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為廣西的土著壯族,他們有什麼特色飲食文化
1、五色糯米飯又稱「五色飯」、「花色飯」、烏米飯「,是壯族節日傳統食品,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象徵著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飯是將紅蘭草、黃花、楓葉、紫番藤的根莖或花葉搗爛,並取其汁分別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紅、黃、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構成五色,色彩繽紛,香味誘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有做五色飯,用於祭禮和食用,或饋贈親友。
4、玉米粥
是將玉米磨成面,煮粥時取適量撒入沸水裡,然後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帶著玉米香。
另外的又稱玉米糊,桂西一帶民間日常食品。將玉米粒磨成細粉末,待水沸後,一邊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勻地撒下鍋里,一邊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攪拌,煮成糊狀即可食。
『貳』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西境內各少數民族都以愛唱且擅唱山歌聞名。山歌曲調高吭咪亮,奔放自由;內容樸素健康、敘事抒情,問答應對,題材廣泛;比興押韻,排比重疊,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可以即興演唱,隨編隨唱,就地取材,渲染氣氛,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娛樂欣賞功能。山歌應用廣泛,廣西各族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它,舉凡節日慶典、戀愛求偶、娛樂禮儀,大多以歌聲相伴隨。特別是哺育了歌仙劉三姐的壯胞山鄉,素有「歌海」之稱。壯鄉各地都有大小不等的歌抒,每逢三月三,各歌抒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侗鄉也被稱為是「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族情歌優美,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意蘊深長。「琵琶歌」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大歌」一領眾和,多聲部合唱,聲音宏亮,氣勢磅礴。其它如毛南族的「羅海歌」、「歡歌」,松佬族的「走坡」對歌,京族的「哈歌」、「海歌」,坳瑤的「大聲歌」,茶山瑤的「香哩歌」等,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叄』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
1、武鳴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舉辦歌圩,是壯族人民的傳統,在廣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鳴三月三歌圩以規模大、特色鮮明著稱!從2011年,武鳴區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歌圩晚會,晚會以壯族駱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武鳴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三月三這一天,整個武鳴大街小巷都變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當地還有拋綉球、搶花炮、跳竹竿等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
2、賓陽炮龍節
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賓陽炮龍節有著悠久歷史,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舉行,吸引了數十萬當地群眾和遊客共同狂歡祈福。賓陽炮龍節有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舞龍舞獅隊、威風凜凜的龍鼓隊、仙馬、壯錦、彩鳳、游彩架、踩高蹺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節
隆林彝族火把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夜」、「東方狂歡夜」美譽。2006年,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辦,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著民族衣服,將火把燃起來,手拉手圍成圈子,載歌載舞。
4、牛王節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會舉行熱鬧非凡的牛王節。每到牛王節,莎莉人都會身著盛裝,吹響牛角,奏起嗩吶,抬著紙扎牛頭模型和祭品,為牛披紅掛彩,載歌載舞,舉行各種節目。整個節日的重頭戲當屬牛王爭霸賽,當裁判一聲吆喝,主人放開韁繩,兩公牛向對方俯首沖去開始一場激烈的廝殺,四周的觀眾屏住呼吸觀賽,遇到精彩時刻不吝嗇掌聲並大聲喝彩,全場熱鬧非凡!
5、金山花炮節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節是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為金山花炮節。這一天當地人們會舉行隆重的觀音出巡活動,身著盛裝的金山姐妹們小心翼翼地將神像抬出,請觀音菩薩出寺送福。
『肆』 廣西有什麼民風民俗啊
毛南族簡介
京族簡介
仫佬族簡介
瑤族簡介
壯族簡介
玉林民間婚喪風俗
玉林民間傳統節日
木偶
鬧八音
舞麒麟
玉林舞獅
玉林採茶
玉林山歌
梧州的鄉土文化
梧州水上民歌
在西街尋找心裡的春天
民族風情活動
南寧民歌節
壯族民風風俗
壯族風情
踩高蹺踢足球
板鞋舞
壯族岩葬
牛魂節
拋綉球
三月三和歌圩
壯姑夏裝
出嫁時大罵媒人
壯族的歌
壯族婚俗
三月三歌墟,到處是歌的海洋
四月初八牛魂節
春節舞獅舞雞又舞牛
祭祀青蛙的「螞拐節」
悠久的族源和 「銅鼓文化」
壯族民俗概述
『伍』 廣西有哪些民俗文化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廣西的民俗文化很多,一時說不完,下面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廣西的民俗活動:
三月三歌圩
壯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雖歷盡滄桑,多次被禁,卻屢禁不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壯族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鮮明,具有獨特文化個性的「歌圩文化」。由壯族歷史積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這個文化母體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種多樣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現,是壯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說,壯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於「歌圩」這個特定的文化形態上,與整個壯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動以青年人為主體,又以唱歌為中心,並藉以開展社交,但同時還進行拋綉球、搶花炮、舞獅子、演戲等文化娛樂活動,它是一種綜合性多職能的民族文化傳統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僅是男女青年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還是廣大民眾滿足他們求知、教育、審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傳統節慶活動。歌圩首先是是壯族民歌的自然載體,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學習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場所,滿足了他們崇尚山歌、詩性思維的心理需求,對於壯族各類傳統民歌的產生、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壯族民間文學的寶庫,對了解和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壯族三月三歌節文化是壯族文化(包括物質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載體。
「歌圩」,是壯族民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周期性、集體性、傳統性的聚會對歌活動形式。歌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經歷了不同時代的發展階段,其性質、內容、形式、規模及功能都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壯族的傳統文化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濃厚的原始意識色彩及群體性的活動方式,深刻地反映著其社會發展的復雜過程的鮮明特徵。歌圩即是在這樣的社會生活及文化背景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壯族歌圩脫胎於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的群體性實踐活動,這些祭祀活動為「合會男女」「倚歌擇配」提供賴於依存的空間。歌圩經歷了「娛神」到「娛人」的演變,是樂神活動的必然演化。在戰國至秦漢,壯族的祖先古越人即盛行「尚越聲」,其以歌代言的風習及「歌圩」活動形式,是古越人「尚越聲」、「作越歌」文化特徵的延續和演化。「歌圩」和漢代的「溱洧之風」有著相似性。逮至唐代,歌仙劉三姐的產生,成為壯族三月三歌圩形成的標志。
「三月三歌節」原是一種「春秋場歌」,與壯族地區的生產周期和生活節奏有密切的關系,並與許多節日活動結合起來,成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歌唱聚會。但隨著其從「春祈秋報」向「歌唱為樂」的形式發展,以及壯族社會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們聚會的各種場合中,都經常出現群歌對唱的情景,成為臨時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節」其內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儀式歌會。傳統的大型歌節舉行之前先行祭拜儀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婭娃)、螞拐(青蛙)、劉三姐(劉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設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規模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舉行,如廣西田陽縣敢壯山歌圩、田東縣仰岩歌圩、來賓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場交情,即倚歌擇配。一般經過下列對唱階段:(1)游歌(沿路歌)。為引起對方注意而即興唱的一些與趕歌圩有關的山歌;(2)見面歌(初會歌)。一般是相互問候,互通姓名、住地,並相互謙恭贊許;(3)求歌。即請求與對方正式對歌;(4)和歌(接歌)。被邀請的一方,對唱「求歌」者開始唱答;(5)盤歌。即一般的對歌,雙方相互盤問唱答,考察對方的聰明才智,以增進相互了解和初結情誼;(6)相交歌(甜歌)。這是男女之間彼此傾心、相互愛慕,為抒發情懷、披露心聲而唱的「甜蜜之歌」,是雙方交結情誼的一種標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贈物歌)。是男女互贈信物,以表示確定關系、結締姻緣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戀人在「定情」之後或「會情」之時,常以各種「思歌」抒發思戀的情懷,訴說相思的衷腸;(9)離別歌(別歌、相送歌)。對歌將結束時,男女雙方難分難舍而對唱的山歌;(10)約歌(約定歌、約會歌)。約定下次歌圩再見面的歌。
3、賽歌賞歌。有盤歌,即出題盤問唱答;猜歌,即謎語猜測對唱;對子歌,按楹聯格式,出上聯對下聯;連故事歌,雙方把一個歷史傳說或故事,按情節連接唱述。還有別具特色的搶歌、斗歌,即發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搶」過來和自己對唱,並與之鬥智、斗藝的唱答。 4、歌節上的文體娛樂活動。在歌節期間,伴有拋綉球、搶花炮、斗蛋、斗雞、斗鳥、斗狗、登台閣、舞干各、耍壯拳、博扇(古俗)活動,還有土劇、師公戲、採茶等文藝演出。
「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綉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更多的廣西民俗可在網路搜索 廣西文聯 等關鍵詞進行查找!
『陸』 廣西的民族特色
廣西的民族特色:
1、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另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壯族是廣西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2、民族民俗節日豐富
賓陽炮龍節,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節,推出山歌擂台賽、千人竹杠陣等富有壯鄉特色的活動項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有開幕式、布洛陀之夜晚會、布洛陀民間祭祀大典、壯民族山歌歌王大賽、國際雄獅大賽等活動。
環江毛南族分龍節,主要有敬祭儀式、民族體育競技表演、山歌對唱、民族特產、千人儺面狂歡篝晚會等。
龍勝紅瑤曬衣節,紅瑤(瑤族的一個支系)文化講古、勞動場景展示、紅瑤習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動。
瑤族盤王節,有瑤族歌舞專題晚會、開幕式及大型文藝表演、三省十三縣節目展演、瑤族服飾大賽等。
3、民族語言豐富,種類多
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壯語、京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而漢語方言也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等六種。
4、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
主要是桂劇、桂南採茶戲。少數民族戲劇和地方戲種:壯劇、壯歡、彩調劇、邕劇、苗劇、毛南劇、壯族提線木偶戲、壯族師公戲。
(6)廣西的特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廣西民族特色濃厚的原因
1、歷史上,廣西是真正的「自古以來」。自秦始皇吞並百越,設置桂林郡,象郡,廣西一帶就已經納入中國統治之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雖然後來出現如南越(開國國王趙佗還是秦將)等割據政權,但總體上還是屬於漢文化主導政治的地區,漢地十八省。
2、地理原因。廣西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大小盆地相雜,族群部落間融合不便,形成多個部落,而一個部落再演化成一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柒』 廣西歷史文化厚重,如何讓學生有啟發
以「八桂」的由來為切入點介紹廣西歷史文化。
「八桂」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廣西盛產桂樹,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在嶺南始設桂林郡。「桂」即葯用玉桂,是一種特殊的香料和葯材。二是「八桂」一詞在韓愈詩歌《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中「蒼蒼森八桂,茲事在湘南」有使用,這首詩將廣西描述成令人嚮往的神奇地方,運用詩歌的魅力把「八桂」傳遍四面八方。通過舉例合浦博物館收藏的古羅馬琉璃杯、波斯陶谷等舶來品和北海現存的白龍城遺址,表明合浦、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北海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貨物集散地。
廣西民族有多樣的文化符號:古代駱越先民的傑作花山壁畫、稻作文明的傑作龍勝梯田、多姿多彩的節慶、「那」文化、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築等。廣西各族人民能歌善舞,以歌言事,以歌喻理,以歌傳情,以歌擇偶,壯族三月三歌節廣為人知,劉三姐的故事家喻戶曉。彭匈表示,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各民族的語言自成體系。民族間和睦共處,中央曾稱贊廣西是「民族團結的模範、維護統一的模範、維護穩定的模範」。
『捌』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廣西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歷史文化: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歷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廣西的特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
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玖』 壯族特色有哪些
壯族特色是文化藝術形式多樣、文學作品豐富多彩、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
1、文化藝術形式多樣
壯族的文化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左江崖壁畫是兩千年前壯族先民創造的藝術瑰寶。這些壁畫多數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石山峭壁上,少數分布在天等縣及右江兩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來崖畫最具代表性,畫幅長135多米,高44米。
2、文學作品豐富多彩
壯族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民間文學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山歌等。壯族人民素以能歌著稱,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斗爭,抒發思想感情。
3、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
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就是由漢、壯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壯族出身的韋昌輝、李開芳、林鳳祥等曾對太平天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時期的欽防起義和鎮南關起義,是由壯族黃明堂、王和順等人在孫中山領導下發動和指揮的。
壯族的傳統體育
1、壯族舞獅
舞獅有南獅、北獅之分。壯族舞獅在台上舞時,依次向東南西北方面表演,「搶青」是壯獅和舞獅活動中的禮節和表演動作。
2、壯族賽龍舟
壯族、漢族民間龍舟的龍頭龍尾一般裝成龍的形狀,長短大小各地不同。比賽時以龍頭的顏色和劃船者的頭巾、服色分為黑龍、黃龍、白龍、青龍、紅龍等,每舟人數一般有20多人,多達28人,另有鑼、鼓手各一人,掌舵一人,在一定距離內,以先到終點者為勝。
以上內容參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壯族
『拾』 廣西壯族的民俗是什麼,簡要的描述及介紹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後逢農忙或節日才到夫家勞動幾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長住夫家。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葉以後,土葬成為主要葬法。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鍾葬」等。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
近代以來,有個別富貴之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一般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並不看重,也不認可。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
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