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村民文化知多少

村民文化知多少

發布時間:2022-05-09 22:56:55

❶ 關於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你了解多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是武漢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大余灣深得木蘭山之靈氣,自古重視耕讀,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祖祖輩輩人才輩出。村譜記載,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

大余灣門前有個心湖,「心湖有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更多人」,這盞心燈的掌燈人就是心湖七個傳播文化的愛心天使。她們不僅把樹栽倒了心湖的田野,而且把書屋修到了心湖岸邊;她們創辦的公益講堂以傳播文化,情關世教為己任,把文化浸潤到了來心湖的每一個行者的心田;真正成為照亮別人的心燈。

11月5日,秋高氣爽,大余灣心湖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到訪嘉賓有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黃陂區政協副主席羅向陽、黃陂白龍寺主持孝文法師、武漢合一控股集團董事長盧紅梅、湖北大鼓傳人吳鍵等社會各界朋友。

當天的愛心公益講堂活動上,羅主席率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羅主席一直重視對黃陂文化及人文風情的挖掘整理工作,並身體力行予以推廣。他主編有《黃陂名片》及介紹殷商文化的《盤龍城系列叢書》,被大家親切稱為「黃陂文化義工」。三年前,羅主席接觸到大余灣心湖團隊,被其鄉土耕讀氛圍打動,由此開始了對組建伊始的心湖團隊三年如一日的支持和鼓勵,積極為心湖連接社會各界力量,用實際行動支持心湖舉辦的一次次文化活動。

羅主席的演講主題是《木蘭故里,人文黃陂》,演講以普通話開場。他引經據典激情飛揚,講到精彩處,情不自禁改用黃陂鄉音,尤其以黃陂話對人文黃陂予以概括:一座大山,兩條大河,三種文化,四張名片;其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親切而接地氣,台下聽眾聽得津津有味。隨後,又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地闡述這幾句話的內涵:一座大山即木蘭山;木蘭仙山,紅色高山,地質奇山,宗教名山,綠色好山。兩條大河即灄水河和府河。其中灄水河是黃陂人的母親河,府河是黃陂人走向世界和連接外界開放開拓的通道。三種文化包含耕讀文化、謀生文化、軍旅文化。耕讀文化即農民耕種養家活口,讀書改變命運;謀生文化指外出謀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也是黃陂「無陂不成鎮」的由來之一;軍旅文化指黃陂自古是兵源大區,也是將軍之城。四張名片即武漢之根盤龍城,巾幗英雄花木蘭,二程紀勝雙鳳亭,民國總統黎黃陂。最後,羅主席還熱情誠摯邀請與會嘉賓來黃陂投資、觀光。生動形象的演講,博得台下贊許的目光、掌聲不斷。

嘉賓盧紅梅女士有著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人稱「漢川奇女子」。多年人生的磨礪和錘煉,她已然成為一位心懷大愛,寵辱不驚的干練女子。多年來,她一直熱心慈善公益事業,默默踐行「奉獻即是成就」。盧女士深情的講述自己與心湖夥伴的相遇、相知、相惜、相隨,以及對心湖的理念和整個團隊工作的認可和肯定,並鼓勵大家保持初心,在愛與奉獻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❷ 什麼是農村社區文化以及如何理解

對於什麼是農村社區文化,目前似乎沒有統一的定義,甚至一些學者並未嚴格區分「農村社區文化」和「農村文化」兩個不同概念,常常將它們相提並論或者混為一談。很明顯,農村社區文化是指農村社區的文化,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農村文化。不同的農村社區具有不同的社區文化,俗話說農村「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講的就是農村社區文化的差異。而農村文化這個概念,主要是相對城市文化(或都市文化)而言的。農村社區文化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界定農村社區文化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農村社區、什麼是文化,然而,關於農村社區和文化的定義又是各說紛紜。相比較而言,文化的定義更加紛繁復雜。一般認為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最早對文化進行定義,他說:「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而言,是指這樣一個復合整體,它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①格爾茨(Clifford J. Geertz)認為,這種泰勒式大雜燴理論方法將文化概念帶入一種困境。這在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的《人類之鏡》②一書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論述文化概念時,克拉克洪用了將近27頁的篇幅將文化依次界定為:⑴「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總和」;⑵「個人從群體那裡得到的社會遺產」;⑶「一種思維、情感和信仰的方式」;⑷「一種對行為的抽象」;⑸「就人類學家而言,是一種關於一群人的實際行為方式的理論」;⑹「一個匯集了學識的寶庫」;⑺「一組對反復出現的問題的標准化認知取向」;⑻「習得行為」;⑼「一種對行為進行規范性調控的機制」; (10)「一套調整與外界環境及他人的關系的技術」; (11)「一種歷史的積淀物」;最後,或許是出於絕望,他轉而求

助於比喻手法,把文化直接比作一幅地圖、一張濾網和一個矩陣。①格爾茨從符號學(semiotic)角度,把文化定義為「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他因此主張「對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尋求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②

盡管人們不滿意泰勒對文化所下的定義,但是幾乎每一個研究文化的學者都不得不引用他的定義開始自己的研究,在博安南(PaulBohannan)和格雷澤(Mark Glazer)看來,泰勒的文化定義「是當其他定義被證明為太麻煩的時候,人類學家可以回頭求助的定義」。③其實,對泰勒文化研究的最大爭議並非是其文化的定義,而是他關於文化的觀念。

一方面,遍及各種文明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或許能夠歸結為基於相同的原因而產生的相同行為;然而另一方面,其不同的級別可能被視為發展或者進化的不同階段,每一階段都是之前歷史的產物,並且為塑造未來的歷史扮演相應的角色。④

簡單地說,泰勒關於文化的觀念,實際上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二是遺留物(survivals)的概念。泰勒這一進化論思想影響了一大批文化學者。例如,摩爾根(LewisH.Morgan)的《古代社會》就體現了類似的文化進化論觀點。他在該書開篇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關於人類早期情形的最新研究結果都傾向於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人類是從最低等級開始其生涯的,並通過緩慢的經驗性知識的積累,逐步從蒙昧邁向文明。不可否認,人類家庭中仍然有部分生活在蒙昧社會狀態,也有部分生活在野蠻社會狀態,當然還有部分生活在文明社會狀態。他們都經歷了或是即將從蒙昧邁向文明的過程,這似乎是一樣的,從而這三種不同的情形在一個自然的,同時也是必然的進化序列中彼此關聯。⑤

盡管有許多學者批評了這種單線歷史進化觀,但是直到今天,文化進化論仍然得到不少人的認同。文化進化論實際上是一種歷史普遍主義,與之不同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歷史具體主義的文化觀點,試圖對各種特殊文化模式進行解釋,甚至強調從特殊的文化語境中理解一個特定社會的文化實踐。例如,格爾茨認為,文化只是「地方性知識」。這種文化相對主義思潮日漸抬頭,對於我們研究中國農村社區文化具有重要啟發性。

接下來再來看看國內關於農村社區文化的定義。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國內關於農村社區文化的專題研究還不多見,其中不少論文迴避了農村社區文化概念的界定,直奔主題討論農村社區文化和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問題。從個別文章的定義來看,無論是關於社區文化還是農村社區文化的界定,基本上是泰勒式的。例如,張健認為:「社區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所反映出來的有關人的行為模式、社區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走向等文化現象的總和。」⑥鄭杭生認為:「社區文化包括物質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兩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娛樂的方式;後者主要包括人們的價值結構(追求、期望、時空價值觀等)、信仰結構和規范結構(風俗、道德、法律等)諸方面。」⑦畢天雲認為:「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並為社區居民分享的思想價值觀念(values)和行為規范(norms)的總和。」⑧孟固、白志剛認為:「社區文化是社區成員為保護、改善聚居地的條件、形態、氛圍,並使自己與之相融而形成的精神活動、生產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和。」⑨對於農村社區文化的定義,一般只是在前述社區文化定義的基礎上加上「農村」二字而已。例如,賴曉飛、胡榮認為,社區文化是我國新時期興起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娛樂、文化設施,還影響和包容著人們的行為規范、民情習俗、信仰觀念、人際關系等。①張桂芳認為,農村社區文化就是由居住在農村的一定地域范圍內(非嚴格的行政區劃)的人們,由一定的紐帶和聯系而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情感歸屬和道德規范等。從形態的視角出發,農村社區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構成社區文化統一體。②張興傑等認為,農村社區文化就是由居住在農村的一定地域范圍的人們,由一定的紐帶和聯系而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情感歸屬和道德規范等。③諸如此類的農村社區文化定義,嚴格而言不利於農村社區文化研究的累積或增量推進。

二、處境化經驗

這些關於農村社區和農村社區文化的定義,都試圖找出一個關於什麼是農村社區、什麼是農村社區文化的本體主義的答案來,然而,由於人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必然對於一個事物是什麼存在不同的看法,這就導致一個概念界定的分歧或爭議;這樣的界定更多是一種概念的分析或詞語的「考古」,而不是一種經驗性研究———缺乏實踐性內容和生活意義。所謂經驗性研究,就是根源於社會實踐,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社會實踐的一種闡釋,因此它不得不深入社會實踐而具有屬人的生活價值。從經驗性研究而言,所謂農村社區,就是指一群農民日常生活的范疇(這一范疇不單指地理區位的范圍,更主要是指生活本身的差別與界分),他們享有共同的價值規范。因此,農村社區不能僅從區域上進行解釋,還須從生活本身去理解,也就是說,與其說農村社區是一個界限分明的地理區域,毋寧說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共同體;所謂文化,是指一套處境化的經驗以及論證該套經驗合理性的話語和相應的維護機制(如行為規范等)。在這樣的基礎上,不妨將農村社區文化定義為,一群農民日常生活所共同享有的處境化經驗及其價值規范。

1.農村社區文化首先是一種在地性文化。在地性具有本地性、地方性和區域性等多種意涵。這也就是說,農村社區文化是農村社區本地人所共享的文化,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因而它具有區域性特點,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文化。

2.農村社區文化具有特定的社會適應性。每個具體的農村社區文化只是適應那個農村社區的社會生活需要,與該社區特定的物質條件和生產方式相統一。恰如畢天雲所言,對於「局外人」來說,社區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社區象徵,了解一個社區的文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一個社區;對於「局內人」而言,熟悉和掌握本社區的文化就成為一種適應社區的「生存和生活技藝」,這種「技藝」能夠使他(或她)在社區里的一切生活和活動顯得「自然而然」。④

3.農村社區文化跟農民的日常生活相關聯。它不是脫離日常生活的獨立實體。盡管農村社區文化一旦生成以後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這種獨立性也只是相對於生活於其中的個體而言的。即便如此,個體的行動一方面雖然受制於該社區文化,另一方面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實際地影響著該社區文化,吉登斯(Anthony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對此已有恰到好處的解釋。

4.農村社區文化是生活經驗的表徵。文化是作為經驗存在的,它只在實踐時發生。⑤經驗是一種實踐性知識,因此農村社區文化是農村社區日常生活實踐理性的表現,它跟這個社區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實際相聯系。這種實踐性知識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在當地反復進行實踐,並被實踐所檢驗、印證和改造。為什麼在傳統的農村社區里長老具有很高的威望和權力?因為他們人生閱歷的豐富而擁有應付該社區生產、生活,幾乎一切的實踐知識或生活經驗。如果該社區成員實際地脫離了這種生產和生活實踐領域,這一農村社區文化對他也就失去了作用。譬如,一個農民進城務工以後如果他的工作脫離了農業生產,其生活的重心也轉向城市的話,不但原有的農村社區文化和社會資本無益於他現今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對他產生不了規制或約束作用,其行為必然脫離原來社區的道德生活,產生一種「脫域」①效應。

5.農村社區文化是一套經驗體系。它既包括具體的生活經驗知識,也包括與之相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規范。所謂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一種論證性話語,它常常論證並維護某一社會結構的合理性。嚴格地說,農村社區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層次結構,基礎層次是一套生活經驗知識,其次是與這套經驗知識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規范。意識形態論證該套生活經驗的合理性,價值規范則規約人們按照這套經驗知識去行動———瑪麗·道格拉斯(MaryDouglas)說得好,她說:「從公共意義上說,文化是將一個群體的價值觀標准化,它在個人經驗間起仲裁和調和的作用。」②

6.農村社區文化呈現差序格局。由於生活經驗體系是有層次的,農村社區文化也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差序結構。一個具體的社區生活經驗只是符合該社區的生活需要,與該社區處於同樣物質條件和生產方式的相鄰社區一起則表現同一區域的文化形態。譬如,皖南農村地區文化與皖北農村地區文化不同,華南農村文化與華北農村文化相差異,農業文化與游牧業文化相區別。從一個具體的農村社區由內向外看,農村社區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差序格局。

三、處境化理解

那麼,如何來研究農村社區文化?既然農村社區文化是一套處境化經驗體系,也就只能通過處境化的方式去理解、闡釋。

所謂處境,就是一個東西存在於其中的各種情況的相互關聯的網路。處境總是基於特定社區而言的。

居於語境這個概念基礎深處的,是地點這個要素。語境是地點創造的:地點是最底層形式的語境。地點不僅就地理方面而言,還包括觀念上的地點。這樣的地點是由意義、文化價值取向、支配社會禮儀禮節的規則、地區性的場景和空間方位、時間和歷史契機、個人經歷上的因素、與會話直接相關的圈子、當前的境遇等等意識形態的、宗教的華蓋塑造形成。一個世界就是圍繞著由類似於此的因素組成的地點而崛起。③

這里所說的「地點」,便是我們所說的社區。處境化理解採取的是主位的視角。簡單地說,所謂主位的視角,就是研究者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立場去看問題。在研究農村社區文化時,只有站在該社區人民的角度、立場去看待他們的文化,才能發現該社區文化是符合當地人的生活實際需要的。也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每一種文化不分高低、落後與先進,它之所以存在是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這個存在的理由也只是局限於這個特定的社區范圍,它是由這個社區特定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處境化理解也是一種「內部的視界」( the n-ative』s pointofview)。格爾茨非常贊賞馬林諾夫斯基用「文化持有者的內部視界」去研究另一個文化,「你不必真正去成為特定的『文化持有者本身』而理解他們,亦即文化人類學的分析方法所昭示的兩重概念所揭示的角色處理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說,在不同的個案中,人類學家應該怎樣使用原材料來創設一種與其文化持有者文化狀況相吻合的確切的詮釋」。④強調從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光來看問題,而不是把研究者的觀念強加到當地人的身上,不僅是從研究者的視角來對當地的文化現象做出解釋和評判。

去理解一些別人的貼近感知經驗的概念,並將之有效地重鑄進理論家們所謂已知的關於社會生活一般知解的遙遠感知經驗中去,是一種極其設身處地精微細致的任務,即使它不像是魔術那樣不可思議,也應像是鑽進別人皮層內里一樣深入體察。其關鍵就是別被向你提供信息的當地人把你導入其內在精神的同一對應。或許,應該像我們大多人一樣,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指稱他們自己的心靈,他們畢竟不似有人指稱的那樣敏銳。最重要的是描述出他們自己是怎麼想,怎麼做的。①

處境化理解盡管不是跟文化持有者融為一體,卻是要求把研究者納入社區整體進行思考,即研究者是處境其中對社區文化進行理解和闡釋,而且把研究者與該社區的人關聯起來,不是簡單地把二者對立起來或者採取主/客二分的方式去解釋。語言人類學家派克(Pike Kenneth)針對人類學描寫的「族內人」( insider)和「外來者」(outsider)兩種不同視角,提出了「emic/rtic」的描寫理論: emic是文化承擔者本身的認知,代表著內部的世界觀乃至其超自然的感知方式。它是內部的描寫,亦是內部知識體系的傳承者,它應是一種文化持有者的唯一的謹慎的判斷者和定名者;而etic則代表著一種用外來的觀念來認知、剖析異己的文化。在這兒,「科學性」是etic認知及描寫的唯一的謹慎的判斷者。②王海龍認為, etic這種以外部的描寫、外部的理解來對特定的文化頒布給定的名義,它到底有多少「科學性」,以及在什麼意義上賦予其「科學性」是值得質疑的。③盡管派克的「emic/rtic」的描寫理論拋棄了「主/客」的分析,但是他討論的兩種描寫方式仍然是判然相對的。處境化理解顯然超越了這種對立的描寫和思考方式,將二者構成一個互動的統一體。研究者在進入異己文化理解之前,是一個「外來者」,往往持有「科學性」的價值理念,但是在理解的過程之中,他試圖深入到這個異己文化結構的深處,站在「族內人」的角度去體驗、去看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再抽身出來進行理論的闡釋,這一闡釋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卻也帶有文化持有者的印記,這是etic所不具有的。

我們在關於中國農村社區文化的研究中看到,更多的學者戴著「有色眼鏡」研究農村社區文化,在他們眼中農村社區文化不免是落後的或者低人一等,他們主張用先進的城市文化去取代農村社區文化。即便有個別學者自覺地拋卻了這種「有色眼鏡」,但他們採取的卻是etic描寫方式,以所謂科學或客觀的名義去研究農村社區文化。問題是,這一etic描寫方式的結論最終跟前者合流,他們主張用所謂的現代性文化去改造落後的中國農村社區文化。與之相反,如果採取處境化理解,或許看到中國農村社區文化的另一番景觀,在這種景觀中不可能存有任何的文化偏見;在處境化理解方式中,我們看到中國農村社區文化正在遭遇千年未有之變化,國家的和市場的力量正在重新型構中國農村社區文化。

❸ 民風民俗 資料

各地民風民俗:(供參考)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里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一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里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製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針一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一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一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斗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繫上布帶。如今,村裡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裡走走,仍可尋見木製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閑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裡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麼兩樣。這里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裡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一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斗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磨擦,從上下礧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裡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內存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灶。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牆,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一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裡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濕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版納民居

民居建築是某個民族一定社會歷史時期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也是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雙版納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築,因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以及人口、經濟、宗教、科技、思想等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多種不同的形式和建築風格。

雅桑木底蓋竹樓

遠古時候,傣家人沒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個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學會建蓋房子後,才教大家建蓋傣家竹樓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樹下避雨。他看見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葉擋住了雨點,芋葉下面是乾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葉一般的窩棚來避雨,於是,他用樹枝搭起一個棚架,上面蓋上樹葉、茅草,蓋成一個平頂窩棚。他從山洞搬出來,住到窩棚裡面。

不久,一陣大雨降下,樹葉和茅草擋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內還不停地漏下水來,沒有一點乾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帶著一隻狗上山打獵。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樹根下避雨,而那隻狗卻撐著前腿坐在地上,昂著頭,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順著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卻是乾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蓋一間屋面是斜坡的屋子來避雨。他砍來兩高兩矮四棵樹杈栽在地上,用樹葉、茅草蓋成一個斜坡屋面,前邊高,後邊矮,讓雨水順斜坡往下流。因為是學看狗坐地的姿勢蓋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瑪些」,即狗頭窩鋪的意思。桑木底從山洞搬出來,住進「杜瑪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順著斜坡屋面流下,屋內是乾的。後來,又刮風又下雨,雨滴被風吹成歪腳雨,飄落到屋內,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內,屋內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覺得「杜瑪些」還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蓋一種什麼樣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蓋房,受了感動,決心給他指點。一天,下著雨,天王帕雅英變成一隻美麗的鳳凰飛下人間,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對他說:「你看看我的兩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風擋雨。」鳳凰立定兩只長腳,把雙翅微微向兩邊伸開,形成一個「介」字形的姿勢。帕雅桑木底聽見鳳凰會說話,吃了一驚。他雙手合掌,對鳳凰拜了一拜,認真觀察雨水如何順著雙翅和頸毛、尾巴流下,鳳凰身下地面是乾的。帕雅桑木底邊看邊想,決心蓋一間象雨中站立的鳳凰式樣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來許多樹木劈成柱子,割來茅草編成草排。這房子立在柱腳上,分上下兩層,人住上層,不會受潮。屋脊像鳳凰展翅,左一廈右一廈,前一廈後一廈,都是斜坡形,可擋四面雨水。這種高腳竹樓果然能遮風避雨,桑木底住在裡面,十分舒適,他給這種房子起個名字叫「轟恨」(傣語:鳳凰起飛)。

帕雅桑木底蓋成了「轟恨」之後,傣族家人紛紛來向他學蓋房。從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樓蓋起來了,人們都從山洞搬進了高腳竹樓。
傣家人住上竹樓之後,一直沒有忘記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為了紀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績,傣族把樓房改了名,由「轟恨」改稱「恨帕雅桑木底」,這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贊哈唱歌驅魔賀新房

在傣族村寨,無論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舉辦賀新房活動,其中少不了請贊哈(歌手)來唱歌賀新房。你知道這個習俗的來歷嗎?它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大江里住著一條蛟龍,這條蛟龍每年都要到天宮遊玩一次。蛟龍藉以登天的是一棵筆直高大的埋波那樹。這棵樹長在江岸邊的一個大土堆上,蛟龍派蛇魔烏沙拉兩夫婦倆專門為他看守這棵大樹。

一個夏天的中午,太陽火辣辣地蒸烤著大地,烏沙拉丙夫婦藉以藏身的那個土洞也熱得像一個大火塘。蛇魔夫婦以為這樣熱的天氣不會有人來砍樹,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這時,一個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著酷熱,到山上砍蓋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筆直的埋波那樹,實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樹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烏沙拉丙夫婦在江水裡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倆住的土洞。他倆發現土堆上的蛟龍登天樹被砍走了,嚇得愣在那裡,半天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陣,他倆決定一定要去把樹找回來。公蛇魔對母蛇魔說:「你往東邊找,我往西邊找,說什麼也得把龍王的登天梯找回來!」
那公蛇魔往西邊爬了一百約(約:傣族長度單位),母蛇魔也往東爬了一百約,他倆 找了三天,也沒有找到蛟龍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樹。
兩個蛇魔碰面之後,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頭到南邊和北邊去找。母蛇魔往南邊爬了二百約之後,看到一個村寨。只見寨子里人聲嘈雜,叫叫喊喊正在蓋新房。母蛇魔見寨子人多,便鑽進草叢,觀察正在建蓋的那間新房,仔細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發現立在新房中間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尋找的那棵埋波那樹。母蛇魔急忙趕回家去告訴丈夫自己的發現。公蛇魔一聽,便高興地說:「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後,我倆去把那棵柱子拔出來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來了,母蛇魔帶著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倆找到那間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纏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來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著不少橫木,十分牢固。他倆一直拔到天亮也無法把柱子拔出來。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從舊房中搬出來,要搬到新房中去。他們走進新房,發現有兩條大蛇纏繞在中柱上。那兩條大蛇見人來一點兒也不害怕,仍緊緊地纏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兩條蛇,那兩條蛇也不逃走,而是順著柱子爬上去,纏繞在木柱的頂端再也不下來。
帕雅桑木底正在無計可施時,鄉親們簇擁著兩位贊哈一起趕來祝賀新房落成。贊哈走上竹樓,唱了幾句祝福的歌,樂得鄉親們「水水水」地歡呼起來。歡呼聲震天動地,嚇得纏在中柱頂端那兩條大蛇掉下地面來,沒命地爬出房子,躲進了草叢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進了新房。
從此以後,傣族人家每當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辦酒席請鄉親們來賀新房,而且一定要請贊哈來歌唱,以便用歌聲把房中的邪魔趕去,讓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動物們幫助帕雅桑木底蓋竹樓

傣家竹樓的屋子架上,有著不少部件是動物肢體的名稱,什麼「狗脊背」、「白鷺翅膀」,什麼「象舌頭」、「貓下巴」……要問這些名稱的來由,還得聽聽這古老的傳說。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獵為生,平時對狗、貓、雀、獸十分喜愛。後來,他把捕到的飛禽走獸都飼養起來,在他的住房附近,處處是小鳥的窩、動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納西地方一連下了幾個月的大雨,平地變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樓被洪水淹沒了。他急忙扎了一張竹筏,撐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動物在洪水中拚命掙扎,天上的飛鳥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憐那些飛禽走獸,便從洪水中把它們救上竹筏,運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過了多少晝夜,風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來。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樓不知被洪水沖到哪裡去了。得重新蓋一間住房,他開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從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動物知道救命恩人在蓋新房,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助他。動物們在一塊商量之後,都願意從自己身上拿出一樣東西來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幫助他迅速蓋好新房,以報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頭獻出來給桑木底做「環垛」(木錘),大象獻出舌頭做「寧掌」(竹樓部件),螞蝗把身子獻給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烏龜願躺在樓梯腳下做「丁補」(竹樓部件),老龍願把身子作樓梯,團魚獻出鱉甲給帕雅桑木底做籬笆,白鷺獻出雙翅作草排,狗獻出脊背,小貓獻出下巴,老鼠也獻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則飛到山上為帕雅桑木底抬來茅草蓋屋脊……所有的動物都為帕雅桑木底蓋新竹樓獻出一部份軀體,為他出力。由於動物們的全力幫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蓋好竹樓。
從那以後,帕雅桑木底把動物們所獻出的東西全記在蓋竹樓的圖樣上,傳給後人。所以,竹樓的屋架上便出現了「狗脊背」、「貓下巴」「象舌頭」、「白鷺翅」等名稱。人們還往往在竹樓的樓梯上刻龍頭圖案,以紀念老龍的獻身精神。

❹ 你知道哪些鄉村之間的奇特的文化現象

大年初一不讓花錢,說花錢家裡這一年就會越來越窮。
大年初一還不讓碰針、剪刀和膠帶,聽說是會敗壞一年的好運氣。

❺ 蜈支洲島村民文化習俗

摘要 親您好!蜈支洲島,很多人都知道,在春節的時候,這里是最熱鬧的,他們會載歌載舞,另外也會放鞭炮,在這個時候,也會有送紅包的,這個紅包代表的是吉祥,幸運的意思。而在三月三的時候,他們也會用特色的舞蹈來驅趕災禍,當地的人覺得這才是最好玩的事情。

❻ 農村的低俗文化有哪些

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幾乎沒有什麼文化活動,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是被遺忘的一片土地。但人們需要娛樂,於是上演了一幕幕奇特傳統的習俗,又受城市流行的影響,甚至被外來文化扭曲,不加分別地被這片乾涸土地吸收著。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是造成低俗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
農村鬧洞房會有許多低俗行為,鬧得非常過分,給新娘新娘抹油漆的、新浪新娘互換衣服的、在新娘新郎內褲里塞502膠水的等等層出不窮,讓新娘新郎尷尬萬分,更有甚者直接把倆人扒光,在那種情況下,翻臉不是繼續忍受也不是,很多人被整的欲哭無淚。
類似於馬戲團,包含有歌舞、雜技等節目形態的綜合演出。「艷舞」等違法演出在農村地區時有發生,這類違法經營行為擾亂了農村文化市場經營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這種節目在農村地區經久不衰。
湖北宜昌點軍區艾家鎮柳林村一農家嫁女兒,請來舞蹈藝人大跳兔子舞、宮廷秀,還表演了黃梅戲片段。
春晚也是中國人每年中最為重視也是最為熱鬧的一天。河南駐馬店閆樓村的農家院里,一場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自拍的「鄉村春晚」為村民送上了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這種所謂的「村晚」在眾多農村地區已經非常普遍,胡編亂造的節目帶來很多笑聲,現在的農村生活很單調。
年輕人都出去外面打工生活了,老人們單調無聊,村民除了打牌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參加文藝活動的機會很少甚至是沒有。只有打打牌玩玩,有時候變成了賭博。低俗文化在農村之所以蔓延入侵,究其主要原因是農村長期以來的封建迷信思想還很頑固,同時,農民收入逐年增加,一些人的錢包鼓起來了,但是思想卻沒跟上,在紅白喜事上大操大辦,這就給低俗文化帶來了機會。

❼ 鄉村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1、豐富文化活動,培育文化氛圍

要充分發掘本村的文藝、民間藝人,由其指導村民開展相關的文體活動。同時要建立健全吸引文藝骨乾的激勵機制,保障村級組織都有文藝骨幹。

2、建設娛樂體育設施

擴大投入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力爭每個行政村都有圖書室、閱報室、棋牌室、黑板報和老年活動中心以及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設施。力所能及的組織村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以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

3、確立村文化聯絡員,組織舉行文化活動和比賽

組織協調管理,開展舞蹈教學培訓,不定期地舉行舞蹈比賽,設置名次、獎品,以提高村民的參與熱情。



(7)村民文化知多少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鄉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以鄉村文化旅遊為例,旅遊與文化相結合,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

鄉村旅遊中所蘊含的文化,不同於城市旅遊所蘊含的文化,這是鄉村旅遊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不是因為其價格便宜,而是享受鄉村旅遊中的文化特色,讓城市旅遊者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鬧,尋求回歸大自然的親切感,展示鄉村豐富的旅遊資源。

因此,鄉村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❽ 文化與村民的社會生活有哪些作用

一、鄉村文化有哪些內容?

所謂鄉村文化,就是一種源於鄉村生活,不同於城市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它是鄉村居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化。

文化有物質與非物質之分,鄉村文化也不例外。

1、鄉村物質文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2、鄉村非物質文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閑適的村落氛圍等。

二、發展鄉村文化有什麼意義?

1、文化賦予了生活的意義

鄉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同時又超越了個體,是文化將這些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賦予鄉村生活的價值。比如鄉土社會中有許多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許多農耕社會有慶祝豐收的節日,比如藏族的旺果節,是溝通人與自然,祈求風調雨順、保證農業豐收的節日。春節是家庭、家族和社區共同慶祝周而復始,新的一年開始的節日。清明節和七月節是供人們緬懷逝去的親人,溝通生者與亡者的節日,通過與亡者的交流,逝去的親人仍然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在人們慶祝這些節日的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生者與亡者保持了溝通,成為聯系密切的共同體。許多農民即使遠離家鄉,也要長途跋涉在節日回到家鄉,參與這些節日,是因為有了這些節日,他們的生活才有意義。

2、文化也賦予鄉村社會以秩序

盡管我們是個法治社會,但是在鄉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法律所無法管,或管理成本很高的地方。在鄉村社會中,文化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養成尊老愛幼的風氣就需要有尊老愛幼的文化氛圍。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中,社會變化相對比較緩慢,老年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可以教導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有很多渠道獲取知識,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利用這些渠道獲取知識,比如互聯網,老年人在知識上的優勢已經沒有了,要維持年輕人對老年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有文化的鄉村可以看到長幼有序,秩序井然,而文化的斷裂經常會導致鄉村的矛盾和沖突。

3、鄉村文化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

西方國家在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業的快速發展是以鄉村社會的消亡為代價的。在一個世紀以前的傳統農業地區,圍繞著教堂形成了不同的農村社區,這些農村社區由數十戶農民組成,社區的農民相互依存。但是到二戰以後,大量農民開始放棄農業進入城市,土地被出售或出租給大農戶經營。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民的數量越來越少,大量房屋被丟棄,目前從事經濟活動的農村仍然存在,但是從事社會活動的鄉村則不復存在。與西方國家不同,東方社會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保留鄉村,如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台灣地區,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都曾經以不同名義推動鄉村的振興,希望避免西方鄉村消亡的道路。東方社會振興鄉村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保護鄉村文化。

❾ 快速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的方法有哪些

農牧業科學知識的標准。創建鄉級文化室,公共圖書館。貯備現代農業及文化產業書藉,辦立閱讀卡讓村民借書,讓農牧業科研人員及權威專家深層次下基層為村民舉辦現代農業專題講座。自然要常常辦,不可以流於形式,舉辦新式村民培訓機構,培育越來越多的新式村民,標准服務支持檢查指導。真實讓大家踏入致富之路。正確引導、安排村民開展各種各樣有利的文化產業休閑活動。

閱讀全文

與村民文化知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