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首先確立好文化與旅遊的主題和宗旨;其次要深入挖掘探究本地域文化特色和內涵;再做旅遊規劃書。
2. 文化和旅遊是何關系,新型旅遊文化又該如何構建
文化與旅遊,是從屬關系;文化和旅遊,是並列關系。一字之差,定位不同。 「旅遊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是長遠,支柱是作用,已經是現實。文化與旅遊都是幸福產業,根本的交集在於民生領域,以前說國計民生,往往是國計壓倒民生,時至今日,民生就是最大的國計,也是政治。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的特色,而不是一般的表現,更不是雷同化。構建新型的旅遊文化需要強化五個重點:差異度,文化度,舒適度,方便度,幸福度。建議旅遊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視文化的挖掘,加強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遊發展的重中之重。
3. 怎樣開展文旅工作
摘要 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文化更富活力,讓旅遊更富魅力」「博物館要在履行好公益職能的同時,利用自身文化資源,研發各類文創產品」「推動景區由『欣賞美麗風景』向『體驗美好生活』轉變」……
4. 怎樣將鄉村旅遊規劃與文化相結合呢
加強整合,形成合力。文化旅遊局和農業農村事務局要加強對城鎮和街道的對接和引導,完善軟硬體設施建設,整合資源,做好數字賦能工作,確保文化旅遊一體化推動鄉村振興落地。巔峰智業旅遊特色小鎮項目將其主要分為產業型特色小鎮與生活型特色小鎮。
5. 如何提升文化旅遊的招商引資效果,打造高質量項目,強化自身特點,提升項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一是要做好規劃准備。
成熟的文化旅遊項目離不開前期科學合理的規劃策劃研究工作,規范的文本方案也是後續招商推廣所必需的指導文件。在前期規劃階段中,要深入項目進行市場調研、分析發展環境和市場需求,以及明確文旅項目的主題定位、目標計劃、業態功能等要素,從而在招商引資階段前做好充足准備,確定好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對外合作的需求,避免盲目招商造成的資源浪費。
二是要打造項目優勢。
文旅項目都需要一定的資源作為基礎,既包括山水、森林等自然資源,也包括民俗歷史、社會風情、娛樂體育等人文資源。而當前招商引資競爭早已不是單一要素的競爭,而是由環境評價、城市形象、產業品牌、項目吸引力等綜合競爭因素組成的,因此項目要明確自身特色,同時根據產業上下游特點,圍繞資源和產業鏈招商,明確發展不足,揚長避短選擇合適的路徑進行招商。
三是要講究招商策略。
文旅項目與其他產業項目相比,雖然不過分要求高大上的投資,但更講究細致和精準,招商引資不能盲目從之,要講究方法策略,增強實效。因此需要明確項目市場定位,根據不同的招商對象的投資需求、行業特徵,有的放矢地制定招商推廣策略,如龍頭企業帶動招商、產業平台招商、行業組織招商、專案定製招商等等。
四是要瞄準目標客商。
客商的選擇貴精不貴多,可以按照招商渠道,在客商的區域選擇上,在北上廣、長三角、港澳台等文旅產業發展強勢地區開展廣泛招商;也可以根據項目需求特徵、企業規模、投資方式、經營情況等,參照項目自身特點及招商要求確定細分標准。細分越明確,就越容易選擇目標客商群,掌握招商引資的主動權。
五是要組織專業團隊。
在專業的招商服務機構出現之前,文旅項目招商都是依靠「一對一」的模式進行的,推進效率低、溝通時間長、耗費成本高,而且招商人員專業能力不強,缺乏綜合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需要組織專業的招商團隊介入,通過科學的研究和梳理,提前篩選出具有投資意向和更加契合的投資機構,從淺層面的廣泛招商過渡到精準招商、專業招商,從而達到「一對多」的效果,顯著提升招商引資的效率。
6. 討論文化和旅遊市場為主的工作任務措施,黨員管理方面的問題等
摘要 嚴格按照旅遊和文化市場疫情防控要求,及時關閉轄區內景區、星級鄉村接待戶並落實監管措施。 二是疫情後及時落實復工復產各項措施,做好景區開放工作
7. 如何做好一名旅遊從業者
想要做好一名旅遊的從業者,那麼你就得做好以下這一點,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旅遊從業者。
1、熱情性格的情緒特徵之一,業務人員要富有熱情,在業務活動中待人接物更要始終保持熱烈的感情。熱情會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從而縮短對方的感情距離,同你一起創造出良好的交流思想、情感的環境。但也不能過分熱情,過分會使人覺得虛情假意,而有所戒備,無形中就築起了一道心理上的防線。
2、開朗外向型性格的特徵之一,表現為坦率、爽直。具有這種性格的人,能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往,並能在交往中吸取營養,增長見識,培養友誼。
3、溫和性格特徵之一,表現為不嚴厲、不粗暴。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願意與別人商量,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使別人感到親切,容易和別人建立親近的關系,業務員需要這種性格。但是,溫和不能過分,過分則令人乏味,不利於交際。
4、堅毅性格的意志特徵之一。業務活動的任務是復雜的,實現業務活動目標總是與克服困難相伴隨,所以,業務人員必須具備堅毅的性格。只有意志堅定,有毅力,才能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實現業務活動的預期目標。
5、耐性能忍耐、不急躁的性格。業務人員作為自己組織或客戶、僱主與公眾的「中介人」,不免會遇到公眾的投訴,被投訴者當做「出氣筒」。因此,沒有耐性,就會使自己的組織或客戶、僱主與投訴的公眾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本身的工作也就無法開展。在被投訴的公眾當做「出氣筒」的時候,最好是迫使自己立即站到投訴者的立場上去。只有這樣,才能忍受「逼迫心頭的挑戰」,然後客觀地評價事態,順利解決矛盾。業務員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有耐性。既要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對別人的講話表示興趣和關切;又做一個耐心的說服者,使別人愉快地接受你的想法而沒有絲毫被強迫的感覺。
6、寬容寬大有氣量,業務人員應當具備的品格之一。在社交中,業務人員要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如果別人無意間侵害了你的利益,也要原諒他。你諒解了別人的過失,允許別人在各個方面與你不同,別人就會感到你是個有氣度的人,從而願意與你交往。
7、大方舉止自然,不拘束。業務人員需要代表組織與社會各界聯絡溝通,參加各類社交活動,所以一定要講究姿態和風度,做到舉止大方,穩重而端莊。不要縮手縮腳,扭扭捏捏;不要毛手毛腳,慌里慌張;也不要漫不經心或咄咄逼人。坐立姿勢要端正;行走步伐要穩健;談話語氣要平和,聲調和手勢要適度。只有如此,才能讓人感到你所代表的企業可靠和成熟。
8、幽默感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的素養。業務人員應當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言談,風趣、幽默。能夠讓人們覺得因為有了你而興奮、活潑,並能讓人們從你身上得到啟發和鼓勵如何成為金牌旅遊業務員旅遊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旅遊業務員也越來越多,一筆業務談了很多天有時候還能跟丟;甚至跟蹤服務、拜訪了兩三年還不成交呢;有時,廣告效果非常好,但跟單效果非常不好,很多煮熟的鴨子都跑了!
顧客來找你,因為他們相信你有專門的知識和技巧。他們對你的專業知識感興趣,希望你有最新的行業信息。
你最終的銷售成功真正依賴於你的產品知識。你對產品知識知道的越多,顧客就會增加對你的尊重和信任,你也就越有自信。
如果你不了解最新的文化地理、社會發展狀況和目前局勢的話,就很難向顧客建議去「什麼地方」旅遊。如果你不熟悉各種票價、票價組成方法、路線和住宿的話,也就難於建議「怎樣」去旅遊。
當然你可以查詢這些資料,但是那要花費時間,今天的顧客往往希望得到即刻的答復。如果他們不能從你那裡得到答復就會去別的地方。
顧客的現實要求是,希望代理人了解哪個國家有哪些主要景點、他們途經的主要機場及運輸路線、目前的政治局勢、有關的旅遊手續和如何准確的做預訂。
報紙
在報紙的旅遊版中能發現各種旅遊信息。其中包括有每天氣溫一覽表的天氣預報、文化和社會活動紀實、政治和社會不安定的報道、經濟和金融信息的報道。重大的國內外事件常常促進旅遊,例如,奧運會、世界博覽會以及類似的活動。
旅遊局
8. 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未來文化與旅遊如何做到融合發展
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以及全域旅遊的大力推進,人們對旅遊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遊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文化與旅遊如何融合?前瞻產業研究院通過調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立足實際,切實加強規劃引領作用。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重在規劃。要深刻把握方針政策,結合旅遊發展的新時代、新階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實用性,編制出台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專題規劃,進一步凸顯獨特的文化與地域資源稟賦,為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提供更為科學、可行的引導。
2、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疊加、硬性配對,只有選擇那些具有市場價值、具備在旅遊產業上發光發熱的文化資源,才能真正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
3、創新理念,打造文化旅遊個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遊業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品牌,使文化旅遊具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
4、依託資源,積極開發文化旅遊商品。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文化旅遊商品,完善旅遊整體文化形象,增加旅遊業的附加值。
9. 文化和旅遊如何共融共生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離開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只有自然資源,旅遊體驗肯定是不完善的。離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旅遊的文化靈魂也無法得到有效的體現。在一個融合發展的時代,城鄉居民豐富多彩的當代文化極大豐富了旅遊資源和產品體系,遊客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異地生活方式和日常文化消費的分享需要,極大拓展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空間。旅遊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新的渠道,也為文化創造注入了新的動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五年,旅遊與文化的深化融合將加速國內旅遊特別是都市休閑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旅遊活動更趨日常化、休閑化和品質化。
文化和旅遊既不是並列關系,也不是上下關系,而是共融共生的一體。做好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市場研究和產業分析工作,明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目標、路徑與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考慮事業與產業、市場與政府、遊客與居民、國際與國內的多重訴求,穩步開啟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