化害為利。 遠儒文化是嶺南學者對嶺南園林文化最精闢的闡釋,如果說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的儒意較濃的話,嶺南園林的儒家意味則很淡。嶺南人遠離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現於古典園林建築梁架的不規范和現代園林文聯匾對的不重視,另長期處於南疆的蠻夷之族的傳統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現於清代園林的碉樓形式和近代園林的「肥胖」立面和簡朴粗柱。遠儒性從品味上看可說是俗氣,即世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的主流,特別晚清以後,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騷客,嶺南的商家富豪成為三大地域園林的創作主體,嶺南園林中的空間實用性及園宅一體的設計就是它的表現。 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現於南越國皇家園林對中原園林文化的全盤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園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與江南和北方兩地迥然之別,另外,陳濟堂公館和張維立的立園那樣的西歐式園林建築、龍岩中山公園的俄羅斯園林建築、草暖公園和雲台公園的西洋規劃布局,以及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都是開放和兼容的表現。 董黎(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研究生畢業,日本神奈川大學訪問學者,199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注冊城市規劃師,現任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國家建築設計與城市設計研究方向帶頭人) 十幾年前,我聽說廣東有一個城市的領導要求,所有建築屋頂都必須加上琉璃瓦,後來才知道這個城市就是珠海。雖然當時質疑的人很多,但我本人認為挺好,十幾年下來,這樣的設計的確體現出珠海所處的區域特色。但是,這一次我來到珠海,卻發現這里的很多公交站變成用鋼管、玻璃等現代化元素建成,前後兩種風格迥異。其實,珠海瀕臨澳門,而澳門的建築大多是中西合璧,且更偏向西式建築特點,因此,珠海若刻意營造西方建築風格,可能並不見得會是一種優勢。 珠海千萬不要像廣州那樣到處高樓林立,也不要將情侶路變成上海的外灘,不要刻意去模仿其他城市的風格,幽靜、恬淡就是珠海的氣質,中國只有一個珠海,世界也只有一個珠海,千篇一律就是敗筆。 陸琦(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環境藝術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房地產業協會綠色住區認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現在很多小區一走進去滿眼蒼綠、細水長流,但是定睛一看,草坪邊或溪流邊肯定有這樣的牌子「請勿踐踏」、「請勿趟水」等,這樣的做法都是過分地強調園林的景觀作用,而忽略其實用性。「只能看、不能動」的園林景觀,這是現在大多數開發商犯下的毛病,也是生搬硬套的最終結果。 很多人會反問,以前嶺南地區的許多園林景觀不都只是擺設嗎?這不一樣,以前的園林都屬於私家園林,一個大家庭就十幾、二十個人,但現在一個小區幾百戶人家,小區的園林是公共場所,老人、小孩、年輕人都要在這個場所活動,因此,開發商應該考慮景觀的公共性,不要讓園林景觀變了味,讓住戶覺得自己與自然表面上很近,其實很遙遠。 鍾志榮(筆名鍾葵,研究易學和堪輿學20多年,目前為廣州日報《和諧人居》版版主) 大到王宮世家的規劃,小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布局,細到空間的分割、方位的確定、陪襯物的設施等方面都透露著嶺南古代建築園林與自然相通、與人居相溶的精華內核,體現了嶺南和諧人居智慧中的「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禪居理念。 古人往往會選擇「得水為上」、「藏風聚氣」的地方建造住宅,因為這些地方從磁場學、美學和心理學角度看,都是理想的選擇。但是,現在在鬧市中,「山環水抱」之地畢竟很少,所以,我們現在大多隻能從「藏風聚氣」角度來考慮。 現在,選房子必須考慮「前後左右」,也就是說,前不能被擋,後必須有靠,前後左右要基本齊整;其次,戶型一定要正,另外,通風、採光一定要好,良好的採光不僅有益健康,從心理上也會給人明快舒適的感覺。「陽光不上門,醫生便上門」,陰暗潮濕的環境令人沮喪,不利健康;最後,一定要考慮「外圍」環境,「外圍」指的是住宅周圍事物情況,住宅外圍事物也是有能量的,良性能量對房主事業、身體各方面都有助益,惡性能量則相反,所謂惡性能量有電線桿、建築的棱、角等怪異形狀。所以,選房子一定要避開這些不利因素。品味嶺南從景觀開始 上官進(中京國際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珠海瀚思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設計總監) 作為一個從北方來到珠海的「移民」,我想說的是,珠海是一個非常適宜人居的城市。豐富的城市山海資源,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嶺南世家」則是在這座美麗城市中,點綴了珠海的嶺南文化氣息。 「嶺南世家」在寸土寸金的現代都市中心奢侈地建造了這樣一個與自然相親的小天地,每天下班回家,出了電梯,打開家門 ,迎候你的是陽光、花兒和綠草,再推開超闊落地玻璃門,讓清新的花香、燦爛的陽光、快樂的心情灑滿房間的每一個角落。 建築對於文化的傳承,是「嶺南世家」追求的內涵。而細致的景觀工藝,更是嶺南建築之於嶺南文化的體現。在嶺南世家的小區里,帶有嶺南建築標志的「鍋耳牆」會告訴你嶺南文化的傳奇故事;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設計,則可以讓人們真切地親近草地、鮮花。 最適合當地的,才是最好的,尊重地域的地理人文特點,國際化與本土相結合,才能夠建設出最適合當地居民需要的住宅。 嶺南建築演變反映嶺南人生活變更 吳能(中國建築北京設計研究院珠海分院院長): 嶺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是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碰撞融匯的交點。大量背井離鄉的華人華僑,把西洋文化帶入嶺南,為嶺南文化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內容。嶺南人多年經商,與外商打交道,因而形成了務實的作風。嶺南建築風格上就體現了這一點。 現代的嶺南建築則更趨向於對意境的追求,力臻神似,寧變勿仿,寧今勿古,因借環境,情景交融,群體布局,合理空間。嶺南世家作為珠海大型嶺南人文居住社區,其建築就帶有鮮明的嶺南風格:自由靈活、明快開朗,建築人性化地考慮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律。 建築設計上,「嶺南世家」吸收借鑒了嶺南民居的精髓,嶺南建築中最常見的騎樓長廊貫穿社區,為了適應廣東地區雨水多的特點,整個社區採用斜坡頂等建築手法,配以現代風格的低凸窗、空花欄、超大陽台、落地窗和屋頂花園等。 嶺南世家的建築,遵循嶺南建築「因借環境,情景交融」的原則,在遵循自然環境為先導的基礎上,打破了現代建築刻意追求軸線對稱的僵化思維,依照當地東西走向自身間存在高度差,依託地形地勢的自然變化,採用錯落有致的自由式布局,不僅使當地的原始地形地貌得以完整保存,而且在「嶺南世家」創造出多個無拘無束、活潑多樣的社區小空間,使得這樣一個超大型社區隨處充滿自然活力和變化,其建築主體簡約、工程細致,白牆灰瓦,是嶺南建築現代形式與傳統構建的碰撞。

③ 嶺南文化是什麼

嶺南文化指的是嶺南地區發展的文化。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廣東文化又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涼文化,尤其以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構成了嶺南漢文化的主體。

(3)嶺南文化如何進小學擴展閱讀

嶺南文化的特點是:

1、嶺南文化基於獨特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發展戲曲中形成了更獨特的特點。

2、嶺南文化,從古老的民間傳說開始,就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放心態,至今南海神廟中還立有波羅國使者達奚司空的塑像,西來初地還有達摩祖師的遺跡。

3、實利重商

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它在唐宋時代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區,以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為中心向外輻射,特別是清中葉以後,隨著國際市場對茶葉、絲綢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

④ 嶺南文化的傳播路徑

中華文化仍然是華僑的母體文化,是華僑的根。打造嶺南文化品牌,傳播嶺南文化,使嶺南文化把廣東僑居海外華人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路徑一:通過海外僑鄉聯誼會傳播。通過以廣東華僑華人為主的聯誼會、同鄉會這些聯系海外華人的紐帶,把嶺南文化的概念滲透進去,定期進行研討、交流建築、園林、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內容。
路徑二:通過駐外大使館傳播。印製嶺南文化體系相關的建築、園林、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圖冊,利用中國的傳統節日、鄉情投資洽談會等機會,通過駐外大使館在海外華僑華人聚集的地方散發、贈送。
路徑三:藉助孔子學?傳播。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達500多個,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可以說,在廣東華人華僑聚集的地方,孔子學院也是最受歡迎的地方。可以藉助孔子學院傳播嶺南文化體系相關的建築、園林、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的知識,使當地與最早接觸華人的外國人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嶺南文化濃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深遠的影響。
路徑四:舉辦嶺南文化節。每年分別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輪流舉辦嶺南文化節。通過這個節日讓嶺南文化走進這些國家的主要城市及社區,展示嶺南文化的魅力。
路徑五:進入主流媒體。先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四國試點進入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在主流媒體播放宣傳嶺南文化的專題片或專題節目或插播廣告,待積累經驗後再推廣。專題片或廣告內容一定要創新,形式要新穎,能讓年輕人能夠接受並喜歡。這類節目可以申請國家文化輸出基金予以補貼。
路徑六:邀請年輕人來華學習。以獎學金或暑期短期培訓形式邀請北美、歐洲、澳洲、東南亞等國的青年來廣東學習或培訓嶺南文化,讓這些青年成為嶺南文化的傳播者。

⑤ 介紹一下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

史稱「五嶺以南,自李唐以前,聲名文物遠不逮夫中原」〔33」,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梗阻不便。自唐張九齡奉開大慶嶺體p大梅關)新道後,這一狀況才有所改觀。自此,大庚嶺道成為廣東北上主要交通線。另外,唐代廣州崛起為世界性貿易巨港,也是「廣州通海夷道」的起點,而自隋開京杭大運河,改善了五嶺南北交通,廣州港腹地更擴大了,促進了物資和人口流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嶺南文化被滋潤和吸收了新養分,在前代積累基礎上持續但又不平衡地發展起來,改變了過去的文化格局和景觀。

一、漢俚文化融合深化
文化形成與民族融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六朝移民高潮的結果,是漢人在嶺南的人口比重顯著提高。加上上述經過洗夫人的努力,漢俚文化融合過程在隋唐強大封建政治經濟力量推動下變得更加迅速和廣泛,程度也更加深刻。例如移居海南的漢人,唐代以前為 2萬人,唐代增加到 7萬,分布地區也從島北部沿海逐步向比較偏遠、開發遲而瘴病較嚴重的南部和東南部擴展。以往是漢在北,俚在南。環島建置的完成,形成漢在外、俚在內的分布格局,表明有一部分俚人被漢化。在漢俚雜居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有顯著提高,島上不但有不少土特產作為「貢品」輸入中原,而且生產的商品也很精美。瓊山郡守韋公幹驅使俚人家奴「織花練文紗」,制角器,熔鍛金銀,用珍木造傢具和大船,舶運到廣州出賣。這說明漢文化已為越來越多俚人所掌握,否則不會有這樣的工藝製作。俚人另一居地雷州,唐代還從閩南移入一批居民,壯大漢人隊伍,進一步開發雷州半島。類似這樣的民族遷移和民族融合事例,實質上反映漢文化越來越處於優勢地位,漢俚文化界限在這里逐漸消失了。俚人中還出現一批掌握漢文化的知識分子,如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在漢未央宮大宴群臣,曾「命突厥頷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戴詠詩。既而笑日『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35〕。這。雅事歷被傳為俚人漢化的佳話。

二、開疆文化的貢獻
漢文化在嶺南的傳播除以大量移民為載體以外,個人歷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唐代嶺南在中原人心目中,仍是一個瘴病之地、化外之區,因而成為朝廷處置政敵和罪犯的場所。許多在黨爭中敗北者,都被一貶再貶,最後流落嶺南。他們中不乏有見識的政治家或文化人,來到嶺南後,多致力於傳播中原文化,推動當地文化發展。這種以開發落後地區為目的,在邊睡地區傳播的漢文化被稱為「開疆文化」。秦漢進軍嶺南所產生的文化後果,當然可以說是開疆文化在嶺南之始。唐代開疆文化在嶺南進入一個重要階段,流寓人物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這些人物著名的有杜審言、宋之間。李德裕、韓愈、劉禹錫、李宗閡、楊嗣復、王義芳、韓援、韋方質、李孝逸、韋執誼、敬暉等,他們都各有建樹。例如韓愈貶潮州,在那裡驅鱷魚,放免奴婢,辦學興教,正鄉音等,促進潮州風氣改變。為紀念韓愈而命名的韓江、韓山、韓文公詞、思韓亭、思公帕等,皆為中原文化在潮州紮根的見證。唐代貶惠州的有同平章事張錫、兵部尚書牛僧孺、著名詩人李尚德等,他們對惠州文化建設也起過一定作用。唐代貶海南的高級官吏更多,李德裕是他們的代表人物。李貶潮州再貶崖州(今瓊山縣境),在逆境中不忘著述,在崖州城修建望閉亭,民間還有其子孫化為黎人的傳說,作為一代名相,千百年來一直為海南人所紀念和贊揚,這與其滴居時對海南文化發展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三、海外文化移入
我國與海外交通要地,首在廣東。秦漢以來,從徐聞、合浦港發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很興旺,所以海外文化假道前來,流布嶺南也勢在必然。唐代以前,嶺南文化正處在形成階段,尚未成熟,故更容易接受外來異質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也是嶺南文化多元性的一個原因。 秦漢時,集散香禹的一些土特產采自南海周邊地區和民族,包括香葯、琉璃、瑪瑞、水晶等,《史記•貨殖列傳》和椒書•地理志》記載了番昌與海外交通的盛況,可以說,這是有文字可稽的海外文化進入嶺南之始。據考證,漢初在我國栽培最早的海南島棉花,是從印度經越南傳人的〔36〕。至於中國官員、商人、使者外出交流,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向我國進貢珍奇寶貨之事史不絕書。新中國成立後,在廣州發掘多座漢墓,除了出土大量上述物品,還有不少托燈男女 陶涌,他們的人種學特徵和服飾異於漢人,也不同於當地越人,而很有可能來自東南亞、西亞或東非〔37」。這類陶涌在徐聞、合浦、貴縣、梧州一帶亦有發現。從文化主要依靠移民傳播而言,不管這些陶涌真正身份如何,這都可視為海外文化傳入的佐證。但只到了唐代,隨著海上交通發展,那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民族文化才更多地移入嶺南,極大地豐富了嶺南文化內涵。這主要包括佛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作物品種、特殊材料、器皿等。例如唐代嶺南生產各款陶瓷製品,如瓦當、板瓦、筒瓦、磚石等建材,多有貼附坐佛或蓮花瓣紋。佛教寺院、塔、雕刻等建築大量興起,與佛教傳入有關的菩提樹、蒲桃也在嶺南安家落戶。伊斯蘭教清真寺、塔,伊斯蘭教徒聚居善坊等在廣州出現。伊斯蘭教著名補品補骨脂也隨同其他舶來品一起傳進來。還有許多身穿奇裝異服,「鎳耳貫胸之類,殊深絕限之人」卜別也往來於各交通大道,歇息於哪店驛站之中。只有在嶺南,才更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外來文化景觀。

四、文化發展反差
隋唐嶺南社會發展還很不平衡,開發先進地區與落後地區並存,個別先進經濟據點被大片蠻荒地區包圍。這種區域發展的核心性也表現在文化上,形成較大的區域反差,成為這一時期嶺南文化發展的重要特點。
大庚嶺道開通,「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近矣,遇則之風俗日變矣」〔39〕。這是中原文化南下在交通沿線產生的結果。主要包括粵北、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某些地區,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褥面積在這些地區還有所減少。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考爾大貝列舉當時中國四大商港,內有「廣府」(廣州)一地。這些地區生產水果。蔬菜、稻米、大小麥和甘蔗等,漸漸跟上中原農業發展步伐;所產陶瓷,釉色紛呈;所產葛、麻、蕉、竹、棉等纖維織品,別具一格,為中原人所珍視,多以購得自炫;所釀酒類眾多,其中荔枝酒為其中珍品,受到詩人白居易贊美;城鎮在這些地區也很興旺。廣州過去被稱為『茅草都市」,唐宋憬任廣州都督,《新唐書•宋憬傳》稱,宋原「教之陶瓦築堵,列哪肆」,取代茅草修茸房屋,將中原建築文化引入嶺南。珠江三角洲興起金利、龍江、容奇、桂洲、黃連、北水、馬齊、香山、青歧等圩鎮。圩市作為一種文化景觀也在它們中形成。佛教文化在惠能傳教韶州時十分隆盛,唐天寶年間「韶州生齒登皇籍者三萬一千戶,削發隸寺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剎為精舍者四百餘區」〔40),即不到 10戶有僧舍 1區。從中可以窺見,這類地區文化色調很濃重,這當然是文化內外交流的結果。反觀沿海低地和東江、韓江流域及海南五指山地區,不是多種野生動物淵豪,野象出沒、鱷魚為患,就是「皆雕蹄鑿齒、綉面鼻飲」卜川俚人所居。不少志書都說,「自嶺已南二十餘郡,大率上地下濕,皆多瘴病,人尤夭折……推結箕踞,乃其舊風」〔42」,土著文化仍佔一定優勢。這種地區反差,恰好說明嶺南文化各個組成部分這時仍處在激烈的碰撞和整合之中。

一、 嶺南
嶺南,位於中國最南部,地處我國南疆邊陲,北回歸線兩側,為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是我國南方五嶺(大庚嶺、騎田嶺、都龐嶺、萌諸嶺、越城嶺)以南地區的概稱。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
嶺南山水秀麗,層巒疊翠,又瀕臨滄海,環境風物別具特色,氣候濕熱,長年繁花似錦。
二、嶺南文化
什麼是嶺南文化?首先,嶺南文化是作為地理和政治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以嶺南人在嶺南地區創造的文化為主體,嶺南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嶺南文化形成於明清之際,以嶺南三家文化形成為代表,由此開始,嶺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獨立的風格、精神,並區別於南方文化。
嶺南文化形成後在政治、哲學、學術、藝術、經濟、工藝、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全面發展,至晚清時期達到了它的高峰時期。
改革開放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地方文化興起提供了條件,各地文化開始復興,在這一潮流中,嶺南文化發展得最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進入新文化時期,起飛的經濟與嶺南風格的粵語文化、粵式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嶺南文化的現代階段。
嶺南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現在手工業上,在清中期,嶺南絲織業迅速崛起,廣州和佛山有數萬名紡織工,在質量上更是超出了江南,「金陵、蘇、杭皆不及」,被譽為「廣紗甲天下」。廣州的紅木傢具與「京作」、「蘇作」並立為三大傢具流派之一。清代「廣州鍾」是清宮中最重要的工藝佳作。
在工藝美術方面,嶺南文化從明代開始醞釀成長,到清朝晚期,嶺南工藝美術開始完善,形成獨立的風格和體系。源於明代廣州民間繪彩的「廣彩」, 盛於清代的石灣微雕,為當時遠近聞名的佳作。廣州牙雕、廣綉、金銀工藝皆都名揚中外。
嶺南文化是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的先導,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康梁變法直到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嶺南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主要領導者,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主要動力和主要領導者。因而嶺南文化精神實質,是戰斗、革命、革新精神。
正是由於嶺南文化的先進性、革新性,才先後自創一體,如特色鮮明的嶺南畫派、嶺南園藝、嶺南戲劇、嶺南建築等。
三、嶺南建築及裝飾
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我國建築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我國建築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

1、嶺南建築裝飾的形成
嶺南建築裝飾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是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人們的生活習慣、經濟條件及文化素養等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常年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空氣潮濕多雨、植物繁茂常青,花卉四季常開,環境清新秀麗;由於氣候原因,人們喜愛室外環境及活動;這里接近海外,受外來文化、思想影響較快;這里物產豐富,各種建築裝飾材料多種多樣。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建築裝飾風格,充分展示了這里的氣候、習慣、材料、環境、經濟、文化的風貌。嶺南建築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
2、嶺南建築裝飾的特點
嶺南建築與裝飾空間組織比較自由,沒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嚴謹的縱軸對稱,以地形和景物為依託,以連廊為手段進行室內外空間的組織,有機地將不同標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築空間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曲徑迴廊相聯、噴泉水池相通,假山疊石相襯,建築高低錯落有致,大小空間組織有序的建築群體。建築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於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
四、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主要植根於民間,園景構圖根據生活內容的需要適當處置,隨機應變,各種設施求實重效,順從人意。嶺南古代的園林匠師,綜合了多元文化類別,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國的園林藝術兼收並蓄,靈活吸收,使園景布局顯得揮灑自如,不拘一格。
嶺南園林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朴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玲瓏剔透的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形式規整的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求實兼蓄,精巧秀麗。

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地域上來說,嶺南文化大體分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主要以屬於珠江系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這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其中尤以廣州話方言區即粵文言區的廣府文化,特別是近代前後以來的廣府文化為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廣州作為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後的漢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綿延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考古文物到文獻記載,從歷史遺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文化藝術,都貫穿著一種開放的人文意識,特別是變改意識、商業意識、務實意識和平民意識,反映出廣州人的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書法、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從嶺南文明史開始,幾千年來,廣州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嶺南文化的代表。

廣州的文化藝術,包括文學、戲劇、影視、音樂、書畫、民間工藝、園林建築藝術等等,無不具有濃郁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工藝等,是嶺南文化風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粵劇是廣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享有「南國紅豆」的盛譽。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東南亞以至歐洲、美洲、澳洲等華僑、華人居住地區也常有粵劇演出。粵劇是北方一些劇種,主要是戈陽腔、崑腔、徽班、湘班等與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如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調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兼容並蓄、通俗易懂、音樂優美是粵劇的主要特點。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它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一顆璀璨明珠。廣東音樂源於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吸納了中原古樂、江南小調和崑曲等的精華,與本地民歌、民謠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民間音樂,同粵劇一樣也具有明顯的融合特點。廣東音樂由於曲調悠揚、婉轉動聽,不單廣東人喜愛,全國人民甚至外國人也都十分喜愛,故歷來就有「凡有華僑處,即有廣東音樂知音」的說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廣東音樂名曲,已成為樂壇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而經常被各類音樂會演奏。

嶺南畫派是現代中國畫派之一,始創於利「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和陳樹人。他們早年師從花鳥畫家居廉,曾留學日本。之後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畫法,而自創一格,注重寫生,多畫嶺南風物,色彩鮮麗,面目一新,學之者甚眾,被稱之為嶺南畫派。嶺南畫派是隨著中國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識的勃興而誕生的,有時代的創新精神,是中國畫的改革派。嶺南畫派的創始人物高劍父、陳樹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嶺南畫派的第二代傳人。當代畫家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等,繼承和發展了嶺南畫派的優良傳統和風格,創作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培養出大批人才。

廣雕、廣彩、廣綉是馳名中外的嶺南民間工藝品。

⑥ 如何弘揚嶺南文化

一是理順廣州千年歷史發展脈絡,重建廣州博物館,把廣州人文歷史,特別是嶺南文化的產生、發展、升華,以及弘揚理出一個歷史脈絡來,打響嶺南文化牌,提升嶺南人文精神,全面打造嶺南人文CBD,讓嶺南文化植根世人心間,以此一方面全面廣州人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讓世人全面認識嶺南文化,了解廣州人文。

二是全面整合、包裝嶺南文化。其一以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為核心包裝古代廣州;其二以十香園為核心全面整合、包裝嶺南書畫藝術;其三是以黃埔古港和十三行為核心,打造以對外貿易為特徵的粵商文化;其四是以廣彩、廣銹、彩扎、嶺南盆景等嶺南民間工藝,以及以醒獅、乞巧文化等嶺南民俗文化為核心,全麵包裝、整合嶺南民間、民俗文化;其五是以鄧世昌的故居、大元帥府舊址、黃埔軍校、中共三大舊址、勞動一大舊址等革命遺跡打造中國革命文化;其六是電視觀光塔、星海音樂廳等為核心打造現代化文化中心。

三是以嶺南人文精神特徵提升廣州文化精神,編輯嶺南文化匯編,並把其中精神編成教材作為大中小學校的鄉土教材。

四是以嶺南為廣州、乃至廣東的文化標簽進行包裝、整合,羊城、穗城作為廣州的別稱未嘗不可,但從文化精神上應該把「嶺南」作為標簽更為恰當。

⑦ 如何傳承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廣府音樂文化

傳承嶺南文化,青少年是關鍵。老師也是傳承嶺南文化的關鍵,「教師是傳承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都不知道什麼是嶺南文化,如何傳承?
廣府民系人口眾多,幅員廣大,整個珠江三角洲並西江、北江、東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乃至廣西的欽州、梧州、南寧等地區,多是操粵方言的,其人口占廣東人群結構的70%以上。下面我也是列了三點。
第一,歷史傳承地位。廣府民俗根在中原,它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民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的甚至是中原文化的直接再現,比如說吃餃子,還有人群結構,大部分是從珠璣巷過來的,但是現在也有很多假的,我姓葉,我發現珠璣巷有三家葉氏宗祠,我問哪一家是真的,隨便找一個屋子掛一個牌,希望你捐一點錢,所以要考究一下,看哪一個是真的。很多風俗跟中原是相同的,然而由於地緣、人群結構的關系,加上語言、經濟發展等因素,使得廣府民俗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形態。它善於吸收外來民俗的影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現出企圖超越傳統的導向。
過去廣東人務實不講究穿,穿的很隨便,過去人們說廣東人是「顧食不顧穿」,現在變成了「要靚不要命」,不斷引進千姿百態的時裝,應該說廣東的時裝在全國也是有引領地位的。廣東人選擇比較多,而且追隨時尚的心態跟內地人有一些不同,比如說剛剛改革開放時,喇叭褲穿進來,廣東人也有穿的,但是過幾個月沒有人穿了,我到北方看,喇叭褲正在北方流行,並且在那裡流行的時間比較長。半導體收音機剛剛傳進來,廣州也有,後來很快也就過了,到內地一看,很多人為了顯示他的富有,拿著一個雙聲道的收音機,在街上晃來晃去。前幾年報道溫州是全國最富的城市,富的流油,我是93年去溫州的時候,溫州姑娘戴著很大的金牌在路上走,都是真的,要追一個女孩子,要送一個真金的金牌,顯示一下,掛著。但是廣東人不這樣,即使有,也不會掛在外面,掛在衣服裡面。這是不一樣的。八大菜系粵菜是後起的,但是博取中西飲食之所長之後,今天的粵菜是比較聞名的,潮州菜也是比較聞名的。到北京去千萬不要吃白斬雞,醬油是不咸不甜的,我去北京他們請我吃白斬雞,說你們不是喜歡吃白斬雞嗎,我說我們廣東人吃的跟你們不一樣,是要吃那些沒有結過婚的小母雞。這些方面都是有自己的特點,還有廣東地區四大名鎮、四大名園,廣東政治、經濟的優勢,還有便利的交通,向外輻射,波及整個嶺南地區。
第二,交融輻射地位。廣府文化處在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上,民俗也不例外,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不是對等的、兼收並蓄的,因此輻射能力也是比較強的,嶺南畫派、攝影、音樂等等,對嶺南地區都是有很重大的影響。西方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方面的許多風俗,經過廣府地區傳入內地,如飲食方面,廣州是最先開設西餐廳、咖啡館,引進西式美點的商業城市,什麼荷蘭水(汽水)、冰淇淋等一概引入,在娛樂方面,歌舞廳、夜總會次遞而來。衣著方面,西裝、領呔、燕尾服、荷蘭帽,「是的棍」(手杖),也逐漸推開。還有比如說「打波」(打球)、「士多」(商店)。我孫女的網路語言比我多的多,今年小學畢業,11歲了,很多網路語言都是她給我翻譯,還有打電腦,也是她給我打。
第三是表率典範地位。由於廣府地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文素質較高,廣州又為歷代郡治、州治、省會所在,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是吸收中原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的第一站,又是向嶺南各地輻射的源發點,廣府地區的器物、藝文以及風俗習尚,均為整個嶺南地區所效仿和追求。許多地方都以「廣州有什麼,我們也有什麼」為自豪,廣府民俗成為嶺南民俗的表率和典範。如中山的小欖、封開的江口,甚至廣西的梧州、雲南的河口,都以「小廣州」自稱。廣州「飲早茶」的風俗,早已普及整個珠江三角洲,由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始創的中山裝,也早已成為我們的「國服」。廣州的年晚花市,中山小欖、佛山、江門、湛江、梧州都有舉辦,還有廣州人的運吉風范。還有上門的話,不要空手而來,因為廣東話「空」同「凶」,不太吉利。關公的刀不應該豎著拿,而應該是拖著,而且放關公的地方不要面向東,這是一個忌諱來的,向東就打敗仗了。這些東西不管好壞,只要廣州人一做,那麼在全省各地就會很快推開,可見它在嶺南的民俗里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新春喜慶民俗的內容,雖然隨著社會的演進不斷變化,但其深沉的內涵沒有變,祈年、慶豐、祝頌、娛樂,不少事象傳承千年,歷久彌新。拜年風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趨時變奏,龍獅技藝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樣翻新,但都不離一根紅線,在歡樂祥和中透出一種禮儀仁愛的光芒,這就是傳統的根脈,必須守住,讓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體的民間節目——中國年。每逢春節,都有幾千萬人從各地趕回家鄉與家人團聚,這種年的情結,是親情、鄉情、民族情、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隆重的節日。現在我們國家也是准備把春節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了相關工作的辦公室。就象韓國申請端午祭准備了三十年,有大量的資料,我想我們要做這項工作的話,也是需要做大量的准備。
戲曲音樂是廣府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主要有粵劇、粵曲和鹹水歌等。廣府文化戲曲音樂需要我們去關注她、了解她和保護她,讓我們攜手共創廣府文化美好未來!

⑧ 傳承和發揚嶺南文化,作為廣東的中學生,應該怎麼做

1、深入學習嶺南文化,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將其運用在實踐中,深切感受嶺南文化的魅力,熱愛廣東,保護文化遺產;
3、熱愛並宣傳嶺南文化,做嶺南文化的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⑨ 學習了嶺南文化,對你了解廣東、廣州的歷史、人文有哪些幫助學習後有哪些收獲

從地域上來說,嶺南文化大體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主要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這是嶺南文化的主體。
廣州作為現階段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後的漢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綿延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考古文物到文獻記載,從歷史遺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文化藝術,都貫穿著一種開放的人文意識,特別是變改意識、商業意識、務實意識和平民意識,反映出廣州人的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書法、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雖然從嶺南文明史開始,粵北的韶關,粵東的潮州得益於江西學派南下閩學西進在唐宋曾為廣東的文化中心,而粵西的高州一帶隋唐冼夫人期間曾為政治中心,但從明朝開始廣州作為廣東的省城,與其他省份一樣開始確立了其他府無法撼動省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一、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風氣
從古 嶺南文化
老的民間傳說開始,就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放心態,至今南海神廟中還立有波羅國使者達奚司空的塑像,西來初地還有達摩祖師的遺跡。著名的嶺南畫派,就是在繼承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洋畫的技術而形成;飲譽世界的粵菜風味,不但吸取了國內八大菜系的技藝,也吸取了西菜烹飪之精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人更發揮了這方面的潛質,在全國率先敞開大門,在對外經濟、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這並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
嶺南地區遠離中國傳統文化內核,處處迸發出一種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鄭信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 嶺南文化
的廣東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現了一批努力超越傳統導向的文化名人,如嶺南畫派祖師高劍父,民主革命家孫中山,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梁啟超等,這些燦爛的群星,代表了嶺南文化的思想,他們的言行與業績,亦可見嶺南文化的特異風格。
三、實利重商的文化傾向
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它在唐宋時代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區,以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為中心向外輻射,特別是清中葉以後,隨著國際市場對茶葉、絲綢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除廣州、佛山兩大商埠外,潮州商人的足跡,「上沂津門,下通台廈」,遠至新加坡、暹羅一帶,形成了當時商業系統著名的「潮州幫」(潮商)「廣東幫」。商品經濟的發展,鑄造了嶺南文化講求實利實惠,偏重商業的傾向。

⑩ 我們老師要我們寫「嶺南文化談」的作文,請問各位大哥哥大姐姐可不可以幫幫我

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弘揚嶺南文化」專家座談會,可謂群雄匯聚。專家們論說嶺南文化,縱橫捭闔,如何弘揚嶺南文化,新招頻出———鄉土教育能否入學校課堂?粵菜的「吃相」誰來研究?粵劇人才高校能否培養?……思維火花迸射,令人大開眼界……

梁國標,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社長:不斷地出新作品、新人、新的藝術,形成新的高度……

「斷代」用「高度」解決

剛才新荔枝灣專家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讓我們眼前一亮?這就有個感覺。過去說「食在廣州」這種說法大體是不錯的,最近幾年大量的外埠菜,比如川菜、湖南菜、淮揚菜紛紛搶灘廣州,對粵菜一統天下的霸主地位是個強烈沖擊。外來菜系漸次擠進主流地位,反而粵菜有點淡化。

為什麼會有淡化?為什麼會有不繼性?這是因為歷史上粵菜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而現在在外來菜系的強烈沖擊的背景下,粵菜又沒有新的提升,沒有形成超越,再加上去年非典因素,對粵菜也是一個影響,因此才會有淡化的跡象。其實,嶺南文化在很多領域,也類似粵菜這種情況。

要防止出現斷代危機,防止淡化,就必須在各個領域加大建設,無論是作家、作品、產業或是技藝等等,都必須形成新的高度,以期不斷涌現新人新作。

其實廣東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經達到一個新高度,我們應該以新的角度去總結,比如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等廣東都已在全國達到了新的境界,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去解決淡化和斷代的問題。

李子彪,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書記、研究員:粵語是一種文化,不研究粵語怎麼有嶺南文化呢……

粵菜北伐要講文化

嶺南有很多民俗文化、語言文化、飲食文化都很好。比如粵語文化,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灘從事電影創作最有名的是廣東人。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電視劇打遍全世界,他們也是粵語地區,它的電視劇和電影能風行全世界,為什麼?一個是體制問題,一個是語言問題。粵語是一種文化;文化的符號是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不研究粵語怎麼有嶺南文化呢?第二是粵菜,前段是貶多過褒,把一些問題擴大了。粵菜北伐,就要講文化,不講就被人瞧不起。香港優秀演員輩出,就是他們用他們的方言很完美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表現了藝術。粵菜、粵語,不僅在中國有特殊位置,在世界華人文化圈中也有自己的位置。所以,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究。

王經倫,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目前對待嶺南文化存在「三多三少」……

嶺南文化研究要統籌

目前對待嶺南文化存在「三多三少」。一是研究具體內容的多,而從宏觀看未來發展趨勢的少;從個人角度談歷史人物的多,而從嶺南文化的角度談歷史人物在當時的歷史作用的少;從一般角度談建設文化大省的多,而從嶺南文化的角度談文化大省的少。

今後怎麼辦?要有專門人才從宏觀上來研究嶺南文化。湖南有楚文化研究所、四川有巴蜀文化研究所,我們也應成立相應機構,來協調和統籌嶺南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鍾曉毅,廣東省社科院哲學文化所所長:廣東移民多了,彼此間語言交流的區域性就淡了……

掌話語權做「大平台」

「新客家」的大量湧入,他們帶來的東西必然會沖擊和淡化原區域文化的東西,廣東的移民多了,彼此間語言交流的區域性就淡了。所以一定要提升自信心。

張德江書記在今年的宣傳部長工作會議上提到的廣東冼太夫人,以前人們就知道甚少。包公的形象是在開封府里顯示出來的,他在廣東的歷史,一般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推介、展示、宣傳,要掌握話語權。這就涉及到人才問題。用什麼樣的機構把人才凝聚起來,做成一個大的平台。

姚學正,新荔枝灣酒樓、粵菜專家:文化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習俗和禮儀……

粵菜吃相要研究

文化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習俗和禮儀,「食在廣州」不僅僅是一種食品的特色,它是一種習俗,是一真真正正的地方吃相,如一天四市的經營:早茶、午茶、下午茶、宵夜,又如生猛海鮮開刀的賣法,還有「埋單」、「打包」、「菜單」等,對這些俗文化,我們一直沒有很好地挖掘。還有餐飲業態在現代的演變,如正餐類、自動類、休閑類、主題類、娛樂類等,也缺乏研究。

在四川,政府出面專門組織專家對川菜進行研究,然後進行包裝,推向外地。

陳永鏘,廣州市文聯、畫家:包容、務實、平民化是嶺南文化的優點……

做嶺南派平民畫家

嶺南畫派秉承了嶺南文化的優點:包容、務實、平民化。談及務實和平民化,有人說:如果沒有偉大的抱負就沒有偉大的成就。大師都是瘋瘋癲癲的,但我並沒有做大師的夢想,只想老老實實做人,按自己的理解,老老實實把畫畫好。相比大師,我更喜歡做平民。廣州很多畫家都是這樣。

具體的嶺南文化看似海納百川,吸收了很多外面的東西;廣東人也看似很聰明,敢為天下先。但如果把一個問題往很深的方向發展,廣東人往往有所不足。

黃彥生(雷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古今、南北、中外、雅俗,嶺南文化本質上是多元文化……

探源求新實踐嶺南文化

文化定義至少應當包含教育、教化、風俗文化以及精英文化兩個層次。對廣東的嶺南文化既要實踐,也要研究,二者相輔相成。嶺南文化本質上是多元文化。借用中醫理論的「四診八綱」理論,用四對辨正關系來梳理嶺南文化的特色。一是「古今」,即嶺南文化的演革與傳承。二是「南北」嶺南文化雖在嶺南之南,但其母本乃越文化;而父本則是中原人口南遷帶來的北方文化。二者交融而成今天的廣東嶺南文化。三是「中外」,廣東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歷史悠久,使之具有融合中外,海納百川的寬容風格。四是「雅俗」,沒有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也就沒有具有深刻內涵的精英文化。正所謂「文而化之」、「風而化之」,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的研究,其重要性必須加強。否則,「化」了葉子不「化」根。

王曉葵,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博士:在這個地方長大的孩子,應該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讓「鄉土教育」入學堂

日本將鄉土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之中,小學課中有「地域社會」,在這個地方長大的孩子應該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其實各個區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我們在中小學課堂上能否納入鄉土教育的嶺南文化?

發掘宣傳展示嶺南人文薈萃

圖片說明:座談會現場。

圖片說明:羊城晚報社長梁國標(左)、總編輯潘偉文(右)參加座談會。

專家說危機

粵劇正面臨著嚴重的群眾缺失危機,因而在提高粵劇質量的同時也要普及粵劇。首先要把范圍從農村市場擴大到城市市場,送戲到校園,爭取大中學生、年輕觀眾。

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應是文學,但廣東的文學現狀並不樂觀,甚而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應積極充實嶺南文化,打破目前廣東文化屈居第三的局面。

近年主張傳統音樂要走向現代化,與國際接軌之聲不絕於耳,導致廣東三大樂種當前出現危機,是對嶺南音樂原生狀態的嚴重破壞。

廣東粵劇院編劇潘邦榛:粵劇送到校園爭取年輕觀眾

粵劇是可塑性、兼容性很強的一個戲曲品種,因而要加強對它的藝術改革實踐的探討研究,開創粵劇新局面。在吸收粵劇傳統精華、保持粵劇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鼓勵大膽創新。同時,加強劇團間的切磋交流。

粵劇正面臨著嚴重的群眾缺失危機,因而在提高粵劇質量的同時也要普及粵劇。首先要把范圍從農村市場擴大到城市市場,送戲到校園,爭取大中學生、年輕觀眾。其次,要重視和充分發揮業餘力量,挖掘廣大民間粵劇曲藝社團中的人才。最後,要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調動各種手段,特別是傳媒和網路,進行更具體、更有聲勢的宣傳推廣。

廣東省文化廳藝術研究所「紅線女藝術中心」顧問謝彬籌:展示嶺南文化方式不拘一格

嶺南文化不是聖殿中的神器、少數人把玩的珍寶。舉凡嶺南文化中包含的優秀成果,文學藝術中的粵劇、粵樂、嶺南畫派、嶺南工藝等等都應該通過有規模、上檔次、影響深、輻射廣的方式予以宣傳展示。具體的展示方式可不拘一格,政府部門舉辦有鮮明的導向性;社會團體舉辦可體現廣泛性;熱心個人承辦說明嶺南文化深入人心。

嶺南文化是嶺南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創造,不同歷史階段的記載,對嶺南文化,首先要分門別類、進行系統性的整理集結;其次要充分運用各種出版手段;還要調動各種傳媒途徑進行推廣。建立有學養、有作為、有權威的統籌機構,協調安排嶺南文化的研究工作,對實踐成果進行鑒別推廣。

原香港《文匯報》總編、文史專家曾敏之:整理革命歷史打出人文品牌

人稱江南乃人文薈萃之邦,江南能享有此譽,有它深厚的文化內藏和表現。廣東要建設文化大省的壯舉固然令人興奮,但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首先要「引進來」,嶺南也要打出人文薈萃的品牌。

廣東的革命文化歷史就是很重要的品牌。近百年來,沒有哪個地區像廣東一樣,對中國的命運付出如此大的關懷和犧牲。廣東還有一大批大家、烈士、歷史名人的文化。這些都有待我們整理、發掘。但我們缺少這種意識。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文史專家李育中:提倡「眼睛向下」發掘民間文化

我很贊同目前提倡的「眼睛向下」、注重大眾化、通俗化文化的做法。民間文化具有廣大的受眾影響力,應加強發掘。

嶺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首先是文化與武化。南拳前有黃飛鴻後有李小龍,就是上海起家的霍元甲,也是由廣東人發揚光大的。還有傳統的說書、舞獅,要繼承和發揚。

廣東還有規模不小的美術、雕塑、書法隊伍都面臨隊伍擴充的問題。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應是文學,但廣東的文學現狀並不樂觀,甚而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應積極充實嶺南文化,打破目前廣東文化屈居第三的局面。

廣東人民出版社編審、《嶺南文庫》編輯部主任辛朝毅:推出三套叢書灌輸嶺南文化

最近廣東人民出版社正准備推出三套叢書:廣東省情幹部讀本、嶺南民俗小說新讀、嶺南文化書系。旨在對基層幹部、中小學生和一般市民加強對嶺南文化的了解,灌輸嶺南文化的底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翼心:視野走出嶺南研究角度更高

嶺南文化研究不限於廣東,應與台港澳地區聯系起來,與現在提的泛珠三角地區聯系起來,擴大嶺南文化的視野,在更高的角度審視嶺南文化。同時,加強嶺南文化的普查。

星海音樂學院高胡演奏家余其偉:三大樂種之困三招予以解決

近年主張傳統音樂要走向現代化,與國際接軌之聲不絕於耳,導致廣東三大樂種當前出現危機,是對嶺南音樂原生狀態的嚴重破壞。

我省有三大民間樂種:廣東音樂(粵樂)、潮州音樂(潮樂)、客家漢樂(漢樂)。三大樂種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漢樂還未有獨立的專業演奏團體,生存環境堪憂。潮樂生存狀態尚可,前年、去年兩次晉京匯演,獲得好評。三大樂種均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諸如資金不足、管理不規范、編制不全、創作力量單薄、缺乏專門的演出場地、生源和觀眾日漸流失等等。

如何從實際出發,弘揚廣東音樂?我建議:分別以廣州地區、潮汕地區,梅州地區作為三大樂種的生存基地,如有條件,創建嶺南音樂博物館;培養和發展嶺南音樂的生態環境;尊重樂種自身的發展規律,然後在繼承的基礎上審慎創新,使之與時俱進。

廣東詩評家、花城出版社編審楊光治:鼓勵詩歌創作不愧「大省」稱號

談文化,不能迴避詩歌。嶺南有很悠久的詩歌歷史。據古籍記載:漢初,粵人張買陪侍孝惠帝(劉盈)游苑池時,唱粵曲來譏諷時政;唐代曲江張九齡被唐玄宗譽為「文場元帥」,是當時詩壇的領軍人物,我國流傳最廣的詩歌選本《唐詩三百首》以他的《感遇》來開篇,決非偶然。以後詩人輩出。因而廣東被視為「詩歌大省」。

但是「大省」不等於「強省」,因此我建議:加強對民間詩歌組織的扶持;省、市級黨報的副刊恢復過去的傳統,重視發表詩歌作品,以鼓勵創作積極性;加強詩歌理論的研究和作品的評論工作,以提高創作水平;經常組織與詩歌有關的文藝活動,以激發公眾的熱情。

閱讀全文

與嶺南文化如何進小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