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西方文化差異有哪些

東西方文化差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0 15:48:45

㈠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㈡ 中西文化差異具體舉例有哪些

中西文化差異具體有:飲食方面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方面不同。

1、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生活習慣,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都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裡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3、教育方面,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4、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㈢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什麼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

1、飲食: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而歐洲人很講實際。

2、餐具:中國人用筷子,歐洲人用刀叉。

3、思維方式: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4、生活態度: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5、文化:我們的東方文化主要是體現「和諧」觀念。這個觀念注重的是人與天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主張一切都順應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過分的干預自然,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張從根本上來認識世界,要運用理性思維來把握世界,並且積極改造世界,使世界來適應我們。在這種思想下,人們更加註重物質生活,而且科學也更注重理論的研究。

6、消費觀: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東方人喜歡攢錢。

7、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8、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

9、競爭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10、工作態度:大部分美國人工作也是極其勤奮的,但同時美國人又有享樂主義的一面,所以主張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享受的時候快樂的享受。這點中國跟美國比較接近。只是中國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附加值還需要提升。

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哪些(請詳細說明)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參考歷史千年)

㈤ 中西方文化差異舉例5個

中西方文化差異如下。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已經遠遠超越了人們的物質生存需求,升華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存在。中國飲食經歷了幾千年的進化,已經由維持個體生命內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情趣、藝術理想和儀式感的表徵。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儀禮」,人們對於飲食文化的感知不僅有色、香、味的需要,更有了對名、器、境的追求,使其更有「味道」,更具深邃的審美意蘊。 1.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2.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3.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4.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5.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咸為主。 來源:食品界

㈥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㈦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有何差異

1、中國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則重理智。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謂人就是指人際關系,中國講究禮節,注重孝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秩序,要求臣忠於君,子孝於父母,弟尊敬兄長,等等,否則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則偏重於理智、理性,認為理智應該而且能夠控制情感,人應該控制自我的慾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於人情的份量。「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一哲理名言充分體現了西方對理智的偏重遠遠大於對人情的重視。

2、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西方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自然不過是人的陪襯。

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注重個人和物質利益,強調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認為人有能力而且必須征服自然以獲取生存的條件。

而中國人從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地、人一統於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從語言角度看,漢語是非形態語,西方語言為形態語。

西方文字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流線性的文字,它以形統意,通過嚴密復雜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

而漢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方塊字,方塊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意思,漢語言是以意統形的,句子的句法、組織結構和語義根據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來安排,而且在漢語中沒有主語和謂語的句子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漢語組織以達意為主,不滯於形而以意統形。

西方流線性的語言和文字相應於西方人單向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強於分析、邏輯。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講究整體性與立體性,體現了中國人立體的思維模式。

4、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裡,物質的滿足是相當重要的,從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於物質的追逐簡直不擇手段,對物質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尋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覺迷茫。相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滿足。

5、西方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

西方自從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體的奮斗,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與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甚至會為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國家之利益。

而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從古至今,家國思想貫穿人心,一個與眾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國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更是深入人心。

中國人的行為注重的是以大局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強調集體至上的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必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㈧ 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什麼

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
我們可以從語言上來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
從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於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後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後再補充說明屬於哪個整體。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個詞,而在中文則是兩個詞。類似的情況很普遍。英文的詞彙相對於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達出一個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樣表達出細微的差別,也就無法像中文那樣表達出很多細膩完美的情景。這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簡單實用,然而缺乏美感。它們的文學是慘不忍睹的簡陋。
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的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的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
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然而又把這種重視整體的文化發揮到極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就是整體的利益,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東方文化里對事物的考量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西方則是定格在現在。
對於西方人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可是對於東方人來說,自己是整條鏈中的一環,承上啟下。
東方人因此很重視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兒子來接替自己,那麼整條鏈則是斷在自己的手裡,是沒有臉去見先人的。
西方人努力奮斗是為了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及時享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還另有一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光宗耀祖,澤披後人。
這種東方式的時間思維方式使我們考慮問題全面和連貫,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國人的處女情結也是起源於此。而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反而顯得更開明,也更容易帶來幸福。
東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則推崇直接開放。
西方文化像火車,簡潔高速的往前;而東方文化像房子,講究結構,較固定,和保守

㈨ 中西文化差異20點有哪些

  1. 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

  2.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

  3.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4.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5. ;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6. 電影文化:美國人喜歡調侃總統,英國人喜歡調侃一些暴力機構,比如監獄。中國人最喜歡調侃老百姓。

  7. 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8. 內向型與外向型。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

  9. 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10. 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㈩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飲食方面,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價值取向,消費觀,隱私觀,競爭觀,思維方式。思維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外文化差異的淵源

中國文化有許多不同的源流傳統,但自中國秦漢文化以來,基本上是循著一種主體文化——儒家文化發展下來的。儒家文化強調自我的節制、忠孝和責任等等,這些都造成了中國人中庸的文化傳統。西方文化的主要傳統則是早期的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希臘文化帶有一種和諧的特點,它力求達到一種和諧。

中期的基督教時代,它追求功利,物慾,它導致了世俗的發展帝國的膨脹、繁榮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現三合一,它既有希臘的那種對人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的那種對功利的嚮往,同時又有基督教對現實的批判,對理想主義的嚮往。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國人的整體觀念比較重,而西方文化強調的是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

閱讀全文

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