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經典文化
中國在近30年的時間里,卧薪償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這種輝煌的成就依靠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開放政策,有人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從此可與發達國家相提並論。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甚至是有害的,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認為,我們還不是強國,的確是一個大國,因為我們有近1000萬的國土,10多億人口。我們只是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應當說從現在開始,我們正在朝強國奮斗。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0—30年的時間。
從一個小市民的角度看,應當加強:
1、政治,從集權——分權。中國國土大,人口多,多民族,各地情況非常復雜,各地的功能也不同,實行集權制,步調可以高度統一,效率很高,但很難解決一些矛盾,因為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又好又快的發展角度看,中央應當適當下放一些權力給地方,充分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讓各地存在不平衡和差異。比如:工資水平、人事制度、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等方面應當近快放開,讓地方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和立法權。
2、經濟。從又快又好——又好又快。中國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國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的發展,不僅直接養活了13億人,還間接養活了上億人,為世界各地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物品,但是,我們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我們的資源已經不多……,經濟已經到了轉型期,所以,不能再為世界提供初級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科技產業、核能產業、航空運輸、旅遊、環保產業、電子軟體產業等,關掉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培養世界級企業。
3、文化。從單一——百花齊放。中國文化事業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而發展,但是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56個民民族,有歷史名城、歷史名人、名著、民族經典等,我們是文化大國,應當有理由發展成為文化強國,用我們的燦爛文明、文化去影響世界各國人民,讓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和平、文明和友好。
4、教育。從繁雜——統一。統一我們的思想認識,組建大型教育基地,重點加強職業教育,讓勞動者學有所用。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8億農業人口,有大量的勞動者資源,大力培訓他們,在機械、建築、農藝、保姆等方面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有用武之地。
5、軍事。從多——精。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推動軍事力量的發展。中國經濟需要發展,要用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國家要強盛,要有現代化的軍事力量。中國經濟已經溶入全球經濟,經濟交往密切,要保護國家和國民資產和人身安全,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行。比如,我們的對外貿易、運輸,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石油供應線。
6、國土。從一國——加盟。中國的發展吸引了一些國家,他們人口少,經濟發展落後,歷來深受中國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的影響,他們希望中國對他們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應當在世界范圍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緬甸、蒙古、朝鮮等國,中國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7、人口。從國內——國際。我們人口眾多,需要解決他們的出路。依靠資本輸出、人才輸出、技術輸出和勞動力輸出,在不同的國家有針對性地進行人力資源輸出。在發達國家,可以以勞力、資本和人才輸出為先導;在發展中國家,以技術、資本輸出為主;對出國人員實行鼓勵政策,使更多的人跨出國門,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8、社保。從低投入——高投入。應當認國人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真正使社會保障成為保險,解除人民代表的後顧之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經濟建設上,將醫療、養老、失業、教育和住房等保障體系建設得更好,使生病、養老、失業、教育和住房不再發愁。
B. 為什麼要誦讀中華經典文化
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所以,一個處在當今信息滔滔、知識爆炸時代的中國人,如果他從來沒有讀過《老子》、《論語》、《詩經》、唐詩、宋詞、漢文章……如果他對於「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那麼,他如何懂得什麼是「中華民族」?如何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皇天後土擔有一份責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待誰去實現! 而今,目睹社會之怪現狀,誰沒有切膚之痛?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眾生人等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青少年犯罪年齡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不以墮落為恥的品行,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的徹底失落!一位學者痛切地指出:「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地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喪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它民族所輕蔑。」 往我們近了說,都說知識分子代表一個社會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舉凡社會的光怪陸離,那裡沒有「良知者」的影子?但看那學術吧,由於近百年來的文化斷層,因為沒有雄厚的經典文化底子,沒有大師原著原典的底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數是二三流著作,從二手三手材料里道聽途說,殘羹剩炙,浮於表面,淺嘗輒止,永遠也不長進,「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得不到諾貝爾獎,更不用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創性大師了。 而那些熠熠生輝的大師卻一個個離我們遠去了,誰來續寫我們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巴金百歲華誕,你慶我賀,但其本人是喜是悲?那次我在電視上看「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做演講,一派大家風范,耋耄老人啊,後學者誰能望其背,繼其學?曰無,蓋文化底蘊與恬然之性及之者寡,無以繼之。「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先扣問自己,年屆不惑,學無所成。何也?我們這些生於六十年代的人,長在文化禁錮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國文化經典潤澤的兒童少年時期,幾乎是無書可讀。我好在從「批林批孔」和「評水滸」的反面教材里知道了還有孔子以及儒法斗爭的那些時代的很多有趣故事,興趣盎然地匆匆讀了《水滸傳》,從父親秘不示人的幾本線裝書里瞥了幾眼《千家詩》、《古文觀止》、《西遊記》、《說唐》和《今古奇觀》。而這些學習是極零散和不系統的,並沒有痛飲到我們民族的源頭之水——國學經典。科學文化的春天來了後,可是考高中、考大學的過程又使那點興趣盪然了,上了大學,聽夠了那些教師們一念講義到下課鈴聲響的聲音,從此厭學,便率性而為,畢業了,聽之任之地在一個企業的邊緣教育地帶蹉跎了十幾年的青春時光。蒙組織調動,我當有幸成為一名真正意義的小學教師的時候,為盡快進入角色,聽了很多課,看了很多刻錄在光碟上的課,讀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論文,但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了應試的需要更使學生厭煩學習,敬老師而遠之了,也明白了在社會上目睹過的許多事,比如為什麼一個好端端的企業不能與時俱進,以至江河日下?最深層的原因是來自文化上的,因為有的企業領導者從小就沒有接受來自中國文化源頭的經典的洗禮,沒有文化的涵養和底蘊,經常裝懂矇混,且自私自利,結果是造成上千過億的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後還得賠上成百上千職工的福祉——飯碗。 百年大計真的是教育,而語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學生愛語文,愛自己民族的文化,樹立理想,擔當責任,造福一方,這些問題是我步入語文課堂的第一課就思考的。那次,我以講故事的方式,開始了我的國學經典誦讀之旅——首先要激起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語文能力。我帶了各種版本的《西遊記》故事圖書來到了教室拿給當時還是二年級(下)的學生看,讀給學生聽。孫悟空是正義、智慧和勇敢的化身,愛憎分明,赤膽忠誠……學生心中不可一日沒有英雄啊!學生的思維和情緒活躍極了,原來讀書這么有趣,學語文這么輕松!這是我與學生們最初達成的讀經典氣自華的心靈默契。我決心帶學生走一條學好語文最經濟最有效,為一生奠實基礎的路——國學經典誦讀,通過這樣的人文教育,通過那些千古名篇去體驗和感知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培養那種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讓學生從歷史上那偉大的先賢聖哲的睿語壯行中感悟到:一個人,在一生中無論遭遇到什麼,皆要做到榮辱不驚,笑看成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體現中,為民謀福,為國盡忠。這是我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終極目的。我後來給學生交心說:「老師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師,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學生。」如果說,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我有什麼個人功利目的的話,就是上面這句話了,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子貢在談到老師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時,曾動情地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每一個教師要有古聖先賢的對祖國文化孜孜以求,發憤忘食,誨人不倦的精神。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和進步所應承擔的責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C. 經典文化的意思
文化經典,就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眾所周知,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向西方學習的腳步,這固然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但也不可避免的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沖擊。時致今日,如何繼承和保護日漸式微的傳統文化已成為了學界和民間的當務之急。 自從蔡元培先生廢除「讀經科「以來,經典教育就從教育體系中消失了,而我們在接受西式教育時,只採用了它的形式,卻沒有學到支撐它的信仰體系和價值觀念(也不可能學到),加上十年動亂期間對傳統的錯誤批判和醜化,急功近利的應式教育又在中國運行了這么多年,傳統文化和經典教育在現代人身上幾乎喪失殆盡,這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和損失,信仰的迷茫,誠信的缺失,自私沒有公心等問題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寄希望通過文化經典培養人們真善美的精神,促進全面發展,這一點是富有遠見的。我們有那麼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文化經典,其中有許多有益的東西。毫不諱言,中國的教育遠沒有西方發達,也存在著許多急需改進的地方,中文也的確可能比英文難學,但這些都不是拒絕傳統文化的理由。我們應該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也許並不可能像西方那樣通過把《聖經》和上帝引入課堂的方式達到這一目的。中國人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如果背叛了它們,我們還何以中國人自居,又怎麼對得起祖先和子孫後代呢?為什麼有外國人說現在的中國最不像中國,這難到不應該引起大家的反思和足夠重視嗎? 繼承中國文化和經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有一批植根於傳統文化土壤之上,又能吸引借鑒外來文化的公共知識分子對它加以重構和改造,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現在,中國文化需要的不是振興和弘揚,而是傳承和保護,假大空的口號喊了那麼多年,到底有多少實際的措施真正落到了實處,像書法、藝術、、武術等文化樣式若不從小接觸和培養,不能成為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價值。如今,在民眾中推行經典教育,面對西方文化保持足夠的警惕以抵制它的侵略也許是傳承和保護中國文化最現實最明智的選擇。 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如果背叛了名譽法典,拋棄了忠君之道,即孔子國教中的名分大義,那麼,這是一個喪失了民族精神,種族精神的中國人,就不在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吉普賽人是我們的前車之鑒,他們因為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才像浮萍一樣的漂泊,到哪裡都在精神是受歧視。不要讓我們的後代淪落,經典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脊樑。
D. 談談古代經典文化對現在的影響
古代經典文化,其實對現在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處事原則,也是根據當時的傳統,當時的道德規范來要求自身的。而且當時的古代經典文化對於規范人類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經典文化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學習新鮮事物,但是我們也不能忘本,我們還是需要用這些好的文化,去規范我們自身行為。
現在古典文化對現在的文化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現在的很多文化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進行傳承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是古代經典文化進行整合的一種表現,所以在現在很多的文化作品中,也有古典文化的身影,這其實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兩者不斷相互促進發展,也就達到了現在的情況,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E. 你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指的是哪些經典
中國傳統文化涵蓋很廣,很博大,內容有:漢字、書法、中國畫、武術、二十四史、中國古典文學、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家學說、諸子百家學說等。關於經典部分也是琳琅滿目,品類眾多。象《說文解字》,中華大辭典,康熙字典。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真帖,古代名人字畫。太極拳、八卦掌,《史記》、《漢書》、《新、舊唐書》,《宋史》。《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四部古典小說等。《四書五經》、《道德經》、《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等。
F. 經典文化作品的價值流行文化作品的價值各是什麼
全篇沒法幫你寫,
因為我也不太懂。
只能大概的說說我的感覺,
流行文化有點像「快餐」文化,
興極一時,不過很快就會更新換代,
沒有太大的影響。
而經典文化,既然被稱為經典,
那麼它一定是經久不衰的,
即使真的流失,那它的神韻也不會失去,
它是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東西,
所以說,經典文化大於流行文化
而換過來說,沒有流行文化,
那麼就等於斷了經典文化的後源
由流行到經典的例子也很多
而沒有經典文化,則斷了流行文化的啟蒙
從經典到流行,把經典創新,
這種例子也不少
兩者個有千秋,不能詳細比較
大體上,經典文化大於流行文化,
體現在同一時期,對人今後的影響力上。
G. 中華經典文化「五花八門」是什麼源自哪裡
「五花」源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標志色為白、青、黑、紅、黃,又可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其用途寬泛,可表示世間萬物;「八門」則源自「八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代指所有的自然元素。後來,「五行」和「八卦」被引入軍事領域,分別創立了「五行陣」和「八卦陣」,後來又衍化成「五花陣」和「八門陣」,這也即是「五花八門」最初的解釋。其中「五花」為:金菊花—比喻賣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人;土中花—比喻挑夫.八門」為一門金(一說巾)——「金點」是江湖藝人管相面算卦的總稱。有啞金、啃子金、戧金、袋子金、老周兒等等。二門皮——「皮」行是賣葯的總稱。這行又叫「挑漢兒的」。按所賣葯的不同,分別稱為:挑招漢、挑頓子漢、挑爐啃、挑罕子、挑柴吊漢、挑將漢、挑粒粒、挑熏子漢的等等。三門彩——「彩」是彩立子。凡是變戲法的,皆稱為「彩立子」變洋戲法的叫「色唐立子」。四門掛——在市場、廟會練把式賣藝的,江湖人調侃兒叫他們為「掛子行」。分為:支、拉、戳、點、尖、腥等等。五門評——說評書的。唱大鼓書的叫「使長傢伙的」說評書的叫「使短傢伙的」。六門團——說相聲的。江湖人管說相聲的調侃兒叫「團春」的。七門調——搭篷扎紙的。扎紙,又稱紙扎、糊紙、彩糊,融匯剪紙、繪畫、草編、竹扎、裱糊為一體。家裡辦喪時購置燒給死者。清末也一說為買鴉片毒品的。
八門柳——唱大鼓的。江湖人管唱大鼓這行調侃兒叫「柳海轟」的。有奉天調、樂亭調、西河調、梅花調、梨花調等。五花八門為聯合式中性成語,作謂語、定語。原指「五花陣」與「八門陣」,這是古代兵法中的陣名,後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業的暗語。現常比喻事物繁多,變化莫測.
H. 國學經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最初,《漢書.藝文志》對國學有一個基本的分類,將其分為六個部分。這六部分構成了國學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六藝有大六藝,小六藝。小六藝是六種技術:禮、樂、射、御、數、術。是具體培養人的人格和各種技能的。大六藝,就是六經。任何時候,經總是排在首位的。這就是中國的精神,是國學精神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第二部分:諸子百家。諸子如同皇帝出行時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職。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國學是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核心,歷代有《黃帝陰符經》、《老子》、《莊子》、《郁離子》和《素書》等諸子百家的經典。 第三部分:詩賦。詩和賦不一樣,是兩種不同的體裁。《漢書"藝文志》里有《詩賦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賦,而我們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書。兵書在古代知識分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後面講的術數和方技被看做是實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術數。譬如作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術、醫術都是方技。
今「國學」之意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
I. 最經典的中國文化是什麼
筷子文化,最簡單最質朴最科學最人性最內涵的經典文化!
J. 經典文化的定義
經典文化,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流傳下來代表某一時期的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