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關於文明我們先看看網路的解釋: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精神財富、發明創造。智慧生物為更好地認識世界而團結協作,就構成了文明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
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學——人類思想的薈萃;宗教——人類心靈的寄託;藝術——人類對萬物之美的詮釋。「
這個基本釋義的價值在於指出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至於文明的三要素,不論出處在哪裡,都一點也禁不起推敲。
文化或文明的定義,無法從歷史的詞語演變中追尋,無法從現世的紛紛萬象中找到,它是抽象的概念,只能由抽象的概念來定義。
不同時代或許會有不同的定義,而當今時代,對於文明或文化的定義,存在著相對的最終定義。
文明來源於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文明。
所以,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說彰顯出來來,是因為所有個人智慧都是在人類群體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結晶,是個人成就,更是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努力表達。沒有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根基和滋潤,不會存在個人智慧的突破。
什麼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就是有一個或一批徹底的覺悟的人,這些人通過行動或文字徹底的彰顯了智慧的這一高度並巨大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
這在較早的文明中,現代人易於看到的東方中國有老子、莊子、孔子、墨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智慧,印度有佛陀及其它僧團為代表的佛學智慧,西方有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傳承的哲學智慧,這是顯而易見可考可證的;另外在其它的古老文明中,可能也有這樣的一群人,限於本人知識面,肯定也有,但已經不能列舉了。
我舉這一時空現象,是因為有很多直接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智慧的突破都具有群體性和傳承性,具有群體性是只有社會上最高的思想認識水平群體性的達到足夠的高度,才會有破繭化蝶的第一隻蝶出世,而只要有了這第一隻蝴蝶,就極大的可能將這種突破性的智慧傳遞下去。即是傳不下去,也會成為這一社會群體的精神指引和後世代其它人突破的種子。
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在東西方文明中還有一個早期的爆發,在更早的遠古,還有三皇五帝時代的文明,還有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巴比倫文明等,但因為年代久遠,所留置存的記錄不多,但毫無疑問,這是在近似時空上人類產生以來真正的第一次智慧爆發。而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文明印記,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在這以前,談不上文明。
只有這種突破和成熟才能使人類真正與其它生物區別開來,也只有這種突破,才能使人類能夠稱為人類。只有在這種突破之後,人類社會才能留下足夠巨大的文明碎片傳承至今天。
所以,文明的版圖,最遠也不會離這種突破太遠。
基於此,對於文明我們可以定義如下:
【什麼是文明】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區別於動物界、植物界等其它非智慧生命體的精神產物,依附於客觀世界的雕刻、文字、圖畫、音像等客觀實在上展現出來。因為文明是指向人類的文明,所以是人類所區別於其它物界的產物;因為客觀物品只是精神的表達載體,所以是精神的產物。
因此,文明包括文明本身和文明的載體兩個大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所有智慧的產物本身的內涵,包括所有物質文明所反映出來的文明信息。
物質文明是指所有承載精神文明的本體,包括所有文明的碎片,無論是一片貝殼還是一塊石頭。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但同時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升華。精神文明源於物質文明而高於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載體。
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不是看物質文明的水平,而是看物質文明所代表的精神文明的水平。
第二章 文明的核心是什麼?文明的靈魂是什麼?
無論在哪個文明的經典中,我們翻來翻去,其實都只有一個字:愛。
真正的愛,無論是愛自已、愛親人、愛身邊的人、愛同族的人、愛一國的人、愛同族的人,愛全部人類,都是真愛。如果所有人類都是我們自己靈魂的一部分,你能用愛來和每一縷靈魂共鳴嗎?不是這樣嗎?
一切智慧,從愛中彰顯;一切文明,因愛而存在。
第三章 什麼是文化?
如果有年輕學生問我如何重新推進中國文脈,我的回答是:首先領略兩種偉大——古代的偉大和國際的偉大,然後重建自己的人格,創造未來。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ustar Jung,1875—1961)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
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以上引自余秋雨《何謂文化》
余先在這本書里給出了一個鮮明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是文化的使命!並提出了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充滿愛和善良的集體人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終極使命!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令人尊敬龍應台女士眼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在同一時空下,我們說起文化,一定還會想對文化的許多符號,比如書籍、字畫、音樂;比如各種民風民俗、比如各種地域性的口味、觀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類產生過程中和人類產生以後在日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態征和內在精神,並通過各種載體表達出來。
【文化的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精神意識創造型態和產品,包括一切人類精神意識形式下的創造物,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或書本,或者流傳於各個村莊、城鎮、國家、民族、世界的習俗、群體偏好等等。
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書本、觀念、習俗等相關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的綜合素質水平。
有文化就是說一個人具有偉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第四章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在哪裡?
當下的文化與當下的文明是一致的,而當下文化如果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存下來,就真正從文化變成為文明的一部分。
文化來源過往的傳統,卻只屬於當下;文明透通古今,古代流傳下來的是文化的遺跡,今天人們創造的是文明的未來。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文明的未來!
⑵ 什麼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答:真正的中國文化是《易經》。
為什麼這么說呢?1998年一批諾貝爾獎得在巴黎開會,會後他們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尋找智慧。」
2500年前是什麼?2500前年是孔子在世,2500年前的東西就是孔子學的東西。我們要學儒家文化,要學習孔子。
孔子給他弟子學的是,自己親手編寫的教材。我們都知道孔子以詩書禮樂春秋等等,受徒三千,培養聖者4人,賢者72人,後者無人能及。但是,由於樂經沒有傳下來,所以就變成五經。這五經是中國學術最早的源頭,這五經真正是中國人自己的。更重要的是五經中的一些易理,規范可以代表某種文化的永恆性,有些人認為啊,中國的五經是立國和做人根本的准則。五經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國的根本。而五經四部之學,五經裡面找到源頭。所以的經典當中,易經是經典的源頭。《易經》裡面有四大功能叫做象、數、理、占。占卜是《易經》里的一個功能,其它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功能。但是,同時具有四大功能的只有《易經》這一本書。
《易經》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話來表示:
第一句是「群經之首」也就是它所有經典源頭。我現在也有人「群經之始」。
第二句是「文化之源」:我們中國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釋道醫」。佛教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勸人向善,要「行善積德」,那麼「行善積德」的這個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一起看看, 《易經》里寫得明明白白,叫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里也寫了:「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所以我們做君子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話的意思,與佛教勸人向善是不是一模一樣,所以很顯然,佛教勸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經》。
道教也有很多觀點,我們回頭一看,跟《易經》差不多一模一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德經》里寫的,《易經》里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是一模一樣,是不是?《道德經》講累積:「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易經》里講:「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道德經》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易經》里講:「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這些意思都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見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經》。
我們很多的古人,這些古聖人,是讀什麼經典的?如果我們這樣問,就可以知道,老子其實也是讀《易經》的。儒教就更不用說了,把《易經》尊為群經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我們認為,儒教的開山祖師是孔子,其實也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只不過集大成者,他把這些東西做了整理,做了一個發揚光大。那麼我們學習孔子,請問孔子學什麼?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儒教裡面講的五倫關系:「群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易經》裡面,我們同樣看得到這樣的描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看到沒有,這里不僅是講五倫,而是講五倫的來源,儒門重視的五倫關系,顯然源出《易經》。
《易經》有一個家人卦,專門講家庭的關系:「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現在我們很多女同志不知道這個道理:女性是主內的,男性是主外的,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顛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內。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好其中的關系,男女的地位進行調換,正確處理好,也無妨。可能也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是畢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天地的大義就是如此。這種天地定位,你不是隨便否定它就能否定的,天地就有這么樣的定位。「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個國家的皇帝,它後面還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以我在講教育的時候,我們主張教育孩子要不離家庭。因為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別的地方去,交給別人教,反正有錢嘛,把他送走,以為教育就會成功。其實成功不成功我們另當別論,就算成功了,那個成功的,還是你的孩子嗎?自己想一想,十幾年都不跟你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你只不過給了他錢而已,你根本沒有承擔教育的責任。一個家庭里,沒有小孩是不成家的;父母沒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沒有父母,孩子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們主張要有「家道」。而「家道」在中國文化裡面,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學》里就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跟家道有非常大的關系。你修身再好,齊不了家,你怎麼治國?怎麼平天下?家道五倫關系,就是出自《易經》。
我們做了這樣的一個類比,說明它是文化之源,不僅這些,在醫道、武術、書法、琴棋各方面,都是如此。我們這里有練太極的同志,太極的思維是不是來自《易經》?還有我們下的象棋、圍棋,那個原理,也是出自《易經》,天圓地方,棋盤是方的,棋子是圓的,它都有一定的道理。武術、太極拳就更加如此了。太極就是講陰陽和諧的,它隨時都注意這種和諧。所以說,中國文化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領域不是來源於《易經》的。
第三句是「智慧之海」,這裡面充滿智慧,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
第四句是「生命寶藏」。
在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里,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就會發現,中華文明為什麼會那麼了不起?這個跟我們一直傳承《易經》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易經》的傳承,幾千年下來都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到宋代以後就日漸式微(包括對整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有一句話叫做,讀真經一部抵雜書萬卷。真經指的就是《易經》。
⑶ 文化的真正含義
思想,倫理,著作,藝術,廣而言之包括,文字,出彩,都要往文化上靠。是近幾十年社會之怪現狀。
文化的真正含義已經含糊不清了,語言,文明,現在很多現象,為例博位。不知道將來還有沒有毒文化,賭文化,piao文化,科技,道德,風俗,等。狹義主要指科學文化知識,包括語言,都可以與之戴上一頂文化的帽子。然後就可以大肆的招搖過市了。有官部門也就放行了。文化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
裝,文字,書籍等。
現在就更不同了,吃有吃文化,玩有玩文化,浴有浴文化,再俗不可耐的東西文化
⑷ 什麼是文化
1、文化不是讀了很多的書
有些人讀了很多的書,以為自己很有文化,其實不然。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博士後,他們的差別只是在於知識儲備量的多少,至於有沒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養。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著一副眼鏡斯文的樣子。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內心,外表斯文內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這四個內容: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就是一個人有修養,這個修養要在心裡生根,根深蒂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改變,這才叫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項目。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里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信息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視頻。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信息。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乾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但這不是關於文化唯一的定義。
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為「文化」下了不同的定義。《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是美國著名文化學專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共同寫的,這本書共收錄了關於「文化」的定義,竟達166條之多。
人們不禁要問,關於「文化」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定義?難道就沒有—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文化」定義嗎?
沒有,我們無法給「文化」下—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定義。
這是因為,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是一個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概念也如此,概念也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也具有整體性。「文化」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它也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也具有整體性。
比如有一個紀念碑,它是由A、B、C、D、……等部分組成的整體,如果甲乙丙丁幾個人同時觀察這個紀念碑,他們觀察的是同一個紀念碑,但卻是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甲觀察的是A、乙觀察的是B、丙觀察的是C、丁觀察的是D。由於觀察的是紀念碑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不同范圍的東西,因此,他們關於紀念碑的描述或結論,有可能是不同的。
⑸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
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⑹ 你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有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在西周時期,以民為本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了萌芽,到了儒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孟子那裡,以民為本的思想達到了頂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的。
⑺ 到底什麼是「文化」「文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們在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其實一直強調文化對於我們的塑造作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於文化的真正內涵也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十分確切的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給老師和授課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於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文化其實一直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悄無聲息的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所以為達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其實是離不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只有全社會的人們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就五彩斑斕的社會。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其實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維護的,而且各種文化進行碰撞,所產生的火花也是十分寶貴的。
⑻ 什麼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中國 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⑼ 真正的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文化包括以齊魯文化、秦晉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嶺南文化為代表的漢族文化和55個民族組成的少數民族文化。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個字是「和」,即融合。但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即「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秉承著「禮」、「信」、「誠」,即禮尚往來、言而有信、以誠相待。而在各自文化圈內又保留著「孝」、「悌」、「智」、「仁」、「恕」、「讓」等。在面對強敵入侵時,則是「勇」、「武」、「忠」。但是每個民族、地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呈現出的是性格、思想上的缺陷,即人們常說的「劣根性」。所以中國文化是優秀文化與劣丑文化相糅合的,但總體來說,中國文化是向上的。
真正的中國文化就是「和」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