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際公認的茶文化起源於哪裡
浙江長興將於今年5月21日至23日舉辦第三屆中國陸羽國際茶文化節暨中國縣域金融論壇。屆時,這座被公認為「茶文化發源地」的江南古城將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以茶為媒,接軌世博。本屆茶文化節將突出「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經濟」這一主題,推進茶文化和茶產業交流與合作,全面展示長興作為茶文化發源地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打響「大唐茶都」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高長興的知名度、美譽度。節會期間,將有超過300名的國內外嘉賓參加。
整個「茶文化節」活動時間雖然只有3天,但活動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一式五板塊」。「一式」即開幕式系列活動,「五板塊」分別為茶事板塊、金融板塊、經貿板塊、旅遊板塊和文化板塊。其中茶事板塊包括長興十大茶點、十大小吃、十佳茶室評比、長興名茶、名企評比、新茶茶點聯展、市民免費品茗等活動;金融板塊包括中國縣域金融論壇、銀企合作簽約儀式和參觀考察活動;經貿板塊包括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旅遊板塊包括長興接軌世博?茶文化體驗推介會、上海世博會各國展館代表、上海市民長興茶文化體驗之旅啟動儀式、長興重點旅遊區域規劃發展暨旅遊產業推介會、長興茶文化之旅考察活動等。
『貳』 喝茶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起源久遠的漢民族茶文化淵源是什麼
茶文化的內涵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文化內涵的具體體現。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將泡茶、賞茶、聞茶、喝茶、品茶的習慣與中國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而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儀現象。在中國古代,禮是用來確定親密和疏遠,確定猜疑,區分相似和不同,以及辨別是非的。
中國唐代一位著名的飲茶者告訴我們,茶有十種美德:消除抑鬱,消除睏倦,鼓勵活潑,打破疾病,帶來美德和禮貌,表達尊重,區分不同的口味,滋養身體,練習道,提高人的慾望。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叄』 茶文化來源於哪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葯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肆』 我國的茶文化起源於哪裡喝茶有哪些好處
茶的應用很早。茶的名稱也很多。"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初期主要葯用。《本草》:止渴,令人不眠"。可見國人認識茶作用很早,具體何年代無考,應以《本草》成書年代前為是。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的飲茶情懷浪漫風雅,當人們說到「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時,彷彿語句中都伴著一縷清香。其實,茶與中國文人、中國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關鍵他們的飲茶文化是從我們中國引入後再加上他們民族自己的創意和環境特點比方英國🇬🇧人發明了奶茶(紅茶),日本🇯🇵人發明了米茶和他們自己特色的綠茶品種。發源於巴蜀神農地區。
『伍』 哪裡是茶文化發源地
1. http://www.chinacwh.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26 茶文化與儒、釋、道的關系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文化的形成發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葯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 、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儒、道家思想與茶文化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為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於飲,寓教於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而道家倡導清靜無為、天人合一,主張重生、貴生、養生。而茶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正與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將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道茶流派。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物我玄會」的哲學精髓! 佛教與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統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治術,此後歷代皇朝都樂於利用,佛教因此發展,並出現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它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並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在民間茶禮方面,朝廷茶儀難以效仿,禪院茶禮容易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響較大。 2. http://www.cteaci.com/kexue_yj/zhonghanbijiao.htm 中韓茶文化交流與比較 韓國是中國唇齒相依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在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誼。茶文化是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內容之—,特別是茶文化作為兩國文化交流關系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下面就對中韓茶文化交流的歷史作一簡要回顧,並對兩國茶文化的特點進行比較。 一、中韓茶文化交流的歷史回顧 中國是茶的祖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時較早地(可能是最早的)傳入朝鮮半島。中韓茶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可靠的歷史記載,不會晚於新羅統一三國時期,一千多年來綿延不斷。韓國茶禮在吸收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文化,形成獨特的形式與內涵,與中、日茶道鼎足而三。 近十多年來,中韓茶文化的交流更是異常活躍,極為頻繁。 下面分三國、新羅統一、高麗、朝鮮、現當代五個時期來回顧中韓茶文化的交流。
求採納
『陸』 茶文化的起源是哪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喝茶
茶文化的起源是哪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喝茶?
孩子們不喜歡茶 茶很苦就像吃葯一樣 孩子喝茶好喝嗎 他一定會回答真的很難喝。 小孩子一般都喜歡吃甜食,不能接受苦和辣。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年,人們的味蕾也發生了變化,味蕾的數量只是孩子的一半。 雖然茶本來就不像小時候那麼難喝,但由於生活壓力大,工作也很忙,時間也很緊迫,所以不能喝茶慢慢品嘗。 只是,茶比白開水好喝。 而且,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飲料,快的生活節奏不允許中年人細細品味。
『柒』 茶文化發源地是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文化的形成發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葯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 、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儒、道家思想與茶文化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為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於飲,寓教於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而道家倡導清靜無為、天人合一,主張重生、貴生、養生。而茶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正與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將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道茶流派。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物我玄會」的哲學精髓!
佛教與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統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治術,此後歷代皇朝都樂於利用,佛教因此發展,並出現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它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並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在民間茶禮方面,朝廷茶儀難以效仿,禪院茶禮容易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響較大。
『捌』 中國茶文化到底體現在哪
一、茶藝,有點茶技法,從而達到一種美學境界。他包括: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
二、選茶。清明前茶。一芽為「蓮蕊』』,二芽稱「旗槍」,三芽叫「雀舌』』。
三、水。講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稱「無根水」,同樣要求自然與精神的和諧一致。
四、茶具。紫砂、瓷器、木製茶具、玻璃茶具。
五、烹茶。觀其色,嗅其味,從水火相濟,物質變換中體味五行協調,相互轉化的微妙玄機。
六、飲茶。觀茶,聞茶,撥茶,飲茶。
七、茶道。宮廷茶、文人士大夫茶、道家茶、佛家茶、市民茶、民間各種茶的
八、茶詩。
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胡秉言《一七令·茶》
《茶》
祥
茗嫩,一槍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嘗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日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