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古族的文化有哪些
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 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 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 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 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潔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馬奶酒與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這時,客人理應隨即接住酒,然後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嘗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見等等。主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草原「那達慕」
八月的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慶豐收的季節到了。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釀制馬奶酒,屠宰牛羊,縫制新衣,准備各種美味的食品,舉辦不同規模的「那達慕」(蒙古語「娛樂」、「游藝」的意思),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
「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時,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一片歡騰。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們每當舉行大「忽力勒台」(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項目就是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摔跤手進行編排配對後,採取單淘汰式,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上身著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邊沿鑲有銅釘。下身穿肥大摔跤褲,腳登蒙古靴,頸上套五色綢緞製成的彩條「景嘎」,標志著獲得過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區摔跤手出場比賽前唱摔跤歌。出場、收場雙方摔跤手都要跳躍。裁判員發令,雙方握手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不許抱腿和跪腿摔,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參加那達慕的摔跤手都有獎品,前三名的獎品較貴重。
蒙古族歷史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後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給他,自願擔任業余教練,然後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成吉思汗陵
在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綠草叢生,溪水縈繞、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聳立著一座精美別致的宮殿。數十里外,就可遙見它那閃爍的光輝、雄偉的身姿,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聖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園總面積5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陵宮坐北朝南,建築在一米多高的長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東殿、西殿、寢宮 和東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為蒙古包式的穹廬頂,上面有俏麗的圓柱形裝飾品和用黃藍兩色琉璃瓦鑲砌的祥雲圖案。下面是雙層藍色八角飛檐。東西兩殿比正殿略低一點,頂部與正殿相同,設有單層屋檐。三殿相互連通。正殿內安放著成吉思汗的雕像,兩側殿內的牆壁上繪有歌頌他豐功偉績的壁畫。殿堂的後面緊連著寢宮,安放著四個黃鍛覆蓋的蒙古包。包內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兒帖、二夫人呼倫、三夫人伊緒,其胞弟別力古台、胞妹哈撒爾、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圖的靈柩,包前盛放著歷代相傳的成吉思汗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關於他的逝世、葬地、靈柩的遷移等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盡管由於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並未真正安放著他的真身,但幾百年來,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聖主的長眠之地。對成吉思汗陵寄以無限的崇敬和嚮往。這里經常是香煙繚繞,祭奠活動不斷。直到今天,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還要舉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動。每到這一天,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而來。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潔白的哈達、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肥壯的整羊、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他的雄才偉略,寄託對他的不盡思念。
『貳』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情況如何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宗教信仰中。蒙古族信奉薩滿教,這是一種原始的巫教,其最根本的觀念是萬物有靈。因此,許多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現象,如日月、水火、山川、土地、樹木、雷電等,都是蒙古族崇拜的對象。正是由於對那些事物和現象的崇拜和敬畏,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許許多多看上去很特殊的禁忌,如禁止拿小刀插入火中,或用小刀到鍋里取肉,或用斧子在火旁砍東西;又如禁止在太陽下曬干氈襪,禁止食用被雷電擊死的牲畜的肉等。
除了那些來源於薩滿教的禁忌外,蒙古部族中還奉行著一些久已形成的、具有法律意義的生活規范,如禁止破壞草場、禁止亂丟火種、禁止在河水中洗衣或洗手等,這些規范都是為了保護生活環境、保障社會生產而逐漸形成的。
田園風景圖蒙古人行事,多以占卜預測。其法為以鐵錐燒紅後燒鑽羊肩胛骨,然後觀察羊骨上的裂紋以定吉凶,俗稱之為「燒琵琶」(羊肩胛骨俗稱琵琶骨)。一般說來,如果羊骨上的裂紋呈直線,則吉,事可行;如果羊骨上的裂紋碎亂,則凶,事不可行。占卜是由薩滿教的巫師來執行的,像其他原始宗教的巫師一樣,薩滿教的巫師也在蒙古部族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除了占卜吉凶,還可驅邪治病,更可代神立言,甚至可以影響國家的政局。
蒙古族其他方面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如:1.服飾方面,男子的發型很特殊。蒙古男子都將頭頂的頭發環狀剃去,額前留發,剪短散垂,左右之發垂綰兩髻,懸於肩上。這種發型被稱為「三搭頭」。也有的人因兩髻有礙於向兩邊回顧,而將之合編成一辮,垂於後背。2.葬制。蒙古族剖木為棺,既不封土堆起大墳,也不植樹墓旁以為標識,而是將墓地周圍較大區域視為禁區。
『叄』 蒙古文化的介紹
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創造的一種游牧文化。從13世紀開始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旗幟下再度統一草原部落,建立了疆域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用國家形式重新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從而把部落與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到了達到封建國家水準的「文明的進步狀態」。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們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在歷史的進程中元朝雖然消亡,但是從此形成的蒙古族卻成為草原的主體民族,成為文化的承載者。1蒙古文化屬於游牧文化范疇,蒙古人不同程度地繼承了匈奴、鮮卑、突厥等民族的文化、習俗傳統。蒙古族游牧文化在歷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納了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近、現代之後又受到了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從而逐漸演變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綜合型文化形態。1蒙古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體,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期保持多元內在氣質所必需的重要物質和精神財富之一。現代時期蒙古文化得到了發展的機遇,呈現出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與此同時也受到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巨大沖擊。
『肆』 蒙古人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1、成吉思汗紀念節
每逢農歷三月十七日,蒙古族眾多的拜謁者便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地長途 跋涉而來。他們來到成吉思汗陵,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他的雄才偉略,寄託對他的無盡的思念。
這時候,整個陵園香煙繚繞,弭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聖地,每年的紀念活動也格外隆重。
2、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3、敖包節
敖包節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當草原上鮮花怒放、氣候宜人時,當地喇嘛會擇一吉日,舉行祭典活動以喜慶豐收,並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在蒙古語中, 「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擇一塊水草豐美、清幽之地,用石頭堆起的圓形堆。
有的在石堆上架滿一簇簇樹枝、有的豎立木幡桿,無論是樹枝或木桿,上面都插滿五色風馬旗。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導航標志,讓來往通行的人,能夠藉由敖包所處的位置,來確認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對於這個有草原保護神之稱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過,總是遠遠望見就下馬跪拜。
4、白節
白節又稱又稱「白月」、查干薩日(西里爾蒙文:Цагаан сар),是蒙古族的「春節」。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向長生天祈禱儀式。據說這是蒙古族信薩滿教遺留下來的傳統。然後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除節日間人們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縱情歌舞、賽馬,娛樂以祝賀全年納福、吉祥如意外,佛教傳入後敬獻潔白的哈達,待續至今。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5、打鬃節
每年春季,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都要舉行傳統的打馬鬃、整馬尾、打烙印等活動。牧民提前把馬群圈到牧點周邊的草原上,套馬手身著輕裝馬靴,騎著各自的貼身坐騎在馬群中穿梭,尋找到目標後,套馬手甩出套馬桿,套住馬頸。
此時,幾個身體強壯的大力士猛撲過去,把馬摔倒在地。負責剪鬃的牧民走上前,給剽悍的烈馬剪鬃「打扮」,經驗豐富的騎手馴服後將馬放歸群。牧民自豪地稱打鬃節為「勇敢者的游戲」。
『伍』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徵有哪些
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
『陸』 對於蒙古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對於蒙古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柒』 蒙古族文化特色
民族圖騰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氂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氂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系。
文學藝術
13世紀初起,蒙古族開始根據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創制蒙古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民族傳統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與筷子舞等。
中國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傳統的節日里,蒙古族群眾仍然喜歡穿上民族服裝,參加騎馬、射箭、摔跤等體育競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馬頭琴,跳傳統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即使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現代化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著現代化的華美氣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築上的蒙古包造型裝飾和大型彩繪奔馬圖及奔馬雕塑,鮮明地表現草原文化的風格。
蒙古族是東亞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全球蒙古族人口約為一千萬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國大陸境內,其餘的分布於蒙古國以及俄羅斯。
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而在俄羅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原始蒙古人。
(7)蒙古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語言
蒙古族傳統上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今亦有蒙古族使用漢語或俄語等。
宗教與信仰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以格魯派為主的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清代多將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稱為蒙古回回,各地蒙古回回亦有不同稱謂。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有少數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群體。
他們在語言、服裝上同其他蒙古族相似,但在宰殺牛羊的方式以及飲食禁忌上,和穆斯林相同而有別於其他蒙古族人。
當地俗稱纏頭回回,文獻中稱蒙古回回或蒙古族穆斯林,清朝地方政府稱蒙回。族群來源有多種說法,體貌特徵接近於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1950年代,中國政府將他們歸於蒙古族。2015年的人口數據是1255人。
在青海省,還有信仰伊斯蘭教、說蒙古語方言的托茂人,人口只有數百,原系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南右翼後旗的屬民,但目前其被官方歸為回族。
生活習俗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捌』 蒙古族的文化有哪些,有哪些紀錄片值得一看
蒙古族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少數民族,蒙古族的傳統文化還是蠻多的,也有很多紀錄片可以推薦給大家看。
蒙古族的節日簡單介紹其實說到成吉思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在蒙古族,其實是有一個節日是為了成吉思汗設立的,我們把這個節日叫做成吉思汗紀念節。成吉思汗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七日,蒙古族很多的人會來到成吉思汗的陵墓前,獻上明亮的蠟燭,還會帶上一些祭品,表達自己對成吉思汗的思念和敬佩。
除了上面我分享的這些,蒙古族還有其它很有意思的地方,我覺得要是感興趣的話是可以從歷史開始了解,再慢慢從裡面了解一些風俗和文化。
『玖』 蒙古的文化特徵有哪些
圓形的 圓形的更加穩固 也體現出遊牧民族對圓形的崇拜 可以看到蒙古人的人生觀 價值觀 比如說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個圓圈 走了始終會回到原點白色的 在草原上綠綠的地 白白的蒙古包 蒙古人崇尚白色 所以哈達 是白色的 成吉思汗的坐騎是白色的 奶製品都是白色的 蒙古人認為白色是最為聖潔的顏色 氈子 都是用 羊絨羊毛 做的 所以更加環保 繩子也是用駝絨做的 裡面是木頭結構的 所以 輕盈 綠色