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文化便民

如何文化便民

發布時間:2022-05-09 05:56:15

❶ 如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基本文化的需求

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採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並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堅持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 (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要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設,進一步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擴大有效覆蓋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媒體,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完善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整合有線電視網路,組建國家級廣播電視網路公司。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國家新媒體集成播控平台,創新業務形態,發揮各類信息網路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 (三)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加強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譯制播出出版。加強同香港、澳門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同台灣的各種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要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經常化。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鼓勵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流動服務、網點服務,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做好主要黨報黨刊在農村基層發行和贈閱工作。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政策法規科)

❷ 便民服務有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1、通訊服務類:手機充值;固話小靈通充值;話費充值卡;手機號卡;流量充值;2、出行服務類:機票預訂;火車票預訂;3、游戲娛樂類:網游直充;網游點卡;19e一卡通;Q幣;4、醫療服務類:醫療掛號;5、金融服務類:信用卡還款;6、生活繳費類:水電煤氣;供暖費;有線電視費;交通罰款;7、彩票服務類:彩票服務;8、旅遊服務類:打折票務;本地服務;9、 網購服務類:支付寶卡;電商代購;10、軟體服務類:手機應用預裝。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❸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推行文化惠民便民

從宏觀來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客觀需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可以也必須通過覆蓋城鄉、建設和活躍在百姓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服務活動來傳播和弘揚,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從微觀來說,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畫,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眾自編自演的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都會在潛移默化間成為匯聚人民群眾認同、接受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份力量。繼續大力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豐富與改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多更好地發揮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國民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

❹ 就如何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擬定一份領導講話稿

這個是在網上搜的,可以參考一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用了:

同志們: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進會,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三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和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指示精神,總結今年全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成績和經驗,表彰先進,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謹代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於會議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在「百千萬」表彰活動中獲得榮譽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藉此機會,我講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農村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一貫高度重視,對加強和改進農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決策,要求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點下移,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把基層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更高位置,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服務網路,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強調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省委九屆十三次全體會議也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協調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還對構建「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逐步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大學生圍繞農村文化建設開展了調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利用、有針對性地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創新文化下鄉的方式、加大農村文化隊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們既看到成績進步,更看到差距和問題,認真調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強大動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給的光榮任務,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熱切期待,都要求我們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齊心協力、發憤圖強,繼續抓住重點、發揮特點、破解難點、打造亮點,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切實把全省農村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
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文化強省總體戰略的積極推進,全省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健康發展,進入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各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增多,向基層文化建設傾斜力度加大,已經建立起從省到市、縣、鄉鎮、村級基層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點,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這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聯網和衛星雙重覆蓋到村的傳輸網路,我省成為全國唯一的「示範省」,並榮獲「文化部創新獎」和「國家十大文化創新工程獎」。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省每年舉辦各類社區文藝匯演4萬多場,3400多個規模較大的文化廣場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5萬多場,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送戲下鄉演出1.3萬余場,有效豐富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造了許多農村文化建設的好經驗、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農村文化志願者遞進培養的經驗,青島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經驗,煙台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經驗,威海市加強農村文化大院規范化建設與服務的經驗,濰坊諸城市構建「兩公里文化服務圈」的經驗,濟南市濟陽縣送戲下鄉、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大力推廣。綜合各地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公益性為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現階段,我們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必須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權益。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屬性。在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由政府來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費,或是低於成本、收費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共識。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基層進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務直接送到百姓中間,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鄉群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此同時,很多基層文化單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時,給自身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向基層找對了市場,靈活的體制順應了市場,連出好戲贏得了市場。
第二,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在政策支持、財政投入、組織領導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各地各部門注重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形成城鄉共建、企鄉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於基層文化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補充。
第三,堅持文化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只有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層文化建設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有的把學科學、學技術與學文化結合起來,有的把文化活動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在寓教於樂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增強市場觀念、掌握致富本領,並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層文化的內容,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堅持重點示範與建立機制相結合。多年來,各地各部門重視發揮重點活動的示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城市優秀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創造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大大增強,受到了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擴大了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示範作用。同時,讓基層文化建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點帶動、面上鋪開之外,更要依靠制度來保障,通過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工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建設的長期化、規范化。
第五,堅持硬體建設和管理服務相結合。文化設施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台。搞基層文化建設,必須抓好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硬體條件。當然,光靠硬體建設這「一手」是遠遠不夠的,隨著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管理服務的課題更加凸顯出來。只有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管理,才能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這些年,很多地方、部門重視創新改進文化服務手段,創新載體、創新抓手,想出許多實招、巧招,發揮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經驗,還是初步的,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繼續積累、繼續完善,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內容,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突出重點,切實把明年農村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統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文化建設的主線,深刻把握建設文化強省這一文化建設的主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基本方向,抓住關鍵環節,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努力在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上狠下功夫。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是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布局。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把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路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黨政幹部考核指標。特別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突出目標量化、分解責任,制訂縣級文化單位、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務規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二要科學規劃和建設。按照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思路,設定目標,科學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三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城鄉基層閱報欄(屏),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要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示範區、示範基地、示範項目建設,確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圍繞打造「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制定實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個規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圈。要進一步做好免費開放工作,不斷拓展免費開放的范圍,提升免費開放的標准,完善免費開放的機制,優化免費開放的服務。要積極探索流動文化設施建設,在貧困地區和地廣人稀需要進行流動服務的地方,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流動文化服務。四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發揮不同部門文化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建立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擴展功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堅持資源共享,努力在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上狠下功夫。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面。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要藉助明年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契機,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同時依託這些優秀傳統資源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發展文化產業。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制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范圍,融入社區文化生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
第三,實行以城帶鄉,努力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們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採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台。突出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大力推進優秀文化藝術宣傳推介工程。採取在國家、省級重點新聞媒體、新聞網站開辟專欄、專題、專門頻道,在公共文化場所開辟專門陣地等方式,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農村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優秀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先進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動。辦好《大眾日報》「大眾文化」專刊、山東衛視「綜藝.十藝節」欄目,與《中國文化報》聯辦「藝彩山東」專刊,與山東廣電網路公司合作創辦「山東文化」專題。組織開展重點劇目宣傳推介活動,與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山東電視台合作,辦好「迎十藝」山東省優秀創作劇目展播。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要把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從試點走向普及,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數字資源。要積極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特別是要大力培養更多的庄戶劇團,盡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場戲的目標。要大力實施公共文化輔導工程,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第四,加強投入保障,努力在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支撐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機制,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門一定要抓緊梳理研究,結合實際,列出清單,項目化、工程化,變成強有力的工作載體。一是在文化事業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財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預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二是2012年起,全省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文藝創作生產和農村文化建設,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希望各級盡快列出單子,積極爭取,搞好對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省委《意見》提出「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制定並落實好相關優惠政策」,也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四是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體。對這些政策,要逐條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變成可操作的項目,積極爭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門,要主動上門,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匯聚更多的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同志們,農村文化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眾熱切期待。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風貌,更加積極的作為,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厲,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為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❺ 如何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並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築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餘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範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准化籃球場地一處,標准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幹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路,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餘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路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台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鍾,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後,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於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於分散,難於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幹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後,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並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於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幹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於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徵,在社會價值觀體繫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幹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並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並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後,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製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製品全部集中起來,並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台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幹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台,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❻ 如何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退隱到博物館里,而是應讓它融入到每個普通市民的生活點滴中。」6月11日,恰逢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系列非遺主題活動即將拉開帷幕,青島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在闡述這項活動的初衷時如是說。由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青島市文化館、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等承辦的系列活動,將開展包括演出、展覽、座談會等三大板塊7項活動,讓傳統文化走近市民身邊,讓其聽見那些古老文化的鮮活呼吸。
創新性+產業化 讓古老非遺「活」在當下
目前,青島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2項、省級47項、市級97項,數量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初,省文化廳確定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我市18個代表性名錄名列其中,入選數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但非遺並非只是名錄冊上的一筆痕跡,「讓每個市民都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璀璨魅力,並從中汲取無窮的文化營養,是新時代賦予每個非遺工作者的使命。」青島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火在民間。
「讓非遺『活』起來,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意識上的創新以及產業化的支持。」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上,曾將鴛鴦螳螂拳和即墨祭海儀式九獅圖結合起來,上演了場面氣派的武術舞蹈;取材「非遺」項目泥老虎,讓數十名虎頭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從而在保留非遺項目精髓的前提下,為其注入新的血液,這就是一種意識上的創新。」
而在非遺產業化上,青島的非遺保護工作者們也在不斷摸索。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的負責人介紹說,4月公布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即墨市申報的指墨畫、春寶發製品傳統製作工藝,目前都已經進入到產業化的序列,傳承人不再僅僅依靠非遺項目保護經費這支拐杖前行,而是在市場化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生存、傳承之路;而今年10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青島項目中,城陽區申報的周氏流亭豬蹄製作技藝、市南區申報的香酥雞烹飪技藝和市北區申報的萬和春排骨砂鍋製作工藝赫然在列,「實際上,這些技藝已經產生了不錯的經濟價值,我們不妨再往前推一推,讓他們去探索產業化的可能性。」
微演藝+展覽培訓 讓傳統藝術「火」在民間
「非遺其實離每個市民很近,只是缺少有意識的關注而已。而我們希望通過一種不期而遇的形式,喚起大家的非遺記憶。」青島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兩年在青島興起的「微演藝」六進公益演出活動無疑與這種非遺文化普及思路相得益彰。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端午節當天(6月9日),在青島萬象城東門(2號門),將有一場集傳統戲曲、武術表演、木偶戲於一體的互動民俗文藝秀與市民「不見不散」。而每逢節慶必推新的廣場演出與進校園活動也將如約而至——2016「鄉音鄉韻」青島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專場文藝演出,將於6月11日上午10點在五四廣場中心舞台舉行。
除了豐富多彩的演出之外,展覽活動分量也足夠,「剪紙藝術與生活對話」——2016青島民間剪紙藝術優秀傳承人作品展將於6月9日至6月底在青島市文化館群星展廳展出;「文化遺產日」期間,青島市文化館的「非遺」展廳,將以圖文和實物陳列的形式,向廣大市民介紹我市國家、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6月16日,青島市文化館還將邀請「非遺」十大門類專家以「加強文化非遺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為主題探討我市「非遺」保護的新途徑、新方法。6月17日,青島文化館將邀請國家級「非遺」專家舉行2016「我們的工匠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講座,講述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應怎樣與百姓日常生活相融合。
「從演出到展覽、講座,我們希望這些活動能夠常態化,讓市民不僅僅在非遺日才能看到非遺的魅力,真正感受到 『天天都是非遺日』。」

❼ 便民服務特色亮點經驗

法律分析:街道搭建「街道—社區」二級辦事渠道,實行了社區代辦員制度,四個社區設置社會事務、勞動保障、衛生計生三職代辦員,代辦員由熟悉業務的居委會委員擔任,集中辦理群眾辦理較多的業務。32個網格員充分發揮網格員「愛心敲門」優勢,為行動不便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辦理、幫辦代辦等「暖心直通車」服務,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辦成事,實現服務方式「零距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❽ 如何推進文化惠民工程

1.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全市公益性文化設施達標率100%,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810平方米,公共文化場館實現全年無休、免費開放。近年來,位於城市客廳的天華文化中心、新體育中心、市民水上活動中心等大型現代化場館相繼建成開放,是同類城市中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公共文化設施群;市文化館、圖書館建成國家一級館,市博物館建成國家二級博物館(全省縣級僅江陰、常熟2家)。全市所有鎮(街道)文化服務中心、村(社區)文化活動室達到無錫市級標准,超過省級標准,並建成市圖書館分館。所有行政村建立「農家書屋」,並向「四通」農家書屋、自然村農家書屋拓展延伸。2011年我市獲得了省文化廳授予 「文化民生」建設先進集體稱號。澄江街道澄南村農家書屋被命名為全省首批農家書屋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
2.城市人文資源得到保護傳承。全面開展文物普查,公布了江陰市級文保單位和非遺名錄。黃山炮台舊址等7處省級文保單位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項非遺列入無錫市級名錄,5項非遺列入省級名錄,致和堂膏滋葯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充分傳承利用人文資源,修繕了江陰名人館、劉氏故居、江陰文廟、黃山古炮台、適園、冰心吳文藻故居、上官雲珠等一批舊址和故居,建成沈鵬藝術館、顧山豐碩紫檀博物館等專題場館,以及南門忠義街、江陰良宵民俗藝術街坊、長涇鎮影視文化街等歷史街區,豐富了群眾文化陣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內涵。充分利用人文資源,舉辦徐霞客國際旅遊節、劉天華民族音樂節、「臘月民俗風情節」等品牌活動,提升江陰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影響力。
3.惠民文化活動深入人心。以政府購買、企業支持等形式,全市每年組織公益性演出不少於500場次,每年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創作文藝作品500餘件,其中有16部作品在「十一五」期間獲國家級獎項。一是持續開展「五送」文化下鄉活動,市政府每年出資270餘萬元,把戲曲、電影、圖書、評彈、展覽送到全市所有鎮(街道)、村(社區),讓群眾在街頭巷口、房前屋後就能分享到文化藝術演展,直接受惠群眾達200萬人次。二是堅持開展城鄉周末夜晚文化活動,每周五晚上,城鄉文化場館全面開放,廣場文化活動競相舉辦,讓百姓或是在參與表演中展示藝術才華,或是在觀賞演展中提升文化品味,在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中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各鎮(街道)每年在市裡舉辦一場自編自演的周末廣場文藝演出,隨後再把演出送到所屬村(社區),促進了基層文藝創作,弘揚了地域特色文化。三是深入開展「一二三讀書工程」,開展全民讀書活動,舉辦讀書徵文演講比賽,評比表彰先進,幫助市民養成閱讀習慣,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四是市圖書館堅持每月舉辦一次「暨陽大講壇」,今年已邀請葉兆言、莫礪鋒、黃煌等知名專家來江陰舉辦講座,講座內容涉及文學藝術、醫學養生、人生哲學、兒童教育等各個領域,深受市民們歡迎。暨陽大講壇為市民免費開放,可容納200多人的教室場場座無虛席,過道里總是坐滿了前來聽課的市民。
4.文化投資渠道日趨多元。以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同時,不斷創新思路,拓展渠道,通過企業冠名、社會贊助等市場化運作方法,吸引社會各類資本參與文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共有4億多元社會資金參與建設鎮村兩級文化公園和文化場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組建各類文藝隊伍。興澄鋼鐵、中國移動、顧山紅豆村等企業集團還與文藝集團、影劇公司等文化單位簽約,長年合作,實現了文企聯姻,互利共贏。越來越多的江陰本土企業開始投資文化產業,涉足文化傳媒、影視動漫製作等文化消費領域,比如海瀾集團投資的馬術俱樂部、月城鎮投拍的小成本電影《綠色風暴》、長儀科技投資的江蘇漫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播出的動畫連續劇《河小豚與江大鱷》等。近年來,金雞百花電影節,張學友、劉德華、周傑倫等重量級明星個人演唱會相繼在江陰舉辦,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一睹明星風采,進一步推動江陰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

❾ 如何有效地開展社區文化活動

1、建立科普協會,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提高居民科學知識水平。
2、建立老年體協支會,開展以拳操為主的健身活動。
3、建立社區文化機制,建立各街道社區文化協調機構,形成國家、集體、群眾、社會多渠道興辦群眾文化事業的新格局。
4、各街道結合各自特點,開展各種特色文化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開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活動,開展各項社區服務活動。
5、建立以居委會治保會為主體的群防群治體系,成立街道治安聯防大隊,落實社區內企業和居委會治安承包責任制,開展創立「安全小區」活動,增強居民安全感。
6、各街道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居委會建立社區志願者服務隊伍,便民利民服務網點。建立街道文化中心站,形成覆蓋全區的群眾文化網路。
7、建立德育教育基地,教育青少年。

❿ 如何在農村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宣傳傳統孝道文化解決現代人浮躁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並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築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餘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範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准化籃球場地一處,標准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幹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路,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餘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路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台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鍾,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後,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於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於分散,難於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幹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後,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並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於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幹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於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徵,在社會價值觀體繫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幹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並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並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後,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製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製品全部集中起來,並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台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幹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台,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文化便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