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樣鑒別藍田玉
中國的五大玉種簡介 1、藍田玉: 產於陝西省藍田縣。藍田玉外觀為黃色、淺綠色,不透明,硬度為摩氏4度。屬蛇紋石化的透輝石類。蘭田玉開采歷史悠久,見於漢書,張衡及班固等文賦記載。現仍有玉石礦生產。因產量不多,漢代以後,各地均採用和田玉為玉材。所以藍田玉開采和應用漸漸失傳。以至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藍田為蔥嶺(昆侖山)的別名,蘭田為儲運玉石之地等推論。地質部門曾對現尚開採的蘭田玉進行了考察。據寶石協會副會長弈秉璈的研究,陝西咸陽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獸面紋玉輔首"即採用藍田玉製作,可知漢唐人盛贊的藍田美玉的產地即在當時京城附近。 2、南陽玉:南陽玉的礦區地處獨山,又稱"獨山玉"、"獨玉"。南陽玉為斜長石類玉石,質地細膩,純凈,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澤,拋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為5.5至6.5度。南陽玉為多色玉石。常見為兩種或三種以上色調組成多色玉,顏色鮮艷,分別稱為:水白玉、白玉、烏白玉、綠玉、綠白玉、天藍玉、翠玉、青玉、紫玉、亮棕玉、黃玉、黃蓉玉、墨玉及雜色玉等。南陽玉開采歷史悠久,陝西神木石峁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玉斧,1952年發現的殷墟玉器,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都發現了以南陽玉為玉材的例證。現陳列於北海團城的元代瀆山大玉瓮,也是用南陽玉琢制的。據文獻記載,南陽玉的開採在漢代已有相當規模。至今獨山上還有一千多個古代采玉的礦坑,可見南陽玉開採的歷史之久,規模之盛。南陽玉的儲量相當豐富,至今仍可形成規模生產。 3、酒泉玉:產於甘肅祁連山脈,因又有祁連玉之城。屬蛇紋石族玉石。半透明,以綠色為多,帶有均勻的黑色斑點。硬度為4.5度至5度。酒泉玉的開采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武威娘娘台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的精美玉璧,即以酒泉玉製成。 4、岫岩玉:因主要產地在遼寧岫岩而得名,又稱岫玉。屬蛇紋石,形成於鎂質碳酸岩的變質大理石中,我國這種地質環境的礦床很多,因而類似岫玉的產地很廣泛。岫玉外觀呈青綠色,黃綠色。半透明、拋光後呈蠟狀光澤,硬度為3.5度至5度。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所用玉材,產於岫岩境內細玉溝,俗稱老玉,為透閃石軟玉。商代婦好墓出土玉器多數玉材與岫岩瓦溝礦產岫玉近似。瓦溝礦岫玉開采歷史悠久,儲量豐富。為我國當前主要產玉礦區,產量佔全國60%左右。 5.和田玉分布於新疆莎車--塔什庫爾干、和田--於闐、且末縣綿延1500公里的昆侖山脈北坡,共有九個產地。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微量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5.5度至6.5度。和田玉夾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經長期風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再經雨水沖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乾涸,在河床中採集的玉塊稱為籽玉、在岩層中開採的稱山料。現已發現的用和田玉製作的時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婦好墓。春秋戰國以後,和田玉逐漸成為主要玉材,均為採集籽料,至清代始開采山料。清代乾隆時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一萬零七百餘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由於玉的種類繁雜,在礦物學、歷史學及考古學上各有不同的分類,以及中國對「石之美者」的理解,除礦物學外玉的分類不僅繁雜而模糊,其種類也隨之不勝枚舉。 為解決這種分類混亂的情況,社會上曾提出過各種具體的分類方式,如將「玉」定義為礦物學的解釋,而將「玉石」作為包容蛇紋石、岫岩玉、藍田玉等其他傳統上被認為是玉的礦物歸類於此。或者將軟玉劃分出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軟玉依然是透閃石、陽起石等物質為主的礦物,而廣義上的軟玉則是文化傳統上所有被認為是玉的礦物集合。也有將軟玉只定義為新疆的和田玉,其它皆為「傳統玉材」,不一而足。 但准確而具有代表意義的分類除礦物學外上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中國大網路全書》定義是將「玉」作為「玉石」的簡稱,而「玉」的分類以礦物學定義為准。 因此,最廣義上的「玉」包括: ·硬玉(翡翠) ·軟玉(陽起石、透閃石) ·軟玉(文化分類) ·岫岩玉 ·藍田玉 ·青海玉 ·俄羅斯玉 ·新疆碧玉(天山碧玉) ·和田玉 ·青白玉、羊脂玉 ·依照顏色劃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的分類方式。 ·獨山玉(南陽玉) ·酒泉玉 ·漢白玉(大理石) ·靈壁玉 ·貓眼石 ·綠松石 ·青金石 ·珊瑚 ·瑪瑙 參考資料: www.i925.com.cn
Ⅱ 這個藍田玉是真是假
通過圖片還真不能確定,但至少看著品質是很不錯的,先給你點鑒別的資料,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直接搜索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裏面有詳細的介紹以及更多藏品的知識
藍田玉手鐲的鑒別方法
(1)看晶體透明度、內部結構、光澤等。真玉透明、油脂光澤,花紋自然,內部纖維狀態是不易模仿的。
(2)聽聲音,真玉清脆,人造假玉聲音發悶。
(3)測硬度。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為標准,除岫玉、綠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劃出條痕,而玉石本身絲毫無損。假玉一般較軟,劃不動玻璃。
常見的假玉一般用塑膠、玻璃加工而成,它們都是非晶質材料,硬度低,密度小,還有材料本質的特徵。如塑膠能用鋼針挑得動,或能刻出劃痕,拿在手中輕飄。玻璃在燈光或陽光下內部顯示氣泡,偏光鏡下顯示非晶質性(轉動時無周期性的明暗變化),有原料製作漩渦狀條紋等!用藍田玉製成的玉器翠色晶瑩,神韻橫生,有的如蒼松翠柏,行雲流水;有的似百魚戲游;有的狀如牡丹、連菊怒放、翠竹挺拔;有的如熊貓噬竹,猛虎嘯谷;丹鶴飛翔,百鳥朝鳳;有重墨潑灑;有的乳白如脂;有的綠如翡翠;有的淡黃似金
Ⅲ 加快推動鎮平玉雕產業向玉文化產業轉變
鎮平縣人民政府
國際玉城
白水晶作品《千手觀音》
鎮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歷史文化悠遠,人文積淀深厚,舜帝時境內為呂國,漢時境內設涅陽、安眾侯國,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改稱鎮平縣,著名詩人元好問為首任縣令,是一代名將彭雪楓將軍的故里。鎮平縣先後榮獲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玉雕之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河南省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等榮譽稱號,2008年,鎮平玉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鎮平玉雕榮膺「中國新銳城市名片」。
一、規劃整合促突破
2006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把河南鎮平確定為特色產業基地後,鎮平十分看重這張金字招牌。六年來,鎮平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產業基地建設作為弘揚玉文化、壯大玉產業的難得機遇、核心任務和具體抓手,擺在突出位置,整合工作力量,實施重點突破,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一是高起點策劃規劃。統籌產業基地和玉文化試驗區建設,聘請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進行總體策劃,確定了建設「中華玉都」的發展定位、「一心六點」的總體布局和「創意引領、產業支撐、項目帶動、文化注入」的思路,先期啟動5平方千米產業核心區。
二是實施項目帶動。從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入手,規劃包裝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產業協調整合、玉文化主題旅遊、品牌體系建設等5大類70個重點項目,概算投資120億元。其中,國際玉城,以玉文化展示傳播、玉雕精品銷售和旅遊購物公園為基本定位,總投資30億元,佔地1300畝,整體建築為明清風格,一期4萬平方米,已經開市營業,並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玉雕大師創意園,由江蘇古建設計院按照江南園林風格和4A級景區標准規劃設計,總佔地600畝,是集大師創意、加工生產、展示銷售、交流研討於一體的經典文化景觀項目,目前示範工坊、玉文化交流中心已基本完工。天下玉源,是我們為拓展玉料來源而策劃實施的一個項目,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以仿漢代建築風格,玉料公園為基本定位,目前一期翠玉園、獨玉園、碧玉園、和田玉園等10座商院組團建成營業。中華玉文化博物館,根據試驗區建設需要而啟動的一個遷擴建項目,由同濟大學擔綱設計,整體造型為「國中藏玉」,主體建築呈現出「玉與石」的交織狀態,內部空間充分借鑒中國園林的空間概念,是弘揚中華玉文化之光和展示中國玉雕之鄉風韻的主要窗口。玉雕灣商貿城,將建築藝術與文化內涵有機融合,融入和氏璧造型等傳統元素,是一個集玉文化展示、商業貿易、寫字辦公、金融保險、餐飲休閑、文化娛樂、旅遊購物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總投資18億元。此外,中原石雕城、玉雕職教學院、玉雕工業園、玉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石佛寺古鎮等項目也在有序推進。
中國玉雕大師創意園內景
三是加強文化注入和宣傳。組建縣寶玉石協會、玉文化研究會,深入挖掘整理鎮平玉雕文化,在玉雕技藝改進、玉雕工藝提升強化文化注入,在玉雕創作中注重中西文化結合、古今文化結合、民族文化結合、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結合,形成南北並蓄、中外兼容、多樣並舉的獨特藝術風格,涌現出了一批優秀佳作,在國家級大賽中屢獲大獎,彰顯了鎮平玉雕的特色和魅力。編輯出版了《鎮平玉雕志》、《玉鄉千秋》等專著。與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合作,舉辦玉文化高峰論壇,推廣普及先進的創作理念和加工技藝。創辦《鎮平玉文化》雜志,設立中華玉都網站,聯合拍攝玉文化主題電影《石佛鎮》,電視劇《經緯天地》在央視首播。與央視《中國古鎮》、《流行時尚》和大河報《厚重河南》等欄目合作,推出了一批鎮平玉文化專題報道。
四是注重品牌打造。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在名企品牌打造上,培育了「玉神」、「神聖」、「開元」、「醒石」、「三富」、「玉之魂」、「博奧」、「博涵」等知名品牌。在名師品牌培育上,專門制訂了玉文化人才引進、培育規劃,建立玉文化人才庫,實施分類管理。依託縣工美學校和18個短訓班,年均培養初中級人才1000人以上。每兩年評選一次玉雕創作新星,累計評選玉雕創作新星150多人,絕大部分成為支撐鎮平玉雕產業的骨幹力量和領軍人物。組織玉雕從業人員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和精品展評活動,指導申報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等高級職稱。目前,全縣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民間藝術大師2人,國家級工美大師1人、玉石雕刻大師15人、青年玉石雕刻藝術家3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42人、玉石雕刻大師90人,初中級工藝師1000餘人、技術人才5000餘人,一批新秀名師脫穎而出。
2011天工獎金獎作品《春》
五是強化市場整治。為推動玉雕專業市場上檔升級,規范經營,我們一手抓市場建設,一手抓市場整治,著力改造建設了十大專業市場。其中,玉博苑市場,吸納廣東、湖北、遼寧、安徽等地經銷商1000多家,主要經營各類玉雕擺件、掛件和奇石、古玩、木雕、根雕等旅遊工藝品,日均客流量9000多人次。榆樹庄小掛件批發市場,佔地20多畝,吸納經銷商2000多家,主要經營玉鐲、鳥獸、人物、首飾、生肖等十大類近千個品種,日客流量10000多人次。萬玉市場,是一個配有中央空調、滾動電梯等設施的玉雕精品超市,可容納2000個固定攤位。獨玉市場,是為提升南陽獨山玉的影響力而規劃建設的專業市場,設計攤位280個。在市場管理上,我們編制了市場布局規劃,大力發展專業市場,制訂了市場集中整治方案,逐步完善市場自律機制和誠信體系,在破解市場雜亂無序、惡性競爭、盲目發展的問題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六是優化發展環境。向南陽市委、市政府提出申請,出台了加快玉雕產業發展的意見。整合玉雕局等管理部門職能,成立了副處級規格的玉文化發展試驗區管委會,統一協調指導玉文化產業發展。探索改進了稅收征繳辦法。投資3.2億元新改建試驗區道路46.2千米,綠化造景23萬平方米,設立大型宣傳廣告60塊,並啟動了趙河主題公園、物流中心建設、趙河治理和4A級景區創建等工作,有效改善了玉雕產業發展的軟硬環境。
石佛寺玉雕灣風光
二、抓住機遇促發展
六年的艱辛探索與實踐、不懈努力與思考,我們深刻感到,鎮平建設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既有獨特優勢、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優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底蘊厚重。鎮平玉雕加工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夏王朝的「圭形帶穿玉鏟」,5000多年的發展史可用四句話概括,即「始於夏商、興於漢唐、精於明清、盛於當今」。春秋戰國時期鎮平玉的加工應用已經十分廣泛。漢唐時期鎮平「萬戶柴扉內、珠砂磨玉磯」,「珍饈琅珩、充溢四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琅」。清末民初,以仵永甲為傑出代表,鎮平玉雕工藝逐步向立體圓雕和寫實方向發展,並出現了人物、花鳥、爐瓶等新的作品類型,玉雕加工產品得到宮廷垂青,開始走出國門。新中國成立後,縣鄉相繼成立7個玉器廠,從業人員最多時達到4000人。1992年,鎮平在全國第一個舉行以玉雕為特色的節會,鎮平玉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傳承有序,文化底蘊深厚,這是其它地方不可比擬的。
二是產業基礎扎實。目前鎮平玉雕加工遍布全縣16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其中專業村50個,玉雕專業戶近2萬戶,擁有10個大型玉雕專業市場,各類玉雕精品門店、攤位2萬多個,基本形成了以規模企業為龍頭,以加工小區和專業市場為龍身,以專業村、專業戶為龍尾,集原料購進、人才培訓、設計研發、雕琢加工、展示銷售、文化助推、品牌戰略、節會推廣、質量檢測、旅遊觀光、宣傳推介於一體,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年均交易額200億元。
三是廣納天下美玉。鎮平與絕大部分玉料產地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合作關系,既有國內的和田玉、獨山玉、岫玉、昆侖玉、藍田玉、酒泉玉,也有國外的緬甸翡翠、巴西瑪瑙、俄羅斯白玉、阿富汗白玉、加拿大碧玉,加工100多個品種的玉料。尤其是鎮平距南陽獨山玉礦26千米,有就近開采加工獨山玉的便利條件。獨山玉作為南陽特有的玉石品種,質地密緻、細膩、堅韌、溫潤、光潔、狀如凝脂,色彩豐富,素有「多色玉料」之稱,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遠景儲量20萬噸,是鎮平玉雕重要的玉料原料。
四是從業人員眾多。全縣玉雕從業人員30萬人,其中縣外從業人員接近10萬人,不僅為鎮平,也為包括廣東四會、雲南瑞麗等地的玉文化產業發展輸出了大量中高級人才。僅廣東四會,鎮平玉雕人員就接近4萬人。目前鎮平玉雕從業人員佔全國玉雕從業人員的60%~70%。
五是藝術風格獨特。鎮平玉雕廣泛吸納京津、蘇杭、嶺南工藝之長,以內雕、透雕為根本特徵,形成了自然美、創意美、技藝美為一體的中部風格。創作領域包括擺件、掛件、飾品等八大類型,體裁涉及人物、山水、花鳥、歷史故事、現實寫意等10多個門類1000多個品種。尤其田園山子雕、黑白人物雕、生態俏色雕等,為鎮平玉雕所獨有類型和風格。精品力作在國家級大賽中屢獲大獎。2008年鎮平玉雕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榮膺「中國新銳城市名片」。
六是扶持力度較大。鎮平玉雕產業發展已經上升到省級層面。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明確要求鎮平玉雕產業要「培育市場、發展基地、挖掘文化內涵、提升藝術水準、展示河南形象」。新任鎮平縣委書記王玉獻提出「中國第一、世界唯一」的發展目標,傾全縣之力做大做強玉雕這一提升鎮平人氣、名氣、財氣、商氣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天下玉源古建大殿效果圖
大師園外觀
七是區位優勢明顯。鎮平大體上處於鄭州、武漢、西安三大城市群的幾何中心,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比較突出,具備公路、高速、鐵路及空運條件,交通物流比較發達,便於玉器產品迅速匯集和擴散。
當然,站在全國這個層面,用文化這個角度評估鎮平玉雕產業,最突出的問題是大而不強、大而不專、大而不精、大而不優。
一是產業層次較低。從產業鏈條看,缺乏玉料拍賣、創意策劃、包裝設計等高附加值環節。從檔次上看,大路貨居多,仿製品較多,有一定藝術水準和文化內涵的作品較少,市面上尤其缺乏大師作品。
二是研究相對薄弱。對玉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具體,文化與產業如何融合,工藝技術研究、現代化科技運用、網路傳輸、玉文化產業與旅遊城建如何互動,包括玉文化產業的策劃規劃、資本運作還沒有真正破題。
三是品牌影響有限。除「玉神」、「博涵」、「開元」等商標具有一定知名度外,絕大部分產品沒有自己的包裝和商標。
四是規模化企業偏少。多為小作坊式加工,除開元玉業、玉神公司、神聖公司具有一定規模外,規模化批量生產掛飾件的企業數量偏少。
五是市場不夠規范。目前鎮平部分玉雕市場定位不夠准確,管理水平較低,經營秩序較差,經營產品雜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鎮平玉雕市場的信譽。
六是人員素質不高。接受過系統培訓的玉雕從業人員只有2000餘人,不足全縣從業人員的十分之一,高學歷、高職稱的大師更少,這是制約鎮平玉雕上檔升級的核心因素。
七是基礎功能薄弱。硬體建設滯後,軟體提升較慢,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產業服務體系和連鎖經營網路。
三、打造玉都促轉變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以打造中華玉都為目標,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為抓手,堅持創意引領、產業支撐、項目帶動、文化注入,努力推動玉文化與玉產業、玉產業與旅遊產業、三產服務的深度融合,促進鎮平玉雕產業上檔升級,加快向玉文化產業轉變,爭取把鎮平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玉產品加工銷售基地和玉文化研究傳播中心,引領中國玉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
榆樹庄市場
玉博苑市場
1.產業升級促轉變
一是加強戰略研究。藉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文化部等高端智力,吸納先進理念,借鑒曲江經驗,加強對鎮平玉文化產業布局、產品調整、基礎設施、產業協同、品牌培育、資本運作等問題的深層次研究,以北大編制的策劃大綱為路線圖,完善提升產業規劃和專項規劃。尤其要加強文化與產業、市場與產業的研究,確定玉雕產業向玉文化產業升級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統籌做好石佛寺古鎮和核心區開發,促進核心區與輻射區合理分工協作。
二是加快項目建設。對策劃的70個項目落實「四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個項目、一名牽頭縣領導、一個責任單位、一套工作班子、一種考核辦法,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對正在建設的國際玉城、天下玉源、大師創意園、中原石雕城、玉文化主題公園、玉文化博物館遷建、玉雕灣商貿城等項目加強協調服務,加快工程進度;研究優惠政策,扶持市場發展。對玉雕職教學院、玉文化研究院、玉雕工業園、玉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等籌建項目,開展專題招商,落實建設要素;加快規劃設計,爭取盡快啟動。積極謀劃玉雕包裝及加工工具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玉文化主題酒店、產業聯動研發基地、創意設計中心等產業項目,修補產業鏈條,提升承接能力。
三是發展規模經營。打破行業分割和地域界限,規劃建設玉雕加工專業園區。以開元公司、神聖公司、玉神公司、三富公司、醒石工藝等骨幹企業為龍頭,加大行業整合力度,鼓勵關聯企業兼並組合,動員小而專的家庭作坊、工作室加盟龍頭企業,引導分散經營加工戶、加工廠點進區入園,逐步實現加工企業規模化、專業化、集聚化、組團化發展,解決目前玉雕加工規模小、散、亂、雜的局面。
2.弘揚文化促轉變
一是組建研究機構。即以中華玉文化博物館和玉雕大師創意園為主陣地,吸納文物專家、宣傳、文化、美術界名人等相關領域的精英,組建中華玉文化研究院,爭取明年玉博會期間正式掛牌。
二是組織精品展評。爭取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為鎮平設立專門的獎項,繼續組織玉雕精品參加全國天工獎、百花獎等各類評選活動,適時組織大師和精品在國內各大城市展示拍賣。組團參加香港、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珠寶展銷和交流活動。
三是協辦高峰論壇。建議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以鎮平為永久會址,組織邀請國內外工美大師、玉石雕刻大師和行業龍頭企業定期舉行玉文化高峰論壇,研討玉文化產業發展走勢,交流玉文化最新創作理念。鼓勵引導大師專家在鎮平開班授課,設計創作。
四是培育骨幹人才。我們計劃利用民間資本,籌建全國唯一的以玉雕為特色的職教學院,如果能與珠寶首飾行業協會這樣的中字型大小、國字型大小協會、企業合作更好。通過內育外引,實現由單向師徒傳承向多維培養轉變,壯大從業人員規模,提升創作人員素養。
3.創建品牌促轉變
目前鎮平玉雕注冊商標不超過200個,沒有一件中國馳名商標和上市企業,與鎮平龐大的加工規模、市場規模和對外影響很不相稱,是鎮平玉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短板。鑒此,我們建立了「名師、名企、名品」培育評選機制。
一是在名師培育上,堅持寧缺勿濫,從嚴審查,突出業績,對有發展潛力的創作新星重點培養,指導幫助其申報國家、省級工美大師、玉石雕刻大師等高級職稱,參加國家級、國際級評獎活動,到中央美院、天津美院培訓進修。
二是在名企培育上,規劃建設玉雕工業園等加工園區,吸引骨幹企業集聚發展,做強主導產業,打響自主品牌,爭創馳名商標。制訂文化企業上市規劃,建立上市後備企業目錄,扎實做好萬國玉寶和大師園等企業的上市基礎工作。
三是在名品培育上,牽頭制訂玉文化產品,特別是獨玉產品鑒定及分類標准。在鎮平組建國家級珠寶專業鑒定機構。加大產業標準的推廣普及力度。每年至少組織1~2次玉雕精品評選活動,對獲獎作品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精神物質獎勵,推薦參加更高級別的評獎活動,並由縣財政撥付專款對獲得國家級獎項的作品予以收藏。
第五屆「陸子岡杯」銀獎作品《心路》
天下玉源開工
天下玉源奠基
4.管理服務促轉變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協調南陽市委、市政府建立玉文化產業發展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爭取提高玉博會規格。配足配強玉管委領導班子和內設機構,全權負責玉文化產業發展。
二是規范市場管理。藉助現代技術和通訊、手段改造傳統的玉文化產業流通體系和營銷體系,探索建立專業市場和經營門店資料庫和從業人員名錄,以及產品追溯制度,建立誠信經營保證金和保險制度。開展「名市、名店」評選活動,計劃制定示範店創建標准和評比、管理辦法,建立動態管理制度,率先推行「一書兩證」制度,一書即產品說明書,兩證為產品質檢證、產品合格證。與國內外知名電商、超市對接合作,健全銷售終端,加大網路營銷,做大電子商務。以市場手段整合遍布全國的營銷資源,發展連鎖經營,實行整體營銷。持續開展玉文化市場秩序整治規范活動,升級原有市場,取締馬路攤點。整合質檢機構,規范鑒定程序。加強市場監管,打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非法經營行為。出台優惠政策,引導廣大商戶劃行歸市,啟動繁榮國際玉城、天下玉源、玉雕大師園等新建市場,營造放心購物環境。
三是創新融資模式。組建拍賣行、典當行、中小企業貸款公司,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支持服務玉雕產業發展。積極爭取上級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和資金。縣財政設立玉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用於玉文化產業項目的貼息或補助,以此逐步完善試驗區道路、交通、物流、餐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培訓、商務貿易、創意設計、觀光休閑、文化演藝功能。
國際玉城實景
四是建立激勵機制。設立扶持玉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獎勵、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對玉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設立著名商標獎、大師職稱獎、獲獎作品獎、返鄉創業獎、突出貢獻獎、引進人才獎等獎項,分別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鼓勵支持相關部門向上級爭取財稅等特殊扶持政策,爭取將試驗區項目列為省市重點項目。土地綜合整治和城鄉增減掛鉤建設用地優先支持試驗區建設。對試驗區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所有手續由行政服務中心牽頭組織相關部門限時辦結。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作為玉文化產業發展的最高領導機構,匯聚了玉文化學術研究、加工、創作和質量鑒定、宣傳推介各個方面專家學者,為鎮平玉雕人才的培養、產業的升級、市場的規范、項目的策劃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給予了傾力支持和無私幫助,為鎮平玉文化產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站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鎮平玉雕產業向玉文化產業轉變,對我們是挑戰更是機遇,是責任更是使命,是壓力更是動力,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把鎮平的工作做好,爭取把鎮平建成全國重要的玉文化人才基地、創作基地、展示基地、銷售基地和觀光基地。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Ⅳ 藍田的旅遊景點有什麼
1、水陸庵位於藍田城東南5公里,西藍高速公路直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陸庵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有3700多尊惟妙惟肖的彩色雕像,國內罕見。
2、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藍田縣城東南15公里,西藍高速公路直達。有「天下第一孝山」之美稱,綠水環繞,山花爛漫,堪稱天然氧吧。
3、湯峪湖森林公園位於藍田縣湯峪溫泉旅遊度假區,距縣城30公里。這里是一個有大山,有湖泊,有沙灘,有森林,可攀登,可垂釣,可戲水,可盪舟,可觀賞的自然風景區。完善的設施、優質的服務、優美的環境,亦是舉辦會議的理想之地。
4、輞川溶洞位於藍田縣城南20公里,有凌雲、錫水兩洞。凌雲洞深500米,分上下兩層,百餘景觀。洞內鍾乳石林立,千姿百態,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錫水洞高大寬闊,被奉為道家第55福地。
5、藍田猿人遺址位於藍田縣城東20公里,距今115萬年,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長遠藍田玉文化中心怎麼樣擴展閱讀:
外出旅遊注意事項:
1、跟團需要聽指揮
參加團隊旅遊,要遵守行程中安全管理規定,更需要聽從指揮,這樣會給自己避免很多沒必要的麻煩,還得注意查看旅遊安全須知和提示標識標牌,以免發生意外。
2、提前關注相關信息
我們需要關注和旅遊、交通運輸、氣象、衛生健康等等相關的信息,了解目的地天氣、衛生、交通、自然災害和社會治安情況,並且做好相關准備。
3、嚴格遵守文明
一般出去旅遊都會產生很多垃圾,必須要樹立文明出遊意識,維護環境衛生,遵守公共秩序,保護生態環境等等。
4、需要帶現金
出去很多偏僻的地方旅遊的話就更有帶現金的必要了,很多商店比較落後,還不支持現代化支付,需要帶上一些現金,這樣就會方便很多。
Ⅳ 怎麼樣辨別玉的好差
俗話說:千樣瑪瑙萬樣玉。玉的種類和品質等級繁多,初步了解玉的種類及簡單的鑒別方法,是玩玉入門的基礎。玉可分軟玉和硬玉兩大類。在軟玉當中,能做穿戴飾品的僅和田玉、俄羅斯玉和青海玉少數幾種,其中尤以和田玉最為名貴。而遼寧岫玉、河南玉、陝西藍田玉都只能做形狀大一些的工藝品。單在和田玉當中,根據質地不同又分為子玉、山流水、山料玉這3類,3類的價格相差好大。那麼,它們之間如何區別呢?且聽行家介紹。軟玉的鑒別試硬度。玻璃的硬度為5度,而軟玉的硬度有5.5-6.5度,因此,即使玉通體光滑沒有稜角,在玻璃上劃過都有一條明顯的痕線,而玉飾卻毫發無損。看形狀。從外表上看,和田玉富有油脂光澤,對著強光微透明,比較穩重,用放大鏡看結構細密。藍田玉透明度好得多,硬度也低一些。阿富汗玉比較輕,屬於白色石英岩,質地比較鬆散,光澤較亮屬玻璃光澤,一般為純白色。玻璃仿玉用放大鏡看有氣泡。在和田玉當中,子玉表面很溫潤,有一層天然形成的皮,有毛孔。山流水和山料玉沒有皮,一般有稜角,不如子玉圓滑,兩者價格相差較大。如果山流水和山料玉經過人工方法仿子玉,表面雖然有皮,但在放大鏡底下看時無毛孔。看產地。子玉是從河裡撈上來的。山流水從山上滾到泥里或滾到河裡時間不長。山料玉是直接上山開採的。硬玉的鑒別硬玉目前主要是緬甸玉,即翡翠,其硬度為6.5-7度,顏色大多為綠色、黃色、白色,也有紅色、紫色。翡翠飾品當中又分A貨、B貨、C貨,A貨是天然的翡翠原石直接加工出來的玉件;B貨是天然的翡翠雜石,經高溫高壓再酸洗後加工出來的;C貨是B貨加入色素仿冒的。要區別翡翠的真假優劣,可用以下3種簡便方法。試硬度。用表面光滑無稜角的翡翠劃玻璃,玻璃有劃痕而翡翠毫發無損。但是,馬來玉和人造玻璃仿冒的飾品硬度小於等於玻璃,劃玻璃時要麼都無痕,要麼兩敗俱傷。聽聲音。翡翠A貨用細繩吊起來敲,會發出清脆的「當當」聲;而B貨和C貨發出的是混濁的「咚咚」聲。看結構。用放大鏡看A貨結構細密,B貨和C貨結構疏鬆有裂痕。普通市民要一下子學會識別方法比較困難,選購白玉、翡翠首飾可用以下「傻瓜」訣竅。不貪便宜。白玉和翡翠都很少、很名貴,此外,打磨工錢也很昂貴,如果價格低廉,那很可能是贗品。索要證書。和田玉與俄羅斯玉、青海玉盡管僅從外表看,普通市民很難區別,但是,一般賣家有產地證明書,翡翠也有國家權威機構鑒定書。如果賣家連產地證明書和鑒定書都不肯拿出來,很有可能是冒牌貨。向正規大店買。流動商販手中的貨多為贗品,真要買的話,最好到正規大店。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兩類。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軟玉稱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歷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或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臟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色者有人稱之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初玩玉的人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鑒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面觀察: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通,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假玉。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新玉和舊玉的鑒定不同。新玉的鑒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鑒定相對復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製作及其歷史價值。古玉器鑒定對玉制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物質地、時代、名稱、功能、等級、真偽等進行的考辨、識別和判定。玉器質地的鑒定 依憑視覺觀察,並藉助礦物學、寶石學的檢測手段,確定各種玉的礦物種屬以及化學成分、結晶構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壞原件的前提下,可進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測定。如古玉原有傷殘,允許少量近似無損的取樣分析,可藉助紅外光譜,X光粉晶和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儀器,觀察被鑒定的玉材光學性質與結構,並測量其晶系。按國際上寶石學及礦物學通用概念,玉僅只包括鹼性單斜輝石的硬玉及鈣角閃石的軟玉,兩者均為鏈狀硅酸鹽礦物,通稱真玉。不屬於上述范圍,即為假玉或半玉。中國古代的真玉是軟玉。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共出土8件玉器,經測定全是真玉;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遺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雜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餘杭反山、瑤山遺址所出玉器,幾乎全是真玉。對玉器質地的鑒定,還要研究其產地,探索古代玉器來源,研究各個地區的交往和各種文化之間的影響與交流。玉器時代的鑒定 除考古發掘品,運用地質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的方法,以及參照有紀年的器物年代,確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認識其演化過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點,無法辨認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環境,以及傳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鑒定和斷代。中國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於幾經輾轉流傳,已經和傳世品等同了,近年學者依據考古新發現的資料,選擇出土地點和時代明確的標准器為尺度,找出一些傳世古玉器與上述標准器在形制、花紋上的相似性,從而歸納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確的時空地點,這種鑒定斷代方法已為研究者所採用。各級博物館和文物收藏單位,對玉器藏品都要進行斷代、辨偽、建檔和定級。考古學界、文博部門鑒別真偽古玉器並確定其年代歸屬,大致通過以下途徑:①掌握時代風尚和作品風格。選擇考古發掘品作為標准器,有助於解決傳世品斷代。在無發掘品可以對比時,就需長期累積目鑒經驗,掌握玉器各個時代的風格和發展演變脈絡。辨明某種器物產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鑒定家鑒定年代時才會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動物形玉雕,能夠運用寫實和誇張等造型手法,並受到當時特定的意識形態制約,製造出很多傑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為扁平狀的平浮雕,但發展到婦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較復雜的圓雕。西周動物形佩玉,多雕出動物的外輪廓,宛如剪影。春秋戰國時期,扁平狀動物佩玉大為減少,代之而興的是成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連屬,有一定組合,而且講究形象和色澤的對稱。戰國時期佩玉的紋飾日趨繁縟,線條多捲曲相連,與商周前期紋飾迥然不同。到了漢代,使用玉材經過嚴格挑選,質地溫潤,潔白無瑕。另外,封建統治者對傳統的禮器重視程度減低,而以生前擁有的貴重的生活實用品和死後葬玉的多寡,來衡量他們社會地位的尊卑高下。戰國兩漢盛行的谷紋、蒲紋,在漢以後全部消失,到北宋後期仿古之風興起時才重新出現。上述例證說明,隨著時代風尚的變化,玉器製作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②從工藝上著眼。因雕工與工具及工匠的師承習慣有關,最易於無意中透露出時代風格。如: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鑽,對接處微有偏移,形成台痕,這時期玉器上的鑽孔,孔外徑大,越往裡邊直徑越小。同時,器表面留下繩鋸加工時在兩邊下垂的弧線痕;商代則為金屬直鋸加工留下的直線痕。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邊緣,中心打窪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雙鉤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線條順隨造形的曲度彎轉。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戰國玉器琢玉工具有較大改進,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而且顯得鋒芒畢露。漢玉紋飾中有細如發絲的陰刻線,習稱「游絲刻」,並在玉獸,玉鳥某些部位上飾有細陰刻短平線,這是漢玉中極有時代特徵的製作技巧。宋、遼、金之玉雕中常見一種深層立體鏤雕手法,用此類手法製作的玉器有玉佩、爐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層立體鏤雕為上下不同圖案的雙層鏤雕,如玉帶飾。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對側面、內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則平整規矩,作工考究,一絲不苟。③與同時代其他工藝品對比。時代風格貫穿到同時期各個工藝部門,相互之間存在借鑒、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徵性和裝飾性的圖案,與青銅器工藝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鳥紋,往往高冠、喙嘴,長尾上卷,與青銅器上的鳥紋如出一轍。春秋時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獸面紋玉飾,上邊所飾近似竊曲紋,與同墓所出蟠螭紋壺上的竊曲紋雷同。淅川下寺一號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的玉牌飾,周身滿蟠虺紋,與同出的薦鬲器身上的紋飾幾乎沒有差別。漢代游絲刻在同時期線刻畫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處。唐代玉器被人們稱之為形神兼備,雕塑感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繪畫、雕塑影響所致。這時期玉器造形、紋飾與同時期的金銀器也有密切關系。宋代玉器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本身形體又趨向圖案化,與當時畫院畫風不無關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畫影響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層鏤雕,又與織錦、雕漆的風格近似。④從文獻中求得補證。例如研究漢代從葬玉衣,從其淵源,春秋戰國時代的綴玉面幕,發展到兩漢的金鏤玉衣,銀鏤玉衣,銅鏤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從葬,都找到了文獻依據,從而對玉衣的斷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漢代的玉具劍、玉剛卯亦見諸文獻,唐代始流行玉帶板,史載唐高祖曾將於闐新進貢的十三銙玉帶賜李靖,因此對上述的玉飾品出現的年代有了界定。遼、金時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斷代,都從文獻上得到了確鑿的印證。「春水玉」所指為鶻(海東青)捉鵝(天鵝)圖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為山林虎鹿題材的玉器,前者與遼史記載的遼帝行至「春捺缽」「鴨子河濼」進行狩獵活動情景相吻合,後者與遼史記載「秋捺缽」活動相一致。金人依契丹舊制,金史上稱前述題材的玉器為「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和「秋山之飾」。⑤微觀細部特徵和變化。老一輩鑒定家在這方面都有許多過人之處,他們對各個玉器品類細部的變化都了如指掌,如對龍紋、螭紋的造形和紋飾,對玉璧、玉劍飾、玉人物形象等都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能夠逐一指出時代變遷的軌跡,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認識,所做判斷往往十分准確。⑥留心甄別仿古做假。這有賴於掌握各時代真器的特徵,認真分析比較,找出疑點。偽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綻,尤其是後人仿製古玉,是可以鑒別出來的]
Ⅵ 藍田玉哪種顏色最好
藍田玉墨綠色最好
二看墨色分布。好的藍田墨玉顏色分布均勻,其中以全墨最佳。全墨的墨玉最為上乘,如果墨色分布不勻,如出現片墨、點墨的情況,這樣的墨玉就不那麼優質了。另外,片墨或點墨的藍田墨玉也會增加雕刻難度,需要玉雕師發揮巧思,結合玉石的顏色分布來進行設計和雕刻。
Ⅶ 秦始皇墓地與藍田玉
看看這個你就都明白了
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錄一:
陵園工程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37~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附錄二:
秦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附錄三: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附錄四:
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為什麼陵園卻要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注》)。此說在學界延襲千餘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注》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也體現了「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 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里,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騎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可惜徐福一去否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葯,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了。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麼原因讓秦人採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
Ⅷ 藍田玉的歷史
「藍田玉」之名是因其產於陝西西安的藍田山而得名。
文人墨客對藍田玉多吟頌贊譽,唐代及以前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藍田產美玉的記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更是成就了藍田玉的千古美名。詩中包含了一則動人傳說,遙遠的過去,太白金星托夢給濟貧行善的書生楊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輕煙飄處藏玉顏。」從此,藍田的深山就能覓得了寶玉。
藍田玉開采歷史悠久,但因為產量不多,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古礦點玉礦的枯竭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各地均採用其他玉種為玉材,藍田玉開采和應用漸漸失傳,玉山遭遇地震後古礦床所在的具體位置無人知曉,以至於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藍田為蔥嶺(昆侖山)別名,藍田為儲運加工玉石之地等推論。 藍田玉是中國開發利用最早的玉種之一,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佩戴打制的藍田玉,在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境內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製的玉璧玉戈等。2011年3月,在發掘位於藍田縣華胥鎮卞家寨村西南的藍田新街遺址時,考古學家首次系統性地發現了5000多年前中國人使用藍田玉的珍貴資料。
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玉料,譬如玉條、玉石塊等,制玉工具石鑽、石鑽帽、石鑽頭和石鑽心等,以及一些作為裝飾品的玉笄、玉環等。考古專家認為,這些玉製品及治玉工具的出土,為仰韶文化時期開發利用藍田玉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史前時期治玉工藝研究增添了重要標本。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中國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125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神木石峁遺址玉器中,有一件用藍田玉製作的菜玉鏟。鏟呈草綠色,刃端並夾有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薄,平直背殘一角,刃微斜,圓穿偏於一邊,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銳,厚僅0.2厘米。 秦始皇統一六國,初定天下後,命丞相李斯采藍田玉制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此後玉璽一直作為皇權的象徵,在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流傳千餘載。
《太平御覽》引《玉璽譜》載:「秦傳國璽,以藍田水蒼玉為之,刻魚、蟲、鶴、蟮、蛟龍,皆水族物。大略取此義,以扶水德。秦得藍田玉,制為璽,八面正方,螭紐。命李斯篆文,以魚鳥刻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或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文苑六·李公磷傳》 、《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 、《韻石齋筆談·中州玉璽》 等文獻典籍也記載秦始皇傳國璽為藍田玉製成。
坊間盛傳「傳國璽」就材於「和氏璧」,不是藍田玉,大概是感覺國之重器用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雕琢才般配,但此說查無實據,沒有史料佐證,而且於理不合。
《韓非子·和氏》是公認關於和氏璧最早、最詳盡和最可靠的史料,其文字非常嚴密,文中記載楚人卞和向周王獻楚山玉璞是「奉」而獻之 。「奉」字的用義為「提升高度到極限」,古人以眉毛的高度為極限,西周金文中有「眉壽」一詞,意為極度的高壽。《韓非子·和氏》載「奉獻」一詞,指的是「把貢品用雙手抬舉到眉毛齊平處獻給君王」,體現對君王的無比敬畏和尊重。可見楚山玉璞不可能很重,否則卞和無法將其舉眉獻給周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奉璧」、「持璧」的文字也證明和氏璧不可能太重 ,特別是「懷其璧」三個字更是明確地告知 ,和氏璧的大小是可以揣在懷里而不易被發現的。
學界對傳國璽尺寸的考證,認為其「方四寸,高三寸六」,幾乎沒有異議。秦代每尺相當於現代的23.1厘米。故傳國璽的大小相當於9.24厘米見方,高8.3厘米左右。如要用中間有孔的圓形扁狀玉璧來改制,可開出四方相同大小的傳國璽用料。那麼此璧的圓徑至少要30厘米,厚度為8.5厘米。和氏璧大如磨盤,重幾十公斤。不僅與出土考證的戰漢玉璧(30厘米的大玉璧,厚度多在2厘米左右)不符,而且更與史料中的文字細節不符。 典籍中,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志》:「藍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 」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史書典籍,皆有藍田產玉的記載,歷歷可參。漢代,藍田玉被大量使用,漢高祖用藍田玉加工成鳩杖,賜於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臣,並用藍田玉加工成其墓道的大玉鋪首。陝西省藍田縣洩湖鎮薛家河村出土的長公主墓,就是用藍田玉磨製而成的銅鏤玉衣,原李後鄉新莊村出土的玉琀等,都是藍田玉早期加工的印證。
藍田玉開發歷史悠久,但很少能看到完好的古藍田玉。在西安收藏研究院,保存有一件兩千多年歷史,10厘米高,保存基本完好的漢代藍田玉質龜頂燈。從底部的紋理看,龜頂燈雖經過幾千年的風化腐蝕,藍田玉的材質特徵還是非常明顯。
據寶石協會副會長弈秉璈研究,陝西咸陽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獸面紋玉輔首」即採用蘭田玉製作,可知漢唐人盛贊的藍田美玉的產地即在帝都長安附近。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漢朝玉佩經鑒定是蛇紋石化大理岩,也就是藍田玉。
漢樂府《羽林郎》有「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句,說明在漢代藍田玉被大量製作首飾。天水市出土一件玉佩,乃藍田玉材質碾琢的舞女形象,長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頭、細腰、長袖、裙擺拖地,作揚臂甩袖翩躚起舞狀。
漢武帝茂陵出土過一件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藍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橫寬36.5厘米,灰綠色,下有凸鈕,四角略弧圓,分別碾琢其時流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環鈕為鼻樑,上連粗眉和暴起之雙眼,形成大獸面,下緣則以8條豎紋勾勒出寬大的排牙。圖案化的形象庄嚴凝重,工藝梢湛,線條運用剛柔相濟。
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圓雕大型玉辟邪插座殘高18.5、長18、寬6.7厘米,重1972克,1978年寶雞市北郊金河磚廠東漢早期呂仁墓出土。玉辟邪為青玉製成,有較明顯的黑色紋帶,有學者認為材質應是藍田玉。 唐代,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藍田玉的加工利用亦達到鼎盛。王公權貴用藍田玉裝飾冠冕、朝服、釵環首飾和刀劍鞘柄。
傳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就是藍田玉,由於它的紋理結構像冰塊撕裂一樣,所以後來人們用楊玉環的小名芙蓉來命名,叫「冰花芙蓉玉」。楊貴妃的玉帶和玉罄,都是用藍田玉製造的。傾國美人楊貴妃也對藍田玉愛不釋手,《楊貴妃外傳》載:「太真善擊罄,上令用藍田綠玉製成一罄,備極工巧」。
唐代藍田作為畿內之地,玉山(今王順山)成為採用的官礦。朝廷對藍田玉的採掘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長安甚至掀起了餐玉之風,官吏平民蜂擁到到藍田玉山撿拾碎玉,搗為粉屑服之,據說久服可增壽成仙。藍田玉不僅成為向朝廷貢奉的主要貢品,還設立專門的官方機構指揮匠工開采玉石,驅趕大批農民鑿山背石。
從唐代詩人李賀在《老夫采玉歌》 和韋應物在《采玉行》中的描寫既可以看出當時采玉盛況,也可以看出貧苦平民為這種繁榮付出的血淚和辛酸。李商隱的「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和錢起的「琢眠勝水碧,一片新冰清」等詩句從不同角度,把唐代藍田玉的玲瓏剔透、光澤溫潤描繪得出神入化。
唐代玉雕工藝已有很大進步,當時的藍田玉雕已有圭、璧、璜、琮、瑁、睿、璣、琥、散、敦、珩、戚、玦 、璋、蹬、環、鐲、律、管、玉帶、磬、釵等各種禮樂、祀葬、飾品、器具等。其中最注目的是玉帶和玉步搖:《新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車服》中記載了玉被大量使用製作玉帶,而且在使用中顯示出嚴格的等級尊嚴和權威威儀。明確規定官吏佩帶物的等級中,玉帶位列金銀之上;玉步搖則為金銀嵌玉而成,極為貴重,可見當時對藍田玉的崇拜程度。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盛極的王朝,唐長安城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對玉器這種奢品的需求量極大。藍田與長安城毗鄰,隨著官方和民間長年累月大規模的開采,已使玉山千瘡百孔,幾被掘盡。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四月,玉山遭遇地震,「山摧百餘步」 。玉礦坍塌,玉苗盡掩,從此盛極一時的古藍田玉匿跡近千年。 清初,藍田玉重新被發現。
民國《續修藍田縣志》記載:「縣東有玉山,古稱產玉之所,今其礦苗罕見。惟輞川內菜峪川出產各色玉石,質堅而細。鄉人及西安石匠多采之,制為小器及裝飾品,俗稱菜玉。」 20世紀70年代,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縣發現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刊載:近些年,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岩玉料,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
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採用做為裝飾品。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嵌在古墓門上四神紋玉鋪首;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澤上看,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
1982年,周南泉將北京地質博物館收藏的「藍田玉」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玉佩以及出土於茂陵的漢代四神紋玉鋪首相比較,兩者極為相似,可見藍田玉真的出產於藍田。
2002年陝西省地質局對藍田玉進行勘測,探明玉石礦帶4條,玉石礦體5個,礦帶走向1280米—8865米,厚8米—31米,礦體走向長615米—4747.5米,厚1米—18.81米,礦體延深245米—715米,分布在藍田縣內玉川、葛牌、草坪、焦岱等地區,以及玉川鄉核桃溝——祁家河及八畝地——冷水溝一帶儲量最多,質地最好。雖然玉石蘊藏量1000萬立方米,但真正可以開採的卻只有十分之一。
最新的參考依據,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在2004年2月3日發布第15號公告:「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我局通過了對藍田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現批准自即日起對藍田玉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藍田玉原產地域范圍以陝西省藍田縣人民政府《關於確定藍田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范圍的請示》(藍政字〖2004〗7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准,為陝西省藍田縣現轄行政區域。」
繼20世紀70年代末,陝西藍田發現藍田玉礦後,江蘇地質專家對徐州邳州石省級地質公園進行調查時,發現了藍田玉礦。這是江蘇省首次發現藍田玉,填補了江蘇礦場種類的空白。
在建立邳州石省級地質公園之前,徐州市邀請地質專家鄒松梅對公園的科學內涵進行發掘。鄒松梅發現地質公園有的石頭顏色很奇特,表面翠綠色,非常漂亮。這些翠綠的「石頭」,和其他石頭相比,質地更細膩,柔軟,透光。采樣後送至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寶石玉石檢測專家認為,邳州發現的礦石學名叫蛇紋石大理岩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藍田玉。
Ⅸ 我國開發利用最早玉種之一的藍田玉有著怎樣發展歷程
藍田玉的開發利用由來已久,是我國最早開放利用的玉石之一,到目前為止,其年限已經超過了四千年了。這可不是我胡說八道哦,是有出土文物作為佐證的。在現在的陝西的歷史博物館中,有保存著神木石峁龍山文化玉器,其中就有這樣一件文物,叫做菜玉鏟,就是用藍田玉製造出來的。
因為藍田玉實在是太過於好看,所以唐宋之前的各種文學典籍當中,還有很多關於藍田玉的記載,尤其是記錄說是“藍田多美玉”。但是可能是因為開採的力度太大,開采量太多,所以現在再去藍田,卻找不到藍田玉了。在藍田新開的礦坑裡,倒是有“藍田玉”,但是這個藍田玉是不是古人說的那個藍田玉,一直都是有待爭議的。總而言之,據說佩戴藍田玉對於人的身體相當有好處。
Ⅹ 藍田玉是什麼如何鑒定藍田玉
藍田玉,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素有「玉種藍田」之美稱,是中國開發利用最早的玉種之一,早在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藍田玉就被先民們開采利用,藍田玉雕開始在貴族階層和上層社會流行,唐時達到鼎盛。著名的秦始皇傳國璽就是用藍田水蒼玉製成,此後玉璽一直作為皇權的象徵,在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流傳千餘載。--引自網路
藍田玉使用和開採的歷史文化悠久,古代人們已經認識到藍田玉的價值,古語有雲藍田玉暖日生煙,藍田玉、和田玉、岫玉和獨山玉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四大名玉,藍田玉能夠名列其中,已經證明其本身價值。藍田玉的主要原產地是陝西玉田縣,藍田玉的名稱也因此而得古代書寫典籍當中對藍田玉的形狀、價值、特徵、顏色等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記載。
自古以來就是良好的雕刻材料,呈現出很多流傳後世的工藝品,現在各大展覽館中都可以看到藍田玉製作而成的藝術品,在各大拍賣會上,藍田玉也是最有競爭力的拍賣品,顯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
藍田玉有白色的雲翳狀包體,把一滴水滴在藍田玉上,如果長時間能夠保持水滴狀,就證明是真玉,如果馬上或者過一段時間就散開,說明是假冒偽劣產品。藍田玉內部有緊湊的晶體物理結構,可以讓水滴長時間保持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