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按照文化價值來分,山分為哪些類型
山的種類一般分為3種。熔岩山是由岩漿或熔岩堆積而成的錐形小山,還有一部分山是由地殼斷裂上升形成的塊狀山體,稱為斷層山;
⑵ 山水文化是什麼是中國獨有的嗎
每一個國家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形式,像在西方國家,他們的文學形式就是小說,歌劇等等,這與他們的文化氛圍和思想觀念是分不開的,在我們的東方國家,因為有著很多的自然景觀,因此就衍生出了相應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指的就是以山水為主要的描寫對象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的文化形式,像山水詩,山水畫等等,山水文化也是我們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帶有很強的獨特性和地域性。
山水文化僅僅存在於我們的國家,在西方國家是沒有的,因為西方國家並沒有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山山水水,因此也就不存在著這獨特的山水文化。有很多的山水詩或者是山水畫都讓很多的西方人覺得非常的驚嘆,山水文化的獨特性也讓它成為了我們獨有的代表名片,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也受到了山水文化的熏陶,來到中國內地,游覽中國的山水,這就是山水文化的魅力所在。
⑶ 峨眉山有哪些文化,想去旅遊之前先了解一下,人文,自然,請大家知道的來說說
1、峨眉山佛教文化。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台、九華、普陀、峨眉),是四大菩薩之一普賢的道場。峨眉山擁有二十多座寺院,其中的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金頂華藏寺、市內的大佛禪院都是國內頂級知名寺院。大佛禪院中的峨眉山佛教學院是國內赫赫有名的省級佛學高等院校,伏虎寺中的峨眉山佛教學院尼眾班獨立成一系統。
2、峨眉山與道教的關系。
談到峨眉山,人們總會想到是佛教聖地。然而,在歷史上,峨眉山卻是一座很有名氣的道教仙山。尤其是唐以前,更是虛幻飄渺的洞天福地,名「虛靈洞天」。正史中最早為道教立傳的《魏書·釋老志》載:「道家之源,出於老子。……授軒轅於峨眉山,教帝嚳於牧德」。足見,早在一千多年前,峨眉山道家之事就已納入正史。只是後來佛教進駐峨眉仙山,道教逐步退出,但是現在峨眉山的很多佛教寺院都還保留了原來道教的名稱,比如神水閣、純陽殿、華嚴頂等等,堪稱一種宗教奇觀。
3、峨眉山與蔣介石的關系。
抗戰期間,蔣介石在峨眉山腳的紅珠山常駐,偶爾也在報國寺的擁翠樓小憩。蔣先生為控制西南各省的地方勢力特別是分化川軍,在其高參楊永泰的建議下,將在這里開辦「峨山軍官訓練團」,自兼團長
4、峨眉山是世界雙遺產,就是自然與文化遺產。其中自然遺產主要是指峨眉山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的角蛙和枯葉蝶都是國家級的保護動物。植物中的珙桐也是譽為活化石的國家級保護植物。
5、李白與峨眉山。一首《峨眉山月歌》永世傳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還想知道什麼?有關峨眉山的,有問必答!
⑷ 什麼是山水文化
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中國山水文化》於2011年出版於武漢大學出版社。本書對於推廣中國山水文化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動因。山林文化也可稱為隱逸文化、閑情文化 ,是相對廟堂文化、載道文化而言的。
一般說來,儒家文化屬於廟堂文化,道家文化屬於山林文化。兩者在思 想體繫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然而,儒 家又主張「士志於道」,《論語》中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學里又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4)山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質
天人合一,人類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構 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源,好象母親的乳汁養育著她的兒女;山水,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 象,人們在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從事著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動。
人有生存、發展、享受等多種多樣的需求, 適應這些需求而與山水結成各種對象性關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過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於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積累起豐富的山水文化。
自然環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賴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山水文化作為人類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創造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各個方面的進步,人對山水的 需求和關系自然也在演變。
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體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 。
⑸ 武當山文化包括那些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 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 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 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 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 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 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2.4仙樂神韻——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樂是道士們念經和進行法事活動時表演的,由於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庄嚴典雅;一方面難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
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的道樂,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的道教音樂,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它是武當山宗教文化遺產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3優美的自然風光——武當山不容忽視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雖以「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與其人文資源相比,武當山的自然景觀也毫不遜色。自古以來武當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道教修練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隱士們。明代地理學家 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嶽上」,這里還有著「頂鎮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為 「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海撥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沖霄,周圍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澗環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 神龜,座落在群山之顛,其餘諸峰均俯身頷首朝向主峰的「萬山來朝」奇觀。聯合國赴武當山專家考察組官員們也盛贊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貌,武當山自然景觀有 「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稱,均各具特色,風光優美。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武當山珍貴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史前文物。從目前巳 出土恐龍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動物化石、古猿顱骨化石、猿人牙齒化石看,這里曾是人類祖先的棲息地之一,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武當山地區曾是楚國早年國都 所在地,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有建制及發展,悠久的歷史為本地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道教文物最為豐富,有我國道教文物寶庫之譽。
5豐富的葯用植物資源——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中葯材,是我國現存野生葯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初步確定武當山現有野生葯材617種。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有隱士在此采葯修 煉,唐宋以後更是絡繹不絕。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長期在武當采葯,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有400餘種葯材取自武當山。俗話說「十道九醫」,道教素有重視 醫葯學研究的傳統,結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養生文化,與現代旅遊開發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葯用植物資源無疑是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當山極具開發潛力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本地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以道教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為特徵:如武當信仰民俗、大法會、羅天大醮、進香、齋膳禁忌等習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游藝節日民俗。這里還留存著許多歷代高道、帝王將相、社會名 人等與武當山的傳說故事,如著名的「鐵杵磨針」、「太子讀書」等,以及大量描繪武當山的詩詞、歌、賦、游記、小說等文學資源。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歷 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當等事件,均直接導致部分宮廷民俗文化與來自全國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於武當,與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處於秦楚交 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文化淵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當民俗文化還表現出來源廣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顯著特點
⑹ 古山有什麼樣的文化
古山的名勝古跡和歷史遺留都是文化,慢慢的也就成為了名勝古跡。
古山鎮人傑地靈,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永康市五金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具有豐富的名人、民間、古跡文化資源,是陳亮、胡則、吳絳雪等歷史名人的故里。
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藝術底蘊和悠久的民間古建築群落,有省級文物古山胡氏舊宅(七棚頭),有保存完好的金江龍古戲台等歷史文化遺產。
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胡公陵園、胡庫畫眉岩洞天、華斧山等自然人文景觀與毗鄰的浙中名山—方岩構成一條文化旅遊線。
古山鎮以"扶強、創特、攀高、拓外"為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努力構建優勢產業鏈,形成了五金、摩托車、金屬材料、電動工具、防盜門、不銹鋼製品、衡器等支柱產業。
特別是古山工業功能分區的建設,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和資源集約利用。
培育了星月、正大等一批主業集中、主導產品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的集團和企業。2007年古山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15.6億元,稅收達到2.06億元。
⑺ 五座山有什麼歷史文化價值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祭祀被人認為是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歷代帝王把祭祀華山,作為一件必不可少的大事來辦,帝王或親自與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岳大典,或派使臣和當地命官代替朝廷在規定日期內祭祀西嶽。由於帝王如此敬崇華山,所以華山上下到處都有觀、院、宮、祠的建築,華山道教徒及四方香客更是信奉至極。
嵩山。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南嶽衡山文明歷史悠久長遠,文明內容博大精深。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時代的帝王們都與衡陽南嶽有著密切的聯系。炎、黃、堯、舜、禹都在南嶽留有足跡。秦漢以後,道教佛教相繼傳入南嶽,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創立了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佛史上稱之為「五葉流芳」。唐朝時,南嶽衡山成為南方佛教文化中心。宋代以後,南嶽的20多個書院陸續建立,書院文化獨樹一幟,湖湘學派的興起對現代仍有很大的影響。在抗戰時期,南嶽衡山一度成為國民政府政治軍事中心,還有大專院校雲集,名人學者絡繹不絕,備受國人注目。南嶽衡山包容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湖湘學派在南嶽創建,禪宗七祖懷讓在南嶽以磨磚作鏡弘揚「頓悟」修行,道教上清派宗師魏夫人在黃庭觀白日飛仙,都是這片沃土的滋養。是南嶽衡山的寬闊胸懷,給儒釋道三家的共存共榮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為各種文化滋生共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恆山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城南,距大同62公里。漢文帝劉恆名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記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歷史悠久。在歷代帝王眼裡,五嶽一直被視為江山的象徵,故對恆山的祀祭十分重視。《通鑒》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第二個皇帝周成王,「巡狩至北嶽,北方諸侯朝於明堂」;《史記》中載:「秦始皇二十九年復游海上,到琅琊,過恆山」;《前漢書》中載:漢武帝天漢三年春三月(公元98年),到泰山修封後,又親臨恆山進行祀祭,舉行了「埋元玉」的典禮,並將恆山第一次封為神。以後歷代帝王不斷地對恆山進行封禪。
⑻ 都江堰靈岩山有什麼文化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以前我從來不相信神靈,但這次5.12大地震後,我聽說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是關於都江堰靈岩山上的觀音的。或許,冥冥之中真的有神靈。
眾所周知,這次大地震都江堰遭受重創,損失慘烈。都江堰靈岩山也不例外。12日這天都江堰靈岩山因地震遊客被困索道上,危急萬分,於是上演了一場長達30多小時的武警官兵索道大救援的驚險一幕。
當時山上有遊客和工作人員上百人,地震發生時,整個山上的山體有四處同時崩塌,一時間山崩地裂,騰起的砂石煙霧遮天蔽日。兩條上山的山路被鋪天蓋地的山石瞬間掩埋。山上的兩個賓館的房屋被巨大的山石擊中,多處房屋被震垮。索道扭轉變形卡在高處不停地盪鞦韆。但令人驚奇的是整座山上無一人傷亡。山上唯一死亡的是索道上山的一位遊客,由於精神崩潰,在救援人員已經站在他面前,打開索道轎廂的一瞬間自己跳下了索道,摔死了。
聽說當時有很多很多極其驚險的場面,但最後全部都化險為夷。於是,人們便開始傳說這座山是因為受到了觀音的保佑,才使山上的人倖免遇難。山上的人從此相信了觀音的法力無邊,紛紛說以後見觀音就拜,見觀音廟就燒香……
更為神奇的是山上遭受如此巨大的地震災害,山上的幾十座觀音的塑像都神秘地完好無損。為此,山上的工作人員至今專門保持著地震發生時的現場原形,待人們去瞻仰。
6月12日這天,在地震剛好滿一個月的時候,我專程上山,去見證這一傳說。
男像觀音。這是山上年代最悠遠的一件文物,唐代的男像觀音。據說觀音在唐代以前是男身,後來才演變成女身的。所以,男像觀音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傳說在這尊觀音廟里燒香,有求必應,十分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