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提高人口文化素質

如何提高人口文化素質

發布時間:2022-05-10 17:03:13

① 淺談人口素質現狀及其提高

"人口素質"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我國學者朱國宏認為:人口質量、人口素質和人口品質均相當於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詞,其所指是同一的,至於使用哪一術語,一來與時代背景有關,二來與研究者的偏好有關。穆光宗則認為:從嚴格的意義來講,兩者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人口質量是相對於人口數量和就人口的總體而言的,而人口素質則是指人口質量的某一個方面,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使用"人口素質"的說法。現代西方學者對人口素質的討論最著名當首推從經濟學角度對人口質量進行探討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口質量就是人力資本,舒爾茨的"人口質量經濟學"早已成為人口經濟學中的一門顯學。但與其說這是人口學的研究,不如說是經濟學的探討。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口素質呢?中國人口學者認為,"人口素質"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和界定。也就是說,"人口素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視野里可能有著不同的規定。"人口素質"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理論問題是70年代初中國人口學復興以來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大熱點,至今依然見仁見智,未有定論。對人口質量較早給出定義的是北京大學的張純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論教程》一書中定義如下:"人口質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認識、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 穆光宗認為:所謂的人口素質或者說人口質量,就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的結構和組合狀態所展現的各種社會功能和影響力。較高的人口素質和人口質量,一般總是具有較為合理的結構和組合,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社會功能和較為積極的影響力。從人口素質的外延來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爭。傳統的"三要素"論認為,人口素質包括了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三個方面;並認為身體素質是人口質量的自然條件和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口質量的中心。另一種也產生過影響?quot;三要素"論則認為,"素質"即"潛能",包括生理潛能和心理潛能;就人口素質的內在結構來看,包括了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或簡稱心理素質。陳劍在1988年提出的的"二要素"論則認為,"人口素質"只能由身體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組成。其理由是: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質包括進去,由於缺乏統一的衡量尺度,就難以進行人口素質的國際比較;即便是泛人類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進行指標分類和量化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的認識來看,無論是"三要素"論還是"二要素"論,在認識上似乎都沒有完全擺脫將"人口素質"等同於"人的素質"的嫌疑。但退一步說,倘若考慮了結構性因素,似乎也並非不可取。毫無疑問,我們既要看到"人口素質"和"人的素質"的聯系,又要看到兩者的區別。因此,所謂"人口素質"或"人口質量"也就是總量平均、系統有機和結構組合的意義上的"人的素質"。

人口素質涉及到人口性別年齡構成、職業構成、人群健康、國家政策、社會關系、教育水平、人際交往、環境和遺傳等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質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傳統習俗、民族自尊心、獻身精神、使命感、自信心、變革社會的慾望等。人口的思想素質可從社會號召力、凝聚力和社會活力中體現出來。人口的身體身體素質可由一組人的人體運動能力、發育狀況、疾病狀況、死亡率,呆殘低能人口比例、出生預期壽命等反映出來。反映人口文化素質的一般指標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在校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口文化水平構成,文盲率,科研率,科研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中等專業技術人員比重,技工的技術等級構成,社會管理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以及勞動者的創造性能力。
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目前,我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貧困人口佔一定比重,一些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還較高,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質,解決好人口老齡 化帶來的問題以及出生人口性別的問題,仍然是十分艱巨的任務。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出生約1500萬新生兒,據不完全統計,嚴重出生缺陷佔1.3%,也就是每年將有20萬出生缺陷孩子出生。我國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種遺傳病,其中單基因病佔5-7%,多基因病佔15-20%,染色體病佔0.5-1%。智力低下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約有1-2%智商小於70的智力低下者,輕中度智力低下者約500-1800萬人,白痴就有100-200萬人。我國人群中沒有遺傳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攜帶者,據估計平均每個人攜帶有5-6個有害基因,並且會按一定的方式向代傳遞。隨著工業的進展,許多化學物品不斷投入我們生活環境中,其中有部分可誘發基因突變,通過突變增加了我們的遺傳負荷。由於醫院技術的進步,使某些遺傳病得到治癒,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傳於後代而增高遺傳負荷。綜合以上幾個方面,我國迫切需要推行優生學知識,以提高人口素質。
值得欣慰的是,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結果表明:我國人口素質已有進一步提高。這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的粗文盲率(15歲及以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與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入口變化較大,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增長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增長了45%;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為357O1人,下降了4%。90年代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國以來少有的。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10年來我國落實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我國仍然面臨著人口素質提高的重要任務。未來世界競爭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人口素質的競爭,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人口素質問題是人口與發展之間諸多問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居於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協調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首先,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國民綜合素質是由人的體力素質、智力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構成,其中體力和智力素質又是科技文化素質的前提條件,科技文化素質則是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素質。其次,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於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這樣不僅能實現對"增長極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護自然資源。此外,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即科教興國的基礎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學教育文化素質的大提高,這又有賴於體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質的提高。因此,科教興國,要先興科教;科教要興,必須先投資於民,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
ZG已進入21世紀,新的世紀里充滿著競爭和挑戰。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取決於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優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敗。那麼,我們國家應如何提高人口素質,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呢?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目前要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主要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數量。1999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2.59億,佔世界總人口的21%。 由於人口基數大,盡管積極推行計劃生育,每年凈增人口仍達到1300萬左右。人口過多是中國的首要問題: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轉變,勞動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與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因此,在努力發展生產的同時,應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完備的調控保障體系,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將人口問題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發揮城市和東部地區的示範作用,推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均衡 http://www.bfblw.com/lw.asp?ID=17發展。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有利於加速資金的積累,加快經濟的發展,為提高人口素質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 積極提倡優生。提倡優生從根本上講就是人口的優質遺傳基因得到發展,讓劣質遺傳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技術事業。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是開發智力資源的偉大事業,是提高人口科學技術素質的基本途徑。當務之急就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從而使教育更好地為 濟發展服務,適應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② 從憾祖國強盛談如何提高人口素質的論文

淺談如何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群體所具有的德、智、體各種特質的總和。就其本質而言,主要包括人口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三個方面。它們是構成人口素質的核心部分。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中國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於全世界,主要取決於人口素質的高低。人口素質高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關繫到國家的盛衰成敗,是中國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
一、我國人口素質的現狀
人口的文化素質是衡量人口素質的最主要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是指人口群體所具有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等,包括人口的文化科學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兩部分。前者是指人口從各種途徑學到的種種知識,後者是指人口將掌握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我國是人口大國,如何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把教育大國發展成為教育強國,把人口大國建成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教育事業的加快發展,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得到顯著提高,但也存在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較大等問題。
(一)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狀況有喜有憂
1、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喜的方面:
(1)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不斷提高,文盲率不斷降低。20世紀末,我國完成了大規模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覆蓋到了85%的人口地區,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以來,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數量減少1億人,成人識字率居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前列。
(2)國民受教育程度得到很大提高。2007年10月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8.5年,全國總人口中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已達7000多萬人,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2004年國民受各種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3)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我國政府一向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經過50餘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得到切實鞏固和提高;農村教育發生了深刻變化;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成為人力資源大國。
2、我國人口文化素質憂的方面:
(1)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明顯偏低。我國農村人口的勞動力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較大。在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不完善、不規范,師資力量的匱乏,都給該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帶來了巨大困難。據有關數字顯示:全國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共3060.5萬人,其中從事農林的技術人員僅80.4萬人,佔2.6%;全國每萬畝土地僅有0.8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每萬畝森林僅有0.53個林業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占農業勞動力的0.71%,而其他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占本行業勞動力的比例為17.26%,比農業多出23倍。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任重道遠。
(2)從區域結構來看,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況,西部地區人口文化素質明顯低於中東部尤其是東部地區。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全國文盲、半文盲率占總人口的比率為6.72%,而西部地區有6個以上省(地區)高達20%以上。
(3)我國目前的教育結構尚存在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層次結構來看,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校擴招,高中階段教育顯得相對薄弱;從學科專業結構來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的人才以及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後。
目前,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僅僅相當於低收入國家的水平。因此,加大農村及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全面提升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迫在眉睫。
(二)我國人口身體素質狀況不容樂觀
在構成人口素質的三個方面中,身體素質是最基本的,它是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建國以來,中國人口身體素質總體提高明顯,但仍不容樂觀。
一是嬰兒死亡率與發達國家比仍然差距很大。我國的嬰兒死亡率1990年為38‰,2000年降低到32‰,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高。二是迫切需要推行優生知識,降低出生嬰兒缺陷率。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還較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出生約1500萬新生兒,其中有缺陷嬰兒約20萬,占出生嬰兒的比例為1.3%。三是國民體質健康發展不平衡,肥胖率較高。2006年9月18日,國家公布了2005年國家體質監測報告:國民身體形態綜合指數降低了0.86%;國民身體機能綜合指數下降了9.65%。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全國學生在身高、體重、胸圍增長的同時,超重與肥胖也成為影響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一大因素。
(三)我國人口道德素質有待提高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努力培養和提高民族素質是事關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大問題。在素質培養中,道德素質尤為重要,提高人口道德素質,無疑有利於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我國人口思想道德素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國民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目前還有一部分人以利己主義為中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泛濫;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屢屢發生……這些現象都從反面告訴我們,從我國的現實出發,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很多居民還缺乏市場經濟所應有的素質,其思想觀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人口文化程度還不高。
提高我國人口道德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一以貫之地體現在每個具體的環節、每項具體的工作之中。只要我們在思想上重視,在投入上花力氣,在堅持不懈上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斷提高我國公民的道德素質,把社會建設得更加和諧。
二、如何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大力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與人口系統走向開放相結合,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有效途徑,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重大措施。
(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發展現代科技的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國際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20年前,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我國是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教育發展滯後,低素質的人口就是沉重的負擔;如果優先發展教育,就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先加快發展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對社會和國傢具有重要意義。
1、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要意義
(1)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當今的國際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就是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努力提高我國勞動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勞動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2)教育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建立健全各種創新體系,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創新就要靠人才,而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得靠教育。
(3)教育是知識創新和應用的主要基地。知識創新是學校的社會責任,高等教育只有積極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研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才能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4)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形成全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教育可以引導青年人樹立遠大理想,鍛煉優秀品質,不斷開闊視野,勇於進取創新,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
總之,「國運興衰,系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要把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正化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全社會的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和保持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
2、如何實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
教育優先發展,即堅持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中處於重要地位,在促進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教育優先發展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只有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和科學水平,才能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中,教育優先發展政策是社會各個方面改革和發展政策的重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即堅持把教育放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先行位置並適度超前發展,要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必須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改革和培訓體制。深化教育和培訓體制改革,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尤其是培養緊缺人才,使人才層次結構符合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二是必須把重點放在農村。三是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扶持,強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邊疆貧困縣尤其是農業化的職中,爭取實行免費教育;加大對貧困縣或農業化職業學校的硬體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貧困縣的職業學校,應從初中辦起,強化教師的配備;適當提高職業學校老師的待遇,鼓勵人才向職業學校傾斜;增加職業學校的平均公用經費,增加專業培訓經費。
(二)全面推進全民健康工程
「全民健康工程」是1998年我國政府提出的又一個基本政策,旨在增強全民族的健康意識,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是關繫到我國3.6億家庭和13億人口的重大民生問題,是關繫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1、全面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推進全民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意識,自覺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提高全民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的保證,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義:
(1)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人口眾多,衛生資源相對不足,醫療衛生水平和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還不夠高,全國各地的發展又不平衡。因此,健康教育作為醫學科學與全民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科教興國的重要內容,是解決當前普及衛生科普知識的首選措施。
(2)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現實性。健康教育是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做好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對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節約衛生資源和醫療費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可行性。首先利用信息網路技術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的條件已經成熟;其次,我國擁有大量的國內外知名醫學專家和健康教育專家;再次,我國擁有大量網民,在家中就可獲得衛生保健、醫學科普知識。
2、如何全面推進全民健康工程的實施
(1)加大衛生投入,扎實推進全民健康工程。現階段,我國衛生事業發展迅猛,規模空間擴大,服務能力空前提高,但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如:醫療資源總體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醫療費用上漲過快;政府投入衛生經費不足。由於這些情況,政府應該加大衛生經費投入,特別是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投入,保證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正常運行,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扎實推進全民健康工程。
(2)構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1998年啟動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讓更多的人獲得基本醫療保障,從整體上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基礎上構建覆蓋社會全體成員的健康保障制度,是確保全民健康工程實施的先決條件。
(3)強化政府責任,擴大覆蓋范圍。保障全民的基本醫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各級政府要針對社會成員的城鄉分布、就業狀況、收入特點以及風險程度進行分類,有步驟、分階段、先易後難地逐步擴大覆蓋范圍,直至全面建立覆蓋全國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總之,構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需要,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要求,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循序漸進地推進,就必將會有更多的人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全面實施公民道德振興計劃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引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就是指一個國家所有公民都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深入人心,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現在社會的道德失范行為還在一定的范圍內存在,不講信用、腐敗等行為依然存在。因此,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實施公民道德振興計劃,是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和社會信用體系,倡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文明生產生活方式,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1、實施公民道德振興計劃的重要意義
(1)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精神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共同推進的宏偉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有利於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機制使利己和利他得到統一和相互促進,市場交易雙方以及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成為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必須用經濟的、行政的、法治的管理手段保障公平競爭和照顧社會公平。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只有把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才能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和國家長治久安。
2、如何實施公民道德振興計劃
公民道德建設是關系全民族素質的一項重大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民眾的積極參與、社會的廣泛關注,人類文明才能取得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努力實施公民道德振興計劃,應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1)政府領導要高度重視。措施要具體實在,進行專門部署,研究本地區、本部門的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和工作措施,精心組織實施,推進公民道德振興工作。
(2)群眾要廣泛參與。人民群眾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主體,應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積極開展道德規范活動。
(3)要充分發揮道德典型的示範作用。先進典型是時代的先鋒,社會的脊樑,大眾的楷模,要努力發揮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道德風貌對各階層群眾的強烈示範效果。
(4)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5)要做到「人人參與」。從基本規范做起,從自身做起,把「基本規范」自始至終的貫徹到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堅持不懈,不斷提高道德水平,才能最終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總之,建國以來,通過黨和國家的共同努力,我國人口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但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的人口素質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正確認識這一現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真正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適應世界經濟和時代潮流發展對於我們的要求,才能使中國真正成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大國,才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建立一個強大、繁榮、昌盛、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參考文獻:
1.《2003中國人口》 國家統計局 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2.《2004中國人口》國家統計局 人口和就業統計司編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3.《人口與可持續發展》蔣志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4.《人口與發展》鄧行舟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006年1月第1版
5.《轉型期中國人口問題》李建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2
6.《改革開放與中國人口發展》張維慶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③ 提高文化素養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一、提高文化修養(文化素養)的方法(途徑):

文化修養的提升需要實踐的錘煉。文化修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們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文化修養的提升需要依託物質載體。只有在意識到知識儲備匱乏的同時,藉助參加文體活動,讀書特別是經典型的書籍,多閱讀瀏覽新聞來增加社會閱歷,才能提高文化修養。多看書,多思考,氣質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改變的.是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很多人讀完大學,很久沒見的人都說他變了一個樣,其實就是校園生活熏陶出來的.多讀書總有好處。還有一點,想成為什麼人,就和什麼人做朋友,親君子,遠小人.時間長了,氣質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少說話,多傾聽。因為愛說話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寧靜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話是,三思而後行,我這里要說的是,三思而後言。即使是網路這個靠語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會讓人討厭的。想說話了,就對自己說,不要對別人說,因為現在幾乎沒有人願意聽。 要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心態.才能培養出好的氣質。

二、文化素養:

從熟悉的街道路標,到歷史出處的知識,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語,文化素養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響並作出反應。社會成員約定,如果正規的文學知識停留在某個點上,便失去其價值。因為生活是由藝術、表達、歷史和經驗所交織,文化素養要求在創造公眾語言和"群體思考"上對瑣事及其用途有范圍廣泛的理解。文化素養強調這些片段信息的知識的創造者假定聽眾們已經掌握了這些內容。

④ 人口文化素質較低會給社會帶來什麼問題,有什麼對策提高人口文化素質

一、問題(不良後果)
1,小則導致家庭、鄰里、朋友關系不和睦;
2,大則導致社會風氣不良,違法犯罪,道德敗壞,誠信缺失;
3,再者就會影響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
4,還會少了其他國家民眾尊敬的目光。等等。
二、對策
1,國家多普及一些科普人文知識,國家可以培養或選拔一部分人言傳身教;
2,宣傳一部分榜樣(各行各業做到受大部分民眾喜愛尊敬欽佩的人);
3,當然要從小孩教育抓起,不要盲目讓一個小孩出生,家長要做好較全面的准備,覺得有比較好的能力來教育孩子了再讓小孩出生;
4,對其他國家的知識文化取其精華。等等。

⑤ 提高人口素質的根本途徑

目前要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主要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數量。1999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2.59億,佔世界總人口的21%。 由於人口基數大,盡管積極推行計劃生育,每年凈增人口仍達到1300萬左右。人口過多是中國的首要問題:人口素質不高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轉變,勞動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與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因此,在努力發展生產的同時,應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完備的調控保障體系,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將人口問題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發揮城市和東部地區的示範作用,推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均衡發展。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有利於加速資金的積累,加快經濟的發展,為提高人口素質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 積極提倡優生。提倡優生從根本上講就是人口的優質遺傳基因得到發展,讓劣質遺傳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技術事業。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是開發智力資源的偉大事業,是提高人口科學技術素質的基本途徑。當務之急就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從而使教育更好地為 濟發展服務,適應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四. 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擴大集體福利,保障婦幼健康。總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盡快發展我國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根本途徑。
提高人口素質是一項根本性的、長期的、巨大的戰略任務,它包括人的體魄強健、文化修養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識、勤勞勇敢,從幼兒到老年、從生理到心理、從自然物質基礎到家庭社會環境,要全方位地持續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質。凡是對提高人口素質有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應該堅持辦;凡是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損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礙人口素質提高的東西都應該堅決抵制。提高人口素質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但同時應該靠從小到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各方面來抓,貫穿在整個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用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來教育人民。

⑥ 怎樣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方法】:

  1. 讀書,可以從歷史故事讀起,並且有自己的體會與反思。

  2. 勤於思考,會思考才會反思,反思可以正視自己的不足與缺點。

  3. 保持向上的心態,尋找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與領域。

  4. 確立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或階段性的目的,人會獲得成長。

  5. 在社會上認可的除了個人能力外,還有文化水平的代表——學歷。提升自身的學歷,學習更多的知識。

⑦ 怎樣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如何提高全民素質,根據國情,有必要分兩步走。第一步,要認清形勢,有重點地培養和儲備一批人才。比如,從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以面向國內市場為主,向面向國際市場轉變。對此應採取一些有利措失:一是迅速提高在崗職工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藝水平,以適應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和外向化的要求;二是不斷向生產第一線輸送合格勞動力,文化基礎一般必須高中畢業以上,並經過比較系統的職業教育和嚴格的技術培訓;三是大批向鄉鎮企業輸送中、高級業務骨幹,迅速提高鄉鎮企業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四是有計劃地培養新一代企業家,切實解決接班人的問題;五是加速培養一批既懂外語又懂經濟,能夠適應和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專門人才。第二步,要有條不紊、持之以恆地抓好學校的素質教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力爭盡快把全民素質提高到一個應有的層次,從而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惟有如此,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⑧ 請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如何提升我國人口素質

①國家: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大力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②個人:立足於實踐,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學習思想道德模範,從小事做起,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結合,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